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是从原著里选了十个故事,一个接一个下去。名著里的故事我就不再赘述,为什么选这些故事而不是其他故事,个人感觉完全是个与电影无干的问题,又不是根据金庸古龙拍电视剧。于是我们直接进入电影好了。故事背景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无论是当时人们的服装、建筑以至风情,我都感觉相当逼真。其实我们可以把这部片子完全当作是《十日谈》的电影版而不去考虑它是什么Pasolini作品去看,因为Pasolini很大程度上目的似乎正在于此。
现代的社会,我们每天披着文明的外衣在四处游荡,固然可以称之为文明化的成果,然而我们一再地为自己的伪善所包装,以至于我们开始用伪善去包装别人,在被规训中开始新一轮的规训。我们在隆隆的机车声中出生,又在繁华无尽的车间里和广大阶级弟兄生产着下一代公民。我们将各种各样的禁忌用只有自己人才听得懂的切口不断反复,故意误读这样那样的文句,让空气里充满暧昧的情绪,不断地大口呼吸,面露瘾君子满意的笑。然而总会有少数人希望突破,希望回到原始的单纯,于是他们回溯到生命原初的力,希望借此将现在的秩序弄出个缺口。Pasolini就是这么干的。《十日谈》里,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性蒙昧时期的温情:性,没错,或许总是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不适当的途径之中实现,然而人们只是用它作为寻欢的途径,只是从中获得快乐。时至今日,我们文明的锁链早已将我们紧紧铐住,但我仍然觉得人们寻求快乐没什么不对,尤其是当事人都快乐,相关者还没受什么损失的情况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本来就是社会公理。是的,如很多人所说的,他们的性太过简单,一男一女见面后,一对上眼就脱衣服做活塞运动。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牧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那个时代的人们,需要我们今天那么多文饰与缠绵么?说这部片子是一部原初的性的牧歌,或许并不为过。
然而Pasolini自然是想得有些天真。诉诸原初的性,Boccaccio也许可以拿来作武器,可也只能是在那个时代。现在的bourgeois,早拥有一套又一套的性的技术,他们看到原初的性,只会像在野生动物公园里看到刚长茸的梅花鹿一样。我们至多只能指望,他们心中或许会稍稍产生出那么一丝对自然的类似欣赏的情绪,何况他们心里早想着怎样将它化为己用。
因此,我们制作历史的副本越多越逼真越引起人的怀古情绪,只能让人们更快地忘却。美人人都能欣赏,但只有将美作为自己本性的人才可能知道为美感恩。
十日谈这本书挺早就看过了,不厚,翻翻故事很快就看完了。除了觉得匪夷所思和想象力丰富浓郁的异国风情外,并没有记住那些揭示宗教丑恶等等的“深刻大道理”。十个人讲了十天故事,每人每天十个,咱可千万别说卜伽丘之于但丁什么什么,或者十四世纪的伏尔泰什么什么,只要知道,《十日谈》——很黄很暴力,即可:)
电影《十日谈》拍于1971年,导演是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别怕名字长,就说“意大利的帕索里尼”都知道。这位大导最早以诗人成名,被称为文艺界“怪胎”,颇受争议,他执导后有二十多部作品,《十日谈》与《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并称为“生命三部曲”,虽然很黄很暴力,但在他来说应是成熟而保守的作品了。要想了解帕索里尼的“程度”,这么说吧,是他拍了《索多玛120天》,明白了吧?
帕索里尼一生传奇,最后他死在一个同性恋少年手里,被称为“死亡模仿艺术”。
说说《十日谈》中的故事吧,这是从十日、每日十个的100故事中选出。(我凭记忆写下来,考验自己的记忆,考验自己叙事简练)
一、一位少年从罗马到纳波里买马,一位女仆领他见了位少女,美丽的少女说他们原本兄妹,父亲多年前一夜风流,有了她,她由母亲带大,现在她已是贵妇,夫君资产千万,她愿意让哥哥住她这,热情款待他。小伙子高兴极了,上床睡觉前突然想出恭,问仆人找到厕所,没想到一进厕所就摔进了粪池。当他挣扎着从粪池窗户跑出去,却发现大门紧闭,根本就没有什么贵妇——他被骗了,衣服和买马的钱全没了。他浑身粪便逃到城外,却被2个流氓要挟,要一起撬棺材,从刚死的主教身上把衣服和传说中的红宝石戒指盗走。无赖撬开了棺盖,强迫小伙子钻进棺材,他把衣服手杖金冠一样样递出去,却藏起了戒指。无赖见没有更多东西了,盖上棺盖,把小伙子关在棺材里。离奇的是很快又一伙人也来撬棺盗宝,小伙子一口咬住钻进棺材的那条腿,众人惊散。这次小伙子从容爬出棺材,捧着戒指,欢欢喜喜的离去……
二、在托斯卡纳地区有个女修道院,一位在修道院做过园丁的老人跟身边的农夫讲修女们如何坏脾气,一青年农夫却被吸引想去那工作。于是他装哑巴白痴进了修道院做起了园丁。一天午后他在修剪葡萄架,两个修女经过,看到他饱满的下体,一位动了春心,劝说另一个:听说男女之事是世间最美妙的,这哑巴只会做不会说,恐怕是最好的人选。两人拉起哑巴到园子里石屋,不客气地轮流体验起来。不想这事被塔楼上的姐妹看到,一传十,全院的修女都看到了,于是哑巴被修女们拽着,从一间房间到另一件房间逐个“送温暖”,每个送哑巴出来的修女都一脸心满意足,而排队等候的则急不可耐……傍晚,他累坏了,睡倒在园子里,院长经过,刚好一阵风吹起他上衣,下体毕露。老院长也克制不住,拉起哑巴就去小石屋,当第十次被要求时,哑巴终于按捺不住开口了,“一只公鸡可以满足十只母鸡,可十个男人也难以满足一个女人……”老院长愣了一下,却以为是神迹出现,哑巴居然开口讲话了。
三、一个妇女趁丈夫白天出去干活,和相好的在家缠绵,刚要开始,女人的丈夫却敲门。女人气急败坏,把相好的藏在了家中的水缸缸里。丈夫回来说要卖掉水缸,5角银币,女人却很机智,说丈夫卖得太便宜,她刚找的小伙子出7角银币呢。打发走了收缸的老头,两人来到水缸边,相好的从缸中探头:这缸太脏了,没法用。于是女人打发丈夫钻进缸里,把缸擦干净。相好的撩起女人裙子,女人扶着缸沿,指挥着丈夫擦着擦那,享乐着肉体之欢。
四、少女与少年两情相悦,二人苦害相思,但女孩父母管教严格故无法更亲近。有次见面,他们商量:“你家不是有个临花园的阳台吗?如果你能想办法睡到阳台上,不管阳台多高,我一定爬上去会你。”“只要你有胆量爬上来。我一准有办法睡阳台上去”当晚,女孩借口说天气热、征得父母同意睡到了阳台上,夜里男孩就爬上了露台,二人又亲又抱,快活极了……父亲早晨去阳台上探望女儿,发现两人好梦正酣。女儿手里握着“小夜莺”——女儿就是央求他们要听夜莺唱歌睡觉的。老头跟老伴说“去看你的女儿吧,她那么喜欢夜莺,竟捉了一只在手里呢”最后,老两口为了免于蒙羞,更因男孩家庭很好,就促成了二人婚事,当下,男孩就用老夫妻的戒指,向女孩求婚了。
五、一个恶棍被当地的神父派去外地征收欠款。在那片土地上,只有接待他的2个人知道他恶贯满盈。偏巧在一次饭后,恶棍得了恶疾,卧床不起,眼看就要咽气了。恶棍恳求那两个人给他找一位最好的神父来做祈祷。神父来了,恶棍临终仍编了一整套谎言欺骗神父,神父信以为真,以为这是位人间少见的圣人。于是在他死后为他做了隆重的葬礼,全城的人都在传颂这位一生完美的“圣徒”的圣迹。
六、一个穷汉要带神父回家住宿,可他家只有一个床铺,老婆打算把床让给神父和丈夫睡,神父阻止了她:我可以把我的母马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陪我睡,当起身赶路时,会再把她变回母马…当晚神父睡在马厩。可穷汉老婆却一夜无眠,要丈夫跟神父学这个法术,这样自己也可变成马干活贴补家用了。二人合计着找到神父,神父听明白原由,说可以传授,但演示过程中不可说任何话否则前功尽弃,并喃喃自语:最不容易变的就是马尾巴了……令女人除去所有衣服,像马一样趴在床上,然后他摩挲女人各处身体,说“快变作母马美丽的马头吧!快变做……马腿马蹄……”最后只差尾巴没装了,他又撩起自己衣服,将势就势……可这时穷汉看不下去了“我不要尾巴了”,神父假装着气坏了,大叫“就快变成功了,前功尽弃!再也没法变成马了~~!”
七、两个同住的小伙子分别看上了菜场上两个卖菜的主妇。其中一个每天都去找妇女云雨,笃信天主的伙伴奉劝他注意养生,否则早死不说,还难进天堂。同伴不以为然,还说如果真死了看到另一世界,一定会来告诉他是什么样。果不其然没几天他纵欲的同伴死了,葬礼的当晚,这位同屋果然看到同伴回来找他,告诉他去了天堂,还说没有因纵欲受到任何惩罚和责难。。同伴的话彻底解开了这位小伙子的惶惑,他连夜跑去找到他的相好,欢呼着——不会受惩罚的!与她共享欢爱。
八、妹妹爱上了家里的奴隶,三个兄长知道后怒不可遏。他们设计谋杀了他,把他埋在了一个偏远地方。妹妹次日不见情郎回来,心中苦闷担心是哥哥们加害。当晚她梦到情郎形容枯槁、衣衫破碎,对他说:我再也回不来了,你的哥哥们杀死了我,埋在了这里,梦里出现了一个地点。第二天,妹妹带着女仆,借口外出散步来到了那个地方,他们果然挖到了情郎的尸体,她无法将情郎好好安葬,于是割下了他的头颅,用方巾包回了家。回家后,她将头颅清洗干净,埋到了花盆里,种上了美丽的香花,终日用眼泪、玫瑰水来灌溉……
故事之间穿插着帕索里尼扮演的画家乔托和弟子们画壁画的场景,影片最后,壁画大功告成。乔托说:“如果对艺术品的梦想要比创作更美好,那为什么要去创造它呢?”
这部片子,犹如一张色彩浓艳流畅的意大利风情画,浓郁的市井味道,好似十里洋场,更如秦淮酒肆。就像正宗的纳波里纯番茄批萨,非意大利不可,非此地不行。很黄很暴力?我只觉得很好很正宗。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5176&PostID=14502582&idWriter=0&Key=0请勿转载
Colin MacCabe / 文
歧义学 / 译
当帕索里尼决心将薄伽丘的《十日谈》进行改编时,很明显,他的政治/意识形态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此前的三部作品中的其中两部:《定理》(Teorema 1968)、《猪圈》(Porcile 1969),对资产阶级的刻画已经远远超过任何精神或意识形态救赎的层面。左派们确信全球性革命迫在眉睫,帕索里尼发现学生运动与资产阶级一样根深蒂固,他从中看不到一点希望。他曾说过,如果他不得不在中产阶级学生与工人阶级警察的街头火拼中选择支持其中的一方,他的同情心将会与来自贫寒家庭的警察们同在,而非娇纵的富家子弟。
对既有秩序与学生***的彻底灰心丧气,帕索里尼在《猪圈》中已有清晰的表达:让-皮埃尔·利奥德(Jean-Pierre Léaud)饰演惹是生非的德国富家公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Anne Wiazemsky)作为他战斗力旺盛的女友。在选择利奥德和维亚泽姆斯基扮演角色时,帕索里尼明显是在对戈达尔的《中国姑娘》进行改造;这两名演员在《中国姑娘》中出演,影片宣告了毛主义文化***开始为左翼学生代言的新希望。然而帕索里尼的影片并没有传递出任何希望。资产阶级与他的对手们都来到死胡同,象征着利奥德的命运:被猪们吞食。
不久,出于对三个中世纪文本进行改编的热情,帕索里尼放弃了之前对现代生活深入肌理的探索。他的这般举动,似乎是彻底的向右转。对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来说,中世纪是一个尴尬的节点,它被夹在闪耀着古希腊罗马荣光的古典时代,与欧罗巴政治统领全球、理性战胜迷信的现代世界之间。从全球工业化开始,中世纪被视为是资本主义之前一个时期的代表(T.S.艾略特所处时期是著名代表),此间人们依靠天性维持人际关系,尚未被金钱所荼毒;被广泛认可的信仰体系作为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保障。必须指出的是,帕索里尼的愿景与这幅保守幻景截然不同。《十日谈》(The Decameron 1971)给我们展示的是在文艺复兴中被文明进程摆脱的呕吐、放屁、交媾的身体。但这与任何对中世纪的精确描述如出一辙,在罗马博尔加陶(Roman borgate)还有棚户区(shantytowns),帕索里尼觅得情爱以及他最终的死亡。帕索里尼通过他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1971)、《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一千零一夜》(1974))与自己的早年时代联系起来,但并不是简单地重返过去。他醉心于在全盘商品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以外找到一个新世界,一个肉体的世界。通过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意大利破落户,第三世界)移植到中世纪文本,帕索里尼希望塑造一个替代物,取代更令他作呕的当下。
他的第一个灵感来源是《十日谈》,讲述了十个年轻贵族逃离瘟疫肆虐的佛罗伦萨来到乡间避难的故事。为了消磨时间,在十天里他们每天分别讲十个故事,一共讲了一百个故事。这本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五十年代,是现代欧洲奠基性文本之一,使用的是当时不入流的意大利语,而非文化上被认可的拉丁语。帕索里尼在改编时进行了简化处理。首先,他完全抛弃了整体框架,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流动的世界,故事间相互融合,有时被场景打断,有时则行云流水。影片正式被分为两部分。以《十日谈》的第一个故事开篇,顽劣的Ciappelletto在临终床上忏悔,说服神父相信自己是一个圣人。这个故事并不像薄伽丘所讲述的独立故事,而是将书中的其他故事融于其中,当中有两个显而易见:马塞托(Masetto)与修女们的故事,他假扮聋哑人以混进女修道院;Peronella的故事,由于丈夫提前回家打断了她偷情,她将丈夫诱进大陶罐中以便她继续偷情。
在Ciappelletto死后,电影转向了帕索里尼,他在电影中以画师的身份登场,作为“乔托(Giotto)最棒的学徒”,[1] 他受修道院的委托南下工作。在后续故事的叙述间断中,他通过绘制壁画给予相应评论,构成了影片的第二部分。在拍摄绘制壁画的部分,电影在设置脚手架以及绘画颜料方面遇到复杂的技术挑战,但艺术家团队仍创造了一个与电影中世纪世界类似的电影场景。帕索里尼对电影的“中世纪主义”理念在形式、内容上与乔托的理念都趋于一致。在透视法被数学化之前,乔托已经开始他的绘画生涯,对他来说,透视法仅仅是众多方法绘画之一。帕索里尼试图使用由透视法主导的技术(电影制作)来创造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蒙太奇。如此一来,我们所观看的电影就是一幅壁画。
帕索里尼创作《十日谈》的自由没有由于对故事框架的削减或者从一百个故事减少到十个故事而有所限制。他也变更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从佛罗伦萨来到了那不勒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将薄伽丘设定为国家标准的佛罗伦萨托斯卡纳方言,替换为不受眷顾的那不勒斯方言。帕索里尼的第一首诗是用弗留利语(Friulian)写成的,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一种意大利语言支配其他语言是他永恒的创作主题。同样地,他坚信在这个国家当中,北方统治奴役着南方。如果佛罗伦萨代表着他发自内心憎恶的统治资产阶级,那么那不勒斯则代表了富有希望和生命力的未开化下层阶级。
为了与地点的更变保持一致,薄伽丘的故事也被赋予阶级转变。《十日谈》中涉及到国王与贵族的故事被排除在外。甚至连里卡尔多(Riccardo)和卡特里娜(Caterina)这对仓皇失措的情人被逼婚的动人故事,也被改编。卡特里娜的父亲在薄伽丘的故事中乃是一位骑士,而电影中的他成为一名商人。与此类似,在《伊莎贝拉,或者罗勒壶》(The Pot of Basil)中,被哥哥们残忍杀害的伊莎贝拉的情人,本是一个意大利北部人,在这里成为一个西西里人。
这些线索阐述了帕索里尼使用的调色板是如何的绚烂缤纷,但影片的魅力和生命力不仅仅倚赖于这些常识。低估这部影片乃至整个三部曲,低估导演再造中世纪生活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一次展示,那将会是一个错误。影片的核心是对自觉的前现代身体进行描绘。观众能从《十日谈》中提取两个细节:牙齿和性。银幕上呈现的面孔,总是过于正面,以至于观众无法忽略人物所处的,是一个牙齿矫正医师和牙箍尚未出现的时代。残缺不齐的牙齿把观众带回那个早已远离的世界。同样地,性没有展现出浪漫或者高雅,而是影片中人们并未自知的浅显与纯真。正如花园中的修女们怀揣心思,想通过简单的直接接触,从聋哑园丁身上探索肉体的欢愉。
《十日谈》是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首部影片,它召唤一个没有资产阶级虚伪和资本主义剥削容身之地的世界。正如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帕索里尼所饰演的乔托的学徒喃喃自语,陷入沉思,意欲实现理想图景。
注:
[1] 乔托(Giotto),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之一。
要是早十年看到估计还比较兴奋, 现在看到只是感觉太"文艺"了. 大闷片, 不符合时代潮流. 学习电影史的人除外, 对其他人不予推荐.
帕索里尼就喜欢屎尿屁,让吾辈这些小清新们情何以堪。
虽然情节发展的逻辑不时会让我产生怀疑,但如此剧情编排还是让我略感新奇又颇觉有趣。故事之二:-一只公鸡可以满足十只母鸡,可十个男人也难以满足一个女人!我要满足九个女人!如果继续这样,我就离开这里。-你不是聋哑人么?-不,我是来干女人的。看我干了多少个!原来这是如此艰难!-神迹!-什么?-你是个神迹!… 神迹出现了,姐妹们!… 别担心,我们会安排妥当,让你留在修道院里,满足我们所有人,不至于逼得你自杀,更有甚者,你将成为圣人,神迹!上帝给了我们园丁说话的能力! -13811
没有书有趣。但是的确有种原生的力量在演员中体现。还是加一颗星吧
偷情时,千万别把神父的内裤当成头巾戴脑袋上……
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第一部。导演大胆选用业余演员,放任演员自由发挥,音效均为毫无修饰的现场原声,更没有配乐;但在化妆、服装、对白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力图还原中世纪意大利的情景;叙事极富讽刺和娱乐性,导演擅长的赤裸情色戏也引来不少争议。但故事较拖沓,缺少张力。(8.0/10)
依旧是寓言短篇故事集。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以通俗、亲切、幽默的形式讲述了人性解放的道理。呼吁人们摒弃宗教、道德、信仰束缚,大胆追求性与爱的自由、解放。喜剧元素让观众哈哈大笑,情色尺度很大,荤段子无数,看得很开心
到底年代太久了。。我是很吃不消看了。。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第一部,通俗、有趣,反映市井,嘲讽宗教的虚伪。剧中人物经常露出天真无邪又略带愚蠢的笑容,是反映普通民众的单纯还是愚昧?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新现实主义,毛胚房、非专业演员。那不勒斯、姐弟骗、盗墓贼、临终漂白忏悔、修道院聋哑园丁、卖水缸偷情、“快起来看你女儿是怎么捉住她的夜莺的”、把情人的头藏在香草花盆里、女人变母驴、偷情在地狱算不上罪名、教堂壁画师自语“在梦想更为甜蜜时,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作品呢?”
帕索里尼借薄伽丘之名拍自己的情色喜剧,还是有好几个时刻,看得到帕在放飞自我、耽于男色。性支配着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也支配着镜头和银幕本身。从文艺复兴人性解放中找到性笑谈这个钥匙孔,一插一转之间,“梦比创造更美好”。喜欢那几个“葡萄”的故事。
口腔卫生警示片
我们的《三言二拍》谁来拍呢?
后现实主义,非专业演员,淡化处理与情节无关的环境,反衬出的反讽意味。通俗演绎神话题材,绝非机械照搬的八个故事,生命三部曲。X级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首部,本片基本奠定了后来两部的拍法,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剧本,通俗化手法的展现,非职业演员的选取,现场音效以及脏乱化置景,但在场地与服装选取上又下了极大的心思,这点差别反倒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模式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大量情色场面的直击近乎没有任何美感,却深深的展现人性内部的复杂,而偶然流露出的真情,使“蛆虫”的意味更加丰满,并非只局限于简单的嘲讽。虽然故事配比相差较大,但依旧是古典主义式的拍法,但没有衔接硬切的模式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三部的故事加起来实在有点多,令人眼花缭乱,纷扰十足。非职业演员的选取,也是问题有点多,啼笑皆非的演技令本片笑料十足,大多场景的演技一言难尽,不过反倒促成了本片的通俗化目的。虽然全片看起来限制级十足,但方向还是与改编书籍的目的相同——解放天性。
太迷人了!看帕索里尼的电影总能让人惊叹他的冷静。这绝不是《十日谈》代入感极强的讲故事方式,他的方式是保持场景的尴尬,他用对话中不合时宜的音强、叙述中的冷场、故事中重要信息的省略来阻挠观众对角色的认同,维持这种尴尬。尴尬强化了间离效果,让故事更显得古怪和异常。这才是高妙的讽刺喜剧!
【B-】原来是个喜剧,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任何转场处理一开始有些难以适应,从摄影到布景都“肮脏化”,我已经开始担心自己会看不下去索多玛了。。。
意大利人真是狡猾啊哈哈,果然是历史越久民风越狡诈~比三部曲里的《一千零一夜》好看多了~
仪式感极强的影片,还原出了脏乱差却十分真实可信的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博迦丘著本书的本意,大概是响应“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追求人性解放,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改编者,这些元素在帕索里尼的影片中得以还原,又添加了他的电影永恒的主题:性。这确实不是圣洁的事情,却绝不肮脏
在被"索多玛"折磨到伤筋动骨的N年之后,再次看到帕索里尼是这部"十日谈",虽然薄伽丘的蓝本远不如萨德那么惊世骇俗,但PPP的取材视角还是一如既往的饱受争议.只是我可不可以斗胆表示,"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所有极致的选择注定你成为人间的祭品.那么就读图好了,这些写在构图与画面上的颠倒乾坤和讳莫如深.
第一部分巧妙,第二部分混乱。帕索里尼的电影总少不了藏污纳垢和丰臀肥乳,原生态而富有意喻,时不时再来把神经刀。这次他按照这样的模式拍出了一部寓言,这样的帕索里尼我是可以接受的。有时间要把他的“生命三部曲”全部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