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HD国语

主演:李立宏(解说)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牡丹 剧照 NO.1牡丹 剧照 NO.2牡丹 剧照 NO.3牡丹 剧照 NO.4牡丹 剧照 NO.5牡丹 剧照 NO.6牡丹 剧照 NO.13牡丹 剧照 NO.14牡丹 剧照 NO.15牡丹 剧照 NO.16牡丹 剧照 NO.17牡丹 剧照 NO.18牡丹 剧照 NO.19牡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廊柱下,牡丹花开

这是一个纯然的母性空间,水汽氤氲,林木蓊郁。古希腊式的白色大理石柱,静静矗立,伴着清晨的鸟鸣,夜晚的秋虫,仿佛可以永远存在,抗拒洪荒。

因为战争,这里与世隔绝。只有两位女老师带着四个女孩,过着平淡如水,甚至乏味的生活。上校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温特擦拭着这个男人的身体,怎能不心起波澜?

如果上校按照约定走入尼特的房间,或许故事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他无力抵抗更年轻的肉体,那么,楼梯上的跌落,直至后来的被截肢,难道不是他自己造成的恶果?我相信温特老师绝对不是出于报复或嫉妒,那样严重的伤,真的不是她能够治愈的,为了抱住上校的性命,她只能那样做。

镜头拉开,我们听到上校如困兽般的嘶吼。真是可怕!完全没想到后来的剧情会朝着如此惊悚的方向发展。

我现在还算是个男人吗?

尼特真的爱上校,所以她选择献身,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这个他深爱的男人。当然,她的身体也是饥渴的,渴望得到男人的触摸。虽然她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泄欲的工具,但是她真的愿意,不能不说是爱给了她勇气。

平息怒气的上校怎会料到,这座曾经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大宅,居然就是自己的坟墓。这些曾经救过自己的女人,居然就是谋杀自己的凶手。特别是影片一开始哼着民谣走在路上的女孩,正是她发现了受伤的上校,她曾经是上校最好的朋友。最后,竟又是她采摘了有毒的蘑菇,将上校杀死。

最后一幕,濒死的上校倒地挣扎,通过他的视线,我们注视着昏暗烛光下这些身着优雅衣裙的女人,静谧的恐怖,牢不可破,仿佛地狱巫女,捍卫着自己的生命和家园。

我说过,这是一个纯然母性的空间,男性是注定失败的,更何况是敌人?温特老师让女孩们缝下细密的针角,洁白的裹尸布算是对上校的送葬。尼特仍旧服从着这些杀害自己爱人的同伴。没有人能带她走。或许,这个她想要逃离的牢笼,正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栖身之所。男人,真的是可靠的吗?真的可以给女人带来幸福?

镜头拉开。铁栅门后,女人们站在廊柱下,那个被布裹住的男人是如此渺小。你说女人是软弱的,但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家园,正如那些廊柱般,与世无争地,永久统治着世界。

 2 ) 《牡丹花下》:女性主义古典小品

胤祥发自戛纳 http://cinephilia.net/57491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在戛纳每天各种玩命看片熬夜写稿之余,最大的乐趣大概就剩下了媒体同行观影后的相互吐槽。开赛前普遍被看好的扑街片头号种子选手《牡丹花下》竟然……没有扑。当然可能首先是因为时长比较短,其次是影片非常工整,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影片第三幕陡然一转,竟然把前两幕的嘲讽转成了一个喜剧。而且整体上影片有一个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观视结构,确实还能算有点意思。整体来说比河濑直美的《光》稍好,但好的有限;因为时长较短某些可能更出彩的面向都没有展开,所以评分大概也冲不上去。

影片与1971年的同名电影均改编自同一本小说,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名受伤的北方士兵被一座弗吉尼亚州的女子学校收留养伤,进而引发了学校内部的一场风波。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看做是性转版本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七个小矮人显然是被阉割的男性(因为矮……)——至少他们对白雪公主并没有欲望;但在《牡丹花下》这里,误入女儿国的北方士兵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明显是长期受到性压抑的两名老师,到Cheerleader式的早熟少女,再到未成年的女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激发出了欲望,大家轮番变着法儿地取悦这名长相帅气的男性,从各自精心打扮到纷纷投怀送抱;但关键问题是这位士兵又特别会聊天,重伤之时扮演楚楚可怜的小白兔,能下地走动了就开始画风突变成撩妹高手,把整个女子学校搞得乌烟瘴气,老师和学生开始彼此争风吃醋,但因为他大概怀有一个韦小宝式的后宫梦想,所以撩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边约着克里斯滕·邓斯特,一边吊着妮可·基德曼,半夜却摸进了艾丽·范宁的房间……结果因为邓斯特醋意大发,把他推下了楼,使得伤口开裂。妮可·基德曼大约是挟私抱负,当机立断锯掉了他的腿——典型的阉割象征哦,导演还怕观众看不懂,让扮演北军士兵的科林·法瑞尔大声控诉“我现在这样还算个(男)人吗?”最后法瑞尔偷到了基德曼的手枪并各种作威作福,基德曼却心生一计,在最后的晚宴上用毒蘑菇了解了法瑞尔的生命(想起了白雪公主吃过的毒苹果吗……)。

转头回来看影片的观视结构,法瑞尔在重伤之时基本处于女教师和女学生纵横交错的目光中“被看”的位置;随着他逐渐恢复,他也开始占据了观看者的位置。但总体而言,他在影片的结构中最主要的作用类似一面镜子,女性们取悦他的方式和在镜中欣赏自己的方式十分类似,并且通过一些在镜子前整理妆容的镜头来展现。不过就视点权而言,仍是邓斯特与基德曼两人占据主要的视点位置。这并不因为她们的明星地位,而是在叙事中,这两名教师都是具有自主意志的行动主体。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她们的主体性是通过对男性的接纳到排除而完成的,从被激发母性,到迷失主体身份,再到主体身份的重新确立,观视结构与叙事是严格匹配的。

当然人物塑造上也因此各有特点,妮可基德曼是握有权力的校长,并且是唯一的手枪的拥有者,本身占据的是一个父亲式的位置,这导致她的行事方式颇有父权意味。但同时她又是各种祈祷活动的主事者,这让她的主体性又具有某种与宗教相关的先验性。所以她的动摇就刻画的非常细腻,相比较而言其清醒过程就有些生硬——她是通过颇为女性的嫉妒心理下,施行的父权式的阉割回归主体地位的,因此在第三幕中的主要矛盾也表现为她与法瑞尔争夺控制权;并且她夺回控制权的方式也颇为女性——毒蘑菇既是食物也是毒药。而邓斯特扮演的女教师则主要问题是因为是对容貌的不自信而导致的极度自我压抑,同时因为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使得她非常容易在法瑞尔的甜言蜜语攻势下放弃其主体地位。她得到了私奔的承诺,并且在法瑞尔失去一条腿后还与他发生了性关系,但她最后的转变则来自于一名女学生微妙的提示“你不喜欢吃蘑菇”而死里逃生,她当然无法与另外所有已然“觉醒”的女性相抗衡。其他女学生的塑造基本比较简单,虽然尚无法取得主体地位,但作为校长的追随者和确实被处于疯狂状态的法瑞尔吓到,她们也选择了排除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对象已然不在了。

影片前两幕的微妙嘲讽在邓斯特将法瑞尔推下楼梯之后就画风突转,第三幕里法瑞尔的癫狂与之前的情圣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导演的处理——直接跳过了锯腿一场戏(第一幕中缝合伤口的一场戏却拍得很写实)——造成了极为突然的喜剧效果,包括此后的最后的晚餐(与之前一次晚餐形成对比)也是颇有喜感。在这里还要赞美一下邓斯特的演技,大概值一个奥斯卡女配提名(尽管她是一番位但女主……恐怕戏份不太够再说还有基德曼),欲望、压抑、隐忍、转变的细节都演出得十分到位。还能大写特写的是本片的画意用光,还原了蜡烛照明的室内场景,并对室外美好的光线有着精细的捕捉,光效、服饰和构图上一定是参考了同时期的油画作品,在大银幕上观看确实是个不错的体验。至于为什么嫌剧作展开得不够呢……因为起承转合都是套路,而这片还是太过中规中矩了,那点女性主义的小尝试完全可以做出突破,结果还是没能把握住而直接走向了一个室内剧式的古典小品。同样类似的设定,阿尔莫多瓦就能拍出《黑暗的习惯》,而且这种设定很容易往恐怖片、色情片之类方向发展……并不是说现在的这种处理不合适,而是说在这个时代,我们呼唤的的还是更有新意和突破的表达。

 3 ) 还是那个索菲亚科波拉

宅着看电影,终于等到了索非亚科波拉的《牡丹花下》。听着熟悉的南方口音,看着亲切的美国南部人情风貌,简直不能更爱这么服装超古典,立意超前的科式影片。这部影片非常索菲亚科波拉,漫不经心的克制视角但又不缺乏细节。让我想到同样说战争的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科波拉带着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和隐忍,把战争中人性的幽微和复杂波澜不惊地展露出来。他在拂晓时走来,又在落日前离去。一切似乎只是一场春梦,撩过这座不曾改变的南方小镇。

索菲亚科波拉依旧那么任性,并没有刻意迎合美国国内现在火热的政治正确观念。她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心理学的故事
因为自己亲临实境在美国南方女校度过自己最重要的大学生涯,我其实特别能理解南方保守女校的这种排外心理。别说南北战争了,几百年后的南方女校也依旧是这样不更世事。

 4 ) 当你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在剧情形式上,讲述一个异类闯入者引发的故事,整体像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实践,每一个人表现出一些典型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1.

强尼的求生欲让他对每个女人都表现出强烈共情 (这说明男人是可以尽可能共情女人的,只是看他觉得需不需要),从战争中逃生,在这所世外桃源般学校里被一群不同年纪的女人们优待爱慕,对他而言只要不走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他享受自己用话语和眼神就能引得女人们为他倾诉真心,互相嫉妒。他那时的感受或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当然前提是不要真的死),但他不知道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奸出人命” 。

2. 妮可基德曼的角色是一个理性的领导者,女孩们的明争暗斗她全了然于心,但她相信她是是否让强尼走的决定者,所以强尼会来他的房间……

3. 邓斯特饰演的角色是那种表面虽然普通,但心中认定自己是最特别的那种女人,强尼的夸赞和“我懂你”之类的表述满足了邓斯特的情感诉求,更让邓斯特相信自己是独特的,终于有男人懂我,尽管身边的几个女人对他示好,但自己对于这个男人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强尼一定会来她的房间……

4. 但结果,男人果然是男人,他们从来欣赏的都不是理性的女领导者,和顾影自怜的女人,一定是美丽鲜活少女,这次是带着一些狡黠性感的少女——艾丽范宁饰演。实在意料之中。

5. 还有个女孩小胖,是她提到“艾米采毒蘑菇”的计谋。前面她几乎没有参与这些女孩的明争暗斗,她可以自己不参与,但不能忍受被忽视,微小的不满与恨意,在适当的时候会致命。

奸出人命的结果你们也知道了,当你心里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5 ) 白色宫殿

初识导演是从《迷失东京》开始,一开始索菲亚就没有要好好地讲那种特别戏剧化的故事。一贯的弱叙事反而凸显了人物和环境的紧密关系。无论让她登上领奖台的《迷失东京》,还是风评急剧下滑的《在某处》,受到王家卫风格启发的她一直以细腻的镜头呈现某种沉浸感,例如东京的都市、意大利的酒店、法国的宫廷(绝代艳后)或是比弗利的豪宅(珠光宝气)。

这一次则是氤氲在雾气之下的弗吉尼亚的庄园,在雪白的建筑里是一所几乎与世隔绝的女校,Martha和女老师 Edwina 带领着一帮学生艰难地在战争中获得安宁的生活,但北方纽约军团的受伤士兵却打破了这片宁静。士兵的到来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好奇,有几分姿色的Corporal McBurney甚至成为庄园里女人们的某种诱惑,Marsha、Edwina和Alicia代表着女性三个阶段的超我、本我和自我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奇特的需求和寄托。Marsha为士兵疗伤因为多次得以近距离接触他,在擦拭士兵身体时甚至燥热难安,但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即使在微醺后的傍晚仍然觉得应该和他保持距离,她领导着所有人祈祷、她主持庄园的工作,沉着果断、仁慈和禁欲体现出一个女性在超我层面的克制和领袖风范。Edwina作为单身女教师,被士兵轻轻一撩就花枝乱颤,她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又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倾心于甜言蜜语、失心于背叛,她处在欲望压抑和释放的矛盾之中。Alicia就更直接一些了,刚见面嘴就贴上去了,这是裹挟着好奇和性启蒙的吻也是自我真实欲望的展现,她直率而单纯,轻易展现着年轻女性的魅力。故事人物甚至延续到采蘑菇的小姑娘Amy对士兵的友谊,女性不同阶段的两性关系简简单单地在封闭的环境里表现出来。

再说到这位受伤的士兵McBurney,自始至终以弱者身份存在于庄园,他为了能继续留在这里努力帮忙整理花园试图展现自身价值,但在欲望驱使之下滥情,最终遭遇更惨痛的结局。一开始颇具绅士风范的他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却在摔下楼遭遇截肢后暴露出乖戾一面,一句“难道你们还要阉割我吗?"更是将男性的性恐惧呈现在视野之下。若是将故事中的男女反转,这近乎和女性被强暴的恐惧遥相呼应了。

但就像索菲亚之前的影片,不强求合情合理也不附加道德审判,不问过去更不问未来,晚餐的毒蘑菇轻而易举发挥了作用,这个主意居然还是最小的女孩提出来的,这一刻所有女人,从小女孩到女主人,她们坐到同一张餐桌前再次祈祷,Edwina虽不知情但仍然同这一桌女人融为一体,她们成为一个整体目送着这位 Beguiled man身亡。唯一的男性角色被缝好的白布裹起来放到了门口,从受伤到截肢到死亡,男性在这场突如其来“战争”中完整落败。

故事中的庄园从来没有展现出全貌,她被长满藤蔓的古树包围,白色的立柱撑起一座仿若宫殿的建筑,我们会看到小女孩拿着望远镜时常望向远处,这是一座属于女性的白色宫殿。

 6 ) 导演想要的很好,可惜我没看出来

我觉得导演很想要塑造一个在一幢房子里充满张力和变化的故事:人物关系强弱转变、反转,男女关系多线并行,武力与情感的交织,但可惜的是这个故事真的太单薄了。
男主对克里斯腾一直主动,看起来男主是个群花围绕一心只喜欢克里斯腾,而克里斯腾是个天真又克制的女性,成熟的外表但是内心却非常的被动,等着有人带她离开这,男主和她似乎是一对。后来克里斯腾主动献身,看起来像是充满勇气,但是我实在不理解克里斯腾的用意是什么?代表虽然我发现了你的奸情,但是我你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所以原谅了你吗?最后一刻她对女学生说注意针脚缝在一条线上,似乎又对男主的死去毫不在意。我真的不懂这个人,转变在哪里?而且也看不出妮可基德曼对她的钳制有多大,似乎妮可老师对她来说并不是阻止她离开这个学校的最大威胁。
妮可基德曼对男主一直主动,看起来像是一个被基督教压抑太久的自制女性,她一直在叙述自己虽然表面勇敢但实际上是在做迫不得已不得不为的事情,意思是说我也需要有人来爱啊。男主对她却一直恭敬,也没有看出男主没去她房间对她造成了什么心理伤害。
爱丽范宁的角色应该是一群女生中的“性早熟者”,她对于男主的好奇和兴趣早早的体现出来,她就像是最早懂得了什么是情爱的女人,她的心理成熟度和接受程度甚至比克里斯腾还要年长,她对男主道晚安的方式是亲吻他。但是除了送别男主的第一场晚宴上男主在她身后喝酒,我完全不看不出男主和她是什么时候勾搭上的。。。可能我比较傻吧。。。反正生活里这样"我以为应该这样"但是实际上背道而驰的时候我也没有看出端倪。。。也许这不是导演的原因。。。
男主呢?他完全看得出妮可基德曼对他的各种暗示,喝白兰地,诉说自己坚强背后的脆弱,描述自己的父亲,男主完全明白这是妮可基德曼做出的最大的性暗示了,可是男主什么也没做,没有否认和拒绝,也没有接受。他也主动聊骚了克里斯腾,他看出来克里斯腾对他的好奇和压抑,所以在这段关系里他采取主动。和艾丽范宁则应该是一拍即合,女方想要享受男性,男方也乐得有年轻肉体。对于艾米,男主一直打着好朋友的幌子,甚至能让艾米和艾丽范宁相互争锋。男主非常享受这一切,所有的女性围着他转,他的爆发和最后一顿晚宴的冷静简直让我捉摸不透,是为什么?不是恨妮可基德曼吗?不是觉得她们主动害了他吗?怎么克里斯腾献身以后男主瞬间就冷静下来了?
非常可惜的是,我完全看得出导演的用意,就像一开头说的,被放在一所房子里的充满了变化、张力、反转的关系,包含男女、强弱等等,更可惜的是,我完全感受不到。这片子竟然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呵呵呵呵。

 7 ) 欲望最终通向空虚

精致的衣装与布景,让人浮想联翩,沉沦其中。

影片开端令艾丽西亚昏昏欲睡的语文课程,每日必进行的祈祷,都反应了她们缺乏激情与刺激,又忘却,甚至没有体会过而显现出的精神麻木。

她们身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不得不屈身在狭小的房园之中,这更加强了与外界的隔离感。而麦克伯尼的到来,让女人们与这个北方军下士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光透过白色的窗帘,透过这扇窗,但光照不亮漆黑的,宽大的屋室,只在窗框内闪耀;春光荡漾的心,却散发不出爱意。屋内太黑了,那束光看不到屋内的情景,只能变成朦胧的模样,变成那样在麦克伯尼的眼中拘谨而又迷人的模样。

当那个把她们迷的神魂颠倒的下士手中的枪响起时,她们终于从不切实际的春梦中彻底清醒过来;那道白光彻底消失了,日落降临,她们在餐桌旁点上烛火,邀请下士一起用餐。在麦克伯尼的眼中,这些烛火十分美丽。但他没注意到她们的谨慎与危险:她们是欲望,这些火光再漂亮也会伤人。下士慢慢被烛火们吞去,欲望最终通向空虚,这是可以预见的。

 8 ) 炮打科波拉——我的一张大字报

1. 索菲亚科波拉新作《牡丹花下》,原名《The Beguiled》,直译为“受骗”,这也正是我的观后感:被科波拉名门之后的光环糊了眼,被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噱头蒙了心。

2. 片中,少女情怀与恋父情结双管齐下。科波拉把不同年龄的自身分别投射在基德曼、邓斯特、范宁所饰演的角色上,以她们的视角对熟男法瑞尔展开了长达93分钟的意淫。尤其是基德曼为法瑞尔擦拭身体的一幕,镜头缓缓扫过法瑞尔在光照下裹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的肌肤,那身虽然没在健身房练过但仍显壮实更具情欲的肉体将科波拉对熟男的痴迷抖露得一干二净。

3. 据说《牡丹花下》是因为片中展现的女权思想而捡到了琳恩拉姆塞抱不下的最佳导演奖。但我觉得从这个镜头开始,到后面一群女人为了法瑞尔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和女权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太不女权了,纯粹是少女科波拉对熟男的性幻想。最后她们用计毒死法瑞尔,也绝不是女权思想的觉醒,而是面对生命威胁时的求生本能以及得不到就毁掉的幼稚心态。

4. 真正的女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参见法国影坛小天后于佩尔少女的杰出表率。索菲亚科波拉、艾玛屈臣氏之流只是高举主义做生意的投机分子罢了。

5. 自出道以来,科波拉就在作品中透露出不随年龄改变而改变的浅薄,可能这是她和她最后的倔强吧。当然,更可能是因为科波拉出身名门,打小在温室中长大,脑海中除了少女情怀与恋父情结以外便空无一物,却又不敢像美、女、作、家、蒋方舟那样直言自己不曾历经沧桑,所以只好把这点小女生的小心思翻来覆去地描摹刻画,顺便骗几个奖。

6. 的的确确,作者导演们惯于长期拍摄且只拍摄一个主题。比如说,哈内克的暴力,洪尚秀的男女情事,萨金塞夫的圣经与政治隐喻,阿巴斯的虚实边界探索。科波拉总是兜兜转转于少女情怀与恋父情结,并无不妥,然而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无论是主题还是技法,都没有一点变化,这就很乏味了。正面例子:比如说哈内克,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暴力;比如说洪尚秀,相同的场面不同的尴尬。

7. 抛开奖项啊评论啊意识形态啊这些外部的东西,《牡丹花下》依旧称不上好。但凡佳片,无外乎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移情,一条是悬疑。要么在角色塑造上发力,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以此粉饰老套或不合情理的桥段;要么创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令人拍案叫绝欲罢不能,以此规避建立移情的繁琐步骤。这还仅是对于普罗大众口中“经典影片”的要求,大师之作更是要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很明显,《牡丹花下》无一做到。

8. 当然,《牡丹花下》绝非一无是处,摄影、表演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凭科波拉糟糕的导演功力衬出来的。

9.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部导演功力平平,靠摄影、表演提分的电影,竟然在导演至上的戛纳电影节夺下最佳导演奖。最令人吃惊的是,除科波拉以外的一众主创,又不是先知,为什么在看了剧本以后还愿意接这部戏?

 短评

空洞和留白、飘忽和细腻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所以个人还是觉得只是很平庸的封闭空间喜剧。几位评委对双面情人和好时光的厌女症评价和这个戛纳最佳导演奖项都透露出浓浓的美利坚田园女权气息……

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中国版:内战后期,一名帅气的国军飞行员坠机误入山中密林尼姑庵,众尼姑相继出手相救,甚至隐瞒他的存在被共军知晓,结果引来女性之间的骚乱。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场血雨腥风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全程自然光摄影,古典主义的美学风格,剧作极简反类型,年代感和生活细节上很强迫症,生活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年龄段禁欲系女性在遇到男人后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的群像,最后从人性扭曲的犯罪行为动机上升到女权主义层面上的时代控诉,完成导演的主题诉求。电影拍的好不好,跟电影好不好看,是两回事。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摄影算亮点吧,自然光,几无配乐。但是相比原版,还是弱了不少,男主游走花丛中的自得与反转的讽刺也没太出来。整体很平庸,情节亮点太少,而且进行很快,索菲娅科波拉仍然不太行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蠢也许观众仍旧能从一众明星还算合格的表演中获得某种快感,或从考究的景物摄影中满足视听需求。但既不能还原原著精髓,又无法达到前作高度的新版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12分钟前
  • 鸡头井。
  • 很差

非常想推荐科波拉看一下《甄嬛传》

15分钟前
  • 💛
  • 还行

一上来就瞎喊boring的人基本就是无聊本体,以蠢评片的人几乎就是自认蠢货。一个人说甄嬛就人人跟着论宫斗,看到别人差评看起来高级就换俩字给自己装逼。看电影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人云亦云,这样的短评区有什么可信度……

19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Sofia Coppola跪下看《七月与安生》十遍也理解不了东亚人对宫斗戏的理解有多深。不同年龄段女人对男人的态度,单纯的友好,性启蒙层面的引诱,不顾一切以身相许,即便有所动心也在关键时刻理性做决定。我最讨厌这种用角色口播方式交代故事背景的剧本。

23分钟前
  • 小A
  • 还行

“采毒菇,宴席上毒死他”,然后就真的采蘑菇,开宴席,死掉...无惊喜无高潮无戏剧张力,人物形象也含糊得很。而所谓自然光,看一个多小时的伦勃朗,也会受不了啊…

28分钟前
  • Helicopter
  • 较差

剧情真的是……在影院差点睡着;这男的这么丑何苦呢;小女孩提出he likes mushrooms全场笑出声

32分钟前
  • 霹雳菠萝包
  • 较差

无论怎样故事,到科波拉手上永远是美国女高中生版,然而科林·法瑞尔比东木蠢多少,新版就比老版蠢多少!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索菲亚科波拉这回还是很有进步的!砍掉了老版中“不必要”的旁枝侧节,去历史化和阶级化只为更集中关注两性关系和其中渗透出来的人性,同情、爱欲、嫉妒、仇恨悉数亮相,整体感极强。摄影加分,后半段惊悚氛围恰如其分;每个角色性格鲜明,更难得的是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极强的幽默感。

3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标准三段式:凤头、猪肚、豹尾。郎一来,芳心乱;争献媚,妒火烧;锯断腿,枉做鬼。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两性间的关系翻转、正邪间的飘忽游移颇耐寻味。一名负伤的男性闯入者,起初是等待被恩赦被分配的猎物。而当他自诩风流,以为能游走花丛尽情狩猎时,却再度落入最初的被动境地。他展示力量与威慑,反倒丧命。讽刺在于,餐桌上的虔敬祈祷是一场谋杀的前奏,而当蓝布系上铁栅门,则化这场谋杀为名正言顺。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动辄发春的人物,前后割裂的剧情,清教徒女性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可是莫名的觉得好笑,越想越好笑,科波拉阿姨以绝经脸的表情讲了一个外国董永遇七仙女的故事,艾玛我要被笑死了~~~~~~~~~~~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戛纳过后这部片子评分低迷,我带着审慎的眼光观影之后,却喜欢的不行,如同喜欢处女之死和迷失东京那样。最会拍少女的导演和最少女的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女演员,结合成了这部典雅,含蓄,少女感十足的电影。肖像群画般的构图和古典沉静的用光十分美妙。

56分钟前
  • 念辞
  • 力荐

@balmes 三幕时间分配非常不平衡不合理,开场拖沓,结尾仓促,角色之间的张力完全没出来,一切转折的发生都显得动机欠缺。光打得是真漂亮,但摄影全是中远景不怎么懂,不用眼神和特写做文章太浪费这故事的心理惊悚潜质了(想看尘世女王导演拍)。科波拉根本不会调教演员,一个个都是面瘫。

58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科波拉之女的片子一贯浅薄路线,除了摄影还不错以外。但是貌似还不止于扑街

1小时前
  • 文西
  • 较差

迫不及待YY了中国版:受伤的新疆籍(英挺高壮的)恐怖分子逃窜到成都一家破败的gay吧,菊花丛中,杀“基”四伏,“精”彩绝伦,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本来就没什么期待结果还真是烂,精华全部快进,无意义一模一样的空镜一大堆在那浪费时间。九十几分钟能做的事很多,索菲亚科波拉选择了无聊放空。甚至让人怀疑她自己真的想拍这部电影吗?还只是为了给演员摄影师服装师一份工?希望电影节不要再以发奖给她展现落入身份政治圈套的愚蠢了。

1小时前
  • 米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