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爸爸去出差

DVD中字

主演:莫雷诺·德巴尔托利,米基·马诺伊洛维奇,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穆斯塔法·纳达雷维克,米拉·福兰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5

 剧照

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7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8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9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爸爸去出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夏天,萨拉热窝六岁男孩马尔克(Moreno D'E Bartolli 饰)的生活中除了伙伴与足球,还时常见到成年人小心翼翼的举止。父亲米萨(Miki Manojlovic 饰)为人风流,与一位女体育教师有染但又毫无拆散自己家庭的打算,一家四口的生活温馨而又波澜不惊。不久马尔克小伙伴的父亲被人带走,米萨则因不合时宜的言论被大舅调查,并被派到矿场劳改,父亲在马尔克割包皮的那天离开,母亲对马尔克说爸爸出差去了。父亲的矿场生涯终于结束,一家三口迁往小镇兹沃尔尼克与父亲团聚。父亲在小镇工作之余,又恢复了偷食的习惯,马尔克也结识了新的伙伴——医生的小女儿玛莎。但回到萨拉热窝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在当地的国庆典礼上,马尔克被选为献礼的少先队员,结果马尔克上台时也说错了话……  本片获1985年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毛侠 毛俠半熟少年1995月光下的雪奶油蛋糕超人归来疯狂的摄像机搏击傲娇小女生入目无人 四下皆你黄飞鸿午夜故事社她的替身男友从曼谷到曼德勒宽松世代又如何同船爱歌测试2022果宝特攻之水果大逃亡血与水 第二季烽火尽头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第二季变种女狼归来布鲁克林警察水井边的初恋恶搞之家第十五季芝加哥警署第七季啼笑皆非

 长篇影评

 1 ) 爸爸出差了:南斯拉夫的文革记忆

这是一部极为陌生而又极为熟悉的电影。陌生的是南斯拉夫那个遥远的一度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以及库斯图里卡的黑色幽默;熟悉的却是从镜头语言到人物对白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这是一种我已经熟知了的电影方式,并且也是一种我熟知的社会生活。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8年间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破裂大肆搜捕“斯大林主义者”政治犯时期,一直到1952年为他们平反之间一个家庭的遭遇。风流成性的父亲,温柔贤惠坚韧不拔的母亲,神神叨叨的大儿子和古灵精怪的小儿子,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听到人们互相称呼对方为“XX同志”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个被迫害的父亲是由于大舅子揭发的时候,当你看到劳动改造的矿山的时候,当你看到久别重复的夫妻为了不吵到孩子而极力小声地在狭小的房间一角做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都那么容易唤起内心一些潜藏许久的记忆。而那场飞机表演,还有那场在市长面前的朗诵,这种“活动”是如此的熟悉,好像曾经经历过;甚至连镜头调度都跟80年代的国产电影那么的像——是共同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传统,还是冥冥之中一种神秘的联系?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我各种吃惊,一部来自遥远的南斯拉夫的电影,却是一个隐秘的存在,把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忘掉的东西从潜意识的地下室里生生地拔了出来,放在太阳光下曝晒。

这仅仅是库斯图里卡的第二部长片,可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金狮和金棕榈在手了。这个人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电影。他总能在俗滥的的情节剧中制造笑料和超越情节剧的深刻社会批判,一如法斯宾德和阿尔莫多瓦。有些桥段,比如白血病少女和片名“爸爸出差去了”的这个表述在今天看来已是滥套,可在他的影片里风格竟是如此的浓烈,甚至拍到最近的片子还是那种味道,如同这部片中笑对“文革生活”的南斯拉夫人一样。那个梦游且早熟的小孩子,形象地提供了导演观察这段历史的方式。仿佛是导演的自指,于是夹缠在私人回忆之中,那个年代的社会历史情境就以库斯图里卡独有的方式讲了出来。如今库斯图里卡也是当过戛纳评委会主席的人了,可是谁又曾记得,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还有这个中奖率高达80%的三大电影节宠儿扮演的一个角色呢?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0239/

 2 ) 回眸一笑

马尔克之于此片如同奥斯卡之于《铁皮鼓》一样,站在孩童的视角看待和描写成人世界,尤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世界往往会更有讽刺的力量。奥斯卡用停止生长来对抗那个荒谬的时代和污秽的成人世界。而马尔克则用梦游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抑与不快。这种极权环境下的童年压抑在《蜂巢幽灵》和《饲养乌鸦》这两部弗朗哥独裁统治时期下的作品中已有深刻的展现。但不同的是库斯图里卡不像维克多.艾里斯和卡洛斯.绍拉那样在颜色和隐喻上大做文章,老库还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他的电影颜色是温暖明亮的,马尔克会爱上足球,会陷入爱情,会在梦游时回头微笑,神似《美国往事》最后德尼罗的笑容。

影片的故事简直是南斯拉夫版文革时代下的家庭物语......父亲与女飞行员偷情,结果在一次飞行表演后,马尔克的舅舅从女飞行员口中听到了父亲对一幅铁托漫画“不正确”的评价,舅舅作为铁托政府部门的成员,将父亲检举并下放至偏远矿场劳动改造,所谓大义灭亲。这样的事在我们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口中可不少听说......在马尔克割包皮的当天,父亲被带走了,母亲告诉马尔克和哥哥他们的父亲去出差了,割掉的包皮与失去的父亲,这是马尔克的成人礼。与此同时,母亲去到舅舅家打听丈夫的现状和出事的原因,但舅舅闭口不谈,并且父亲曾经的女飞行员情妇此时已成为了舅妈……舅舅将一个足球丢给母亲,让她将足球送给马尔克,但母亲拒绝了,这样的善意远不足以补偿舅舅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母亲给马尔克钱去买足球,但懂事的哥哥不惜动用武力阻止了马尔克去买足球,并让马尔克将钱归还母亲,毕竟他们的家庭本就贫困,加上父亲出事,生活更加拮据。看见马尔克将钱归还,母亲很欣慰。在父亲不在的时候,马尔克产生了梦游的行为,这种无意识下的行为显然是对现实生活压抑下的反抗与发泄。为了及时发现梦游的马尔克,母亲在马尔克身上拴上了铃铛。

母亲带着马尔克来到父亲所在地,晚上母亲与父亲打算啪啪时,马尔克总是故意用铃响来干扰终止他们的行为,最终马尔克爬上了父母的床,被父亲揽入怀中睡去。马尔克第一次挑战了父母的权威,他与母亲的相依为命以及父亲的长期缺失,让他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来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环境的变化。父亲被调去了偏远的小镇,母亲带着兄弟两人一同去到了父亲的工作地点生活。这里,马尔克爱上了医生的女儿,两人无话不谈,甚至一块洗澡。而父亲也开始了本性不改的偷腥习惯,马尔克在在桌下目睹了父亲用脚对陌生女人的挑逗,马尔克放火烧了女人的裙子,但这也阻止不了父亲与女人最终相拥入眠。无奈的马尔克再次用梦游来抗议这个世界,抗议父亲的风流。母亲终于与父亲大打出手,没日没夜的守候和坚持,拖家带口的来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团聚生活,换来的却是堂而皇之的偷腥。这样的打击实在过于残忍,但女人又是坚强充满韧性的物种,为了家庭和孩子,女人的忍耐力是男人无法想象的。

在当地的国庆典礼上,马尔克被选为献礼的少先队员,要向领导献火炬并发表演讲。父亲紧张的监督和修改马尔克的演讲稿和演讲方式,父亲知道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说错话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结果马尔克还是犯了错,他说错了铁托领导党的顺序......而父亲则用铁托就是党,党就是铁托的逻辑来替儿子也替自己开脱。但他们并没有受到惩罚,相反,父亲结束了劳动改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生活了。他们一起回到了萨拉热窝,在一名家族成员的婚礼上,父亲与舅妈再次偷腥被马尔克撞见,也许父亲在用这次偷腥来报复舅舅。此时在餐桌上的母亲对此毫不知情,马尔克看到这一切后再次梦游了,山川树林一点一点的从上往下消失在画面中,他走到了山路的尽头,闭着眼回头微笑。

影片中马尔克在餐桌下看见父亲用脚挑逗女人的场面像极了《铁皮鼓》里奥斯卡看见舅舅(疑似父亲)伸脚挑逗母亲的场面。这样的画面可谓孩童见识成人世界的经典表现方式。作为老库的早期电影,没有后来的疯癫,喧闹,自由奔放,而是安安静静地讲故事。这种不多见的老库电影气质让人既不习惯也印象深刻,同样也很贴合影片故事所处的年代气质。

 3 ) 那段,看似荒诞的历史

  卡斯图里卡从来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板起脸来说故事,纵然他所说的故事让曾经或多或少作为当事人的自己痛入骨髓。
  妈妈为了多拿一点津贴,捏造了儿子的出生日期。老叔酗酒成性,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喝醉了,就不会说,不该说的话了。”老叔只唱墨西哥情歌,不是情之所至,而是因为“现在唱墨西哥歌曲最安全。”……
   甚至电影的主线故事也带着某种“荒诞的幽默感“,在安全局工作的小舅子因为自己的小叔搞了自己老婆,便告发对方有“反党行为”,将对方投入“劳改营”。
  但疯狂的日子最终还是过去了,“红色恐怖”的日子结束了,小叔子回家了。所有人似乎全都完全恢复了理智,小舅子祈求小叔子与妹妹的原谅,但是却被对方断然拒绝。
  因为伤痛早已铸成,伤口永不会愈合……

 4 ) 让马桶冲掉

极喜欢这部电影,甚至超过后来的《地下》。这片子还是在写人,父亲,母亲,外公,哥哥,两个舅舅都很可爱。荒诞是人性格中流露出的,那是导演的态度。
电影一开始就定下了调子,弹琴唱歌的邻居,听歌劳动的女人被砸了脚。带着欢乐气氛的戏虐。电影里有几段激情戏,不过导演都很克制,有暴露但不色情。(说点题外话。中国导演,无论港台大陆,在拍到激情戏时总是掌握不好分寸,看着总让人别扭。不知道是太过了还是太假了……)
割包皮那天,父亲被带走了。更懂事的哥哥知道发生了什么,才会打了弟弟,拿了钱交给母亲。那段被感动了。哥哥年纪更大,也更知道发生了什么。
总的来说,电影是以马尔克的视角讲述,但并完全局限在孩子。电影用了大量的画外音旁白。也许,旁白也不是那么的不电影化。在有些类型的故事里,旁白会有很大帮助。这部电影的旁白大都是小马尔克的内心独白,展示的孩子看这荒谬的世界和小小心思。但这其实不是一部儿童片。
这片子能反映很强烈的导演的态度。导演看待生活的态度,和观察世界的角度。毫无障碍的传递了出来。
好几次女人都和厕所联系了起来。割包皮那天,小舅舅的女友躲在厕所里看信,藏照片。一个邻居女人躲在厕所里喝酒。最后女体育老师试图自杀时找的是根马桶绳……尤其喜欢最后自杀那个段落。女人(受了屈辱后)自杀,跳下去的一下传来的却是马桶冲水的声音。太棒了!!!简直太棒的设计!!那一刻所有的屈辱,悲愤,突然变成了大便……包括所有所有之前那些沉重的经历……真讽刺啊!这一刻被感动了!
而父亲这个角色,最后和体育老师XO……对于那时经历,两年的折磨最后XO就解决掉了。他不是花心,更像是种发泄。小马尔克还不能理解这些。
世界已经够荒谬的了,我们别在这假正经了。

 5 ) 用温情穿越寒冬

在心里,我一向是最偏心东欧电影的,苏联老大哥,捷克老二,波兰老三,南斯拉夫自从出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察Emir Kusturica以后,就可以排到老四了。(以前有瓦尔特的时候,我可能还排过它第一。)
 
本片是《地下/没有天空的都市》导演Emir Kusturica的早期作品,当年红极一时,86年奥斯卡和金球的最佳外语片同获提名,最后还是法国人大方,直接就给了个金棕榈。捎带好像还有个人道奖,盖因片中爸爸太能人道了我估计。(后经查阅是国际影评人奖,和爸爸的人道能力没有关系)
 
南斯拉夫的伤痕文学,跟咱们的区别是人家笑泪交织,不乏幽默。背景是50年代的萨拉热窝,类似咱们这里反右那会儿,也是文字狱,爸爸因为嘲笑斯大林被抓去劳改,就骗孩子说出差了,因为出差是有东西带回来的,于是一直等,一直等不到。
 
全人类的智慧都是近似的,75年我跟妈妈回温州老家,没有见到小舅舅,也被告知是出差了。一天下班时分,看见小舅妈来了,那时他们还没来得及结婚,正式身份是我舅舅的女朋友才对,也不上楼,拉了我妈在楼下肠粉店的墙外窃窃私语,语状甚悲苦急切,不久就哭着离开了。妈妈回到楼上,一家人吃晚饭,那么喧闹有名的“雨脚囊”唯一无语的一餐。到了八几年某天,忽然想起这童年疑惑,就请教我妈,才知道舅舅是被打成反革命去劳改了。舅舅后来平反,党给个厂长当也多年了,到我家作客,饭毕吵吵要唱卡拉,点的是《大花轿》。
 
所以本片我看见片名内容就猜了个八九十。没有预料到的是导演的风格和《地下》有很大差别,早期作品,自然充斥着早期作品的朴实,唯一熟悉的是灯光的风格,室外的漫射大片儿光和室内的白炽灯暖光依旧。片中有些段落有明显16mm的风格,尤其是跟拍的部分,那种纪实性和《地下》的恣意摇曳区别是很明显的。不过结尾又回到餐桌上,斯拉夫人的家庭聚餐在《地下》和本片里具有同等重要的结构地位,这大概是导演对于“活着”最深沉的体会。终于待觥筹交错汤碗见底之后,镜头跟随小马力科梦游的脚步升上树梢,彻底超现实了一把,这才是《地下》里的Emir Kusturica,我也站在那树梢,向远,看见割裂入海的断崖。
 
最永恒的段落:马力科梦游,不知不觉登上大桥的钢架,妈妈不敢叫醒他,守在钢架另一边,等着他自己稳稳地微笑着走下来,一直乖乖走进妈妈张开的怀抱。政治的寒冬里,唯一自由的脚步是马力科的梦游。他在梦游中逃家,爱情告白,寻找爸爸......

 6 ) 爸爸去出差

库斯图里卡早期少了几分癫狂感,比较低调但独到的趣味还是有其天马行空的成长痕迹,地下里铜管乐队的精神布景溯为哥哥手风琴有源音乐,最后小岛隔离的魔幻处理溯于小男孩最后梦游的登高,可见一斑。全片影调稍阴,以小孩的第一人称叙事,又增些轻喜,斯拉夫人的放荡之外,氛围很温馨,女运动员自杀未遂、小女孩离去等桥段意境很足,可见其表现情绪的天赋,但与画面叙事无甚关系,反倒映出其分镜能力尤其景别一般。
埃米尔在营造政治背景和人文风情上面画了很大功夫,聚焦于特定政治时代下普通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其中这一家人的辛酸,快乐,痛苦都娓娓道来,故事里的悲伤和美好似乎是共产主义背景下的电影所独有,配上那手风琴伴奏,东欧风格尽显。导演在许多本可以煽情的地方点到为止,悲剧色彩下还是可以尝出那份客观和厚重。结尾定格于小男孩梦游的笑脸,是喜是悲个中滋味也只有让观者自己回味!

 短评

没有老库后来的作品那么癫狂,但是,真好,尤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真是很温情很感动,可以想起很多往事

6分钟前
  • 小老鼠
  • 力荐

看的第一部EMIR这么严肃的片子 不够十分喜欢 发现他总是能用影片中极短的几个片段拍活整部电影 这其中就包括结尾部分

7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推荐

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惊人的相似,文革中的揭发告密因一句话被审查被劳改也不只是我们独有,只是库斯图里卡是乐观而善良的,片子里仍有人性在闪光,不像我们总是压抑的喘不过气。

8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影片一个7岁便会坠入爱河的小男孩,讲诉在乌龟王八蛋统治的极权社会,他的爸爸因为一句半玩笑话而获罪,从而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的故事。库斯图里卡式的癫狂已开始显现。如用抽水马桶绳子上吊,他爷爷被迫洗澡等……

11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以孩子的视角叙述很讨巧但并不新鲜,揭东欧社会主义的疮疤正对西方口味却略显单调。库斯图里卡在早期还是保持着一种温情脉脉的矜持与冷静,倒是使本片优于那些急于大吐苦水的投机之作,可给个金棕榈毕竟还是有些高抬了。

16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用比较写实的手法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发生在南斯拉夫这个传奇国度里的文革故事,“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使是兄弟也会反目。”因言获罪,古已有之,而且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原来古今中外都差不多。电影用小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主题,确实讨巧,但故事也仅此而已。早期老库路线还是蛮现实主义的

1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典型的库斯图里卡电影:儿童的性欲,尽管不是一种成人的力比多体验,但是其性质和成年人的性行为是相似的,父亲也是一种刻板形象,酒鬼、偷腥,不忠实于自己的妻子,但是是一个还不错的父亲,疼爱孩子。标题实际上有两重指涉,一是母亲在父亲被捕后的谎言“父亲去出差”,二是父亲为了缓解母亲的戒心而在出差时带上儿子马尔克。涉及南斯拉夫的战后政治斗争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类似对于中国反右和文革的伤痕书写,不过格调中有一些并非伤痕电影那么极端的东西,仍然缅怀铁托时代某些正面的价值。渴望塑造一种多元民族的平等观念,“我”向市长献出来自波族的“指挥部”这个情节,显然有很多政治隐喻可以解读。影片是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对父亲的态度,因此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态度,而且也涉及“南斯拉夫”这个象征性的父亲。

20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1.白色恐怖终究潜移默化一个人,父亲如此紧张儿子面对市长的宣誓。宣誓以及之后父亲安慰儿子,这两场戏让人感概万千;2.“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小小年纪,就这么会泡妞,在下自愧不如;3.想要自杀,却只是冲了马桶,自己都被逗笑了,内疚、自责和罪恶感在那一刻释然;4.踢着足球,却再一次目睹了父亲的偷吃,这一次,父亲的形象进一步瓦解。或许,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亦开始动摇。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铁皮鼓》获奖才几年,金棕榈又捧出个这,库斯图里卡的不羁和深情气质使得影片不像一般政治片那样让人讨厌,但诸多已说不清是谁在致敬谁的桥段还是流于套路,这种按方配药式的隐寓和设计,现在显然已吸引不了我。

2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很有意思呀~故事挺平淡,但是平中见陡峭。小朋友的表演非常打动人,故事琐碎却有针对性,镜头非常讲究,虽然没有鲜艳的颜色,却用音乐告诉人们这是库斯图里卡,丰富的政治隐喻,即便无法全部解读依然觉得很有趣也能体会某些意向。另:爸爸是个混蛋。

29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B】库斯图里卡好喜欢将一首配乐从头到尾轮着播放好几遍,这次是多瑙河之波。

31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对库斯图里卡期望太高了,所以有点失望。没有看《地下》时的触动也不够期望中的夸张疯狂。作为早期片子,看得出他逐渐琢磨出以后的题材和风格的影子。

34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在哪国哪朝,文革/白色恐怖都是可怕的,爸爸始终改不了出轨好色,像南斯拉夫人民改不了爱足球。小儿子是萌娃娃,大儿子几年后长成了流浪者帅哥。儿童视角的严肃题材,梦游是最漂的元素。 通篇“多瑙河之波”,想起后来的《父与女》

38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1,太多电影里都有在电影放映室里的情节,可见这帮人当初在放映室里花了多少时间。2,对手风琴好感大增。3,库斯图里卡的尾峰从不令人失望。4,不喜欢解构的影评。

43分钟前
  • Trouble
  • 力荐

这部电影看得时间真是拉的太长了,大概要有三个月了吧,所以都快要把前面都忘光了。但我就想说,男人的风流造成一个家庭的痛苦,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啊。

45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父亲节特别观影:没有了此前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电影作品里惊艳的动物戏份,也不再是讲述带有荒诞意味的故事,这部让他首次拿到戛纳金棕榈奖的《爸爸去出差》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的表达。“爸爸去出差”联想到中国的文革历史;反复“丢手帕”的米萨让我想起曾经对我侃侃而谈他“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行为的前同事;婚礼戏联想到《地下》;马尔克走路飞行的结尾联想起《生命是个奇迹》的飞床戏;……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真好,会编会导会拍。真情流露,让人动容。暗潮涌动,不寒而栗。但我对政治非常不敏感,片子的密码有很多解不开。我感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实力,但他成不了我最喜欢的导演。

48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小男孩割包皮没麻醉。其兄正太。小男孩不懂事,夺走父母亲不容易的XXOO的机会,最后跟父亲抱着睡,母亲只好痛哭。他念错,“走在铁托同志跟着的道路上”。他和某女孩裸洗,后来女孩白血病在病车上问他“你爱我吗”,他说“世界上我最爱你”。“如果钱箱空了,就没有德先生”

53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只不过由于没有一个重心导致看的时候不停的丢失细节,库斯图里卡放开自己的政治隐喻和讽刺风格,也能拍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情小调

55分钟前
  • Quresandro QD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第2作,1985戛纳金棕榈(全票通过)。不若老库之后的作品那么癫狂和魔幻现实,儿童视角,温静中饱含深情。戴眼镜爱电影的早熟寡言哥哥,弟弟纯真而短暂的爱情令人唏嘘。割礼被抓四处留情的父亲。配乐,婚宴与地下室撞灯偷情似[地下],厮打&4人吃葡萄,火烧裙,冲水绳上吊,梦游定格。(8.5/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