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文艺的公路片了。阿灰为了唤醒丈夫,郑先生为了留住对妻子的回忆,他们共赴环岛旅行。最终在那片鹅卵石沙滩,他们跨越三十年时空、跨越这场轮回,见到了深爱又难以割舍的彼此。就像海浪把鹅卵石冲上海滩、又带回海里的轮回。涂们和王真儿演的真好,用种种细节表现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但影片的感情递进和节奏安排有些问题,前面观众很难代入那种感情,甚至有一点无聊;后面又显得有些突然,没有直击内心地感动。
我参加的是厦门的点映➕线上见面会,去之前看了豆瓣的短评,在看之前就对《叫我郑先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挑剔目光。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跟不上什么老少配。从一开始的偏见目光,到后面疑惑为什么妻子和阿灰会有重叠部分,再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感情力量所致。如果有人说这会让人引起误会,那ta就是没有认真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真的一开始有误会产生的可能,随着剧情推入也会感受到细微的不对劲,因为从头到尾都在暗示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包括但不限于阿尔兹海默症会出现幻觉,郑先生说自己找到了很像妻子的女孩,妻子和阿灰说的话出现了重叠…感情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催生出来的。
同时,在影片中年轻的阿灰和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的相处更像是同龄人的普通友情模式,我觉得并不违和,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做到,也让人感到非常奇妙。导演在见面会上所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你能否筛选出一段最不想忘却的记忆。”听到这句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之一。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像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实属不易,我觉得还是得多多支持。当人都没有耐心好好坐下来花两小时看一部好电影时,ta还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郑先生每次吃鱼都不开心,鱼店老太太被郑先生盘问的也不开心。”郑先生一直在找寻和回味她妻子的味道,老太太也想守护和延续她丈夫的味道。受此启发,深夜还忍不住去看第四遍《叫我郑先生》,想再去发掘些可能忽视的感人细节。这部电影有太多让我着迷的地方,安静的整体格调、沉稳的叙事风格、略带灰色幽默的台词对白、让人渐渐领悟的推演过程。整部电影的味道闻上去像是是平淡无奇的福佳白,入了喉才感受到艾帝达姆的芳香浓醇;又好比是坐在匀速行驶的高铁中,速度极快也很刺激,只是它太过舒适让你沉浸其中而丝毫不察。电影的高潮就在最后,而真正能在结尾掀起高潮的电影实则不多。这些都是电影的高级所在,也都是让我着迷的原因所在。但我想,它真正吸引我的原因大概是相信,我相信电影里的故事真实存在,它是平凡也是伟大的。做平凡也伟大的郑先生或者阿灰,还是人性之初。
写在前面:
匆匆忙忙赶到另一家影院,嘴上咒骂着排片怎么那么少,可思想很乖巧地接受了这一现状。我的朋友和我吐槽,说到底积压了多少像这样的片子没有放出来啊。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多来点呢,每次都和挤牙膏一样,一段时间来一部。
1.鹅卵石般的疼痛
我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老呢。人可以受伤,人可以死去,但是我无法接受人终将老去。
松弛的皮肤,萎缩的大脑。讨厌的老人味,失禁的大小便。光是想想,我便觉得心颤。同样,我觉得心疼。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一天会认不出我吗,温热的吻无法印上我的额头,有力的拥抱无法勒住我的肺。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片子蓄意煽情时,我觉得他没有人文主义关怀。有些人说主题雷同,全是阿尔兹海默症。我觉得他没看到事情的同一性——老去的人都是相似的。
本片的元素很典型,老少配,公路片。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方式,端上来的便是一碗黯然销魂饭。甜蜜的叉烧,也能吃的你泪流满面。温柔的海风,割出郑先生的泪沟和皱纹。我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叙事,因为轻描淡写下是中国男人含蓄的爱意。而我始终在想,溢于言表的感情是否真的肤浅,而如果藏在心里的爱不说出来又显得痛苦。所以当影评后20分钟,高潮发力时,一颗圆滑的鹅卵石卡入了我的喉咙。疼痛逼出了我的眼泪,我开始抽泣,为了郑先生,为了阿灰,为了我终将有一天老去。
2.岛屿上的书都是咸的
我一直觉得留言簿有一种不管别人死活的痛快。写的人洋洋洒洒,看的人异常沉重。
而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挑一张明信片。花5块钱,写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文字,抛出去。而当我到家,又或者明信片比我先到家时。翻开那张薄薄的纸张,阅读上面有力的文字,那种恍惚是很难得的。
所以电影中这个设计我很喜欢,我仿佛看到了我老了之后可以捉弄别人的计划。如果我死去,我会留下很多线索。让我的爱人去找寻,去贴着我的脚印向前。逼着他们了解我的过去,又或者替我做些没完成的事情。哎呀,这样想想,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了。郑先生的爱人是顽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人不怕死,人怕忘记。被人记住是很荣幸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会在一起吃火锅别人只点了羊肉时,指着我大喝一声她不吃羊肉。爱我的朋友,记住我的细枝末节。我也记得,你不爱吃黄瓜。
3.古董录音机和雨滴
上一次我感受到老物件的浪漫,还是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个随身听。透明的壳,放入碟片,休休地转。耳机也是插线耳机,一次只能听一张专辑。
为什么说旧的东西浪漫,可能是因为傻瓜式的简单。没那么发达,又或者没那么三心二意。更新换代太快,人们的感情怎能停留。
录下声音,给昏迷的丈夫。又或者朗诵诗歌,给无意义的爱人。我想,要是我,一定做不到这样的大无畏。又或者,我没遇到这样的人。这种纯粹到极致的感情,是一种拼死拼活的爱法。已然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才敢说出爱与悔。
节奏太慢,忍不住想二倍速。
老郑的人设也整挺惨,又是阿尔兹海默症,又是孤苦伶仃,朋友也突然没了,真就凑一块儿了呗。
一开始以为是要体现养老问题什么的,毕竟朋友还讲了跟儿子怎么怎么样的……直到最后才发现是个爱情片。
其实老郑到老婆墓前的时候还以为他是活不下去了也想死来着,没想到最后做出了去旅游保持记忆的决定。这不免让我思考人到终年怎么有尊严地活下去或者说走向死亡。
近年来听说了很多关于‘养老院不能去’的说法,还有那种搭伙养老的民宿之类,感觉衰老是必然,但人到老时活着还不如死的状态又让人提前自我可怜。
说回来。
结局的设计的确有新意,有种平行时空交汇的错觉。阿灰以我之见也是他的幻觉,只不过带上了老婆的影子,毕竟他反复说过阿灰和老婆很像。
做鱼的老太太说实话也挺奇怪。明明自己最初也很不自信,到处问是不是那味儿,但当别人质疑的时候又固执己见,实属匪夷所思了。这算是,自我欺骗久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墓前忏悔也挺……老套的。之前看的那个抗疫电影里也出现了类似桥段。这也的确很寻常吧,谁知道第二天是死是活,谁知道会不会突然嘎嘣了,所以之后再说也没啥意义,就强行煽情呗。
其实整部片子细究起来说不通的地方挺多,但编剧厉害哇,直接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统统解决。
说实在的,老郑对阿灰的劝告也实在让人共鸣不起来。什么‘到我这个年龄你就知道,爱人有没有回馈不重要,只要在一起就好’啦~可拉倒吧!自己得的就是令人伤心的病(虽然也是不可自控的),老婆要是活着,照顾他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点一点被忘了能不伤心吗?大好年华里,日复一日照顾一个没准永远睡下去的植物人(虽然是为了救她吧)能不崩溃吗?
画面还行,但电影感太重了,特别是情节安排上,很有一种“只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感觉,终究是矫揉造作了。
最后,片名感觉不够有深度,很难贴合片子,也易误导观众。一边郑郑郑的,一边又林予林予的,很多观众可能就看看不出其中的内涵。片名也大可不必着重强调一遍,不如选个包含电影元素在内的,或者有隐喻的(当然也可能咱无法理解导演高深想法哈)。私以为,不如换成那首歌,也属于是贯穿全剧且贴合主题了。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回忆中的语气,认真陈述的语气,喃喃自语,不顾其他的语气。
阿娇那天给我唱了《雨水我问你》… 他们都羡慕我…
一场台湾环岛,执拗中捍卫着记忆,如同握剑而立的落魄英雄。
“可比遇着风台天
心痛就像雨水拨抹离
谁人为爱赌生死
你敢讲我就陪你去”
生平第一次影厅就一个人,而且整个影院也是如此,周五晚上。为600977默哀。而我也只是为了看看那加起来可能就一分钟的小巷和海岸线。
涂们很好,但电影没必要无脑吹,最近怎么阿尔茨海默症扎堆上映,是商量好的吗?
★★★☆ 兩個人的執著,她的執著是陪伴,哪怕他昏迷三年也始終陪伴等待他會有醒來的一天,他的執著是記得,在阿爾茲海默症把他的記憶抹去前用力記得她給他的愛。鄭先生和阿灰,鄭林予和莊一嵐,他們跨越三十年的時空,共赴一趟旅程,進行一場對話,彼此始終都擁有對方,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輪迴。編劇>演員>導演,作為一個內核是敘述性詭計的故事,底牌過早的暴露了,細節上又沒能幫助故事更成立,導演拖了編劇後腿,王真兒演得挺好,奈何塗們演得更好。PS.昨晚睡前想田先生時,突然想不起他的臉了,那種害怕與難過的心情,在今天看電影的時候也照進了電影中。
戳心的小岛漫游
记忆是一种能力,请珍惜。
以为很好看,结果很好睡,再也不相信网上的口碑了。
歌厅阿灰登台唱歌时就已经猜到了结局,虽然如此还是挺感动的。两人都很执著,阿灰是对希望,郑先生是对过去。曾经你为我走过的,如今我再为你走一边,跨越时空的旅程,在旅途的终点,我们终将重逢。许多事情本身并无意义,但当你去做了那就是它的意义,就如书店里的留言簿,跨越三十年的回复不正就是它所保留的意义么!小岛很美,不知道是在哪?就今年国内电影市场,能有这么一部公路片,我已经很自足了。国内电影对阿兹海默症的挖掘该差不多了吧!
当我白发苍苍,永远记得你年轻时的模样;走进老年红包场,最清亮是定情那支歌;三十年的鱼,换个配方只有我能品出异样;泛黄记事簿上,都是青春许诺时笃定的笔力;当我沉睡许久,你在耳畔的长久呢喃将我后半生重启,也让我这一生都沉浸在你的声音和诗句里,一遍一遍,回响到此生的最后。
表演不错,也就是表演了,太矫情
慢,但真的挺感人的,二刷也哭了
2017年,北电毕业,受好友海鹏邀请,进入邹导儿剧组,与涂门老爷子,王真儿,一起环岛台湾,拍了这部影片。5年了,其中被口罩偷去了三年,也经历了无数困境和压力,如今终于定档,得以面众。难忘在垦丁沙滩夕阳下的奔跑,迷雾山林潮湿的寻找,青岛老街一束捧花的独行,鹅卵石沙滩怒涛的咆哮……可惜,斯人已逝,但记忆不会灭掉。还好通过电影,能与天国的涂老师再次见到,涂老爷子,想您了。
失眠的朋友可以去看 很好睡
看之前下意识的以为是一部狗血片,但实际上在设计上很有巧思。广电那里还囤了多少部这样的作品,拿出来放放吧。
关于阿兹海默症的影片,个人感觉故事编排不如《妈妈!》更别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作品,不过这样一部感觉有诚意的电影至少比蛮多或粗制滥造或胡编乱造的国产片更博得我的好感。听到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惊喜下。★★★☆
救命啊!不想再看阿兹海默症的电影了,再看下去我就快得阿兹海默症了,没有不尊重病人的意思,单纯针对这类电影。
淡化冲突,安静叙事,仿佛一篇工整的散文诗。虽然台词做作,结尾易猜,却依然乐意沉醉其中,等待记忆的轮回。
很浪漫的寻爱之旅,阿尔兹海默症病人也不是只有苦情。电影名字改成《雨水我问你》就更完美了。
流了很多眼泪,但不是为电影。
有点无从下口,我明白是在拍什么样的故事,但是情绪又没那么到位。台词太书面语了,不禁发问类似电影的国内编剧什么时候才能让台词有点人味儿?文绉绉得生硬,两位主演演技很好但是前段情绪对我来说进太早了,他们进去了,我没进去
这样的电影和这样的风景,都已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