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10月间,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相继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决定性转折点的到来。在此危急关头,蒋介石(赵恒多 饰)紧急调配旗下三个兵团17万人的优势兵力固守中原,同年11月,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许还山 饰)兵团发动攻击,最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地下党员何张防线的临场起义,为时间占下风的粟裕(谢伟才 饰)赢得战机,顺利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在此之后,国共双方调兵遣将,各逞其能,中原战场顿时变成规模宏大、破坏力极强的巨大漩涡,淮海战役朝向令人始料未及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势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刘伯承对17岁的卫兵说,记住走过的17级阶梯,跑上跑下,也就如履平地,心中有数了 蒋:80w对60w,优势在我。 毛:60w对80w,这是一锅夹生饭,虽然是夹生,但也要吃下去。(支援前线的老百姓,543w男女民工,担架扁担,太平车独轮车,黄牛毛驴,米面大饼,棉衣军鞋,棺木和裹尸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了的”) 敌方黄伯韬将领阵亡。 “徐州大捷”发勋章自我邀功,却不管临近兵团的苦战。 蒋要求放弃徐州与黄维军团汇合,杜聿明军团只能撤离,在这之后又遭到我军围而不歼,一边耗一边展开日夜喇叭宣传,撤退被追击有之,弃暗投明有之,蒋的高压与执令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同样奏效只能说,80万敌军被击溃50多万,剩下的俘虏或收编。 怎么当上国军的? 车站卖鸡蛋。一个排长让我篮子递高点,一把把我拉上车,扣了顶军帽,就当上兵了(丁小二虽然在国军当通信兵拿了勋章,但听说老家分了田地后,连夜带战友和几支枪投奔我军,要为更实际的打战,而不是那勋章和那金圆券) 那段4分多钟的长镜头行军场面,宏大制作,经典配乐,交到黄维的部队,如此精兵强干,强渡河,而另一边则是芦苇撑杆,几辆越野开到江边商量计划,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对于之后战役的发展,分阶段,从自身,迎目标。 人搭木板踩水里当桥墩,战友跑步踩着木板过河,有人不支倒下,过河的战友立即下河当桥墩,很自然。 阻止敌军突围,我军成营成团牺牲的都有。 有士兵不愿剃光头,锃亮的不好看,但没头发能更好治疗,首长带头身体力行,一起剃光头。 李将军,你对会战有什么看法? 会战一直是蒋(总统)在亲自指挥,我怎么敢妄加议论呢 我们只是朋友,随便聊聊,将军不妨直言。 天知道啊。(暗淡前景,不可说,guys know) 陈布雷对蒋的提议,如今军事不在首要,人心更需,三民主义振奋精神,可让孔,宋,陈捐款于国库呢? 蒋:时间很晚了,回去休息吧。(对智囊的直言不谏尚且听不进,莫如说被眼前蒙蔽了,路在何方,他又能往何处,历史需要一个有分量的失败者)
【蒋】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毛】战役发起以前,对隔断徐州、蚌埠,完全孤立徐州这么一大坨敌人,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对黄维兵团加入淮海战场,我们一直很担心。现在看来,正是蒋介石破釜沉舟,调集了他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南线战略决战才显得这样非同小可,这样有声有色
【蒋】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分三路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
【毛】我讲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现在看来这个话没有错。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决不可进入战略决战。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利决战的条件。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的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蒋】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于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吗?
【毛】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切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正是因为如此,事情临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扑扑地跳。哪有这个道理啊,心跳的什么呢?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着这里,烫着那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啊!
【蒋】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毛】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我们的解放战争有一个很美丽的名称叫作“人民战争”,但是这部影片却一点也不像“人民电影”,导演默认中国的老百姓在养家糊口之余个个都是军史、地理的专家,所以完全不在电影中做周到的说明、铺垫,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搞不懂每场战斗每支部队的来龙去脉,还要去视频网站上找相关的沙盘视频来补课,就好像片尾说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对美国人的“未解之谜”,我看完以后也同感这电影是个“未解之谜”,导演宁愿花5分钟来特写一个反动派大军阀为委员长尽忠牺牲,好像拍摄经费实在太丰裕,不浪费些胶片就无法向上级交代....
导演在歌功颂德的功夫上并不讲究火候和精到,有一段老百姓拖家带口、连老人婴儿也一起上战场送粮的近乎弱智的情节,还有敌方的战斗英雄一听闻土改就立即倒戈投诚的剧情,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细细一品就全不是滋味:这个逻辑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说我党完全是靠以利诱人?那么我们和反动阶级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如果国党发的不是青天白日勋章而是50亩良田,他是不是就会坚持助纣为虐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成了这样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军民的鱼水之情体现在何处?人民子弟兵和军阀旧军队的区别又在哪里?
要赞扬王师的赫赫之功,反而应该从低处着手,描写战士的救死扶伤,描写军队如何保护、拯救群众,描写为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事迹,描写部队的风格素养,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用这些来体现仁者无敌的正义性,怎么能反客为主,总是强调战争机器被人服务的地位?领导集体的英明智慧、战斗的壮观场面,这些应该只是点到即止,作为衬托救国救民伟大理想的手段,怎么能舍本逐末成为电影的目的呢?没完没了地反复说一些没营养的台词、描写上下级间的那种打官腔、虚伪客套,没有控制、不分轻重地重复雷同的战斗场面,这些都让人感到乏味无趣。
这部影片的创作者,若不是思想已经变质,就是严重缺乏思想深度,伟大的革命历史变成模式化的政治快餐,以至于为了照顾投诚归化的国军将领后人的颜面,为了所谓的统一战线,在艺术形象上甚至搞区别对待,这样的影片除了用来谄媚权贵,我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意义。
气势磅礴,小平叔略抢戏,刘帅发布命令的时候相当霸气,粟大将神走位,陈老总一看就是镇得住场子的,不怪乎能封帅
黄百韬将军也是个难得的将才了,
后来救火队长背锅侠杜聿明将军被围时候的惨状,看的五味杂陈,
国军被自己人玩死了,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大难来临各自飞
最后还有个土工头号卧底微操大师常凯申,
长镜头波澜壮阔 前后落日奔马十分精彩 除去主题不说 视听语言无可挑剔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淮海是打得最爽的,却是拍得最差的,老蒋不配滑铁卢,李讷江青,14陈老总背后的书架,26刘邓陈相遇30把机密告诉记者36白毛女42假柿子45岸英夫妇,鸡鸣,镜头真好,沈安娜61邱清泉妈个逼66长镜头72特写邓,支前太差,95小哥99邓抢戏107,150大别山苦了113镜子126镜子,张冬凉摄影。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比辽沈战役更引人入胜。黄百韬一死报君恩、陈布雷忧国死谏、杜聿明坐困愁城,都令人叹息。败笔之一是故意吹捧邓,甚至还有邓的裸背洗澡戏,简直偶像剧套路了。
邓
如果真正全权由杜聿明指挥,绝不至于输成那样
自从邓大人说淮海是他指挥的之后,刘和粟几乎终生不谈这次战役。拍这部剧的时候,党政军参与过解放战争的几乎都参与了这部剧的审核,这也是这部剧质量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攻守易势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谁指挥的淮海战役?
成就:在电影里指挥淮海战役
邓二代的形象被刻意拔高了,对粟裕的表现还是不够
大概是被笑贫的粉举报删评了,但这一部的的确确就是坏在他身上,而且即便如此刻意地加戏,他的台词仍大多是些意义不明的废话。
淮海战役是粟裕打的。
杜聿明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收到蒋亲笔信命令杜务必向东南方向进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说道: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完了,完了。随后邱清泉,李弥调转向东南,不出意外的被东野牢牢包围。
邓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指挥了淮海战役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蒋介石刚愎自用杜聿明无处施才粟裕勇猛无敌小平果敢无畏还没有辽沈战役好玩
豆瓣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夸这个场景~当年国军要是能走成这样也就不会转进台湾了
片头:“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对比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当真是,承平岁月,消磨壮志。
三部中最烂,某人硬说是自己指挥的,导致电影里指挥权都分不清,按照谭震林的讲法:「贪天之功,无耻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