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剧情:南小寨的人们大都以宰羊为生。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庙。年关前,庙里的佛像塌了。没了佛像,庙里唯一的和尚也就断了香火钱。修一尊佛像要三千块。和尚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去县里筹钱。去统战部宗教科,科长告诉他眼下对于寺庙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帮不了忙,让他去找文物科;文物科告诉他,他的庙不是省级文保单位,连县级都不是,也不在保护之列。不过给和尚指了条明路:文物科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搜集古代窗框,让他把庙里的窗框拿来看看。回去的路上,和尚去了他表哥开的发廊,听说他表哥开发廊挣了不少钱,结果得到了一身行头钱的资助。和尚拆下了庙里的窗框又去文物科,被告知可能是明清古物,能值两千块钱,但得等年后才能拿钱。和尚无奈,去了师兄所主持的大庙。师兄的庙财大气粗,但也没钱周济他。师兄建议他干脆放弃他那个破庙,等过了年来他这里入股,因为到时自己要去五台山。和尚还是想守着自己的庙。从师兄庙里出来,发现自己表哥的发廊涉黄已经被查封了。和尚决定自力更生,化缘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一千多块钱,刚从银行换了整的,就被警察给抓了,被怀疑是骗子。在派出所,和尚和三个妓女被关在了一屋。妓女们想捐钱修佛像洗净罪愆,和尚觉得不合适。在验明身份但没收“非法所得”之后,和尚被放了出来。被责令回家去罚款的妓女坐他的自行车把他带到了歌厅,交罚款没得说,捐钱修佛没门儿。和尚干等了一会儿离开。一个路人花一百块让他当托,说吉利话给自己信佛的女朋友听。和尚受了启发,在小摊儿买了个佛像当法器,弄了个“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儿。生意不错,却被几个小混混毒打一顿,把钱抢走了。已近年下,县城里敲锣打鼓火树银花,和尚凄惶地走在街上。在一个棺材铺借宿了一宿,和尚又扛着那辆无辜的自行车回家,路上遇见一个信佛之人自愿要送他回去。司机在车上说起化缘和尚的神通,并问和尚什么时间有空去看看他隔壁老婆中了邪的邻居。犹豫片刻,和尚表示现在即可以去。在那户人家里,和尚充当了风水师的角色,拿出了他花十二块钱买的小佛像说是五台山大师傅开过光的给那户人家镇宅消灾,开出了三千块钱的价钱。拿到了三千块,和尚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佛像修起来了,开光当天,正在举行仪式,和尚看见门外有人在测量,原来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在地基上,过年后要拆除。公路局的还顺便捎来了文物科的信儿:经鉴定,和尚驮去的窗户是民国时期的,不值钱,让和尚有空再去驮回来。
山西是不是要成为中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圣地?贾樟柯、宁浩、韩杰,一时多少豪杰!
不过韩杰好像在《赖小子》之后没什么动静。贾樟柯太过文青,宁浩则文艺与商业兼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叫人喜欢,佩服。
看这几位的电影才让我感觉生活在中国,现实的中国、底层的中国,不是奥运世博亚运开幕式的中国。看这几位的电影,还能感觉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
《香火》听说是宁浩的毕业作品。宁浩是个编故事的高手,用一个和尚筹钱修佛像的情节把中国社会展现在屏幕上:乡村、破烂的学校、大喇叭、普通人的玩笑、城市、县城的政府机关、发廊、歌厅、算命先生、卖淫女郎、街头混混、过年的集体大秧歌,背景“音乐”是在中国广阔内地任何一个城镇能听到的广播。
这片子拍摄于2003年春节,“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7月提出来的。和尚提前半年就已经在学习实践了。和尚其实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筹钱修佛像,对于他来说,已经分不清是出于信仰还是活计。无论是文物科的年后给钱,还是公安局让他不要化缘,就守着庙挣香火钱都是让他置身于一种尴尬境地。和尚心眼儿不错,有廉耻之心,从对待几个妓女的态度,如把刺耳的打击卖淫的电视声音调小,面对妓女要捐资塑像婉言谢绝可以看出来。和尚原本木讷,不善言辞,在政府机关既不会走关系提要求,甚至连辩解的力量都没有。和尚有着朴素的信仰:一村人都杀羊,得有个庙。在和妓女共处一室时不忘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和尚原本谨守清规,不抽烟,不打诳语。但经过屡次磨练,买本子作“功德簿”化缘、给人当托儿骗女朋友、买历书佛像算卦直到最后俨然算命先生骗钱,和塑像的师傅一起蹲着抽烟,和尚终于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和尚募款的整个过程是个蜕变、堕落的过程,和尚向妓女们讲“因果报应”,最后蒙那户人家说他们家的问题出在宅子上,“地基不好”,骗到了三千块,修起了佛像,而最后庙宇面临被拆的命运也是由于修在了“致富路的地基”上,冥冥之中,果然报应不爽,这种幽默是不是就属于黑色的?
其实影片就此结束已然不错,宁浩意犹未尽,来了个“楼上楼的包袱”,让公路局的人在和尚功德圆满之际前来勘测,寺庙外面画了圈儿的大大“拆”字放佛是对和尚这一通折腾最大的嘲讽,临了还要加上一句口信儿,让和尚辛辛苦苦驮去文物科的窗框突然间身价暴跌,一文不值。和尚虽然修了佛像,但庙本身却成了“空”(佛家语)。把我们挂在嘴边儿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给换成了“跑了庙跑不了和尚”,宁浩下手可谓之狠!
我看电影都很理想主义,比如到那个男的塞给他一百块钱求他说好话骗骗他女朋友的时候,我非常希望他能在犹豫之后把钱还给那个男的,但还是能帮他说好话,虽然这种行为也算是成人之美,但毕竟是拿了别人钱,总觉得从道义上讲很不对劲;还比如,最后佛像落成他开光的时候有人在庙门外搞测量的时候,我以为是政府终于发现这座百年破庙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小和尚这么长久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从此以后再不为他和庙的命运奔波。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宁浩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讲一个小人物,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快没有饭吃的小和尚,他只认一个死理,他当惯了和尚,他不会还俗娶媳妇,更不会扔下自己的破庙去大师兄那个好庙里过好日子。于是他拿了别人的钱,帮别人说善意的谎言;最后小和尚站在那堵写着大大的“拆”字的黄土墙前,呆呆的痴痴的,我想那时他一定想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四大皆空?
一个小人物的一件小事却控诉了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的诟病。尽管有人说这个小和尚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似乎在说主角是个相对不够正面的人物,但我还是习惯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主人公。小和尚本是单纯的,他的目的单纯而明确,修庙修佛像收香火钱让自己活下去。可能这是和尚的一个传统观念,至少他在坚持一种生存下去的信仰。他以为政府会帮他修,谁知道政府的人敷衍打发了他。在政府大院有一些细节与小和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极浓。他们搞文艺节目,朗诵的内容都是赞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把所有的垃圾都留到昨天,共同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还有那个小安,看似要拿吉他给《杜十娘》伴奏,让人不禁失笑。打牌休闲,收礼修教堂……这都是对社会风气官员习气的揭露和控诉。还有在派出所的那段,派出所的人出于对“人民负责”推断他是骗子,其实应该是觊觎他化缘的钱吧,他们放走了人没收了钱,他们抓来了妓女象征性的关押了一下,最终还是要收罚款。而妓女们的窃窃私语却在那个时候比那些表面正义实则龌龊的收罚款人员更具人情味。
在别人都沉浸在喜洋洋的过年气氛之时,小和尚连这以后的吃饭生存都成了问题。多次碰壁,短短的几十分钟描写,这个人物要活下去,要坚持自己的生存理想,必须转变,他于是被迫异化。化缘、算命、骗人。他终于筹到了修佛像的钱,庙虽小,我是主,小和尚认真的做着开光仪式,我想那时的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在山西学了几年电影,听到的永远是贾樟柯,宁浩一直被忽略。有好友是宁浩的高中校友,他经常打趣说宁浩当年读着读着被退学,高中现在邀请他他不回去的经历,对比贾樟柯的如日中天,平遥电影节如火如荼,艺术院线版权火爆,政协委员身份加持,反观宁浩《疯狂的外星人》对赌失败,也鲜有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就像《香火》老是拿来和《小武》做对比,而《小武》鲜有对比《香火》一样,宁浩又一次被忽视了。
私认为《香火》比《小武》强的不是一点半点,贾樟柯在我心中就是那个年代的毕赣,才华尚有但更会营销,宁浩的小聪明全铺在了片中,片外的他只是一个他片中的和尚一样正常中国人,被时代的命运所左右,在大环境的染缸中个人得以不断进步。
他太会观察了,他的视野是拍给国人看的,他的小聪明在片中凝成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生存哲学”,就像后来的我极喜欢《疯狂的外星人》一样,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自成一派的大智慧。
很多人看宁浩只能看到多线叙事,其实不尽然,宁浩最深层次的东西都是小人物求生存,每个小人物都是那么的卑微,他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大环境永远是他片中人物一个又一个的阻碍,诸如此片对阿巴斯、疯狂系列对盖里奇的模仿只是用了个壳而已,大家都能看到表面技术层面的更新,摄制理念方面的突破,却鲜有评论研究宁浩摄影机前的人物,因为都太立体,真实的就像隔壁邻居或是楼下小李一样,他们在生活,他们真实存在于那片光影世界中。
而《小武》中的人物乍看很真实,却总有距离感。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早已走向极端,他们边缘化,边缘到连国人都能感受到陌生,我能理解《天注定》为什么会召来骂声,因为这边缘化到不是中国,中国人连法庭都怕去的怕惹麻烦,怎么会让手沾满鲜血去抗争呢?
《小武》里面的扒手,小混混,妓女每一个人物都很边缘,总结起来的社会已经和现实脱钩了,它代表不了中国群像,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边缘化群体组成,中国人还是更多犬儒主义,而这点《香火》察觉到,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尚报了个三千,那户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为什么不会拒绝呢?怕惹更大的麻烦上身罢了。这样的刻画下,你真能看到隔壁老王,楼下小李,因为他们存在于你的生活中。
我爱宁浩,《疯狂的外星人》中的那一句“虽远必诛”的意味深长,他是真正懂中国,真正在拍中国,真正在反思民族性的。《无人区》的那片土地上,没人听《Go West》,他们都在求生存而已,就像我爱今村昌平一样,宁浩摄影机下的小人物对的精准而有趣,和尚在进宗教科前碰倒的红旗,会由他自己扶起来,历史是个轮回,为什么会有轮回,其实已经被宁浩拍出来了,我很感动。
现实与思想的冲撞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心酸的搞笑着 看着看着逐渐百感交集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内涵深刻 寓意深长。 和尚捍卫信仰的路太坎坷了 每过一道坎信仰就丢掉一部分。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想为钱所困 所以拼了命的赚钱,想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可努力赚钱本身就是为钱所困。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失去自由 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宁浩导演自己应该也是受到了启发 从此开始了商业片的拍摄 赚得盆满钵满哈哈哈。。。
8/10。信仰与生存规则面前每个人都露出了真实的嘴脸,基层干部绿灯只为钱礼开宁修教堂不修庙、靠文物生财吃回扣,民警吃了妓女吃和尚在劫财时了无身影,佛在情侣、小姐和病人家属那成了寻求信仰的消费,和尚为了帮杀羊为生的村子赎罪这一理想顺从了现实,涂漆画彩的新佛沦为赚钱工具而心中的佛也塌了。
结局有必要像交作业这么上纲上线吗 和尚刚做点坏事就来现报
太有感觉了,那变成羊圈的礼堂,是童年的欢乐场~~因为宁浩和贾樟柯,有点庆幸自己是个山西人……王小波说中国人的历史一部分写在书上,一部分埋在地下,唯缺立在地上的可供后人穿梭其中。波哥指的是北京的城墙——北京城墙有多雄伟,只能靠大家的想象了——我却有幸还能看见二十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算是宁浩的处女作。庙里的佛像塌了(佛像参考最近很火的奶奶庙作品),和尚为了筹钱重修佛像,经历了找宗教科——文物科——大师兄——化缘——小姐自愿凑钱(和尚说:这不合适吧)——摆摊算命——坑蒙拐骗——重塑佛像——黑色结局。未成名前的导演们,大多都很真诚。
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宁浩的处女作比他之后的作品都强太多了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7.9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是找熟人帮忙不如愿就背后骂他娘的人我是对待领导唯唯诺诺的人我是对待警察低声下气的人我是对待流氓认怂挨打的人我是与妓女讲善恶的人我是与病人谈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缘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镜子都会看见的人
黑白两道都那么嚣张,唉
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
像《小武》《香火》这种片子,如果深挖一下应该可以打造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类型片。
同样的底层生存故事,却是和石头赛车完全不同的冷风格。抛弃了眼花缭乱的剪辑和辣眼睛的特效,几处摄影还挺诗化,整体呈现出粗粝而质朴的处女作特征。感觉宁浩的作品特别需要一个地理语境的依托,这部里雾霾笼罩的乡镇和石头里烟火气息的重庆森林会让故事显得很有魔力,反而是赛车里的厦门了无生气。
笨和尚目睹之怪現狀,信仰之崩塌才剛剛開始。為了修佛,進了三次城。最后和尚終於學會騙錢才把佛像修好了,卻因修致富路被拆。看到最後,心中一絲香火若斷若續,張楚《姐姐》也是如此,從「很傻」到「很假」,真是人生中的必修課。不想被別人騙,那就只能去騙人,做傻子?還是做騙子?路在何方呢?
虔诚每多破落户,欢场尽是信佛姬,以一件小事为引线刺绣出整个浮世绘,小地方办事衙门的那套作派生动写实。人群中的大多数“和尚”通常是如此的,平常既不是坏人也不算十足的好人。想做成点事往往四处碰壁鼻青脸肿,决心豁出干却没人家熟练还比人倒霉。骆驼祥子想搞钱买一辆自己的车,被军阀抢,被特务讹,办丧被迫变卖…和尚想搞钱修一尊自己庙里的佛,被捕快拿,被混混揍,决心骗老实人…宁浩后来显然觉得庙小和尚太难做,所以跑去拍《我和我的祖国》去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睁开眼睛你就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啊,把一切垃圾都留在昨天,我们一起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宁浩居然拍过这样的电影?太像贾樟柯了。既有主人公的改变也有对社会的披露,又像是苦行僧的修行又像是批判宗教。前面的开端其实可以浓缩一下,看的有点不耐烦,和尚被抓进局子那个场景布置的很好,就是从这里才开始够味。
没钱只好拍文艺片,有钱了就捣鼓类型片,这是赤裸裸打文青耳光啊
摄影系宁浩的毕业作品,自编自导自拍,献给韩小磊,感谢贾樟柯。《何处是我修佛的钱》,同样受阿巴斯影响,作为贾的老乡也记录下尘土砖墙和流行小曲。非职业演员,故事很简单,结尾来点黑色幽默,跟现在的宁浩天壤之别
这不是信不信佛的问题,也不是骗不骗人的问题,是没处下脚,生路堵死的问题,就算不是和尚,一个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也是大差不离的遭遇,你照章办事,人家照章办你,你投机倒把,人家比你还精通,总之就是一路逼着你,往死胡同里撵,特绝望的那种。
宁浩处女作,恍如贾樟柯。
太像《小武》。正如姜文评拉斯冯提尔“太聪明”,处处透着机巧,虽然着实不错但是匠气太过(典型的如和尚和妓女那场戏),过犹不及了。这么说或许苛刻了些,不过看看后面无论《石头》还是《赛车》,宁浩都拍得太精明了。长镜头+小景别+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