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有多美,读过她的人都知道。
电影有多美,看过的人也都知道。
我不禁惊叹的是万茜的美,忍不住用她的名字和柳如是三字织就一句我心里的诗:万般旖旎皆如是,茜袂凌波柳叶嗔。
毕竟我不是专业的评论人,不是专业的写手,甚至可以说不是专业的观众,我不过是个执迷于戏崇尚于美的看客而已,难得遇上如此中意的,免不了要絮叨一番。
由于极钟爱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忘年恋,我挺早就读他们的事他们的诗,那时心里有属于他们的模样,而直至看到万茜和秦汉演的这一幕幕,才有种落定的惊鸿之感。
最早催动我看这部戏的因素是秦汉,彼时琼瑶剧的男一号非他不可,今来诠释钱谦益,宿儒风范果然叫人心悦诚服。那极具台湾风味的绉绉腔调,时不时让人以为穿越去了琼瑶剧里。
最后震撼我的是万茜的柳如是。她就像她记忆里的花香,九里之外还犹在,香杀行人只欲颠。她正是钱谦益在她背上彩墨轻点出的玉花小朵,黄金细蕊,白雪娇瓣。
对于“风华绝代”“群艳之首”的美,每个人眼里早有自己拥护的认定。如果按我心里那个死标准,秦淮八艳大概都一个模子。伊能静也演过柳如是,妩媚有余,但少了许多清灵。我一直认为柳如是的志行高洁和才情横溢都远在她的美色之上。万茜版柳如是的美不是一眼望穿这么简单,而是愈品愈出味。柳如是的形色神韵在万茜的颦笑里举止间摇曳流媚。
明清时期对女性的审美倾向于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柳如是应该是瘦瘦的,淡淡的。应该像张潮《幽梦影》里记载的美人:“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柳如是的性感绝不是丰乳肥臀也不是绮妆丽服,而是曼妙清雅,如茉香弄月,绿萼映雪。她“黛眉微微绿,檀口薄薄红”,她挑笔于素白领口点染红梅,她执扇莺莺唱牡丹。在我的意识里,性感从来都不是赤裸暴露,而是隐忍微透。戏里最性感的一幕我觉得是在画舫上,柳如是披一身紫纱,钱谦益在她背上画她最爱的九里香,那流光溢彩好像当年看《青蛇》,连一个动作的停顿都是美不胜收。
刘禹锡有句“羽衣轻步不生尘”,想来真是柳如是一袭月华裙,秀掩丛兰色的写照。属于柳如是的颜色几乎都很素洁,或皎白,或青翠,或盈蓝。只有在她出嫁那天,红得炫目,因为他的三个不怕,值得她恣意张扬。
整个影片人物雅致,意境如诗,故事圆融,情节合度。很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中和适度”的论调。万茜,柳如是,都是山礬的化身。钱谦益在《玉蕊轩记》中记载:“河东君评花,最爱山礬。以为梅花苦寒,兰花伤艳。山礬清而不寒,香而不艳,有淑姬静女之风。腊梅茉莉皆不中做侍婢。”山礬,野生小花,坚韧顽强。世人嫌具美,何必更清香。
万茜不艳不俗的美,喜欢的人都知道。
几天前看了国产电影《柳如是》,也还有些感慨:电影无疑是让人失望的,柳如是这个人身上是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的,有民族衰亡时秦淮河的变迁,有商女深知亡国恨,有世俗礼教的逼迫,甚至陈寅恪写下《柳如是传》时还寄托了自由之思想……就算再不济也还有她与钱谦益二人生时不离不弃、死后墓穴相望的情爱吧?然而电影最后却装模作样地感叹了一句:“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去生命中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几句话倒是有些文艺范,但仅仅只是编剧的文艺范而已——实际上,尽管柳如是也文艺着,却并不是那些虚无缥缈、无病呻吟的概叹,她其实是有脾气的:她会怒斥丈夫的变节:“公不死于乙酉,而死于今日,不已晚乎?”在被逼自缢身亡时仍给女儿女婿留下遗书:“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绝不轻放一人!”其怨其怒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总觉得柳如是的心中总是满盈着一种意气——有正气、侠气,也有怒气、怨气。前面两个气是出于她自身的境界和气节,后面两个则是出于她的出身不容于俗世以及对士林学人的失望。电影中虽然也偶有表现,却总是被一股脂粉味道和太过飘摇的节奏给遮盖了——这是电影里,而在实际之中,柳如是的这股意气却被残暴、巧妙的各种力量给覆灭了。最近,北大钱理群有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法,我想,这个说法刚好也适用于吞灭柳如是节气的那一群男人。
几天前和朋友聊天说道:中国人其实是最聪明最狡黠的,凡事都可找到理论依据,而且理直气壮,要前行时说兼济天下,不作为时说老庄无为,老年人斗少年人时说传统道德长幼有序,少年人斗老年人时说进化论……后来又加上辩证法、“黑猫白猫论”和国情论,至此已是无敌了。
其实从柳如是的遭遇来看,中国人并不是到如今才这样“智慧”的,她的丈夫钱谦益就是这样一个杰出代表:李闯还没攻下北京时,他可以大谈世道时运、国家兴亡,但一谈起正事了又因私怨拍案而起;兵临城下时还信誓旦旦要自杀殉国,城真破了,他在船上却说:“不想死,水太凉了,如何下得去?”倒气得柳如是只身投水;她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时似是对于繁文缛节一笑置之,但要去清廷做官时又给自己安了一个“传承周礼”的使命……反正他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借口,贪生怕死在他而言是感慨“百姓何辜”,在多铎下令剃头、众皆汹涌时,钱谦益实在不好找依据了,他的表现干脆就是:“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剃光头发)辫而入矣。”钱谦益当时作为“江南文宗”尚且如此,其他人似乎自不必说,如另一位“江左大家”龚鼎孳之前也是哭喊殉国,后来活得好好的他说:“我本欲死,奈何小妾不肯。”我觉得当年这些所谓大儒们的表现,并不会比今天那些官员的言行少一点无耻。
柳如是的名字是取自辛弃疾词《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我想,大概她后来不会再认为“青山多妩媚”了,因为国破山河坏,而且那些自称要守护山河的男人们纷纷剃头换衣服到新政权做官去了。而众男人估计也不会看她妩媚“如是”了,因为她映照出了他们的无德、无节、无耻。当年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写下诗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嘲笑文臣武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明末,对于名臣大儒们的那一丝冷笑,已经挂到了一个青楼女子的美丽脸上了!
如果说柳如是只是一面镜子,以一介女流映照出众男人的丑态倒也罢了。只是她不能只作为一面镜子,而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一个棋子了。当钱谦益受淄川谢陛案的株连下到牢里时,钱家亲朋族人无一人出头,只有柳如是一人散尽家财救钱出狱。而当钱谦益去世后,这些族人则蜂拥而出、逼迫柳如是交出良田、财产,不断逼迫索要,甚至扬言:“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毋代赀饰……”于是,当年明亡时秦淮河的水都没淹死投水的柳如是,最终被丈夫的族人逼得投缳自尽。满清野蛮的铁蹄之下,尚且还有她栖身之处,但面对这样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她却无活命之途。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而我想问的是,难道是如今才如此培养吗?
今天我们口语中的“妓女”类同古代的“娼”,这是给底层男性屌丝解决生理需求的,老舍《骆驼祥子》里可怜的小福子属于这种级别;古代的“妓”,出卖色相只是基础服务项目之一,文艺才能达到足以和一般读书人对话的水平是主流配置,否则只是青楼的赔钱货,到了李师师、柳如是这样名妓的级别,就可进史书、成为文艺作品主角了,基本相当于近代的交际花或今天活跃在媒体的女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相与往还之人也都是社会精英。高级妓女在中国历史中地位极高,但凡流传下来在历史上有名姓的,无一例外都有非常美好和正面的形象,拥有高尚情操和忠贞爱情、兼具知识分子才学和英雄豪杰胆识,被读书人歌颂和民间传说仰视,历史上所谓“十大名妓”“秦淮八艳”的说法即是明证。关于这些名妓的文本也都是羡煞老百姓的才子佳人故事,男神女神的爱情、泼天的富贵和地位、纠结至死的虐恋、高端诗词唱和的精神智力交流……不考虑女主人公的特殊职业,这基本就是今天顶级水平的偶像剧。这其中柳如是堪称翘楚:自身智力超群知识丰富,有胆有识色艺双全,男朋友和老公分别是青年才俊和国宝级文豪,自身还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如此配置,可以穷尽当代所有编剧的想象力了。这么给力的女主,这么扎实的故事,不拍柳如是拍谁?
把明末清初血雨腥风里儿女情长的故事类比现代都市题材的爱情自然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但柳如是的资质胜任偶像剧却绰绰有余。对于这位进了史书的奇女子,陈寅恪先生亲自做《柳如是别传》以示尊崇。电影《柳如是》也是一部向陈致敬的电影,没有失分。首先拍出了一定的具有历史感的品质,没有将如此靓丽和香艳的材料做成那种港台人一定会搞出来的恶俗古装剧,整个片子的调性和对历史的尊重把握住了;其次,故事扎实,编剧忠实于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没有胡加一些谣言和香艳内容博人眼球,史料裁剪得当,柳如是生平最好能给一些和电影调性、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硬加进来,人物性格基本算饱满:身背历史污点的钱谦益没有一棒子打死,只是陈子龙刻画的有些怂,人家本是大英雄一个;第三,全片情绪渲染非常到位。故事发生在江南的常熟地区,但制作方当中的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没有让此片成为官方口径伟光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否则片中就会拍到柳如是离开钱谦益、陈子龙投河捐躯便截止,突出爱国主义大局观,而非电影最后钱谦益降清之后柳如是和他相伴终老),反而赋予本片一种强烈地域文化气息和情感基调:江南的阴柔和坚韧。地如其人,电影始终在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的场景当中讲述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濡湿氤氲的画面,昆曲贯穿始终,虽无刀光剑影的动作场面,但安静恬淡的气氛中却始终响着国破家亡的弦外之音,这种纯中国审美式的深沉和含蓄,非柳如是的故事而不可得,难得的美且政治正确。
2012年出品的这部偶像剧才子佳人的故事,和最近几年国产片所谓“明末三部曲”当中的其他两部风格迥异:2013年的《大明劫》以疾病喻末世,主题是探讨王朝兴废的大历史命题,2014年的《绣春刀》用武侠/动作类型片展现政治阴谋和困境中的人性,风格凌厉情节抓人。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历史边缘人物(神医吴又可实在小众,锦衣卫三兄弟更是基层),作品重点是讲好故事,情节必须紧凑饱满、突出戏剧冲突,不停展现人物困境和环境的复杂险恶,相比之下《柳如是》是走上层路线的精致、唯美和精英主义的,大家多已熟悉柳如是的故事,因此本片重点并不是实实在在讲故事,而是借用了戏曲般的抽象和留白,突出一种情绪和韵味。此片剧情好比片中人物的贵族日常生活,是场景式的饮宴赏景和吟诗作画,一个标有年代和时间的镜头切进来,就是剧情的转捩,不追求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故事的连贯性;全片戏剧冲突的高潮“抗清”,也充任背景的作用,用以交待统治阶级精英分化后的人物关系和当事人由品格气节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别像传统戏曲当中的道具,都是抽象的意境:手执马鞭就意味着策马奔腾,一桌两椅就意味着居室场景。《大明劫》《绣春刀》则比较写实,像小说一样有绵密质感的细节描写,大量具体的生活和动作场景描绘出一种事关人命、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剧情本身的紧密起伏就特别抓人。电影《柳如是》让人特别有一种进入戏曲的观影体验,人物性格刻画全在演员的功力和台词的安排当中,观众进入这种江南意趣的氛围当中,自然会脑补出很多,这或许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语言营造出的一种情绪和味道,需要不断回放品位。拜国产电影整体水平提高所赐,小成本制作的“明末三部曲”虽然没成为院线档期的主力大秤分金,但坊间口碑都还不错,无论在讲故事的基本功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强过同期主流的商业片不少。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对,和明末三部曲形成对照的反面典型则是香港导演李仁港的“飞碟帽三部曲”,十足的槽点之王,《锦衣卫》《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从戏说胡搞的剧情到三部电影中一以贯之“日式飞碟帽”的道具,真让人感觉三部电影是由坐着飞碟来地球的外星人拍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电影。不光这三部,纵观其他,港台导演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表现出的无能和无德,堪比中国足球。
颇为遗憾的是我本人尚未读过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就本片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在我心中建立了一种在人格方面无限接近现代女性的形象。剧中她的人生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淮八艳”时期、与钱谦益神仙眷侣时期、清朝建立后两人隐居时期,柳如是在这三个阶段里基本都是人生赢家,从和他交往的男人身上就能看出。柳如是出身卑贱,命运坎坷,先后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妾并人青楼为妓,但她热衷读书自学成才,喜欢女扮男装和复社、东林党人这些“公知”交往,纵谈时势、和诗唱歌。秦淮河畔自古温柔富贵乡,秦楼楚馆、章台柳巷当中不知有多少佳丽,能从这里面脱颖而出,柳如是花魁无疑,她看得上眼的男人,直接就是江南青年才俊人称“云间三子”之一的陈子龙的level。陈子龙何等英雄自不必说,文章一流,而且是个敢拿刀枪带队伍和清军抵抗的人,因此柳如是自行赎身以求和他终老,奈何陈子龙畏人言不敢接纳她(这点上,陈子龙不如钱谦益)。妓女赎身想来也耗费巨大,否则《绣春刀》里面沈炼就没必要铤而走险了,柳如是能给自己赎身,可见经济手段也非常了得;与陈子龙诀别后,她从杨影怜改名为柳隐,字如是,依旧喜欢和“公知”们来往,这其中的细节,电影用一个非常逗逼的“柳如是招婿群面江南才俊”情节一笔带过,这些都是在为遇到了江南文宗虞山钱牧斋(钱谦益)做准备。
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爱情top3级别的,后人实在难望其项背。中国古代的婚姻在礼法制度下向来与爱情无关,大多只充当繁衍子女和社会稳定的工具,因此中国精英阶层(以文人为主)的心灵世界一直以来都需要有文化的高级妓女来抚慰,从杜牧到柳永再到蔡锷无不如此。钱谦益遇到色艺双全的柳如是,柳如是见到一代文豪东林党魁的钱谦益,自然是一段佳话。柳如是在杭州岳武穆祠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诗句,在影片中被处理成两人初识的引子,加上崇祯十三年柳如是毅然女扮男装上门访钱谦益时“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前后几句诗,两位明眼人基本就已经发觉彼此遇到此生知己挚爱了。崇祯十四年(1641),两人冲破家庭牢笼和社会的非议结为夫妻,钱谦益时年59岁,柳如是时年22岁。婚礼时柳如是问:“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报以三个坚定的“我不怕!”柳如是直捣黄龙超级敢问,钱谦益义无反顾大气磅礴,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从钱谦益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能让无数女子彻底缴械的大杀器,就连柳如是这样的巾帼英杰也不例外。钱柳的举动是一种几乎还原了爱情本质的行为,相互倾心,与外界无关的赤裸裸的全方位彼此吸引,有爱情电光火石的起源和势不可挡的本能冲动。钱谦益以形同原配的匹嫡之礼娶到柳如是,同时也收获了整一船沿路抗议他们伤风败俗的民众扔过来的各种垃圾。婚后两人在“我闻室”里过神仙日子,实践着一种才子佳人整日做爱饮酒吟诗弹琴的生活,那种只有洒脱如钱柳的爱情才配享受的一种中国文人生活的顶级状态。
这就是柳如是的性格,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独立自主、能力出众,集才女侠女美女于一身的女神级现象,尤其是在钱谦益变节降清之事对比之下,她基本可以封圣了。昔日两人如胶似漆时曾共同期许清军南下时要共同上阵杀敌,以柳如是的性格,她真的想当梁红玉第二,但钱谦益的性格却不如此,他眼中史可法扬州城殉国的成本是屠城而死的十几万百姓,气节固然可敬,但人命更要紧,同时他心理惦记的是在明朝时因为官场倾轧而未尽的朝臣梦,他还要将自己的一身济世安民的本领展现出来,于是他推说水太冷而不愿和柳如是一起投江。这时电影给了柳如是投江不同机位的特写慢镜头,映衬得钱谦益十分卑小,而到了柳如是怒视钱谦益削发变衣准备前往北京做官的场景,则直接给钱挂了猥琐可鄙的标签钉在耻辱柱上。钱在赴京途中和前来送别的柳如是说自己已经成功劝说清廷重开科考,为天下保存了文脉。钱穿清朝马褂留大辫子,柳如是女扮男装明朝服饰,这种矛盾违和的画面仿佛要毁灭他们的传奇爱情,正如柳所言:“我真是看错了你!”
如果是早年间拍伟光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柳如是》的故事到这句话就应该结束了,这样处理不算歪曲历史,充其量也只是选择性呈现的剪裁历史手法。如果要故意歪曲以保持意识形态正确的话,柳如是应该和杜十娘一样怒沉百百宝箱自杀殉国,或者是和陈子龙一起举事反清。本片比较忠实还原历史,依旧呈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比较安详甜蜜的晚年生活,没有因为钱谦益的变节降清而将两人划清界限成为阶级敌人。其实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的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不好,只是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心寒。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频繁写信,劝他急流勇退,回乡纵情山水。这些情节电影都是一笔带过,直接从西湖边两人重新开始的亚当夏娃式田园牧歌生活讲起。1647年,抗清名士、柳的前男友陈子龙兵败被俘,投江壮烈殉国。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产下一女,取名柳小照,钱谦益(时年65岁,龙精虎猛,老年得子)喜不胜收,但他因黄毓祺文字狱被株连,后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才得以免祸,而此后两人移居常熟红豆山庄。表面上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则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郑成功是钱的弟子,郑成功表字“大木”也是钱谦益所起(郑成功是日本人,大木……东尼大木……周杰伦,好吧,我想多了),剧中也有反映。
电影在处理结尾的时候,赋予这对神仙眷侣一个非常诗意的结局:钱谦益在八十三岁生日之际,在当年和柳如是手植的红豆树下飘然升仙、不知所终,柳如是遍寻不得。紧接着剧情跳到现代,剧中主要演员在美术馆里瞻仰凭吊柳如是。实际两人的结局比电影悲惨很多:晚年钱谦益生活无着,病入膏肓,盐台顾某登门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可做钱的丧葬费用。此时钱谦益老到已经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宗羲(黄梨洲)代笔。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八十三岁的钱谦益病殁在杭州,他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仅相隔两个月,她悬梁自尽。由于他晚年辞官后支持反清复明活动,他的诗文遭到禁毁,当局对他的评价也很负面,这一现象直到陈寅恪做《柳如是别传》方才扭转。
与漫长的中国历史相比,德艺双馨的柳如是虽然只被陈子龙、钱谦益等少数上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短暂霸占过,但她永远属于所有中国文人,永远是广大仰慕者的女神。她色艺俱佳,书画双绝,有著作传世,是永远的超级偶像剧女主角;她快意恩仇,落拓不羁,女扮男装,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战斗诗句,梦想着有将来能像梁红玉一样上马击狂胡,也是巾帼英雄;她更是有情有义的中国好人妻,在丈夫误入歧途之后能够及时教育引导,艰难岁月也不离不弃,成就难以超越的浪漫爱情和幸福婚姻。超级偶像女主角、巾帼英雄、中国好人妻这样女神级存在的柳如是早已不在人世,但江湖上将永远飘荡着她的传说。
我向来喜欢阅读传统文化名人的故事,面对着成天充斥荧屏的各种蛋碎穿越宫斗古装剧,就总在想我们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取材,为什么编剧导演们对这些兼具思想性和观赏性的宝库矿藏弃之不顾呢?后来每当我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都会及时打住,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我这样无比纠结的心态:一方面既希望那些故纸堆里的美谈佳话落实到真真切切的镜头画面,另一方面又担心凿得太实破坏了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或是白白毁了历史人物的传奇性又令自己大失所望加痛心疾首。我看过的影视剧不多,但就我知道的以文人为题材创作的剧观之,基本上大部分都给白瞎掉了。于是我们的心灵就受到了创伤:与其让那些令人神往的背影被白瞎掉,还不如让他永远留在纸面上。
所以过去我总在心里吐槽这些电影的主创人员为什么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来对待这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为只要能稍稍摒弃一点以商业利润为旨归的功利目的和以搏出位夺眼球为手段的庸俗趣味,就应该能够创作出雅俗共赏的、有内涵有精神有美感的文人题材影视之佳作。但后来我在慢慢思考过后,发觉这个问题可能远没这么简单。且不考虑现实政策、市场、拍摄条件等种种因素(作为一介业外人士的我也不懂),仅从文人故事这个题材本身的特质来说,如果要改编成影视剧,就可能有许多局限处让创作者们觉得掣肘,以至于棘手。也先不考虑能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那些大文豪气韵神似的演员(而且就算找得到,似乎每个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也会不同),就说说这文人故事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被改编为影视剧时会有诸多为难处。
我们先得知道古代文人生平研究的成果是怎么得来的。同样作为一介业外人士,我就来妄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觉得文人生平研究有点像画画,先勾好轮廓,再逐步上色,但与画画不同的是,这色彩能不能上得完全就不好说了。比如说某文人在二十四史里有传,那么就可以依据该传记为他的人生勾出一点大致的轮廓,但是因为这些传记都过于简洁,只能勾出生平中的一些重要节点,而更多的细节,也就相当于画的上色,就要靠各代的笔记杂闻和对他本人的作品研究来补充。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从他本人的文学创作来入手是非常之重要的,这大概就是陈寅恪先生在为柳如是作传时所采用的“诗史互证”的方式。但是这对拍电影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文学作品在电影里要怎么表现?它们对人物心态、思想和处境的理解非常重要,有些经典佳话甚至就是直接建立在作品之上的,可这些作品又往往是很有技术壁垒的诗词歌赋,于是怎么办呢?把它们念出来吗?好像很多影视剧都是这样来处理的,但是这也要以诗词比较易懂且与具体故事情节联系得十分紧密为前提,还要在电影里穿插得恰到好处,要不电影就给整成诗词朗诵会了。如果是那些具有意象化抽象化特点、抒情意味浓厚又没有具体本事的诗词,比如柳如是在与陈子龙恋爱时写的那些传达她幽微心曲的小令,那真是不好表达,如果再加上点令今人头疼的典故啥的,那就是念出来都没法了啊。但是这些东西对深层次地理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况味那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在书本上了解他们时就是通过这些作品建构起了脑海中的观感,但是电影似乎只能把这类诗词抽象地融会在自己的影像风格上,不过这对于没读过作品的观众实在有点流于虚幻啊。
第二个就是文人生平故事的连贯性可能不是很强,我们看到的只有他们人生中一些最精彩的片段,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掌故美谈,如果真拍成电影我想任何一个编剧都不会放过,但这些掌故就是他们人生中一些散落的节点,也许掌故与掌故之间还缺乏内在的很直接的联系,不像侦探故事那样每个情节环环相扣,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缺乏一以贯之的快感,从而觉得情节破碎,矛盾推动力不强。我想导演也不可能把这些掌故分别拍了然后就简单粗暴地拼接成一部片子,毕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啊,那这中间的时间空白点总该适当地补充补充,交代交代吧。于是这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交待这前因后果不能篇幅太长喧宾夺主,只能点到即止(尤其对于电影来说),但是具体情事的脉络又相当复杂,要交待得比较靠谱就要多方顾及,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些朋友所说的《柳如是》情节切换频繁、生硬又比较破碎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觉得《柳如是》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里面其实涉及了晚明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们大多数在电影里都只出现一两次,对于我这种有人脸识别障碍的人来说,往往还没分清楚他们谁是谁这个片段就过去了。就算我自以为还是读过些柳如是故事的人在观影时都觉得会有一时反应不过来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对柳如是了解不多或是完全不了解的朋友,看起来真有点云里雾里的。不过我倒是比较理解导演的难处,或许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这不会成为障碍,但就我个人看来,这确实是个难点啊。你说这些情节不交代吧,本来电影就已经把故事简单化线条化了,再这么弄文化意蕴肯定得大打折扣。讲吧又讲不深入,观众又觉得条理很混乱。就算是这样,不了解柳如是故事和那段历史的人可能还是不能真正理解片子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又主动上门拜访钱谦益的深层原因,比如如是目送小宛婚轿远去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再比如绛云楼大火对中华文化意味着什么,个中深意可能真得对晚明才姝和明末清初史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得到。二是这填补空白的许多具体细节和对话之类的又要靠编剧自己来推想来创作,于是大家又可能觉得YY成分过多,台词不对味。
人们常常说电影就是叙事的艺术,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情节脉络安排得井井有条又让人觉得意蕴无穷,可能真的取决于创作团队的功力吧。不过,我觉得所有这些“问题”或许正是导演将本片定位为“文人电影”的原因所在,也许我们并不能用惯常剧情片的思维来理解这种电影,它或许就像吴文英的词一样,意象化抽象化跳跃化,虽被人斥为“七宝楼台”,但七宝楼台也有自己的绚丽夺目之处,那就是有更多的空白可以留给我们自己去涵咏去体味。
其实我觉得像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的电影,只要对传播人文精神能起一点正面的作用,哪怕只是唤起了我们心中对美感的一点向往,即使不算成功,也应该超过及格线了,不必过于苛求。《柳如是》里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园林、服饰、诗词、昆曲、古籍之类的东西还是比较好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韵味,就冲这点来说,我觉得就是值得肯定的。
一点浅见,还啰里啰嗦的,各位轻拍~
没有双龙戏凤,没有狗血剧情。正经,太正经了!!!像纪录片一样靠谱的片子,除了台词稍微有点违和之外,无可挑剔!这样的片竟然有人打一分,那《金陵十三钗》你打多少分啊?
每个电影都是一个世界,每首歌曲都是一段恋情。我可以看取千部电影听取万首歌,却只有一段生命供取自由挥霍。
三星给万茜,一星给还原。太美,一步一摇都像是明代仕女图里抠下来的影像,万茜的脸型,身段,眉眼,烟媚的笑容和克制的泪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流水账一样的剧情也阻止不了我想在这部电影里天长地久的愿望。
故事家喻户晓,主角英才美貌。
竟然有很世俗的一部分,和文人电影那块,融合得很好。
在当今的国产片里,能有一部认认真真讲故事的电影极为难得。虽然俗套无比的海报、略为出戏的对白、糊里糊涂的剪辑和不知所云的结尾几乎毁了这个片子,但古朴典雅的布景、演员庄重出色的表演和制作班底认真拍电影的态度使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女主角万茜酷似章子怡,却更加稳重大方。这个演员值得关注
清新之风,如今还有这种很认真拍历史传记的真是太难了。
一位多次出入红灯区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妓女越来越不懂风情”。往日青楼中的性情女子便成了他到不了的过去,现在红灯区只有性而无情,风骚难解,柔情全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末孤岛,乱世选择,尾声处理,很像《廉吏于成龙》的抽回现实 ps.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丑爆了!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钱死之后的故事可能实在文艺不起来吧,终究还是消遣的小片子。这穿越,我尼玛。
秦汉的普通话和剪辑的顺序有些违和。万茜的气质很舒服,蛮有味道。昆曲片段听出惊梦,寻梦,拾画。还有一句春来何事最关情,查了一下是阮大铖的燕子笺。,身段表情过得去。妆容服饰比较考究,明代气息浓厚。画面的季节感和光影很出彩,相濡以沫的爱情。不过柳如是的结局隐去了。结尾有匠心。
摄影很美, 江南才子佳人,附庸风雅,万茜的表演恰如其分,好.
画面还是挺美的,可再美也是塑料花,塑料花不是花,是塑料。
多亏了柳如是的名头,得以拍一部回顾明末士大夫生活和亡国惨祸冲击的正剧。但编导水平不高,有很多配不上钱谦益柳如是的低水平场景和台词。我看到不少短评说秦汉演技不行,但本片已算是他相对杰出的表现了,至少看到钱谦益投降、剃发的场景都让我揪心。
对比那些华丽的巨制,本片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
哪有评论的那么差劲.
清新,朴实,有真情,值得一看,如果大陆的剧都能把明清风物拍到这个水准,我也就知足了。
优点:万茜很有气质。难得拍的很正经很用心,没讲民族和谐。缺点:不够精致,配角多带猥琐气,柳隐穿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中文系女文青先与同学始乱终弃,然后考上研究生跟导师搞在一起
拍的太轻了。不过类似的电影要多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