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全10集

主演:任时完,李先彬,李施优,姜惠元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少年时代 剧照 NO.1少年时代 剧照 NO.2少年时代 剧照 NO.3少年时代 剧照 NO.4少年时代 剧照 NO.5少年时代 剧照 NO.6少年时代 剧照 NO.13少年时代 剧照 NO.14少年时代 剧照 NO.15少年时代 剧照 NO.16少年时代 剧照 NO.17少年时代 剧照 NO.18少年时代 剧照 NO.19少年时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少年时代韩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喜剧的方式讲述了隐秘又可爱的忠清道人的故事。这是一部可以在其中感受到1980年代中后期农村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回忆中的音乐所唤起的乡愁的悬疑青春电视剧。剧中任时完饰演居住在忠清南道牙山温阳的瘦小懦弱的少年张秉泰。在学校这个小社会,属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张秉泰因为父亲的关系连夜逃到隔壁小区扶余后,成为了扶余农业高中的转学生。之后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件,经历了反转。昆虫物语Hellhole龙潭巨兽克拉高谷这个王妃有点萌螳螂上帝也疯狂国语混乱之子第三季永不妥协2022杰克奥特曼快乐的一天猛鬼差馆粤语版我的锦鲤男友美版午夜凶铃邮件门第一季武林学校史酷比狗锡城的故事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贵族名媛塔玛拉第一季出水红莲十面埋伏1989卧底巨星开心魔法国语沦落人 淪落人我快爆炸助理2019丑角爸爸鼓楼外母与女1960胭脂1980伊沃克人:为恩多而战求爱操作团圈套2010新作特别篇2甜言蜜语QQ女人心焦糖饼小娘惹末路姐妹浪漫风格

 长篇影评

 1 ) 12年的真诚

"我们总以为能把握住时间 但最终 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偏爱剧情强的电影,所以刚开始看时不觉得有多喜欢,但这部电影奇妙在让你觉得时间交错,时间可以很慢,慢到日复一日察觉不到任何变化,也可以很快,以至于几个小时再来看一场横跨12年的变化,时间它不说话,却把痕迹刻在了少年的蜕变里。 一部真诚的作品,一部认真的看了三个小时,几乎没有笑点和泪点,迷之震撼的文艺片。喜欢插曲《hero》

 2 ) 哈利-波特一代的哀与乐

很少人能够像理查德·林克莱特那么有诚意,沉得住气花上十二年的功夫去拍摄一部电影。在这部名为《少年时代》的电影中,导演用摄像机追踪了一位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从童年时的懵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后的稳重,每个人几乎都在这位叫做梅森的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时间”是理查德·林克莱特钟爱的主题,“爱在三部曲”间隔的九年,给我们留下足够的间隙揣摩发酵爱情的深意。这一次,《少年时代》超越前作,毫无顾忌地让光阴改变容颜,将人生的瞬间娓娓道来。一纪的时间,少年长出胡茬,父母生出皱纹,哈利·波特一代的哀与乐,隐匿在音乐里,向我们点头致意。理查德·克林莱特凭借这部160分钟却丝毫不给人冗长之感的佳作,在柏林电影节最后的收官阶段,掀起了观众热捧的狂潮。

是啊,有谁会不喜欢这样的电影。细微至深,却丝毫不狗血,导演有意地削减甚至禁止过度戏剧性的出现。曾经在成长电影中看到太多的初吻和性,《少年时代》将它们统统撇开,转而用梅森的三次远足区隔和标志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大多数人会在成长中遇到的“死亡”命题,也在导演的再三考虑下淡出电影的叙事。饰演女儿沙曼萨的罗瑞莱·林克莱特是导演的亲闺女,她说自己曾有一年不想继续拍片,问父亲能不能让角色死去,被父亲一口否决。基于现实的日常观察,让电影有一种非同寻常的亲合力,饰演父母的伊桑·霍克和帕翠西亚·阿奎特更是将这种平易近人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话痨的风格,几乎和“爱在三部曲”一脉相承,父母与子女絮絮叨叨的聊天、争吵包裹着两代人之间的细腻感情,与政治艺术无关。这一刻,只有时间与爱在发声。

《少年时代》掺杂了导演对于自己德州的童年记忆,却也毫不吝啬自己对于当下青少年的观察。电子游戏、哈利·波特、9·11事件、美国大选……或大或小的个人与社会事件在小家庭的生活中投下印迹,也让电影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验的重现,而成为一幅更具普世性的当代美国风情画。《少年时代》不是如《人生七年》那样纯粹的纪录片,精巧的故事桥段皆出自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合作,虽然存在即兴表演的成分,但电影整体的框架早已经在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脑海中铺陈。剧情在“日常的平庸”和“瞬间的趣味”之间,取得了某种完美的平衡。

无疑,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工作方式是值得令人尊敬的。在快速消费的当下,电影工业亦追求瞬间的价值与效益。像《少年时代》这样的小成本独立制作,本身就担着极大的风险。好在,有这样一群忠诚的演员,愿意跟着导演疯狂地玩耍,一路顶着“未完待续”的压力,守护这个令人兴奋的秘密。呈现在银幕上的成品,最终没有让我们失望,首映现场不绝于耳的呼声,已经说明了问题。擒不擒熊,已不是重点,《少年时代》的口碑爆棚,已成不争的事实。

新浪娱乐柏林电影节专稿
http://ent.sina.com.cn/r/i/2014-02-14/09244096256.shtml

 3 ) 隨感

看完《boyhood》,想了許多。 從戲院出來那一刻,有個強烈的感覺: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講“藝術”。結尾處學舞蹈的女孩對男孩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一瞬間建構了永遠」,其實不就是在說藝術嗎,像男孩拍下的一張張抓住一瞬的照片;像這部由若干個一瞬間組成的電影——皆成為了某種永恆。 但又不盡然。其實應該說,這部電影講的是“藝術”的功能:它教會我們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電影中父親和母親,恰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母親講究按部就班,從不出錯的紀律性(有一幕男孩15歲生日,母親問他是否抽了點煙喝了點酒,男孩承認,母親便和他說:我們明天好好談談),連她後來找的兩任老公亦然(他們總不讓小孩晚一些回家),無怪乎,她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只剩下了按部就班的下一站:葬禮;而愛音樂的父親採取的卻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他帶他們去看棒球賽、遊戲、看蝴蝶、露營),勇於分享(他讓孩子們與他分享戀愛經歷,甚至提醒他們注意在性行為中保護自己),讓他們勇敢去追求藝術(他和他們一同唱歌;鼓勵男孩從失戀的創傷中走出來,要堅持拍照)。電影中有一幕,男孩抱怨父親忘了一個承諾:許多年前父親答應要把車送給他,但結果卻私自賣了,父親告訴他:你可以工作以後自己攢錢買一部(結果他打工後確有了一部自己的車),而後父親卻送了一份禮物給他,是一張beatles的唱片。這是父親要教會男孩的事:從來不是耽溺物質,除了自力更生,而應該去追求更多美好的事物。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高中畢業後離異多年的父親母親一起在家中為他慶祝。父親感激母親的付出,說她將兩個孩子照顧得很好,但後來母親的表情卻很不是滋味,也許她覺得自己過得並不順遂,尤其是婚姻。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憂心於過去和將來,而忽略了當下她已擁有的最大成就:她成功教育了兩個孩子,更別提還有一個因為她改變了人生軌跡的維修工。這些戲其實都安排得極好,他們為母親的生活找到了出口。不要看她刻板無趣,其實她的人生也很豐富多彩,她收穫了人生的許多果實,但可惜的是對她自己而言似乎都不重要,其實她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與熱情,如同父親最後說的:「如果她可以寬容一點」——不止是對別人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如果她懂得去體察當下,放下無謂的偏執和顧慮,她也會發現自己的美好。 男孩最後問父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父親告訴他:「我也不知道,但慶幸的是你已經開始用心去感受了,你要一直感受下去,因為人長大後或會漸漸麻木。」回想電影中母親的第三任丈夫,開始時也十分有衝勁、開放(他買了相機給男孩,也支持他在房中弄個暗房來沖洗照片),但生活卻讓他最終也變成了一個酗酒、暴躁、麻木的男人。 是的,這是生活、藝術教會我們的事:「用心去感受」。男孩的「心」是什麼?男孩一直追求的是一份「自由」「熱愛」,一份不循規蹈矩的生活,而他的高中女友第一次聽到他說那些話時,反應是:you are weird;男孩嚮往大自然,嚮往人與人的交流,但在去郊遊的車上,女友關心的卻只是手機裏的facebook;他為她拍的照片,從他的口中得知,她並不喜歡。而結尾處,當幾個大學新生集體逃脫沈悶的迎新舞會,跑到野外時,一路上,初識的女孩和他聊了許多,她學的是舞蹈,是art,他們共同欣賞兩位行跡顛狂大喊大叫的朋友,覺得他們都很「cool」。當女孩和他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那一瞬間,我猜男孩的心體悟到了一份生命、生活的溫暖⋯⋯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帶著一份濃熱的溫暖從戲院離開。它讓我體悟了生活的美好,哪怕有過這樣那樣的苦楚和淚水。 是的。

 4 ) 《少年时代》:以歌颂的态度,向成长致敬

真实的成长,这是本片最大的标识。讨论这部影片,我们无法不提这个话题。

有一种声音,说本片顶多也就是这种真实的成长记录能够拿来当噱头,剩下的都是索然与平庸。然而这部影片,绝非如此,理查德·林克莱特也绝不会如你(想得)那般无聊。花12年时间拍一个流水账,未免太小看林克莱特了。况且,退一万步讲,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凝练出的这部影片更是经得起赞美。

《少年时代》展现的过程,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或者是对成长,或者是对时间,或者是对生命。但纵然有165分钟的片长,在12年的成长面前,也会稍显得无力。12年,该拍哪些,该留哪些,都是对制作者的挑战,而不同的结果,展现的是制作者对时间和成长的不同的态度。在本片中,从场景和事件来看,确实都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我欣赏这样的取舍,这不仅是制作者的态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风平浪静,只为承受住少数的波涛汹涌。同时,影片在剪辑方面比较干练,从几岁的小梅森一路下来,没有间隔黑屏,没有时间提示,下一段紧靠上一段,对于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遗留的未触及到的空间,影片不会再做留恋与解释,在时间上的空档,留给观者,这样的留白是送给观者的礼物,也是面对成长与时间的无可奈何。

虽然不惊心动魄,我们仍能看出,影片展现出来的每个事件段落,都是有选择的,或者说都是经过一定地提炼,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可能发生在不同生命群体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这一个体身上,我们跟他一起经历这横跨12年的165分钟,多少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再婚,比如兄妹间的怄气,比如恋爱,比如性启蒙,比如搬家换学校,当然还有升学,等等。成长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回头,发现别人经历的很多,你也经历了,而且也许你还会觉得,经历了那些,也没什么。

本片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并非以过来人的视角去回顾少年的成长,而是以少年的视角对成长做出呈现。比如梅森回到家里,发现妈妈躺在车库的地上哭,还有紧接着那场餐桌上的戏。这种视角,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曾有过类似往事的人来说,那种痛苦和惶恐会再次充满全身。

本片从故事上来看,还是比较平和,或者说是阳光的,其实少年时代可能经历的,也许会黯淡,或者阴暗很多。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些可能,而是以一种近乎歌颂的态度,向一段成长致敬。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效果,当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时,影片已经开始轻松的进行下一段了,比如母亲带着姐弟二人仓皇的离开家后,紧接着就是梅森跟姐姐还有随后过来的爸爸插奥巴马竞选宣传牌的段落,这种处理会让你在上一段落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快得以释放。当你意识到,此时的梅森已又长大了几岁时,会深刻赞同所有的困境在时间面前都是随风往事。

少年时代也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影片,它也是为人父母的酸楚记录,因为父母的爱恨情愁,让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牵连其中,虽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无可抗拒。用十几年的时光抚养,用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忧伤,所以,在梅森要离开家去往大学时,母亲突然痛哭出来,是啊,人生就这样了吗,没有“更多”了吗?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的母亲,同梅森一起,经历了12年的岁月,那种母亲的坚强、隐忍与伟大被帕特丽夏诠释的自然又真实。还有伊桑·霍克,12年,他还是那个老样子,甚至可以说,还是“爱情三部曲”里的杰西的样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过在三部曲中他对的是赛琳,在《少年时代》里他对的是儿女。还有饰演梅森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本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女儿),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员的表演都极其自然,生活化,不着表演的痕迹。可以说,《少年时代》给出的,是时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本片所有结果的起始,但它带来的,是一群人对成长的铭刻。我们根本抓不住时间,而是被时间裹挟着,赶着人生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与怀疑,觉得满心充盈。但其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你拥有的,“一直是现在”。故事难有结局,成长也不会有答案。影片在最后,梅森踏入大学校门还没多久,就认识了妮可,两人在醉人的落日余晖下,闲言细语,此时两人的年龄与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龄已相差不多,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基本构成了一个闭环。我们都在这样的闭环中,循环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起点上踏上少年之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5 ) The moment seizes us: It's always right now

年少的Mason问父亲,这有什么意义?

父亲不解,什么有什么意义?

Mason说,这一切,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父亲笑了,惊讶儿子提出如此宏大而三言两语难说清楚的问题。

我忘了他怎么回答的,但我知道一定许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寻找着各样的解答。

这答案,Mason 在寻找,从6岁到18岁。虽然少年初长成的他对女孩儿说:你看我妈妈,好不容易上了想上的学,有了想做的工作,生活好了,有房有车,不还是跟我一样fucking confused么。

对于Mason也好,对于在Mason离家去上大学时突然痛哭流涕的母亲也好,这样的confusion一直存在,且会一直继续。而寻找解答的过程也似乎不会终止。

通常情况下,Mason不是个擅长言谈的男孩儿。他觉得words are stupid. 然而就是这个敏于观察钝于言辞的男孩儿,在心仪的高中女同学面前谈话欲高涨,急于分享,滔滔不绝。同Mason一样,我也时常感到言辞愚蠢,词不达意,难诉衷肠。也时常不愿多说。然而我还是钟情于言辞,不愿口头表达的则诉诸于书面。同Mason一样,一旦对象对了我可以叽里呱啦大说特说,恨不得把脑子敞开给人看。

人毕竟是有强烈表达欲的,只是对于表达方式、表达对象的偏好和标准不同。《夜游神》里高行健以梦游者之口说:“词依然是词,并没有意义。你尽可以把黑、白、吃、做爱、救世主、受难、扯淡全部糊弄一起,或组合为原则或程序,或者再打碎,再搅乱,再联缀,再振振有词,无非废话再说一遍。废话不废话,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还在说。你之所以为你,只因为你还有言辞。”

表达,言辞的也好、其他形式的也罢,有声的也好、沉默的也罢,都是赋予意义的一种形式。表达是自定义的,意义也是。也许会有各种主客观因素来干扰这种意义的自定义性,比如来自社会期望和家庭期待的压力。人们难免迷惑——是否做这样的事才有意义,而那样的事没有意义?是否成为这种人有意义,而做那类人没有意义?

创造就是意义——梁漱溟道——创造着的人便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意义。这创造,表现于外如写字作画、政治事功,表现于内如个人修行、臻善德性。又说,人生乐趣在于生活本身,在自己浑沦活动之中,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找个地方把力气发挥尽致,这便是人生的美满。顺着本能自觉活动,“情”安“理”得,就是“乐”;反之,就是“苦”。其再说,人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如其寻问,那么只有当下自己所责之于自己的。所以他说,我们不应当可怜丧失自己,去向外找东西,因为一切所有都在自己身上,不待外求。的确,客观来看,生活本无目的,世界本无意义;但在活动和创造中的人们,在自我表达中实现了某种或大或小、或微小或广袤的意义。

人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是最渴望意义又最找不到意义的时代。青少年们总是被两股心理力量拉扯:一种是愿成为主流,以谁都想跟我一样、加入我的小团体为自豪;另一种是天下老子最特别,以我跟谁都不一样为骄傲。不同的青少年身上,这两种心理的比例不同。Mason的姐姐Samantha身上,我看到更多是前者,她聪明,成熟,世故,有主见,能学乖也能使坏。而Mason身上体现的更多是后种。他同样聪明早慧,但他的敏感细腻使他更内敛也更拧巴。 从童年到青年,我们看到了Mason的疑惑,他的“苦”和“乐”, “内力”与“外力”在他身上的角力,他的变与不变,他承受的限制和对限制的突围,各种stereotype和对stereotype的打破,以及他在双重创造中对意义的寻求实现。

我们看到, 在与父亲周末团聚时,Mason满怀自豪地与父亲分享自己的私人收藏。这是每个人小时都有过的经历吧,那些别人没注意到却被自己发现或所有的、很酷的东西,一定要洋洋得意地在喜欢或爱的人面前展示。我们看到,在洗手间里Mason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恐吓,却没有英雄主义的“反抗”。我们看到,逐渐爱上摄影的Mason,开始花许多的时间专注于他的爱好。他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乐趣,也获得定义自己、表达自己、肯定自己的渠道。他的摄影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并被展览,其中包括为女友拍下的黑白影像——不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上大学之前,Mason和女友终于分手。父亲安慰儿子说,那女孩虽可爱,但对于你,她太square了。我们的Mason不是个矩形或圆形,而是自定义形。要成为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摸索的过程充满孤独、不解、大大小小的阻力和静默的忍耐。

然而,尽管Mason特别,尽管他走的不是一帆风顺规规矩矩的成长路,但另一方面,他也并没有多么异乎常人的、波澜壮阔的成长经历。有人或许觉得, Mason这个角色其实挺无聊,无非就是一位处在叛逆期的、有文艺细胞的普通青年。我却觉得这样的Mason无比真实。他没有跟谁哭诉童年阴影的委屈,没有安抚母亲或初恋的柔情,没有还击继父或同龄人的昂扬斗志,没有上纲上线的热血。即便是摄影老师对他循循善诱,仍以他看似不为所动的冷静而被downplay了。影片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里的“Heroes”,唱的是 “We can be heroes, for ever and ever”。Boyhood里的“Hero”,唱的则是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I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离异的父母、嗜酒而有暴力倾向的继父、欺负他的同龄男生、追女孩儿、晚回家、穿耳洞留长发、喝酒抽大麻——很多Mason的经历并不新鲜。但是,就是这些并不新鲜的情节被拍出了新意。我感到它们串联如此自然,表达如此节制,被细节支撑得如此饱满有分量。我确信正是那些难以捕捉却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节表现,让所有人在Mason身上看到自己。我们就是Mason,或曾经是,或仍然是;或拥有Mason那样的朋友,或将养育Mason那样的儿女。

Before Sunrise里,Jesse对在列车上相遇的Celine说,我有个想法,拍个真人秀,镜头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对准一个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从起床淋浴到深夜做爱。当然了,这个不可能实现,原因不仅仅是隐私问题。如今真人秀倒是遍地都有,但噱头居多,挑选的是condition过的、非常态的生活片段。Linklater这次拍Boyhood,倒像是Jesse想法的某种实践。不过不是全天候真人秀,而是12年磨一剑的电影。2002年夏天,已经导了Before Sunrise但还没有任何拍续集打算的Linklater,在他的家乡开始记录一个男孩儿的成长过程。他尽量将生活的戏剧还原到生活本身,而在表达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时又十分克制。他谦逊地邀请观众同男孩儿一同成长,不紧不慢,化繁为简。于是某些东西超越平凡,具有了某种非凡的、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影片尾声,我们的主人公说:"It’s constant, the moments, it's just - it's like it's always right now" 。逝者如斯夫,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少年Mason尚不懂生活不在别处、而在当下生活本身——上大学前的他一直想逃离,期盼着高中毕业就离家越远越好。哪个年轻人不想逃离呢?至少我是。我们总以为真正的生活不在此刻此地。然而生活及其意义,就蕴含于每个当下,蕴含于前后当下的接续中人的变与不变,还在于许许多多个当下凝聚成的更广阔的那幅图景。

"The moment seizes us" "it‘s always right now" ——这也许正是Linklater本人的信念。世界瞬息万变,而不变的,是永远有moments前仆后继地朝我们涌来,攫住我们,或好或坏,没人知道下一刻会怎样。当然,对于Linklater,"the moment seizes us"所强调的,绝非在某种先验的、命运般的力量主宰下人的无所适从。我所理解的他希望表达的,是恰恰在一切不确定中,在永恒存在的神秘中,我们摸索着来参这神秘,来享受与偶然的相遇。从而我们不再与客体世界相对峙或被其掌控,而是创造着属于自己时空的有情主体。混沌也好,无知也罢,我们终究在“无中生有”中成就自己。

某些类似的场景在Before三部曲和Boyhood里反复出现,我把它们当做Linklater标志性的场景。比如Before Sunrise中Jesse和Celine在唱片行试听间里,听着那首Come Here,互相偷看对方、又都装作没有看。比如Before Sunset里Jesse跟着Celine去她的公寓,俩人爬着螺旋状的老楼梯,Celine一手抱着猫,不时回头看身后的Jesse。又比如这个姜色的起风的傍晚,Mason和他室友的女友的室友(我觉得是他的potential女友,叫什么名儿来着?)一前一后坐在石块上谈论moments,谈论right now,女孩儿不时测头看向Mason,微笑。

生活在此刻。平凡永恒,瞬间不朽。

 6 ) 为麻瓜十二载

很多伟大,都注定得通过漫长的时间来量度,因此,理查德-林克莱特用12年光阴雕琢的成长故事《少年时代》,也注定堪称伟大。

这是一个导演突发奇想并与伊桑-霍克一拍即合的实验性项目。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不定什么时间,林克莱特就找来伊桑-霍克、帕特丽夏-阿奎特脑力激荡,然后与导演自己的女儿罗莱蕾和另一位小演员艾拉-科尔特兰一道,组成一个父母离异的临时家庭,通过Mason(艾拉饰)12载的成长,去表现/记录一个美国普通家庭里所有成员的生理、心理及关系变化,从而将这种人类学和社会学观察的枯燥任务,巧妙变身为颇具娱乐性和感动度的文艺电影。无论国别或民族,从五六岁到进入大学,小Mason的生活轨迹,都与我们所有人的成长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他的调皮、发育、迷茫、恋爱、安静,更是塑形全世界绝大多数少年的永恒模子。

和伊桑-霍克主演的“日出、日落、午夜”系列一样,雕刻时光的《少年时代》也有着充斥全片让人叫绝的台词,这些玩笑和争持仿若就来自观众的床头、厨房、车厢、办公室,点滴琐碎却都带着日常生活的惬意温度。生活阅历固然来为演员带来出色的即兴发挥,但林克莱特坦言剧本甚至台词都是切实存在的,它们是塑形角色的必备条件。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典型的离异美国家庭,导演将故事背景置于位处深南方的德州城市奥斯汀,并为小Manson安排了一个长不大的血缘父亲、总在大学和恋爱关系里不停进修的母亲,以及一个早熟的吵闹姐姐。孩子成长发育的很快,除了有一年提前要求艾拉剪去长发外,导演从不去控制他们的体重和兴趣,也只有如此,从少年的形象气质到反映时代气质的流行音乐等一切细节,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又自然而然。

孩子在长大,大人们也在变老,等到小Manson考上大学要离开家里那天,帕特丽夏扮演的妈妈突然伤心的吵闹起来:“给我马上走!你们接着都一个样,考试、分手、换女友、工作、结婚、生孩子、离婚……”确实,每个少年的十二载时光都大同小异,升学、玩PS、考试、打架、初恋;再来一个十二载,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呢,考试、分手、换女友、工作、结婚、生孩子、离婚……所谓人生各有各的精彩,或许也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破事儿。而且置身这样一个文化浪潮停滞时代的少年,再难像他们的父辈甚至爷辈那样,从服装到饰品上,有着嬉皮到朋克的重大跃迁,林克莱特所能捕捉到的成长以外变化,几乎只能是越来越小的智能手机。

这样一个颇具野心、匠心和耐心的电影项目,不免让人联想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7 Up+)。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1956年开始,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就选择了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小孩分别进行拍摄,然后每隔7年进行回访,2012年最新一部中,这批曾经的孩子都已经是56岁的中老年了。回看当年那些关于理想关于暗恋的天真回答,包括当事人在内的任何观众心底深处,都会隐隐作痛。而以自己女儿为拍摄对象,俄罗斯电影大师米哈尔科夫也在纪录片《安娜:6到18岁》里做过,一样是12年,却因置身时间跨度从莫斯科举办奥运会的1980年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而有了“最可惜一片江山”的大国悲情;而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即便也有着奥巴马和拜登宣战的有趣片段,也不过只是美国普通人生活的正常部分。

因此,从剧情片属性进行比较,《少年时代》更像是《哈利-波特》系列里魔法学校的孩子全部成了麻瓜后的平凡生活,没有了邪恶的伏地魔,却有着一样的成长烦恼。相信林克莱特的女儿和艾拉-科尔特兰都有着连续十年的七部《哈利-波特》观赏经历,甚至可能和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留着跨越十年铭记青春的票根。《少年时代》开始不久后,确有这么一场戏,麻瓜孩子们个个着袍子持小棍,装扮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新生,在票房前拍着长队。进场时间到了,电影要开始了,写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帷幕拉开,麻瓜孩子们在里面一道欢笑、一道惊恐,一道长大。
  

 短评

喜欢看《爱在》的人并不一定会喜欢看这部,略平淡,反高潮,2小时45分钟显得漫长,结尾10分钟最好。拍了12年,很难体会到时间的流失和生命的味道,感觉自己离这个世界好远,未能感同身受。但依然爱林克莱特、爱《爱在》系列,爱伊桑·霍克。

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小男主简直斯嘉丽约翰逊亲儿子啊你们绝不觉得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林克莱特能在琐碎叙事中捕捉隽永,拍的云淡风轻,没有心灵鸡汤,毫无做作油腻,全是平凡生活中真实的细腻,尽管不能像美国人那么有代入感,却也能感动于父亲的歌谣和母亲的落寞,并沉迷于能够通过这些moment来经历另一人生的电影魔力,导致四刷后依旧无法自拔。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其实我预想的还应该更深刻一点,而不只是时间匀称的堆积。然而一想到林克莱特在“Before Midnight”中对人生的看法(我们最终也只是经过),便觉得这样的举重若轻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无论现实中还是电影里,这个少年都像小树一样笔直的长大了。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这部片大概会和我们心里所想的不太一样,但它琐碎的细节下面是精心的观察和剧作,贴合时事让影片只属于我们的年代(尤其佩服一些情节方面导演的远见!)。就像是纵向版的《年少轻狂》,把不同的青春经历集中在了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德州男孩身上。我们迷茫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12年,或是更久。

2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很一般。除了那个时间噱头外,并无过人之处。当然一部电影有这样一个噱头可能也就够了。

24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小孩往后越长越像Ethan Hawke,谁负责的Cast简直是神

26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好吧,哥只能说自己的青少年和普通美国青少年完全不同。 另外母亲的角色实在让嘘唏,胜过儿子的角色。

28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mlgb!在柏林看片的!老子嫉妒你们!观影体验比去年的阿黛尔还要好! 电影是什么?是诗?是歌?回归本质,电影不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载体吗。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了12年,就这样絮絮叨叨,就这样风轻云淡,道尽了电影最本质的魅力。短短三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的整个青春。10/10!

30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justin bieber成长记录...

34分钟前
  • Amelie
  • 推荐

观影过程很轻松,不觉得160分钟漫长,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日积月累,变成了长达12年的boyhood。厉害之处是展示了时间的力量,让其他关于成长的电影看起来只是过家家。不过话说回来,也并不觉得有那么神。

37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亲爱的理查德同志,你这片,多找几个演员,仨月就拍好了

38分钟前
  • 张小强
  • 推荐

虽然过程不难看,但打着连拍12年的噱头,也只能拍出流水账了

40分钟前
  • fivestone
  • 还行

简单与波澜不惊,去感受时间流逝。只有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林克莱特是电影节最具持久战能力的导演了吧。时间让小孩成长,让男神老去,看母亲的角色瘦了又胖,胖了又瘦,12年在3小时的电影中那么呈现出来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残酷呢。

49分钟前
  • 愤怒的豆子
  • 力荐

这样事无巨细流水账的拍法,不是蒙太奇的精神。

5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这就是「美国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电影」。不过那么多给5星的……其实导演要是够长寿的话,还可以接着拍《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最后汇总成三部曲《光荣与梦想:美国人的时代》。

5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昨天刚有记者抱怨自己青春很短,还要被各种无聊的漫长电影耽误生命,奉劝这些导演,自娱自乐的东西就留在家里自己看看玩吧。可今天林克莱特这部同样漫长(甚至长达12年)的电影,又让人体验到了电影的致命魅力。它甚至超越黎明日落午夜系列,超越米哈尔科夫的安娜,成为与7 UP并置的可泣生命。

56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这一刻抓住了我们,大本德河谷浓郁的晚霞中,那点题的一句话让故事隽永。倏然想起开始的时候男孩关于黄蜂的新发现,12年里母亲的头发长了剪短短了变长,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开始认真生活,姐姐一点点变得矜持内敛少女心事如诗,而少年也长了痘痘胡子经历青春的悸动,甚至那个水管工都融入了这场时间旅程。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世界在流转,男孩在长大。跨越12年的拍摄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与这个家庭如此真切的一起成长。每次疲惫迷茫缺爱,还好有林克莱特让你重新启程。The moment seizes you. The moment is now.

1小时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