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讲述百年党史,既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又是重大现实题材。沉浸式音乐剧元素的巧妙深度融入,让音乐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正面力量,串起从大革命到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同时,与“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的中国古典美学一脉相承。剧集首度采用百年党史的“通史”表达,在剧情中对百年党史进行全景式描绘和传播,让《百炼成钢》不仅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更是为当下年轻人创造了一次与先辈跨越时空的价值碰撞和对话。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云中阴影征婚启事1998夜蝴蝶第一千个男人男模的秘密约定 16年的真相朱莉娅第一季布迪·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暗影猎人偶滴神啊2不止是合租的关系风云破吸血鬼检察官妮基塔第一季驯龙高手3雪人(国语版)女皇之刃:流浪的战士荒野猎人好女孩第二季亲爱的·客栈第一季猛兽列车风流家族 風流家族飞虎雄师之再战江湖废柴联盟第五季最近在看湖南卫视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百炼成钢》,之前对这种正能量剧是很排斥的,想不到也有看上瘾的一天!
记得很久之前跟朋友吐槽说,一点不喜欢近代史,感觉还是民国之前的历史比较有意思。朋友就嘲笑我说,受不了你们这些非要标新立异跟主流唱反调的人,如果没有共产党,你还在村里喂鸡呢!
这几年发现自己一点点在改变,特别是疫情之后,发现那些曾以为只是喊口号的正能量,变成激励无数人勇敢逆行的伟大信仰,甚至身边有熟悉的朋友也变成了新闻里的抗疫英雄,我自身也经历过连夜做核酸、酒店免费隔离这种高效抗疫举措,再看最近隔壁印度恍如人间炼狱的日常,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突然就对我们国家的凝聚力、执行力多了一些敬畏,对党史也开始有些好奇。特别是这几年在国剧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出现很多令人惊喜的好故事,正剧也变得越来越好看。
这部《百炼成钢》就画风新奇,抛弃传统偏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以歌咏情,更有代入感,有种精巧抒情的散文诗之美。前六集以《国际歌》的传播和影响为主线,串联起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那样黑暗、迷茫的年代,围绕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牺牲和斗争的故事展开,他们如何百炼成钢,高举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谱写一曲救国救民的血与火之歌?
《百炼成钢》抛开围绕近代史时间轴发展的线性叙事传统,讲述故事的手法更写意,不再着墨于重大历史事件,着力点放在人身上,围绕这些英雄先驱,展开他们关于朋友、父子、夫妻、家庭之间的复杂人物关系,这样去脸谱化的英雄成长故事,也是一部更有记忆点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发展史。
序曲:暗夜星辰
《百炼成钢》以两段看似随意的送别戏,小处见大,引出我党的创立:
第一段是毛泽东车站送别好友蔡和森,两个人感慨时代黑暗,不知道谁能带领国家走向光明。两个人一个选择赴法求知、一个选择进京找李大钊,兵分两路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由此不由想到,与他俩同为杨昌济得意门生、并称“湘江三友”的萧子升,因为选择信仰无政府主义,长期居住海外,最后客死他乡。
第二段是1920年,李大钊冒险送陈独秀去天津,两个人在一辆普通的骡车上,相约一北一南,共同建党,《百炼成钢》重现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段中国共产党建党史的佳话。
这两段交相呼应的送别戏,展现了我党创立之初,如毛泽东、蔡和森这些五四进步青年对国运发展的迷茫和对真理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这两位革命先驱,在建党初期的坚定和奉献,正如当时流传的那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黑暗迷茫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用更容易共情的同窗之情、战友之情,顺其自然引出我党创立的合理性和迫切性。
中篇:百炼成钢
有时候我会思考,以前为什么那么排斥正剧?可能那些英雄故事太过熟悉,熟悉到我们忘了敬畏,只剩下审美疲劳,毕竟如果一位英雄刚出场,你就知道他是谁,他会做什么事,即使足够伟大,但也不想看啊。
而《百炼成钢》里的共产党人是去脸谱化的,没有启用任何特型演员,演员在饰演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先驱时,更多的是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特别是着力于偏抒情的叙事,代入感更强,会让观众不知不觉陷入剧中人物的立场,跟随他们一起生活和成长。
好的故事就得这样,必须令剧中人物彻底脱离上帝视角,你不能一上来就令他们没有任何驱动力地相信,只有坚持共产主义道理,中国革命才会取得最终成功。
《百炼成钢》以陈独秀父子三人的两段激烈冲突来展现,在那个黑暗迷茫的年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经得住考验、百炼成钢后的绝对真理。第一次,儿子反对父亲,是因为儿子们是坚定的无政府主义信仰者,他们认为共产党是对俄式暴力的东施效颦,而当时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政府腐败的中国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他们不想再有流血和牺牲;第二次,经历法国留学的亲眼所见,对无政府主义无比失望后,儿子们选择加入共产党,同时对陷入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父亲表示不认同。这是一段流动的父子对手戏,明线是讲述陈氏二子的成长,暗线则是我党创立之初的机会和挑战。
而与此相关的,瞿秋白与杨之华相识、相爱到生死相随的夫妻之情;陈望道从翻译《共产主义宣言》的欣喜甜蜜到反围剿斗争被捕后的悲伤,都以人物各自的情感发展,来反应这些革命先驱当年所经历的考验和牺牲,最终成长为拥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人民英雄。
高潮:血与火之歌
作为《百炼成钢》高潮部分的血与火之歌,不再是气势磅礴的知名战斗场面,而是以毛氏一门英烈的小家故事展开的。
本剧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从相爱、结婚、生子,乃至分离、牺牲的家庭故事。两人的互动没有大张大合的戏剧冲突,恋爱时的情投意合、婚后的患难与共、离别与想念都是细水流长的白描手法,哪怕是杨开慧牺牲,也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她只是掷地有声地控诉反对派“你们制造的孤儿还少吗”?
再到毛泽民、毛泽覃与毛泽东兄弟三人的互动,虽然只有短短三场戏,从追随大哥脚步加入共产党、到战时短暂相聚,再到两人牺牲,而毛泽覃牺牲时,只有29岁。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进步青年,无数家破人亡的牺牲,才换来千锤百炼、浴火重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我们和平、富足新生活的开始。而这些故事都是伴随着中共一大展开、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成立、五卅惨案、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步向前,让我们跟随剧中人物经历这场百炼成钢的革命斗争之路,去理解那首用血与火谱写的《国际歌》。
这剧没有流量明星加持,也没有高甜CP剧情,甚至并不那么有趣,但这些革命先驱的成长故事值得一看,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党史,也是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富足生活的来处,正如QQ音乐里《国际歌》底下999+的评论,我们从不曾遗忘这熟悉的旋律,而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百炼成钢》的故事又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如果没意会错的话这一段要开始讲共产党人的解放之路了。在这部很关注细节感的品质剧里,此时的毛主席脸上也有了些许岁月的痕迹,而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也都接连出镜。虽然时间再变,人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插句题外话,操着一口山东话的“雷嫂”李小萌真的有可爱到我,不知怎么的,就感觉她特别适合这个大大咧咧的可爱山东姑娘形象。她也算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篇章里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吧。
在这个篇章里,抗战刚刚胜利,在所有人都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时候,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把目光放到了为广大农民谋福祉上,尽管,内战的乌云已渐笼罩全国。在此期间,共产党人的精神再度经受住了考验。
突围战场上,王震的部队饿到饥不择食,没忍住挖了老百姓的一些洋芋来给伤员充饥,得知这一情况的王参谋长先是厉声呵斥了自己的手下,然后不惜命人杀了跟随自己许久的战马给兄弟们饱腹......临走之前他给躲进山林里寻不见人的老百姓们写下了“欠条”——“革命胜利之后,加倍偿还”。既能看出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又将他共产党人的廉洁品质展露无遗,同时也能看出他坚守初心的决心。在他看来,“先有人民后有兵,再苦再难共产党人也要先顶着”!
当哥哥找上门,想让曹火星写一首违背信念却能“保命”的歌曲时,他想也不想的拒绝了,哪怕他知道此时此刻正有一架枪口对准了他的脑袋,也没有丝毫的怯懦和犹豫。这就是那个年代革命人们的精气神儿,哪怕只是一首歌,都不能违背良心,更不能放弃初心!
李公仆、闻一多先生惨遭奸人所害为革命英勇献身,甚至小小年纪的闻立鹤也险些惨死特务枪下。但是那时的他们,似乎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危险来临之前的记者会上,闻一多先生面对举着枪的两个特务,甚至拍着胸脯让他们尽管来。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革命而牺牲,没什么好怕的,守着初心而亡,也是一种荣耀。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这个全新的篇章里,剧集的讲述方式似乎又多了些不一样的感觉。相比于战场上动辄鲜血横流的暴力场景,这个时代的思想斗争其实更为严峻激烈,在这部《百炼成钢》里,既有战场上炮火连天、紧张激昂的战斗氛围,也有意义深刻的思想斗争和心理战。革命之路,道阻且长,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初心不变,也正是这份坚守,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今天。
国内的党史影片,尤其是军事片,多以常某人为代表。这位大佬似乎在其组织内无所不能。借用各个影视小组获取关注的常用技俩:“一句话证明你看过那啥”来说,他既能大骂娘希匹!某某无能、丧权辱国;某某某拆烂污!又能说出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的柔性话语。谁都管不了他了。
其实并不是啊,尤其是早期,常某人羽翼未丰之时,是谁支持他对工农抬起了屠刀,是谁让他下定了决心,是谁在他身后提供金元与舆论的帮助呢?
国民党右派,这些大佬往往隐藏在常某人的身后。《觉醒年代》点出了吴某人,《光荣与梦想》点出了常某人的同乡叔公,本剧则点出了张某人,我特别喜欢武昌城下的一个镜头。
叶挺独立团攻占蛇山,常张二人跑到阵地上,谈起了党派问题,张说完话后,一阵战火硝烟飘过,将他遮住,镜头定格在常某人的脸上。
我在想,为何对这群大佬们提笔不多呢?
我猜:
第一、他们多数没有亲手沾血。
第二、他们有时还反对老常。
第三、他们面目多变,后期退出。
这么说吧,亲手欺负人的坏人可恨,站在旁边看热闹的无赖也不是好东西。
前段时间一直忙,最近终于有了点儿属于自己的时间,得以看看书,窝在沙发里追追剧。年纪大了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还是更愿意看一些有厚重感,有历史情节的佳作,偶然翻到了《百炼成钢》这部剧,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偶然吧,更多是看了毛卫宁导演的名字点进来的。
最早看毛卫宁的作品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是06、07年那会儿,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看那部剧的时候我还年轻,但已经很喜欢这个类型的作品,后来回头补了他的《誓言无声》和《梅花档案》,对于毛卫宁的风格还是非常情有独钟的,尤其欣赏他讲故事的能力,能将整件事的脉络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呈现在你面前,保有悬念的同时还让人过足了瘾。
所以看见毛卫宁的名字,冲这个我也要看看《百炼成钢》这部剧,而毛导确实也没让我失望,整部剧从建党一直叙述到改革开放之后,如此多的人物、如此多的故事线索,要把握好节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毛卫宁导演生动的展示了自己讲故事的功力,每个故事都有血有肉,让人看过之后有记忆,如故事的开头儿,赵樱子饰演的杨开慧怀孕,主席陪她散步,给腹中的孩子取名儿一段儿,笔墨不多却贴切写实,让人看到了伟大领袖亲切、自然的一面,像普通夫妻一样憧憬着腹中胎儿的未来,还让普通观众活灵活现的了解了历史,像我是此一次知道毛岸英名字的由来。
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看《百炼成钢》有种看《红楼梦》的感觉,有的人物也许笔墨不多,寥寥几笔,却让观众把他的名字记住了,甚至喜欢上这个角色,整部剧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
还有一点很多网友总结了,通过八首经典歌曲串联起八大版块,我觉得这也确实是很别出心裁的一点,虽然只看了“国际歌”的一个章节,但觉得歌曲和电视剧融入的很自然,很喜欢这种创意,也对后面几首歌曲里的故事更为期待。
而剧中演员的表演也可以说可圈可点,我对年轻演员的关注不多,但汪涵、佟丽娅、陈晓、王雷等还是比较熟悉的,看到这份演员表的时候本来有点儿替毛导捏把汗,这些年轻面孔又有各自的成就,我对汪涵的印象总停留在那个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忽然来饰演李大钊这样一个铿锵有力的角色,能把握好么?
事实上他们都没有让我失望,历史人物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与躺在文献里的描述,想要把他们演活,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有一些不脱离轨迹,合乎逻辑的发挥,这一点既有演员的功力,也离不开导演的把握,毛卫宁导演是个能将故事里的形象立体化起来的人,好像当年执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原著党我很欢喜,这次的《百炼成钢》亦是如此。
一口气把这部年代大剧看了个过瘾,《百炼成钢》带给我十足的惊喜。
看这部电视剧时,有一种历史书在眼前翻过的感觉,那些从小耳熟能详的、又或是以前不太熟悉的故事在眼前一一上演,想起了上学时那些曾经努力背过的历史知识,但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字显然已经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铅字。
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信仰,有干劲,对革命充满了热情,会流血,会牺牲,会为了理想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让人特别感慨的是很多革命者年纪轻轻就慷慨就义了,他们死的时候都很年轻,并将永远年轻,正如歌声里所唱的那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一首激昂铿锵有力的歌曲一直贯穿着前六集,《国际歌》的歌声串起了那些远去故事和逝去的时光,串起了那些不应当被时光所遗忘的人和事。
国际歌与瞿秋白
跟耳熟能详的很多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比起来,很多人对瞿秋白的故事了解得并不多,但他在党的革命初期非常重要。他敢为天下,曾有过很多第一,是他第一个翻译了《国际歌》歌词,也是他第一个系统译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是他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了中国,他也是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革命者。
特别是他与国际歌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重要情缘。
1920年11月7日,瞿秋白参加了哈尔滨俄国人的俄国十月革命纪念三周年的纪念会,会场设在了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屋里,到处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瞿秋白于是就坐在了演说坛上。宣布开会时,全场欢呼“万岁”,并起立齐声高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歌声雄壮浑厚,铿锵有力,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此时,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有一周年。
而后,瞿秋白赴俄留学,并成为了陈独秀先生的翻译。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开幕式。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出席了这场大会,剧场里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革命的热度达到了空前的热潮,季诺维也夫致开会词后,全场掌声如雷,奏响《国际歌》,瞿秋白的思想也被莫斯科的这股红色浪潮激荡着。
1923年回到北京后,瞿秋白才知道堂弟瞿纯白已经是共产党员,成为了职业的革命者,他跟堂弟夫妇住在了一个四合院里,闲暇时,他也曾绘声绘色地给侄子们讲解自己在苏俄的见闻,就并教孩子们唱《国际歌》等歌曲。瞿秋白就是在这个时候重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的,此前在中国《国际歌》已有了三种译文,但由于译文不够确切,而且没有跟原歌的曲谱配译,所以都无法歌唱。
为了使《国际歌》真正成为广大中国劳工大众的歌曲,瞿秋白按照曲谱配译中文歌。瞿纯白家里有一家风琴,他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译词,不断斟酌修改,直到顺口易唱为止。因为法文的“国际”(L'Internationale)一词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但这个音节有八拍,不太好唱。瞿秋白经过再三琢磨,采用了音译法“英德纳雄纳尔”,这个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问世,瞿秋白作为该刊的编辑,把创刊号编成了“共产国际号”专刊,并亲自题写刊名,设计了封面,在该刊中瞿秋白发表了共计六篇文章,并把《国际歌》的译词(篇末附歌曲词谱)也刊登出来了。
翻译《国际歌》不过仅仅是瞿秋白功绩的一部分,正如某位国家领导人在瞿秋白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来的那样,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他同党的其他领导人和党外革命人士一起,努力促进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发展,推动广东国民政府进行以北伐战争为中心的各种革命运动,开创了轰轰烈烈的1925至1927年大革命的崭新局面”。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这次会议开始把革命从惨重的失败中挽救过来,实现了我党发展过程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后,秋白同志勇敢地担负起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他同战友们一起,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和振兴革命,开辟革命的新时期,这个功绩是不可埋没的”。
瞿秋白被解徐中央领导职务之后,他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他是党内最早认识和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作用的领导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单是凭这三大功绩,已经使瞿秋白在我国的人民革命史上永垂不朽了。
革命的道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因为叛徒出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
而在就义之前,瞿秋白写下了他那篇剖省自我的著名文章《多余的话》,从1935年5月17日开始写,到5月22日写完,写了整整6天。
就义那天早晨八点,36师的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发出了枪决命令。瞿秋白当时正在伏案挥笔写下了他的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写完诗后,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
瞿秋白扫视了一下这些特务军官,神态从容,缓步踏出了大门,然后坦然正其衣履,在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今天从遗照上我们还可以想见他当日的风采。走出中山公园后,瞿秋白在匪兵刀枪密布环护之下,慢步走向了刑场,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高唱国际歌,国际歌是他是用俄语唱的。在场的人清晰地听到了“英特纳雄奈尔”的歌声反复回响,瞿秋白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而后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瞿秋白就义时仅仅36岁,在屏幕上那些闪过的字幕里,逝世的革命者常常只有二十多岁。
1927年7月4日,陈独秀长子陈延年在上海被刽子手残忍杀害时,年仅29岁。
1928年6月6日,陈独秀次子陈乔年在上海英勇就义时,仅仅才26岁。死前,他曾乐观地跟狱友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1930年11月14日,因为不肯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枪决,死时年仅29岁。
27年后,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就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依然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地怀念不已。作为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本可以过上安然无忧的日子,然而她却选择了投身革命。与毛泽东结婚后,她一直都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也凝聚着她的心血。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而后又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杨开慧死后,在上海帮忙安置她和毛泽东的三个孩子的人正是周恩来。
周恩来,风度翩翩,年少有为。早年赴法留学,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就已经担任了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彼时他才仅仅27岁。他两次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在炮火连天的征战中一直英勇向前,与此同时也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1927年8月1日,他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历史本身是如此精彩,那些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身影和名字,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著名历史场面,那艘在南湖风雨摇曳中看似不起眼的小船,那些在北伐东征炮火连天中倒下的身躯,那声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那些让人无比激动的重大时刻都通过屏幕在眼前一一重现。这些从小背到大的历史故事,虽然不曾忘记,但似乎停留在记忆深处,直到屏幕里的身影把那些精彩的时刻在我们眼前重新一一演绎,让我们也重新焕发了对这些历史的热情。
当然,革命总有流血,也有失败,也有让人难过的时刻,看到屏幕里那些逝去生命如此年轻总让人不禁扼腕叹息,黯然神伤,但同时也让人愈加敬佩他们的选择。看着他们的精彩人生和故事,让我们可以想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日之和平的幸福生活,曾经洒过的鲜血和做出的伟大牺牲,想一想今日生活竟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非常期待后面剧集的更新。
《百炼成钢》剧情历史 电视剧
我在十几岁时对党史非常感兴趣,并记得很多历史细节和重要人物。几十年过去了,传媒很少提及党史之类的……。让我这个曾已掌握的那点历史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由此张冠李戴的事常发生。这部剧拍的太及时,我们又有能重温党史,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在党史这部分是个空白,此剧可使年轻人轻松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从而加深对党的感情,换来的将是他们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大业中。
这部剧编排很新颖。剧中主演王雷扮演的毛主席,神似真人。饰演瞿秋白的陈晓,演的很不错。给五星一点不过分。
看到李大钊同志走上了刑台,心中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们的不怕牺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到在刑场上,李大钊从容赴死这一段,我的眼睛里就像进了沙子似的,眼泪彻底止不住了。汪涵演的可真好啊
陈晓的瞿秋白和原型太贴了,很多人可能对国产献礼剧有些小偏见,其实真的看完会很有感悟,毕竟历史书上不一定会将那一段历史书写的那么详细。很羡慕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志向一致琴瑟和鸣。
我暗搓搓地期待钱部长出来参加歌唱祖国大合唱,然而并没有~
叙事风格还是蛮有新意的,用一首首歌串联起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就连不爱学历史的我在看完一集之后都能毫无困难地记住那些人、那些事了。更难得的是,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是王雷啊,演的是真的很不错,第一眼看到都没认出来是他~
人物选角表演,民国居所服装礼节等细节之处不能见精神,可以更精细些
陈独秀和陈延年吃面这段细节太好哭了,两父子都是针尖对麦芒,然而始终连接他们浓浓的亲情是不变的。刘威老师老戏骨啊,举手投足都是戏!好看!
看了两集,挺特别的剧
表白陈晓饰演的瞿秋白先生!!!陈晓的形象和先生儒雅矜贵的气质太贴合啦!在教室里踱步、授课,慷慨激昂却又温文尔雅,从外型到演绎都很让人惊喜啊!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晓的瞿秋白刘烨的杨之华还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让人为之向往的浪漫爱情。
只要冲破黑夜,穿过硝烟,跑过灰暗,就能看见黎明,望见曙光,触碰天亮了。那首歌里唱“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啊,真是永远闪闪发光着的。而那些漫长的苦难的锤炼的血泪的淬火的过程,永远是先烈们鲜活存在过的明证。虽是主旋律戏剧,但很新颖地以八首组歌串联,用音乐来诠释咏史,听来也觉心潮澎湃、悠扬、激昂。
故事从革命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徐徐展开,一首振奋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展开斗争的歌曲,在他的笔下燃起了燎原之火。整部《百炼成钢》,用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时空回溯的交织体验,令观众仿佛身处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时代。《百炼成钢》呈现给我们的,是帮助人民思想冲破牢笼的革命家,和为保卫祖国而一往无前的勇士。从为抗日战争而前仆后继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抗美援朝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解放军;从为新中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者。八首经典歌曲,汇聚成了一首全新的百年赞歌,是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献礼。
天天接受革命的洗礼,认识了好多闻所未闻的人。
陈晓的瞿秋白气质儒雅气场十足,特别是出场从马车下来,站在雪花下希冀的眼神很好,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残酷革命下浪漫的革命爱情故事很戳我,但是剧剪的很零碎,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陈晓唱的歌应该是配的,台词是原音进步很大
陈延年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虽然后来失败了。后来他慢慢发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政权中国才有救,又改读马克思理论,从不盲目跟风,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怎能不爱?
李佳航的张伟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能让蒋介石担忧重视,叶挺真真是个传奇人物,铁军将领名不虚传!!!另外这部剧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很适合,他的眉眼和周总理的从容儒雅的气质真是有那么几分相似;蒋介石的扮演者的选角也很不错,我之前看建国伟业中年蒋介石是张国立扮演的,这部剧的演员简直就是年轻版的蒋介石。主创团有认真选角,很用心,点赞!
之前看网上说是“以歌咏史”的形式,感觉好奇所以跟着爸妈一起看了一下。可能因为最开始的剧情都是围绕《国际歌》展开的吧,整体结构看起来确实很像散文,和其他的主旋律电视剧不太一样,挺特别的。演员方面,不得不说汪涵太让我惊喜了!最开始还不太能想象他演李大钊会是什么样子,但从他一出场开始,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李大钊本钊,选角特别合适。
45集,太长了,没耐心,还不如去追《理想照耀中国》
虽然是电视剧,但导演的调度意识很强,第一集开场车站送别就是一个长镜头,熙熙攘攘的街头景象很有现场感;停电之夜,黑暗中点燃的那盏灯象征意义很强,年轻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也颇有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搞革命就像白手起家去创业, 理念、团队、方向、执行都很重要,这群年轻人能走到最后,实现创业成功就是一部当代史。才看了两三集还不错,希望后面越来越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