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落叶随风将要去何方 只留给天空美丽一场 曾飞舞的声音 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幸福的过往 爱曾经来到过的地方 依昔留着昨天的芬芳 那熟悉的温暖 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无边的心上 相信你还在这里 从不曾离去 我的爱像天使守护你 若生命直到这里 从此没有我 我会找个天使替我去爱你 爱曾经来到过的地方 依昔留着昨天的芬芳 那熟悉的温暖 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无边的心上 相信你还在这里 从不曾离去
这是看的锡兰的第三部作品,糟糕的画质+及其缓慢的节奏,坦诚的说并没有完全进入电影之中,断断续续才看完,介于自己的观影体验只能给个三星了。
即使是360P画质,依然能从中看出早年锡兰对于摄影构图的造诣之深,以及对于光线的运用,虽不及小亚细亚往事里如太阳一般照耀的车灯,但也能在斑驳之中看出对于故乡的爱。
说说能记住的几个场面,一是小男孩意外弄碎鸡蛋的情节,又怒踹西红柿篮,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此共情,童年的意外,以及心愿的破灭,而男孩也在此由绝不作弊变得圆滑了起来。另一个是老人骑自行车奔袭的长镜头,印象里这还是锡兰电影中少有背景音乐起到了煽情作用,当然也可能是我太敏感。还有向日葵的镜头,绝美。
我在片里除了对于故乡的感情,感受更深的是关于理想主义的破灭,老头希望守护自己的树林,年轻人希望去大城市,孩子希望保护鸡蛋而获得手表,主人公想拍出电影,似乎除了一波三折电影外,都向着失败迈进了。
冷漠与沟通不畅也能明显的体会到,印象最深的是被PASS的老人,年轻人只关心台词,没有人关心他嘴中去世的妻子,也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什么真实的关心,每个人都自顾自罢了。
这是锡兰关于锡兰如何回乡进行电影拍摄的电影,但又不止于锡兰自己。作为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归人,锡兰的代言穆扎法已遗失故土的气息,而成为闯入者的角色。平静如水的故乡因他拍摄的介入而惊起波澜。父亲守护多年的树林因拍摄外出而被政府征收,母亲因镜头恐惧惊扰了腼腆,侄儿为了音乐手表偷拿鸡蛋而丢失了童真,萨菲特幻想着逃离小镇而辞去了工作。但最终,在自家林子的庇护与亲友不遗余力的支持下,穆扎法完成了拍摄,尽管过程并不顺利,言辞也难免严苛。
所以,我更愿意将这部《五月碧云天》看作是锡兰寄予故乡的一封怀有愧疚的感激信,在电影中,故土的居民各行其事,自言自语,互不打扰,又相互倾听彼此支持,比如裁缝店里,店主吆喝父亲小坐,二人相顾却又抒发着各自的忧愁。相反,导演穆扎法登堂拜访说书老人,却因老人无法达到其选角标准而无心听讲老人丧妻的哀叹;老人倒是始终客气的任凭指点,临走不忘招呼着祝福二三。
锡兰这种私密的情绪藏在电影的诸多细节之处。怀旧不必说,是那西亚特有的黄绿调色,那一抹下午四时的斜阳始终萦绕着关于故乡回忆的泛黄底色,更何况那些黄土草木,爬行的乌龟,斑驳的砖墙,手表与打火机响起的Lambada旋律,侄儿用左右眼分别观察世界的差别,种种这些都是锡兰挑拨观众的“玛德莱娜小蛋糕”。而更深层次的歉意体现于,片中的青年人经常性的分神与呵欠,受到都市与“理想”的诱惑,他们感到乏闷与空虚,再无法在小镇闭塞的空间中专注于简单不过的小事,伐木的农事也好,机械灌注的厂工也好——青年的好高骛远也许是所有村落都要面对的衰落命运。锡兰借穆扎法之口提醒萨菲特放弃蜗居首都的幻想,专注于小镇的生活,尽管穆扎法的口气难辨善伪,但这是鲜活的真相,脱离的乡土的牢固根基,只会如伊卡洛斯一般飘忽所以而坠入深海。
最后,锡兰对于父母与儿子关于电影拍摄之互动的处理实在令我莞尔,比如,就算昏昏欲睡也要坚持看完儿子拍摄的“文艺大作”,又或者因始终找不到镜头感而浪费经费的窘态,以及母亲反复念叨的因担心无法达到儿子拍摄期许的推脱,着实让我想起自己发现父母渐入年迈的那个时刻,或许是对电子产品的迟钝?或许是寒假共同观影时的昏沉?又或许是对我深夜加班无车可乘的不知所措?也许吧。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十几年后,终于在电影院,重看了杰兰《五月碧云天》。
看完电影,在UME新天地电梯口等候。
进出夜店的男女,带着一身酒酣耳热的气息,而从电影院走出的影迷观众,似乎还保留着厅内的冷气,回想着安纳托利亚大地的夏意。两拨人马,混在一块,就像强行被置放在一个大型的活动摄影棚,出演全然不同的片目。
《五月碧云天》在杰兰的作品列表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既非处子作,也不是得奖片),却情深义重,看得几度想跃入大银幕,徜徉徘徊其间,与主人公围着一夜篝火,或在午后轻轻睡去。
我早早写过一系列杰兰作品的评论,大多是只言片语。多年以后,自己读来,也有点不知所云。时间渐行渐远,记忆跟着模糊。
《五月碧云天》有一张剧照,是导演和工人(即《远方》的表哥与表弟)去找一个老头试拍时,他们坐在还未茂盛的葡萄架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试戏。老人想倾诉亡妻与寂寞之苦,但年轻人只是发呆放空,好像没有听进去。导演突然站了起来,要好好看一眼故乡的原野。
我的记忆,在此处产生了分叉。我肯定看过这部电影。但我后来总是以为,那个背影,是来自父亲的背影。
这次重看,在父亲、导演和阿里之间,他们互相凝视,打探,对望。父亲支持儿子的电影拍摄,导演觉得阿里就像小时候的自己,阿里比对照片,仿佛老爷子的样貌是在一瞬间,变得容颜苍老。整部《五月碧云天》,就是一枚时间的标本,杰兰拾取了白杨树的树叶,转动了16mm摄影机,用藏在口袋、护在手里的鸡蛋,去等待小鸡破壳而出。它一次次唤醒观众在《小镇》里,对童年往事和大自然记忆的亲密,可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所以,电影既有导演、工人和老头的若即若离,不在一个对话交谈的时空,也有父亲、导演和阿里交替出现的年轮标志。最重要的,他是杰兰作品的家谱。
片中片结构,可以会心一笑。《五月碧云天》有对《茧》和《小镇》拍摄片段和现场复盘的碎片延续。它也在提示着之后,去到伊斯坦布尔的《远方》故事。
后来饰演导演(杰兰)的穆扎菲·奥德默,真在2011年还拍了一部电影,就叫《故乡》。这次还发现,《五月碧云天》也可以一直延续到杰兰最新的作品《野梨树》。不难发现,杰兰是通过电影去思考人生下一步的导演,电影会冒出来许多可能性(《气候》)。
载着父母去恰纳卡莱旅行的那一天,高大的白杨树被政府人员划上了红圈。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发现红圈,是用拍摄现场的灯去照亮。如果说,拍摄电影也是一种仪式感,那么,当白杨树被照亮的那一刹那,杰兰是否再一次跟世人宣告,父亲守护着白杨树,就像他想留住故乡——借助电影的探照灯光。
如果只看电影截图的向日葵或西红柿,你可能以为,这是一部《菊次郎的夏天》(片子不乏有幽默色彩),或者是现学的塔可夫斯基、把玩色调帕拉杰诺夫作品。《五月碧云天》是典型的胶片质感电影。它冲洗出来、呈现在电影院的颜色,明亮,饱和度高,色泽优美,又不会像王家卫、基耶斯洛夫斯基加更多层滤镜,涂抹记忆。《小镇》和《五月碧云天》时代的杰兰,多是小阴霾和小忧郁,内心温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白杨树有灭顶之灾,但从头到尾,并没有出现作为反派角色而存在,需要凶神恶煞的工作人员。而在父亲忧心白杨树可能要被砍伐的奔走段落,摄影组又像已经在开展拍摄。
杰兰的镜头,完全是在复现对大自然和乡野生活的悠闲感觉。本片有许多横摇的镜头,是许多业余风格的家庭录影常用的手法,经过《小镇》时代的全家拍电影,《五月碧云天》可以尝试更加有深度的,对电影与时间本质的思考。亦有不少瞬间,杰兰又完成老塔附体,并有契诃夫般的幽默灵光。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观看杰兰的最佳机会。借此机会,你可以把所有作品组成一株家庭树,一棵由不同时期作品所组成的生命之树。任意一部电影,都是一颗种子,一株幼苗,它会长成不一样的树。
白杨,或者野梨。
《野梨树》 //movie.douban.com/review/9857300/
归乡拍片的导演手记。父辈的森林,一篮番茄滚落山坡,重复的台词,口袋鸡蛋换来狡黠成长,欺骗朋友,裁缝赶不上增肥的屁股……剧组乌合之众各有各烦恼,却是镜头外别样的现实
中间有行云笔,其他各处太过点画显眼
13805 - 真是惊喜,这个《五月碧云天》的文艺片名之下,没想到讲述的却是一个拍摄电影的故事。淳朴养眼的摄影,悠然平实的剧情,若不是因为一些杂事影响到观影情绪,倘若能更加心平气和地看片,或许能收获更好的观感。即使如此,对本片的喜欢还是胜过了努里·比格·锡兰拿到金棕榈大奖的《冬眠》。附注:小朋友阿里看相片的主观镜头,用直接跳切的方式感觉不太自然,毕竟左右眼交换的速度没那么快,用快速叠化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吧?
想给高司令道歉 这片里的儿子才是跟猫头鹰长得一模一样 / SIFF第4场
(¯﹃¯)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制作出如此之美的关于故乡的电影。
算是远方的前传? 果然让人联想到阿巴斯,但他的人物不那么讨喜有更明显的缺点,于是每个人的小心思也更有意思。外景美极了,一点不辜负这漂亮的名字,有几个真实但我从没在银幕上见过的小细节看得我心花怒放。唯一前半感觉长了点。
22 #SIFF2019 @百丽宫万象城 8.5/10 LUXE巨幕厅买太前排了,脖子累,但画面确实很美,需要静下心来看,能体会到大自然对人的治愈力,最爱番茄掉落的画面。老人对故乡的坚守,青年人对拍电影的坚持,孩子对心爱之物的追求,构成了呼应,事实上他们都很接近幸福。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能让自己执着追求的事物的吧?遇到了,生活就不会是一片虚无。
六月不适观影季,汗流不断人浮躁,边开电扇边看。如诗镜头故乡景,年迈老父守林木,九岁侄儿护鸡蛋,年轻表亲行衰运,苦乐参半伴人生。
锡兰太会捕捉小镇的风息,苍翠欲滴的绿意涨满阳光的温度,鸡叫蝉鸣,又是一日。三代人的时光叠加,彼此有了些似是而非的交流,却愈发寂寥与惆怅。故乡真是个特殊的域,年少时想逃离,年长了不舍,但只敢在他方提炼些熠熠发光的幻梦,等到走近,只可在亲近的人与事身上采摘疏离与失落,但在这晴好的光阴里,早已丧失沟通的欲望。彼此都有些执着,到头来,小孩Ali得到火机,老人Emin迎来朝阳,大人Muzaffer带走承载着不赚钱梦想的胶片,反倒要为家族外的青年Saffet失落,那远走他方的愿望被谎言打了水漂,仿佛能看到老树枯藤拽着腿脚后扯。又念起最绚烂的一场反叛与觉醒,是Ali把那篮艳得嚣张的番茄推倒,滚落十数点纯真原则。四星半。#岛展#(演员Emin Toprak才28岁就离开人世,唉。)
太棒了!十几年后重看,发现它不仅片中片,不仅是对《茧》和《小镇》的延续,也在提示着《远方》,一直延续到最新的《野梨树》。载着父母去恰纳卡莱旅行的那一天,高大的白杨树被划上了红圈。许多横摇的镜头,像极了业余风格的家庭录影,但在许多瞬间,又强行老塔附体(小孩阿里身上),并且有幽默灵光。
原来和《小镇》《远方》是三部曲啊~这部就像给侯孝贤的电影配上阿巴斯的诗意,欲罢不能的镜头和说不尽的故乡情怀。
锡兰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情书。片中给父母放的录像其实是导演的短片《茧》彩色版,父亲拍电影的那部分直接copy自第一部长片《小镇》。锡兰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从一到终。土耳其乡村风光美如画,锡兰是有多爱他的家乡。另外,又一只乌龟被玩弄了---p.s.片中父母就是锡兰父母,也是《茧》的主演
1.与《小镇》互文有趣,想起阿巴斯的《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2.镜头里的乡土风光令我迷恋,每一幕都觉得好美;3.小孩不小心压碎的鸡蛋,生气地踢掉小土坡上的西红柿,这种心情深有体会;4.老人关心土地、大人关心电影、小孩关心音乐手表,没有谁真心关心着谁。
6/10。诚实的小侄子为拥有梦想的音乐手表每天呵护鸡蛋,不愿作弊将蛋煮熟,却因为帮助阿姨送西红柿而弄碎了鸡蛋,他生气地踢翻西红柿并偷了鸡窝的蛋装进口袋,开始追求音乐打火机又狡猾地反悔,这个丧失纯真的孩子是导演的喻体,穆扎法为劝说弟弟辞工帮忙拍片,答应带弟弟去城市却不想兌现,他找独身的老人演电影却打着哈欠听他诉苦,甚至用拍电影的收音设备监听父母谈话,当他凝视着照片,知道过去的时间已经被封存,完全不理解父亲现在的生活和护林抗争。个体的围困之感如影随形:弟弟站在一堵玻璃前等待不理想的大学报考结果;伏案桌前的父亲研究起厚法典,学习司法来对抗土地测量局,但他上街寻找测量员时,被举着红旗吹着号的少先队阻挡。乌龟爬过、风不断吹拂的林荫,最终还是画上了要被砍的红色标记,父亲躺在金色光辉透射的草地上,如死去一般。
锡兰的电影字幕都是在黑屏中出现,而声轨未断(转场时声轨总是比画面延续时间长)。其中的三条故事线(守护树林的老爸、一心想要一个音乐手表的小孩、拍电影的儿子,每个人都没有真正试图去理解对方),平淡中让人感动,这是我想要的电影感觉。逆光剪影、弱光或光影斑驳下人物状态拍的像油画。
各国都存在用这样的手法进行创作的导演,中国有贾樟柯
蜕为大导前似乎都有这般自反的过程:先解决乡愁——最要紧,亦是最早可以——还是最易——捕捉的;后是加入一个艺术家/导演的角色,不管是自我指涉或是其他,都能算作一种对自我之事业的困惑(或前进方向)的回答。锡兰应该就是这种稳步前进型的。播放茧和《远方》里挂着茧的海报遥相呼应。
岛展,第一届。影片一开头便将迷茫无措的氛围勾勒出来,每个人都在自身的价值中挣扎着、渴求着。考试落榜、鸡蛋破碎、树木被画上红圈,所有人的希望消失后,一如那篮被打倒的番茄,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影片突破年龄圈层,刻画出时刻都在欲望之下的人的彷徨,以及在挫败后的茫然不知。每个人都关心着自己前路如何。
2019-6-15重看;阳光透过树叶撒下的斑驳金光,幽静光束中尘埃飞舞,乡愁化作林间微风云卷云舒,尘世间最难过最美好的事都莫过于此;迷人的地理风貌。上一辈固守故土,下一代却努力逃离家园,锡兰一直在回归与重返间徘徊。某些段落的神韵想及《镜子》。
片中对于时间的展现不仅仅是自然风物的位移、生成或是消逝,还有清晰的人物走向—父母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孩子对于外部世界新奇物像转瞬即逝的迷恋,以及青年渴望踏出小镇而不得的心切。锡兰有着充分的自觉与自省意识,对于自己所代表的从山野走出去的小知识分子不吝嘲讽—当父亲“表演”过程中突然意识到即将失去自己的土地 ,导演的身份被置换为政府官僚所代表的权力符号,那么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何在呢?为何言“故乡即他乡”?因为即使回来,故土的一切在他眼里只作为发掘故事性的可能。如若不能意识到手中摄影机所代表的“讲述”的权力,那在我看来此类“片中片”电影是绝对不成立的(反例就是《吉祥如意》)。仿作痕迹也太明显了,从《橄榄树下的情人》到塔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