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银光梦

HD国语

主演:伍锦霞,伍锦屏,小燕飞,马金玲,李奇峰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2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3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4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5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6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3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4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5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6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7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8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9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门银光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小龙未满周岁便亮相银幕的《金门女》,导演伍锦霞是 三藩市华侨,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和美国执导过九部粤 语片,不乏民族意识及女权色彩。既是第一位执导港片 的海外华人女导演,更是独立特行、超越时代的奇女子, 毕生短髮男装打扮,人皆以「霞哥」相称,于纽约经营 的中餐馆更成了传奇地标。影片在资料蒐集与追访亲友 之馀,不忘拿同样大志未竟的两位同期的影坛先锋作映 照,华裔荷裡活女星黄柳霜及当时唯一的荷裡活女导演 Dorothy Arzner,皆被时代遗忘多时,今日重获肯定。仅三天可见第二季兄弟姐妹第一季机甲兽神第一部星际大逃亡赌棍(2014)鼹鼠小心“陷阱”相棒第1季不翼而飞云中花无间道第一季粤语版富贵逼人来灵魂冲浪人我的爱在我身边不可告人天堂口战斗员派遣中!恐怖旅馆黑金血泪电影版四喜临门万花迎春1964画皮师2江南锄奸旺角卡门粤语小情书今夜与我同眠荒村怨灵何易汝妻?大战红河边冰雪之旅第二季纠正贵司的混乱!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钢铁侠与美国队长:英雄集结电锯惊魂4老妈操碎心请爱黎娜街头舞王惜己~记录我另一面的生活发酵的味学阿佤山

 长篇影评

 1 ) 男人的戏台,女人的出彩 ——《金门银光梦》

如果把人的出生比作是戏子的粉末登场,那么男人,必定是站在聚光灯下把握整出起承转合的台柱子,而女人,顶多就是围在主角周围端茶送水的陪衬。如若有一人能与那些大爷们平起平坐,那便是坏了祖宗规矩,要么如流星般灿烂过后立刻销声匿迹,要么就是学花木兰削发断裙,用男人的方式站稳脚跟。回顾历史,甚少有女性能担此重任,在还未功成名就之前,就先被时间的洪流洗刷殆尽,而伍锦霞差点就成了其中的一个,好在,她的身影落在了所谓“戏子无情”的电影圈,戏子固然爱做戏,但戏如人生的佳话也就如此口耳相传。

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魏时煜希望用她的镜头寻找真实的过去,但她每每无心插柳都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像回忆录,4年前的《红日风暴》,今天的《金门银光梦》,即使在4月1日这个愚人的日子上映,它的真实却没有跟观众开玩笑。伍锦霞,这个不被众人所熟知的名字,带着中国第一个女导演的头衔,在这部《金门银光梦》里徐徐走进人们的视线。

电影以一个近似荒诞的小插曲开场,从垃圾堆偶然获得伍锦霞的生平资料,开始了电影圈对这个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穿着西装梳着油头的女性导演的窥探。虽然是一个传记式的记录片,应该按照时间顺序的套路一步一步地把伍锦霞从平面照片里抠出来,成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但魏时煜却没有用惯常的手法讲故事:出生,并不是伍锦霞故事的开始。从别人的辉煌里独自选择自己的梦想才是伍锦霞的传奇之处。电影将伍锦霞小时候的成长一笔带过,着重从她走近电影圈执掌电影筒开始铺陈。

就像是影片中魏时煜说的那样,用战争将这样一个远离普通生活圈子的人同时下的观众联系起来,是整个纪录片最有效的方法。战争打破了生活的常规,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战争是一件坏事,但是,它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只有负面。所以她将电影重心放在二战时期,伍锦霞几次往返美国同香港,为筹划、拍摄、发行华人电影而努力的方面,讲述早期女性电影人的奋斗和执着。而这样的讲述方式看起来有些跳跃,好在魏时煜选用了漫画的形式做片段衔接,将伍锦霞的几次跨洋旅行用旧时西洋画的形式将划分的【少年金门】【金门女郎】【落叶金门】有序地串联。

在拍电影这件事情上,伍锦霞是有天赋的,毫无制作经验的她,仅凭一部《心恨》就闯进了好莱坞的大门,那时,仅21岁的她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美国华人市场,粤语片的“话事人”,比她年长好多的电影人毫无芥蒂地就顺应了她的指挥,在她的指导下拍摄电影。

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伍锦霞的身上却带有浓浓的中国味,在好莱坞,“排华条例”解除后,华人在美拍电影的环境宽松了很多,但她却选择到了电影界刚刚萌芽的香港。她的第二部粤语片《民族女英雄》在港上映期间,抗日战争爆发,在选择回到安全的美国,还是滞留在危险的香港的选择上,她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留下来这一方,因为她不想要失去在香港拍片的机会,害怕一旦回到美国,就再也回不来了。即使不拍电影,她做的电影发行公司,也主要是推广华语电影。晚年,在纽约经营餐馆也都是中式的,这和她同时代的,在美国出生的其他华人形成了对比。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魏时煜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处都给了这样的提示,这让观众对伍锦霞在当时那个保守年代能够成功地架构跨文化电影有了一个比较强的背景补充。

或许在伍锦霞的心中,性别不足以成为一个区分群体或者是成就大事的界限,她热爱的东西,往往都被被归为男人专属,就好像开飞机这件事,她将自己的爱好投身于电影之中,用女英雄的故事来表达女子的坚毅。在她的电影里,女性角色都有着超前的自主意识。而现实生活中,她也时刻在为自己而奋斗。她爱好电影,同时又是个潇洒的戏子,伍锦霞并不喜欢别人称自己为小姐,反而比较中意“哥”这样的称谓,而她每次出现,都一定是做男人的装扮,甚至搂着那么一两个女戏子。

关于伍锦霞和当时出名的女艺人的花边新闻,从来都不是什么秘辛,她们的恋情很容易地就能够在文艺新闻或是八卦周刊上翻到或是被大肆报道,但很奇怪的是,尽管同性恋情不断地曝光,所有的报到者都是抱着陈述的语气在写文章,对她丝毫没有贬义或是偏见。这大概是因为伍锦霞能够用女人的心思来像男人一样的重情义,每一个接触过她的人,或是受到过她照顾的人,都竭尽所能的保护她的形象,所以整个影片看下来,伍锦霞都是正面的。不过,人无完人这一点,深深地印在魏时煜的脑子里,所以她试图去探索这个被人为隐藏的可能性,虽然在电影里,这只占了小小的篇幅,但却让我觉得,这个纪录片里人物的生活感突然增加了不少。说道此处,个人觉得魏时煜是一个希望用镜头讲话而不是用旁白添油加醋的称职的纪录片导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可置否地,能够得到一些关于伍锦霞负面的消息,但因为没有影响片段作为佐证,导致了电影正面和负面比例的失调,但这也是纪录片的一个魅力。

抛开伍锦霞这个人物,魏时煜在这个片子里,搭建了一个战争时期,女性电影时代的背景,以伍锦霞的活动范围为契机,刻画了大时代下女性群体的觉醒,勾勒出了二战爆发后,女性在电影这个行业中的浮尘。在《金门银光梦》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伍锦霞活跃的声音,另外的两条线索也有迹可循。一个是被誉为好莱坞第一位女导演的桃乐丝雅兹诺,另外是与伍锦霞同一时代的好莱坞最著名华人女演员黄柳霜。

我个人觉得英年早逝的黄柳霜的存在,让伍锦霞显得更有意义,一个是台前供人玩乐的“中国娃娃”,另外一个则是幕后受人景仰的假小子。两个人都试图走中西合璧的路子,但黄柳霜却走了一条传统糟粕的路子,让自己的名声随着角色身败名裂。这样看下来,《金门银光梦》更像是一个资料片,让观众有更多的思索空间,去思索女性在电影行业中的角色。

在电影放完以后,有观众对魏时煜提问,像伍锦霞这样一个女同性恋者,她的思想她的行为,还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女性电影角度吗,魏时煜的回答让我觉得异常惊艳:在我眼中,女同性恋者完完全全是个女性,她们只是喜欢上了女人,而其他的部分并没有带着男性的符号。伍锦霞之所以以男性的面貌出现,或许跟大时代背景下,男性的作风更能够让电影行业接受有关,而这并不是她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电影存在的瑕疵,那大概就是剪辑上节奏的问题,在电影的开场部分,无论是音乐还是动画都显得有些急促,观众还未完整领悟意思,就已经被塞进了另一个信息。此外,电影的中间部分,资料堆砌地过多,导致有些沉闷,节奏突然慢下来,让人看的有些出戏。

女子的人生,如梦幻般过隙,留下些相夫教子的佳名,除此之外,如若有辉煌,那都是惊世的反叛。这是纪录片,却有着让人深陷的剧情,昏黄的传统中,伍锦霞的那一抹色彩,请在《金门银光梦》里仔细琢磨。

 2 ) 逐夢金門的異樹奇花--作者JT

       梦再精彩也难追忆,凭着几百张垃圾堆里捡回的旧照片,电影《金门银光梦》的编导魏时煜把伍锦霞一这位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中国女导演的银屏旧梦复原,带着观众逐梦大半个世纪前华人女性杰出代表的金门奇女。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渐兴,而中国的女性仍处于自身定位的蒙昧时代,在电影圈中伍锦霞不仅离经叛道的男装形象未见指摘,她在通常只有男性才能驾驭的片场的执导能力也未受任何置疑,就连惊世骇俗的同志身份也被圈里圈外人有意无意地呵护着,这个生在异乡金门成名于故土香港的女导演在魏时煜的故事中被定格为女人中的异树奇花。
       尽管兄弟姐妹众多,自幼受父亲宠爱,终身未嫁的伍锦霞的人生历程显然与兄姊迥异,从药剂师妹妹口中我们也只能得到些对姐姐自幼喜爱电影的片段记忆,至于她拍电影的经历具体印象也仅限于挂在家中后失佚的奖状,似乎家人并未特别以她在演艺圈曾经的名望为荣耀,观众反而从妹妹见到她旧照时发出没看过的惊讶中觉出一丝凄婉。
       更多的故事来自与伍锦霞共过事的朋友。金门、洛杉矶、夏威夷、纽约的三年辗转访问,身兼编剧、导演的魏时煜像是个执着的考古学家认真地发掘每一片关于伍锦霞电影人生的记忆碎片,随着友人串起六百多张旧照片的回忆,伍锦霞的形象似氤氲梦境中摇曳着鲜活起来,似花非花,似树非树。从《心恨》,《民族女英雄》到《金门女》,清丽的脸庞,俏皮的波浪短发,坦率直视的眼神,自信豁朗的身姿,片场内外,影像中无论身边是男是女,伍锦霞都是王。她的场强到自己身故四十多年后仍让当年邂逅的男演员唏嘘,九旬老人在夏威夷的街头背影把观众的心带回了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华人世界,人们可以想像伍锦霞当年悉心毕力拍摄的电影对华人乃至中国的意义。而从影院里听到众口一声的"霞哥"时观众发出的笑声,也能体会到这个集男女优点于身的奇女子的魅力。
       从洛城到纽约,伍锦霞从导演变成片商进而餐厅剧院老板,她像水泊梁山上的宋江一样成为初到美国的华裔艺人朋友们心目中的"及时雨"。"霞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她的"宝宝"餐厅也像梁山一样成为华裔乃至美国名人聚集地。导演似乎并不满足于讨论主人公在电影方面的成就,而通过小辈口中的"霞叔"继续延伸这位新女性的商场传奇。她女性的细腻温情在餐厅经营中处处体现,而对朋友比男人更豪爽慷慨,甚至赌场一掷万金而绝不挂怀,即是男人也汗颜不如。相较与她合作过的男导演对媒体绝囗不提她的贡献,反让人感到妒嫉心强如女人了。伍与胡鹏共同执导《唐人街碎尸案》主演小燕飞推测剧本就出自伍手,而多少让人揣摩"霞哥"对男人阴鸷心机的厌恶。
       人云女人是花,男人是树, 在56年短暂人生里,作为女导演,伍锦霞导演过11部电影,数度远涉万里回到她的梦中故土香港,她剧中女主角如花艳丽,生命如歌动人。作为男性化的女同志,她一生也许爱过许多女人,也许只是被女人爱,像棵身上缠着爱她的女人们藤蔓的大树。男人、女人二者在伍锦霞身上孰多孰少?2014年时逢伍锦霞诞辰百年,斯人已去,香港女导演魏时煜的《金门银光梦》让伍锦霞从故纸堆中复活, 斯人故去,花非花,树非树,银屏上的火树银花是否化成观众梦呓:此生做这样一个女人,也好!

 3 ) 梦的多重奏

                           梦的多重奏
                                    ---电影《金门银光梦》中梦的多重变调

                                                                丁小龙
                                               
我生活在影像中。
                       --- (瑞典)伯格曼
我就是一个影像。
                       --- (法国)戈达尔



                                                 
1

首先我坦白这不是电影评论,而是一位电影嗜好者带有偏颇的个人化的断见。因为电影评论(真正意义上的)意味着:对所看电影细节的反复斟酌、对电影的美学背景的洞彻了解、对导演的序列电影有时间意义与美学意义的双重领悟。所有的这一切我都不具备。由于客观的原因(没有录像带,没有网络资源,内地方面没有公开放映等等),这部电影只看了一遍,因此很多细节之处难免会有谬误或者遗忘,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并不影响电影所带给我的整体感受与思考,而我所要做的就是以电影局外人的眼光用文字尽量呈现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美学上的看法。
   
   我所想到的首先是文字上面的种种局限。文字是否能够真正地去描述另外一种艺术?我们能否真正地用文字这种带有自身局限性的工具表述另外一种用其他工具呈现的艺术作品?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沉浸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或者马格利特的绘画中的时候,我们在头脑中形成最初的氛围式的艺术风暴能否付诸于文字?
   
   所有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关于艺术本体论的二律背反式的辩论,所有的这些问题是关于艺术最初并且最为重要的问题:艺术是什么?表现艺术的工具如何在受制于艺术工具的同时超越物自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所面临对抗而又相溶的关系如何处理?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叔本华或者海德格尔这样的这样的哲学大师在面临这样的诘问之时也会陷入到思辨的黑洞之中。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产生艺术,才会有艺术的多义性和歧义性等特点。尽管苏珊.桑塔格早在自己的美学论文中论述自己如何反对阐释。但是相反的是,桑塔格留给世人的也是她作为雄辩富有才华的美学阐释者的形象。所以,优秀的艺术品会给我们带来美学甚至心灵上困惑,我们需要文字这种熟悉的工具为我们减轻焦灼之感,减轻桑塔格所说的“那种巨大而又沉重的压覆”。
   
  美学上的阐释均带有个人化的影子,即使现代文化批评工具是如何的理性,这种影子随着语言局限同时倾泻而出。
   
  这种解释的困境同时存在于《金门银光梦》这部电影之中。


2
  “导演,我是学英国文学的,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如何在您的这部电影中得到体现?”
  “导演,您的电影中出现了李小龙小时候的影像,请问这是否与电影的主线不太相干?”
 “导演,您的电影中伍锦霞是一位同性恋导演,请问她的同性恋身份对她作为导演的身份有何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请问导演,黄柳霜在这部电影的的存在对于这部电影有什么美学上的功能?”
 “导演,请问您如何用这部电影来表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魏老师,请问拍摄纪录片的最大难处与乐趣分别在什么地方?”
 “请问老师,您如何来选择电影的配乐?请您谈谈关于这部电影配乐上面的趣闻?”
 “魏老师,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伍锦霞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拍摄完这部电影对您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什么地方?”
 “导演,请问您在剪辑上有什么深刻体会?”
 “请问导演,请简略谈谈早期好莱坞电影女导演的发展脉络。”
 “请谈谈早期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导演,听说您也喜欢文学,麻烦谈谈这部电影的文本结构?”
 “导演,请谈谈纪录片电影。”
 “导演,请谈谈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导演,请谈谈电影。”
 “导演,请谈谈艺术。”
......
......

   这不是影评,并没有固有的主观性的结论。我的想法是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一种出自于个人的美学角度与理念。即使没有给出答案,这些问题本身均可构成这部电影的不同的切入点与阐释点。所有的问题的提出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出这部电影作为艺术品的丰富性与多义性。
   所有的这些问题构成了这部电影作为梦的艺术所具备的高质量的美学品格。
   所有的这些都关于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梦的多重诠释。
   还有,只有真正丰盛的梦值得去诠释。而这部电影具备了这样的梦的特质。
   在交流会上,导演魏时煜给每个问题都做出了回答。但是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有的关于本体论的问题超出了电影范围,但同时带给了导演与我们新的视角与视阈。
   总之,在这个电影展览结束后,我也收获了很多视角与理念。而我所要谈论的只是自己个人的一些看法。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梦的多重奏。

3

梦的第一重奏:结构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无论是具象化的电影,还是抽象化的音乐。在与导演交流的时候,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部电影有其独特空间结构,这些不同的介质从不同的侧面烘托了主人公伍锦霞的不同层面。
具体地说这些结构包括了:
社会背景(宋美龄访美,赛珍珠的《大地》的拍摄,黄柳霜等人的印证);
作为媒介的报纸(她的死亡以报纸的讣告为标示);
电影旁白(穿插,承接与补充等作用);
对他人的采访与资料的搜证过程(小飞燕的采访对电影的整体结构非常重要)
伍锦霞拍摄的电影小传。

这些看似散乱的材质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形成了一种和谐带有梦幻气质的艺术品,好似音乐家舒曼的某一首梦幻曲。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的第一本书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在那本书中,作家同样用巧妙精致地方式解决了空间这个艺术上的难题。
    我在这里也不做过多叙述。

梦的第二重奏:时间

   就像小说这种叙述文学,电影也同样面临着时间的选择问题,而好的艺术品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时间在内在生命中缓缓流过却也留下了痕迹的感觉。在处理时间问题,导演魏时煜至少在三个方面做出了美学选择:
电影被分为六个篇章,这种分法让电影有了文本上的意义;
电影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来显示时间的流逝;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关于河流与桥的意象,显示了时间的某种循环。

当然以上只是叙事上的某种策略,而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时间感:时间带来的幻觉以及时间的残忍。

在讨论时候,导演说了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上面采访的人都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而电影固定了他们最后形象与言语。

或许,这正是我们喜欢电影的某个原因,也是电影的时间艺术上的重要价值。


梦的第三重奏:身份

   这个身份具有很多意义上的断面,我感兴趣的是两点:主人公的身份以及作为导演本人的身份。

   主人公伍锦霞作为在好莱坞早期的华人导演,作为保守社会下的女性,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作为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等等各种身份(种族上的,民族上的,性取向上的,社会背景下的等等身份特征),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更多关于其社会学层面上面的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并不低于这部电影的美学价值。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身份特征才让导演以及观众对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充满了期待。
 
  伍锦霞到底是怎样的人?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我们也需要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最终也会完满。这种寻找或者拼贴的本身就充满意义。

   另外一个是我对导演拍摄这部电影最初美学期待的好奇。我想要知道的是当一个导演在记录另外一个女导演的过程中,她是否也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份,作为导演的身份,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

这在文学上也有例证,例如JM库切的《夏日》,爱尔兰作家伯姆的《大师》等作品都是作家在写另外一个作家,这种创作过程本身是否带有对身份的探求或者某种焦灼?
因此,正如导演所言,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也可以说成关于艺术的艺术。

梦的第四重奏:象征

    最重要的象征来自于《金门银光梦》这个电影名字。我猜想至少有三个重要的象征:金门,银光以及梦。
    
  金门:一种空间的象征,同时也指涉伍锦霞的电影《金门梦》。
  银光:象征电影本身,也同时指向了伍锦霞个人身份中最重要的一点:作为导演的伍锦霞,或许也象征着魏时煜导演本人的关于电影的态度与理念。
  梦:最重要的象征。电影是梦,伍锦霞的形象是梦,时间是梦,魏时煜拍摄电影本身也是对梦的考量与拷问。

  所以这部电影更是一种关于梦的奏鸣曲,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两位电影导演在时空中相遇的梦境。

  电影本身是场梦。
 

4

   期待以后可以第二次看到这部电影,或许那时候会写得更具体更通透一些。也期待看到导演魏时煜的其他作品,过去的以及未来的。
 
   这种梦的多重奏会经常流淌在那些观看者的梦中。

 4 ) 谁知银海里曾有个她

伍锦屏粤语英语混合,娓娓道来她与家姐伍锦霞超过半个世纪的往事,这位药剂师作为家中幺妹,成了历史的见证人。1914年出生的伍锦霞,曾经是一个谜,现在依然还是一个谜,妹妹无从揭晓姐姐一生的全部故事,而在将近三十年的电影生涯中,伍锦霞留给世人一个神秘的背影,这位在老照片上英姿飒爽、永远短发白西装的伍小姐,长期被电影史忽略,女导演身份更令今日重新发掘伍锦霞变成了一种容易被误读的行为,然而导演魏时煜,由读书时对伍锦霞的兴趣开始,到获取大量一手图文资料,到拍摄《金门银光梦》,逐步复原这位游走于美、港之间的电影人,期间过程,筚路蓝缕,正如伍锦霞的一生,由好莱坞唯一拍摄过香港电影的华裔女导演,到在纽约经营“宝宝”中餐馆的老板,身处中西夹缝、经历战乱时代,差点就完全被湮没在历史的屏障中。
《金门银光梦》是纪录片,更是剧情片,纪录下了导演走访的包括伍锦霞最后的合作伙伴小燕飞在内的亲朋故友,也拼凑出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电影武林。关于伍锦霞的生平,自然不必赘述,女导演身份、好莱坞经历,年纪尚轻就担纲导演、一生白衫白裤、与数位女性的迷离关系,独立出来,皆成佳章。而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所感兴趣的,也许不止是伍锦霞的生平与成就,而是“《金门女》中的女婴饰演者正是出生未久的李小龙”、“《纽约碎尸案》编剧原来不是楚原”、“伍锦霞通常都被称为‘霞哥’”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边角材料,它们共同丰满了伍锦霞作为今日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图文资料里所缺乏的细节,昭示出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背后,是鲜活的众生相。
21岁在好莱坞闯荡天下,担任导演,从拍于日落大道的粤语电影《心恨》(1935)到影史首部全部采用女性角色的《女人世界》(1939),及至晚年与胡鹏合作的《纽约唐人街碎尸案》(1961),伍锦霞的作品不多,但时间跨度很大,自我挑战意味明显。伍锦霞更多次辗转港、美之间,试图为电影生涯寻找新的突破口,她的影片比较集中反映流落美加的广东移民生活,多次以在美的粤剧艺人为主演及背景,道尽乱世里老倌旧友的离乱处境,是典型的跨文化运作导演。《金门银光梦》将她的一生经历与其时好莱坞最具价值的华裔明星黄柳霜及华裔摄影师黄宗霑串成一线,尤其她与黄亦有不错的私交,影片不吝篇幅详细介绍了黄柳霜的演艺生涯,甚至亦以与伍锦霞并行的双线形式同步介绍今日已经成为显学对象的好莱坞女导演桃乐丝•阿兹纳,相信这亦是导演意欲再次强调伍锦霞之于大众认识的影史的错位之故。事实上伍锦霞身处的3、40年代美国,也正是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一群中国应艺人(包括相当多的粤剧老倌)在美国的活跃时地。在伍锦霞的《心恨》中,直接展现了粤剧女伶与飞行师之爱,相信这只有她这样生在旧金山的广东人才拍得出来;而动用襁褓里的李小龙出镜(因其与李小龙父亲、同时也是粤剧演员的李海泉关系良好)的《金门女》(1941)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当时在美华人的生活点滴。魏时煜手头有此片的绝版vhs,在《金门银光梦》里,也有相当长的《金门女》片段,今日看来,不胜唏嘘。
伍锦霞一生被人称为“霞哥”,与小菲菲、韦剑芳等女性的情感亦剪不断理还乱,她也许是华语影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女性同性恋导演。《金门银光梦》还原了她的社交活动的一些浮光掠影:在夏威夷采访时本来在谈小燕飞的受访者脱口而出“伍锦霞”三字,这与影史及相关回忆中“伍锦霞”的神秘缺席形成鲜明对照。一个仿佛不曾存在过的人,被稀松平常的提起,历史的书写究竟与现实存在怎样的裂缝?晚年伍锦霞在纽约经营中餐馆,迎来送往的演艺界同僚数不胜数,而最后伙拍《纽约唐人街碎尸案》的导演胡鹏(《黄飞鸿》系列的导演)最终对伍锦霞的贡献只字不提,期间故事,怕是再难有机会还原了。
但《金门银光梦》还是看得让人激动,在有限的资料底下,坚持不懈地采访,尽最大可能推原,见出了导演魏时煜的“真粉”姿态,在上海电影节放映会上有幸见到导演,她的眼神,与影片中照片上“霞哥”的眼神一样明亮、锐气勃勃。《金门银光梦》不应该局限在女性主义的理论迷宫里,它本身就有自在的生命力。

 5 ) 电影是梦

1970.1.25离世,享年仅35岁。在香港和美国导演和监制过作品,把中国剧团带到美国。1.纪录片制作:信息源全面,生前好友采访,跨越两大洲的生命旅途实地复原,照片扫描,中美媒体形象,作品,历史大事回顾。很喜欢动画和古典乐。2.最感动的点:一个人和那么多人有过动人的友情,离世后还能从朋友口中听到生命痕迹。电影真的是梦,当生命逝去后那些美好的记忆可能再也没有其他人会懂,连一起参与制作的人也不会拥有同样浓度的回忆。再也找不到片源,封存的影像。真的很感谢有人用心去找这个被历史遗忘的风云故事,一个生命活过的痕迹是整个人类艺术故事的共同素材。当我看着一个满脸皱纹却脸上带着光彩的老人笑言曾一起合作的粤剧女演员有多么美貌,当发现那个聚集一群做梦艺人的餐馆在被拆前曾进入麦当娜唱片封面时,我真的羡慕爱艺术的勇敢者,也想起了HJK说的“Love is not for weak people“.对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一生有了坚定的想法。

 6 ) 帅T霞哥的风华人生

来自《酷拉时报》豆瓣小站,原文地址:http://site.douban.com/211878/widget/notes/13514090/note/460240440/
文:大京
编:典典

第二届中国民间女性影展(http://site.douban.com/217092/ )的开幕影片《金门银光梦》,讲述了伍锦霞的故事。她早年是导演,导粤语片,也做粤语电影的生意;后来,她定居纽约,开中餐馆,口碑极好;最后,她得癌症去世,享年55岁。

伍锦霞1914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是华侨第三代。片子里,她的朋友说,她不仅粤语说得很好,而且还会写汉字,更像是中国人。见过她的人说,她一向是短头发,深色裤子,白西服的装束,一直都没有变过。她是第一个在好莱坞拍华语电影的导演,拍第一部片子《心恨》的时候年仅21岁,当然这也离不开她富商父亲的投资。伍锦霞于1937年到1961年,导了十部粤语有声剧情片。凭借她的聪明才智,这门电影的生意,她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还是当时香港媒体的宠儿。她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著名导演,也通过拍片子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了她的“女权思想意识”——在当时就连女权这个词儿都还没有呢,但伍锦霞就能拍出《民族女英雄》(1937)、《女人世界》(1939)这样的片子来了。纪录片的导演提到她之前被电影史忽视,其实她不只是被电影史忽视,被女权史也忽视了。
(编者注:《金门银光梦》于2013年4月1日在第三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不过,虽然片子的主角是一个“T”,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同志影展中却没有这部片子的身影。)

至于,伍锦霞的私生活,当时的报纸也会八卦,直接写她就是喜欢女人,某某和她合作的女演员其实就是她的爱人;甚至报道过,她被某个女的猛烈追求,导致她和谁谁分手(编者按:很多时候报纸用词只是“朋友”,但意思很明显;似乎当时的媒体,对于她和女人的关系并不忌讳)。也专门有报纸报道过她的着装,就像朋友们说的,一直都是中性装束。片子里还提到,她喜欢大家叫她霞哥,而不是霞姐。

但究竟,伍锦霞就自己的同志身份有过什么困扰?她那个年代的自我认同又是怎样的?她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绝对的“女人”的,她的扮相如此和其他女人不同。她的家人和朋友也可想而知她是“同志”吧,他们又怎么看呢?可惜,片子里没有太多对这些的挖掘,除了上面那些公开报道、还有朋友主动提到她的中性化等等,访谈中导演不曾追问亲友对她的性别气质、同志身份的看法。
(编者注:片子还对比了相近时期的美国女导演,有意无意地暗示,这种中性跟事业有关,电影行业中的导演,这种主导性的职业还是男性的天下,所以进入其中的女性必须显得强势。这显然是强调了两个性别的对立。也确实在某种程度存在这种对立,片子中提到,伍锦霞的男性合作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在当时的宣传、后来的回忆录中,忽略她的存在,也有男性在受访时,提到她的中性稍微露出一些尴尬。但不管受访者是自然地提起“霞哥”/“霞叔”的中性气质和私生活,还是对她的“特别”略显微词,这些点确实都没有得到更深的发掘。)

放映后交流环节,导演说这是因为史料的局限;但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是因为,片子如果有那样的内容的话,就突破了女性“性别”的界限,性别不一定二分,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人”,那么再去强调她是“华裔第一女导演”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
(编者注:在香港的放映中,导演在交流环节提到过,她很惊讶于当时的媒体和伍的亲友对她独特气质和同性关系的“自然”和“坦然”;没敢追问,或许因为这在并非性少数的导演本人看来,倒是个比较难以启齿的问题。不过,导演同样提到,原本认为这部片子应该由具备性少数身份的人,例如最早撰文研究伍锦霞的学者之一、也是酷儿电影人的游静(http://movie.douban.com/search/%E6%B8%B8%E9%9D%9C );不过魏导演机缘巧合下得到的大量照片资料、她对伍锦霞的喜爱以及包括游静在内的同行们的鼓励和支持,促使她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编者不禁想到,拍摄了女性题材纪录片《来自阴道》(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09395/ )的导演范坡坡(http://movie.douban.com/search/%E8%8C%83%E5%9D%A1%E5%9D%A1 ),自己也并非具有阴道的女性。本刊还曾经发布过他的《来自我内心里的阴道》一文(http://site.douban.com/211878/widget/notes/13727777/note/325885395/ ),谈到他身为男性拍摄女性题材的心路历程。虽然《金门银光梦》这部片子对于性少数和性别多元议题的展现不够深入,但或许我们可以期待,经过此片,魏时煜导演今后会对这些议题有更多关注。)

按现在的说法,霞哥明显就是个T,还是个富有才华与魅力的帅T。我就可以感同身受霞哥不喜欢别人称呼她姐啊、阿姨、婶婶之类的心情,因为那些称呼根本就不符合我。无论是外在气质还是内在性格,那些和我不搭嘎的词,就因为我的生理性别是女的,就要被定了性、盖了章似的冠以吗?但凡有点儿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觉得不舒服。那还不如,你既然要尊称我,比起叫姐,你就叫哥好了。
(编者注:当然,为何“女性化名词”令“T”感到不舒服,一方面是因为这不符合Ta们对自身性别气质的认同,例如传统性别角色中,“男性”=好胜/独立/理性,“女性”=照顾人/温柔/感性等等,而许多人的性格并不能套入其性别的刻板印象中;另一方面,有时也是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现实之下,女性化的名词往往就是贬义的,感性、柔弱、照顾人等“女性价值”往往也被认为比理性、强悍、独立等等“男性价值”要“低一等”……对于这些问题,也可以参见本刊翻译的一个故事:《为什么我仍然坚持做一个“爷T”》:http://site.douban.com/211878/widget/notes/13514029/note/390136783/

霞哥在1970年被查出得了子宫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最后在她床边的爱人是谁?史料的局限真是太局限了,片子里也没说是哪一种癌症,导演才说因为是子宫癌。霞哥没有结过婚生过孩子,所以她家人不授权片子里说这事儿,要不是有观众问,估计导演也不会说。
片子里也有提及她好赌牌而且赌很大,可是她的牌技并是很好,也就可想而知她会输得多。我会想,是否她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只有在赌桌上,才能全然忘记生活里的痛苦?那些痛苦对于她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不是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呢?或者说,现在对于很多地方和她相像的我,所处的时代,就是生已逢时了吗?
(编者注:从当时的报刊来看,那时候还没有对于性少数的各种定义,似乎也没有“T”这种称呼。但今天的我们无从知道,处于传统性别规范之外的伍锦霞,是否有“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困惑和痛苦,或是因为没有这些“身份标签”而更加自由?)

虽然片子只是浅尝辄止地把伍锦霞这个人的生平捋了一遍,并且拿其他人的故事来侧面映射她可能也会因性别遭遇的不公之类(究竟真遭遇了没有也无法知道),但我看过之后还是特别高兴特别骄傲,在70多年前,第一个在美国在好莱坞拍电影的华人导演,是个T。

【酷拉时报】投稿及联络 [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酷拉时报

 短评

#SIFF 之前几次放映都错过,这次总算弥补了遗憾。选题非常有意义,大量翔实的事实论据塑造出一个多面立体的Esther Eng(有些资料编排稍显莫名),考史学术型纪录片拍得这么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是专业素养的体现,而透露出的温柔优雅则让人折服于导演的女性视角和魅力。

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条理清晰、叙述娓娓道来。英文片名里girls是复数,影片确实也包括了黄柳霜和Dorothy Arzner,颇显导演的视野。

12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不仅聚焦于伍锦霞个人,还可以视作一代华人电影人的集体记忆。近半个世纪后的走访,抢救性的口述回忆,弥足珍贵,特别是与一些熟悉名字的交集,令人感叹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彼此相连。

13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才过了八九十年而已,第一位华裔女导演(也是个帅T)的人生和作品就险些被湮没在历史中了……从伍锦霞的故事出发描述华裔美国移民史与电影史的交叉点,整个观影过程充满惊奇,像侦探小说一样有着抽丝剥茧的体验。

17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谢b站,果然看了邱导演的论文还是有点意义的,这里面的名字终于有那么一两个算听说过了。。人物本身确实非常有趣,发现的过程和相关的人也很有趣,还是挺值得一看的,适合自己发挥想象力。。发现导演是《古巴花旦》那个,不知道是不是资料太少太碎的缘故,缺点大概可以说都是拍出来没有题材本身有趣吧,一些旁白语速太慢有点像机器人还有断句错误,某些揣测略刻意,比如她可能确实是同性恋,但这么严肃把香港狗仔八卦作为依据反而削弱这个猜测的严肃性,还有关文清自传是不是有意不提曾经合作过的伍锦霞。。这种19世纪末出生的大导演在风起云涌大时代的人生经历中,可能单纯就是这种合作排不上号吧。。另外中文字幕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比如人家说拍了interesting movies,字幕是“好电影”。。

1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这部伍锦霞传记纪录片SIFF错失后即后悔不迭,等了足足五年终复得见。金山少年、银坛新秀、南华第一、金门女郎、海岛海岸、叶落纽约六章节,女导演追寻着女导演的足迹,带观众重见那些来自性别、语言、文化、国家、战争的重重考验,亦有来自同时代的黄柳霜、宋美龄、Dorothy Arzner等女性沉浮作衬,嗲。

2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有声论文,而已

23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还行

另一種視角的切入。

24分钟前
  • CAESAR.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关于美国华裔女导演伍锦霞的纪录片。伍锦霞作为上世纪30-50年代重要的华人女导演,却一直被电影史研究忽视。这次观影让我大开眼界。纪录片以年代为线索,从伍锦霞再发散到黄柳霜、阿兹纳、小燕飞、李小龙等影人。并谈到伍的女同倾向。采访到不少年过九旬的伍锦霞好友。颇为珍贵难得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第一次听到伍锦霞这个名字。片中没有她的视频资料,只有口述回忆与被抢救的照片,但拼出的风姿已让人神往不已:二十出头做导演、梳利落短发“男仔童花头”、感情生活洒脱的同性恋者、纽约传奇餐馆总是笑着的老板、赌场上一掷千金的霞哥…传主之外,编导魏时煜也挖掘了与演员黄柳霜和导演桃乐茜·阿兹纳两位女性的命运作为比照。都为时代所误,为世人所遗忘,但无论是她们留下的影像还是制作者的叙述,都坦荡、平和 、从容。两个唏嘘的点:曾出演霞哥影片的小燕飞去世前几年接受访谈,说到旧日拍档只剩自己,“死剩种”了,说罢哈哈大笑;还有影片的结语:“在拍摄本片时我多次旅行,探索锦霞曾经拥有的时空,我经常需要面对种族、语言、文化和性别的限制,对于锦霞,这些限制似乎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她在跨越边界时,充满信心、绝无忧虑、不知畏难。

2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我操!!!!我现在的住址就是霞哥生前住的地方!!旁白说出那串地址的瞬间我浑身都在抖,虽然楼不是一栋楼了(我现在住的楼是八十年代建的,位列Chinatown gentrification的积极加害者),但那种最近几个月第N次被历史的闪电劈中的震颤,哇哦。她开的餐厅的原址也在隔壁那条街。今天下午还谈到当初选房子时那个纯粹关于性价比的考量就这样在过去几个月里不断塑造着我的研究方向,还谈到Chinatown history-making/historiography,此刻我甚至感到说“塑造”都言轻,说历史研究的自我训练和试水也不足以描述这种serendipity。是学术的命运!是历史的亡魂在召唤我!是中国城的灵光在吸引我!时间!空间!酷儿和移民的电光石火!啊,我好快乐。

32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霞哥和她的女人们!(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和香港,一个西装长裤的女导演,一个女人们爱戴的女人,一个争相结交的饭店老板,一个一掷千金的赌徒)

33分钟前
  • 小卫
  • 推荐

科普性较强的资料记录&剪接,在历史钩沉中追寻这位好莱坞首位华人女性导演不寻常的一生,这些强有力的标签结合众口交赞的口碑,虽仍只能简单勾勒其传奇形象,但已足够迷人;以《排华法案》的兴起&废弃与二战时局为背景,横向联系同期女星黄柳霜、导演桃乐茜·阿兹纳,形成一个超越时代的阵营。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部典型的学术型纪录片,导演用功之细,挖掘之深,制作之精,同类纪录罕有与之匹敌者。虽是学术型纪录片,却无学究气,娓娓道来,也可为一般观众接受。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伍锦霞,知者甚少,该片是科普,也是对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补充。

3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伍锦霞作为华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摄的女导演,本身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使这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具有看点,可看的人还是很少...

41分钟前
  • killblue
  • 力荐

虽然结构也不好黄柳霜很美但是并对剧情没有帮助,但是还是看哭了。

43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比较难得的是伍的经历和导演的表达没有女权的悲情,一个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产业获得尊重,是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功。她的妹妹也好美好平和。那个时代的女性在镜头前都很有力量。最后披露她适度成瘾真是画龙点睛——她的压力。让我想起纲手大人!都是豪赌的女人。

46分钟前
  • 山下猫
  • 推荐

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这位导演也是了不起。(巧的是啊,昨晚才看了《古巴花旦》,下好了电影,今天逛着书店就找到了《霞哥傳奇》)

5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从被遗忘的电影史中追溯伍锦霞,亚裔、女性、移民、导演,在那个还是男权至上和种族歧视的美国这四个标签所带来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伍锦霞恰恰在于打破常规,其与黄柳霜、黄宗霑、李小龙的故事,是电影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5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以垃圾堆撿來的一盒劇照開頭,看導演如何在史料極有限的情形下鋪陳論述,是滿有意思的。映後座談有陸生問在陸上映事,導演答曰某電影節曾說若刪除民國的旗就好……

55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