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老了
云顿叔明显老了,虽然肌肉还是那么好,但是皱纹多了。
开篇以一个孤胆英雄出场,枪林弹雨中救出人质,却发现,只是一场电影的片段。
他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他身上没有钱,回到故乡比利时,还卷入了一起银行抢劫案,最后,唯一还有良心的劫匪,亚瑟,死在警察的枪下。亚瑟还喜欢和他讨论电影中的事情,是他的影迷。
一大段的独白,说自己如果不是电影明星,是一个普通人会怎样,也不在乎席格叔抢了他的角色。生活的无耐,演员的困扰。
最后的标志回旋踢只是想象,也许以后也将成为一种经典,慢慢的消失在时间岁月里
2 ) 无力的自嘲
尚格云顿真的老了,B级动作片也没人找他拍了,他的招牌劈腿也劈不了了。看他以前的电影感觉就好像平时吃口香糖一样,看完就完了,一点也没有看第2遍的冲动。
这部片里我看到了真实的他。自嘲的同时还调侃一下没自知之明的史提芬史葛和对吴宇森的抱怨。他是无奈的,没有施瓦辛格的背景,没有史泰龙的生猛,只能跑回老家找找人气。放弃做美国式的英雄,回到了自己擅长空手道的起点。
3 ) 雨打风吹去
《JCVD》以一个充满戏谑、如同横版过关游戏的长镜开场,老尚格云顿过五关斩六将,击倒马戏团般花样百出的敌手,终于气力不继,一如他的电影生涯。
电影本身其实很有趣,包括那些结构上的花样、多角度叙事、超现实手法,以及从头到尾不间断的嘲讽——假如主角不是尚格云顿并且饰演自己的话。我是说,电影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伤自怜气氛——自嘲与自怜总是只有一线之差,唯一与尚格云顿相谈甚欢的资深影迷却是个劫匪,结尾他企图用一个干净利落的肘击接高腿挽回当年之勇,却被警察按倒在地。这种气氛在尚格云顿面对镜头大倒苦水时到达了顶峰,一个钢铁般坚硬、不曾服输的家伙,一个中枪后仍能做出漂亮空中旋踢的家伙,忽然一脸疲惫颓丧地坐在那里,泪眼婆娑,实在叫人不忍卒看。
对于功利电影工业只能抱怨,却始终有心无力,因为你只是个动作演员,你的同伴有几个大获成功,大多数境遇与你相仿或者更糟,与小成本纠缠不休、终于销声匿迹——无论在香港还是好莱坞。青春饭难吃长久,漂亮的动作做得一百次一千次终归有做不动的时候,接着去天堂还是地狱,似乎只能靠际遇。况且,硬汉动作片的黄金年代早已远去。
年少时,基于香港电影本位主义,我总是对能打的鬼佬有些不以为然,尚格云顿、龙格尔、史蒂芬席格诸人,在我眼里都颇为粗糙,像铁血杀手,缺乏港片里的武人气质,打的也不甚好看,动作生硬,电影本身亦多是些以“地狱”、“魔鬼”命名的东西。看得多了终于觉得,哪里的动作演员其实都有类似的命运,拍的是差不多的电影,走的是差不多的路,有的扶摇直上,有的雨打风吹去。
4 ) 没看过尚格云顿以前的片子,就不用看这部了。
这片子相当有创意,还从来没见过谁在片子里演自己,看之前我期望挺高,以为又是部动作片,结果是部絮絮叨叨的法国片,法国片特有的那种没完没了的对白看得让人很上火。精华应该是独白那段,透着无奈和感叹。
当年十几岁的我对终极标靶,再造战士,快打旋风里满身肌肉,矫健的身手,从里到外透着一股酷劲的尚格云顿相当崇拜,地摊上的vcd,只要有他的脸印在上面,不管好不好看都要买回家。时隔十多年,再见他出现在荧幕上,已经是如此苍老和落魄,只能感叹青春的流逝,偶尔秀出的踢腿总让人禁不住想起以前的精彩镜头,以至于走神。
我后半部是快进着看的,理由是不喜欢大段的对白,我觉得电影还是应该用画面来表达,对白只能是辅助,可能我是受美国片的影响太深了。总之这部片子适合27岁以上的族群观看,年龄再小一点的朋友估计都没看过尚格云顿以前拍的片子。
5 ) 交作业
『以文换票』
这是一个豆瓣活动,用影评换法国影展的免费招待券。我曾想过放弃,觉得自己不是写影评的料。而且我已经买了两张法国影展的票,但我真的还想再看一场。于是就写了,然后果真收到了快递来的电影票。虽然不是最想看的场次,但还是感到无比幸福。
『影展开幕』
周二下午在国泰看完《伦巴》并跟主演互动之后,我便赶到影城。然后得知开幕式因故推迟二十分钟,七点整先放法国短片。在第二部短片《音符》没有放完之际,开幕式正式开始。先是两位主持人介绍了法国影展,然后由一位法国电影联盟的白女士介绍出席开幕的法国电影代表团成员。
这位法国女士的中文那是相当的好,标准有四声且相当流利。甚至还调侃了一下中国的官场文化,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最先出场的是《伦巴》的两位主演,他俩再次秀了一下中文。然后是两位拍摄短片的法国导演跟制片,直到《蝴蝶》导演的出场才掀起一振热烈的掌声。看来《蝴蝶》这部影片在国内非常有人缘,哈哈。
『开幕影片』
在法国代表团离开之后,就是《JCVD》的放映。法国驻上海大使同比利时驻上海大使,看完了全片。开始有些奇怪,法国影展跟比利时有啥关心。后来才知道,原来本片是在比利时拍摄。
片子感觉很欧洲偏美国,但是不法国。也可能是我对法国片的理解比较狭隘,对功夫片的了解有限。看片之前,我没听说尚格,更不是他的粉丝。所以他的一段独白,也没能打动我。再说我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因为分不清真假,这就好比《二十四城记》里陈冲扮演“陈冲”。其实大可以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一部片子,主角不一定要叫尚格。意思到了就行,反正我是这么以为。导演剪辑得不错,插叙跟倒叙也让本片非常流畅。
片中有不少调侃的桥段,譬如拿吴宇森开涮,都引起观众们的哄堂大笑。话说警方在指挥中心是在一家DVD店里,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味?还有,在店里刚好有《时空穿越者》的KT板,哈哈,难怪那门眼熟。
9.4.16中写于402
6 ) 总会有人去当动作明星
看完了,真说不出来心里什么滋味。
尚格·云顿,一代打星,现在也老了。影片开头,我们看他杀出一条血路,兢兢业业地打完一个五分钟的长镜头,然后上气不接下气,跟年轻的导演咆哮:“我47岁了!要一个镜头做完全部动作,是很难的!”导演是香港人,长了一张漠然的,Facebook的脸,用粤语回答:你以为你在拍《Citizen Kane》啊?漂亮的翻译思索片刻,翻过去说,之所以不用兵器,是为了衬托出您角色的纯洁。
他失去女儿的抚养权,失去下一部片子,回到家乡比利时,坐计程车时被女司机念叨了一路,搞得一点脾气也没有。支票跳票了,他想办法搞钱,刚好走进了街角的一场抢劫。运气还可以更坏一点吗?答案是可以的。大家都以为抢银行的人是他。空有一身肌肉和本事,他是无数B级片里的冷面英雄,可是现在对方的枪指在太阳穴上,他谁也救不了,更别说挽救自己。
有那么一个镜头,孤独的聚光灯站在背后,尚格·云顿升上去。电影叙事和观众之间的墙被打破。我们不安的凝视下,他开始讲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梦想,他的爱情,在洛城大街上露宿,挨饿;推销自己;他的功成名就,他跟drugs的故事,他的一生。他眼睛里有泪。他说,当时我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他说,为了不挨饿而偷盗。他说,一想起那些不曾成功的人,我心都碎了。他们一样值得,他们有各种优点,可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像我一样成功?说这话的时候,这个肌肉男几乎嚎啕大哭起来。
他的确是一位好莱坞二线过气动作明星。他的确有过不成功的婚姻,一些瞬间的亮点,和更多的,糟糕的接片选择;也跟drugs有过不少过节。可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他。总是有人民喜闻乐见B级动作片,因此就总要有人去做动作明星,总会有人想做动作明星。我尊敬他们。这些靠打出名的人,他们大多都工作努力认真,将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座神龛。
可是最让人动容的是尚格·云顿的角色说出的这一点。那就是在前往动作明星的道路上,在前往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那梦想有多渺小,多么卑微,不少人在半路上就倒下了,而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根本就未能跨出第一步。说到底,其实在路上,在云端,还有按兵不动的人,都一样绝望,一样走投无路;而人生的意义似乎就是能从这场电影里暂时跳出来,高出五分钟,推心置腹;做上五分钟的哈姆雷特;然后再回去,被全副武装的,生活的特警压倒在地。
现实生活里,其实劫匪不会那么温情,警察不会那么愚蠢,尚格·云顿没有那么柔情似水,生活本身也会更少一点悲悯。但是知道有过这样的五分钟,会有这样的五分钟,总是很让人欣慰的一件事情。
这部片子让尚格·云顿本人已经奄奄一息的职业生涯又回到了好莱坞主流里。他的表演被《时代》评为2008年度第二佳,屈居The Dark Knight的希斯·莱杰之后;他开始接能够进入院线的片子。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也许是电影的梦和现实生活的交织里最让人开心的一点了。
我爱的电影的元素大集合:跳切,超现实,非线性叙事,面对镜头的独白.整部电影便是La réponse avant la question.
算是动作,算是黑色喜剧,最后那个镜头没明白。
JCVD全情出演
片头长镜头
上海影城 2厅 法国影展开幕影评 组委会赠票 19:30 因故推迟20分钟
创意很不错,但更像一个电视剧而不是电影的scope
实在
留下男兒淚...默默感動中~
每个大明星都有小人物的一面
JCVD can act!
不容易,能把自己很真实经历和心境解剖给大家,而且很真诚,虽然我没有看过任何尚格云顿的电影,但他还是挺真诚的一个人~特别设置的那些长镜头和场景,以及故事的设置都蛮好的~
長鏡頭獨白真是讓人心動
光打得叫人恶心 起码得有点假纪录片的样子
Jean-Claude Van Damme、电影不如人生更精彩,演的是他自己。
独白那段感触很深,有意思的影片
多喜欢的调调
长大的男孩早就不做高大全的梦了,憋屈的活着才是现实
当人质尚格升上半空,深情款款的读出内心,不知道是演这个角色还是讲述自己。一次结构主义风格解构,现实与虚构的熟练交融。
人的另一面。
@白芷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