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以未婚夫的身份认识了未婚妻的姐姐,几次交往之后主动进攻,姐姐没有几番反抗就拜倒在该生的西装裤下,中间若有若无的几番纠结放弃挣扎都没能抵过那个嘴上无毛的家伙的一句“几十年后没人再说爱你”,仿佛世界上就剩他一个爱神。于是姐姐抛夫弃子撒妹忘家地奔向那小子描述的天堂。
阴谋论从故事开始一直盘旋到尾声。这个无论从外表还是行为、语言都透露出不成熟的男人,在成熟端庄美丽的姐姐面前,就像儿子找到了妈妈一样快活也像寂寞中的兴奋猎奇,也许是姐姐的温柔暖到了他需要安慰的心,也也许他给姐姐黑白灰得世界带来了唯一的绿,莫测的湖水成了最终的魅惑。结局的地方也曾为导演努力营造的夫子皆抛为爱情,亲人不顾奔自由的义无反顾小感动过,最终我还是开始怀疑导演的用心。转变的过程和一位网友的观后感一个节奏,这位网友陶醉在导演精心安排的诸多细节,如代表着姐姐常年冰封的欲望的化石、代表着柔软的生命的湖泊以及那破冰的一吻之后的幡然醒悟:儿子怎么办?止不住大笑,原来不解风情的人不止我一个。
生活是爱情的搓脚石,抹掉了死皮也去掉了鲜活的棱角,亲情却可以在生活中滋养丰满。要怎样的爱情才可以让一个女人在轻易地背叛爱情的同时还轻易地甩掉了亲情,毫无牵挂地就奔向一个只存在天边的空中天堂。这样的爱情,我不懂。
片中,男人以妹妹的未婚夫的身份到姐姐的家里,丈夫和他边喝酒边谈论鱼缸里的鱼。丈夫说,鱼好养活,给点食物给点水就可以了。我在镜头里的鱼缸里没有看到鱼,却看到鱼缸那边在厨房忙活的姐姐。后来妹妹知道了姐姐和未婚夫的事,拿起送给姐姐的化石砸碎了鱼缸,鱼儿在潮湿的地板上挣扎。再后来姐姐坐上飞机,闪白,黑底白字幕。
我这篇文章本是针对另一篇影评里一个回帖的回帖,没想到越写越多,索性单独成篇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92316/ 2011-07-11 12:27:18 利比亚悖论
自私的爱绝对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至少在中国不是这样.
---------------------------
这就是亚洲文化:人要为家庭为群体隐忍。人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中的一份子,个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集体的能量(或面子、秩序、正常运转等等)。残忍点,换句话说:就是尊伦理、灭人性。
而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尊重个体的愿望。与之相反。
我相信,制作这部电影时,导演也试图探讨亚洲文化在强势的发源地上遭受到西方文化巨大洪流的冲击下,作为个体的“人”的转变。
从电影看,未婚夫宇因是西方文化的接收者和引路者,他带着自由的暖风细雨而来,却刚好敲打了韩国本土女人素贤的车窗,素贤在伦理统治下隐忍多年,甚至忘掉了反抗,已经漠然处事,如荒漠。而宇因的到来无疑为这片干枯的土壤浇灌哺育,她滋润了起来,突然间有了笑容。在几次踏出禁忌边缘之后,她都退缩了回来,她仍然不习惯,她清楚得失。而守在父亲病床前,回忆父亲的话,她明白了,穷尽一生在诸多限制下的父亲明白了个人自由的宝贵,父亲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爱,就是希望她不会在年迈无力时后悔自己的选择。
于是她做出了选择,她选择和丈夫摊牌,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承受继续面无表情的生活,没有办法欺骗自己”,丈夫无疑是体制的拥护者却也带着深深的疑惑,他说“你选择离开就会更好吗?”最后还是让她走。
而妹妹的发泄是这个体制最后的报复,背叛体制的代价就是:亲友翻脸,过往(收藏的化石所代表)俱毁。却也挑破假象(悠闲有人喂的鱼),毫不留情。妹妹的态度从“如母亲般的存在”到“从此没有这个姐姐”,这样巨大的转变也是寄生体制内的代价。这里要注意妹妹这个角色所代表的是未被西方文化同化的人,甚至去过美国,工作过,但仍坚守出生地本源的集体文化,甚至反而成为它最忠诚的守护者。
而在此之前,宇因也和妹妹宣告关系的破裂,独自返回。
再一次注意:两人的选择是独自做出的,并不是两人共同的选择,而是两人各自的选择。依然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影片的最后,韩国和巴西,天各一方,两个阵营的人诸多的矛盾,怎么也走不到一起。而同机的两人并没有相逢,诸多的细节还在前方等待,没有一气呵成“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故事,两个个体的人分享生活已然不在这部电影探讨的范围了。所以,最后导演给了一个无限可能的结局:两人盖着同样的毯子,男人陷入梦想;女人沉思,继而打开飞机窗外面万丈柔光,照的亮堂。
看看上映日期,这部片子到今天接近10年。
十年,在韩国,我在第一段提到的问题必然没有消失,还在斗争。但肯定的是,从一切迹象看,西方普世价值观越来越被接受。尊重人性,开发个体的自由,就是所谓人的发展要优于集体的发展。看日本、看台湾,莫不是如此。
转头看大陆,“集体至上”“为国家荣誉牺牲一切”的调调仍很流行,君不见微博什么“伤残军人为国家奉献一切,老了遭不公正待遇在公共场合乞讨,却不愿去外国人多钱多的地方摆摊,只因不能丢中国的脸面”的论调还很流行,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会思考是“什么致使老军人现在的状况,他到底丢不丢人,丢的是谁的人?”的问题,理性思考者越多,这个社会就越有希望。
人权主权,孰高孰低?反右、文革发生的深层原因?
多思考,多读书,你就会有发现。答案会不知不觉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思想的洪流是抵挡不住的。
今天刚好建国62年。大家假期快乐。
1.
《情事》是一部韩国电影,98年的老片子,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被誉为韩版失乐园。男女主角李政宰和李美淑是年纪相差13岁的一对组合。拍摄此片时李政宰25,李美淑38,与剧中人物宇因和素贤的年纪相当,两人的表演很受赞誉。我翻看此片是因为喜欢星李政宰,他和全智贤主演的《触不到的恋人》非常经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初衷纯粹是作为消遣。
简单找了几个评论,发现这部电影的题材至少触到了我的三个死穴:
第一,婚外恋。我是一个有情感洁癖的人,不能接受对感情和婚姻的背叛,所以我一直认为婚外恋是犯罪,即使再怎么掩盖,再怎么冠冕堂皇,再怎么身不由己,都无法掩饰其丑恶的本质。
第二,中年危机。人到中年,生活平淡,夫妻双方容易滋生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感情问题,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我一直不认同,我不相信爱情可以被生活耗尽。我很强烈的抵触那种无力感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三:情色片。用欲望表现爱情是很危险的手段,分寸拿捏得稍有偏差就会局限于欲的纠缠,而无法表达爱的本质。情色流于色情,那影片就真的乏善可陈了。
所以消遣之余,我还多少报着些批判的态度观影。不料看过之后,竟觉得一种颠覆之感在心头涌动,久久徘徊不去,不吐不快。
2.
素贤和俊日是一对年近四十的中年夫妻。一个是家庭主妇,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建筑设计师,有一个舒适的家,一个乖巧的儿子。素贤的妹妹地贤从小跟随姐姐,情同母女。地贤是职业女性,从美国回国前夕,拜托姐姐照顾先她一步回国的未婚夫宇因,并协助宇因一同筹备婚礼事宜。在短暂的时间里,素贤和宇因结识,一见如故,并深深相爱。年龄的差距和家庭的因素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但两个人都无法阻挡对彼此的热爱和渴望,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素贤选择了和宇因分手,结束这段无望的不伦之恋。但两个人同时都尊重了自己的内心,分别离开俊日和地贤,踏上各自追寻崭新生活的旅途。结尾搭乘的同一架飞机,预示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第一个镜头就暗示素贤和宇因的一见钟情。但是人物的性格很饱满而有各自的特点。俊日是一个理智的上班族。他工作努力,也爱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他对家对爱的理解,就是像鱼缸一样温暖干净,定期投食。他对素贤既没有激情,也没有背叛,虽然朝夕相处,却缺乏沟通交流。他自始至终有一种置身事外的理智和冷静。当意识到素贤感情的变化时,他没有爆发而选择静观其;当素贤坦诚内心时,他有条理的分析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素贤去意已决时,他站在窗边目送她离开,虽然痛苦但并不曾失控。他是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可惜素贤要的不是他的鱼缸。
素贤是一个温和恬静,而且有魅力的女人。我认为她最大的特质是内心坚定。她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目的,就会执着的走下去,不退缩,不抱怨,不后悔。拥有这份坚定所以她遇事从不慌乱,比如半夜跟宇因坐在公园里聊天,被巡夜的大叔用手电照,比如和宇因一起逛街时碰到丈夫的同事,比如最后跟丈夫和妹妹坦诚实情,遭到家人的抱怨甚至责骂,她都不曾慌张。只有在病重昏迷的父亲面前,她脆弱的哭泣,并反复自语:为什么没让我早点遇到他?一个很少流泪的女人,她的眼泪尤其珍贵,一个从不抱怨的女人,她的哀怨尤其动人。“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多么让人无力的遗憾?!最后她坚定的选择分手是源于对妹妹的爱。可是跟宇因相爱的这段时间,她认清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对自由生活,对远方的向往,使她决绝的走上寻找自我的道路。
宇因是一个浪漫,感性的男人。他的年轻使他任性,真实,无所顾忌。从小生长在巴西,自然风光优美的湖边,性格舒缓温和,却因为哥哥的早逝而不得不担负起父亲的期望与安排。他很明显与商业社会的生存条件格格不入。未婚妻地贤是典型的职业女性,价值观不同,根本无法与他进行真正内心层面的沟通。而在素贤面前,他可以倾诉,得到共鸣,两个人在性格与追求上非常同步。他看素贤时笃定而纯净的眼神,两个人在一起时虽然对白不多,却心意相通脉脉含情的氛围,使人感觉特别温暖。他的爱情很直接,很纯粹,家具店中的顽皮,丢掉电影票时的不解,收到素贤送的“湖”时的开心,雨中亲不自禁的吻,小心翼翼的拜访和解释,激情过后缠绵不舍的拥抱,任性的喊出“我要留在你身边,即使以娶地贤为代价”,最后一次见面时伤心的泪水,以及质问素贤“真的舍得从此不再见面吗?有一天你也会老会死,身边却没有人对你说我爱你”。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因为真实而动人,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这部电影的情节合理,节奏舒缓,画面很美。对白不多,但是暗暗的那种情绪的流动却非常感染人。尤其是宇因和素贤之间的交往,每一次每一次,都能感觉到情感在累积,终于达到爆发的顶点,然而又带着挥之不去的哀伤和绝望。作为观者,既心动又心碎,既心疼又心醉。
而且,结尾也是一大亮点,在我看来几乎是一种升华。影片的结尾,既不是廊桥遗梦式的两人为了家庭责任和亲情而黯然分手,终生相思不得相见,也不是单纯的沉迷二人世界而选择私奔。结局处高明的安排是,素贤和宇因虽然选择了分手,但他们在彼此的相爱中,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勇敢的告别了现有的生活去追寻自我。这是从个人感情到人生态度的升华。而在这条追寻自我的道路上,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到,他俩会在里约热内卢的宽广如海的湖边重逢,一起看夕阳西下时满天的红霞。那是美好的未来。
3.
关于上面提到颠覆之感,有以下几点给我触动较大:
第一,什么是背叛。当素贤爱上宇因,对她来说结局就只有背叛。如果她选择忠于自我,则注定要背叛家庭;如果她选择忠于家庭,则注定要背叛自我。从家庭责任的角度来说,婚外恋无疑是一种背叛;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暂且排除玩弄感情的品质恶劣情况),如果婚姻真的成为形式,如果婚姻的双方根本没有达到真正的心灵契合,那么当真正的soulmate出现时,人怎能不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呢?如果硬要把一条向往广阔大海的鱼儿封闭在方寸之间的鱼缸里,何尝不是一种残忍?接受这种残忍,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背叛?茫茫人海,也许一辈子都遇不到真正的同类,那也就罢了。可是若真遇见,纵然万水千山又怎能不生死相随?纵然有婚姻的羁绊,又怎能不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所谓“背叛”,其实也有很多难以言说的无奈。忠诚的面具背后,谁又看得清是真实的笑颜,还是遗憾的泪水?是真正的两情相悦,还是无奈的将错就错?既然有这么多不可言说的“意外”,那么谁又能给“背叛”下一个绝对的定义呢?
第二,爱情有很多种形式,可能是心灵的契合,可能是感动,可能是同情,可能是迷恋,可能是客观条件的匹配。心灵的契合是最纯粹的,感动是被动的,同情是施舍,迷恋是一时的,客观条件的匹配不是绝对的。素贤与俊日之间是感动,与宇因则是心灵的契合,而宇因与地贤之间则是客观条件的匹配。真正纯粹的爱情发生时,两个人有心灵相通的默契,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彼此交流的话题,有怜惜有激情,有为了对方而放弃整个世界都心甘情愿的冲动,对方将填满你的心。这种契合,跟年龄,跟条件没有太大关系。对于不同价值观的人来说,爱情的意义也不同,也许是至高无上的,也许只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生活的全部,也许只是生活的点缀,也许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也许只是其他利益的附属品。如果要得到想要的爱情,至少得找一个价值观相同的人,否则只能是痛苦。比如素贤,明明渴望的是心灵契合的爱情,却误把感动当爱情而嫁给了俊日,价值观的错位,导致她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第三,遗憾。我一直不愿承认“遗憾”的存在。我不想接受残缺的人生,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我很苛刻又很绝对的设定一些标准,所以才有了上面提到的所谓“死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更多的事,看到了听到了更多的事,我越来越平和,原来任何事都没有完美,谁也拿不到满分。绝对的善良和忠诚,绝对的邪恶和背叛,绝对的美满和幸福,绝对的丑陋和痛苦,都只是存在于童话世界中而已。现实是复杂的,充斥着各种可能,没有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更重要的是,不完整,不圆满,不一定是不美的。其实人生处处都是遗憾。遗憾才是常态。遗憾也可以很美。我已开始慢慢的尝试跟生活和解,接受遗憾,欣赏遗憾的美,心平气和的与遗憾共处。
第四,恰当的情色表达,可以为电影加分。情色不同于色情。当感情的铺垫涨到了饱和的顶点,欲望是自然而然迸发的,就好像山涧里奔腾的瀑布一样。悲观暗淡的感情,往往伴随着看不到未来的绝望,尤其令人唏嘘。素贤和宇因每一次的幽会,都带着绝望的,让人窒息的放纵气息,把每一次见面都当作最后一次,那倾诉着欲望和迷茫的身体,也是一种美,而且非常动人。
4.
每一部喜欢的电影,我都试图用1234的方法列出它给我的点。可是写了满满一大篇之后又往往有意在言外之感。也许是思维逻辑不够清晰,也许是语言表达的乏力,总归留下这些足迹,算作对自己的交待。
这是和《廊桥遗梦》十分相似的电影,只是结局不相同,故而两者反映的价值观也是大相径庭。没有谁好谁坏,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在影评上,我认为它的评分偏低了,它应该和《廊》相差无几。
韩国此类电影,多文艺。不可否认,在叙事表达上,有些地方过于作了,但我很喜欢它的细腻。全篇没有过多的台词,淡如流水,静如深渊,总是笼罩着压抑的情感。
婚姻是不是一种束缚呢?结婚多年,有小孩,还有一个事业有成的丈夫,女主把生活过得不痛不痒。爱情本就是快销品,像鲜花一样,固然美丽,也易于凋凌,更何况女主当初似乎并没爱过他的丈夫,也许只是感动罢了。
当她遇到宇因,她妹妹的未婚夫时,她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渴望自由、孤傲的男人,总是给女人一种飘渺朦胧的错觉,好像爱上他跟随他就能得到自由,从现实中解脱出去。于是,表面上他们的接触只是淡淡的,不动声色,但其实每一次的接触,爱欲就多一分,直至最后宇因的一个吻让这爱露出了水面,素贤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她不敢正视自己的爱,因为她肩负着家庭和道德的审判。但宇因不管,他就是个小孩,我爱你,就要了解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过得幸不幸福,你爱不爱我,只要你也爱我,我就什么都不管,我可以放下所有一切。
我没有想到影片的结尾,素贤竟然真得可以放下一切束缚,一切的道德审判,去追求自己的爱,我仿佛看到《廊》里的女主,拉开车门,不管一切地飞奔向自己的爱人。这是勇敢还是自私呢?
老公后日说,难道你就不能自制?素贤无疑有一个好老公,他明白素贤的心早以飞走,但他愿意等,等到他们的爱归于平淡后素贤能回来,他觉得即使家庭里没有爱情,也可能平平淡淡实实在在地过好一生。
但宇因的一句话让素贤放下了所有包袱:有一天,你也会老,你也会死,到最后,可能你还从未好好爱过。
素贤的决定是我想看到的,尽管自私,却有一种生命的力量在冲激着生活,给人以遐想。但我又害怕他们的结局,他们的到底是不是真爱呢,即使是,那么能抵得过琐碎的生活和喜新厌旧的本能么?还好电影在此刻画上了句号,看似美好,可这美好,就像飞上天的气泡。
雨声绵密,车窗慢慢摇下来,一个吻突如其来,爱情这支圆舞开始了。而八年前的李政宰彷佛男人与男孩的混合体,安静、光洁、有底气。
拍得十分绵长隽永,一点也不欲望过溢。李政宰像一只缄默而蓄力的小狮子,用年轻的热力熔断了中年婚姻的囚笼。光是想象一下巴西的湖水,粉色日出下的少年就足够让人心动了。李美淑的美,沉郁又空洞,她定定地望着一丛葱郁,或是生活的一地鸡毛的样子,就让人很忧伤。最性感的是高烧时昏热而喷薄的吻,最静美的是电车里深情的对望,最想让人流泪的是电玩房里像两个孩童一样解缚又欢愉的性爱。真诚的爱永远不无暇,也许要背负许多愧怍伤害与隐忍,但能有一时遇到就是至幸,也是至悲。
拍得很美,情大于欲,不是沉迷在肉体横陈的欲望中,而是因为动了真感情不能自拔而产生的痛苦。李政宰这种稚嫩又深沉的幼兽状态太撩人了,李美淑姐姐也是很美,乏味家庭生活中那种空洞呆板全在她的眼睛里。结局竟然不是满地鸡毛让我有点意外~
我又老结婚了又有孩子你为什么喜欢我?我年轻没结婚又没有孩子,你又为什么喜欢我?
至今为之最喜欢的韩国电影
这能克制么?
我觉得那是真的爱,不仅仅是激情
李政宰。原来韩国人也有帅的,只属于韩国人的帅。内向的叛逆,纯真的忧伤聚集在眉间,像是在孩子气地怨着谁,又可以在一瞬间转为调皮惹人怜的微笑。原来他的怨是取悦,吸引你安慰他。那么所谓韩国男生的特色,除了宋承宪式的自以为聪明,其实是,由笨拙的脸部轮廓与下垂眼勾勒出的绝望感。
在实验室的那一段彻底被击溃了
这是一部可以翻出来看的片子,虽然婚外情不提倡,但是真正的爱情总是在相互试探、猜疑、退缩、确定、进而奋不顾身这个过程中让人刻骨铭心!
这种题材拍得不狗血不令人讨厌还是挺难得的。
爱来爱去,男女主角都不入眼
平时看惯了欧美的偷情大片看起韩国这么缓慢的节奏居然也hold住了。李美淑真是美啊QAQ最可爱的是说我这么老又有孩子你喜欢我干嘛。最开始那羞射的气质太美了!后来的床戏也是美得没话说!湖边小屋大赞!
五星全部献给米苏老师的床戏啊!!!非大美人绝壁达不到的尺度好么!!!仙女儿级别的人物就只配玩儿年下好么!!!
李政宰的前戏太撩人了急急的喘气声,好看的手指,雕像一样的侧面这一切都很美,如果不伤害任何人的话就更美了如果我结婚多年遇见这样一个小年轻我也是忍不住的
情欲戏拍的挺撩人,李美淑很有知性美。
李美淑第一眼总觉得有点陈慧珊的感觉,现在都说刘亚仁好适合演姐弟恋,但看了李政宰才发现刘亚仁那还是偶像剧里萌弟弟的初级阶段,这才是撩姐最高境界啊,那一句现在把我当孩子了?是啊,这种年下带着青涩的成熟的感觉真的好棒,太容易陷进去,尤其那手指真的太醉人!他拍情欲戏时真的超级会用手指的!
男权社会下寂寞少妇经不住年轻小伙诱惑的那点情事,38岁才第一次真正坠入爱河,既可悲又可喜,几段情欲戏拍得像注水牛肉一般,食之无味
如果每个三十七八的女人都像李美淑阿姨...
当年青涩的男神,还不似现在这样消瘦,肌肉都还有肉,婴儿肥还没有完全褪去,已经养成了逢戏必脱的良好素养,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