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汀·贝尔,凯尔希·格兰莫,塞斯·罗根,保罗·当斯,扎克·艾普曼,利奥纳德·奥兹茨,Blaire Brooks,安东尼·拉西鲁拉,Mary Looram,布伦特·吉尔曼,布兰妮·罗斯,Danielle Davenport,蓝尼·雅各布森 ,薇恩特库尔曼,布莱恩·麦卡锡,Ejyp Johnson,Elisabeth Ness,Olivia Oguma,凯莉麦奎尔,Amber Hodgkiss,娜娜·门萨,Jen Zaborowski,亚历克斯·佩雷斯,Alex Rak,吉恩·麦克·丹尼尔斯,John 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如父 剧照 NO.1如父 剧照 NO.2如父 剧照 NO.3如父 剧照 NO.4如父 剧照 NO.5如父 剧照 NO.6如父 剧照 NO.13如父 剧照 NO.14如父 剧照 NO.15如父 剧照 NO.16如父 剧照 NO.17如父 剧照 NO.18如父 剧照 NO.19如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明天能做的事绝不放到今天

影片讲述了一个日本安逸的中产家庭突然得知他们6岁孩子出生时在医院被抱错而陷入家庭伦理困境的故事。

看完之后,有些台词印象深刻,对这些台词,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天能做的事绝不放到今天,这是我的座右铭来的,你这样的话说着说着也就结束了吧。——这句话和一般的座右铭刚好相反,我不认可,我想大部分观众都不能认可,于是这句话就透着一股讽刺的味道。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对,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父爱如山,无人能取代,为什么说是一种工作呢?因为想要当一个好父亲必须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影响孩子。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这样不是很好吗?——有的人内敛,有的人外向,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一样,所有这个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

钱也有能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的,你想要用钱买孩子吗,没有输过的人还真是不懂得别人的啊。——钱不是万能的,钱买不到孩子对父亲的爱。

只是你一直都踩着油门向前奔跑,然而有时是需要踩一下刹车的。——人不能盲目的向前冲,不能急于求成,停下来仔细想想,有个计划才是好的。

 2 ) 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

中国和日本都是很传统的国家。很多时候,传宗接代大于婚姻的意义,不像欧美国家,没有爱情便不能生活在一起。夫妻本是没有血缘的两个人,最后却要相互扶持过完一生,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和父母最亲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互不了解。

电影里的良多一家生活优越,孩子受高等教育,谈吐举止高雅得体;斋木一家五口人住在破旧的电器行里,孩子玩的游戏机都是过时的,夫妻俩出门迟到每次都要找借口,买东西都会开发票好找医院报销。。。如此种种,是不是觉得选择和良多一家生活是最完美的?

不得不说怎样的家庭造就怎样的孩子,我不是说血缘而是说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良多的父亲不会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所以长大后的良多也自然的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应该自己来,一个人洗澡,一个人玩。庆多本是斋木的孩子,他性格内向却对任何事情观察入微,他为了让爸爸开心努力学好不喜欢的钢琴,觉得爸爸说什么都是对的,从不违背爸爸的意愿,只有一次,那是当良多把他心爱的照相机当礼物送给庆多的时候他说了“不”。我开始也不理解孩子的做法直到最后当良多无意中翻看相机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庆多给他拍的照片,有背面的,有睡着的,有光着脚丫的,良多看着看着就哭了,那个时候他知道就算没有血缘他还是爱这个孩子更多点,所以他会毫不犹豫的再把孩子换回来。当良多自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明白的,就像琉晴那么多的“为什么”而良多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样。

电影里着重讲的是庆多的家庭,斋木则作为他们的反面。也许看上去是什么都不如良多一家,但是他们团结,有耐心,互相帮助。会给孩子修玩具,可以给孩子当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过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琉晴无法融入自己亲身父母身边的原因。

斋木虽然爱钻小便宜但的确是个好父亲 ,当良多想用金钱来交换孩子的时候斋木是愤怒的。“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可以拿钱买到的”,斋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是浑身散发光芒的,还有最后当良多去找琉晴的时候斋木妻子说的话“如果你觉得照顾不了孩子我们可以两个一起带的”,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是强大的,是良多无法追赶上的。所以就算你给琉晴再好的生长环境,陪着他玩耍,一起搭帐篷,一起看星星,一起许愿,但都无法抵消孩子的愿望“我想回到我爸爸妈妈那里”。

日本的电影总是很细腻,无论风景,音乐,背景还是无声的注视。

电影里还有一段描写很细致,那是故意抱错孩子的护士准备了些钱赔偿给良多一家,良多则亲自上门归还。当良多把钱还给护士的时候是带羞辱成分的,当他还想继续说什么的时候,护士的继子开门出来狠狠的盯着良多说 “她是我妈妈”,这个时候良多是很震惊的,他用力拍了拍孩子的肩膀,黯然离去。这些都与血缘无关,但是孩子眼中是不分的,他们只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

电影很棒,2个小时不光讲的是亲情,还有父子三代成长的共同点和交叉点,更有夫妻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想和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理所当然想我们做的总不会错的,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是敏感又脆弱的。最后良多追回庆多时说的那番话是他作为父亲最好的表白,“任务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3 ) 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刚出炉的2013年度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如父如子》继续榜上有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是枝裕和电影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风,真情流露的态度吸引着中国影迷。 就如之前所调侃的,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安排了一个纯文艺、真艺术的演员阵容,桥口亮辅跟河濑直美的电影感觉不时乱入。但在整体上,这部片子还是典型的是枝作品,创作脉络上有迹可循,有点像前作《奇迹》的变奏。它的影像静谧,情感温和,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意,触动人心。 虽然乍一看,《如父如子》的故事相当狗血,莫名其妙的程度,好似琼瑶剧,但在引发婴儿掉包的原因上,是枝又暗黑了一把。不过,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纠缠——哪怕是往前一步,做道德评价或社会批判。当悲剧已经发生,他所希望的是化解悲剧所造成的影响。即相比较十年前的《无人知晓》,是枝所要展示的背景物不是冷漠的社会,而是日本的千千万个家庭,情感相通。 片中,野野宫家的环境和人物周边都以冷调影像出现,规矩、缺乏生气,人物的沟通方式太过拘束。作为殷实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野野宫良多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敢、意志坚定。但很显然,儿子庆多不是这样一个人。野野宫家置身于高楼,不接地面,过着与斋木家截然不同的生活。反观斋木家,即便为人父母的有些市井气,一间小屋子也未免过于局促,物质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因此,《如父如子》并不像《奇迹》,讲的真是六岁小孩的困惑:谁调换了我的父亲。实际上,福山雅治所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才是绝对的主角,这个自以为表现高分的富爸爸,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自信心完全被击溃,进而引导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电影里有良多的自省,他探望父母,令观众感到意外,同时也深化了人物形象本身。然后也有孩子离去带来的触动,他意外在相机里发现了一组相片,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视角。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则是另一名父亲告诉他的: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所以,相比较于说,这是一部家庭片,不如说,《如父如子》是一部亲子题材的电影,它告诉观众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这部电影有两个异常美好的段落,一处是两个家庭聚会,郊外聚餐,双方各拿出相机来合影拍照。边上只有静悄悄的小河水,异常之搭调。一处是野野宫父子间的和解,他们在一条分叉的道路,一上一下,保持平行,用差不多的速度走着。道路终归要汇合,于是,他们又终归在一起了。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间的罅隙,小心翼翼,怕惊动了两个家庭的平静,不愿意它往悲剧的路子走。良多对儿子的关心负责、努力栽培,其实完全来自早前的家庭影响,而非金钱实力的飘飘然。倘若没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实则紧张的父子关系。是枝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你把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那么,我就应该原样奉还,视你为己出的儿子。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父子间才能有的视角和情感。那是一瞬间的影像,却承载了一名父亲的人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那就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天天晒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注视着自己。那一瞬间,他们应该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如父如子”。 巧合在于,是枝也是借《如父如子》这部电影,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身份。在他看来,没有人是生为人父——不是说儿子一出生,你就自动成了一个好爸爸。如何定义好,那是需要双方乃至是多方达成的。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

 4 ) 家族になろうよ

一个偶然 发现在身边六年的儿子 非亲生 医院错抱 这种抱错孩子的戏码本已在电视电影中多有接触 但还是措手不及的被戳了

影片的开端 选定为儿子的入学面试 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整个社会地位 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等各个方面 两家人的社会地位差距也在细微之间显露无疑

母亲的角色在电影中有所弱化 父爱本就无言 这里却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父亲放在一起
两种家庭 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 导演一股脑的将父爱抛过来 没有防备 却各个戳泪

简单说下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镜头吧
第一个是父亲知道儿子不是亲生的时候 尽管极力的克制 但还是用手捶车窗玻璃
第二个是两家人聚会的时候 父亲的眼神一直在盯着自己的亲生儿子
第三个是父亲开始一张张回放照片的时候 眼泪终于决堤

想起了福山雅治《家族になろうよ》里的歌词

いつかお父さんみたいに大きな背中で
总有一天会像父亲一样拥有宽阔的背影

いつかお母さんみたいに静かな优しさで
总有一天会像母亲一样拥有静谧的温柔

どんな事も超えて行ける
无论何事都能渡过

家族になろうよ
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吧

 5 ) 千萬別和從未徹底失戀過的人談戀愛~~


《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其它優秀電影一樣,情節日常,節奏流暢,又內涵豐富,傳達了很多信息,可以引發人不同角度的思考。


大致情節是講日本一個典型的城市中產家庭和一個城郊的普通家庭,因為醫院事故,抱錯孩子,直到六歲才發現,兩個家庭商討解決方案。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衝突,體現兩個家庭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

最明顯一層,當然是講教育,人生的取捨,怪獸家長。原來日本也有怪獸家長,強行給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為了面是進好的學校,專門讀面試輔導班。但在野宮提出他兩個孩子都想收養時,齋木先是對野宮的想當然耳勃然大怒,接著他獨自喃喃的說了句:沒有失敗過的人,還真是沒有同理心啊。從我的角度看,這句對白是電影的核心。

片中的野宮是個典型的優等生,從小學習好,考上大學進大企業,一路向前衝,年紀輕輕就做到中層,在CBD有公寓,開凌志,有漂亮的妻子和可愛孩子,過去六年,他早出晚歸,一心撲在事業上(雖然也是打工),甚至妻子分娩都無暇顧及。他的優越感讓他覺得兒子怎麼這麼笨,不如他,兒子也生活在他巨大的陰影下,時時處處想著取悅父親,在父親面前表演多過於真情流露(在自己父親面前也不能自在的孩子,真是可憐),終於當他知道養育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時,他條件反射般說了句:果然是這樣啊。這句話深深傷害了妻子,甚至比那句:做媽媽的怎麼認不出自己的孩子 還要傷人。

這樣的人是沒有失敗過的,沒有失敗過的人是可怕的,認為世界是自己主宰,從不會從別人角度想問題。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因此,和沒有失戀過的人談戀愛(尤其是沒有失戀過的男性),絕對是可怕的經歷。可以斗膽說一句,沒有真正失敗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這樣的人不足以做朋友,不足以談人生。

這個角色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也許大家都沉浸在安迪.杜弗倫終於逃出監獄,在大雨中舉手望天迎接自由的激情中,但我卻記得他越獄前一天對摩根.弗里曼說過的一段話,他說,雖然我太太不是我殺死的,但我間接害死了她,如果我多點關心她,她就不會出軌,就不會發生後面這些事,這十幾年,我在贖罪。現在我的債還清了,我贖清了罪過。我要走了。

可見他對越獄一早就有了完整的計劃,牢獄之災令他的人生一夜之間一敗塗地,失去自由的折磨讓他反思自己志得意滿的前半生--他前半生是個成功的金融人士,過著豪華的生活。

本片中的野宮也是如此,他收到了懲罰--這種懲罰如飛來橫禍,和安迪.杜弗倫的災難差不多。僅僅因為他的志得意滿,他對周圍人略顯倨傲的態度(試想一下,一個日本人,再倨傲能倨傲到哪兒呢?點頭哈腰這些理解應該不會少),被一個正在人生低潮的護士妒忌,故意惡作劇般調換了他的孩子。

影片中有很多潛在情節通過人物對話表達出來,由讀者自行補充比如齋木為何結婚晚(至少生育晚),他老年癡呆的父親。野宮說自己小時候也曾經離家出走,因為太想念母親,加上他那雖已老朽,卻仍然嗜賭嗜酒,滿口血統論的父親,哥哥在路上提醒他你別忘了叫媽媽。大致可以推測,他父母早年離異,現在身邊照顧父親的是繼母。

雖然他對父親諸多抵觸,但『不管是否願意,男人最終會越來越像父親』的魔咒在他身上漸漸清晰,而另一個父親齋木提醒他:你不必和上一代一樣的。
曾經看報導說日本社會問題之一是在女人做全職家庭婦女而男人一人上班養家的環境下,兒女和母親關係很好而對父親完全陌生,正如影片中齋木對野宮說,這才半年,我陪他的時間已經超過過去六年你陪他的時間。

影片當然是講親情的重要,勝於一切事業,尤其是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都要珍惜。但從另一角度,也能看出這種自覺『全知全能』的從未失敗過的所謂精英人士,有多冷漠,多危險。

最後故事的結局非常溫情,父親終於經歷了徹底的失敗(兩個兒子都不喜歡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果自己的孩子『抱錯』,養了很久才發現,會不會換回自己血統。生育和養育究竟哪個重要?


是枝裕和的這部作品,非常像山田洋次的風格,就是講一些生活中平平無奇的事,然而平地起暗湧,非常的日本。它折射出日本的問題,也是現代很多人面對的問題,HK怪獸家長已經變成主流。我常見到週末陪孩子逛街也由菲傭拉著孩子的母親,聽過許多生了孩子就丟給菲傭自己照樣出去旅行做SPA的母親。還有許許多多號稱賺錢是為了提供好的環境,支付昂貴補習班興趣班費用為孩子未來著想的父母。這些怪獸家長都該看看這部電影,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從來沒有失敗過,反思一下究竟為何要把一個生命帶到人間。

另:標題並不是羅素悖論,你完全可以開發一個從未失戀過的人,讓ta徹底失戀一次,然後從新開始。這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加油。


 6 ) 感动以上,惊艳未满

多数人都会为《如父如子》感动,却不会对这个类似简化了的披着“知音体”外壳的故事觉得满意。是枝裕和还有更广阔的期待空间,把家庭剧变成一片溪流与海洋,他却只是吝啬地打开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抽屉。

《如父如子》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相对保守和四平八稳。对是枝裕和以及众多他的影迷而言,这个片子才发挥了他不到七分不到的才华,大家都觉得他能拍出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超越《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甚至去采摘金棕榈。

是枝裕和应该能预料到以期待《步履不停》的心情期待新作的影迷,会对《如父如子》留有的一丝不满足,因为在这其间,大家已经略微失望过两次了,科幻邪典风格的《空气玩偶》,一反安静低调的是枝裕和风,讲起成年人的孤独与迷失,之后轻松有趣的“命题作文”《奇迹》,回到儿童剧、家庭剧的老路,却把大人当成底板,小孩为中心,调动观众搭乘JR九州新干线去鹿儿岛旅游的憧憬。

之所以说《如父如子》只发挥了七成不到的导演功力,就在于以《步履不停》为标本,其一,《如父如子》故事通俗老套,偏向商业化,没有新意;其二,在表达方式上,没有突破,没超越,只是按一贯的本领正常发挥,没往未知区域多走,调和新的色调,尝试另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表达。至于导演什么时候才能使出全部功力,大家才能在《步履不停》之后心满意足,大呼过瘾,还要继续期待。

没错,是枝裕和的片子总让人看得心平气和如饮清茶,被和风细雨的小细节打动,动静相宜,这一点和小津很像,《如父如子》的戏剧性比《奇迹》《步履不停》要强一些,但是这种平和纤细还藏在骨子里,到最后完全打动。导演真是拍家庭、拍孩子的高手,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大人在孩子们可以融化一切眸子里,演技全丢,机心不在。

淡而有味是导演的拿手项目,就像他善于调教儿童演员。据说孩子与动物是导演最怕的两种生物,一旦入镜很难把控调和,这十年来,孩子却是是枝裕和电影不可缺少的感人道具,导演也具有别人没有的眼光,挖掘一些非常有灵气的小演员,把他们安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但是孩子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和大人世界发生的联系还是相对封闭稳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冲突。

《如父如子》大人和孩子的正面冲突有一定残酷性,以交换借宿的方式交换孩子,还借以命令、任务的方式欺骗,让孩子以一种要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让大人褒奖的心情完成这种残酷的事情。等到两个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回不去的交换,大人们在欺骗他们纯真的情感,一个是外向的,主动的挑战式,选择逃离,逃回到原来父母那里;另一个是低调的,逆来顺受,被动的适应,等到原来父母来接应时已经产生恨意。消弭残酷的是爱,也是感动观众的核心。

亲子、血缘关系、婴儿掉包、中产阶段、平民家庭、两代父子纠葛,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通俗易懂,在国内常常是《知音》杂志渲染的题材,作为电影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煽情狗血剧。

是枝裕和以一贯的克制推进情节,不徐不疾,用很多细节来表现难以割舍的亲子关系,偷拍的照片,修理玩具,买饮料,弹钢琴,父子共浴,咬瘪的吸管等这些呈现了人物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在家庭剧的核心内,《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无人知晓》,包括电视剧《回我的家》,是枝裕和并不是以故事推动人物,而是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所谓戏剧冲突很淡,故事简约得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琐碎浅淡但不流于通俗。《如父如子》最接近通俗剧,孩子掉包,滴血认亲,这些日常生活里发生几率很低的事情,充满了刻意,结尾纵然感人,却也有一定量的煽情痕迹。

如果非要找个关键词来概括是枝裕和的这些家庭剧,那么就是“重建”。《无人知晓》是母亲出走了,小孩子们重建新家,互相扶持;《步履不停》是长子、父亲去世之后,长女和次子建立起新的家庭关系,《奇迹》是两个孩子通过九州新干线来完成重建的团圆和许愿;到《如父如子》的重建,通过以习惯、依赖建立起来的爱,来抵消血缘关系不能取代的人伦关系,力量冲突最明显。

影片围绕福山雅治主演的中产阶级一家来展开叙事,出彩之处却是作为配角的利利·弗兰克一家。高调选择影视歌当红大明星福山雅治做主演,使电影充满商业趣味,也一举让《如父如子》成为迄今为止是枝裕和导演生涯里最卖座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在福山雅治的一笑一颦之中,不变的发型,精致的衣着上,看到了“神探伽利略”式的表情,那么请别介意,这也正是卖点。

利利·弗兰克、真木阳子毫无违和感的平民化演出,比起2013年让他们分别获得褒奖的《凶恶》、《再见溪谷》,更放松享受。对“偶像派”福山雅治来说,放松有一点难,太帅,太端正。但也不能完全说福山雅治不适合是枝裕和的电影,其优雅、帅气、专注、孤高,倒是真有白领精英的味道,如果把这个角色让给阿部宽,一脸平民相略带喜感的宽叔,倒还不一定能演出这种从底层奋斗出来跻身中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自我为中心的“执”。

仅仅以好看、贴心、舒服这些来要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可以打80分,以对一个有更多发挥余地的上升期的导演作品来要求,只能打70分。影迷期待更纯净、内敛、想象力广阔、表现力更有活力的是枝裕和,在温情、温柔,清风徐来,细雨润无声一般慢慢浸透,这些轻车熟路的招牌套路之外,换一种更自信新鲜的拍法,登顶个人创作的更高峰,展现更加敏锐细致的是枝裕和。

 短评

再过几年是枝裕和就可能变成了一位特别喜欢拍全家福的导演无他了。

3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当父亲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庆多却说,不要。心中微微一颤。也许他也有丝丝察觉,当我们最亲爱的人想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总要送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为告别。喜欢庆多听到父亲到来,却缩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如何踏实的讲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缘还是日久生情?金钱至上还是陪伴?严苛还是随遇而安?我一直以为你们要找到答案,直到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纠结,你哭着醒来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电影节#

9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14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许多小细节,(咬吸管,要发票,“比爸爸还喜欢我吗?”,护士虚焦的鞠躬……)这些细节生活中常常发生,艺术作品中经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显得刻意,用影像写的一篇当代小说。

17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长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2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佳能,感动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将一个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题材用一种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现出来(主线并非换子引发的戏剧冲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历程,这实在很东方)。杀手锏是扮演庆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样的眼睛释放出来的纯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对我来说是核弹级别的。

29分钟前
  • LOOK
  • 力荐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泪弹,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庆多这个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简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戏=_=||

33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34分钟前
  • 磨剪子嘞锵菜刀
  • 推荐

福山雅治那个角色要是换成瑛太就齐活了..

35分钟前
  • 小岩井
  • 还行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41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野野宫发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所以这次佳能简直堪称影史最佳植入。

42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港台的翻译真不如《如父如子》这个译名来得这么有韵味。

46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难过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了。

4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推荐

像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50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