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念了这么一首打油诗: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退朝。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正如他所言,国外一直在闹腾,一刻也不得闲,尤其是中东地区,而这里羁绊最深的当属以色列和叙利亚。
他俩一直是老冤家,时不时就会出现两国爆发冲突的新闻,可以说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除了明面上的炮火连天,暗地里的间谍活动也从未停歇。
伊莱·科恩便是以色列摩萨德最出色的王牌间谍,在世界间谍史上都是最传奇的存在,因为他的“功绩”几乎无人可比。
他不仅在短短几年内成功打入叙利亚高层,还差一点成为叙利亚国防部部长,甚至被当成下一任总统重点培养。
在以色列网站评选的“最伟大的100位以色列人”中,他位列第26位,只与爱因斯坦相差四位。
他的一生堪称一部真实的谍战大片,用“永不消逝的电波”完成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真人真事简直是影视改编的“乐土”,网飞首当其冲,把他的故事和摩萨德拍成了美剧《特工科恩》。
摩萨德,一般人咋听之下会觉得耳熟,但是想不起来它具体是做啥的。
可是提到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英国军情六处(M16),应该无人不知,摩萨德与它们以及苏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КГБ),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
风靡世界的007便是出自M16,CIA更不用提,只要看过美国大片的都听过这个名字。
起初的科恩并不起眼,生活在60年代的以色列,在百货公司做着的打字员的工作。
就连和妻子去参加聚会,他也因廉价的衣服和普通的长相被人误以为是服务生。
因为拮据的生活被人看不起是家常便饭,这也促使他立誓要出人头地,为家人带来好的生活,不再寄人篱下,看别人眼色。
而他生活的国家以色列,也因接连不断的局部战争使得政府再也坐不住,他们迫切需要一手情报,以便知晓叙利亚的一举一动。
在这样的情形下,科恩曾屡次向摩萨德申请成为特工,但都被拒绝,认为他太过于表现自己,不利用情报工作的实施。
后来迫于时间的压力,摩萨德决定给他一次机会,试一试他的是否有敏锐的思维,懂得追踪与反追踪以及随机应变。
他们给了科恩一个假地址,在另一侧的高楼观察他如何处理窘境。
几分钟后,科恩识破了他们的安排,成功进入摩萨德。
他的学习速度很快。
不但掌握了武器型号、敌方重要人员信息,还学会了制造炸弹、发电报等,并且会利用周遭一切事物来伪装和掩饰自己。
短短六个月的训练,科恩便顺利毕业。
摩萨德为他伪造了一个假身份,伊莱·科恩成了卡迈勒·阿明·塔贝特。
他是一名出生在黎巴嫩的阿拉伯人,父亲是一名叙利亚人,先后迁居多个国家,最终流落到阿根廷。
在父母死后,卡迈勒做进出口国际贸易,生意逐渐壮大,富甲一方。
只是改变身份容易,打入叙利亚内部却难于上青天,因为叙利亚举国上下都接受过对外国人保持警惕的教育。
直接安插进入叙利亚等同于飞蛾扑火,所以摩萨德先安排科恩去往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那里,居住超过50万的叙利亚人,有众多在叙利亚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科恩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跻身上流社会。
借此良机,他结识了流亡在外的哈菲兹将军,向他表达出自己想要“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既赢取了哈菲兹将军的信任,又拿到了他的推荐信。
有了哈菲兹将军的帮忙,自然如鱼得水,租住在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对面就是叙利亚军事总部。
还在一场聚会上认识了军二代马阿齐·扎赫雷丁,他的叔叔是当时叙利亚实际控制军权的将军。
这位军二代带着参观戈兰高地,大方地向他讲解阵地的情况。
戈兰高地位于以色列以东,叙利亚以南,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太巴列湖就在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且戈兰高地距以色列的粮食产区加利利有25千米,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有60千米,双方在周围都有重兵把守。
只要攻破这一高地,对方的大门便向自己敞开,只是以色列苦于不了解戈兰高地的军事布防,无从下手。
科恩的到来让以色列的美梦成真。
他以士兵在炎热的天气下站岗,没有一点遮荫避阳的地方为由,向阵地捐款种桉树。
就是这些树让叙利亚的排兵布阵全部暴露出来,以色列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现实中,科恩被叫做“偷走戈兰高地的人”。
因为他的“好心”,以色列得到了重要的情报,趁机发动了“六日战争”,两小时之内就占领了戈兰高地,并将埃及、约旦、叙利亚联军彻底打败。
这次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也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科恩的“伟大”不止于此。
与哈菲兹将军联合搞了一场军事政变,在他家里举办派对,邀请来了叙利亚的贵胄名流和军二代的叔叔。
这是一场搭上性命的豪赌,赢了,科恩无往不利,输了,尸骨无存。
科恩赌对了。
哈菲兹的铁腕手段由上至下,没费多少功夫就逼迫前总统签字确认自己为新总统,并把这次政变改为和平政权过渡。
自此,科恩在叙利亚政界平步青云,成为了总统身边的大红人,很多国家绝密文件他都能接触的到。
沙尔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沙尔计划指叙利亚欲将约旦河改道,令以色列无水可用,作为沙漠中的国家,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负责这一改造项目的是一个沙特企业家,名叫穆罕默德·本·拉登。
结局是喜人的,科恩及时将情报传回国内,以色列趁其不备搞空袭,炸毁了改造项目。
当然,还有一点更令人意想不到。
由于欣赏科恩的才能和魄力,哈菲兹总统计划任命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如果他接受任命,将要长期待在叙利亚,基本没有机会在与家人相聚,而且危险系数也会成几何倍数增长。
但是,要是不接受,摆在眼前的情报就会白白地飞走。
只是这一次,科恩的运气不那么好,正在他犹豫不决时,叙利亚发现了他的秘密。
科恩会定时定点向以色列发送无线电报,而无线电波造成电视信号不稳定,引起了怀疑。
军方从苏联搞来了一套无线电定向设备,用分区停电检测,揪出了正在工作的科恩。
大发雷霆的总统哈菲兹亲自审问了他并宣告判处科恩绞刑,尸体示众6小时,在广场停尸6天。
不仅如此,叙利亚还秘密掩埋了他的尸体,至今科恩的尸骨都没有回归故土。
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愿意出100万美元和6名叙利亚间谍以及1000名战俘换伊莱·科恩,还请来了教皇与欧洲各国人士为科恩请命,但都被叙利亚拒绝。
其实,就算行动不失败,科恩的命运也早已注定。
在寻找自我和本我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始终难以走出权贵生活和普通生活的界限。
在百货公司购买家用器材会与保卫争吵,因为他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这只是以色列日常的例行公事。
他不能有朋友,必须与亲人断绝来往,更加无人诉说心事,只敢一个人睡觉,整日活在孤独之下。
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远比死亡危机更难熬,毕竟他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没有重来的机会。
可这就是特工、间谍、卧底的工作。
在现实的间谍任务中,没有那么多香车美女,也没有高尖端的科技,以及盛世美颜的面孔和挺拔高大的身材。
他们每天醒来庆幸的是自己又完整的活了一天,焦虑的是不知道死亡会在哪一刻到来,尽管死神已在左右。
他们不是007、不是伊森亨特、不是杰森·伯恩,他们没有飞天遁地的技能,也不会去跳迪拜塔、徒手攀岩,更加不会去扒飞机,拯救世界。
褪去特工的外衣,他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也会害怕,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国难当头,大丈夫岂能无动于衷。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道理——当国开始乱,家必然不会稳定。
所以和平与发展才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否则她的子民不可能安居乐业。
在战争区,孩子们的童年是在战火纷飞的街头,不知从哪射出的子弹就能轻易地取走他们的性命。
他们改变命运的出路只有一条,即教育。
为了上学他们没有退缩的资本,因为回家就是干不完的家务和没有盼头的生活,有了教育至少人生有点希望。
冲突久了,受到危害的也是教育,而教育出现问题,毁掉的是孩子们。
孩子们不能健康成长,国将不能称之为国,少年强则国强,国强的根本是经济和教育,而教育、经济的基础是少年。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1965年5月18日,一名以色列间谍被叙利亚政府处决。
经过匆忙的临刑审讯后…
便被押送至大马士革烈士广场执行绞刑!
在间谍身份被揭露前 ——
他都安稳的住在紧靠叙利亚陆军总参谋部的大宅…
他不仅打进叙利亚政党核心…
位高权重时,甚至还与叙利亚总统称兄道弟!
他是如何做到?
时隔50多年后,网飞戏剧化的揭秘了他的传奇 ——
特 工 科 恩
The Spy
网飞这部 [特工科恩] 来自真实的人物传奇 ——
原型人物伊莱·科恩是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间谍,从1960年起就开始从事情报工作…
摩萨德有着“世界四大情报组织”的名号…
旗下的间谍都是顶级角色。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如伊莱·科恩的人生来的传奇!
以假身份卧底是间谍的入门课 ——
60年代初他以阿拉伯侨商身份,混迹叙利亚政商圈。
明明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科恩…
却装作热爱叙利亚的海外侨胞,优雅有礼的言谈举止完美赢得了阿拉伯名流们的信任和尊重。
但仅仅混迹还不够,只有打入核心才算成功 ——
科恩抓住机会结识了哈菲兹将军。
那时哈菲兹还是叙利亚的驻外武官,两人相见如故,哈菲兹还极力邀请他回到叙利亚为国效力!
科恩用“金钱”作为诱饵紧贴哈菲兹…
哈菲兹则放松警惕,还给他贴上“忠诚”的无害标签!
科恩逐渐靠近情报核心。
但1960年时的科恩万万想不到…
这位哈菲兹短短几年后便成功上位叙利亚总统。
在为摩萨德搜集情报的同时…
他也被卧底角色越推越高,直至生与死的风口浪尖!
[特工科恩]用短短6集的篇幅回溯了伊莱·科恩的传奇,兼具史实还原和人物塑造两种叙事风格…
豆瓣电影8.9分,烂番茄鲜度83%
有网友用“精彩”、“严谨”两个词来形容这部剧!
可见无论从历史讲述或是人物还原上来讲,[特工科恩]都是一部既细致而有质感的作品。
饰演的科恩的也是位影迷熟悉的老朋友…
以电影[独裁者]、[王牌贱谍]为代表作的萨莎·拜伦·科恩通常被影迷视为喜剧演员,这次他却严肃起来。
一瞬间让人认不出他究竟是谁?
虽然同样是间谍角色…
但这段真实的人生重现,凸显了他表演的反差!
其实面对角色的两种反差…
也无形对应了科恩真实身份和间谍身份的对比!
剧中的科恩看起来很平凡 ——
他在真实的身份里,就是个温柔的丈夫。
即便换成间谍身份,也没有类型片式的夸张的谍战,多数时候他更像“演员”在完成角色塑造!
但看看他的经历,就会被他的能力折服 ——
科恩本人具有着强烈犹太复国主义。
然而从小在敌国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埃及、叙利亚、阿拉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环境了如指掌…
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
50年代伊莱·科恩被招为特工,经过多年严格训练。
摩萨德为他编制了天衣无缝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他先去阿根廷结识阿拉伯商人获取情报…
后来他和哈菲兹将军相识,两人非常投缘。
哈菲兹还拉拢科恩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并鼓动他和自己回大马士革投身叙利亚的政治活动。
彼时他肯定想不到 —— 自己成了未来总统的朋友!
当哈菲兹将要出任总统时…
科恩还被视为新政府新闻与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
哈菲兹甚至公开表达对他的信任 ——
“为什么不任命他为国防部长助理,入住国防部呢?”
虽然只是应对外界的玩笑。
却也足见哈菲兹对科恩的信任与肯定!
因此科恩拿到的情报非常重要,往往都是直接和以色列领导人汇报,甚至影响到国家战略决策…
做间谍考验的不止是智慧、体能、关系等要素,最重要的是能在情感/情绪上拿捏和把握对方。
科恩就是这样的能人!
剧中有处非常浪漫却也隐晦的细节刻画 ——
科恩和妻子纳迪亚非常相爱。
两人经常在细节里巧妙表达出彼此的爱意…
妻子在三明治里藏纸条表白。
科恩便买件漂亮衣服,把纸条藏在其中作为回应!
同样的招数也被他用在谍战中 ——
1963年夏天,叙利亚的政局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哈菲兹登上复兴社会党的最高领导地位。
对于“老朋友”哈菲兹的跃迁科恩送上巧克力作为祝贺,薄礼中却附着"祝您如愿以偿"的卡片。
当时哈菲兹正是得意之时…
这走心的一招收效甚大,他马上就收到了正式请柬,请他参加哈菲兹宣布就职的大型招待会。
那里尽是叙利亚官员和外国使节,满地都是情报!
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
越是完美的骗局,越是悲剧的结局 ——
使用小型无线电给摩萨德发送情报的科恩最终还是被叙利亚军方利用多次“断电”的方式发现…
因为科恩用的是电池,不受停电影响。
在他发报时军方利用停电锁定了还在发报的信号。
肯恩因此暴露了位置!
1965年5月18日他被执行绞刑…
在此之前,以色列和众多国际组织都请求叙利亚能免除伊莱·科恩的死刑,但都没能成功。
竟然把一国总统骗的团团转?
就算是出于私人的愤恨,哈菲兹也不会罢休。
科恩的绞刑招来了数千人围观,他的尸体还被悬挂在大马士革烈士广场进行6天的示众。
最令人唏嘘的是…
直到54年后的今天,他的尸体仍未回归以色列!
网飞这部[间谍科恩]一开场便从他临刑赴死前说起 ——
监牢昏黄的灯光。
伊莱·科恩终于能用真实身份书写心声…
但却是最后的遗书!
但写到署名时他犹豫了。
而身边陪他一起上路的犹太教领袖问他:
你是不是忘了你是谁了,孩子?
那刻的伊莱·科恩似乎获得一口松快的呼吸…
披着假身份活成真人生。
多年的情报谍战,最后却留下一道诡异的命题:
我是谁?
本来远超预期的获取了情报,可以留在以色列不用回去,可以撤走,但是犹太领导最后时刻出现了典型的犹太式贪婪。同时,他自己也有着典型的犹太式贪心,总想着赚够便宜后再多赚一点便宜,最终就是犹太式贪婪葬送了犹太命(当然或许犹太领导本来就把他当作耗材炮灰,最后几十年后犹太老板投资拍摄一部这人的电视剧,继续忽悠更多炮灰,当然咯,犹太老板票房钱照赚。)
这就是犹太人,精明,但是贪婪,最后总是因为贪婪而吃苦头,但是再遭罪也要为了利益而贪婪的去不择手段冒险。
PS:也许他在卧底中迷失了自己,真身在以色列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小平民,而在叙利亚的伪装身份却是一个人人尊敬的精英上层人物,处处受人追捧,所以他有点儿飘飘然,也不情愿放弃这种人上人的生活,所以贪心的想要多过一会儿这种有电话你、有多套高档西装的上等优质生活,最后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PS2: 拍的再煽情。也无非是一个间谍被处决而已,任何这样的间谍,越是给对手造成的危害大,越是无法被饶命,就这么简单,因为他导致的以色列轰炸死难的叙利亚人,导演就故意装傻了,这就是犹太资本下拍的电影采用的春秋笔法,单向洗脑而已。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主角极具个人风采的情感故事。与他相比,邦德就是个非人类的外星人。而这部剧集,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特工这种极端环境里的人的心理和情感,非常动人。
孤独,与相爱的人长久地分离。
和祖国同胞互通电报时候的开心。这一刻,他回到了原本的他,没有谎言,没有伪装。人之忘情,铸成大错。人,终究不是机器。
这段对话最有意思。多金,地位显赫,即将身居要职的商人与平凡的办公室职员存在于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不想变回来了怎么办?”,真实而恐怖的质问。也许在现实中,有些人就变不回来了。人不是机器,不能打开开关就工作,关上就休息。
这段太让人心疼了。
相关的是,特别喜欢乔装时候用的那个衣柜,就像是连接着两个世界的大门。最后一次他扔掉了那个本来的自己。
泪奔。
电影终归是电影。看过,感动过,不用很久就淡忘了,除了认识了一位有魅力的演员之外。然而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曾经有那么一个人,这样活过,这样死去。
Don't get me wrong. 电影并不煽情。总结性的镜头是飞蛾扑火。
伊莱·科恩,中东历史上的真实间谍,摩萨德的王牌特工,以色列的国家英雄。但剧集中,他并没有007式的主角光环,而是被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聪明但性急,有时还显得鲁莽,还差点因此暴露身份。他有勇气但也会害怕,初次行动时恐惧到呕吐。同时,他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和父亲,深爱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怀孕的妻子让他怀疑过、退缩过。长年的间谍生涯让他习惯于卡迈勒的商人身份,反而自己真实身份和生活变成了一种假装,所以剧中叙利亚的镜头是彩色的,而以色列的镜头是黑白的。但间谍生涯的深入,使得他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科恩并不是出于对假身份的迷恋,而是出于民族大义在国家和家庭之间选择了前者,义无反顾地像飞蛾一样扑向了灯火。剧集在人物刻画上非常到位,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也非常精彩,对每个主要角色的行为及抉择都有心理上的解读,拉近了观众与真实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比如科恩上司对科恩妻子异乎寻常的照顾就有着合理且不俗的原因揭示。人物之间的对白也非常具有吸引力,令人回味。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饰演男主角的萨沙·拜伦·科恩跳出了屎尿屁的喜剧讽刺角色设计,变成了一个沉默但坚定,冲动但执著的间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夜,一位犹太教拉比被召唤到监狱,给一个即将接受处决的人做临终祷告。他看着这个人用指甲全被拔除的手,写下了给妻子纳迪亚的遗书。
另一边在以色列,妻子纳迪亚在睡梦中惊醒,打开收音机听到了以色列间谍伊来·科恩被叙利亚政府判处绞刑的公告。
镜头切回监狱,科恩在遗书末尾签字的时候犹豫了,看着一次次扑向吊灯的飞蛾,回忆起自己的双重生活:此刻的他,究竟是以色列特工伊利·科恩,还是叙利亚爱国者卡马尔·阿明·塔贝斯?
伊利·科恩是间谍史上的传奇,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奉为“无可匹敌的情报专家”,被以色列人尊为”国家英雄”。
Netflix新鲜出炉的《特工科恩》(The Spy) 重现了这位传奇特工的真实经历。
伊利·科恩到底牛在哪儿呢?
进入摩萨德之后,科恩于1961年开始伪装为叙利亚藉富商卡马尔·阿明·塔贝斯,短短4年之内,打入到叙利亚军方和政界高层的内部,被任命为叙利亚国防部的首席顾问,获得了大量的机密信息,使以色列在对叙利亚的军事和战略对抗中多次占据主动优势。
现在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组织”,与伊利·科恩神速打入叙利亚高层内部的传奇分不开关系。
科恩如何那么快地骗取了叙利亚大佬们的信任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科恩传奇的特工经历,盘点一下他满点的特工职业技能。
伊利·科恩的父母祖辈是叙利亚的犹太人,所以他长着一张放在叙利亚人堆里毫不违和的脸,扔在敌人堆儿里认不出个个儿。
科恩出生于埃及,后随父母移居到叙利亚生活过一段时间,能说流利的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对阿拉伯世界的生活和文化非常熟悉。
他在埃及生活时参加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地下组织活动,帮助很多犹太人从埃及逃往以色列,有对犹太复国运动的忠心,又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1957年移民到以色列之后,科恩的经历和语言能力引起了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注意,很快他招入麾下,开启了摩萨德最强谍报大师的传奇。
眼尖的朋友们可能看出来了,科恩的扮演者是萨莎·拜伦·科恩(并不是伊利·科恩的后代哦)。
那个以《波拉特》为人所知的讽刺喜剧演员,竟然还能演严肃正剧?!
刚看到《特工科恩》海报的时候,我对这个选角充满了怀疑。
然而两集之后,我就真香了。
萨莎完全摆脱了他喜剧风格的夸张演法,化身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嫡传弟子,展现了教科书似的体验派演技。
伊利·科恩的二女儿也没有摆脱真香定律。听说波拉特要演她父亲的时候,她很担心。看到成片的时候,她说,看到萨莎有时就像见到了父亲 ("He reminded me of my father sometimes.")
在萨莎·科恩的伪纪录式喜剧中,他就充分展现了变脸式的演技,自如地转换成不同国籍、阶级、职业的、极端迥异的各色人等。
用这种变脸式的演技来演技伊利·科恩的双重身份,简直不要太适合了好伐?
再一查萨莎的背景,他出生于英国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母亲祖籍以色列,外婆仍生活在以色列。
全好莱坞能演伊利·科恩的,舍萨莎其谁?
一串真香的彩虹屁之后,让我们再扯回伊利·科恩的传奇来。
1960年被摩萨德招入门下后,科恩接受了6个月的训练,接着以叙利亚藉富商卡马尔·阿明·塔贝斯的身份来到了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深入到当地的叙利亚侨民圈当中,很快拿到了多封入境叙利亚的推荐信。
在《特工科恩》中,科恩在阿根廷结交了将军阿明·菲哈兹,并赢得了他的信任。菲哈兹日后将回到叙利亚,发动政变,成为新一任的叙利亚总统。
关于科恩和菲哈兹的关系是流传以久的一段传说。但在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菲哈兹否认与科恩有任何私人交往,甚至在科恩被捕前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段传闻是埃及媒体编造出来用于反对菲哈兹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特工科恩》由神剧《国土安全》的编剧吉迪恩·拉夫操刀,根据一本关于科恩的法语作品L'Espion qui venait d'Israël(《来自以色列的间谍》)改编,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虚构的成分。
然而就算科恩不认识菲哈兹,也没有妨碍他迅速打入叙利亚商政军界的内部。
住进大马士革之后,科恩一路开挂地攻陷了叙利亚商界政界军界的一个个大人物。
科恩估计读过《孙子兵法》,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在接触叙利亚大佬前,他会先熟读对方的资料,或者跟知情人打听对方的情况,然后来一招投其所好。
当对方是爱好名贵红酒的富商时,一定要坐在对面的桌子,非常非常非常大声地点最名贵的红酒。
为将军和军政方高层举办极尽奢侈荒淫的私人派对。当他们都喝醉了开始大谈军事机密的时候,科恩警醒地用心记录谈话内容。
科式撩汉法其二,不分地点不分场合,使劲地赞扬对方,像小奶狗一样狂表忠心。
科恩凭借超高的撩汉技巧成功地虏获了一众大佬的“芳心”,完成了多个间谍史上不可能的任务。
陆军参谋长的侄子马阿齐·阿赫雷丁将科恩当成好友,把他带到叙利亚边境重地的格兰高地参观,并为他详细地介绍了边塞的布局和苏联为叙利亚军方提供的新式武器。
科恩看到戈兰高地的士兵在暴晒高温下受苦,“贴心”地出资60万为士兵们种了一山头的桉树。结果叙利亚军方傻乐傻乐地种了树,让他们的防御工事完美地暴露在了以色列的视线下。
科恩在戈兰高地获得的情报和他送的树,帮助以色列在1966年的“六日战争”中大胜叙利亚。
1964年,叙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秘密进行“沙尔行动“,计划使约旦河改道,使以色列无饮用水可用。科恩得到消息后立即向以色列发急电,以方立即派飞机轰炸工程地点,使“沙尔行动”迅速破产。
可以说,今天以色列的老百姓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和饮用水,得感谢伊利·科恩。以色列人至今都把科恩奉为”国家英雄“,完全实至名归。
然而,以色列屡次地挫败叙利亚的秘密行动,引起了叙方的怀疑和高度警戒。1965年1月24日,科恩在向以色列进行无线电传送时被逮捕,被恼羞成怒的叙利亚政府判处绞刑。
关于科恩如何暴露身份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叙利亚从苏联借来了KGB的特工和专业的无线电设备,侦测到非法无线电传输是从科恩的住所发出的。
另一种说法是埃及间谍杰克·比顿协助叙利亚政府揭露了科恩的身份。潜入以色列十多年的埃及间谍杰克·比顿去世后,日记被公开,记录了他于1965年1月初在报纸上看到叙利亚新闻照片中的卡马尔·阿明·塔贝斯,认出是当年在埃及一起参加犹太复国运动的科恩,上报了埃及情报机关,由此揭露了科恩的身份。官方编造了上一种说法,是为了保护比顿的身份。
究竟是苏联还是埃及情报机关揪出了科恩,我们无从确认。可以确定的是,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对科恩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恩被捕前,他曾回到以色列短暂地休假。摩萨德高层明知打击“沙尔行动”会让科恩受到叙利亚的怀疑,却坚持让他回到叙利亚继续潜伏。
科恩的遗孀纳迪亚在公开访谈中多次指出,摩萨德应该对科恩的死负责。她表示,摩萨德过度地从科恩身上榨取信息,导致了科恩身份的暴露。他们明知科恩再次回到叙利亚必死无疑,还是不顾科恩的主观意愿,坚决派他回去。
纳迪亚说:“人是叙利亚动手杀的,但伊利是在以色列被谋杀的,是摩萨德给他判了死刑。”
不管科恩的最终暴露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摩萨德不顾特工主观意愿和生命安全,将人当作谍战机器,是导致科恩惨死的主要原因。
摩萨德的传奇谍报大师就这样被摩萨德送上了绞刑台。
1965年5月18日,科恩写完给妻子的遗书,被带到烈士广场公开处刑。科恩身上被套上白纸,上面用阿拉伯文写满他的罪行。他拒绝戴上行刑眼罩,睁眼看着成千上万来看他死刑并鼓掌欢呼的叙利亚民众,可谓临死不屈。
他在凌晨3:55离开人世,尸体被示众6小时。
科恩的遗孀纳迪亚多次写信给叙利亚总统,请求归还科恩的尸体,未得到允许。时至今日,科恩的尸体仍未返回以色列家乡。
一代传奇特工就此陨没。
科恩虽然去世了,他收集的情报仍在他身后影响着阿以政局和以色列人的生活。
科恩的遗孀没有再婚,为了让叙利亚归还丈夫的遗体四处奔走,并积极地把科恩的事迹传播出去。娜迪娅·科恩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公开谴责摩萨德的勇气,也不失为一个传奇。
特工科恩的传奇仍在继续。
真实故事比电影还牛,好看就是节奏剪辑得太慢,我没有看完.
如果不了解地理,根本不知道叙利亚对以色列的威胁有多大
收起《格林斯比》的“污力十足”,也不再是《谁是美国》的“百无禁忌”,认真演戏的Sacha太厉害,在我看来已经提前锁定了下届艾美奖的入场券。真实历史的大前提下没有把这个间谍故事写得峰回路转,示众的尸体和流落别处的骨灰始终是这位卫国英雄留下的印记;六集当中,始终被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交织的那种年代感十足的“肃杀气氛”笼罩,又加插着一丝宝贵的怀旧浪漫,平稳地梳理了“丈夫”、“Eli”和“Kamel”三个角色曾发生过的故事,那种流淌其中的责任感和勇敢,写就了这个男人的一生。
希望网飞可以出个全球间谍系列
作为谍战罪案爱好者,周末一天看完了。不同的身份转换让人迷惘,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危机感很难吧,这么有天赋的都栽了。希望这个剧继续拍下去,一季讲一位传奇间谍。
科恩在摩萨德历史上是个传奇,但是片子拍的好像这人是个草包。。
所以我党的情报小组还是很合理的,核心特工怎么可能发报呢,太容易暴露,肯定要配联络员,和专门的发报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如果要爆米花式的“爽”,别看,因为这部剧会让你知道真实的特工是怎么样的,当然,也会让你了解千里之外的叙利亚的风土人情。
有些小小的BUG,比如大豪宅一个佣人都没有,瑕不掩瑜,真是部好剧。以色列,上帝的选民,世界上最特别的一群人。
看得让人心脏跳得好厉害,好紧张
又是一部沉稳老派专注于叙事的谍战剧。以色列这条线,低饱和度的调色很赞。
第五集出来的小孩子居然是本拉登,呃
豆瓣上的安利要小心。我就这样看了一部法国影视公司为netflix拍的以色列主旋律作品。幸好我擅长快进。就当了解中东历史了。
被盖尔加朵在IG上疯狂安利,所以肯定是很真实了。小本拉登出现的时候笑死~
平静的异国音乐中,不知是非的往事重重
Netflix的今天,就是中国电视剧的明天。革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制作形态、播出方式、视听语言、取材角度,国外流媒体已经把触角从亚洲缩小到华语地区进行投放辐射,不变就要被围。
看完另一种传奇人生的可能,心情实在太复杂了。除了男主魅力实在太大带来的结局的悲伤,就是感慨Cohen在每一次看似可以选择的人生节点,其实都是没有选择的。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什么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为什么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呢
看完后马上查了下历史上特工科恩的真实故事,又看了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冲突历史,又看到历次的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史、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巴以冲突,根本停不下来。
黑白的以色列,彩色的叙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