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宿舍》
这是一部非常老派的青春片,女大学生宿舍这个切入点非常好,本可以有非常深刻的东西值得挖掘。但是编导的低水准使得它沦为二流。
是碎片化叙事,但是太过碎片化显得跳脱,一点不流畅,一种奇怪的缺失感。应该是过渡太生硬,没有暗场的转换。
比如两个女生闹矛盾,下一秒就亲如姐妹了,都没有和解的过程。
有一种老派的好,没有狗血,只有满满的诗意和理想。
有那么几个长得太像,根本分不出来,没有做到人物外形特征鲜明。
很多运镜方法很糟糕,与剧情不匹配。声音也不对劲,杂乱的画面配上很安静的对白,声画分离严重,这绝对是导演的锅。
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剧中的设置比较有代表性,但是不深刻,流于表象化,符号化。尽管考虑到出品年份,这是一种苛责。
结尾真是震惊了我!这狗血程度!倒不令人反感,毕竟这个狗血的设置是有所控诉,不是纯狗血。
读书笔记:
起初的剧本因果关系非常明确、戏剧性非常强,史蜀君觉得这样的剧本缺少生活气息。史蜀君把结构打散了,变成板块式,尝试挑战散文诗的电影形式。在立意上,她削弱了原剧本中写文革带来的“伤痕”的部分,着重展示剧本的另一面:通过五个不同性格的女大学生的生活片断,反映她们的追求与探索,欢乐与苦恼,展示她们之间的矛盾、友情,以及相互理解的过程。
在拍摄中,导演还有意识地采用偷拍、抢拍,常把大特写镜头留给片中不知名的群众演员。
匡亚兰与母亲见面的戏。这场戏拍得很真实,也很有意境,编导没有企图用亲子之情动摇匡亚兰,也没有让她柔肠百转来催动观众的眼泪,而是用一种近似理智的态度揭示人物心灵,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未来的强者形象。
一部非常有质感的大学生电影,里面的主要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映射。开学时个个热情洋溢,充满了队新生活的向往与考入大学的喜悦激动,彼此之间能互帮互助,一个个热心友好,,她们还有更多的大学生们是如此的热情坦率,勤奋好学,能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思想也是活跃。刚刚恢复高考不久,他们能够活泼开朗地参与娱乐活动是这么了不得。友情,理解。
毕业而工作2年有余,夜班的时候偷闲看了这部老电影,感慨万分——这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生足以让当年的我汗颜。
5个女孩洋溢着的青春的气息、质朴的友谊、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理想中的大学生活,而这,确实真实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这是否说明,这是我们的退步,大学的退步。
还记得大学时候的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以至于学业荒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果让我从新经历一次大学生活,我一定以另一种姿态去面对。可惜青春不再,我也只能活在永远的遗憾之中。
影片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音乐声响起,人物还没出场,旁白开始讲述:普希金说过这么一句话,那过去了的,将变成美好的记忆。最初的一年级大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令人难忘的印象啊!虽然我们进入了高年级,但是回想起来,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旁白挺抒情的,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大一开学的场景,激动,兴奋,喜悦,各种心情交织的当年。 镜头转过去就是熟悉的师兄师姐帮拿行李的场面,“新同学吧,我帮你拿。”“那边有人接你们,跟我走吧。”“什么系的?中文系的。”老电影里着飘扬的青春的味道,我想到的词就只有淳朴、真实、美好,还有怀念。 接下来有一段对话。窗台上一群男生对着下面帮提行李的男生喊“河西走廊的黄沙,倒没把你埋掉。”“我们准备一万年以后,去挖你这个出土文物呢。”“热带雨林没有把你们吞掉啊!”
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场景是有人在操场上吼了一声“新华书店来摆摊了,要买书的快去呀!”听闻喊声的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围在书摊前,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书。人群里传来各种声音“同志,请你帮我拿一本《普希金文选》”“对了,还有《老人与海》,还有那个《屈原诗选》”一个男生拿着高高的一摞书走出来,还问了一句“同志,《毛泽东文集》是谁的”“多少钱?一块八” 这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啊,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家不是捧着手机聊天,而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当时读书的风气真好呀!有人开玩笑吐槽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课余生活可真是空虚无趣呀,闲得只能读书了。说得真是挺心酸的,心疼的是生活在手机年代的我们吧。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学里还是有摆摊卖书的。我们学校有个收书的叔叔每年都在毕业季收购旧书,他会挑出一些比较好的书在宿舍门口摆摊卖,五块钱一本。书摊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文学院学生的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教资考证、四六级英语等各种教辅资料,运气好的话会碰到一些文学书籍。比如我就在叔叔的地摊上买到过《庄子》、《张爱玲全集》、方方的《软埋》等等。
注:以上三张截图来源于公众号“操心电影”
还有一个场景是学生和老师教室里讨论问题,大家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几句印象比较深刻。“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什么大学生出了社会处处碰壁?那是因为大学生视力太差,看不清社会上除了路之外,还有墙壁。”“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所思考的还没有接受社会的检验。”“”有个学生问老师借烟抽,老师问“这个月的钱都买烟抽了?”学生回答“哪呀,都买书了。”接着,大家谈论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在场的人表情就变了,纷纷陷入了沉思。在门外偷听的五个女大学生也陷入了深思,大家都在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路吧,证明他们确实都是中文系的。
镜头转到上课的场景,中文系的学生看着太亲切了。老教授上的是《古代诗歌欣赏》,讲的是《诗经·关雎》。一节课下来,老师主要讲了几个字词,讲到了《尔雅》,孔颖达疏,老教授沉浸在字词中,转头一看,学生走了一大半,女主匡亚兰在画老师的漫画,好巧不巧的是,下课后那幅漫画被老师捡到了,老教授转身走出教室,留下了一个无言的背影。下课后大家在讨论说老师上了两天课,老师只讲了两个字,把她们都当成训诂学的了,那首诗到底怎么欣赏,还是没搞清楚。这件事影片后面给了交代,说要更新教材,改变知识结构。 对这个场景我比较有感触,这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思考的,也是学生要思考的。我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也经常听不懂,跟影片人物设定也差不多,大一刚入学,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积淀,肯定是很多内容是听不懂的。建议学校可以调整一下课程设置的结构,比如《文学理论》或许在大二大三开的话效果会好一些。还有老师的授课方式,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调整上课的思路,大一可以讲一些学科常识,辅之以专业知识和术语。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要多读书,多读作品,多读学科的理论著作,才能跟上老师的脚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205宿舍的五个女生一起在户外谈论理想那段。刚开始大家在聊天,问在居里夫人和贤妻良母之间你选择哪一个?其中一个女生说有人会选择贤妻良母。她的室友就回答说那她干嘛来上大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作为一个女性,要想被人家瞧得起,首先得在事业上站得住,要有超强的自信心才行。 辛甘说她小时候想当演员,可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丑了,也许会当个儿童作家。另一个室友说她从小就喜欢听人家讲故事,将来毕业了想从事民间文学的工作。她的室友就说她是金凤凰,从山里来,飞回山里去。匡亚兰说:“我从小喜欢看小说,希望像我爸爸一样,写点什么,写人,写人生。但是我又常常惧怕失败,也许,我永远成为不了一个支配命运的强者,但是我愿意沿着强者的足迹前进。”眼神特别坚定。 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谈论自己的理想时每个人都是发着光的。这五个女孩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406宿舍。我们本科宿舍六个女生也像她们一样性格不同,但是三观十分契合,所以感情特别好。看这段想起了我们宿舍那些六个人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吐槽,一起夜聊,一起旅行,一起谈论理想的日子。预祝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棒,有很多名场面,有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内容。我只是选取了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透过一个宿舍五个中文系的女生来反映当时大学生的思想。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那时的理想很单纯,那时的爱情很真诚。最后205宿舍五个人一起走在路上,旁白呼应片头响起。“一学期时间不算太长,但我们却懂得了许多。友谊,理解和信任,不仅对我们的大学生活,而且对我们一生都将是十分珍贵的。”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主要是武汉大学,校园非常美丽。三年前我一个人逛武大,走过了电影中的场景,看电影时当年所见的场景也是历历在目。电影中的场景跟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主要的取景地不是上课的教室了,现在应该是武大的老图书馆。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念中文系真幸福。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看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有感触。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不仅仅是中文系,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结尾她们穿着制服好阳光,这就是青春的样子啊,淡淡的初恋,友情,理解和信任,故事很完整,浪漫,就是对白有些偏书面化,那个时代的学生就是这么交流的吗?还是中文系的原因?
校长原型是刘道玉先生。当时 想必真是个理想与信仰并存的年代。虽然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股傻气,但这毕竟是时代的印记。现在所谓的大学,所谓的大学宿舍又有什么了呢。
有诗有理想的八十年代
看过同名短篇小说后找了这部电影看。有几处肉色丝袜脚的特写,不枉此行啊……
高清修复版。画质感人,那个年代的土气和朝气同样感人。
武汉大学外景好,中国大学之美还是在老校区,扩招之后新建的校舍、绿地,太工业化、程式化,没以前那种参差不齐、古木苍苍、甬道通幽、木质桌椅板凳、喷泉假山掩映的美感了,那些能在老校区毕业的80后庆幸一下吧。八十年代电影里的朴素、朴实值得继承,能间接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所以一直爱看老片。
这才是我曾经向往的大学校园。
但愿80年代真如电影里所反映的一样美好,但其中也表现了几个残酷的事实:1.穷养和富养的区别;2.文革浩劫对一个家庭的影响;3.社会对待"政治不正确"观点的态度;4.大学教育的滞后性
武大,1983中文系。新年晚会表演哈姆雷特+堂吉诃德+阿Q
剧情远没有题目好看。女大学生有几个倒是有着风韵的。并且80年代电影里女性思想竟比现在要独立和进步得多。这历史的倒车,究竟是如何开起来的呢?
每个武大的入学新生都应该看的片子
最喜欢的时代之一,如果我能和我妈替换身份上大学就好了
电影频道看的,青春片儿哦
我妈眼中的经典
不懂事时看过,入学时看过,如今认真看过。片中景影中人总有种种似曾相识,每每经过化院都会浮现出书中的刘道玉校长的样子。如果当年不是父母的意见也许用掉十年时间的地方也许就是厦大了吧。但也很庆幸没有去厦大,因为梅操,老图,樱顶珞珈山,还有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午后都是我最爱的啊。
“这是大学,高等学府,少来官太太那套。”33年过去了,现在中国最高学府肯定都没人敢说出这句话。
坦荡、直率、单纯、盲从、顽固、感情外露,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几乎包含了中国人现在被人诟病为没有教养的一切。但是背后有一个乌托邦的精神在支撑,使它们有自己的价值。
史蜀君纪念放映,讲黄毛丫头的事儿,座上的老阿姨都看哭了。干净得不得了。@上影&乔森
80年代初的大学生才是真大学生啊,文革刚结束,资本主义还没开始萌芽,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没事做就只好学习、看书,连乱搞男女关系都还没怎么开始,各种真善美
这部电影,就像片中出现的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实在是太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