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many people settle for love that doesn't really ask anything of them
that they don't have to make any sacrifices for.
I don't want that.
I want an ideal love that I have to give everything to.
我把《见习修女》看作一个寻找爱的故事。
一切故事都有源头,一切寻找都源于缺乏。Catherine是缺少爱的女孩。关于她的童年,影片呈现的只是饭桌上的一次争吵,这也足够展现Catherine父母婚姻里不可缝补的深邃裂痕。充满怨憎的家庭关系对任何一个小孩都是致命的。Catherine在争吵时捂住耳朵,暗示了一种逃避型的人格。她不会像《亢奋》里的男男女女一样,用毒品、性爱和party来麻痹自己;她要掩耳盗铃,捂住耳朵为自己创造天堂。
天主教学校,宿命般的转折点。老师在黑板上书写“love & sacrifice”; 修女带她看晃动的烛光,告诉她“这是上帝,我是上帝的新娘”。她脸上露出了只有热恋的女子才会拥有的纯真甜蜜的微笑——这对Catherine来说实在是难以抵抗的诱惑。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爱,高贵的爱,纯洁的爱,永恒的爱,牺牲的爱。
上帝的爱。
木心说,“人类既具有如此美好的情操,却不献给自己,而是献给上帝。” 我说,爱自己便失却了爱的本质。爱的本质是奉献,是牺牲,是对利己的动物本能的超越。爱是有神性的。如果爱的对象拘囿于自身,便不再成为爱。人总是要把一部分的自己奉献出去,才会懂得真正的爱。
既然爱只能奉献给他人,那么,为什么不献给上帝?因为他只是我们的幻想?可是,现实本就无甚可爱。在无神论的国度,女孩们为人造的偶像歇斯底里,她们爱的是造星运动堆砌出来的符号混合物,是幻想;分分合合的情感故事中,人们轻而易举地将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又在幻想破灭之后悻悻而去。人们偏爱幻想,因为幻想是完美的,永远不会令我们失望。我们以残缺之身追寻完美和永恒,完美和永恒的爱。
Catherine和所有名为rose的女孩,她们是以身殉道者,殉这场无望的爱。
世间所有宗教都刻意制造身心的对立,我将其理解为神性和动物性的对立。身体在动物性的此端,灵魂在神性的彼端。压抑肉体,消灭本我,消灭自我,继而抵达超我。这种超越有多么痛苦,就有多么快乐。
一个天衣无缝的圈套——既然动物性和神性都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摒弃本我的斗争就永远不会停止,于是还会有许多少女抱着殉情的壮烈之心前来寻找爱,在冰冷的教堂里寻找生命之火,在黑白裙衫里寻找幻梦光彩。
但是,年轻的心会甘心如此吗?当Catherine从梦中醒来,只有凄冷的月光为伴,她的丈夫、永远的爱人——耶稣基督并无丝毫的体恤和怜悯。她第一次产生大逆不道的念头——他真的存在吗?上帝存在吗?如果他不存在,那我又算什么?当她触碰到Sister Emenuel的手,真实的温度、真实的触感,超越了她在苦思玄想中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她终于知道什么是爱。她爱Emenuel超越了上帝。
忏悔会上,Catherine坦白了一切,Reverend Mother勃然大怒,让她跪倒在所有人面前祈求救赎资格,天主教忠诚的圣女们悲恸而疲惫。面具剥落之后,她们对宗教的虚伪早已心照不宣,促使她们继续做上帝新娘的,是无处可去的悲怆。留在这里,她们仍然拥有一日三餐、稳定的社群、牢不可破的话语体系,以及虚幻的爱、虚幻的慰藉。繁琐细碎的规则、专断的权力系统使她们像纺锤一样空转,将美好光阴白白旋转掉、浪掷掉,但是至少她们有所安身。教会困住的是那些无处可去的人。
最后的最后,Catherine穿上白纱,正式订立终身契约,做了上帝的新娘。神父用英语问:“What do you seek?”
她忘记了自己寻求的是什么。“I just seek something more.” Or anything more. 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为了填满心里那个大洞,所有的谎言殊途同归,所有的斗争没有结果。我们依然祈祷爱,伸出双手,希望抓住一点东西。
女主渴望的是爱,所以她才渴望上帝,想要上帝能够给她、满足她,让她得到爱。也许是因为父母间的感情矛盾和之后离婚让女主缺爱,这才导致女主才在学校与她心中的“上帝”培养出了感情。年少时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单纯的。
所以女主才决定当修女,她觉得自己对上帝的爱,很长很远,不会消散。也许她考虑过上帝是否爱她,是否能够给她回应,也许她没有,爱情是冲动的,令人失去理智的,她无可自拔的陷入了一段与“上帝”的恋爱当中。
这才让女主能够如此虔诚的,或者是专一的,爱着他。但当我们长大,开始拥有了欲望,便不再单纯的仅仅想要一份不求收获的爱,她知道了性,她渴望被拥抱。
经历过一次尝试之后,压抑了许久的欲望就打破了牢笼,开始令她“饥渴”,所以她才想要用饥饿等方式来惩罚自己或者说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直到,一个眼神、一个触碰令她心中的火苗,被煽起,无法被熄灭,所以她开始渴求。
而被狠狠满足之后,膨胀的欲望被浇灭了,理智又回来了,开始忏悔,忏悔能让她知道自己“正确”的方向是什么,但心中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即最后的What do you seek,让女主直面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盼望的东西,是很好想的,因为口嗨很简单,但直面自己真正寻求的东西却没那么容易,所以她犹豫了,但好在,她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冲破了枷锁。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是说她有什么内涵啊什么大道理,仅仅是女主渴求慰藉那段让我感觉很美。毕竟欲望得到满足.......是爽的呀😳
奥黛丽赫本曾经演过一部叫《修女传》的电影。电影里的盖布瑞尔修女从见习修女一路走到正式修女,她的同学当中有人中途退出,记得那个退出的女生和她说,如果我心里有一丝犹豫的话,我不能欺骗上帝。盖布瑞尔修女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名修女。但是在二战期间,她因自己父亲的离世以及她看到在战争期间修女们的不作为,最终让她决定不再成为修女。记得影片的最后,她拿着自己仅有的行李箱慢慢地走出了修道院,外面阳光灿烂,她停驻在街头。 记得当年拜访希腊的迈泰奥拉,以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到了之后才知道,那里已经变成了旅游胜地,一车一车拉来的是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其中一间修道院是只有修女住的。离开时,热情旅店老板用车载我去火车站。一路上他和我唠唠叨叨,你知道吗没我都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去做修女,我认识一个人的女儿,上了大学,读了博士,然后决定回来这里的修道院做修女。 如果用原生家庭来解释女主角行为的话,你可以看到她有一个缺爱的家庭,从小父亲离开家,你可以说因为父亲角色在家庭里的缺失,造成了她对爱的渴望。所以,她觉得自己的一生可以献身给“爱”,做“爱”的新娘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在她自己选择成为修女的过程中,她也渐渐地发现了她自己。和她同时进修道院的那些花季般的女生们,她们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受训成为修女。她们和正常的少女们一样,有对爱情的渴望,有正常的生理需求。有些女孩子离开,有些女孩子留下。离开与留下,其实都是她们成长道路上对自我的发现。电影里的女孩子在和修道院院长忏悔时诉说自己心中对信仰的疑惑,那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自己信仰里的挣扎,是个人对生命本质的质问,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也就是在这种真实的挣扎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不是对基督教或天主教有些了解的话,也许并不能了解影片的主题。本片又让我想起了《修女埃达》和《无辜者》。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女主角的最后一句话是,What do I seek? I seek more. 我们都在寻找什么? What do we seek?
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电影,因为很想了解其它宗教信仰者的生活与情感。
从形式上看,这部电影里面所描述的天主教修行与佛教修行很相似。
(1)皈依。依止上帝或者佛陀,相信他能带领我们走向彼岸。
(2)出离心。逐渐摆脱或解除世间俗情。
(3)对六尘的拒绝。片中有段情节要求修女走路时低下头,避免与其他人目光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在摈除外缘吧。包括对止静的要求。
(4)念念在兹。心中时时想着上帝,跟念佛法门一样的要求。
(5)忏悔。乃至小罪都能升起忏悔之心,才能远离恶业。
(6)苦修。为了摆脱对我执,或者只是对肉身的眷恋,自古以来总有苦修法门的存在,话说佛陀当年也试过,差点饿死自己。但苦修的问题,佛陀当年就讲得很清楚了;他们的改革是对的。
(7)对爱与牺牲的要求。这不就是大乘佛教里的发菩提心嘛,“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不就是“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
(8)实修。“上帝不是幻像或白日梦,它是艰苦的工作”,说得多好。
这些一点都不愚昧或荒谬,而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若怀着世俗之心,那即使貌似纯粹的修行也是世俗之行。
“嫁给上帝”本来应该是希望修女像对待世间婚姻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承诺给上帝,形成好比世间夫妻般深刻而亲密的关系。哪想她们真把自己看做是上帝的新娘了。所以改革是对的,要打破她们这类特权想法,去掉那些不该奢望的想法,彻底明白众生平等。看看老院长在殿前的撕心裂肺,和一位抱怨老公的弃妇有何区别,真是白修了。
相比之下,还是佛教英明,到了空性、中道,禅宗的自性皈依、无相忏悔,基本把片中所涉及的宗教问题全给解决了。
最后,这部电影是在描述宗教的没落吗?我想,或许导演的确有彰显人性解放的深意,但从宗教角度来看,人性的解放不也是上帝的旨意或者宗教教化的成果吗?
宗教的过度束缚下,果然压抑。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认同但可以理解。
这又到了上帝是否存在的这个问题了,真正有信仰的恐怕也会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吧。 就像剧中那些年轻的修女们在自我批评时所提出的质疑,用什么来安抚自己的内心和欲望呢。她们希望通过做修女,通过嫁给上帝的方式得到上帝的特殊关照,而另一面仍有很多疑惑在动摇着自己的决心。她们对上帝的爱是什么?爱了上帝40年的修道院长对上帝又是持有怎样的爱情呢,她说过爱需要牺牲,不要妄想自己能得到。
最令我震惊的是女主在十七岁的时候说自己爱上了上帝。我不禁站在她的立场想了很久这种思想的来源和轨迹。她为了得到爱的回应而去信仰,她总是独自坐在教堂看着上帝的肖像沉思,到底是爱自己心中的那份沉静还是上帝本身呢。
电影虽然压抑,情感爆发也很突然,,有点意外,但是毕竟女主的颜值高,表白玛格丽特小姐姐~
梅丽莎.里奥一人碾压众修女的表演,成为最耀眼配角。
貌似是导演的处女作,镜头语言还是很美的,可惜女主qualley无论是相貌和面瘫演技都和几年前的KS神似……
看破红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60/100 相比起艺术类的制作水准,本片的故事就显得没那么精致了。表演和台词偶有亮点,但是最大的失策在于没有把女主这条拷问欲望和信仰之间的关系的“素材”用好,叙事散乱,导致核心人物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打酱油的状态。
理解了苦行...
真想用“every shot is well-crafted”来概括。在纷乱的世界里寻求平静,由规训和压抑堆砌而成的遁世,信仰弥补脆弱,试图解开心结的过程中心门被开启,内心翻滚着的热情火焰混迹于忏悔与宣泄间,踪迹难觅却未曾消失,比崩塌更可怕的是迷惘,逃离取代了束缚,但,逃往何处?好少这么喜欢宗教题材片。
影片把修女的入模过程刻画地入木三分,着实令人感慨。“信仰并不能使他们高尚了多少,他们只是换一种方式折磨自己”——我还是做我的庸俗凡人吧!
也许因为题材缘故,形制上是绝对的考究美丽。当然,无处不在的圣咏包藏的不只有平静高洁,更多还是压抑与枷锁。终日将自己贬低至尘埃里,用沉默和折磨自我麻痹,却控制不了悸动的情欲。而这种情欲少了色情意味,而化为了打破精神桎梏的动机。人人皆因寻求爱与慰藉而来,却被要求封闭内心,经受折磨。上帝就连这一时欢愉都不能给予,纵有再多清规戒律阻止修女们真正发现自己,又如何能不让她们seek more呢?
修女们都嫁给上帝,上帝也是一夫多妻咯?
会是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但是拍的太一般了
我能秉持的,是最大的尊重。尽管不认同,但理解。梅丽莎一个人的表演秀。
说是百合不太准确啊,就是女主迷茫的时候寻求一份慰藉而已。主要讲迷茫的少女期望通过信仰上帝得到某种心灵支柱,后来可能是醒悟了待在教会并不能满足她内心的需求。虽然是个信仰值不够的女主,但没懦弱的无法直视自己内心的贪婪,也挺好的。宗教基本上还是为了束缚人心而存在的。
果然又是女导演。在“传说中”最“圣洁”的地方暴露人性。结合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史实,命题很宏大,导演想讲的很多。历史上每一次宗教改革都伴随着旧传统的撕裂,而这种撕裂体现在维护传统的人们身上更甚。影片有许多动情瞬间,让人思考与上帝的关系,与欲望尘世的关系。到底选择怎样的生活,跟从心。
这么美的女主,嫁给上帝我第一个反对。7
冲着库里女神来的,这种文艺片实在没耐心看完,哥的时间很宝贵啊,所以直接拖到影片最后那惊艳一刻啊,又一个女神露了,当然要5星啦,哥就是那么粗俗~
题材着眼点是挺有挑战性的,但需要更丰满的故事来支撑。
为什么只有修女没有修男?为什么地位较高的教皇和神父永远是男性?说穿了,宗教世界本来就是另一种社会阶级,借用思想来统治人。
2017金馬54。很流暢。情感線沒毛病。開頭部分轉場真的硬。後面引出的個人質疑和老修女們的崩潰到位。後面鏡頭漸入佳境了。很有意思的是前面信仰堅定的時候,脫衣服都不帶露的鏡頭。後面十字架一掉,哪哪都露了。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小姐姐。
对于目前烂番茄上的满分认证不太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冲破传统与桎梏的故事,但前半段对于宗教教条般的形象刻画让人觉得有点无聊,主角对天主教的执迷演绎得也比较无趣难以令人信服,后半段的蕾丝情作为点燃矛盾的高潮来得突然,缺少前情铺垫。不过表演的话朱利安妮和嬷嬷演的不错,女主很美!
I seek something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