从封闭的伊朗到开放的德国,投奔陌生的丈夫。
听不懂的语言,不一样的文化,还有睡在一床的名义上的丈夫,独自在异国的苦闷,孤寂……还有打开的不一样的门,都是窒息。
女主一步一步地摸索,从换上性感的泳衣开始,到终于能够荡然地在泳池中自由地游泳。但是想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并不容易,学业申请被拒,超市里买东西听不懂收银员的要求,想去探索Disco,却要面对丈夫的不高兴。
两个陌生的人共同生活并不容易,一只猫便足以打破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如果这个家是两个人一起的,为什么不能给我心爱的猫一点儿空间。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不会说话的猫是对我唯一的友好。
渴望友情,渴望有依赖,但世界并不都是友好的。两个陌生的人生活在主妇男的诱骗之下,在女主久远的过去之下,变得越来越脆弱。女主补琐在了家里,男主也因为疏忽面临失业,一都在分崩离析。
分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有了自由呼吸的阳光,女主也找到回了自己的人生节奏。再次的相逢,重新认识,这一次也许我们都可以好好的
德国人拍的伊朗人的片。德国人哲学思维发达,伊朗人信仰虔诚,都是靠思想舞蹈。
一开始,以为功能失调的猫是米娜,事实上是齐安。米娜是个真实的人,而齐安是活在套子里的人。米娜因为真实所以很纯粹,她内心是有爱的,很单纯,所以她在前一段感情里会被骗。她的爱处处都流露出来,对那只看起来丑丑的怪猫,对她所归属的文化,对她的朋友们的想念与珍爱,对一切新鲜事物的胆怯的渴望,她甚至是个虔诚的却又不愿被束缚的宗教徒……即使在这一切之外,她看起来是那么的戒备与苦闷。
齐安看似一切都那么尽如人意,无可挑剔的工作,绅士的风度,痴情的双眼,他很努力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对,就是“美好的生活”,不容许自己有错误,不容许自己的生活有错误。然而和米娜生活在一起后,处处都是“错误”。
齐安是典型的妈宝男。上帝有时候很可爱,给你安排了一出悲剧,但又总要穿插一些喜剧慰藉你。齐安是乖乖的妈宝男,妈妈的话建起了生活的全部信仰(当然还连同了宗教信仰),不敢反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他乖的很彻底,倒不是因为他听话得彻底,而是因为他也足够虔诚。他所生活在的那个巨大的套子,也不过是妈妈给他编织的“美好世界”,而不是他自己本身的信仰。还好他虔诚也就保留了一份真,没有毁坏掉他本性里的那份纯粹,所以至始至终他所“守护”的只不过是“妈妈的信仰”,而不是他自己内心本真的东西。这是他的可爱,所以他还能够痴情,能够被米娜吸引,最终被米娜引领。
所以写到这,我又明白了,齐安不过是只功能失调的猫,米娜帮他调整了过来。而齐安妈妈才是一只可能永远失调的猫。
齐安的纯粹是带着理想化的纯粹,米娜的纯粹是真实的安于生活的纯粹。理想化的人很容易被语言迷惑,所以他会将妈妈说的话当成一种不渝的信条,同时他也一定会是个宗教迷信徒(他对米娜第一次不属于她所结婚的人的耿耿于怀),他迷失在美丽的虚浮的表面。所以理想化的人很难于真正安于生活,很难在心灵上得到真正的满足。
人总是喜欢喜剧收尾,电影的每一个转折都让我揪着的心一点点松开。当然,导演很幽默,因为喜剧从刚开始的一幕就已经呈现了。齐安一本正经地坐在米娜面前,拘谨地说道幽默对于他的生活的重要性。这一幕本身就是个看似生涩亦或者带点看似稚拙的黑色幽默。齐安所有的温柔、略微的羞涩、对米娜的尊重、对话语(妈妈和宗教)的虔诚,其实也就是贯穿始终的转机与救赎。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改变,一个是第二次与齐安父母的晚餐,齐安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用语言fuck了“美好的生活”(而第一次时,他还是面目丑陋的拼命想扯好他的套子),于是在这第二次的晚餐,就是他开始扯掉套子呼吸真实的时刻。电影结尾是个大喜剧,他完全被米娜征服了。他告别了过去,丢下了套子。于是一句“你好,我是齐安”,他告诉了米娜,他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便签本上的留言“米娜,我希望早日见到你”,他在向米娜道谢,他的报答就是他的全然的自由的真心,和他今后全然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其实电影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神启一般的语言,都有或深或浅的别有用心。大概就是对德国人缜密的哲思的惊鸿一瞥吧。
半天没见猫
被动的接受与自由的选择,也许结果一样,但本质从来都不一样。
无感触,无共鸣,一切演绎的都那么苍白无力。不明白此女主代表的是女性的自由还是对于道德的含糊其辞,还是说,两个人的关系,存在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人们之间需要相互了解?文艺片有的是,我们不缺文艺,缺揭露现实的镜子。
现在是单一题材的电影都无法吸引人了么?无论什么事儿都得套上民族政治的外衣,挺无聊呢!
题材挺好,我们都是一只功能失常的猫,可以发挥的空间挺大,可是导演太愣头青,平铺直叙之下浪费了众多可能性,包括影像上的,人物上的,城市背景等等。从旧环境鼓起勇气走进新环境,然后在日常气泡的破灭里不断被提示培根论里——勇气即谎言,但是只能适应,适应里就有各种波动,波动就是创作者的福祉,如何应对别人,如何正视自己的位置...说着说着就想起以前的台湾电影了。
在恋爱和婚姻里,大家都是练习生(从陌生到不断触碰到真实进入彼此,缺少了解而不能交付真心,对世界的好奇和尝试又伤害着脆弱的关系。开放式结局,恰好是彼此重新开始,功能失常的猫,彼此都是有缺陷的)
一个伊朗高知剩女通过相亲嫁给一个在德国的伊朗男人,她要面临和一个陌生男人磨合,以及努力融入语言不通的新环境问题,矛盾爆发到平静,最后开放结局。她应该庆幸相亲对象很好,不仅一人赚钱养家,性格平和,还包容她各种小作,甚至女方撒谎和出轨都要追着安慰她。可以拍个中国女人嫁给美国华裔的版本
很好的故事啊我完全被吸进去了,意识流+文艺感。女主梦到和男主在水底相遇,醒来后就决定找她一起去游泳,这里很浪漫啊。我觉得男主能包容她的各种作这点真的很加分,他虽然闷闷的有些无趣,可他最终还是变成她喜欢的样子了,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就不要再错过啦!先婚后爱变真爱这种事已经很稀有了😭ps,原来猫咪是神助攻🐱
重要的不是隐喻,是细致入微的情愫。
成年人的感情应做减法 不该附着太多命题
导演说 🐈是买来的,就像他们的包办婚姻一样,是一场混乱,紧张力量的开始,但猫最后离家出走了,男女主也开始学着重新认识。。。。。每一对伴侣过一段时间,就需要重新认识彼此,但如果两人都没有进步,也没有什么好了解的意义。所以自我的进步和成长才是维系关系的必要条件吧
类似于中国大龄女文青相亲嫁给了美国华侨吧,理解上毫无障碍,情节都能猜出来。腾讯有两场裸戏删除了,影响了情节推进。
与被束缚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狗不同,猫绝不会忘记自然。这是寺山修司在他的《不思议图书馆》里为读者提供的观点。从这个有趣的角度来看,一只《功能失常的猫》便成了所有不和谐关系的隐喻。先天带着缺陷的“恶魔” 首先经过了同一房檐下的无爱婚姻,其次走过了国际舞台上的有色政治,直到最后它才真正来到人与自然之间——永远处于紧张、失衡和反思的状态当中。在德国女导演戈登谢卡的这部处女作里,人与环境/人不但没有彼此吸引反而相互排斥。最终这匹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破坏既有秩序的《野马》指向了人——没有归属感的女主角只能被迫离开这个名为“共存” 的公寓。幸而人在重新认识了自己之后,也重新认识了世界。
我还听吃这种节奏的……
两个人从选沙发就能看出来性格不一样,一个沉稳内敛,一个鲜活外放。高知剩女单枪匹马杀到德国与并不熟悉的男人开始一段婚姻,以及穿上性感泳衣去男女混合的泳池,装扮自己走进从来不了解的夜店,足见其敢于尝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而对于看似与德国人无异,却一直浸染在父母传统的伊朗思想里长大的,在医院工作的男主,他经常因为害怕犯错而睡不着觉,说明他是一个极其小心谨慎,恪守常规的人。两个人生活中的摩擦是必然的,但是是什么让他们还是在离婚以后还是忘不掉对方呢?男主衬衫袖口的血渍代表了什么?第一夜的见红?
女主有独立叛逆的灵魂却出生在伊朗德黑兰,独立女性希望从现实中“解脱”,为了去欧洲寻找“自由”的梦想(因为在伊朗的伊斯兰教义的传统下对女性“禁锢”的条条框框都非常严厉),她嫁给早从小跟父母移民德国的德国籍伊朗男青年。他在伊朗父母熏陶下依旧保持伊朗男子传统思想,但文化修养和语言功能都几乎进化成纯粹的德国人,甚至说波斯语母语都不怎能顺溜。同族人类在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婚姻变成标题“功能失常的猫”。女主是土生土长伊朗人,她就是一只纯种“伊朗猫”,她“功能失常”的地方就是梦想挣脱宗教“束缚”,不是一只正常的“伊朗猫”. 男主角也是一只纯种“伊朗猫”,从小土生土长在德国,他虽然血统纯正“伊朗猫”,但西方成长环境导致他也是“功能失常”的“伊朗猫”,结局仓促…似乎期待“3只lost的猫都能找到回家的路”的意思。
电影艺术节风格
一场移民版的清新爱情,人与人的关系介于两种极端之间,超过陌生人的孤独,却也在相处中相看两厌。
新婚躲猫猫
比较细腻,男主很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