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为了标记。
我想试试这样能不能标记哈!在刚刚我想标记这部电影,然后发现标记不了。直接给豆瓣投诉了。这是真他妈耽误事儿啊。
主要要从教育问题下手,男孩子从最初的小白羊变成了恶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变成政治化的一个流程。因为他只有成为了欺负他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
人类是愚蠢的,但凡有两个以上的人类就会划分出小团体,互相敌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法律的原因。
成人教育片。孩子的社会那真是每一寸空气中都透露着残酷,社会性对大人的影响远没有对在学校里的孩子重要,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他人,大人无法插手也无法简单的给予帮助。作为最无法掌控本质的孩子阶段,人类本性里真实的残酷真实的良心真实的爱与憎恶需要什么孤岛(对说的就是蝇王),一个学校加霸凌就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孩子的社会因为没有人为硬性规则与道德的打磨,每一寸伤害都像是天寒地冻中形成的冰针扎向新陈代谢最快时期的幼年心脏,每一个直角和锐角都会扎破组织,这是属于人类的动物性伤害,远比成人社会更加难以掌控、令人恐惧。导演也太了解孩子了吧,那个评论说兄妹感情再细腻一点的人怕是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兄妹的感情那是共用过子宫的情感牵扯,它是浮在潜意识里巨大的爱,随时召唤随时在,只不过需要外在刺激。
nora第一个班主任也太太太温柔了,小演员演技也太好了吧。孩子呀,学校是你们的社会,大人很难插手呀,这是天地间的幽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被爱
整个观看过程非常压抑、着急、愤怒… 从受害者到施暴者也就是一瞬间,但又不仅仅是一瞬间,童年尚未发育成熟的人格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受到太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来自于外部。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个欺负和被欺负的同学,也许是你也许不是,那我做了些什么呢?作为旁观者的小孩子能做些什么呢?而所谓的成年人应该做些什么呢?单说我个人的回忆,彼时我内心是非常反感欺凌这件事的,虽然我没有被欺凌过也没有欺凌过别人,我是真的有为那些弱小的受欺负者感到悲伤,我很同情他们,但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与这两种人都保持着疏离的关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与其说不知道,也有一些害怕的情绪在里面,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欺负,害怕未知的一切可能性,我选择远离和逃避,不嘲笑参与也不阻拦,到现在我都很想知道曾经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怎么样了,那些经历有没有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没有答案,因为我发现恰好是那部分同学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
诺拉和哥哥亚伯是一对感情要好的兄妹,上小学的头一天,诺拉因为陌生的环境,正式踏入校园以前,甚至要和哥哥与父亲拥抱数次来找回安全感。
老师用宽慰的语气劝到,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入学没多久,诺拉就亲眼见证了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校园暴力,更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哥哥也成了这场暴力的直接受害人。
影片《童一个世界》在短暂地交代完兄妹之间的要好关系过后,很快便急转直下,将重心摆到了校园暴力这个沉重的话题上。和达内兄弟一样,电影全程采用跟拍视角,特别的是,这种跟拍除了必要的环境交代,基本上就没有把焦点从小女孩诺拉身上移开。观众将通过妹妹的视角,了解发生在她和哥哥身上的欺凌。
《童一个世界》虽然是以小孩的视角讨论校园暴力,但它的内核其实一点也不儿童,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天真烂漫背后的另一面,而那一面往往是大人鲜少会关注的。
作为一部反映幼儿阶段校园暴力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反映的暴力背后,其实还表现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党同伐异逻辑,只不过,当这种逻辑细化为小孩之间的“打闹”时,往往容易被大人视而不见,从而让欺凌事件恶性循环。
所谓党同伐异,之于校暴而言并不是政治层面的概念,而是基于人类自然属性中持枪凌弱的天性使然。加上喜欢抱团的社会属性,如果不得到及时监控,往往就容易滋生罪恶。
校园暴力本质体现了人类的慕强与排异心理,这类心理会根据交往双方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实力差异出现分化——强者天生具有决定社交规则的能力,弱者只能处于依附及顺从地位。
这也解释了为何诺拉开场见到的校园霸凌中,哥哥和一些新生会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新人在融入陌生环境前,天生就具有某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他们搞不清校园的实际人际关系,而作为这方面的过来人,高年级生享有对他们的支配权,且这种支配权往往容易发展为一种傲慢的统治。
无论从学籍还是能力上,高年级生都比新生更容易滋生优越感,利用环境和自身实力带来的优势,他们往往喜欢拿刚入校不久的新生开刀,来树立身份上的权威和自信。
关于诺拉和亚伯兄妹两人的家庭情况,影片并未明确提及,不过从他们的穿着以及父亲没有工作的现象来看,二人的家庭条件应该不算优渥,拮据的条件让诺亚兄妹只能就读管理松散的学校。
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表露经济基础决定教育质量的倾向,但展露给观众的环境已经一览无余:这是一间师资严重不够的学校,负责管理学生课间生活的老师,不得不在每场由学生由打闹带来的纠纷中疲于奔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不能完全推责于某个个体的不作为,只因校园里要处理的学生纠纷实在过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面面俱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很难的。
此外,大人习惯性对小孩“小打小闹”的视而不见,也是导致校园暴力无法被及时遏制的原因之一。在一场投诉哥哥被霸凌的戏中,诺拉明确告诉教师高年级生正在欺负哥哥,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闻不问。对学生行为的不深究,其实也变相加剧了校园暴力的泛滥。
校方的失职是一方面,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抱团霸凌行为才是影片表现的重点。
在亚伯受到欺凌起初,妹妹诺拉曾尝试报告老师来帮助前者解决问题,但带来的后果适得其反,欺凌者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过后反而变本加厉对亚伯施以更严重的暴力。
亚伯隐忍的性格不但导致了他被持续霸凌的命运,也间接波及到妹妹的校园生活。因为帮过哥哥,她有个窝囊哥哥的事闹得全校皆知,女生间表面维持闺蜜的友谊,但对于诺拉实际早已戴上有色眼镜。
小孩子比大人的圈子更残酷的一点,在于它更纯粹。只是,一旦纯粹的点被作用到人性之恶的层面,便很难再扭转。影片中,诺拉曾多次因为哥哥的关系被同学嘲讽,直到彻底丧失参加朋友生日会资格,被大家集体孤立。
原本依赖亚伯的诺拉,随着朋友们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也在改变着她对哥哥的态度。她从刚开始对哥哥的依赖,到后来公开在同学面前否认亚伯是自己哥哥,体现了诺拉身为弱者尝试重新融入主流环境的徒劳。
然而偏见已然成型,学校公开出面要求的握手言和,除了形式主义的流程外,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兄妹俩实际面临的处境。但老实讲,这种制度层面的缺陷,也很难用一套更合理的办法去完善,因为人总是比制度更灵活。
所以在意识到校方调解的无意义后,诺拉放弃替哥哥寻求自救,她只能任由霸凌继续发生,直到更严重的后果到来。
诺拉曾问过老师,为什么大人不出面帮助他们,大人的暧昧回答背后,其实也隐含了对现状的无能为力。制度没办法有效遏制欺凌,单靠个人的努力终归是有限的,“不能以人们想要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是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更可怕的是,当弱肉强食在学生之间达成共识,曾经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也只是时间问题。几个月后,诺拉就在哥哥身上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他假意和一个移民的孩子成为朋友,然后趁机伙同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对这个孩子痛下狠手。
作为对制度缺陷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影片的结尾,此前已经刻意疏远哥哥的诺拉再次抱住了哥哥,这与影片开场的拥抱形成了互文。在前一次拥抱中,妹妹是以求保护的姿态面对亚伯的,而第二次拥抱,则是以拯救者姿态出现。
她宛如天使般,将正在施暴他人的哥哥挽救了回来,这其实是残酷现实下的一种温柔的解法,当暴力降临到某人身上时,或许我们只有拿爱去感化他们。
只不过,这多少有些自说自话。倘若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会有亚伯随后的遭遇了。
结尾的这个拥抱,算是对校园管理中结构性失衡的回应,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在找到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前,不如关注关注每个小孩的成长环境,因为,他们的所言所行,其实也是大人的缩影。
而这,是影片未讲,但却无法忽略的一部分。
撰文 |Zed
策划|轻年力量
转折与恒定
尽管主视角保持在妹妹诺拉身上,但无疑,校园霸凌的中心却是哥哥亚伯。
哥哥从受害者——被殴打、在身上撒尿、关进垃圾桶——到加害者——殴打别人、把别人埋沙子里——的转变,是70分钟影片中最主要的转折。
从结构上来看,哥哥心态的“转折”来自于那一场“道歉仪式”。
但真的有这层转折吗?
我想并不是。在表面的转折之下,是兄妹二人恒定的心理认知。
对哥哥而言,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是恒定的,只有经历了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转变,才是真正融入了“圈子”,或者说“社会”。
这也是他抗拒妹妹帮助、父亲介入的原因。他不希望有外力来干扰自己自然而然的“晋升”。
而对于妹妹来说,她始终保持了对弱者的同情。
从她对伊斯梅尔的帮助可以看到,她不是在帮助哥哥这个具体的人,而是在帮助弱者这个抽象的人。这可能是一种纯真,或者叫做“幼稚”。
可是妹妹就脱离了对“融入社会”的渴望了吗?并不是的。
妹妹也想要融入圈子,甚至更加极端,有两处非常直白的表现:
一是撕毁了维克多瓦的生日邀请卡,二是在片尾与哥哥打架时的直言:“都是因为你,我在这么孤单。”
每个人都在渴望融入“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融入它?
固定的位置,孩童的社会
其实有很多个意象都在暗示这个“社会”的存在。
操场上泾渭分明的区域,踢球的在这里,玩单杠的在那里;
午餐时不允许换位子,教室里每过一段时间就必须要换位子;
沙滩上埋葬的死去的小鸟;
妹妹向父亲追问的海的深度……
所有这些意象都在暗示一个封闭的、排外的、固化的“社会”,也即是孩童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在自己的位置上,以避免受到他人的一致敌视。
那么我们发现了个问题:成年人去哪了?
其实片中并不缺少成年人的身影,有父亲、老师的存在,并且起到了很大的剧情推动作用。
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成年人都试图对孩童施以强迫手段。
老师对孩童采取训诫、说教,目的是为了让孩童遵守校内的规矩;
父亲逼迫“道歉仪式”,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儿子,但他并没有了解、分析原因,只是在控制表象;
维克多瓦母亲试图强迫维克多瓦邀请所有人参加生日会,以表示“一视同仁”…2…
有很多个镜头都表现了成年人,在询问了孩童意见后,自作主张地为他们作出决定。
看起来在这个社会中成年人是基本缺位的,但事实是他们无处不在。
封闭的校舍、孩童的社会,尝试将成年人排除出他们的控制之外,但他们始终在影响孩童。
从家庭到学校,从想法到行为,孩童是成人的延伸。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的推动力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
写在最后
正如片中老师所说的,其实我们永远也弄不清怎么做是最好的。
但我也很庆幸,有这样的电影能够激起一些新的浪花。
人很难摆脱环境带来的影响,即使是小孩也一样。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落水的人不会游泳、无法自救,只能用尽全力的扑棱,在挣扎中逐渐沉入水底的无力感。
除了施暴者外没有人有错,只是面对低年级校园暴力时,目击者、老师、家长,似乎不知道还能做出怎样更好的处理方式。
孩子之间也有社交圈,也有人际关系,也讲面子、有自尊、会踩低捧高。
校园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不比成人世界简单,孩子在校园里所要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比成人在社会中承受的少。
儿童还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就被直接推入了团体中,野蛮生长。
有人能融入的很好,成为受欢迎的一方,也有人会倒霉的碰上坏同学,而遭遇伤害。
受害者在比起身体上受到的虐待,似乎更害怕被群体排挤。挨打、被骂,至少还和他人有所联系,能感受到自己是群体里的一部分。即使这是最糟糕的关系链接,却也能滋生出一份畸形的安全感。
敢去捍卫自己,敢去说不,谁欺负自己了就马上还回去,是每个人出生时的自带模式。但却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生活的打磨,这份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被限制在了体内。
刚刚入学的小女孩都知道向老师求助,去自我保护、保护他人。可年长的哥哥却做不到了。人在进入团体后,就必须面对复杂的关系,而处理的好坏,仅凭运气和天赋。
孩子的善与恶,是最简单、直白,也是最伤人的。单纯的恃强凌弱,单纯的踩低拜高,不带任何目的的去欺负弱者,这份最原始的劣根性,在低年级的校园环境中看起来,格外残忍。
视点非常集中,就是小女孩的各种心态与感受,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女孩身上,并不想浪费时间在其他枝节与人物,反倒让影片非常成功且有力量。
“我们不能一直用别人想要的方式帮助别人”
摄影机的义务:看那些我们视野之外的、故意忽视的、和目睹过无数次早已经麻木的。
技术上非常难实现,却几乎做到了天衣无缝。探根究源式的剧本写了五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学调查。
中近景镜头之下提供了某种达内式的受限视角,在Nora的周围发生虚化。杂多的声音无法辨认,还原为一种具身认知,令观看者回到某种童年恐惧。片名英文Playground,法语名Un Monde,操场成为一个关于欧洲,甚至是世界的隐喻,在影片中充满某种现实的潜能,指向当下炙手可热的议题,例如种族主义,以及Nora,Abel父亲的失业等等。而暴行总是发生在画面之外,观看者无法观看,一如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究竟为什么发生。
情绪是饱满的,但感知是单一的。
这次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忙于陪同、参加老影人们放老片、对话等活动,没有看几部电影,这部比利时女导演的处女作是其中最让人惊艳的!导演极端地始终用近景、特写紧紧盯着一个六、七岁刚进入小学的女孩子,从她的视角表现世界、透视人生;儿童们玩耍的操场(playground 是原英文片名)竟然成为了人类世界的精彩“缩影”,孩子们的小小世界里的欺凌及背叛,竟让你看得心惊肉跳!导演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电影表述把控之功力实属难得,很值得观看。
3.5 长片处女作,72分钟。摄影机放低,浅焦,手持,跟拍,儿童视角。当校园暴力不再试图充当原生家庭或其他社会问题的背景板,导演把笔触都放在介绍“校园暴力”本身的游戏规则、运转机制与竞争关系,铺陈暴力游戏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日复一日的微妙变化就这样蔓延开来——失控的余音。喜欢妹妹读诗、游泳、吃午饭的闲笔,兄妹的关系还是应该再细腻一些,结尾的拥抱才能更足。
其实是把成年人世界的人际社会缩小在了孩童层面来隐喻表现。情面难却的男性迷失在弱肉强食的残酷游戏中自甘堕落,体恤入微的女性挣扎于云泥殊路的置酒高会里奄奄一息。通篇在校园取景不但未被局限,反而影射人性方方面面。放开了讲,学校像不像牢笼?孩子像不像囚犯亦或兽类?温暖的拥抱逐渐感化偏执的死心。怼脸特写把小女孩的表演发扬光大。简单、纯净、有力量,你要不说,我真会以为这是达内兄弟的新作。
全程手持近景跟拍无配乐,包括题材在内都挺像达内的。校园是唯一场景,不允许家长进入的规定除了调解介入的一场戏外形成几乎完全的儿童社会,操场如同丛林,某种层面上是比成人世界更残酷的法则与暴力。浅浅泳池已足以引发恐惧,孩童心中埋葬女孩的沙地之下有如海深,那“海有多深?”,比泳池深“大概400倍”。以一个拥抱裹缠起渐露的利刃,终究还是选择了相信柔软。
导演并没有想深入探讨校园暴力这个社会议题下的复杂成因,而只是用小小的切入点,一次受害者向施害者的转变,就成功展示了结构性的恶。大人只有蹲下才会入镜的孩童视角,真真切切地把女孩困扰的内心世界剖开来,让人看着揪心且难受。
在操场后的沙坑里藏着无数孩子的尸骨,那是一个比大海还要深的沙坑,而大人们只是让我们远离它。拥抱你,孤独这两个字,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得太早。
这个把我看得可焦虑了,生怕小孩手重把其他小孩弄死了。七年时间创作,这个女导演花了五年时间写剧本,实际是做社会调研,观察大量儿童,与他们相处,力求真实,探索暴力成因。试镜时七岁女孩说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电影,导演看到她那股劲儿,就她了,她真撑得住大量面部特写。
70分钟讲完了人是怎么变成社会人的。拥抱可以暂停时间,但什么也改变不了。
同样是儿童电影,还都来自比利时,只有把它和"亲密"比较才能看出后者有多特别。面对儿童世界的残酷,如何编织一张温柔的网,网住那些已经蒙尘的细小灵魂,甚至连他们犯的错也一并原谅?这很重要。仅仅展示残酷----那是大人的视角。
不挑观众的那种片子,导演的厉害之处是,并没有刻意的追求风格,而是将风格和内容完美融合,镜头将校园霸凌事件中的小女孩全程的排除在校园人际关系之外,用摄影和声音去还原小女孩的旁观和感受,展示校园这个微观小社会里受害者的传递。
虽然全片只有70分钟,但以《索尔之子》式的低机位手持浅焦跟拍让观众彻底带入到了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校园暴力,并且不露声色的把一些社会议题涵盖进去,可以说非常惊艳了
@第五届平遥电影节卧虎单元短小精悍,小演员的表现很惊人。一片操场,一个微观世界,是玩乐的场所,同时也发生着暴力,是孩子口中埋了很多小孩的地方。和主角一起进入电影,以她的视角去看去听,还原童年的恐惧;巨大的学校里拥挤着孩子们,大人只有暂时的在场;哥哥由受虐者变成施虐者,俩兄妹从亲密到破裂再到和解的拥抱。几次拥抱,珍贵也无奈。导演在映后说这个作品用了七年,五年都放在了剧本上,对学校和操场的观察探寻之路是漫长的,想探究孩子最初被扔到学校尝试融入的瞬间。
1.与孩子等高的低机位、浅焦、手持摄影、跟拍、女孩的限知视角、达内风格,风格鲜明但并不让风格喧宾夺主。2.比校园暴力更触目惊心的是受害者向施暴者的自然转化。作为一个比喻,校园的沙坑埋了很多孩子的尸骨绝对成立。3.海报上的拥抱是好结局,但我更喜欢哥哥转身前妹妹从背后紧紧抱住他的那几秒钟。4.记住女孩的这句话:“你从不为自己挺身而出。”
每场戏都在传递同一个讯息,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