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不像一部朝鲜的纪录片;而更像一部朝鲜是如何进行政治宣传的纪录片。
看片子的时候我不断想起所谓意识形态的问题:观众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理解内容,我们所相信的所有内容事实上都充满偏见。
我其实对片子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感触。听讲座打哈切的小女孩儿,不断重复金正恩打倒了日本鬼子的老师,整齐列队跑步的学生,在“金正恩”节日上载歌载舞的爱国活动。大概西方会觉得这是完全不可思议、侵犯人权的社会主义集权;但在中国人(至少在我)眼里,这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表面工夫”。
谁没被学校要求着一起去听讲座过?谁又没在讲座上开小差、赶作业?谁没进行过晨练?谁又没在晨练中偷工减料、甚至装病不去过?谁没参与过歌咏比赛?谁又真正因为歌咏比赛就更爱伟大领袖了?我们都参加过军训,但谁也没有在军训过后还记着怎么整齐地走正步;小学天天升国旗奏国歌不带红领巾要被批评,我也依旧经常忘带每天早上急急忙忙跑到小卖部买一条5毛钱的红领巾;129活动大家唱的都是爱国歌曲,129之后大家就依旧该听hippop的hippop该听古风的古风。
那么朝鲜呢?在这样的表面重复背后是什么?这是表面功夫还是更厉害的洗脑呢?
我不知道。
所以从剧情内容本身来看,这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太阳之下”的内容。而西方世界所谓感受到的内容,可能也只是管中窥豹、哈哈镜里看人罢了。
比起对西方的影响,这部片子对我们来说除了“可悲”之感,更有一种“自嘲”之意。我们也是所谓共产主义国家,经历过文革,我们的一部分教育和朝鲜的“表面宣传”也没什么区别。今天太阳之下的阴影是朝鲜,中国又会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甚至还不自知呢...?
至于朝鲜人“导演”纪录片这个被导演强调的细节...我感受到的其实并不是这一切都是被演出来的荒谬,而是朝鲜对“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定义的荒谬。一方面来说,按照朝鲜的要求来看,这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宣传片?通篇从课堂、学习跳舞、入少先队、过节,伟大领袖金正恩这几个字眼几乎每句话都在出现...看完片子记住的绝对不是这个小女孩儿,而是她的伟大领袖金正恩...
Anyway,另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这部片子最荒谬和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对“优秀作品”的定义上。这部片子里有一些很“有趣”的镜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女孩儿吃泡菜那段和老师上课那段。
吃泡菜:
爸爸:每天需要吃100g泡菜,再喝70ml的泡菜汁,这样一天的维他命就够了。
女儿:我知道,它可以防老化和防癌,所以好处很多。
我:????泡菜含亚硝酸盐不是致癌吗??吃泡菜可以防老化当泡菜是福尔马林人是标本么?(好吧我后来百度又查了感觉百度也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100g泡菜和70ml泡菜水也太夸张了?这是只能用泡菜下饭么??)
上课:
老师:我们的伟大领袖金正恩同志捡起石头赶跑了日本鬼子、地主和美国人,他们都是窃国贼
老师:地主和日本鬼子都是恶棍强盗。
老师:是谁给了他们一个教训?
我:这么小就挑起阶级矛盾...?石头赶走日本鬼子...?为什么感觉老师在不断重复那几句话...而且“金正恩”前面总是要加上一溜长的形容词,听起来跟“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一样神奇。
而这些在我们看起来很荒谬的“故事”,在他们眼里却是很好的“宣传”。是他们的首都平壤的“模范生活”。
那朝鲜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我觉得这才算是一个回答。
ANYWAY,但我还是觉得这部片子中导演主观色彩太重了。
片子中我印象比较深的音乐有2段,一段是少先队表彰后的地铁站,一段是一家人一家人的照相。因为除开事件本身,音乐和空镜一向是很能调动氛围的2个方面。地铁站那段,如果换一个音乐,剪辑换一个节奏,换一个色调,我觉得完全能改成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朝鲜地铁方便快捷人民和谐的感觉来...照相那块,如果镜头移速不是这么慢,音乐不是这么落寞,色调不是这么暗,也完全可以剪辑成小朋友终于当上了少先队员的快乐...
拍摄角度也很有导向性。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1个女老师牵着2个学生看起来像是去...学跳舞?一个摇镜头,从3人上楼梯-巨大雕像-领导人头像,然后接一个超高位置的俯拍镜头,换个场景你说带她们赴刑场我也相信...
这场拍摄里,导演是抱着揭丑的动机来的,不过却是打的一个好名头。导演和朝鲜官方处于一种“互相欺骗”的状态:你安排我的所有剧情,我双卡双待藏一张sd卡。
一方面来说,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先了解、理解朝鲜。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朝鲜的这个“社会主义”这么不同?通过朝鲜的经济、人口作出预判,朝鲜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朝鲜有没有过他眼里的“好”的时期?为什么现在就不好了?我觉得导演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傲慢去了、拍了,把片子剪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又或许是他带着对俄罗斯曾经社会主义时期的了解和历史吧)
另一方面,伦理上来看...即使是这部片子这样的剪辑我也很担心那个小女孩儿的命运...我觉得与其做成这样一部力度不是很够的纪录片,不如放小女孩一条生路吧(
ps:我觉得以导演这么局限的素材,其实不太适合剪成“太阳之下的阴影”这种风格...如果(只看效果不论伦理) 感觉剪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and《报告老板》那种画风,做成以重复搞笑经典达成反讽的效果会更讽刺一点。
1.本片多数镜头由拍摄的花絮构成,真实从宾语变成了虚伪的副词,这部拍摄“搬演”的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伪装”——虚假的政治文化与洗脑宣传。
2.在朝鲜,拍摄出来的主体——普通平民,在这个国度中,即社会的精英。朝鲜是一个缺少精英又不乏精英的社会。
3.在朝鲜的教育下,国民从小就认为,朝鲜是太阳最初升起的地方,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学生在进校之前,首先得向金家父子鞠躬。
4.在家庭教育中,泡菜是他们民族的传统食品,因此,能够从中获取各种维他命,抵制癌症,每天对泡菜的进食量,大概在100克与70cc的泡菜汁。
5.在这部朝鲜政府监督拍摄的纪录片中,为了搬演出朝鲜的社会,本是报社记者的父亲,成为了模范纺织厂的工程师;本是在自助食堂工作的母亲,成为了模范豆奶厂的员工。
6.朝鲜的光明星节,是伟大领袖金日成的诞辰,在这节日里,孩童被授予加入少年团的资格,并设有金正日花的比赛展览。
7.汇演中,自由升降的话筒,宛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艺术的灵魂;大街上,被人民手推前行的公交车,在提琴曲的配乐下,宛如沙漠当中的行舟。
这个片子的音乐、色调和拍摄角度实在是太有恶意了。内容管中窥豹,我知道朝鲜的意识形态目前恐怕和我们的相差都很大了,但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揭发而揭发,天然带着一种政治攻击的想法去剪辑,那它所描绘的东西真的具有客观性吗? 我前一阵刚读了国外出版的《方方日记》,后来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纪录片,翻看这部纪录片的影评,感到一种荒诞感。 我是辽宁人,我在丹东(与朝鲜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的几个朋友去过朝鲜旅游,导游友善、中文流利,行程安排的特别好……一切都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朝鲜的城市也是那么的光鲜、整洁。 我回想起我第一次听说朝鲜这个国家,那是我曾经是志愿军38军的爷爷说的:破败的国家、衣衫褴褛的朝鲜游击队、联合国军的轰炸、孩子的哭声。
说起一次负伤被路过的一家朝鲜老乡的救护,待了几天才联系上部队归队,临行前那家男人拍着他肩膀反复说着一句话。我爷爷只会三句半朝鲜话,回到部队问懂的才知道是“战争会过去的”的意思。 纪录片里,机械重复的话语、被要求的笑容、反复输出的领袖思想,好像那么碍眼、那么与“文明”“民主”向左。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好像那个政府犯了滔天大罪一样。 而那些向别的国家输出毒品和色情、肆意空袭别人的国家、踢开别国大门去抢劫、去强暴、去驻军、去创造恐怖分子的国家相比在有些人眼里却是“自由的““文明的”“民主的”。 我们故意哪怕是夸张表现我们好的一面,是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谩骂太多了。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在我哥们分享给我的朝鲜行旅游视频照片,我也能看到这种刻意展示幸福的表现。刻意又现实、谁都能看透,就好像美国拿着一管“洗衣粉”就在联合国上准备去入侵伊拉克一样。孩子哭声还在那里响起。 一段小视频里,朋友听到朝鲜街上放的宣传广播很惊讶的样子、偷偷指着喇叭。身后一条马路却有一个带着红领巾的朝鲜小姑娘拿着风车平常地走过。她牵着妈妈的手,她吹着风车笑着。
说到《太阳之下》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中国》拍摄于1972年,那时,中国政府决定,邀请一位大师,为中国拍摄一部“宣传纪录片”。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成了最佳人选。他没有听从政府的安排,转身钻进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里,于是他的镜头里出现了,在公园练功的老人、在树荫下打牌的小妹;农村集贸市场里,人带着粮食、家禽和自制的食品,在那里进行物物交换;村头穿着大背心裤衩的小孩,在旱地里一边吃冰棍、一边打乒乓球;街道上有骑自行车的人、裹脚的老太太、放学后嬉戏的孩子......不用说都知道,这些场面和当时提倡的勤劳整洁、努力拼搏的主流宣传方向完全相悖。所以,当时的安东尼奥尼受尽了批判。
但在三十年后的2004年11月25日,纪录片《中国》在中国北京第一次放映,由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贡献的影展之中。安东尼奥尼在电影的旁白中说,他们只是“看了中国一眼”。这一眼,变成了我们追溯过去的珍贵资料。也许你没见过4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学校、人民公社;也没见过老式公共汽车、木偶剧、和杂技;但看到这些画面,会让人油然而发一种幸福感。
2019年3月16日央视重播了这些画面,制作了《从〈中国〉到中国》。
纪录片还通过各种线索,追寻了当时的建筑、当时的画面、还有当年在《中国》里出镜的人。40多年的时间,纪录片出现过的人物,小孩已经进入中年,当年正值壮年的人不少已经去世。
从当年的“禁片”到现在的公映,我想,正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社会变得开放包容才得以为《中国》这部真实的纪录片正名。
历史告诉我们:搞个人崇拜是行不通的。不管《太阳之下》是真实的还是导演下的套,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朝鲜也会觉醒,直视这部影片。加油吧朝鲜人民!期待你们从阴霾里走出来的那一天!
都在撕“导演该不该毫无顾忌地把影片公布”,啧,我觉得吧,导演他可能觉得这部纪录片能够揭示朝鲜虚伪政权,让更多人看的更清楚一点这个国家。那些干扰拍摄的工作人员可是政府人员?或者从事电影行业者?反正他们是被政府当做工具来使,身不由己,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说实话,纪录片就是要忠实地记录事实,在经过导演的剪辑调整更精确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平壤的部分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政府怎么的虚伪控制拍摄,最后辛美下意识地背出赞美诗,更是反应了洗脑之深、之多。这些都是导演记录下来的有用信息啊,导演将他们公布出来只是履行了他的责任,其他的他没有顾及,虽不能说他正确,但并不错误。
就好像《饥饿的苏丹》一样,记者拍下这一幕只是履行了他的职责,说点不好听的,他又不是爱众生的圣人,救不救那个女孩不在他的职责内,救她出于人道,不救也没有任何错。职责有对错,黑白分明;人道可不是!人道只是一种选择。如此说来,他凭什么去救她?没有任何理由,仅仅靠他的良知,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没有违背他的职责,他没有错,哪怕他没有人性,他也没有错。(这一段我自己想到也不寒而栗)
再举个例子,有孩童意外跌进入了大猩猩的饲养地,大猩猩没有伤害他并把他呵护在怀里,那么旁人该怎么办?干等着也不是办法,派人下去?怎么知道大猩猩不会认为这人是坏人而攻击他并误伤孩子?射杀它?很不人道,但动物园、包括警察的职责是保护人而非动物的安全,射杀了看似没有攻击性的动物是很不人道,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必须射杀,这是完全符合职责的选择,因此这件事里没有人有错,只有人不人道。
再说来这个导演,他也尽到了自己记录事实的职责,他不在意辛美一家和工作人员的命运,说实话很不人道,但他没有错啊,请问他作为一名导演有何不守职责之处?那么,他不人道,但他没有错。在这部片子里真正错的是这个政府,其余人都是工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身不由己的工具。
人道和职责永远是要分开讨论的,只要尽到应尽的职责,有没有人道精神只是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根本上来说,你没做错任何事。
所以,导演应该把影片放出来,本质上没有做错,只是他不太人道。只是,他不太人道,罢了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