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书觉得电影拍得好烂!跟书完全是两套不同的逻辑。
一、父女的关系
电影里加强了花的性格,塑造出一个类洛丽塔的早熟“妖女”,淳悟却面目不清动机不明。书中的畸恋形成有迹可循。淳悟父亲早逝,母亲性格大变,他寂寞不懂亲情,于是对花的爱就扭曲成掠夺,在所谓血脉中寻求母亲的碎片,自顾自把花捏成母亲、女儿、恋人三位一体的玩偶。花其实是母亲在淳悟前来寄宿时和他出轨所生。花因身世在本家地位尴尬,海啸来临时名义上的父亲将她抛上车让她活下去,自己却选择往回跑,和母亲妹妹一同死去,这场灾难奠定了她对“家人”这个概念的底层逻辑:不能分开,要一起纠缠到死。她是家中的外人,渴求独属于自己,毫无隔阂的爱。淳悟无底线的索求被她合理化成全盘托出独一无二的连结。她乐意当养父的伽拉泰亚,没人教她这是剥削,她便误以为这是要紧攥住的筹码,是通往祖坟的必经路。书中血脉相连和死亡的概念是核心,但是电影里完全抹去了淳悟的曾经,似乎孤独是起因,欲望在主导,情感发展无法细究,让人总想问淳悟为什么要选择花呢?
二、对畸恋的态度
“老爹”大盐和小町是两位重要配角,他们虽然并非全然正面,但是可以代表一部分作者的观点:淳悟夺去了花正常生活的可能,花是可怜的。
大盐说“即使小孩不懂,大人也得作出榜样。那家伙也好,你也好,不懂什么是家人。所谓家人,不做那种事也能相处。”花听后有迷茫和应激般的排斥,说明她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对,但是为了拥有家人别无他法。电影里安排她大喊“我允许!”虽有义无反顾的勇气,但似乎弱化了花的无知和纠结,忽略了是淳悟带她跳进深渊。
小町想“我为何曾觉得她很大人气呢?这是一个教育方式错误的、可怜孩子的脸。我厌恶的不是花本身,而是隐藏于背后的、实情不明的某人的阴影。”电影里她的功能似乎只剩下雌竞,很是可惜。
三、一些细节
书中,花被淳悟带回家的夜路上经过一片密林,树林涌动似黑海,让小花很害怕,但淳悟平静开车,车灯似乎劈开海,踏着浪,目的地是名为家的存在。这给了花极大的安全感。电影里没拍出来这种感觉。
其次大家聚会小町看到父女两人亲密举动那里,电影是直接舔手指,书中是花抱怨抹茶糖不好吃,淳悟直接把糖卷了过来。明明书中行为更亲密,结果却是电影里给人感觉比较突兀刺眼。
要是电影能扔掉大量空镜好好拍情节就好了。
看了《庸才》喜欢二阶堂富美,看了《杀手阿一》喜欢浅野忠信。那个穿着红色连衣裙奔跑着的少女和那个有着一头黄发的裂口青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富美仿佛天生有种演神经质少女的天赋,浅爷不用说,其气质太独特,也是出演精神偏执角色的老手了。所以看这两位演戏就像看两位“变态”如何相处。
影片从一开始的冷冬之白,到后面的盛夏之灿,从养父和养女乘上一趟汽车出走,或者说逃难,想要远离命案,远离人言可畏。生硬地分开,岁月流逝,前者或许还能看出些许温暖,后者慢慢显出颓唐,腐败与糜烂。
但是,他们的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结局不太美好。不仅是冰河里的尸体与遗落的眼镜,被开喉的警察和堆满垃圾的房间。更是背负的罪恶。
也许所有的美好,都在那雪地里,纯粹的一吻。
"你在等我?"
“嗯。”
相视而笑。
觉得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吧,就这样早晨吃着面包和荷包蛋,一起生活在宁静的小镇里,小别与相聚,家里有木质的家具和温暖的火炉。
仿佛那个冬天就是全部了。所以后面的夏天才令我觉得如此残酷。
浴血交融那段全片最美。我们仿佛开了上帝视角般,耳畔好似有人在说,呐,你看,这是禁忌的烙印,却又散发着夺人心魄的美感。如果这只是个鬼父与少女的故事或许会落入三级片的俗套,但是这是成熟的少女灵魂与孤独的男人灵魂的故事,这样看来,就显得令人唏嘘。
两人一起踏上旅途,乘车出走 便是我想象的最好的结局,如果电影在这里画上句号,或许他们会就这样相守一生,过着普通的生活,有着平凡的日常也说不定。
无奈现实有它的安排。
想起《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 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惟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了 ”
大概少女与男人就是这样的关系吧。他们明白,彼此于对方生命的存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
电影最后一个场景,少女成长为女人,男人也老去了,一个化着精致的妆,一个衣衫褶皱已现颓唐。两人于豪华精美的餐厅里隔着餐桌相视,我仿佛看到当年地震的废墟中,年轻男人也是这么与女孩相视。
是岁月,也是你。
PS:不说了,我要去补富美和浅爷的电影了~
前几天看了电影,于是接着去把原著小说读完了,还是觉得香港对电影的译名比较贴切又绝妙——养欲之恩。我总是会被这种禁断畸形的关系吸引,鄂霍次克海上的流冰,不寻求交缠融合就会渐行渐离,所以执拗疯狂地渴求着对方,汲取榨干彼此的养分滋养出血欲的毒素。
比起电影的正叙我更偏好小说原本的叙事手法,全文在多个视角中转换,整体完全采用倒叙,故事从最后女儿出嫁讲到十几年前两人刚建立起收养关系。同样的较大年龄差又让我想到心理罪,虽说心理罪正常的一至五本阅读顺序是按照常规线性叙事,但如果把第一本留到最后再读就会有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方木和廖亚凡的复杂关系以刺痛完结,满地的破碎和悔恨隐约折射出多年前初遇的场景,他们相见的第一眼,是宿舍走廊上正在玩跳房子的十岁小女孩和偶然遇见她的男大学生。
而这本小说,经历了父女两人孤绝阴暗的爱欲与杀戮,读到终章所看见的是他们正式初见时的那天,从地震海啸中生还的孤女和蹲在面前注视着她的海上保安官,周身被昏暗吞没却又燃起星点烛光,从此之后共堕深渊。
电影里那场血雨之中的性爱令人印象深刻。血脉相连、化为白骨都不要分离的两个人。她是血做的人偶,是女儿也是母亲。他的一切都流进她的身体,雨水般潮湿的气味紧紧包裹住那个女孩,抵死缠绵,渗入四肢百骸,遍地开花。
很喜欢女主角的名字,腐野花,好像能闻到花朵或果实熟透至腐烂后咄咄刺人的甜美气息,枯朽腐烂令人绝望窒息的美丽。本以为于她而言这是崭新的姓氏,没想到这才是她生来就本该拥有的名字。
孤独的心饮鸩止渴来逃离寂寞,杀掉所有前来阻挠的人,用鲜血和体液隔绝起只属于他们的孤岛,舔舐吞食,永远相爱。
乱伦就乱伦为什么总要杀人呢
啊浅野忠信,理想的父亲和情人
剧情衔接太生硬,chua一下就开始干,chua一下就嫁人了
畸形父女
越是变态的关系越需要细腻的描绘,这样观众才能不情不愿的中套。导演有时间拍那些空镜日常不如好好搞清楚两个人的情绪发展好吗?可惜了两个好演员,大家当黄片看的禁室培欲都比这个有诚意得多
浅野忠信太酥了,二阶堂比宫崎葵鬼多了,好喜欢,感父女版本的春琴抄,我们纯爱故事不杀一两个人怎么叫纯爱故事!极对我口味,必须盲目的跟随肉欲给予全五星……
香港译名《养欲之恩》更为贴切。
压抑的禁忌之恋,连情色场面都要用血雨冲击观众神经。一切都源于失去一切从而要占有一切的花,男人不过是孤独和不知所措的不作为,从幼年起的占有欲榨干了他的养分。两人的家从冰天雪地间的整洁,到出逃后的凌乱,花继续开放,男人早就坠入枯萎的深渊。画面音乐抢眼,演员到位,就是叙事过分意识流了。
又是不知该说啥好的电影,虽然真的无法喜欢上二阶堂,但是不得不说她确实是日本若手女优里演技最流弊的那一个。
几个时间段没一段顺眼的 浅野忠信啥时候这么空洞过 还把富美拍的超级丑
北海道的冬天,抱住浮冰的红唇少女,开场就很吸睛了。导演的镜头下记录了血欲祭奠下的不伦之恋。极致邪魅的感觉,演员都好拼,眼角眉梢,爱欲都要溢出屏幕似得。孤独、阴暗、潮湿、粘黏…这些都是滋生畸形的爱恋的土壤,沉溺其中注定是伤痛。
一部糟糕的小说是如何被导演的好品味拯救的。没法不爱每一个镜头。熊切和嘉,下部换个好的本子拍,能再爱你一万年(呕
#釜山国际电影节# 熊切和嘉根据桜庭一樹获直木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颇具争议的题材处理得很有说服力,通过两人关系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节以及雪白一片的海边的地理样貌、而非道德评断的角度切入。浅野忠信演得很好。
这故事一旦掌握不好就沦为恶俗剧,可贵的是熊切和嘉用自己的影像风格和饱满的情绪将电影变得有一股邪气美感。感觉他又是一位善于调动演员的导演,电影里浅野忠信与二阶堂富美的表演很精彩。日系电影的这种挑战伦常的作品都拍得有一种腐败美感,近几年的旬报十佳出现过挺多此类作品,我个人很喜欢。
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部分性幻想,并且告诫我以后如果要收养小萝莉一定让她叫我哥哥。浮冰美的想立刻飞去北海道,浴血一场戏和诡异的结局真是让人拍案。
血雨冰海,列车花火,女郎蜘蛛。孤绝的狂恋吞噬敌对者也吞噬彼此,走向却是一步步萎缩,成为被克制的本能,给这个孤岛一般的故事一点苍凉的实感。的确是日系女性小说最爱的题材,电影将其性感与阴暗推到极致,音乐画面惊人,两位主演可圈可点
看到淺野大叔我就失魂!
所以说啊,人家爱跟谁睡千万别管,人家两情相悦又没强奸谁。管闲事什么下场看到了吧,你看人前女友多懂,见着这样的躲远点就完了。
直木赏不是突然变重口,本来赏的就是流行、畅销、通俗。上野千鹤子好像蛮欣赏樱庭一树,传统看来女性处于弱势的情境和关系,到她笔下都会有个翻转视角,让女性成为主体和主导。洛丽塔式的禁忌恋里,拥有黑洞般质量与引力的,是拼命索取和占有的小女孩。而激情与欲求的漩涡,让两人依存共生,难解难离。
除了二阶堂富美跟宫崎葵实在太像以及女二超模身材以外真心没什么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