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好久,终于看到。剧名与剧情相符,这是孔子的个人春秋,非正史,有些传奇。开篇前十集最好,有诗意。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叔梁纥与颜徵在,季孙如意,鲁襄公,季札,阳虎与少正卯,子贡子路冉有伯牛。
一 叔梁纥与颜徵在
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将军,颜徵在是被楚使买来的宋国酿酒女奴,两个人在齐楚盟约的大殿相遇。叔梁纥快七十岁了,颜徵在此时还不到二十岁。勇敢的女奴救了被人追杀的将军,两个人在尼丘山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一道诏令,将军归朝,怀孕的女奴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一生的隐忍。将军战死的消息和女奴获得平民身份的文书一同到达。从奴隶到平民,将军用鲜血换来了颜徵在和儿子的身份。酒肆的女子也知道,士农工商里的士排在第一阶层,那是将军的血脉应有的身份。于是,谦卑的给吴国的贤人季札沽酒,希望孔丘能获得做一个士应有的学问。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季札传授毕生学问于孔丘,并为之加冠礼。战死沙场将军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他和那个卖酒女子的故事,不是因为他们超越年龄的结合,不是因为他们身份悬殊的相遇,而是因为他们是一位先知的双亲。
二、孔子,阳虎,少正卯
儿时的伙伴成了日后的政敌,谁也没想到。孔子因为贤人的加冠,孝顺的名声,将军的后代,出众的学问和认真的办事态度,逐渐为鲁国司空。阳虎自小就想出人投地,不甘于做平民的他,把自己卖给了季孙家当家奴,从平民到奴隶,阳虎想用家奴的身份翻身当主人,季孙家的家臣阳虎凭借出众的能力和曲意逢迎的谄媚,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少正卯是精神分裂的阴谋家,是三个人中最没有情义的。或许和他的童年有关吧,母亲做着最让他难堪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贫穷使他没办法抬起头堂堂正正做人。为了获得向上爬的机会,他竟然答应和怀孕的小姜结婚,即使小姜肚子里的孩子是阳虎的,他不在乎,他只想爬上高位,改变命运。贫穷的童年和耻辱的婚姻让他走向了极端。他狼子野心,挑拨离间,上窜小跳,试图支配鲁国的命运。他一会儿是鲁国的大司空,一会儿阳虎称兄道弟,一会儿为孟孙出谋划策,他从来就没闲着。他看起来很焦虑,他不能停下来,他随着准备着杀人,杀孔子,杀阳虎。比起少正卯,似乎阳虎有情有义多了,他和小姜的爱恨一生都在纠缠,至死方休。把心爱的女人嫁人自己的朋友,只是为了不耽误前途,可是等到他真正活明白时,为时已晚。明明小时候都一样,为什么长大了孔子就是名门之后,贤名远播,他们俩人不服气,这种不服气就生出了嫉妒。人就是这样,不愿意看到曾经和自己一样的人过得比自己好,尤其是自己的朋友。嫉妒让人面目全非。
三、鲁三桓
鲁国历史上权倾一时的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把持朝政数年。倪大红扮演的鲁昭公,在三桓面前唯唯诺诺。一方诸侯,被三桓逼迫的只能逃到齐国,客死齐国,可见三桓势力之大。出逃前,朝堂之事,季孙氏说了算,鲁昭公要么装聋作哑,要么随声附和。一个君王,竟然欠债于臣子,斗鸡于庙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无怪乎孔大夫要正礼仪。季孙氏三代摄政,每一代在将死之时,都说要重用孔丘,鲁国方能大治,可是每一代都没能重用。他们都知道孔丘是贤人,孔门都是治国能臣,鲁国的摄政们都知道,但是他们私心太重,不愿意将自己的城池土地甲兵交于国家,所以即使贤人能人能使鲁国富强,但是只要涉及到自身利益,绝不让步。宁愿鲁国为强敌所灭,也绝不重用政敌重整庙堂。时也,命也。
四 、子贡子路冉有
孔子真的是有教无类。弟子三千,有富家子弟,王公贵族,平民子弟,竟也有犯罪之人。子贡富有而仁爱,是个谦谦君子。是孔门最富有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承教于孔子之前是个商人,放着好好的钱不赚,非要跟着孔子学大道,也曾为了鲁国出使齐国,是个天生的外交家。于子贡而言,物质的丰富不如精神的广阔,于是他能数年跟随孔子周游,在孔子死后,为他整理言论。子路以前是武夫,后来是有学问的将军,很鲁莽,也很可爱,经常怼孔子,但是孔大夫竟然也能心平气和。如果子路没有惨死卫国,回到鲁国,该是什么样的大将军。冉有是季孙家的家老,做事稳重,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放着好好的大管家不做,跟着孔老夫子风餐露宿,周游各国,学什么大道。大道又是什么呢?
五、 季札与老子
季札先生是和老子一样的人,勘破世间事,遨游天地间。当一个醉酒于街市的游士又有什么不好呢。居于庙堂之高,对于季札先生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囚禁。未到鲁国前,季札曾经是吴王的人选,六艺自然是精通的,一生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师的教授,孔子何其幸哉。季札先生的学问和老子的学问相类似,都是追求自我的放逐,不慕名利,降低欲望,远离庙堂的高洁之士。可是两位先生的学生孔丘却是一生都在致力于追求大道,实践大道的人。不是孔丘爱名利,而是因为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想独善其身,而是要兼济天下。
六、伯牛
伯牛的出场富有哲学气息。他不学打仗的学问,做官的学问,耕田的学问,他要学的是吃饭睡觉的学问。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吃饭睡觉而已,连孔子都说,伯牛是他的老师,可见伯牛真的是悟到了活着的意义。伯牛与其他弟子不同,他像一个单纯的追随者,又像一个丰富的哲人,是剧中我最喜欢的孔门弟子,最简单,最快乐。
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母亲有很大关系。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时间里,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现在看来,孔子的性格确实偏激执拗,但也能理解当时他为恢复周礼,禁止酷刑,实现人类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伟大中国梦所做的努力。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直到晚年返回鲁国,可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进行文《春秋》的整理工作。 从《孔子春秋》中感受到,我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剧集讲述了孔子从生到死、由凡而圣的历程,从19集开始渐入佳境,此前主要交代历史背景和孔子家世,稍乏味,自子产去世、孔子醒觉开始渐入佳境,因为那也正是孔子三十而立的重要阶段,他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凡事敏而好学,人人皆可为师,而且无论世人如何非议、排挤、讽刺,他依然择善而固执,不改初衷。 他一生心系苍生,投身大道,恢复礼乐,碰了多少壁,吃了多少苦而依然安贫乐道,让人钦佩。他超卓的精神让俗世对他的一切咒骂揶揄都显得不足挂齿,因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晚年的悲苦让人心痛,夫子归鲁、获麟绝笔部分让人潸然泪下,感佩他的伟大,心疼他的凄苦,概叹他的生不逢时。 然而,怎样才生而逢时呢?两千余年,王朝更迭,儒学几经兴废,他都首当其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诚哉此言! 但是作为剧集,本片配乐违合,是减分项,老妆较差,下雪的场景很假,而且被滥用;尤为重要的是,少正卯形象太扁平化,有被丑化的嫌疑,历史上的少正卯是有才学有声望之人,而本片却将其矮化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宵小之辈,当然可能是为了剧情需要,但在少正卯作为历史角色,又被编剧涂成了小丑。
“我们是厌恶为你们卖命,为什么要没完没了地打仗?夺下那些城池土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你们,吃不过三餐,穿不过一衣,睡不过七尺,死了不过锅大的一个坟,你们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
你可以逃避当兵,但你避不了天下人的贪心。
是不是勇士得看一个人的心。
如果不是因为我欠他们的钱,恐怕也活不到今日,欠债是好事啊!
杀一个人容易,救一个人可就难了。
女人呐,美丽又危险,豆蔻年华她们飞得又高又远,你要是敢阻拦,你就会心碎而死。你可以欣赏她,但请你不要去追赶,那一段生命谁也挡不住。可是总有一天,她们也会落在地面上,总有一天,她们也会蒙尘染垢。当你们追上她的时候,她们已经飞不起来了。
士,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安居,考究国家存亡的道理。
人在少年时期就好像春草繁茂、吸收自然的养料茁壮成长一样,一旦加冠,从今天起你就要担负起为大众的责任。
死了多少人,但死是有用的,因为每一代总会有那么几个不甘心的人,他们一辈子都在想办法给大家解决困难,然后把办法交给后来人,后人再教给后人。
执中,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手握权力的人要追求端正的大道,道就是道路,执中近乎道。
输的人得到的更多,只要他不犯同样的错误,他一定会胜利。
我们每一个人离动物有多远呢,在清晨醒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们可曾听到过心底的野兽在咆哮?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礼仪是一国一朝的,可孝是千古的。
没有情感的礼仪只不过是一具躯壳而已。
下情不能上达,才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人生太短,没有时间逢场作戏。安逸的生活是个陷阱,当人开始自己欺骗自己,认为人生可以停下来的时候,也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个人要犯多少过错才能长大,一个国家要经历多少磨难才会强盛。
天下的事物如同流水,长流长新,如果固守在一处,水就臭了。也许,再过几天几百年,你我也会变成可笑之人。
君子不器,应当以心易物,不能被物所易。
这天下有什么不好,太阳每天出来照着你,长出万物养活你,不理天下人的疾苦,这是什么贤人,这是对天下没有责任的人。
天下是他们大人的,也是我们小人的,你任由他们胡闹却来指责我。
要把这些种子种到他们心里去,结出更好的果实来。
我们的欲望和我们自己是两个东西,欲望是车子、是衣服、是财富,他们都是我的,不代表我。
我不推崇战胜敌人,我推崇战胜自己,刀剑中抢来的,自然会在刀剑中失去。战胜自己,做自己心灵的主人。才会平安喜悦。为自己做事,欲望永远不能满足,为大众做事,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喜悦很久。快乐是善良和勇气的结合,那才是长久的。
做恶人这辈子不会快活,即使显赫,也是朝不保夕的富贵。
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总得有个规矩照办为好。
可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会和其他人产生联系,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不愿担负责任,随着自己的性子去伤害别人,就是暴虐。
谋略本身无善无恶,全要看你用它做什么。
天下事要秉着自己的一颗心去做。
当官的只顾自己的乌纱帽丢不丢,根本不考虑做事对不对,是为不义。
你不愿受的罪为什么要强加到百姓头上呢?
迷恋权术就会走向阴谋,迷恋刀枪就会走向暴力。
国家有了祸乱,在上位的人要问问自己有什么过错,上面的人清明了,下面的人就不敢贪婪。
国士只知有国,不知有王。
国家强弱不在城池高度,在军力在政治在民心。
老百姓,别玩政治。
这场仗打下去,赢的永远是他们,我即便施行了我的政策,谁知道哪一天他们又会变回来呢?
即便是真正的刑罚和诛杀,当政者也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错。
人的罪分为五种,一是内心明辨正邪,却阴险行邪道,二是行为诡异、顽固不化,三是言谈虚伪,却又说得有理有据,四是学问虽大,却只传播丑恶的东西,五是专门为错误的言论进行狡辩。
究其由来是细恶不绝所致,只要能落得实惠,马虎一点、任由它去,久而久之就造成时代的混乱和堕落。为的学问是人心的学问,我一个人改变不了这个时代,但我明知做不到,也要去做。去传播人的学问吧,人心变了,天下就会变。
仁义没有刀枪那么锋利,没用权利那么尊贵,甚至都抵御不了寒风。
我所要复的礼,不是法令,不是井田,是人心里的真理。
拿别人的传闻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改变自己的心智。
仁义是什么,就是对人好嘛。
学问太多,机心太重,得失心太强只会离大道越来越远。
聪明也是一种病,这个世上只有笨人才能有大成就。
天下的官员,吃喝靠百众耕种,穿着靠百姓纺织,酒足饭饱,提着鞭子就说——我要打打奸人,这些鞭子早晚会回到自己身上。”
本片将那些古籍中的片段式的历史、故事、言行串联成了孔子其人、其事、其世、其论的史诗,我们曾经熟读背诵、耳闻猜想过的那些话语、故事以现代性的形式呈现在我们耳目之前,曾经不知所云的言语和稀奇古怪的故事有了特定的情景和前因后果,更加有一个个鲜活个性、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粉墨登场,古文有了具体情节的承载变得如此自然流畅,好像一切都说得通了。不再是学者老儒们的阐释注解,不再断章取义和想入非非,不再抽象。从前这些人物的言行思想都离我们好远好远,这样一来拉近了距离,我们能更加清楚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也不再困于圣人贤者等等的标签。他们其实也是一个个生存过的人而已,跟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和自身命运需要面对的课题,而我们现在仍然在面对一些相似甚至完全一样的问题。历史中的人们,无论贵贱善恶都给出了他们的解决办法,也都承受了因此而至的后果。而我们,无非以史为殷鉴,盼望能吸取教训或者有所思索领悟,以此给出我们对时代对自己对他人的答案,而且我们也一样要等着那个结果到来。无论如何,我们也得去面对我们的正在创造的历史,以自己的身份。
观时有感,诸国统治阶级的种种行迹和历史可悲的代代重复都在嘲笑着又无奈着说着一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无论王族地主、官僚士绅,都是既有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所愿做的都是不顾一切保护自己已经得到的利益不减少,能增多是不惜损人损国的。他人的生死荣辱、国计民生、什么国家的未来、什么百姓,全不在他们考虑之内,若有需要,舍之害之犹恐不急。这就是既有利益集团的固有短见之弊,非人性固然,而系其屁股所坐使其不得脱身。官僚们为了保住官位,常常是逢上之恶;又或者为了逃避责任而将事情办得到了极致,却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只是徒给民众增添“配合”的义务;有的百般讨好、毫无底线与原则,滑稽之态让人啼笑皆非;更甚者以权谋私、蠹国害民,拿着人民的俸禄,却压迫人民,以奴隶主自居。
吃肉的人所食之肉从人民劳动得来,靠人民之供养才得存活,可他们却卑鄙,不替人民作长远打算,而只顾着自己的眼前利权。真他妈恶心,恶心呐,恶心,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故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乎?
其惟春秋。
一、少也贫贱 我们讲孔子之前,需要来看他的出身。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先祖本来在宋国是很显赫的一支,七世祖正考甫是宋闵公长子弗甫何的曾孙,辅佐过戴武宣三公,而正考甫身居高位,却对待任何事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目的就是希望别人不要对他抱有敌意而使自己莫名的掉进各个派系斗争中,但是,他没事,他的儿子孔父嘉却作为他所在的政治势力的代表被政敌干掉了。一时显赫的庭门一夜之间被毁,宗族四散逃开,这里头就有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甫,从宋国跑到了鲁国,从此何很多外逃出奔的人一样,除了在姓氏上保有对先祖荣耀的证明,其他的,根本就不值得一谈。 木金甫生下祁甫,祁甫生下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是一个武人,曾经给鲁国立下战功,最终封为緅邑大夫。但是好景不长,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逝世了,刚刚复苏的家道也中落了,当然,说这事之前,我们要说孔子的出生。 叔梁纥在娶孔子的母亲颜氏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两个夫人了,但是两个夫人的子女生下来,只有孔孟皮,庶出的长子,不知道怎么跛了一只脚的孔子的哥哥。在春秋那个时代,任何有残疾的子嗣,本质上说会被别人看不起,认为这是家中有什么过错导致的。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叔梁纥才会着急再取一个。但是关于叔梁纥和颜氏的资料太少了,我们不清楚,只知道是叔梁纥以高龄娶低龄的颜氏,而这个少妻最终,给叔梁纥诞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就是仲尼丘。仲尼丘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而自己的母亲是身份地位不正的,因此仲尼丘也没能够参加父亲的葬礼,并且最终和长兄孟皮一起随母亲居住到了曲阜阙里。 离开緅邑的孔子,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出身,他只能和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孔子为了生计,就不得不去干一些农活,以至于后来发出一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话。这是孔子的第一段人生
二、有志于学 颜氏应该和孟子的母亲是一样的,从小记得给他们讲他们先祖的荣耀,不然,作为后世的子孙,他们也不会志于学,因为当时的学与不学,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年少的孔子长到十五岁的那个年纪,做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志于学。家族的荣耀,远祖的显赫,父亲的伟大,这些都是藏在孔子心里的重担,他需要自己去奋斗一个出一个身份,一个足以扛起这些的身份。而在当时,唯一的路途,是学而已矣。但是命运对他下一波的打击随之也来了。 两年后,孔子的母亲死了,是因为清贫和对家务的过度操持导致的劳累死的,这个是一个对孔子的打击。这意味着孔子此后要和哥哥相依为命了。母亲死了,孔子需要安葬自己的母亲,他的想法就是让母亲和父亲合葬,可是他不知道父亲的葬所,孔子就干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也很超常的事情,披麻戴孝的跪在十字路口,以问父亲的葬所。 终于,一个赶车的挽父知道这件事,告诉他的母亲,这位老太太为孔子感动,亲自带着孔子去他父亲的葬所。最后,父母合葬的事搞定了。孔子就在父母身旁筑庐守孝,兼以读书。三年期满之后,孔子说,古代没有在墓上起坟种树的先例,可我是一个要奔波的人,要是不起坟不种树我就要找不到父母的葬处,于是孔子做了历史上第一次起坟。 三年的孝期满了,孔子回到了曲阜,这一年恰好季氏飨士,孔子学略有小成,且自己本来就是大夫之子,他也去了。可是季氏的管家阳虎不让进,他说,我们季氏大人飨士是请士人来,你算什么东西?孔子听完以后(没有见史籍记载孔子的反应)就默默退回去了。身为志于学的士的他在等一个机会。 三、初入仕途 孔子在鹿鸣宴事件之后,还是在乡里刻苦读书,一直到了娶妻的时候。这个时候,鲁国和宋国交好,宋国来使恰好问鲁公叔梁纥的事,并主动谈起这是宋国没落的宗族。于是在两国的相互促进下,由鲁国主持,宋国协力,由孔子娶一位宋女,亓官氏 ,也就是孔子的糟糠之妻。一年后,这位妻子替孔子生下了孔子的长子,这件事被鲁公很重视,特地给孔子送了一尾鲤鱼表示庆贺,孔子认为这事是值得纪念的,于是特地将儿子取名鲤,也就是我们看到的。
孔子经过这样一件事,总算有了一点认可度。于是不久,就被季氏委任为管理仓库的官。管理仓库是一个肥缺, 历任或多或少都会做假账以中饱私囊,但是到了孔子这,他一方面处理日常事务,一方面将所有账目进行从新整理。结果怎么样,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不久季氏就委任他做乘田,管理牛羊。 春秋的时候,牛羊是个大事,关乎祭祀的时候三牲好不好。孔子做了乘田,这属于提拔。做了乘田之后的孔子,改进了当时畜牧的办法,结果年终献祭的时候,季氏家所奉上牺牲最肥硕,这给季氏争了光,好好秀了孟氏仲氏一把。季氏很高兴,赏赐了孔子,并继续委任他做乘田。但是,孔子是不会满足这个小职的。 不久,郯子来访问鲁国,孔子趁机向他求问了关于官制的事,这也是韩愈师说里头关于孔子师郯子的典故由来。郯子之后,齐景公和晏子聘问鲁国,据说期间还特意召见了孔子。总而言之,孔子声名鹊起了。另外在这个时间段里,孔子做出了对中国文化及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开私学。 说到私学,不得不提到孟僖子。这位孟氏家主,在不久前出访楚国,楚国敬重鲁国是保存周礼的国家,特意问礼于鲁国国君,结果当时出去的鲁国代表团没有一个人能答问的, 僖子认为这是耻辱,回国不久,鞍马劳顿加上年事已高,病了,临死前,嘱咐两个儿子一定要拜在孔子门下学习,这两位就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孔子已经因懂礼而出名的事实。 在齐景公和晏子离开后不久,鲁国发生了内乱,鲁昭公出奔于齐,孔子也舍弃了官职,一同出奔于齐。到此,孔子生涯里第一次出仕就结束了。 四、出奔于齐 逃到齐国的孔子,因为之前和齐公晏子的相交,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齐公的礼遇。但是,这样子的礼遇只是对于一个宾客门客的礼遇,限于当时齐国的内政,孔子作为一个外人,和亲近齐公的人,在齐国政界人士眼里,多多少少不愉快,后来一度传出有人要谋杀孔子的传言。因此不久,孔子还是回到了鲁国。 在这个由鲁逃齐再归鲁的阶段,孔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开门授徒,很多人也是这个时候成为孔子的徒弟,比如端木赐,冉求。并且这一段时间里,孔子除了授徒讲学,还十分关心国内国际政治事件,对很多人做了不少中肯的评价。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段时间是鲁国内政的敏感期,阳虎把持了季氏的政权,所谓的陪臣执国命让孔子对前景有所忧虑,他将这一段时间作为韬光养晦的时间,闲余时间就和弟子一起编订教材。想来,这段时间,夫子也是快乐的吧! 五、再度出仕 夫子想闲,可是有人不愿意让他闲。阳虎把持了季氏的政权,他想找一个人来帮助他,这时候他看见了当年被他骂过的孔子,于是他就去见孔子,请他出仕。孔子不见。阳虎没办法,于是馈豚(馈豚是一种礼仪,受馈者必须登门拜谢馈者)。孔子见到如此,只好打听阳虎何时不在家,然后去登门拜谢,孰料在路上两人相遇了,阳虎就趁机用指责的方式说孔子逃避现实,孔子随口敷衍,但是最终恪守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之后等到阳虎之乱平定,孔子随后趁着被征召就出仕(我就是不认阳虎你这个乱臣贼子,你咬我啊)。先任小司空,主管鲁国的城市建设工作。在其位谋其政是孔子的信条,他工作期间勤勤恳恳。期间,并随鲁定公去夹谷与齐国会盟,不使鲁国在会盟期间有屈。随后不久调去管理中都,任中都宰,差不多是中都市的市长,治理中都很有成效,于是随后升任大司寇,调回曲阜,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结果鲁国大治,鲁国大治之后,孔子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匡公室,于是他着手准备“堕三都”。 季氏因为有阳虎之乱,成为第一个同意的人,仲氏因为当时公山不狃尾大不掉也同意,孟氏随了大流同意。于是堕三都开始了,公山不狃果然叛乱,孔子因为老早预料到,所以立刻就平乱了。堕三都进行了一半,结果身为孔子学生的孟懿子,在家臣公敛处父的教唆下,违逆堕三都的主张,并且由公敛处父主手,把另外两家也教唆反水,让孔子的堕三都的计划因为这么一个欺师灭祖的徒弟失败了。随后不久,孔子被褫夺实权,定公为保全自己只能不理,三桓则是对其不屑一顾。 当然,鲁国在孔子的管理之下,一片大治的态势还是有的,为此,齐国担心自己旁边这位邻居强大起来是自己吃亏,于是给当政的送去了宝马香车美人奇珍。果然,当政的失败于糖衣炮弹的攻略。这时候,孔子已经十分伤心了,处境也不好,弟子们都劝他不要再当政了,而孔子说要等等。 终于,孔子等到郊祭,却没等到分赐的祭肉,这是当局对他的否认,终于他失望透顶,踏上了最后的路------那最富传奇色彩的历程,周游列国。 六、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是伤心的,他走的时候甚至都仓促。但是,幸好,还有一批跟随他的弟子。身为一个被祖国抛弃的人,哪里知道那个地方是容身之所呢?幸好,有弟子安排,孔子先去了卫国,暂居在弟子子路的大舅子家。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特地召见了他,并按照他在鲁国的俸禄每月给他发生活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放之历代都成立的道理,孔子这样的厚遇,令一些卫国当政者不满,扬言要杀了孔子,孔子没有办法,仓促之间离开卫国。期间,郑国的子产去世了,孔子很伤心。 离开卫国路上,孔子路过匡城,被匡人劫持了,据说因为孔子长得像阳虎,而阳虎对此地的匡人又有过不好的来往,于是他们把孔子扣留了,这是周游列国过程中第一次如此直接的面对死亡。不过在搞清事实之后,匡人就放行了。
既然在楚国不被重用,楚昭王死前不久,孔子就离开了楚国,沿陈国,宋国到了卫国,这一次,孔子要打算回国了。“世家所记子贡使吴事”,应当是孔子使子贡回鲁国探视情况,恰逢吴国索缯,季康子乃使子贡之吴,才勘定此事。 这时候卫国表面安静,内部却各个政治势力相互暗斗,孔子早已厌烦。再加上鲁国动乱中孔子的弟子展现风采,冉有趁机向季康子建议请回孔子,季康子驱逐了一批小人,终于颠簸流离十四年后,一身疲惫的孔子回到故国。 七、退政于鲁 孔子回到鲁国,早已对政治失去了热情。任何国家的征召他都推辞了,他所要做的事只剩下“述而不作”的述了,他要将先人的思想传下去。于是,他收了第三批弟子,将私学事业推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但是不幸的是,回国不久,他的独子孔鲤去世了。孔鲤是个孝子,谨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训,一直在家里照料事务,侍奉母亲。老年丧子,是老天对这个老爷子的第一次打击。 孔鲤死后不久,颜回也去世了。作为孔子最看重的传人,颜回之死,似乎是老天要断了这个老爷子的学术传承,噫!天丧予!天丧予!不仅仅是哭颜回的事,还有对自己这个要传承思想的使命有所担忧,甚至颜回死了,夫子有一种绝望了。 颜回死后不久,子路也死了,死于卫国内乱,但是这个弟子死前,谨恪教诲,君子死不免冠,堂堂正正的赴死。孔子听到这件事,倒掉家里所有的肉酱来祭奠他。 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早已让这个伤心的老人步入了绝望,他一病不起,自知大限将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他的贤内助妻子早已经在他周游列国的时间里先他而去了,留给他的,是一方浅浅的墓,我每次都试图设想这个男人是不是也会在心爱的女人的墓前面前流泪,但是我总是得不到答案,大概,一者爱之深,一者愧之切,我是无法体会的。故国三千里,离别十四年,寂寞对浅墓,谁人解空弦? 八、哲人其萎 哀公十六年夏天,孔子的精神好了一些,从内室移出,坐在门口晒太阳,眼睛一直注视着远方。过了不久,一个黑点出现在他眼睛里,那是远行回来的子贡。孔子看着子贡走近请安,流着泪对子贡说:“赐啊!你为什么回来这么晚!”于是流着泪唱到:“梁柱断了,泰山崩了,哲人要枯萎了!”过了一会儿又说到:“昨夜我梦见夏人在东阶接受祭祀,周人在西阶接受祭祀,殷人在两柱间接受祭祀。我就坐在两柱间,我的先祖是殷人。” 这次,子贡没有在出去,亲自侍奉老师,七天后,作为一个从底层向上凭着正道不借助任何政治势力赢得各个诸侯国尊重的、一个满怀理想又遍尝理想破灭滋味最后还是不放弃自己理想的、一个为了思想能够流传下去而诲人不倦的 ,在弟子眼里如同亲生父亲般的孔子,安然死在自己的卧室里,就好像平平常常的睡去一样,只是这一次,他不用承受风餐露宿的磨砺,忍受冷眼相待的敌意,遍尝理想破灭的绝望,颠簸流离的疲惫的滋味,也不用再提醒自己需要吃生姜来暖胃。他只是安然的睡去,他太累了,他只是需要休息。 孔子睡着以后,鲁公亲自吊唁这位宿儒鸿儒伟儒,哭的像个孩子一样。子贡替夫子安排着诸位弟子服心丧。然后一个人默默的守了老师六年庐。他还记得,当年那个和他诗书论道,谈笑风声的时候,那个至真至性的像父亲一般的老师。 而在子贡结庐后不久,那些思念老师的弟子,纷纷来到这里定居,授业,传道;一如当年,夫子在杏树下,对待他们那样。
最后竟然看哭了。
优缺点都很突出。剧本,配乐是硬伤。主角演技一般。但除此之外的都很精良,令我满意。禁掉是对的。阅尽沧桑,平平无奇;以身殉道,一以贯之。
剧本架构,摄影,演员,演技。都好看。#因为其实是芒果和荔枝拍的,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所以广电威武!#
网上的资源稀缺 断断续续看过十几集 不过瘾 28岁的周一围演得子贡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早些年合作的这些班底造就了他沉稳大气 黎叔的剧塑造政治偶像一直都是顶呱呱
一看就是张黎,风格很明确。看前四集了,不得不评。“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女人,孩子父亲知道上战场会死,他还是去了,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孔丘也有他的责任,我不能因为想让孩子过安生日子,就不让他知道这些。”这哪里是无知女子,其勇气和智慧远胜行尸走肉的王公大臣。
好电视剧太文艺,但确实不错!
很有历史感的一部电视剧
才看到第十集,少正卯在集市如此议论朝政,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到处404
第一集讲孔子父母相识相爱的始末,采用司马迁“野合而生孔子”的说法,只是所谓”野合”被美化成超越年龄阶级的生死爱恋:跌倒扶起时初次邂逅、刀刃相见时的不杀之恩、冰天雪地里的割血喂药、尼丘山上的海誓山盟等偶像剧桥段演了个遍。编剧的聪明在于,借用孔子弟子编书的名目来对种种杜撰自圆其说。
历史正剧第一人,当之无愧。
张黎的才华会被禁完吗?
有好些地方真是让人感到天地之间的一股浩然正气,你会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
看完明白了为何被禁,22集孔子大骂为官不仁不义不信,淋漓畅快,29集说,老百姓不要玩政治,的确难以播出,难为张黎了,其实是难得的历史剧,居然看到了大河剧的影子。为什么配乐是《最后的武士》呢?
只能用失望至极来形容,让我想起1991王绘春版的孔子虽然这之间差了20年但远胜这一版 。孔子的演员主刚日尧 只会装深沉 吼叫 痛哭流涕 ,这样的主角选择正是太失败 其他 齐景公 子贡 季孙 都是个性鲜明 。 连个称呼都错误,臣子称呼国君是君上可 他国臣子又称呼 齐王 鲁王。孔子时期齐鲁并没有称王, 剧中都称呼 齐王、 鲁王 ,应该是 齐侯 或鲁君 真的扯淡的很,编剧历史功底 无语啊。。。。 还有孔子可以为保护南子 和卫国世子为敌 。。。 连字幕都没有 ,很多话听不清只能猜
涉及描写战国时代的“百花齐放”,影射当朝可能过不了审。
看完至今未明白为啥不能公映
挺好看的
了解孔子生平的入门级剧集,从19集开始渐入佳境,此前稍显无趣。剧集配乐违合,是减分项,老妆较差,下雪的场景很假,而且破滥用;尤为重要的是,少正卯形象太扁平化,有被丑化的嫌疑,历史上的少正卯是有才学有声望之人,而本片却将其矮化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宵小之辈。
将孔子还原为“人”,在不影响大格局的情况下很好地还原了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和各阶层人的所思所想所为,阳虎、少正卯、端木赐堪称大亮点
当我们看自己拍的电视剧 还要偷偷的看日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