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donotcrylaika的评论忽然明白过来。本剧我看得很冷静,我就是要静静的看凯奇装逼。看到他去斯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本片意图是凯奇隐喻米国,米国就是凯奇。凯奇种种疯狂和愚蠢正是当下米国的疯狂和愚蠢。凯奇不工作,骗钱,赌博,放弃爱人,去海外宣战。都很像米国的行为。
看来我的想法太牵强了,实际针对的是米国政治正确派的主张,基督教爱国主义。基督教代表信仰和道德,爱国是权威与统一性的基础,两者互相支撑。宣传结果是出现凯奇这样的神经病。病态是不加思索的接受所有思想,不过这正是宣传的目的。也就是说宣传的思想真正深入骨髓,结果一定是神经病。
凯奇无力承担国家的任务,但他认为那却是他义无反顾的使命,而且在上帝保佑下他必定成功。这是宣传的最高境界,又是最可笑之处,又是最可悲可怜之处。如果主角是007那是一部正剧,但主角是凯奇那样轻易失去自己的人就是部悲剧了。他终将死去在某个未知的角落,而且无人为他追悼。
凯奇这种理想与正义的化身,实际上不过是个神经病。他只能回归家庭才能度过平庸却有爱的生活,但那不是他的理想。米国理想显然不适合他去拥有,但不会告诉他。即使告诉他,他也不信。
总之成为神经病才是他必然又美好的归宿。
尼古拉斯·凯奇出生于1964年1月7日,他本姓科波拉,是以《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等片闻名于世的大导演科波拉的侄子。作为科波拉家族的一员,他从小就在充满音乐与书籍的环境中长大,并养成了喜欢观察的习惯。 从成名后,凯奇不知是经济原因还是眼光问题,成了烂片之王。本片改编自2010年GQ杂志上由克里斯·希斯(Chris Heath)撰写的一篇文章。故事的主人公加里·福克纳(Gary Faulkner)是科罗拉多的一位普通建筑工人,还蹲过大牢。这位自信心爆棚的家伙希望靠一己之力抓获本-拉登,为此他还曾多次试图潜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凯奇的在本片中的表现还算凑合,但用力过猛,难道演这样一个人非要演成疯子吗?
我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谁小的时候又没有一瞬间以为自己是全世界主宰的狂想呢。电影充分表达了一个人体的“变异”思想,一个人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自我世界,或者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非常冷幽默的。问题是作者没有解释他发展至此的原因,也没有回答自我与现实该如何取舍。作者也像是跟观众开了个无厘头的冷玩笑,大家都觉得不好笑。
这部电影非常烂,口水片,毫无意义可言。整部电影就像一个无能的废物在惨烈地意淫与疯狂地无脑说话。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个喜剧片,叫《光杆司令》,凯哥倾情出演,从头爆笑至结尾。我跟导演说,你这次拍的不错哦,挖掘出了凯哥幽默风趣的演绎,小查谦虚的说我夸奖过头了。我让他不用谦虚,电影拍的这么好,值得表扬的。
记忆最深的是呼喊着领袖高飞的那场戏,蓝色与白色相间的色彩与蓝天白云的视觉冲突中,能看出电影的主导的一种无所畏惧,独立独行的精神。
--I am faclkner
--Fackner fuckner?
--Faclkner, I just tell you fackner
--Ok you just tell me G
这是拉里·查尔斯导演 ,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光杆司令》里面的一段对白,现在大家肯定记住了男主人公的名字:加里福克纳。影片并没有上映,而是采取了线上点播和发行蓝光DVD的宣发策略。
不同于国内电影收入90%以上来自票房,北美电影市场DVD发行在电影总收入中占比可高达30%,有时候甚至高于票房,当然这首先是片方对于本片票房预期很低的原因。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凯奇饰演的加里·福克纳(Gary Faulkner),一名肾虚的建筑工人(不明白肾虚还能干这一行),受到上帝的感召,要一个人去生擒本拉登的故事。
影片延续了导演拉里·查尔斯的一贯风格:荒诞喜剧/政治/高语速话痨型对白/快速剪辑。影片在结构上并没有创新之处,依然遵循通俗明了的方式:开始——发展——结束。这对于一个偏荒诞喜剧的题材来说,有些让人失望。
开篇以加里的童年入手,从人物性格的铺垫促使千里捕拉登这一事件逻辑性的成立。这是好莱坞惯用的类型片剧作手法(比如说星际迷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以主人公童年遇见的某个人或某一事件造成的影响,成为推动故事主线的合理动力。
随后受到上帝感召是影片第一个转折点,即戏剧性冲突性。(一个工作男每天晚上七点回家,突然有一天十点回来,门口相熟的保安会想,等他的老婆会想,最重要的是观众会想他为什么今天晚回来,这就是戏剧性,打破故事既定的发展线)
福克纳开始了他的单兵抓捕本拉登的行动,筹集梦想启动资金,买船买滑翔伞,到达巴基斯坦。这种模式很符合公路片,(类似阿呆与阿瓜/泰囧等)在其出发筹集阶段/路上都是增添喜剧效果的关键点,但是本片无一例外的避开了这些,只是穿插着美式冷笑话,说美国式是因为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味来看,只是隔靴搔痒,不明就里。
最后的结尾也趋于平淡,整体来说,这个真实事件是一个很具有戏剧性的创意点,但是剧作并没有完全开发这一事件,逻辑结构基本完整,但是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爆发点。
再谈谈影片的制作,总体还是好莱坞类型片流水线制作水准,没有大的瑕疵,也没有画面,声音方面大的创新点。不过,在细节方面还有着一些不错的处理手法:
旁白和对白的声音的切换,通过镜头画面的推拉和音量大小的变化,进行两个语境无缝连接。
密集对话时的快速剪辑,高频率的正反打,配合着高语速话痨,在节奏上面能给人些许快感,但是对于听不懂英文只能低头看字幕的人们,这种方式只是让人眼花缭乱。
最后在演员的表演方面,拉里·查尔斯导演的电影中,主人公大多是荒诞怪咖,尼古拉斯凯奇明显就是参照着他的代表作《独裁者》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但是略显夸张,用力稍猛,不可否认的是,凯奇的表演逐渐向他的黄金年代靠拢。
作为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波拉的侄子,其出道初期为了去掉这个标签,而改名为尼古拉斯凯奇,在极其注重圈子和人脉关系的娱乐圈,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
从《抚养亚利桑那》到《我心狂野》,执着于饰演怪异人物,专注于内心,并于1992年凭借《离开拉斯维加斯》获得奥斯卡影帝;
从《勇闯夺命岛》到《空中监狱》成为世界级动作巨星。再到新千年之后烂片成堆,沦为B级片影星。凯奇不应该定格在这里,也许加里福克纳就是他的再出发。
如果听到一个人因为受到上帝的感召要生擒本拉登,也许每个人都会在心底说一句傻逼,但是这个人把它当作神圣的事情,真的坚持去做,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牛逼,所以说这是一个牛逼的傻逼的故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三镖客;作者:M;转载文章请私信,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又见Cage大叔,感叹岁月不饶人,记忆中还是那位主演《the rock》的刚毅男人,现在已经变成了老头,须发皆白,真是须如寒冬雪,发似九秋霜。
自从接烂片上瘾后,Cage大叔的影帝形象已经打了不少折扣,不过今年似乎有些触底反弹,演技恢复了。准确的说,Cage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出色,不过由于过往的片单实在过于低廉,即使演技再好,也没有观众愿意搭理,所以久而久之就成了烂片之王了。
下半年,第二次遇见Cage的影片,第一部是他与Elijah Wood合作的《the trust》,一部低分高能的片子。这部是恶搞喜剧,看一看王者归来的Cage能不能再一次用演技征服观众。
影片导演,Larry Charles,如果有看过《独裁者》、《布鲁诺》、《波拉特》...的观众一定了解这位以拍摄恶搞、荒诞、讽刺影片而著名的导演。
演员:Nicolas Cage,不用多介绍了。曾经的奥斯卡影帝,现在虽然年事已高,却宝刀不老。
本片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稍有添油加醋),故事原型就是这位仁兄,不服不行
剧情:略(前面一系列的剧照已经阐述了剧情),更何况对于这种恶搞影片,剧情不是看点,黑色幽默才是亮点
1. 美式幻想主义
唐吉可德式的自由幻想主义(不少人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Gary骑驴前进,找寻幻想中的目标
2. 美式霸权主义
两次登机受阻,一次因为带了武士刀,一次因为没有签证,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巧舌如簧的Gary津津乐道与工作人员说起了美国历史,开始了一场无意义的辩论,工作人员已经无语了
3. 美式疯狂主义
航海去巴基斯坦,差点挂了
坐滑翔机去巴基斯坦,直接跪了
4. 美式幽默,相当冷
当美式英语遇见巴基斯坦英语,孜然风味太浓
5. 美式结局
无言的结局,Gary与Marci的未来如何,需要聪明的观众去猜
坦诚的说,这部作品如果没有Cage与女主撑着,我基本上看不下去,主要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笑料完全不对我的胃口“。而且导演的那些暗讽及无聊的噱头让人看的很累,虽然是喜剧,却太低俗,让人倍感无趣。所以本作不推荐,如果有兴趣的人,可以在线去看。
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根据真人真事改篇,固执直男癌的奇趣之旅。凯奇用力过度打的不是翻身仗,而是展示晚期孤独狂躁症典型案例!
其实都还好,大凯奇演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倒也是拿手,本来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很出彩,可惜导演拍出来时而迷幻时而好笑时而混乱,看的人也有点累。大凯奇的吐槽,真的挺棒的~
凯奇遇到这样怪咖的角色反而将其如今非常捉摸不定的表演引入到某种无法评价的「邪典」中,也再次证明如今凯奇只能扮演/接受如此怪异的剧本,有种误打误撞的感觉。
凯奇老师近年来最放得开的一次
难以相信那个曾经让我哭了三次的战争之王,和眼前这个在电影荧幕里装疯卖傻的是同一个人。原型人物加里·福克纳变卖房产,七次前往巴基斯坦,他的人生比电影更具传奇色彩。
可怜的妄想症患者,却幸运的有一位爱他的女人。凯奇最近算是不错的片子了,就是表演有些用力过度。
。。。。。。
人设其实很有意思,可怜剧本太单薄,无趣。
居然是真人真事
前50分钟的不明所以。
凯奇什么时候成这逼样儿了……
额……基于事实?但这个没啥意思额
凯奇的新面貌…话唠直男癌!!!而且居然是真人真事
真的是拉里拍的么,深表怀疑,要么就是凯奇不及Sacha Baron Cohen万分之一的缘故
这片挺写实的啊,还可以
看了最早的几个评论,还以为凯奇终于接到好剧本了。赶紧看了这部妄想狂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并不那么精彩,平的像一碗水,不仅没有涟漪,而且还很小气。大概是看凯奇电影太多了,感觉还是看到了很深的表演痕迹,不满意,失望
Army of One,凯奇主演,一个患有肾病的美国老年人,自觉获上帝召唤,带把武士刀,只身去巴基斯坦山区寻找本·拉登。但先别笑,如此荒诞的剧情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此片用于kill time,是个不错的选择。
Russell Brand 还能演上帝。。
乍一看,这是一个美国版的堂吉诃德的故事。但仔细一想,这是一个逆向的,爱国版的美国“武士”堂吉诃德,你没看见亚瑟王的圣殿骑士之剑变成了日本武士刀,而“上帝”则说着一口标准的“京片”伦敦腔吗?所以西方的知识分子说罗马归罗马,上帝归上帝,当罗马和上帝统一时,就是喜剧诞生的时刻。罗马的皇帝闻屁成瘾,不知道今天的少年先锋队能不能理解什么叫政教分离。
你的梦想根本就不可实现,从一开始就是疯的,傻的。但你到最后也没意识到。好在你找到了家,她不嫌你傻,虽然知道你的梦想疯疯傻傻,却不鄙视你——更不怜悯你,她看你就像看普通人一样,像看正常人一样。快丢掉梦想陪着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