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曾经说过,默片的问题在于画面中演员张开嘴说话却没有声音发出。言下之意,除了这一点技术缺失外,他看不出有声时代能给电影带来多少本质性的突破。我们姑且将其中的历史局限性放在一边不谈,如果返回头仔细重温默片时代喜剧经典,确实会发觉大师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声音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后辈电影从业者在创作上想象空间。前段时间疯看基顿有这种感受,最近再看此片依然如此。
《最后安全》一开场便是本人最爱的那种“利用镜头的特定位置用创造相似性”喜剧手法。初始画面上是隔着铁窗的伤感作别的青年男女,远景中是一个绳套。这些东西与一个疑似神父的人物组合在一起,使你不马上想到“执行死刑”都很困难。可出人意料的是,镜头一转来到了铁窗另外一侧,原来是众人在火车站送站。那绳套不过是站务人员和火车司机间传递信号用的工具。这一完美段落的唯一瑕疵可能是,当时的火车站真有那么像绞刑绳套的工具吗?哈哈,无论如何,如此单纯通过镜头位置构建的奇思妙想,在话唠式的现代喜剧电影里几乎再也见不到了。
男主角哈罗德·劳埃德坐火车离开是去城里找工作。他打算在事业有成后再接女友进城完婚。但事与愿违,劳埃德混的并不好。受自尊心驱使,他不想让爱人知道自己的窘迫境遇,所以偷偷典当了室友的点唱机买了一条不带链子的首饰给女友给寄去……
接下来影片表现的其实都是在圆这个充满爱意的谎言的过程中,劳埃德是如何依靠自己机智去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首先,他们要对付的就是上面催租的房东太太。这俩人逃避妙计,除了要有不错的体格之外,还要衣帽架的挂钩也足够牢固。
上班迟到要躲避巡视的经理视线,他装衣架子模特,学土行孙,无所不用其极。而首饰送了,没有链子的借口也找了。但是终归还是要补寄去。领了薪水的劳埃德却发现,面临着倾其所有去买那条$10.5的链子,还是着用打半价的$0.5的丰盛午餐去填补辘辘饥肠。最终还是一咬牙,还是为了爱饿一次。这段情节镜头语言处理非常巧妙。劳埃德每犹豫挣扎地递出一枚硬币,他想像中的午餐锯就淡出一样。算不算出现在电影里的最早的心理描写?哈哈。
看过哈罗德·劳埃德的片子很少,很难全面的将其与另外两位同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基顿作比较。不过仅从这部号称是其最经典的作品来看,劳埃德更像一个普通人,他所塑造的角色在形象上缺少类似于卓别林的小胡子流浪汉和基顿那“永远不变的石头的脸(不是黄色的)”的标志性特征。这也许就是后世较少将其与上面两位并列的原因之一。但本片中与人物相关喜剧情节却似乎更具有戏剧表现力。本人就非常喜欢下面这段情节。
女友受到了他补寄链子的来信,欣喜不已。可老谋深算的母亲在一旁提醒到:这种多金的单身男人在城里是很危险的(当然,她指的危险是女人)。女儿马上会意并决定要进城给他一个惊喜。这时镜头插入字幕,“妈妈的直觉太对了,劳埃德正处在危险之中”。什么危险呢?镜头一转,画面焦头烂额的劳埃德,摄影机后撤画面展开。哇,真是好大一群女人正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但却不是围堵钻石王老五的富家千金,而是争先恐后地抢购布料的大妈大婶……印象中,这种用画外评论式的插入字幕产生喜剧效果的案例还真的很少。
女友到来后,劳埃德的掩饰身份的困难加大:他必须要装成商店经理才可蒙混过关。期间自然少不了一连串巧合、误会的喜剧手法运用。总体上看,这段情节没有前面段落时出色。
欺骗只能是暂时的,困境总需要破局。方法就是:劳埃德让自己好友爬大楼为商店打广告,然后获得1000美元酬劳并与女友完婚。可好事多磨,朋友被曾经戏弄过警察的盯上。所以哈罗德不得不亲自出马!
到底是不是他亲自出马?对此,艾伯特曾在他的影评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加以讨论。却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结论。从镜头分析上怎么都像是劳埃德的亲力亲为,而从他死后某灵通人士的口中又传出是用了替身。但无论如何,结尾的这场高潮戏对本人的触动不是很大。一来,太多的特写镜头没法让人理解为哈罗德是在作亡命特技表演,另一方面,每层楼出现的各种险象环生的设计也显得多少有些刻意。唯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他抓住表针的那个镜头。都说成龙是中国的巴斯特·基顿,但最经典的《A计划》中成式特技的灵感,却是来自另一位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哈罗德·劳埃德。
http://www.mtime.com/my/hitchitsch/blog/1063456/文/刘小黛
公众号:抛开书本
哈罗德•劳埃德,这个头戴草帽,一副书呆子相貌的眼镜兄,因为电影《最后安全》而赢得了平民英雄的称谓,并被公认为是“冒险喜剧之王”。哈罗德此时期的作品,充斥着插科打诨的玩笑和小人物的辛酸悲怅,以及聪明的视觉技巧。电影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在于最后过程惊险、令人震颤的高潮部分——鲁莽而大意,搞笑并诙谐的特技表演,在一幢十二层高楼的边缘上演,而底部正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喧哗街市。一个步子紧跟另一个步子,亦步亦趋,如履薄冰。每一个新的楼层都遭遇新的困难,惊险程度足以吊足观众眼球。
电影中,哈罗德扮演一名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生活窘迫的他只能在百货公司做一个最底层的小店员。平日里客人们对他颐指气使,生活中哈罗德还要伪装出成功人士的虚假形象,省吃俭用买礼物赠予女友。最终这个“善意”的谎言在女友匆匆赶来看望他之时,即将不攻自破,为此哈罗德绞尽脑汁,百般折腾为自己圆谎。公司为了商业宣传,请了一位特技演员前来表演从楼下爬到大楼屋顶的绝技,不料那位特技演员途中与交通警员发生了纠纷而无法赶到。百货公司为了向围观的群众有所交代,只好由哈罗德权充演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特技。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视觉的眩晕感,而影片的高潮才是其声誉所在。主人公攀爬时最大的障碍便是那口大钟。紧急危难的关头,他吊挂在大钟之上,双手握紧住分针,丝毫不敢懈怠。摇摇晃晃之中,钟面仿佛即将脱离墙面,随时有坠落的可能。这个场景是电影史上尤为著名的画面。最后,影片终于让观众长舒一口气,哈罗德触到了楼房的最顶端,顺利着落。表演成功,我们的英雄证明了他的价值,甚至无暇顾及掉落在身后的鞋子和袜子,诙谐气氛不言而喻。
其实,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哈罗德生活中的亲眼见证。他曾在大街上看到群众围堵聚集,观望一名男子徒手攀爬十二层的高楼,当时哈罗德战战兢兢,对此现象叹为观止,始终为这名年轻男子的安全胆战心惊。这桩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突发事件,便成为了影片《最后安全》的中心素材。并且,电影最先拍摄的戏份便是全剧的最高潮——攀爬高楼,待拍完这场戏,剧组才开始为之后的情节铺展构思。可以说全剧之前的所有布局铺陈,都是为最后一场戏做垫基,继而开枝散叶。另外,当时为哈罗德所见的那名男子,也被他揽入自己旗下,在《最后安全》中饰演主角身手矫健的好友。由于剧中人物的形态举止、眉形声色,都受到罗依德亲身经历的深刻影响,加之演员们对自身角色的揣摩,描摹刻画起来自然更为生动淋漓,逼真尽致。
哈罗德一生拍摄电影无数,“战栗场景”尤其是可圈可点,电影里充斥着大量令观众看了浑身毛骨悚然的惊险追逐场面与玩命动作特技。而《最后安全》中哈罗德紧抓大钟指针,高挂在半空中摇摇欲坠的一幕,更是他毕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危险镜头,也是影史上历久弥新的经典画面。这也引得后世的电影人争相模仿致敬,例如成龙在《A计划》中就照搬了此组镜头,马丁•西科塞斯的《雨果》也为我们展示了《最后安全》的原始片段,并在片尾直接出现了人物对遗失老电影“寻找、修复、重映”的情节。
有趣的是尽管哈罗德•劳埃德曾发誓说电影的特效表演全是自己一人亲身独立完成,影片场景的拍摄也没有很多复杂纷繁的技巧,但是当他死后,这个谜底终于揭晓。其实电影里哈罗德攀爬的高楼实际上是四座建筑的合成效果,剧组利用借位的手法,在一栋高楼的屋顶上搭起布景,再适当调整摄影机的拍摄角度,让哈罗德在看似大楼外墙的道具布景上攀爬时,远方街道上的繁忙景象正好可以入镜,两相映照出真伪难辨的惊险影像。
虽然有一定的安全措施和稳健设备,以保证哈罗德能够胜任某些较长时间的镜头拍摄,但是主角所承担的风险还是依旧存在的。尤其哈罗德早在1919年便因一起拍戏爆炸意外而失去了右手姆指与食指,自此之后都得戴上假手手套在大荧幕上现身,好掩饰自身残疾。所以在这场高挂半空中的镜头里,哈罗德其实只靠着仅存的八根手指来牢牢抓住大钟指针不放,更显其难度所在。也许有人会由于这些所谓的安全设备的预施,而觉得哈罗德高超的技艺表演会因此打上折扣,那么哈罗德将会做出这样的答复,“那么你来试试,咱看看效果是怎样”。
《最后安全》不是第一部哈罗德展现他个人“飞空”表演的电影,当然也不是最后一部。影片大量运用了镜头借位、入出镜头、走位与交错剪辑的手法來误导观众的主观视点。上一秒看似一切正常,下一刻镜头一转显露真相,观众这才恍然大悟而被逗得捧腹大笑。导演在片中设下了许多视觉巧思与借位陷阱,是片中场面设计最为巧妙之处。片中不论是穷追不舍的笨警察、身手矫健的同室好友、一丝不苟的刻薄上司,乃至于街上的醉鬼、百货公司中大打出手的贵妇们,诸多一闪即逝、叫不出名字的串场龙套,虽然仅仅是匆匆一瞥却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人物更加丰富多元、场景调度起來极为杰出,人物关系也益发立体鲜明,交相织就出一幅二零年代的芸芸浮生群像。
或许如果哈罗德•劳埃德的电影中删去几分傲慢与多愁善感,他的戏剧表演在今日会博得更多的钟爱和喝彩。尽管影片并没有小人物式的微妙辛酸,能够像《大学新生》(1925)和《小兄弟》(1927)那样成为哈罗德•劳埃德电影生涯中的最优作品,但是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已然成为一种为至成功不断奋发向上的典范,不仅仅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更是哈罗德•劳埃德自己心声的表达:作为一名喜剧演员,没有鹊起的名声,唯有勤奋的执着与努力,才能赶超自我。
本片应该称得上是哈罗德•劳埃德默剧时代的最佳表演。尽管哈罗德•劳埃德不及卓别林和基顿那样声名远扬,但是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暂时忘却他与那些喜剧大师同等的卓越才华,逾越那道生活与艺术之间高架的门槛,而让他的作品在当时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发表于《看电影》,禁止转载。
剧情简介:本片中,罗依德扮演一名百货公司的店员。该公司为了商业宣传,请了一位特技演员前来表演从楼下爬到大楼屋顶的绝技,不料那位特技演员途中与交通警员发生了纠纷而无法赶到。百货公司为了向围观的群众有所交代,只好由罗依德权充演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特技。
经典回眸: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默片的问题在于画面中演员张开嘴说话却没有声音发出。言下之意,除了这一点技术缺失外,他看不出有声时代能给电影带来多少本质性的突破。我们姑且将其中的历史局限性放在一边不谈,如果返回头仔细重温默片时代喜剧经典,确实会发觉大师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声音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后辈电影从业者在创作上想象空间。前段时间疯看基顿有这种感受,最近再看此片依然如此。
《最后安全》一开场便是本人最爱的那种“利用镜头的特定位置用创造相似性”喜剧手法。初始画面上是隔着铁窗的伤感作别的青年男女,远景中是一个绳套。这些东西与一个疑似神父的人物组合在一起,使你不马上想到“执行死刑”都很困难。可出人意料的是,镜头一转来到了铁窗另外一侧,原来是众人在火车站送站。那绳套不过是站务人员和火车司机间传递信号用的工具。这一完美段落的唯一瑕疵可能是,当时的火车站真有那么像绞刑绳套的工具吗?哈哈,无论如何,如此单纯通过镜头位置构建的奇思妙想,在话唠式的现代喜剧电影里几乎再也见不到了。
男主角哈罗德·劳埃德坐火车离开是去城里找工作。他打算在事业有成后再接女友进城完婚。但事与愿违,劳埃德混的并不好。受自尊心驱使,他不想让爱人知道自己的窘迫境遇,所以偷偷典当了室友的点唱机买了一条不带链子的首饰给女友给寄去……
接下来影片表现的其实都是在圆这个充满爱意的谎言的过程中,劳埃德是如何依靠自己机智去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首先,他们要对付的就是上面催租的房东太太。这俩人逃避妙计,除了要有不错的体格之外,还要衣帽架的挂钩也足够牢固。
上班迟到要躲避巡视的经理视线,他装衣架子模特,学土行孙,无所不用其极。而首饰送了,没有链子的借口也找了。但是终归还是要补寄去。领了薪水的劳埃德却发现,面临着倾其所有去买那条$10.5的链子,还是着用打半价的$0.5的丰盛午餐去填补辘辘饥肠。最终还是一咬牙,还是为了爱饿一次。这段情节镜头语言处理非常巧妙。劳埃德每犹豫挣扎地递出一枚硬币,他想像中的午餐锯就淡出一样。算不算出现在电影里的最早的心理描写?哈哈。
看过哈罗德·劳埃德的片子很少,很难全面的将其与另外两位同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基顿作比较。不过仅从这部号称是其最经典的作品来看,劳埃德更像一个普通人,他所塑造的角色在形象上缺少类似于卓别林的小胡子流浪汉和基顿那“永远不变的石头的脸(不是黄色的)”的标志性特征。这也许就是后世较少将其与上面两位并列的原因之一。但本片中与人物相关喜剧情节却似乎更具有戏剧表现力。本人就非常喜欢下面这段情节。
女友受到了他补寄链子的来信,欣喜不已。可老谋深算的母亲在一旁提醒到:这种多金的单身男人在城里是很危险的(当然,她指的危险是女人)。女儿马上会意并决定要进城给他一个惊喜。这时镜头插入字幕,“妈妈的直觉太对了,劳埃德正处在危险之中”。什么危险呢?镜头一转,画面焦头烂额的劳埃德,摄影机后撤画面展开。哇,真是好大一群女人正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但却不是围堵钻石王老五的富家千金,而是争先恐后地抢购布料的大妈大婶……印象中,这种用画外评论式的插入字幕产生喜剧效果的案例还真的很少。
女友到来后,劳埃德的掩饰身份的困难加大:他必须要装成商店经理才可蒙混过关。期间自然少不了一连串巧合、误会的喜剧手法运用。总体上看,这段情节没有前面段落时出色。
欺骗只能是暂时的,困境总需要破局。方法就是:劳埃德让自己好友爬大楼为商店打广告,然后获得1000美元酬劳并与女友完婚。可好事多磨,朋友被曾经戏弄过警察的盯上。所以哈罗德不得不亲自出马!
到底是不是他亲自出马?对此,艾伯特曾在他的影评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加以讨论。却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结论。从镜头分析上怎么都像是劳埃德的亲力亲为,而从他死后某灵通人士的口中又传出是用了替身。但无论如何,结尾的这场高潮戏对本人的触动不是很大。一来,太多的特写镜头没法让人理解为哈罗德是在作亡命特技表演,另一方面,每层楼出现的各种险象环生的设计也显得多少有些刻意。唯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他抓住表针的那个镜头。都说成龙是中国的巴斯特·基顿,但最经典的《A计划》中成式特技的灵感,却是来自另一位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哈罗德·劳埃德。
首先远景就是Bill Strother(片中躲警察的那个)替身的。
大钟只是个道具,高楼的攀爬完全是靠借位完成的。
另外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完时都没发现Harold Lloyd的手有问题。在1919年8月为罗奇工作室制作宣传影片时,道具中误用了真的炸弹,导致他失去了右手拇指和食指。所以他在以后的电影演出中,戴了一只特殊的假肢手套来掩饰。
注意点看可以发现他的右手拇指没动过。
本片给成龙的灵感就是《A计划》中真的从钟塔上摔下来3次。
而根据国外网友的说法,最早出现这种爬高楼情节的电影应该是Roscoe Arbuckle 1920年的《The Life of the Party》。
看完真的是要给劳埃德跪了,每一层楼的惊险和笑料融合地无比巧妙,看得我真的是血脉偾张,连连站起来给他鼓掌。电影初镜的栅栏/监狱在基顿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不晓得是谁模仿谁的。还有那时的喜剧默片挺喜欢加上警察追逐戏的,每一次类似的场景却都能玩出新的花样。爬楼的错位拍摄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卓别林摩登时代里商场滑冰的拍摄也用了错位,但比安全至下爬楼的晚了十几年,看来这技术玩得也挺成功啊!
里面还看到了成龙致敬的钟楼镜头,真是怀念啊,成龙基本把默片里的经典的镜头都致敬了个遍,不愧是我偶像。
默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着消失的还有那些创意百出的独立电影人。现代商业套路包装下的电影我们真的很难再看到了能领我们赏心悦目的创意桥段。
劳埃德真的是一位喜剧大师,他对于喜剧的理解非常透彻,他认为喜剧电影笑料是最重要的,故事其次。 当你开始思考怎么创作一部影片的时候,打个比方,你是否在寻找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笑料,或者是否有什么核心的创意,让所有笑料围绕着它发展?
但我一直感觉他最大的败笔就是长得太像人样了,你们觉得呢?!?
7.7
拉镜头是马上把人物放到特定环境里的方式,挥泪道别的亲人们转眼到了铁窗之后稍微察觉了一点异样,然而最有欺骗性的还是那个假的绞刑架。悬念是让角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观众知道,路线交叉的马车和火车就制造了这种效果,这就是场面调度。喜剧就是重复机制,是敲门和人挂上衣架构成的闭环,滑稽的行为本没有逻辑,把他们置于危机之中就有了促因。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替,让我们得以与人物共情,许多对于物的凝视被展示出,吊坠、信件、钟表、午餐、秃顶、影子。
消费狂热、婚嫁期待、劳资冲突,公交车上、快餐店前、百货店内,挤压着这些底层人日日夜夜的食宿通勤,关于尊严的谎话薄如蝉翼。他的世界永远濒临垮塌,生活的地方是悬崖峭壁,参与的竞争全是偶然存在,必然的存在是灭霸的中指拇指,随时消失。计划的事情总在变化,从最早到达岗位的人变成迟到的人只需要一个可怜的瞬间,午餐的事,警察的事,结婚的事,杂技的事,无数个瞬间处于混乱和无序波动中。每件事都充满现代性而值得讽刺,然而这些结构问题引出的琐事驱动了传奇的完成,他想要的是一千块钱。十二层楼算什么,他愿为五百块爬上天堂,脚跟悬挂于天国之门。
醉汉拿着报纸直接勾搭警察,而警察又看着一张空白的脸直接忆及比尔,实在是神迹,能爬上如此高楼的还有谁呢,前者甚至只是在笑没有墨水。我向朋友们聊了无数次结构性死亡,自杀或猝死,竟都没有这部影片更能洞悉生活真相,你不得不与他同在。最后二十分钟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也无可匹敌,大俯角、大仰角、大远景,哪怕一张网、一只老鼠、一部挂钟的加入呢,这是生理奇观。老板坐在窗口笑看,住户警告着狗可能会掉下去,每一层都是重复的,哪怕事件不同,加缪式的真实感就出现了,这样的人生中依然要强作从容啊。结尾时机非常了不起,刚好在传奇的完成,而不是传奇的后果——哪怕宣传没有成效,哪怕依然是窘迫的生活,谁会在乎呢。
【电影史·默片】上课观看。被爬楼抓绳那一段吓死了...
【上海电影节展映】伟大的喜剧。90余年后的今天,电影院的观众依旧被笑料逗得前仰后合,也被爬楼的惊险紧张吓得连连惊呼。哈罗德劳埃德融合了巴斯特基顿矫捷的身手与卓别林对爱情的执着。爬楼的错位拍摄让无数后人模仿致敬,扮老板桥段的巧妙构思让人叫绝,了不起!
看了影评轨(信息量真尼玛不是一般的大),才知道攀爬部分很多都是HL真实去爬的,而且很多楼层都是真的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拍的,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真实在楼边缘做出来的,这真是太让人震惊了!!!太疯狂了!无愧于被称为经典~HL用精益求精向后人证明了,什么是搞笑,而什么才是幽默!
全盘交响乐的画内音效和剧情配乐十分出色,而片里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爬楼大戏外,其实还有不少有趣的桥段,例如绞刑误导和经理圆谎……不过,最让我折服的倒是劳埃德的敬业表演——在1920年短片《阴魂不散》的拍摄中,劳埃德的右手被道具炸弹炸断,从此他都得装上义肢才能参与工作,尽管如此,他的演技也还是达到了观众若不仔细辨识便都难以察觉右手义肢的程度,因为他也唯恐观众发觉他卖命表演背后的危险而让观众分出不必要的神。这部1923年的作品,正是他在戴着义肢的情况下拍成的!
史上最值得拥有的主角光环。想变成一个活在1923年的人,坐在电影院体验一部这样的电影。
看的是Live Event,劳埃德孙女提供的胶片,因为是默片就请来了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好莱坞黄金年代的配乐,连火车声、警笛甚至塑料袋的爆破都模拟得惟妙惟肖。高潮迭起的为爱爬大楼故事,劳埃德自带满格喜剧效果,完美视听体验,赞!
哈罗德·劳埃德代表作,一部伟大的默片喜剧。1.从头笑到尾,笑果横扫基顿,险胜卓别林。2.爬楼戏紧张刺激,悬吊于分针上的眼镜男是默片标志性镜头。3.大量借位镜头,如片头铁窗绳套=火车送别,及登高特技。4.小人物乐观追梦历程,正能量满满。5.光头"镜子"与消失午餐叠印。6.挂衣钩,边沿跳舞。(9.5/10)
默片时代的经典喜剧都这么绝妙,后半部分的爬楼实在太厉害。这片同时还无意中记录下了早已逝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街景,成了一份珍贵的时间胶囊。 8.2分★★★★
作为一个喜剧明星,劳埃德生得太帅了,因此要付出比卓别林和基顿更多的努力,尽管如此,影片深度还远不及后者,但是片中的喜剧元素已经很成熟了,有些梗远比现在的喜剧桥段要有趣
劳埃德跟卓别林、基顿还是有点差距。
装上司那一段 眼泪都笑出来了😂😂😂
最忠诚的有声主义战士也会在Harold Lloyd的表演前动摇堕落。
这大概是最早的“圆谎”类电影了吧,遍布牛叉的创意,后来多少喜剧电影的包袱来源于这里啊。小人物引人发笑又惹人共鸣,制造麻烦,解决麻烦,HaroldLloyd说:喜剧就是征服障碍的过程。哈哈,那段巨牛无比的爬楼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啊,好玩命啊~
1.相当了得的广告宣传,如果不违反某某行政法规,很多大型企业和商场或是房地产都可以善加利用,估计如今都会被取缔。2.两条线索,登高与追逐,紧张、惊悚和各种小俏皮,一过程都是惊险十足。3.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爱情的力量真伟大,一切都是为了爱,生命什么的都是浮云...
#SIFF#重看,4.5;即使已知最后结局,一层一层不同的惊险仍让人手心出汗,这个最终的冒险举动之前已铺设到位,剧本和人设非常完美;强调夸张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默片表现喜剧是多么合适啊,本片叙事之丰富、桥段之巧心思,实乃先锋。
是男人就上一百层
基顿始终在电影中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地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劳埃德则更倾向于通过各种鬼机灵、小聪明与小把戏来蒙混过关弄假成真,这就是泡妞儿境界的巨大差距。
曾经看过关于一个黑白默片如何拍摄爬高楼“特效”的长动图?然后上个月偶然看到此片的海报,知道刚好是那部电影就纳入观影片单。—— 遥想,在1923年的时期,片中爬楼的段落,想必会让不少观众看得胆战心惊吧?——《安全至下》在故事、情节、表演等方面相当无厘头、荒诞、夸张,如果以我看现代彩色有声电影的眼光去分析的话,那这片子会让我觉得好多细节太假、设计痕迹太重。
真是一部早期默片“不够电影化”的大全,与之相比基顿和卓别林显得多么才华横溢又有创造力。
I'll be right back~~~Soon as I ditch the c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