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篇很闷的影评,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意图太强烈的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沟通。不过,我更无法避免政治,政治产生国情,国情产生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出故事。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了,只不过个人喜好的话,只能达到三颗星的标准。 下面,我来以电影叙事结构为切入点,说说看。 说实话,《通天塔》是我第一部看的三段式结构的电影,所以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之后,我有意找了一些三段式结构的电影例如《The Dead Girl》或者《撞车》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呢,在了解了这些影片的叙事风格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就是“群像电影”和“多线电影”,再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像《性的本质》那样的电影,就是一些标准的“群像电影”,我就觉得《通天塔》也很像“群像电影”, 但是随后我找到另一个名词,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次呢,我可以确定《通天塔》是一部“超链接群像电影”,而且同时呢,它是一部“多线电影”。 在网络上我并没有找到“超链接群像电影”和“多线影片”的确切定义,因为这个分类并不是常规的类型分类,应该说这一个是从影片叙事方法上,一个是从影片结构上的分类,在这学期电影赏析课程的专题中,提到过的电影可以算做“多线影片”的就有理查德 凯利的《死亡幻觉》和金基德的《收件人不明》等,而“超链接群像电影”就应该是冈萨雷斯的的看家本领,无论是《21克》还是《通天塔》多是典型的多线影片,除去它的“三段式叙事结构”,而我就从这两个特点上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超链接群象电影 我先来说一下群像电影,群像是什么意思我翻了好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而且网络上也没有确定的“群像电影”的一个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我想应该可以读解它。“群”是群众,众生。“像”是图像,表像。“群像”就是“众生之像”。 我很喜欢这样模式的电影,因为不仅仅是觉得新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类电影中得到的“信息量”比普通影片要多,因为就算只是共同诉说一个故事,它在剧情中的“截取面”也要比普通电影多的多。而且,我觉得群像电影有很多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因为观众本身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属于这“芸芸众生”之中的,所以虽然不是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容易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会体会到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慨,同时是一种反思。我觉得相比与普通的剧情电影,群像电影讲会更容易有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群像电影比普通电影丰富的多的生活截取面,造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另外一点呢,就是对于剧情的叙事模式。群像电影的视觉重点是并非只是放在一两个主人公上的,而是在同一空间或者不同空间的人物之间游弋,而他们共同叙述的又是同一事件或者是同一主题,这就可以大大的加强故事的叙述力量,这种效果是普通的叙事模式不可比拟的。就像一个命题的论述,当你的论证越多的时候越能说服人,群像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论证,当然比普通剧情电影有更大的叙事力量。 在群像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的联系在里面的,不论这种联系是通过事件或者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显得群像电影真实性的大大增加,其实这种作用很像法斯宾德创造的“镜像系统”的作用。而如果这个起联系作用的事件是跨越空间的,或者说牵扯进时间的人物是跨越空间平台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做单纯的群像电影,但是它又确实跟群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们可以加上一个词来定义它,那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通天塔》能称为群像电影的立足原因所在。《通天踏》中的群像跨度很大,很多程度上脱离的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约束,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影片本身的“影响重力”。 关于群像电影的内容意义初探 仔细想了一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导演要用群像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他的故事?那把他缩小,就是导演需要这么多人去诉说什么问题?很明显,答案就比较具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对立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隔阂,关于人性中的恶,关于观念的相对。人与人之间如果是统一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团结,关于人性中的善,关于理解共识。因为这些故事统统是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绝对没有群像电影来的震撼。这些是我的想法,在网上看一看,群像电影大都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对于群像电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多线影片 多线影片我觉得蛮不好说的,所以再加一个定义:“蝴蝶效应式的一主线多分线的影片”,蝴蝶效应其实指的就是因小见大的事件,《通天塔》其实就是讲的一个蝴蝶效应式的故事。我觉得冈萨雷斯对于驾驭多线影片的能力很强,很散的线索去组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往往会增强影片的观看度,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对于这么散的一个东西链接起来是需要很强的电影节奏感才能处理好的,在近几年,多线电影被影评人归纳为充满野心的电影,正是因为多线电影往往出奇制胜,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它不需要很多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有很强的效果。 多线,往往使影片更加“多面”,多面体的影片,往往在叙事上非常丰富,所以在结构上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冈萨雷斯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冲着皮特看的这部电影,喜欢他深邃有故事的眼神,而这部同样深刻的电影莫名的格外适合他来诠释和演绎!
很喜欢一位观众的评价“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看了很多以几个人为主线,然后把几个偶遇的人和事连接起来,拼凑成一一部电影的片子每次都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连贯和突兀,而这部电影也是三个地点,偶遇的人与事,去让人觉得这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而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一个主线在牵引着,让人觉得总觉的这就是生活!
一部带着悲伤情调又温情的电影,最后婚姻被挽救,爱情还是很美好,有的人在继续等待着,有的人重新获得,有的人失去了,但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有平淡也有冲突,有分分合合,有喜怒哀乐,但总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风停时就休整,起风时就对抗!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原声不错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