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就年代来看,阿惠是一个处于旧时代传统女性与新时代独立女性之间的角色,母亲是名副其实的“油麻菜籽”命,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听父命嫁给一个“老实”人,在漫长日子里随夫沉浮。而阿惠则有了自己事业并因为爱情选择了自己婚姻。
现在看这部胶片残影,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粗糙的画面和缓慢的剧情而忽视这部电影本应该带来的细节感动,其实电影里描述的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正是我们父母辈的真实生活写照。
这里面的父亲、母亲在女儿阿惠的心中都有着两种矛盾的感受,父亲有着酗酒赌博、打骂母亲“坏”形象,但也有偷偷送阿惠洋娃娃的暖心举动,当“重男轻女”的母亲要阿惠辍学做女工时,父亲毅然反对,并攒钱支持阿惠读书,父亲出国工作后,与阿惠通过书信来沟通和互诉烦恼,跟母亲比较,父亲和阿惠像是一对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的朋友。而母亲呢,从小就把阿惠当成自己苦水“倾泻”对象,阿惠很小的时候就心甘情愿地帮母亲分担各种家务事,当哥哥在玩的时候,她在劈材擦地,当弟弟出身后,她就是弟弟的保姆,但母亲将自己对男人的不信任以及女人“油麻菜籽”命的抱怨强行灌输给阿惠,总是以一种“扭曲”价值观限制着阿惠,在赶走了阿惠的早恋对象后,剪掉了阿惠的头发,当成年后的阿惠再次遇到早恋对象后,母亲又“苦苦相逼”阻拦两人,但最终阿惠选择爱情决定了自己婚姻,阿惠表现了一种既传统又独立的女性形象。
再来说说父亲和母亲,前边提到的他们与阿惠之间的事情,可以感觉到他们是有着性格缺陷的人,一个家庭的磨合没有“谁对谁错”的事,只是属于父辈们的旧时代更容易将没有爱情,以为“合适”其实性格并不合适的两个人拉扯在一起,并且可能就“必须”这样一起过一辈子了。父亲喜欢画画,有着慢条斯理的性情,母亲欣赏不了这些所谓的“特质”,一味地埋怨父亲赚不了钱,年轻时还保有“小姐脾气”的母亲口无遮拦,肆意践踏着这个男人的尊严,时间一长,男人选择晚归买醉,酒后乱性作为发泄的事屡见不鲜,母亲用传统女性的观念“死死”操守着这个家,逃避家庭在外浪荡的男人也总归因为触碰了某个极限而到了不得不“重新来过”的时候,这个时候依然不和睦的父母被时间消磨得连吵架的精力都没有了,随着子女的成家立业,再到回首审视自己的时候,这样一辈子也就快过去了。
作为子女的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定他们的对与错,他们不完美,但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给予了你“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的爱”,小时候的你会因为某件事的“对与错”埋怨自己的父母,但是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你会感受到时间的不可逆性,宿命的复杂性,在历史的潮流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他们的过去我们无法改变,而他们在时间里消磨的一切已经“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应该对他们抱有敬畏之情。
女儿看着满地捡钱如接受施舍般的妈妈,与歉疚懦弱的爸爸对视的时候,女儿对妈妈从小时候的依赖爱慕转到了怜悯可怜,这是传说中的“孩子懂事了”,其实是多了一份理解,可是爱也不再单纯。女孩子多数是和妈妈脱不了干系,不管她是深爱她还是想着要摆脱她。可能是因为理解而深爱,也可能是因为理解而痛恨,千方百计地要“不像妈妈”,可是骨子里还是悬在一起。也许可以比喻成一种虐恋般的爱恨交织。女儿和爸爸有一个共同的小秘密,这在整体灰暗的小市民生活里有了人情味,在强势的妈妈淫威下,女儿和爸爸都是弱势脓包,很容易站在共线上。一种知识分子间的知己之情。。。妈妈这个女人的转变写得非常好啊,从怯生生的大家小姐,嫁错了人,硬生生给生活逼成了个市井悍妇。因为自己被男人弄得心灰意冷,也就对儿子有种崇拜,对女儿却是刻意冷淡,也要把女儿的心给弄冷,像是一种女子间的嫉妒似的。(这点很像金锁记里的七巧。)可你想想,爱不一定是刻骨的,恨却是,说到头母女关系真是复杂巧妙。
人物间的感情脉络清晰,都是典型,表现得又真实到位。唯一的缺点是这片子故事性太重,好似是苦情电视剧,不免让人误解。如小津的秋刀鱼,也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写父女,故事简单,淡淡道来,掀起波澜却是不小。
妈妈给女儿整理婚纱的那个场景想!要那张截图或动图,循环听着蔡琴唱着这首歌,满脑子都是那个场景!做过女儿、做过妻子、做过妈妈,从国内到国外,还是痴迷这部电影,这首歌!
想知道被抱个满怀是个怎样的感觉!中国的妈妈真能对已成年的孩子,那么自然地“抱个满怀”?不是不愿,是不会吧?!最真切的关怀就是:“想吃什么?”“缺钱么?”一旦闲下来,到很尴尬,不知道该说点儿什么、做些什么才好!历史决定了?传统决定了?
短评塞不下,简单标记个“长评”。
对我来讲,这样的家庭片由于过于相似和逼真,会比恐怖片还让我不寒而栗。
其实导演还是不太会拍,不过剧本好,整个家庭的发展线条很简明,以少女的成长为主视觉来看待这个家庭的变化,不过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妈妈这个角色,她是整部戏的重点。
母亲的转变始于婚后遭到感情的背叛,又被家庭的形式捆绑着无法抽身,逐渐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这个过程,首先她是一个受害者,但是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受害者更容易成为加害者。感情碎裂导致个性扭曲,性格变得愈发狂躁,由于无法把握现实,所以她在唯一触手可及的孩子身上施加了变态的控制欲,而受到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这个受苦的孩子主要就是她的女儿。
后来孩子长大了,她逐渐失去控制力,就开始各种歇斯底里:“我辛辛苦苦把她养大,她居然不听我的话,我死了算了。反正这个家没人在乎我。”但是,养大一个人当然不能成为发泄的借口,只懂埋怨的苦大仇深之人换不来家人的亲近是肯定的,可她就是不能换位思考,问问自己,大儿子一向溺爱受宠,长大做生意到处赔钱都没人真的怪他, 可是女儿兢兢业业,这么多年处处以家人为先,结果又换来了什么?然而,事实也不是单一的,她确实也关心女儿,只是,很多时候事实上看起来就是:她很关心你,因为她也只有你。
而在女儿小时候,她的确是更亲近妈妈的。因为爸爸从前是个坏人,出轨,家暴。但是在后期,爸爸又变成老好人的角色,变得平易近人,一心为家人着想,而且同有文艺细胞,所以女儿的沟通都是跟他进行的,剧本这么写,是爸爸占了便宜,而我不敢相信现实里会有这样的转变,即便有,我也知道,一个家庭的创伤如果是他当年亲手造成的,苦果就必须有他的一份,谁也不能说漂亮话来为自己狡辩和诉苦。而且,即便是情节进行到后期,他看似变得温柔体贴了,实际上,依我看他还是一个懦弱无比的人,往往以沉默应对事情,时刻当隐形人,一幅事不关己就最好的样子,有时他还会为了避免更多麻烦事出现而成为妈妈的帮凶开始对女儿进行各种无理的劝说,种种行径是让人瞧不起的。
唉,其实说那么多就是一句话,婚姻不和谐就应该及时离婚,不要害了下一代,而女人的命就不应该是油麻菜籽,不应该落到哪儿就是哪儿。逆来顺受从来不会给我们的故事带来好结局,而假使真的有命运一说,那也让我们尽量将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吧。
廖辉英小说改编,侯孝贤编剧。苏明明(后来嫁给导演万仁)、柯一正、陈秋燕主演。动人情节剧。反思传统男权社会与现代资本工业社会中女性地位与自我认同。母亲是受害者,又自觉成为男权系统维护者。固定镜头,有些中近景镜头和特写强调人物表情,儿童演员表演精彩。情景交融镜头可能影响到侯孝贤电影。
这个片子对新浪潮电影来说意义非凡,当年十分卖座。遗憾的是,万仁的电影内涵丰富,却得不到奖项的垂青,以至于创作生命力没有延伸下来,他的国民三部曲个人觉得十分经典。
台湾新浪潮中的有些情节剧虽然看起来在革新,但从根本上来说受“健康写实主义”的影响其实非常大,新浪潮中某些情节剧,将“健康写实主义”中的完美主角进行反转,塑造固定歧视看法,在将配角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就将“健康写实主义”中的人物道德光辉变为了特殊群体的关怀,不仅本片这样,早于本片十多年的宋存涛拍的《母亲三十岁》早就这样了。商业性情节剧的缺点就是,过度煽情话和套路走向折损了剧情内里的情感,这也是本片虽是侯孝贤编剧但却大大的落后侯孝贤自己拍摄作品的原因,导演过于凸显了事件中的感情,而少于留白,同时代张毅则不是这样,因此他能拍出台湾最好的女性电影。在结尾时,明显的借鉴了小津的电影手法,那个低机位母女对视镜头采用的是中景人物特写衔接,然后在转窗外夜晚的再造景框结束,这实在有点过于明显的借鉴了。
通俗就是力量...情感上的四顆星
1.献给上世纪两个时代的女性的挽歌,含辛茹苦的母亲、顽逆的长子、懂事的女儿,强势的父亲,因为出轨被抓,家庭地位的反转,原本父亲宠爱儿子,后来开始疼爱女儿,女儿一心情系母亲,结果理解自己的却是父亲,倍受宠爱的长子,却从未理解父母的心思,太多太多感触。各种泪点。蔡琴的油麻菜籽伤人至深。
母亲的形象其实很超前,从一个被害者变成了施害者。母女和解的结局太胡来了,有种二十四孝的糟粕感。这难道是传说中的健康写实主义?
不知道油麻菜籽的隐意,一路都在猜想到底镜头的焦距是对准谁呢?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已经可以乱过三国大战,这里没有所谓永恒的利益,所付的所需的是都是感情.住家的几次转换也有深深的时代烙印.难过的心在结尾的歌声中,释放
如此坚强温婉的女孩,必然不会如油麻菜籽般飘散,看得甚为动情,诸多细节颇有泪点。四星半。
虽然现在看来情节有些过时,但片中呈现出的女性的困境是一直存在的,母亲和女儿两代人身上共有一种坚韧与牺牲,只不过后者拒绝像油麻菜籽般随风飘散的命运,这也是时代的一些进步。
从日式到台式。陳秋燕和柯一正的角色都有点跳跃,中间一大段大有“父母皆祸害”的感觉,感觉很不舒服。赞蔡琴。
三星半。立意不错,但整体呈现就太过情节剧了
8.0;與《我這樣過了一生》形成奇妙參照,萬仁觸及到了難題,而張毅受難題所困。兩部電影都同樣指涉到日本文化在台灣社會的滲透
#政大電影節# 40週年修復版。母親將自身不幸的婚姻中的情緒轉嫁在女兒身上,早熟懂事的人總是吃虧,女兒不論如何都被嫌做不夠好,兒子不懂事卻能夠予取予求,即使是40年前的電影,還是能看見現代家庭的一些影子。油麻菜籽的英文單字是rapeseed。
温柔懂事的小姑娘,就是前后父母的转变抖动有点大。
因为李宗盛写的主题曲而去看的,意外的是,B站资源最后片尾曲响起时,有前人跟着每一句的时间,把歌词用弹幕的形式发上去了,让看的人可以听清楚每一句唱的是什么,也有多一些回味剧情的时间。一定是个爱音乐的人,谢谢。201707
3.5這部倒挺好,但前後轉折接合有點問題。
廖辉英老师太厉害了吧
就音乐挺好的...
4.0 雖然劇情與拍攝都中規中矩,但仍然能看出在台灣四、五年級生對自己前輩的命運看法與書寫。也將一時期台灣男人的大男子主義與脆弱表現的挺得當的(要不怎么老一輩老說還是嫁外省人好呢...),蘇明明原來是導演萬仁的妻子啊..實在是太漂亮了。柯一正也非常帥嘛!
廖辉英的小说以及与侯导的剧本都是十分富有生活韵味的,特定的时代里的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态度,对婚姻的关系。但我没有看出油麻菜籽一般的女人,陈秋燕饰演的母亲是压抑愤怒之后的变态麻木,是生活中的裘千尺,在房间里搜私房钱和女儿劈开钱罐后捡地上的钱,真是超有魅力的表演,重现且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