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花神

HD中字版

主演:Sari Mercer,Teresa Marie Doran,Dan Lin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花神 剧照 NO.1花神 剧照 NO.2花神 剧照 NO.3花神 剧照 NO.4花神 剧照 NO.5花神 剧照 NO.6花神 剧照 NO.13花神 剧照 NO.14花神 剧照 NO.15花神 剧照 NO.16花神 剧照 NO.17花神 剧照 NO.18花神 剧照 NO.19花神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萨特与波伏娃:不一样的爱情实践


《花神咖啡馆里的情人们》是讲述萨特与波伏娃爱情故事的电影,但这部电影与真实以及人们的想象之间,又有着不小的差距……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取决于谁来写历史。表现历史人物的影片,也无法脱离编导对人物的情感与态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是萨特和波伏娃的情爱故事在中国开始流行的时候。那时我等一帮思想叛逆的青年对这对情圣迷得不行,视为神一般,四处搜巡他们的书和传记看。过了十多年,我终于看到了描写他们情感故事的电影,但这部《花神咖啡馆里的情人们》却让我大为扫兴。这哪里还是表现经典爱情呀,整个一个讽刺挖苦嘛。

影片开始,一代大师萨特的表现便像猴一般,急急地想上床,和所有俗男一样既没情调又没深度。好吧,大师也是男人,可能确实有猴急的时候,但你只表现猴急,就是有倾向性了。波伏娃的女权思想被图解的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遇到萨特这个男人则完全举手投降。

萨特和波伏娃之间开放的伴侣关系,本身是和他们的哲学追求有内在一致性的。但在影片中,却几乎肤浅到了因为作家要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这样的脑残层次。这伴侣关系中,萨特也更多从中“得利”,而波伏娃一直很被动,被萨特引导,勉为其难。甚至,当萨特提出来让波伏娃帮忙说服她的女友和自己上床时,波伏娃也乖乖地充当了拉皮条的角色,失败后还安慰萨特:别急,我帮你找更好的妞儿。他们的开放关系被解读得如此肤浅,着实让人失望。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主张“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个人对他的存在的选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存在主义基本观念。而波伏娃的《第二性》,则以“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作为其女权主义的基石,目的也是为普天下女人争取命运的自由。他们以自由为旗的契约式爱情,是基于他们的哲学理念的,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猎艳”的方便。

影片中,面对萨特的一次次“偶然爱情”,波伏娃终于受不了,醋意横生,她决定不再和萨特做爱,这样她会“好受一些”。在这对伴侣的开放关系中,一定会有嫉妒心的存在,但如何处理嫉妒才是关键。影片中表现成了波伏娃的忍辱负重以及逃避。但如果理解这对伴侣的思想,就会知道,最重要的一定是对嫉妒的超越,这需要非常的智慧与境界才能实现。编导个人的思想境界显然无法理解这种超越,所以他们拍出来的影片其实是他们自己对同类关系的情感投射。如果只是靠着压抑嫉妒与逃避,这对哲学家伴侣根本无法走过一生,并且创造出那么多精彩的人类遗产。


现实生活中,更多人是缺乏对嫉妒情绪反思和升华的能力的。这是因为,非一对一的伴侣关系本身是被社会文化所排斥的,我们在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生产中,常常将基于占有欲的嫉妒情绪视为理所当然,而反思太少;更多专业帮助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也就很难促使求助者去创造性思考、从而升华嫉妒。所以,编导对波伏娃的情感自然难以理解(即便理解,恐怕受众也很难通过电影语言的表达去理解),而仅仅用我们常人所常用的压抑、逃避这类普通的心理应对机制来解读。

波伏娃与内奥松的爱情确实存在过,但编导把内奥松塑造成了渴望婚姻、追求爱情、勇敢保护女伴的传统“好男人”的形象,则更像是为了衬托萨特这个“坏男人”。有波伏娃传记记载,是她自己选择回到萨特身边,而在影片中,又成了顺从于萨特的意愿,被萨特“奴役”了。

波伏娃曾说过,“我们毫不怀疑地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由是我们惟一遵循的原则。”但在主流的性与婚姻价值观下,这是不被理解的。

影片中萨特甚至没有做到“不撒谎”,在波伏娃去美国期间,隐瞒了自己的美国情人要来巴黎找他这件事。去读一读1964年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公开信,就知道这是一个怎样对追求真理和真实近乎完美主义般执著的人,怎可能对自己一生的伴侣自食诺言,像俗男人一般偷情呢?传记中的记载是,萨特主动告诉在美国的波伏娃,自己的情人在巴黎。

更可笑的是,萨特夸奖波伏娃以哲学思考性别,并且完成《第二性》的那段对话中,萨特说,你做了从来没有人能做的事,连我也做不到。波伏娃说:即使谁都能做到,你也做不到。这话很好地传达了编导一直想告诉我们的:萨特完全没有性别平等意识,是一头父权沙文主义的猪!果真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波伏娃与萨特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基础,倒底是什么?两个思想巨人的智慧,又在哪里碰撞?进一步:如果萨特真像影片塑造的是一个父权分子,波伏娃却一直爱他,还能算一个女权主义者吗?影片中,她爱上充满了父权控制欲、从来不关心她的萨特,并且一直顺从,这和她那位在家中一直顺从父亲的母亲角色又有什么差异?《第二性》,岂不是一个虚伪的神话,反而成为抽打女权主义的一记响亮大耳光?

这种逻辑,无法解释历史。只有一种可能:当大众无法理解少数特立独行精英的实践时,他们按着自己的思维来理解他们、想象他们、塑造他们。如果这特立独行者是普通人,就会轻易被贴上“变态”、“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等标签,但是,当事人是两位思想大家时,就只能靠“欺骗”“虚伪”等标签了。而给男性贴这样的标签,更符合大众期待。

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波伏娃和萨特活着的时候一直保持着独立性,波伏娃也一再说死后不与萨特同葬。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同葬了。因为在公众的心目中,这样才完美,才说得通,才算得上经典爱情。大众实在无法理解和容忍两人一直保持距离的爱情,靠着把两人埋到一个墓碑下,把这对叛逆的伴侣拉回到“正轨”中。我猜想:如果不是墓地的石板盖得太严实,这二位一生追求自由的大佬早跳出来抗议了!

我们无法从这部影片了解与众不同的情爱实践,但我们可以了解大众是如何“强奸”与众不同的异己的。萨特和波伏娃既然都没有后代,就不怕被告“损害名誉”了。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遵守主流规范者的遭遇要远远比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名人更糟糕。这个社会没有提供给人们更多自由生活方式的便利,比如,不婚者、同性恋者、多伴侣,等等。这些性的、生活方式的“异见分子”如果想要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虽然他们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也不仅难以得到祝福,还要承受各种误解、污蔑、污名,人们总是希望他们更“正常”些,却难以把他们当正常人看待。这就是《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这样的电影在很多人眼里是在表现“真实”的原因。

人类的情爱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正如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对于我们不理解,不了解的,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包容。同时,对于我们内心挑战主流规范的蠢蠢欲动的愿望,也多一分正视和勇敢吧!

在萨特和波伏娃协议契约式婚姻70年后的1999年,法国通过了一项“亚婚姻”立法:男女只需正式办理契约合同而不用办理结婚手续,即可以成为契约式 生活伴侣,真可谓是萨特和波伏娃当年的契约式爱情的回声。

 2 ) 现实的男女关系

这可能算不上“好看”的片,因为太现实,但确实是个好片,同样是因为很现实。
现实从来不完美,但现实让人感动。

萨特的扮演彻底颠覆了心目中的形象,虽然知道他其貌不扬,但片中的萨特简直就像自以为是的小丑,毫无气场,却无法理解的风流不断。推倒神像在开始时总是有点不好受,但却也很爽!也许有点过,但被光环笼罩的人们需要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敲打。

波伏娃的扮演实在很强!对于那个有着强大自我的坚韧的女人我不由的欣赏,如一贯往常。对于那个被爱所奴役的隐忍的她我又怜又恨。。。

关于他们的“爱情”,更是我说喜欢这片儿的现实之处。我不理解怎么有人能从这片中依然看到世人传诵的萨特与波伏娃的“唯美爱情”!作为男人萨特的花心可以理解,但他偏要将它正常化,并以获得自由为由要求波伏娃也如此,可很明显,波伏娃是因为对萨特的爱才走向这条根本没有带给她同等快乐的道路,尽管她也有过不同性别的不同恋人。我很怀疑他们之间的曾经的爱到了最后究竟该算作什么。彼此获得了一个永远欣赏和支持着对方的垫背。但爱呢,萨特以为没有性,没有婚姻的束缚,爱就能长存,可事实上,他们这样永远无法满足彼此,永远在寻求新的慰藉。在我看来这更像一种懦弱的逃避。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还是波伏娃在这个过程中的妥协与自欺欺人。

关于女人。在今天,“自由”,“平等”这些概念本身就让人怀疑。不同的对象,怎么可能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在这方面我觉得东方人比西方人要高明。曾经就有德国女孩很认真的问我,怎么看待婚姻中女性受压迫的问题,这是她经常会担心的和讨论的问题。。。我把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理解为一种单线条的,并且时常陷入极端的思考模式。中国人则更能看到事情的阴和阳,明和暗。现代的男女关系,没有绝对的奴役与被奴役,也没有绝对的强势与弱势。这点从波伏娃母女各自的人生经历就可看出。很难说哪种模式更好或更坏。她父母的关系,倒是让人容易理解为什么对波伏娃从小就对女性的地位有如此强烈的态度。而她所缺乏的来自父亲的肯定大概也是她日后如此心甘情愿的追随萨特的原因,一贯反世俗的萨特不仅承认女性的地位更是对波伏娃的才华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这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不可想象的。可笑的是,当女权主义者们奉波伏娃为领袖时,却没有看到波伏娃是多么的女人啊,为了一个男人的坚持和放弃着的一生。波伏娃所宣扬的男女平等在那个时代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但事实证明追求绝对的平等和自由有时反而成了自我压抑束缚。

当然,不得不承认,波伏娃和萨特的这种模式最终成就了一对天才,如萨特所愿,大概也只有天才才适合这种相处模式,无所谓对错好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者说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行。我也很想知道,亲爱的波伏娃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她会做何选择。可惜的是,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这个时代是诞生不了波伏娃的。

 3 )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

(一)

这是一部能让我连看三遍的影片。这是一对能让我深究一生的人。

屏幕里,有阳光下宁静的长椅,繁花和镜墙交相映错,轻轻翻动发黄的书页,细长的白色鹅毛水笔,轻蘸墨水的响声,笔尖划过纸张的细碎声,烟斗里飘出的缭绕烟雾,爵士之音适时响起。

屏幕外,是微亮的灯光,已过零时的钟表,咖啡杯里冷却的残渣,手边厚重的《存在与虚无》,摊开的笔记本里《第二性》的大段摘录,桌角那张我们的合影。

一切光与影融合,让我沉溺其中。我必须要深深走进他们的灵魂,才可知自己未来的路。

 

(二)

大抵不凡的人在最初都是最平凡的那一个。波伏娃不美丽,不风情,只谙埋进书本里去,被嘲笑称为水獭。萨特矮小猥琐,眼睛斜视,爱吹酸腐的牛皮。他们同样会在图书馆里打架,在课室里忐忑坐等成绩单。但种种因果早就初露弥端了。

当萨特对波伏娃说:“我是一个作家,我不能局限在同一种生活方式里。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波伏娃也说:“我也是一个作家,我也需要偶然的爱情。”然后他们订下契约,并约定要将彼此的偶然爱情向对方坦诚,以此丰富二人的写作。

你会为这番对白而愤慨吗?当然。我也会。怎么会有这么堂皇的理由借以寻欢?这对举世公认的模范情侣,爱情并不美好,甚至是残缺和破碎。即使心甘情愿的定下了契约,仍有猜忌,嫉妒,痛苦和沉重的枷锁。萨特在后来反省道:“在我们的约定里,我们忘记了一个有力的细节,其他人都有感情,他们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存在主义者,也不是每一个存在主义者都要践行自己的理论和信念。他们做到了,于是他们不再平凡。他们过于非凡了,于是他们要付出代价。这时候我们应该明白,那些借口,或许不过是他们给世人的通俗解释。

他们称自己为作家,但存在主义的烙印才是“作家”这个标签背后坚实的基石。萨特在继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之后给了存在主义新的诠释——“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这三点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实践和证实。纵情纵性都与道德无关,因为道德关乎人的本质,而本质之前,是两个人赤裸相对的存在感。每一次的偶然爱情,都是一种自由选择,自由意味着独立,因而不受任何外界因素支配和控制,包括法律和道德。世界原本就瞬息万变、没有秩序、纯粹偶然,人类的行为再如何荒诞也不过是为世界的荒诞作了注解。

强大的信念让他们可以摆脱情感的负累和痛苦,对工作极大的热忱不容许他们专注于爱情,更谈何婚姻和家庭。波伏娃有过一次可以结婚的机会,在她四十一岁的时候,连她自己也知道,失去这次就永无机会了。但当时正是《第二性》出版期间,各种的忙碌,以及身为女权主义的典范,她知道自己离婚姻这条路早已背道而驰。年轻时的她蔑视婚姻和家庭,最初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走向。

 

(三)

有人问起我,萨特和海德格尔同样都是风流荒诞之人,为何我对萨特可以宽容理解甚至欣赏,却将海德格尔视为不堪?我想,大概是因为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始终对等,但海德格尔的夫人却明显处于弱势。萨特鼓励波伏娃与他并肩齐驱,海德格尔要求妻子做他身后的女仆。波伏娃对美国情人的求婚犹豫不决时萨特对她说:“你没有时间结婚生子,你不能停止写作,全世界的女性将会感激你。”海德格尔的妻子想要重拾学业修读经济学位时却被丈夫连哄带骗地阻止:“就其现今形式观之,这一学业或许尚处于摸索阶段,它会妨碍你获得女性的整全性。你在与我和孩子的生命关联之中恰恰能获得这一整全性。”

所以,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论萨特有多少情人,都无法阻挡波伏娃的光芒,举世公认的终生情侣只有唯一的波伏娃;而海德格尔的妻子却甚少为人所知,在世人眼中,在哲学史册上,站在海德格尔身边的,是他的情人阿伦特。与其说我鄙视海德格尔,不如说是为他的妻子而扼腕痛惜。

当波伏娃的崇拜者对她说:“您拒绝孩子,婚姻,这太浪漫了。”她沉默不语,转身望向车窗外。这个将女哲学家、女作家、女权运动领导者集于一身的女人,你无从以寻常女子的心理去猜测孩子和婚姻对她来说有何意义,也不能简单的质疑她是否为此后悔过,遗憾过。她为世界留下的不是一个孩子,她孕育了另一种恒久的生命,这股声声不息的力量没有任何边界,甚至已经流淌进我的血脉,将我这个与她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生命浸染。我愿意大言不惭的说一句,我也是波伏娃与萨特的孩子。

我当然明白,会选择荆棘而放弃坦途的人,永远都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会像罗拉那样,渴望“白色婚纱和一个男人的臂弯”,只是罗拉的心思被波伏娃弄乱了,否则她也会得到一份世俗的幸福。谁说那样就是错的呢,只是那不适合波伏娃与萨特。

 

(四)

写到这里,我开始端详桌角上我们那张学士照合影,当时约定,无论中间有多少变数,将来仍要一起拍硕士照、博士照合影。萨特与波伏娃的故事引我们走上哲学之路,又引我们携手爱情之路。读他们的故事,看自己的人生,这种情愫已不仅仅是欣赏,而是虔诚的信仰。任何信仰都是有彼岸的,他们的人生高度之上,就是我们的彼岸。

我们深知经典不可复制,且需要太高的才情与绝世的智慧才能走向那座巅峰。我们能否有足够的睿智与整个世界周旋,并给予双方强大的力量以保证并驾齐驱?我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能否只以其自身的力量来维持,而不是靠任何其他的东西来使其正式化?这些尚不可知,甚至看来太过艰难,可是那种渗透灵魂深处的吸引力,远远胜过对未知的恐惧。倘若以身一试,也不过一生而已。

我和他商定,将来我们的婚礼是这样的:不领婚书,不拍婚照,不办婚宴,不穿礼服,不收礼金,只需在蒙帕那斯公墓中的萨特波伏娃合墓前深鞠一躬,交换指环,即可礼成。我们深信,终身伴侣,契约婚姻,是爱情最富活力的姿态。

其实,相比较婚礼,我更注重甚至向往我们的葬礼,正如波伏娃在萨特的墓志铭上所写——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婚礼不能代表永恒,葬礼却可以。

虽然我们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的余生没有时间被世俗规则所干扰,心性、智慧和学识都需要修炼,别为了任何轻浮的东西,把我们的生活廉价出售。志同道合已是一幸,久经磨难将是二幸,坚持至终才是三幸。且看我们能否以攥取存在来填补虚无!

 

 向两位前辈致敬!

 4 ) 云淡风轻的接受对方不爱了的事实,明明是件太牛逼以至于不可能的事

      电影看到近一半时我才反应过来讲的是他们的故事。晚上太安静,忍不住胡思乱想。
      第一次知道萨特跟西莫娜的故事是初中,一本介绍哲学的画册里,寥寥几行。后来偶然看过一篇文章,说得大概是西莫娜为萨特付出太多。我只大概有些印象,对终身不婚的女人总是怀有敬畏之心。
      开始我以为这是个浪漫轻松美好自由的文艺片而已,可以毫不牵扯情绪的去看,就像其他略带压抑的法国文艺片一样。前半小时十分美好,勇敢的独立的女性,性感与身材无关,美丽来自眼神而不是眼睛,文学艺术造就的疯子们结成团体,他们有着自由的荒诞的形而上学的爱情,不受约束不分男女。而前半部的配乐跟配色却是痛苦压抑的,中部往后一切才变得丰满美好。但是我们看到什么了呢?
      萨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发生那么多“偶然的爱情”,每一个女人他都可以全身心的去热爱而且丝毫不觉不妥,还能理所当然的说西莫娜才是他唯一的需要。这个他挚爱的人,他们5年甚至更长久的日子里没有性生活。当然两人一直有着不少性对象,西的性对象女性居多,因为她“没法与萨特之外的异性做爱”。这一点知道尼尔森出现才破例,因为他提供了安全感,他要跟41岁的西结婚。他说,他是一个男人,当他喜欢一个女人他决不能容忍她的不忠。这也是大多女人们以为的吧?爱一个人就要拥有他,就结婚。
      去他妈的自由的爱情。
      后来他们也没在一起,事业已经成了西的习惯变成她的生命。更主要的是,萨特是她痛恨又很不起来的那个人,她爱他,她永远爱,矮丑说话声音难听的风流成性的萨特,哲学研究在我看来不能成为花心的理由,谁他妈的拿爱情当试验谁就他妈的该被针扎死。虽然萨特爱上并决定娶那个美国女人,还把文章送给她。
      女人永远没法太坚强是么?再独立再强大也不够。我不知道有没有比西更tough的女人,除了片头她的挚友死时她哭了,我再也没见过她流泪。她一直坚持不结婚、不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不能被驯化,可是她也做不到,她只是硬生生的强迫自己假装做到。每个陷入爱情的女人都会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都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被对方改变,这就是弱点所在,所有的假装都掩盖不了的事实。所以女性才是弱者,所以几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如此开放自由包容的今天女性还没能真正解放,全世界还在闹女权,种族歧视都基本烟消云散了,女性还在低级着。
      我知道太极端的案例不足以说明什么,早些年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男人拒绝不了新欢,女人抵抗不住旧爱。不管在座的男人们有多不以为然,不要不服气,你觉得你很爱一个人了,她爱你的时候比你用力一千倍。
      下午一直在听《花事了》,现在想想,假装坚强的人都太心酸。多希望自己是个傻子,脑袋里可以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也许男人们都希望女人是傻子,被和平的假象哄的温柔善良。对于所有恋爱过的女人,无论幸福还是痛苦,分手了还是戴上了婚戒,80%的时间都是虐人虐己,世界永远是不安。
      
      云淡风轻的接受对方不爱了的事实,明明是件太牛逼以至于不可能的事。

 5 ) 转影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女权主义

我无法简单描述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我看到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可以作为分享。
我并不认为Beauvoir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地位,她的一生都是在为Satre做出妥协。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虚张声势的自我安慰罢了。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我欺骗。

◎洁尘

法国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年出品)又被译为《波伏娃的爱情》。后面这个译名相对影片主题来说更贴切,影片的确是以波伏娃为中心,讲述她与萨特的终身伴侣关系中所涉及的其他几段情爱关系。扮演西蒙娜·波伏娃的,是出生于1978年的法国女演员安娜·莫格拉莉丝,她身材高挑、五官硬朗,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咄咄气息,扮演波伏娃这位女性主义先驱,就一般人对于波伏娃的感觉来说颇有说服力。在这部电影之后,2008年她还被选为扮演夏奈尔。由此可见,在法国一些制片人和导演眼中,安娜·莫格拉莉丝的角色路线就应该是女强人、大女人。

电影以1929年巴黎索邦大学的一场图书馆的戏开始,一群准备参加哲学教师考试的男学生们因波伏娃而起了一场斗殴。年轻的波伏娃出场,束起的长发,青色风衣,里面一件方格长裙,眼神坚定、知性丰饶。萨特也同时出场,按波伏娃的女伴的说法,“又矮又丑,眼神猥琐,居然所有的人都崇拜他。”

之后的故事基本按照耳熟能详的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推进,其间涉及著名的“花神咖啡馆小团体”中的几个人:露米,波伏娃的女学生,是波伏娃和萨特共同的情人;提森,萨特的学生,波伏娃的情人;塔尼亚,萨特的情人,跟萨特有过婚姻关系……在这个小团体中,是共享型的性关系;其他三人追随萨特和波伏娃,靠他们供养,同时也是他们的助手和伙伴。另外,影片还涉及了一个小团体之外的重要情人,是萨特访美期间结识的美国情人卡尔曼,这个女人曾对波伏娃构成过严重的威胁。至于说另外一些短暂的露水关系,则在人物对话中加以呈现。

在这部展现波伏娃爱情生活的电影里,除了萨特之外,差一点使得波伏娃走上“正常”女性生活道路的美国小说家内奥松·奥尔格林,在影片中有过一段比较详尽的呈现。这个男人出现在波伏娃访美的时候,他高大(按后来在巴黎见到他的萨特的话讲,啊,你真高大,我简直就是在你屁股下面转悠)、英俊、体贴、温存,他深深地爱上了波伏娃,想和她结婚生子白头偕老。对于这个男人,波伏娃生平第一次有了想结婚、想回归普通人情感轨迹的念头。但萨特用更为宏大的关于建功立业的说辞,将波伏娃重新拉回到他的身边。

在萨特与波伏娃的“伴侣合约”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他们之间结束了性关系。波伏娃对萨特说,她摆脱不了妒忌的局限,“我非常痛苦,不想再忍受你的偶然爱情。我想要保护自己。性在我们之间并不重要。为了同一理想而在一起工作是一种更伟大的爱。我们之间的禁欲是我们关系的保障。”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的倾向性,那就是著名的萨特—波伏娃这种举男女平等大旗的两性关系,其实并没有平等可言。对于波伏娃来说,她一直围绕着萨特,做出种种牺牲。一方面,她有着理性层面的对传统的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命运的反抗(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宣称,不结婚,不生子,不做家务),另一方面,在感性层面上,她有着所有女性在情感上对被爱、被呵护、被珍视的需求,还有对稳定性和唯一性的渴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波伏娃的一生确有不少的心酸黯然。

影片以萨特和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神仙眷侣”被媒体狂拍,内奥松·奥尔格林黯然离去作为结尾。

1986年,波伏娃去世,与萨特合葬。波伏娃去世时,手指上戴着内奥松·奥尔格林求婚时送她的银戒指。

我在看了这部奇形怪状的电影(人物关系的异常、人物状态的神经质,以及萨特这个角色的“又矮又丑,眼神猥琐”)之后,有一个特别的感触:对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实在是不适合用大众传媒性质的电影来表现。所谓表现,只是一种表面状态,也是另一个角度的猎奇。在这种猎奇的眼光中,像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顶尖知识分子就成了一种怪诞的、不可理喻的一群人。他们在生活常规之外,在电影中对他们的描画,几乎等于是丑化。

 6 ) 在剥离嫉妒的路上,你能够走多远?

昨晚看了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从纪录片的角度,没有什么好说的。甚至可以指摘的地方颇多,比如故事节奏——时间节奏不好,毕竟是两个人二十年的生活,整个时间的流程过于平均,让人应接不暇,而且感觉不真实,容易产生跳跃感——怎回事儿就又过了5年啊?化妆就更可诟病了,波伏娃还有点儿变化,而萨特在二十年间几乎完全没变,这也让人在时间上产生困惑。再有就是剧本,对话设计也有问题,许多场景让人感觉不出两个思想巨人的交锋,倒像是倦怠期的夫妻的唇枪舌剑。好吧……从电影的角度,这片儿没什么出色的地方。

那我们还是回到内容上来,回到影片试图去表现的东西上来。有几个片段值得记忆:

病中的波伏娃等来了萨特,拒绝了他做爱的要求,波伏娃说:我对嫉妒嗤之以鼻,萨特,但是我嫉妒。我嫉妒得要死了,我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波伏娃和“露米”睡了,而萨特勾引露米未果,于是要求波伏娃说服露米从了他。这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您想要我当媒婆吗?
您把一切都搞复杂了。
您必须得到她,就因为她和我睡了。
很明显是这样。

波伏娃到了美国第一件事就是寻访卡尔曼,一个萨特爱上并打算结婚的女人。她们在黑暗的门廊见了面,总共就说了以下几句话:
您就是卡尔曼?萨特把您描写成完美的女人。
那么您呢,西莫娜·波伏娃对吗?
我知道我该先打电话的。这些行李,您要去巴黎吗?
(摇头)我以为萨特已经通知您了。
(沉默良久)他还没告诉我

因为《第二性》而名声大振的波伏娃和内奥松·奥尔格林走在街上,被一对儿老年夫妇侮辱,“婊子”、“我们了解她的整条阴道”、“风中有股骚味儿”,两人若无其事地继续走,那两人一直在身后不依不饶。奥尔格林松开波伏娃,走回去说,对不起,先生。然后就是一拳。揍完后扶了扶自己的帽子,镜头转到波伏娃脸上,虽然没有笑,但能看出她内心的欢喜和受用。(这种事萨特不可能为她出头)

影片最后,一个鸟杂志要给萨特和波伏娃拍照“巴黎的存在主义氛围”,摄影师唧唧歪歪了一大堆奉承的话,然后对奥尔格林说,先生,能请你闪开一点点吗?您在镜头里了。奥尔格林气结,起身离去,让波伏娃跟他走。波伏娃最后和奥尔格林相对凝望着,正犹豫间,被萨特拉了过去。“过来,海狸,听摄影师的,” 萨特说,“给下一代一个笑容,我的爱人。”
然后伤感的片尾曲响起,奥尔格林转身离去。

我不知道这个记录片导演的观点,但他的倾向性很明显,在这个片儿里,萨特是个让人讨厌的角色,不知道这个形象是不是够客观。由于这部电影,这让我都有点反感起萨特来了。他瞒着波伏娃的事儿,事后又是一堆天花乱坠的说辞,实在称不上磊落算不上地道。但这些恩怨不是我想说的主题,我还是想说嫉妒。

萨特和波伏娃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克服对彼此的嫉妒,但他们都做得不太成功。萨特通过彻底控制了波伏娃的心,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不嫉妒,但他还是必须要得到波伏娃的第一个“情人”露米,可见他内心的控制欲之强。而可怜的波伏娃,和别人一同分享萨特的肉体,却也没有把握占据他的灵魂,以至于受伤害的总是她。甚至,波伏娃一生(在电影里)其他的爱人,都不是她自己追寻的:有不少送上门来的,还有一个是萨特的学生,再有就是奥尔格林,你都可以看出这里面嫉妒的成分:既然萨特你找了个美国妞儿,我也得找一个美国男人做为回应。可以说,萨特是天性风流,而波伏娃为了和他平起平坐,达到萨特眼中的“高度”,是为了风流而风流。他们是不一样的。

那么,连萨特和波伏娃都无法克服嫉妒,双方许诺给对方的自由,细看还是写满了“占有”,只不过这种占有是通过更隐秘,更残酷的精神折磨达成的。

想象一下自己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爱人,再想象一下你们双方许诺给对方性方面的自由,但第一要诚实,第二要开诚布公所有包括细节。想象一下你的爱人给你讲述他/她和别人做爱的细节时,在你胸中燃起的嫉妒的烈火。对,这就是萨特和波伏娃玩的游戏,他们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人短短的一生的时间里,以自己为试验品,完成人类的进化——或者说得更严谨一些——完成人类的,在他们所希望的方向上的,进化。对于这种行为,崇拜者会说,这是近似于神迹的努力,靠一己之力,渎神也罢,造神也罢,改变自身的天性,这种尝试哪怕是失败了,也堪称伟大。而诋毁者会说,这是下贱、堕落、反社会的堂皇借口,是自欺欺人的自由,因为内心的占有欲、被占有欲,并非道德和世俗的枷锁,刻意违背这些欲望并且让自己不快乐,同样是愚蠢的。

在崇拜者和诋毁者之间,还有宽泛的地带可供人评述,但他们的成就确实有目共睹:在两性关系上,他们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先河,做为新社会细胞的标本,永久裱封在人类画廊里——尽管在和萨特合葬的时候,波伏娃手上带着的是奥尔格林的戒指:那是她未尽的、田园的、分岔的平行宇宙里的、被意志力的火焰焚烧成灰的,女性的自然本性。

 短评

如果这确是现实中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故事,那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一边是以需要创作灵感为理由到处寻花问柳的花心萨特,一边是在备受冷落的处境中用出轨报复来捍卫平等独立的波伏娃...难道只要有了相互坦诚的遮羞布就可以掩盖纵欲和滥情的荒谬?

9分钟前
  • 端端
  • 推荐

萨特男人师表,喜新从不厌旧;波娃女性楷模,吃醋决不嫌酸。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萨特与波伏娃一直在用背叛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忠贞。就像邪教中的父神与母神,四处捕猎年轻美丽的情人宰杀在祭坛上,以鲜血唤起对方的激情。他们都深知再无人有那样强大的灵魂来与自己匹配,只有彼此才是白头偕老的soulmate。果然,他们做到了。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14分钟前
  • Lisabracadabra
  • 推荐

一直觉得波伏瓦的一生都在赌气,跟沉闷不幸的童年赌气,跟虚伪自大的男权赌气,跟软弱迂腐的女人们赌气。她太聪明,什么都能洞察到底,却最终还是困在了自己的矛盾里。她一边坚毅地贯彻着自己的女权准则,一边又在心里渴望忠贞又世俗的爱情,她就这么拧巴着过了一生。她能写出《第二性》,真是伟大。

16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当存在成为一种主义,便没了自由,也没了存在,除非存在的目的只是一种坚守,而最终都会跌入虚无。

18分钟前
  • 不知所谓
  • 力荐

活生生把波伏娃拍成了一个怨妇,你大爷的!

23分钟前
  • 苏更生
  • 还行

传统妇女通过筑巢持家获得安全感,女权主义者则经营事业编织荣誉光环囤积,她们总会本能性地被那个能够在她们事业道路上掌握主导权的男人所牵制,久而演变成潜意识依赖性,最凶猛的爱欲也很难动摇这种感情需要在女人心中所占的地位。PS看萨特的男演员很顺眼 女主角也是 她长得像SKins里的Kaya

25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反正就是千万不要爱上聪明但又长成歪瓜裂枣的男人。长得难看又蠢的,安分;长得好看又聪明的,魅力;难看但聪明的,绝对不靠谱。又自卑,又觉得自己很腻害,其结果就是自我膨胀。自卑更可能会导致自我膨胀,一个总是有饥饿感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反而是不要觉得好看又聪明的抓不住,他们自信,所以还是相对善良的,而且他们还往往清高,不兴将就。自身够硬的话,就要找最好的,比如加缪。

29分钟前
  • 黑伞
  • 还行

波伏娃太美了。知道对情人和这家咖啡馆都是高一时候的事。花神里的爱情,空气里都萦绕存在与虚无,知道了七年,向往了七年。才子萨特这个情感上的混账,蹉跎了波伏娃的岁月,却冷冷以为当soul mate就能对得起情人的一切。不过萨特说的,没有波伏娃就没有萨特,没有萨特就没波伏娃倒是中肯的。

30分钟前
  • Tuna Bento
  • 力荐

当Simone见过Sartre的美国情人后,画面留下模糊的背影。影片中的Sartre确实让人感到恶心,但却是他促成了Simone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刺激。与其说Simone是Sartre的终生伴侣,不如说Sartre始终支持着Simone开展女权运动。

35分钟前
  • ephemeral1l
  • 推荐

“在文学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 “我们之间没有婚姻,也没有分离。”

37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婚姻是信仰的约束,心甘情愿的束缚,高于任何存在主义的个体追求。小女子敢爱敢恨就行了,少提什么女权主义,矫枉过正的人生多半是痛苦的。

42分钟前
  • 低处飞行
  • 推荐

跳脫出婚姻與丈夫的約束,卻墜入了另一個無形的枷鎖,波伏娃終歸是女性。用出軌來捍衛兩性的平等,其實她的心緊緊的依附於薩特的任性中。對於這種實驗性的平等爭取,無疑是蒼白的。若不想依附於男人就應該具有男性的自私,而可悲的是女人的意識裡沒有完全的自私~她的“第二性”才是最好的反擊~

43分钟前
  • kenyaespresso
  • 推荐

萨特这样不凡的头脑娶的也是大俗女,波伏娃这样独立的灵魂也摆脱不了小女人的情怀。定义真的自己,到底是该看我们所做的选择,还是那些我们不能选择的?

45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西蒙娜以为自己可以接受开放式的情侣关系,但又无法将情感和理智分门别类。她每次选择跟别人发生关系都是在得知萨特跟别人发生关系之后。她并没有输给女性独立的浪潮,输给的只是自己的感情和对于自己无法控制感情的自责。在她一步步走向更爱萨特的过程中,在自己女权主义的驱使下,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47分钟前
  • 德克老师
  • 还行

要做个独立女人真自虐。

50分钟前
  • superfei
  • 推荐

平等吗?萨特随心所欲的和别的女人结婚,却以“不可分离的另一半”为理由阻止西蒙娜嫁给她四十一岁时相爱的另一个男人,而这个争取独立自由的女权主义先锋每每为这样的软语相胁所牵绊。在这部电影里只看到了一个被萨特在精神上绑架的披着独立外衣的西蒙娜。

51分钟前
  • 荧光
  • 推荐

在这个版本的叙事里,显然波伏娃更愿做萨特定制的波伏娃,在一种不自觉的同谋关系中,被自己参与设计和定义的“伟大”绑架终生、骑虎难下。果然任何主义都值得警惕,它让我们一不小心便画地为牢,成为阶下永远的囚徒,不再听从内心真正的呼喊。萨特强大的洗脑术堪比巫术,两人之间哪有爱情?不过是战友同壕的利益使然。

55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似乎不是欲望,甚至于不是精神或者是思想,而是一种更为永恒的东西,类似于一种存在的质地,他们是同样的。只是仍然代价惨重,受尽煎熬。也许是担心与世俗靠的太近会伤害这样一种联系,但是实在不能够确定。不能够离开,正如同不能放弃自己。

57分钟前
  • 如是我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