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恋政治家Harvey Milk的记录片。
Harvey Milk是首个以公开同性恋者身份者角逐成功为美国旧金山市重要官员,生前致力争取同性恋者的公民权益。他被暗杀前,很有希望当选为卡斯特罗(旧金山最著名的同性恋街区)的市长。70年代间,当他推动通过旧金山市首个同性恋者的公民权益条例之际,Harvey Milk与他的政冶盟友George Moscone于1978年11月28日被保守派前旧金山市前警察官Dan White刺杀而死,事件唤醒了当地同性恋者,使他们对争取自身权益作出了强烈的反省和回应。
1985年奥斯卡最佳长记录片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米尔克最后的演讲,令人感动。要给这人间带来希望,这是行动主义者永不泯灭的公共精神的光芒。
一个伟人早会预料死亡的一天,唯有精神永存
75/100 中规中矩的精彩的好莱坞英雄主义纪录片
标准纪录,实用为主。不是每个人都付得起希望的代价,自卑去了...-03/08/12\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01/10/17 at MoMI
“You have gotta give ‘em hope.” 再一次令我词穷的感动,有米尔克作为模范的我是无比幸运的。是时代成就一位伟人还是伟人成就一个时代?米尔克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个无解的命题,还有希望,最纯粹的希望。那些从这部纪录片中借用的历史影像也是《米尔克》的神来之笔。
作为传主,感觉哈维牛奶的戏份还是少了点,最后被刺也不是因为同性恋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记得基佬米尔克,谁记得一起死的直男莫斯康内。他推动了同性恋的权益,而且看起来也是个挺不错很nice的基佬,但看到了在no more violence的呼声中打砸烧的示威者,怎么又能说他是成功的呢。
8.5 宣告Harvey和Moscone之死的影像明明就在开头,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也毫无保留的道出。但仅20分钟后,这个名字就被彻底淡忘,毫无印象。新闻/信息总是那么容易忘记,但为所想努力前进/抗争的人永不停息。
不论以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令人振奋又让人伤感的,他给人希望,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做到了。和《米尔克》对比看会更有意思,改编的电影加入的各种戏剧冲突其实恰到好处(尤其是米尔克的感情生活),而且,西恩潘真是演得一模一样!!
前半段呈现的哈维米克尔的个人魅力远超西恩潘主演的电影,后半段对杀人凶手丹怀特的审判则尽显美帝司法所代表陪审团制度的争议,所谓的司法公正是个笑话 。“在美国社会里,文明不重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也不重要,只要你是白人,并且你遵循某些白人中产的价值观。因为你因此杀人而不被制裁,你会获得原谅。”在白人至上的主流社会,LGBT和少数裔群体为自身争取平权的道路险阻漫长。
刺杀泛滥的六七十年代。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回刺杀政治家的竟然是政治家。一下让人想到75年的《纳什维尔》,真是神预见性啊。从这儿大体也能够明白美国少数族群为什么把权利看得至高无上,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血的代价。
到后面总算没睡着,还是很激励人的片子,虽然自己不是特殊群体啥的,但是那种力量还是感受到了
【150909】"I know that 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but without it,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不是很喜欢这种非人物为中心的传记纪录片,哈维本人的访谈也太少了点吧。
好电影………从电影中看到了很多,理解、宽容、不偏激不偏见、文化的多样性and so on....................
没想到这里还花笔墨说明了当时华人社群运动,米尔克也将之与同志运动联系了起来。暴力永远是暴力的源头,政府当然就是最好的防御墙——本该是如此的,但当防御墙不再中立,也成了暴力的帮凶,人民怎能不愤怒呢?(btw听太多Dan White已经想把他叫成Damn White了)
1978年的米尔克、卡斯特罗、旧金山。。。将被无数热爱自由的人们铭记,对于少数族群,我们理应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
“I know that you cannot live on a hope alone, but without it,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20150626美国成为第21个承认同性婚姻国家。不要羡慕美国,这一结果也正是像Milk一样的人争取的结果。目前,作为天朝的同志也有两个选择:一是永远躲在黑暗的柜子里,带着面具去生存;二是,站起来,去战斗,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我希望每个同志都发出自己声音,让社会听到。不出声,别人就觉得你不存在
Milk死于刺杀提出一个问题,对凶手的判决结果又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涉及多处敏感话题,戏内戏外俱有勇气;不自由,毋宁死,人为统治的任何体制和社会,均无真正自由,可再深的黑暗因为无法阻止渴求人性自由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