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高跟鞋

HD

主演:狄威、成奎安、林小楼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国语年份:1996

 剧照

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2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3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4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5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6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3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4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5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6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7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8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19人皮高跟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皮高跟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某夜养女秀玲与李氏鞋厂老板二人为钱争吵,无意间秀玲被推倒撞墙而昏,此时一名蒙面人进屋打昏李刚并加以分尸剥皮。隔日秀玲醒后就未见李老板踪迹,有一天李刚的儿子李天佐询问秀玲,为何未见其父的人影,心中一直闷闷不乐,直到有一天天佐至警局报案,说明父亲失踪一事,于是警方展开一连串调查失踪人口。某日大厝正忙著做鞋,毒犯阿南至鞋厂剥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继母与女儿的蓝调2022年谨贺新年SP热爱岛激情炎岭恶魔玩具阿炳马到成功天使战士亡命救赎2016僵尸先生(国语版)罗马浴场蕾雅满溢的水果挞陌生人2008我真的爱死你疯女人的舞会一次呼吸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好兆头第二季失衡凶间粤语警花与警犬干儿子我的父亲母亲杰克茜记忆森林天算不如人算她和他的光明未来箭士柳白猿中年好声音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你会突然明白,你已失去

这部片子一开头就让人联想到《秋日奏鸣曲》,到高潮部分,则直接由女儿之口道出本片母女关系与《秋日奏鸣曲》的相似之处。但,绝非模仿。

同样是表现母女情仇的片子,阿莫多瓦比伯格曼包容,即使献身演艺事业而无暇顾及日常生活,影片里的明星母亲依然深爱着女儿蕾贝嘉,哪怕蕾贝嘉杀人。

蕾贝嘉杀死了母亲的两个情人:一个是在幼年时期,成为她继父的男人阻碍了母亲的艺术生涯,因此被她换药间接害死;一个是在成年以后,她跟母亲的旧情人结婚,但母亲回来了,因余情未了促使三者关系尴尬兼一些旁线事件引起的激化,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

貌似都事出有因,归根结底却是孩子的独占欲在作祟,蕾贝嘉的执念是:赢了母亲,赢得母亲。

自打出生以来,她就有一个绝大部分属于公众,仅有小部分属于自己的母亲,这小小的一部分还得跟母亲的情人们分享,她跟在他们后面,只是一个被逗趣的小东西。她仰慕母亲,极力模仿母亲,珍爱两人拥有的相同物件——比如那对小时候跟母亲一起去旅游时购得的耳环。

母亲有的东西,蕾贝嘉都想拥有,包括母亲曾经拥有过的男人。这大概可以归因于母亲过于强势的社会身份造成了蕾贝嘉无法像寻常家庭的孩童那样在一段特定的时期里理所当然地占据母亲,发展出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即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养成。

欠缺型的旧有依恋模式未被有效打破,那么带入成长历程往往会产生情感方面的饕餮式回旋——极为渴望建立一段满足情感需求的新关系,倾其所有投入(包括消耗对方),却全部拿去填补往昔那个无底洞了。于是悲伤、绝望随之而来,伤口撕裂得越来越大,欲求也就越来越强烈,最后演化为毁灭一切的愤怒,导致关系丧失。一切都完结了么?

然而。爱到尽头,到一去不返之时,正如影片里Luz Casal所咏唱的主题歌:不久后你将会发现,日子不好过,因为没有我在身旁。每到夜深人静的夜晚,你会想起,那段甜蜜的日子……你会突然明白,你已失去,宝贵的爱情,心爱的情人。——在拥有时不能确信,以丧失为代价才能验证到曾经的拥有,这种痛入骨髓的悲伤只会在一次次的后悔和重演中愈加沉积,拖着饱受摧残的生命无休止地沉沦下去。

在激情中饮鸩止渴直至犯下不可逆转的罪过,或是惊涛骇浪之后克制为死水微澜,这样的主题在不同的导演手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擅长刻画回避型人格的伯格曼做法是点到为止:有感触,但生命还在延续,或许以后的人物关系会有变化,又或许仍是各走各的路——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阿莫多瓦显然激越得多,他不满足于揭示问题,还急于处理问题。他的故事更为跌宕起伏,不惜走极端:性、谋杀、扑朔迷离的身份游移……只要能服务于他的主题,他什么都敢端出来,甚至漫不经心地跨越伦理道德的界线——我感觉,他并没有挑战的意图,只是手轻轻一抬,放过去了。

有趣的是,正是这样的“放”,起到了救赎的作用。在多重身份之间转换的男人(人妖、吸毒者、法官)爱上了犯下杀人罪的蕾贝嘉,愿意在其面前整合身份以共同步入未来生活;临终的母亲为了让女儿重新拾起幸福,不惜违背教规以撒谎来承担罪名。

阿莫多瓦是相信爱的,正因为承认了爱的痛苦,他对爱格外宽容。他不想声讨什么,追究什么,因此或许显得不那么深刻。不过我喜欢他慷慨地给予剧中主人公重新建立生活的机会,即使有那么一点儿工于心计和不择手段。

最后的场景是母亲和蕾贝嘉曾经共同生活的一间小小地下室,功成名就之后,母亲将它买了下来。在这里,为了等候彻夜不归的母亲,小蕾贝嘉一遍又一遍倾听小窗外的高跟鞋声难以入眠。高跟鞋,这鲜艳、坚硬的欲望象征让爱成形又将爱踩成碎片。

母女终于和解,女儿放下了恨意向母亲倾述浓厚的爱,并终于能够感受到母亲从未断绝却总被无奈阻隔的深爱。在这片子里,我感受到阿莫多瓦对女性内驱力的敬重与悲悯,做为女性的身份设定,要在社会成就和个人情感方面同时实现欲求,那种矛盾和两难抉择不亚于生产时的阵痛啊。不过,女人如果接受了自己的分裂性,会不会好些?如同母体诞生出新的个体,除却生理上,在精神层面也该具备男性世界定义之外的强大。可那是什么呢?我还没想明白。呵,反正在这点上,我喜欢阿莫多瓦,讨厌伯格曼。

如今,蕾贝嘉推开地下室窗子的时候,那些在头顶移动的高跟鞋并无压迫感,而是温情记忆之回归。总也盼不到的爱随着哒哒声走回来了,而母亲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蕾贝嘉趴在母亲的身上,仿佛又重新融为一体。但这已经是有准备的丧失,是爱的延续以及未来的开始。

其实失去总会成为必然,要明白的是既然确信了曾经的拥有,就该习得如何去爱,甚至做好哪怕是受到伤害的准备。所以,阿莫多瓦眼花缭乱地把玩禁忌,最终还是治愈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前写的旧文,如果不是重新翻阅这篇,我都忘了看过这部片子。

 2 ) 荒诞与杂碎的后现代叙事

西班牙当代电影灵魂人物阿莫多瓦早期但是足够经典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复杂程度令人咂舌,电影的直观感受便是荒诞和杂碎,这也秉持了阿莫多瓦一贯的后现代风格,电影采用多个二元对立,恶魔母亲与天使母亲,却集于一身,虽然转折比较生硬,却符合了观赏者的心理,同时,母女二人施暴者与受害者在电影前后的转换,也构成了二元对立……电影的元素十分绚烂,三角恋、乱伦、童年床上、吸毒、性倒错、性爱、枪杀、悬疑、同性恋、监狱、歌舞等等……这几乎囊括了一切眼球经济的拼贴,使得电影非常类似于西班牙的喜闹剧……关于这部电影的后现代性批评,戴锦华有专门的阐释,非常详尽,再次不多赘述……个人体验而言,这部电影在秉承弗洛伊德的同时,也尝试着颠覆精神分析,厄勒克特拉情结却发生在母亲身上,女儿扮演了俄底浦斯情结恋母的男性角色,这在某种意味上成为了颠覆,对女儿而言,男性无关紧要,只是询唤母亲的关注,比如父亲,与母亲抗衡的手段,比如丈夫,或者是代替母亲的工具,比如人妖法官,这是有悖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母女成为了镜像关系,她们似乎都需要从对方身上询唤各自的存在……然而当她向母亲叙述了所有童年创伤,她得到了痊愈,这又是符合精神分析的推演的……阿莫多瓦在色彩上的运用十分具有泼普色彩,而不时出现的夏奈尔也是消费主义的表征,导演不愧是奇才,他在玩弄艺术,各种艺术的杂碎成了表达他个人主张的工具,期间,大众与小众文化,低俗与高雅文化混为一谈,互相解构,而对于导演,他同时做的是将商业片与文艺片的混合,在他的麾下,似乎这个概念也成了后现代的症候……

 3 ) 服装和人物,浅浅浅的记录

在阿莫多瓦的电影Tacones Lejanos 中,有两个品牌的设计贯穿始终,分别是Chanel 和 Giorgio Armani。Chanel更多一些。

室内设计,摆设,色彩,甚至是服装,在他的电影之中发挥着烘托气氛,诠释人物特点的作用。在这部电影中,阿莫多瓦直言,两个品牌的服饰代表着两个女主角的个性。为了答谢两个品牌的支持,连台词都特别做了配合。

被歌手母亲抛弃的女主Rebecca在与母亲分别15年后,终于可以和母亲团聚。她为了在母亲面前显得得体,为了表现自己优雅,不逊色于母亲,且为了得到母亲的注意,Rebecca总是穿着风格显著的Chanel套装。她的身份认同需要通过特定的服饰来完成。相见时,她穿了白色tweed套装,母亲也大力赞扬:“这香奈儿也把你弄得太美啦,你的腰都出来了”!白色的她,很温和,与母亲的再次见面,她希望表现得顺从,亲密。大概是她最得体,精神奕奕的时候了。

母亲还没有进去角色,事业心依旧,出场是红色的Giorgio Armani套装,简洁内敛而有力量且醒目。尤其是红色的帽子非常出挑。连台词都要提及:我可不是每天都戴这样的帽子。No todos los días me pongo un sombrerito como este. 【我感觉阿莫多瓦偏爱阿玛尼提供的服装造型,毕竟这部戏中母亲是女儿追赶的对象】。

即便年过半百,依旧极具魅力的母亲Becky不只是穿套装,风格各异的服饰时常更换。她是艺术家,有演出,且后面也越发意识到自己回国的主要目的是与女儿修复关系。

演出时候的绿色长裙和红色长手套非常具有舞台风格。之后,在与女儿的单独激烈对话的情境中,Rebecca将心里对母亲的控诉和不满,委屈都吐给了Becky。这时候的Becky穿着了黑色套装,显得沉稳却紧张。

相比于总是复刻母亲,想要超越母亲夺得更多关注的Rebecca,Becky的着装多变,且总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在她们同去看模仿秀表演的那天,Rebecca甚至在出发前特意换了新装,那是她唯一一次穿着了除了套装以外的服饰(监狱期间除外)——one piece 礼服。尽管如此,母亲依旧获得了更多瞩目。两人同框,有点小白花遇见大魔王的意味。

在影片最后,母亲不再有了光环,只想借生命最后的机会赎罪,她黯然无色。相反,Rebecca仍然是香奈儿套装,颜色为红色,似乎是新生的象征。

除了Chanel经典粗花呢套装,出现的单品还有91年SS的CF包包,彩色夸张耳环,Chanel Slingback拼色鞋,Chanel Première链条表(香奈儿品牌首次设计的手表系列),等等

 4 ) “妈妈,我需要你”

阿尔莫多瓦又感动我了。《高跟鞋》是用鲜明的表情表达最强烈的情感,大声说出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
 
身为著名歌星的女儿,母亲的成就高不可攀,Rebecca不管做得多么优秀,心底深处永远有那么有一点点不自信,神色慌张,质疑自我,矛盾冲突的高潮时,她最强烈的心声永远是:“承认我,赞美我,爱我!”

那岂不是在说我么?我们这些可怜的小孩子啊。

影片最动人一幕让我心中悲戚:女儿刚被投入监狱的第一天晚上,正是母亲演唱会的首演,台上的母亲强忍心碎,带着克制的悲伤,把第一首歌献给她的女儿,那首动听得不可思议的西班牙歌曲响起,(Luz Casal的Piensa en mi),狱友的收音机现场直播这场演唱会,女儿在监狱的床上捂住耳朵,痛苦翻滚,恳求狱友把收音机关掉。

但是,阿尔莫多瓦要说的不是对抗。在三部关于母亲的影片中无不透出浓浓的温情,在充满凶杀、犯罪、变性人的情节背后是浓浓的温情,就像〈回归〉的终结句:妈妈,我需要你。

影片的最后,母亲临死前在枪上印下自己的指纹,替女儿顶了罪,她对神父忏悔时说:“即使我撒谎那又怎么样,我是她的母亲,我当替她负责。”母亲死去时,地下室临街的窗给室内洒进温和的夕阳,女儿扑在母亲的身上,久久哀恸,镜头极缓极缓地、无比凝重地淡入黑色,像一幅描绘悲剧场景的画,影片就在这样温暖的哀伤中结束了。

 5 ) 关于情迷高跟鞋

西班牙这个奇特的民族孕育了无数艺术大师,在电影方面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可算是一位非凡的鬼才导演。
他的电影都有着现实与幻想相互纠缠的气质。主题,画面,人物,语言充斥着丰富的想象力,游走于客观记录与幻想超越之间。作品大都不怀旧,不反省,也不考虑人类社会未来,但非常注重现实社会;镜头语言洗练,简捷,敏锐;多种艺术手法方式如情节剧,通俗喜剧,新现实,黑色幽默,后现代,夸张等等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由传统文化,好莱坞文化,现代通俗文化,后现代主义,巴洛克文化等多种艺术特征相混合的艺术。
这部《情迷高跟鞋》摄于1991年,是一部表现母女关系,探索女性世界的作品。影片中的道具呈现出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具有强烈的人工美学色彩。1992年获得了法国恺撒奖。它讲述的依旧是女性题材——瑞贝卡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明星母亲,父爱缺失,社会传媒的影响,及被忽略的生活,使她渴望被母亲重视,因而杀害了继父,嫁给母亲的情人,又因母亲的归来,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断案之后,瑞贝卡被释放了,母亲因病去世了,临死前替瑞贝卡顶了罪,母女重归于好。
在成长方面,由瑞贝卡的闪回不难发现,她是被忽略的。家庭的错误教育给了她一个错误的成长方式;而大的环境正是复杂的相互碰撞的墨西哥殖民文化。因为家庭对她没有庇护引发了她谋杀继父的事件,由此孩子的价值观沦丧了,这些也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的主观原因——主人公性格的因素。在她成长中,时刻都伴随着电视、广告等大众传媒,这些大众文化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切都塑造了这个女主人公的性格成因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后女孩长大了,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却变为陌生人般的生疏,即便一瞬间的情感流露也是社会所需。最后母女言归于好,可却是在攻击、嫉妒、猜疑之后,而且母亲还替女儿顶了罪,但这前提也是母亲即将死去,所以母女之间的情感是极为错综复杂的,并有不纯洁的因素在其中,但幸而和好了,也就无所谓讨论其真实性,但这是女孩成长的过程——重拾昔日的亲情。
既然是女性题材,当然要讨论女性话题。片中女性角色是错乱和迷失的,用黑管这种男性乐器配乐即表明了女性被赋予男性的身份。当女人的情感遭到冲击,即便是母女亲情也立刻转变为两个女人之间的嫉妒。甚至在片中的情爱场景中,也表现了男性征服与女性的慌乱成为弱者姿态。在社会上,女性还是处于被追求的弱势。片名的“高跟鞋”正视女性的象征,“穿了高跟鞋不能下来”隐喻了女性不能由上向下的自主选择,是现代社会随波逐流的被动性。在囚牢跳舞,透过铁窗看女人——女人只是被人观赏的囚徒。女性在这种环境下内心的独白,嫉妒与牺牲等等是生活的无法挣脱。
这部影片除了成长与女性外,还有关于传媒,关于人物方面的不确定的性格等等,就不一一叙述了,毕竟成长与女性是主要内容。
影片大量戏用了广告、情节片、凶杀片、电视节目特征,透析出导演对现代人在大众传媒影响下变态的评价倾向;在使用情节片特征时平行蒙太奇的处理所具有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艳丽的色彩,偏执的主题及热烈的情爱让人目瞪口呆。但这一切都无所谓,在佩德罗眼里,生活和生命都是多余的,他的一生都在沉重晦涩之中嘲弄和戏谑,他的每一个故事都怪异可笑而发人深省,征服和被征服都成了他作品中点石成金的符号。边缘人群和另类的爱情在他镜头下成了一种主流,那些诡异的氛围和艳俗的色彩竟是那么顺理成章,仿佛那就是生活最初的形态。

 6 ) 想要的都得不到 - 母爱缺失

[前言]

如果自己是空的,怎么去爱别人?如果自己都不能好好爱自己,怎么去好好爱别人?如果把爱当成一种武器去伤害,不惜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争斗,最终也只能是让自己伤痕累累。如果把爱当成一种绑架去索取,永远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被爱者的感受,强求自己想要的爱与关怀,没有得到就怨恨,这是在自找苦吃。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即使自以为爱得多么的浓烈,多么的卑微,都是一种不顾自己的飞蛾扑火。 [观感]

阿莫多瓦的电影,色彩都非常艳丽,情感都非常浓烈,故事也都非常引人入胜,[情迷高跟鞋]也不例外。电影讲的是人性,人的情感,及母女之间的亲情关系。事实上,并不是生了孩子就知道怎么做母亲,也不是生而为人就懂得怎么去爱。有些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也许,多点善意的包容和试着去理解,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些。电影中女儿丽贝卡从小就非常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父母离异的她,就像一个落水的人,想要紧紧抓住身边仅有的一块浮板。可惜,母亲不想成为那块浮板,也许在她的眼中艺术事业是她生活的浮板,女儿只是累赘。而丽贝卡用她孩童的手,自以为是地帮助母亲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却从此失去了母亲。丽贝卡本想和母亲在一起,没想到母亲选择了事业,抛下了她。 但,电影干脆利落地跳过了丽贝卡一个人成长的阶段,所以无从知晓她经历了什么样的,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与失望,痛苦与挣扎,让她即使已经成年了,也无法释怀母亲给她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在这巨大心理阴影下,她的自我意识是薄弱的,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好建立起完善的自我人格。她爱得如此卑微,如此战战兢兢,如此谨小慎微。人啊,受过的伤如果没有自我修复好,会不知不觉地跟随一辈子的。她对母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仰望式的崇拜,有卑微式的爱恋,也有怨愤,有嫉恨。长大成人的她,在母亲面前是如此拘谨,如此不自在,甚至感觉母亲回来后应该会看她的新闻播报,以至于她都无法按照原来的播报水平去工作,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母亲的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完全碾压击溃了她的内心,她在母亲面前,自卑得有点局促不安,有点唯唯喏喏。这也许是成功优秀的父母与资质平庸的子女,难免存在的一种关系状态。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处理好,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恰当的修复补救,父母有意无意的强势碾压,对孩子从小到大造成的伤害与阴影,是难以想象的,是具有毁灭性的。 不是生了孩子就可以成为母亲,丽贝卡的母亲可以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自私自我又自恋,她渴望成为众人爱戴,受人关注的艺术家,她的生命价值只想在镁光灯下实现。人啊,不是生而为人就自然而然懂得如何去爱。这爱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别人。显而易见,丽贝卡的母亲懂得爱自己,却不懂得爱别人,包括自己生下来的女儿。而丽贝卡不仅不懂得爱自己,也不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去爱别人。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双方都有责任,母亲的责任更多一些。最后母女俩人的和解,冰释前嫌,本应该来得更早些。而不是通过那样一个变故,才促使两人敞开心扉,放下芥蒂,真实地面对彼此的内心。遗憾的是电影中安排的这样的结局却已经是现实中难得的美好了。事实上,有些对不起,永远都没有机会说出口。有些愧疚,永远都得不到宽恕而获得解脱。 谁也无法知道一起凶杀案的背后,母女俩经年累月的情感纠葛,及多角复杂的两性关系中,交织着多少的爱恨情仇。片中有个法官(翻译),他的身份有点出人意料,设置这样一个享受多重人生的角色,让故事走出了预想中的套路。他在母女情感纠葛中的作用,具有带动性,也最终促成了母女之间的坦诚对话。他是在片中唯一注意到丽贝卡身上散发魅力的人,并被她吸引,爱上她的人。也许,丽贝卡真的需要这么一个人,一个懂她的人,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但,谁知道这个法官是不是她的真命天子?所有爱与被爱都需要一个人自我人格的健全,丽贝卡更需要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好好爱自己。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们无从知道丽贝卡之后的人生会是怎么样一个走向。是不是依旧茫然无措,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懂爱与被爱。还是在经历了世事变迁后,终于意识到要关注自己,真实的自己,在余下的人生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是母亲的样子,不是像母亲的样子,不是母亲期待的样子,是自己,是自己真实的样子。 电影的结局,对我来说,有点突如其来。为什么法官是异装癖男,为什么他会对丽贝卡情有独钟?有时,故事的反转太突兀,让人觉得好奇。也许,法官的异装癖是受到他母亲的影响。因为他母亲热衷收集明星资讯,可能他母亲曾经非常喜欢作为知名歌手的丽贝卡母亲。而从小也同样想得到母亲关爱的法官,希望成为丽贝卡的母亲,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母亲像关注那些明星一样关注自己,爱自己,至少他曾经自以为是这样的。所以,他是懂丽贝卡对她母亲的情感的,缺少母爱的他们同病相怜,他懂得她的痛苦。 电影中的丽贝卡,不会让人觉得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她却实实在在为了自己猛然的一个又一个念头,间接直接地害死了两个人(继父与丈夫)。孩童的她,自然而然的做恶,淡定而从容。也许,在她年少的内心中,她觉得是在拯救受困的母亲。所以,她很坦然。即使长大了,也感受不到她对曾经所做所为的愧疚。她只是觉得怨恨,她做了这些,也没能让母亲兑现承诺,从此和她两个人在一起。而当成年的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她忽然意识到了,是她害了丈夫,从头到尾。她怀着愧疚的心,失态地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坦诚了她犯下的罪。电影是以机场母女重逢,丽贝卡幼年记忆闪回片断,及一家人相见,几场简短的前戏铺垫,概要地交代了主要的故事人物线后,就直接跳转到凶案发生,没有去呈现丽贝卡在母亲回来后,母亲与自己的丈夫偷欢复合,她的心理冲击与情感变化。丽贝卡的丈夫一直想要离婚,在丽贝卡母亲回来前,他们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丈夫执意离婚,但她却总是不同意,她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想去面对自己不如母亲的事实。她想赢过母亲才嫁给母亲的前男友,以此来报复母亲,以此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可她这种与母亲较劲的方式,既幼稚又无趣,也没有意义。对一切错误的根源,她是知道的,只是电影没有直面着更多地去叙述。至于她知道的深刻程度,也是无从知晓的。当然,直接了当的剖析可能不是导演想要的表达,一切不如点到即止就好。就连丽贝卡最后是不是被判有罪,也留下一个开放的猜想空间。 [后记]

逃避自己,不愿面对自己的人生,生活也一样,日复一日。可,只有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不管曾经遭受多大的伤害,不要老抓着过去的阴影不放,懂得放手,是爱自己,也是好好活下去的关键。成长之后,努力走向成熟,释怀一切,成就一个平和丰富的自己。人生百年,不过如此,何必计较挂怀太多,就让一切随风,随风而逝。

文:Melissa zhuang

写于2018年9月7日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

 短评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8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1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1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

14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二流的Film Noir+二流的希区柯克,异装癖变法官,以及对谋杀案的追寻这块,都是它们的影子,而实际上,沙发上藏手枪哪个段落,恰恰也正是希区柯克悬疑手法的经典运用。(炸弹爆炸,5秒和5分钟,区分惊奇与悬念。关键在扩大观众的视角,给予其更多超过剧中人物限制性视角的信息

15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2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28分钟前
  • 菜根
  • 还行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29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早期的粗粝荒诞

33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3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4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46分钟前
  • 还行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51分钟前
  • H.弗
  • 力荐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54分钟前
  • Enliven
  • 力荐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55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59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1小时前
  • 云图
  • 还行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1小时前
  • 河原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