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所谓司八大精神,,电影里美化得比较厉害,,,所谓司八大人其实也不过就是一群强悍得奴隶主而已,他们所大喊的所谓自由,,其实真实含义就是奴隶他们自己的奴隶的自由,,
司八大人之所以可以全民皆兵,没事干每个人都练成肌肉美男,是因为他们除此之外的所有事情都由奴隶代劳了,,,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刻苦的训练自己,也不是为了自虐和追求美丽的肉体,,实在是奴隶的人数太多,,不这样镇压不过来,,,
所以,,用我们无产阶级的眼光来看,,司八大300战士不过是万恶的奴隶主与奴隶主之间的内讧罢了,,,硬要为司八大人扣上一个为自由而战的帽子实在是有点勉强的,,,
第一,说温泉关战役是第一场波希战争是错误的,斯巴达也不是最早起来反抗波斯暴政的希腊城邦。自从公元前546年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小亚细亚强大的王国吕底亚后,小亚细亚的各希腊城邦就已经处于波斯的统治之下,比如诞生了伟大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爱索菲,就处于波斯历代国王(居鲁士,冈比斯,大流士一世,以及电影中的薛西斯一世)的统治之下。公元前五百年,是米利都这个诞生了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的城邦,率先发起了反抗波斯的暴动,但最终被波斯镇压。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公元前492年和490年两次西征希腊,在马拉松战役中,被雅典领导的希腊人民所战胜。电影中所说的温泉关战役,是公元前480年由斯巴达和雅典领导的希腊同盟,战胜波斯王薛西斯的战役之一。
第二,温泉关战役里,斯巴达人远不止300人。300那是里斯巴达国王奥尼达斯的近卫,斯巴人还带了700个仆人去负责后勤,按惯例斯巴达人不计算这些辅助人员。希腊联军总数7000,最后除了斯巴达,还有1100来人自愿断后。事实上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的情况下还是输了温泉关战役,完全是因为奥尼达斯布置失当,被人包抄了。
第三,为什么电影中的波斯骑兵部队始终冲不破斯巴达的步兵方阵?斯巴达人力气固然很大,但怎么可能凭血肉之躯对抗车骑阵型的冲击?原因很简单,因为西方人一直是使用套脖子来御马的,两匹马只能拉500公斤,跑的快的马就会窒息,很难想象这种驾车技术的战车其速度和冲击力会有多强。在马蹄铁,马嚼子和踢马刺发明之前,欧洲好长一段时间,骑兵都不是战争主力。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大行其道。这才是“斯巴达”之类的猛人横行无忌的原因。
第四,电影中把斯巴达人拍得没有带一点装备,几乎半裸上阵,大秀胸肌腹肌。不要怀疑,这完全是导演为了服务女性观众。事实上斯巴达的铠甲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的确相对于整个希腊,的确是很少,但远远达不到电影中半裸的程度,基本上上半身只露出两条手臂,而下半身只露出两条大腿,其他地方都受到铠甲的保护。
第五,波斯人不是游牧民族,而且也不野蛮。那时候的波斯处于阿契美尼德帝国,即波斯第一帝国时期,是希腊的劲敌,如前所说,大流士和薛西斯都想入侵希腊,但都没有成功。事实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波斯王大流士曾热情邀请他统治下的爱索菲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去波斯讲授希腊文化,而赫拉克利特却一口回绝,因为赫拉克利特是支持他的希腊同胞反抗希腊的。而大流士也没有把赫拉克利特怎么样。想来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应该也不至于这么恐怖,在电影中看着完全像个妖魔。
恩,完了。我没事说着玩,不是影评,别骂我。
快感总是集中爆发,稍纵即逝,然后逐渐奄奄一息,最有趣的反倒是那些借题发挥的舆论,他们在这场因为人民享受视觉盛宴而掀起的轩然大波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00》这种电影,注定要遭到群殴,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IMAX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什么电影能打满分?)。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但这一次未免冷静过了头。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就像弗兰克·米勒的另一部改编作品《罪恶之城》,它属于视觉系电影,最惊人的部分是对电影形式感的大胆探索,而且这一优势显然覆盖了其所有天然的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可疑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基本没脑子……但观众花钱买票,毕竟不是来看《公民凯恩》的。
最终,观众们流感式的狂热会逐渐消退,而专家们“力挽狂澜”的企图也将被过期刊物和报纸冷冻变成故纸,倒是那一场借机生事的政治风波,不但充分反映了伊朗政府拥有着善于把握时势的机智,同时也绝不缺乏和大美国主义单挑的勇气——热门电影和热门政治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态势和走向,这也许是个反讽?如今,处境微妙的伊朗内贾德政府极其幕僚,看上去反倒像那历史传奇中300个视死如归的勇士了。现实真是个大笑话。
《300》不同于梅尔·吉普森的《受难》,虽然它掀起了与后者不相上下的舆论飓风,《300》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颠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电影的综合价值上。虽然因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议,它的话题性似乎在电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任何革命意义,单就娱乐性来讲,它也基本无法和《骇客帝国》这样的前卫电影相提并论,尤其剧情,简直不值得推敲。这么说,并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它MTV风格的画面,它骇人听闻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属配乐和比比皆是的希腊化语录体的精辟台词,都充满了针对观众感官和情绪的挑逗与挑衅,面对这一切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但热血沸腾之后你基本毫无所得,就像吃了一顿令人胆战心惊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的满足,隔夜便被消化殆尽。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带劲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吃的时候很过瘾,但吃完还想吃。
然而,这样的电影还是值得警惕(但不是挖苦),它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现代电影品质的进步,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商业电影的某种危险倾向,即形式大于内容亦可获得巨额回报,而艺术质量的大滑坡则可熟视无睹?况且它极度崇尚暴力的美学取向,又或者冷静地虐杀战俘等等情节,怎么看怎么和电影的法西斯美学脱不了干系。但这里,对此不再过度阐释。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ey首先,我们都是网络共享或是盗版产业的受益者。终于在尽可能早的时间段看见了这季的美国大片,还好没被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落下太多。撑死有半个身位?再加把劲儿,下次出《黄金甲后传》的时候,估计还能超他们一个车身。
直接说片子本身吧,估计之前骂名听多了,所以期望值摆的不高,感觉片子可看的地方还挺多的。从漫画改过来的电影有点夸张还是可以允许的。人家《龙虎门》不是打斗也挺过吗。有些镜头还是颇精彩的。当然,那些飞溅鲜血的场面搞得太漫画感了,不刺激,更残酷些才能体现冷兵器时代肉搏的真谛。
关于那个核心的“温泉关”战役,导演感觉太对了。真的,麻烦有心的仔细读读王朔《我的千岁寒》。不用多,13页最后一段开始到15页第二段结束就行。分析的太精辟了。古代那会儿动不动几十万人查架,那里面混子多了去了。绝对头一排都嘬上了,后面还30里外聊天呢。压根就没那么大的接触面积!真要是双方各50万人,都排成一字长蛇阵对冲,那大家有可能一对一的干上,可这能吗?连马谡之流都没犯过这种低级失误。想当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人家就掉过百万号称还雄师。他前锋都到淝水北岸了,中军还在长安打包呢。而且这队伍里水的成份太多。那会儿全国才多少户人啊,中国在哪个朝代都绝对是人口大国。这号称几十万军队里面老弱病惨是肯定有啦,被不准还有女眷呢(当然像木兰姐那么猛的我们按男兵算)。所以看史书里讲的都是谁谁谁带精兵3000大破敌军20万,不夸张。片子里人家Leodinas不是问了他的友军了吗。你们都是干吗的?扛大包的,秘书,雕刻家。。。我靠,忒不专业了,我们来的人少,可都是职业杀手。平时你们早上胳肢窝夹一皮包上班的时候,我们就跟家练剑呢。不会别的,就是体育生,一水儿的大牲。其实这300人真要是在温泉关那个小缝里堵好了,我估计还能再挺一阵子。那种刺猬式的步兵阵堵个角,勾个芡什么的应该绰绰有余。当然前面还要加防护工事。女儿墙至少应该有吧,要不就影片刚开头那个回合就挡不住。毕竟对方人多啊,光排成队,就举盾牌跟推土机似的,推也把他们300人推出涵洞了。另外Xerxes的人也是被写的太孬了,赶着犀牛,大象的居然踩不过去。显然导演对波斯人有意见。一看就是打911之后心里就没转过弯来。人家波斯帝国的兵可猛着呢。当年成吉思汗往西边攻的时候就属打花腊子模费劲。可电影里面都哪儿跟哪儿啊,把人家中亚的搞成一帮牛头马面的怪物,都不是人类了,全改半兽人了。几个传令官还给变成了黑人。人家波斯帝国是什么概念,最早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第一个带头大哥居鲁士灭了米底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在小亚细亚站稳了脚跟,他儿子冈比西斯二世更是征服了埃及。再后来,他们国内乱过一阵子,有个祭司带头闹过好几年分裂,结果大流士一世横空出世。成了波斯的中兴之主(跟咱们的汉光武帝一个意思)。片子里面的Xerxes就是大流士一世的继承者史书上一般叫薛西斯一世(或是大流士二世?)。这会儿波斯帝国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沿岸,并曾一度占有了欧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区,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个中近东地区的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比咱们200多年后的秦国可大多了,世界第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国家(下一个是亚历山大帝国,即马其顿帝国了)。你要看地图就知道了,人家波斯帝国基本上都是白皮肤为主,当然也有黑的啦。不过我认为传令官,大使这类显示国威的活儿历朝历代都是挑精神的主儿去。而且找人家希腊那边的敌人聊天,怎么也要找口语和听力靠谱的吧,我个人觉得那会儿搞西方外交的波斯人还应该是白人。你再看看薛西斯一世,给人家身材整的倒是挺个儿的,得有2米1吧,可翻来覆去看着像个小同。
影片中后来的那些抒情聊天我都快进了,莫名的有点看不下去。总觉得导演又开始灌那套美式的自由,民主。。。的迷魂汤。其实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在结尾点题上手法也没新意了。
从此喜欢上扎克施耐德色彩饱和度强烈的慢镜头
忽略剧情吧。颜色画面真的很好
每个斯巴达人的内裤上如果都有着CK的标志的话,这片我打满分。
【B】油画风+慢镜头,扎导个人风格运用的最好的一次,竟然让我挑不出什么明显的缺点来,对扎导来说应该算是很成功了。我没想到的是全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竟然是法鲨的,原来他的欧洲第一腰那时就开始有雏形了哈哈哈╮( ̄▽ ̄)╭
根据米勒的漫画改编...装酷味道十足,画面上也沿袭罪恶都市的风格..肌肉男们的咆哮和鲁莽,格斗场景的壮观,分镜叙述的技法以及那场颇具技巧的OOXX都颇可观..但是编剧上流于俗套。对于传奇史诗类影片,解说叙述和正叙等都用惯了,若在视角上有所突破或许更好。还有就是结尾,太富续集味了。
-我们满天的箭可以遮住阳光。-那我们正好可以在阴凉下打仗。油画般的摄影,史诗级的战争场面,生猛粗暴的动作戏,快镜头和慢镜头的协调,近景和远景的切换……扎克·施耐德的风格从这部电影开始崭露头角。-你这女人凭什么插嘴?-因为只有斯巴达的女人才能生出来真正的男人。女权主义的女主角、妓院里的同性恋,扎克·施耐德后来的电影中也能看见。 事实证明,300人打30万人的电影不一定是神剧,也可以是神作。PS:本片成本仅6500万美元。
全片就像一颗雄壮却疲软着的阳具,没硬起来,就无所谓高潮了。
史诗中的史诗,无与伦比的绝美画面,极致的暴力美学,仅用6500万,扎克是人间之神。
根据漫画改编的,不要把它当成史诗历史剧,和60年代的老版也没半毛钱关系,立体地再现了米勒那凌厉美丽的画面,人体大赞!!!!
很奇妙的片,从一星到五星都说得通。如果没先看电视剧,可能会惊喜更多。喜欢看关于斯巴达的一切。
齐泽克不认为此片可被视作对于时局的简单投射——斯巴达代表西方文明,敌人是波斯。因为他从影片所展示的波斯军事先进程度品出了另外一层似乎更贴切的反讽意指,“波斯人的大象和巨弩不就是高科技武器的古代版本?斯巴达人被如毛剑雨所杀,不就相当于科技士兵身处安全距离遥控轰炸,就像美国士兵在波斯湾的战舰上按下了火箭按钮?“……看到此处,诸位觉得导演施奈德是该暗挑大指胡哥懂我,还是该暗骂三声别乱解读呢?
是的,战场英雄,总是让人尊敬的。尤其对于满怀热血的青年们,他们也许无时不刻的希望自己成为斯巴达人那样的豪杰。我也是个年轻人,自然曾不例外。然而,有那么一天,当我缓缓的翻开前人们的书籍,将这些勇士的精神力量放在一旁,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寻找真正斯巴达人身影的时候——我看到了,岁月下的真实……(鲁迅)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Rock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堪比张、陈、冯三位大师的片子。
尼玛!这大夏天的去看神马斯巴达还真是要命啊,300具鲜活的肉体在银幕上乱晃,血脉喷涨鲜红四溅有木有!!黑暗中荷尔蒙上蹿,视网膜撑爆,矮油亲,我的海绵体就要不听使唤鸟~~
很明显~女祭祀跳舞那段实在太短~~不过瘾不过瘾!!>0<
Spartans! Ready your breakfast and eat hearty for tonight we dine in HELL! 荡气回肠!
为何不能是301,一定要凑个300勇士呢,可见也是某个整数强迫症。
电影视觉的革新,不仅是指全蓝幕布景纯后期特效加工,也指那一群健硕的准裸男;故事不复杂但也不落俗套,悲剧英雄永远比皆大欢喜来的震撼。
战争、自由与艺术
那个不幸的祭祀少女舞我来回看了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