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Tomboy》这个题目来看,在中国,女主角劳拉就得是个问题少年。无论她是不是真的喜欢同性,就只说她没个女孩子样,和男生玩耍,还赤身肉搏,这就已经很有问题了。
我看片的时候,一直是带着问题看的。预告片明确地昭示了劳拉扮男孩、爱同性的剧情。于是正式看片时,一开始我看见劳拉和爸爸一起开车,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一个猜想——也许劳拉是单亲家庭,从小和爸爸生活。也许这就是劳拉成为Tomboy的原因吧,我猜。
谁知,妈妈出现了,妹妹也出现了,一切迹象显示她的家庭美满和谐。上个念头刚消去,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我看见了妈妈的大肚子——是不是劳拉的妈妈想要个男孩,所以才在已有两个女儿的情况下再怀胎,所以劳拉才变成了Tomboy?由于劳拉父母出场率并不高,我的这个问题是到看到片尾才确定了答案,劳拉父母都是很疼她们姐妹的,我的猜想不成立。
接着,第三个问题。珍妮说自己父亲是ordinateur(我实在搞不清他的职业了...因为我看的只有中字,是计算机程序员?),母亲怀孕在家——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劳拉父母感情疏远,我们才很少在镜头里看见劳拉父母同时出现,劳拉是因为感受到了父母间的变化心中苦闷,才会受刺激变成Tomboy。看到结尾,我又一次肯定了自己的龌龊,人家家庭关系好得很,根本没那回事好吗!
随后又是一个问题。珍妮说米盖尔在原来的家那边“男孩都怕他,女孩都爱她”,而妈妈在前面说过,劳拉一直都是和男孩玩在一起。这是不是她成为Tomboy的外因?剧情证明,我想多了。编剧压根就没打算在这点上发展些什么深沉的东西出来。如果我硬要去分析的话,估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No。因为劳拉和男孩玩时没有和男孩彻底凑一块勾肩搭背,看得出,她还是抗拒和男生接触,比较享受和丽萨独处。这和那种怀着“哥们”心态的T是有明显分别的。
真相被拆穿后,我为劳拉捏了把汗——剧情走向已经与《男孩别哭》重叠了,再考虑到《裂缝》中那个一样的森林追逐镜头,我想,这堆孩子会不会虐待、逼死劳拉?结果这种问题没有发生,男孩们只是很淡定把她围了起来,而且很贴心地选择了让丽萨去检查劳拉的真实性别。人之初性本恶不是普遍的,问题少年也不是遍地开花的,看来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心”了。
在我发现我自己一直是以看中国家庭剧的眼光来展开那些狗血的“合理想象”后,我终于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悟了。于是我产生了最后一个问题,一个深刻而又富有内涵的问题——劳拉究竟喜不喜欢丽萨?
我事先瞄过简介和其他的影评标题,说实话,我不觉得劳拉缺乏性别认知。为了假扮男孩,她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如先观察男孩子们的表现再与男孩子混在一起玩;丽萨问她名字时马上想到了一个男性假名;又如把泳衣改为男式后还不忘在里面塞橡皮泥。她很成熟,也很了解男女有别。那么她到底喜不喜欢丽萨呢?她究竟是因为认为和丽萨相恋能让她的“男性身份”更真实,还是因为已经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生所以爱上了丽萨呢?看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我没问题了。我的解读是,丽萨肯问这个问题就证明她并不厌恶劳拉,而劳拉回答了自己的真名,那个真实的女性名字后,由忐忑变成了微笑,是因为在镜头的另一边,我们看不见的劳拉的对面,丽萨笑了(我个人的想法)。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让劳拉笑。劳拉是喜欢丽萨,出于真心而非出于性别,也许劳拉之前不知道,但最后她懂了,虽然这可能和成人间的爱恋有一定区别。敢于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一道坎,丽萨接受了这样的她,这就预示她的新生。
其实问题少年并没有问题,她的家庭没有问题,这部片子也不是让大家来讨论儿童问题心态的。导演从头到尾就没有追究过她成为tomboy的原因,而是试图通过细节展现一个小女孩tomboy化的心态与行为,这一切行为都展现在阳光下,明明白白,不具有半点病态。我相信没有人会在看片时产生想冲上前纠正劳拉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影片有问题,劳拉有问题,她的父母对待这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有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眼光有问题,我们成长的充满了各种问题的环境扭曲了我们。我们才是真真正正的问题少年。
附我自己觉得在片中显得特别有爱的问题(及回答):
珍妮:你有兄弟姐妹吗?
夏安:一个姐姐
珍妮:我有个哥哥,我认为有个哥哥更好
夏安:为什么更好?
珍妮:因为哥哥能保护你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做?(Pourquoi t’ai fais ça? )”
劳拉:“我也不知道(Je sais pas)”
劳拉:”我们不回家吗?“
妈妈:”不,我们去你朋友丽萨家,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告诉我。”
丽萨:“你叫什么名字?”
劳拉:”Mikaël“
丽萨:“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劳拉:”Laure“。
就像影评里一位哥们说的,
如果身为女孩子没有说想成为男孩子的,那应该才叫不正常吧。
特别是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即使放到了国际上,也是男权社会。
身为一个女性,有想成为男性的念头,太正常了。
非常庆幸的是社会科技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可以由女性来担当,
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升。
这是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当中,不可多得的时代。
电影中的小帅哥太可爱了,也太早熟了,
像我十岁的时候估计就惦记父母能给点零花钱买吃的吧!
也来聊聊我小时候:
像影片中的小帅哥一样,我也是在男孩堆里长大的,
但没有像影片中对于女孩的区别对待,我玩足球,游泳,枪战,也到处撒野,大夏天晒得乌黑。
像女孩子会玩的东西一概不会,主要也不认识别的女孩。
上高中之前都是父母买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一切以学业为重,
能考上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是头等大事,谁还关心是男是女啊!
一直到上高中之后,开始有了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的时候,
清一色男装,穿衣风格还有人模访。
大学的时候更自由了,一直认为大学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时候,
同宿舍舍友认为我是投错胎的男人,无论从外型上还是思想上,俗称直男癌,
有时候她们都没办法跟我沟通。。。
刚社会实习的时候认识一个男同事,后来熟了之后他说,
本来见到你第一眼就觉得,这是我梦昧以求的对象啊!(本人皮相不错)
结果一起工作三天之后,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你就是一男人啊!
我并不是像影片中小帅哥那样在意外表上真正的像一个男人一样,
我活着就是我自己,这无关性别,
我可能因为性格豪爽义气所以会让认识的人觉得我男人,
但这些特性为什么不能存在于一个女性身上呢。
这个社会是男权社会,今后100年都会是,不会轻易改变,
但女性的角色依然在提升,这是通过个人努力得来的。
只要努力的面对生活,老天是公平的。
还有,真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找对象成问题啊,除非能接受一男的比自己娘。。。
还有看见男性同胞跟看见亲哥亲弟是个什么鬼感受。。。
这部片子的叙事风格很像斯蒂芬·茨威格,克制、典雅、敏锐而深刻,所不同的是,后者赶上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作家已无暇对内心进行更深开掘,而前者则在和平的氛围中,人们开始为生活缺乏激情而烦恼。
这是一部带有女性气质的、富有洞察力的作品。
片中的主角是一名新搬入社区的小女孩,她冒充男孩出现在小伙伴中,她光着上身和他们一起踢球、打架,甚至还赢得了别的女孩的爱慕,片中最让人震撼的一个细节是,为了和男孩们一起游泳,而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她用橡皮泥做了一个假阴茎,放入游泳短裤中。
这个女孩是所谓的问题少年吗?她为什么要冒充男孩呢?
片中有一点点暗示,即她的父母因工作原因,经常要搬家,她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生活背景,强迫自己融入到陌生人的环境中。冒充男孩可能仅仅是她的一次游戏,当然,也可能是对男孩社会身份的一种向往——那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妹妹,并赢得别人的尊敬,从而彻底摆脱孤独。
然而,她没想到后果是什么,当女孩对她垂青时,她不知该怎样应对,只有照单全收,甚至感到兴奋。随着谎言被拆穿,她彻底被孤立了,不得不回到寂寞无援的状态中。
本片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性不仅仅是生理,而是一种社会身份。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孩与女孩的性别角色犹如一道鸿沟,谁想跨越这道鸿沟,就一定会受到伤害。
当小女孩的母亲带着她挨家挨户去澄清,她是洛儿,不是米克,她的外部世界彻底坍塌了,她好不容易挣来的名誉、自信、爱情、尊严,一瞬间统统被踩得粉碎。
毫无疑问,她的母亲是爱她的,她找不到解决方案,只知道这个愚蠢的把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然而,这就与人类的偏见构成了共谋关系,洛儿被强制按入了女性的身份限制中,她只能按别人提供的女孩模板去生活。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影片表达了这样一个悲凉的主题。
其实,人拥有社会性别后,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逾矩的想法,只是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没有洛儿那么清醒,或者没有那么强大,所以我们懵里懵懂地成了它的俘虏。
应该说,洛儿的反抗是人类几千年来两性悲剧的一个缩影,一代代人在其中挣扎、迷茫、困惑与屈服,最终,洛儿会和她的母亲一样,长大,嫁人,生孩子,然后再去压迫她的孩子吧?片尾新生儿的微笑,展现了创作者的忧伤:这样的纯真终将失去,生而为人,被扭曲,被涂抹,被伤害,是我们不变的命运。
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很完美,叙事节奏虽然舒缓,却有高贵的气质。米克(洛儿)第一次融入小伙伴团队中,她和别的女孩抢衣服,她欺骗了对方,并取得了胜利,她做得是那样的坦然。
成为男孩,就意味着为胜利而骗人不是不道德,而是智慧,甚至会因此得到女孩的爱慕,说实话,太钦佩这样有才华的细节了,只有斯蒂芬·茨威格才能做得这样好。
他们说你是Laure,你就是Laure。更甚之,你可以是Emilie, Olivia, Elsa, Annie……和千千万万个名字,却唯独不可以是Michel——真扫兴,不是吗?
其实你完全可以做Michel的,如果你想的话——事实上你就是Michel,更甚于别人称呼你的名字。
把人按性别分类是一种愚蠢而残忍的事,当你的一切都说明着你是“他”的时候,人们却按照你的生理特征把你称为“她”,把你放进社会所限定的框架中。
在我看来,这不是同性恋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社会性别框架与个人选择间的冲突。为什么人们告诉你你是女孩子,你就要穿花裙子,留长头发,穿女孩子的衣服?别问,规则就是这样的。那如果你偏爱另一边的规则呢?这是不是就是欺骗?
我庆幸的是,在这个地球上,在西方,如今已有很多人弃那层外皮于不顾,直接对对方说“虽然我的身体是女孩,但我是男孩……”或者反之。我希望,某天不会再有刻板的性别之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表达,这就是我梦想中更好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点题外话:我觉得,如果Laure在youtube上发自己的视频,说“Hi I'm Michel”,并指明自己的生理性别;下面一定会有很多人评论说"You're such a cute guy". "U R so adorable!!!" 等他长大了,他会知道的吧。
看着她爸爸教她开车的镜头,我也想起爸爸,那会儿12岁,也是这么短的头发,我的衣服没干,穿的是爸爸的T恤,我们坐在去云南的长途汽车上,非常颠簸,我吐了一次,然后因为当众呕吐觉得羞耻就一直低着头,T恤上面有一排小字,welcome to NY
小姑娘从小就这么拿捏有范儿,大了还了得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有灵气的影片了
与LES无关,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一部小孩对自己认知的电影。
“我有一个哥哥,我感觉比有个姐姐好。哥哥可以保护我。所有的男孩都怕他,所有的女孩都喜欢他,但是他谁都不爱,只爱我。”小小萌妹纸太可爱了~小姐俩之间满满的都是爱!姐姐演得也很棒,总觉得片中的主人公长大定是帅T一枚。ps.贴同性标签大概多侧重迷惘期的性别认同而非同性恋,是你想多了谢谢。
看到被他妈妈打了一巴掌的时候哭了,感同身受。虽然儿童时期的跨性别倾向并不一定会延续到成年,但至少在那一刻,儿童的想法也是真实的,值得被尊重的。
小妹妹们!你们肿麽能这么可爱! 看的姐姐都肝儿颤~~ L'été est la meilleure saison!
看到某个评论说“也许性别困惑只是她生活中一段小小插曲,五年十年后回想起假小子的夏天也许只是一笑而过”,觉得这个解读很有趣
四星;每一个萝莉心中都有一个成为正太的梦。电影不长却处理得极细致生动,很赞的作品。
少年春哥之烦恼
名为TomBoy实际上只截取了她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那个小片段,自我认识与成长就在这个夏天里慢慢到来。其实如果不叫TomBoy大概看的人会更多,在这里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过程。小演员们选得真是棒呆了。另外,千万不要去搜女主角现在的照片哦。
像男孩一样 踢足球、吐口水、脱上衣、小便..............喜欢女孩
果然是瘦子才能做T啊,小妹太可爱了
萝莉情怀也是诗,这部法国萝莉版【男孩不哭】完全没有那么残酷,在法国父母看来,女儿可以继续做自己,只要别再以说谎欺骗为代价,即使继续做LES也没关系。早熟萝莉的苦恼,对同性的倾心,片子处理的很阳光,即使最后谎言拆穿被逼迫验身,结尾还是那么乐观。加上一群萌娃,片子整体相当欢乐。★★★★
里面的小演员都超可爱,除了主演之外,长睫毛的妹妹更像一个洋娃娃。刨除性别等解读,首先这是一个很可爱的电影。小孩如果在国内可以考虑叫招娣
刚开始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坐在父亲腿上两人很亲密,我以为会是父子恋。后来看到他妈妈温柔的摸他的头发,我觉得会是母子恋。再后来看到他和他妹妹一起洗澡,我心想,原来是兄妹恋啊。后来看到他盯着那个踢足球的男孩,我想,终于切正题了,同性来了。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丫是个女孩子啊……
每一个小t的梦想就是像男孩一样做所有事 包括赢得女孩的心
2011柏林全景+泰迪熊评审团奖(选片也挺迷的为啥不去Generation K?)。9分,席安玛成名作。片名要是叫“米盖尔”应该就实打实五星了。性别方面讨论得太先进了,这不是个易装问题,其实是个跨性问题。相应地,悬念实在做得太漂亮了,有个DDL(开学),观众都知道这个谎言/跨性行为会穿帮,那么问题就在何时穿帮和怎么穿帮,这简直是个希区柯克炸弹式的悬念手笔,都有惊悚片气质了。加之调教非职业小演员也是圣手级别的。另外这种电影可能还真有伦理问题(可能也是因此没去Generation单元?)……
立刻联想到男孩不哭
和大家一起去湖邊游泳的時候 為妹妹出頭和男生打架的時候 有好幾次我以為她就要被發現女兒身的事實了。忍不住從全屏切換成了窗口 躲在一旁暗暗的看著。不是不敢 而是不想。不想看見十歲小女孩的像羅馬一樣建成的夢想被一一打碎。她的夢想就是像男孩一樣做所有的事 包括贏得女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