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也曾是一名儿科医生。一直以来受“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儿童科”这句话影响,近几年儿科的医生真的很缺很缺,而且国家开放三胎政策之后肯定会更加稀缺。
这部纪录片让大家了解儿科和儿科医生(包括我也是),以前妈妈工作特别忙我也不懂为什么,现在看完知道了儿科真的很辛苦,因为小朋友的身体脆弱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医生付出更多的心血去照顾他们,像涂磊医生被突然叫到医院结果又没事的情况真的很多,但是和纪录片里的涂医生一样,妈妈说只要孩子没事了,跑这一趟也就不算白跑的。
之前很少有机会去具体的了解妈妈的工作,这个也算弥补了我俩的遗憾,两个人一起看的。也不得不感叹我们现在的医院真的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各种措施什么的都越来越全面了,医生的工作也可以更便利的操作。而且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也越来越互相信任了,发生很多事情家属都愿意和医生好好商量,大家以前解决问题。我还发现一个暖心的小细节,有个孩子给医生画了医生大战怪物的画,最后孩子自己也加入到了战斗中去,和医生并肩奋战,这不就是因为医生们帮助他战胜病魔让他觉得“嗯,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吗,这也算是无形之中树立了榜样吧。
作为儿科医生的孩子,我真的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没有过分煽情去表现他们的辛苦和努力,但是他们的辛苦和努力又细化在每一处细节里。他们是最温柔的人,也是最有力量的人,他们可以上阵战胜一个又一个病魔,也可以下来温柔的安抚每一个胆怯的幼小的心灵。谢谢纪录片记录下来他们故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深入的了解他们
《你好,儿科医生》,真是一部充满治愈系的医疗纪录片。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世间百态。
对于很多人来说,儿科医生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它需要医生有着专业的能力之余,还要有着足够的耐心。
儿科医生所面临的群体都是孩子,所以,在沟通断层的情况下,需要儿科医生有着足够的“温柔”。
在片中,一位被自行车撞破头的孩子面对缝针,本能的产生了很多惧怕的情绪,所以医生在做治疗的时候,一方面要处理好孩子的伤口,另一方面还要安抚孩子的情绪。
一边的父亲也是分外的担心,一边是来自于家庭妻子的压力,一边还有担心孩子的伤势,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所有父亲的身影。
当然,除却医疗环节,我们也能从《你好,儿科医生》中看到一些家庭问题。
比如患病即将要做手术的孩子浩浩,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在做手术之前,还找到医生询问手术费用,心疼自己辛苦的父母。
而当手术时,我们也能看到父母对浩浩的心疼。
纪录片在呈现这些环节之余,还展现了儿科医生们的个人生活。
比如片中呈现出来医生们在休息时候的闲聊,透露出来的情感状况等等。
总之,《你好,儿科医生》所展现出来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当中的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容易,也有着各自的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大家好,作为一名资深的影视作品爱好者,我想把自己喜欢的影视剧作品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跟大家多多交流,互相学习。
最新我迷上了看纪录片,今天就先给大家推荐咱们西瓜视频出品的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医疗类纪录片这几年出现了好多的优秀作品。本人觉得,看纪录片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可以了解咱们国内的医疗情况。
得病这件事大家肯定都不想,身边人的经历也不见得全面。看纪录片除了能够跟着剧中真实的人物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更可以了解到咱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医疗行业。有的甚至是医疗行业的翘楚。这样的情况下,万一有什么情况,就知道去哪里看病,找哪个医生。毕竟,能够上电视的医生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第二,了解各个科室。
医疗其实是非常细致的一个工作,每个科室有每个科室的特点。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大概率是不能还原真实的医疗情况的。所以,看纪录片是我们了解真实医疗情况的来源。真实的病症,真实的名医。
下面,咱们就说一下今天这部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
这部纪录片顾名思义讲述的就是儿科医生的日常生活。长沙这家三甲儿科医院,基本属于国内领先水平之一,你能在剧中看到生活中很少能遇到的疾病。也能看到那些人情冷暖。我推荐这部纪录片主要是想让各位爸爸妈妈了解一下现在儿科医疗的情况。虽然大部分的还是都不太会遇到剧中的情况。多多了解总是没错的。
这部纪录片有8集,主要内容是:
每一集的故事主要是以一名医生为主,讲述一个医生日常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我有几个地方比较有感触。
这是第二集泌尿外科的故事,这些小男孩都是加暑假等着割包皮的。看着这么多孩子我才知道,原来男孩儿都得做这个手术。
这两个故事都是孩子得了很严重的疾病,需要做一场大的手术。对于家长来说,。听医生做术前说明是一件特别残忍的事情。因为需要你在一张不确定的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每一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天使。看得时候觉得很揪心,也很无奈。
这个故事也是出现在第二集的。这个妈妈把自己三岁的儿子睾丸踢破了,需要住院治疗。而且手术很难,不知道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而妈妈打孩子的原因是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
看得时候弹幕都是在谴责这个妈妈家暴。应该抓起来什么的。我相信这个妈妈是爱孩子的,只是方法不对。小惩罚可以,就是下手别太重了,孩子太小真的容易打坏了。
好了,我就不剧透了,喜欢的可以在西瓜视频里看全集哈!
预告下:下次咱们说《生门》和《人间世》吧~
之前听过一句话说,没经历过太多苦难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才喜欢自怨自艾,真正经受苦难的人都笑着面对。
在第三集的煜宝身上,这句话更好地体现了。这个孩子一进到医生办公室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片子中出现的孩子就医时大多在哭闹,但煜宝不一样,镜头里她是带着笑的,很可爱,很有感染力。
煜宝的情况是全颅缝早闭、狭颅症。而且她的情况有点特殊,她之前还有很多基础疾病并且已经做过四次手术了。这次住院将进行的第五次手术就是针对狭颅症这一情况的,对于煜宝来说十分重要。
虽然外表看不出,但煜宝是十分不幸的,小小的年纪已经承受了这么多。可是每一次煜宝出现在镜头中她都是带着笑的,还会害羞的捂住脸,或者调皮的和医生游戏。真的是那种看起来就很招人喜欢的小孩子!
煜宝也是幸运的,她有一个非常细心且爱护她的妈妈。为了医生能够更加了解煜宝平时的一些情况,她的妈妈给医生带来了一厚摞本子,这里面记录着煜宝从出生的所有日常情况,两年多,不曾间断。
自身的坚强乐观、家长的细心爱护还有医生的不懈努力,希望煜宝以后都远离疾病,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吧~
如今儿科的现状,能理解医生的患者少之又少,儿科医生的待遇真的和付出的劳动力不太成正比,而且是最容易挨打的科室医生之一……其实大家真的不用去疑惑,儿科医生为什么这么稀缺。
首先,现在的环境做儿科医生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还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
面对的群体是一群孩子,同时,他们抵抗力也很差,沟通能力很弱,但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所以在救治过程中,医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找到合适的方法。
比如在纪录片中,被自行车撞破头的孩子,因为怕疼一度拒绝缝针,但医生通过讲齐天大圣的故事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才让治疗得以继续。
再者,儿科医生还需要强大的沟通与敏锐的发现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纪录片中的浩浩就是一个特例,他很懂事,是父母口中那个“不让人烦神”的孩子。
因为懂事,所以心思很重,在手术前,医生李勇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还特意与之沟通,用心的开导浩浩,让他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手术。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儿科医生的从业要求比较高,因而稀缺。
但是稀缺,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愿意去做。
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救治了孩子,就是给予一个家庭新的希望。
与此同时,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也会被孩子们的童真与快乐治愈,在片中,李勇医生开导了浩浩,同样,浩浩的那种单纯与善良也给予了李医生极大的震撼与鼓舞。
当下儿科医生的现状决定了这个岗位以后会继续稀缺,希望在看了这部片子里治愈与被治愈的医患故事,前浪与后浪的医生情谊之后,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尝试和坚守吧。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医院大楼。
只听一声怒吼——
把裤子脱下来!!!
唰唰唰。
你从未见过如此滑稽之场面。
一堆男孩当场扯下裤子“挂空挡”。
随后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手术室。
传出杀猪般的大喊:
救命啊!!!
这是在干啥?
别担心,不是制造小太监。
而是给小男孩们割包皮。
虽然也不是多严肃的事情。
但医生的形容还是让人笑到头掉。
你把这句经典台词用在形容组团割包皮的小孩身上合适吗?
小孩:你看我像开心的样子吗?.jpg
这么欢脱,还不快来看看——
《你好,儿科医生》
作为一部医疗类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确实特别。
其他医疗纪录片都在一水儿地冲击泪点。
哪怕只是平实地跟拍,都能让我们鼻酸不已。
因为医院本身,就是个盛满了人世悲欢离合的地方。
但《你好,儿科医生》的镜头却是对向半大孩子。
小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分分钟达成破涕为笑成就。
你看这群割包皮的。
上手术台前,叫得比隔壁菜市场的猪都凶。
做完手术,嘿嘿一笑:
舒服!
仿佛刚刚渡过重要一劫。
小脑瓜子里的弦再一抽,手术床还没下呢,就抱怨自己“术后不适”了。
也不知道哪里学来的话。
你看把医生们乐的。
要不是手术已经完成了,非得担心他们手抖不可。
割包皮的小孩还能和医生拌拌嘴。
更小的孩子则非常依赖他的“专属白大褂”。
打针都非得要手术医生亲自动手。
毕竟,手术台上温温柔柔和你聊天。
手术台下眉眼弯弯和你讨论小猪佩奇。
这样的医生,成年人都要怦然心动一下吧。
可惜最后还是护士姐姐手起针落。
小男孩只好咬着牙和叔叔友(sheng)善(qi)道别。
爆笑有之,哭笑不得有之。
当然也少不了气得发笑。
这回不是小孩,而是家长。
家长究竟有多熊?
接下来欢迎收看《工作之后我高血压了》。
第一位,知错不改,下次还敢。
小孩发高烧被抱进诊室。
医生看他满头白糊糊吓了一跳。
一问才知道,是孩子奶奶给她涂了鸡蛋白。
美名其曰:土方子降温。
医生:
奶奶一边说着孙女已经烧到40℃,一边坚持:鸡蛋清就是能降温!
好家伙,40度人都要给烧傻了,何况是小孩。
这不是耽误治疗时间吗!
但奶奶可不管,鸡蛋清降温效果不明显而已,这不送来医院了吗,赶紧给她治治,我还忙着擦鞋呢。
医生对她强调,持续高热会影响孩子的细胞功能,以后比起试土方子,还是得赶紧上医院治疗。
奶奶不耐烦站起身说着知道了明白了,却在不停整理东西。
医生怒了:你这家长到底有没有在听!我刚刚说的你知道要怎么做吗?
奶奶:
很好,气势没输。
就是孩子可怜了点。
这其实是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缩影:
迷信+固执。
火没有烧到眉毛,就绝对不承认自己有问题。
土方子大军里,不仅有老年人,也有中年家长。
不到两岁的孩子反复发烧,妈妈选择在家手动给他刮痧。
???
还是在孩子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情况下,不备退烧药,先来刮刮痧。
很难不对着这种家长狂叹气。
这个小朋友就直接把抗拒写脸上了,疯狂拒绝妈妈的靠近和道歉。
为啥?
妈妈手舞足蹈地给解释。
嗨呀,我太大力了!
合着直接把女儿的脖子给抓脱臼了。
还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不对劲的。
太惨了太惨了……
还有个宝宝被鱼咬的。
妈妈说,我也是无聊。
看到小孩子站在池边,就把他的手按进池子了。
结果被鱼咬了好几口。
宝宝:天空是蔚蓝色,窗外有千纸鹤
这些家长真是各有各的熊法。
我看制作方们可以来个素材再利用。
干脆整理出个《奇葩病患家属大赏》好了。
和家长的“不懂事”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有的小孩“过分懂事”。
这个8岁的小男孩,患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做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医生根本想不到,他会在手术前悄悄跑来办公室,问他:
动手术需要多少钱啊?
问这个什么意思?
贵就不做了,因为我妈妈一天上班只有几十块钱。
看得人鼻头一酸。
小男孩被哥哥告知,做次手术要花费12万。
在他的认知里,甚至无法计算出,妈妈需要赚多少个几十块,才能赚到12万这个天文数字。
医生很是心疼他。
在妈妈眼里,这是个很坚强懂事的孩子。
她可以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小孩比同辈的其他人更能分忧。
却从未想过,童真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一环。
因为他要“坚强”,所以重病的征兆被视作普通的腹痛。
“男子汉忍一忍就过去了”的一句话,让他错过了早期治疗时间。
正如医生所说。
成长过程中,要给小孩子一定的苦,但没必要一直强调要坚强。
让孩子太过懂事,不过是家长的一种自私。
发现了吗?
《你好,儿科医生》看似是在拍医生与生病的小孩。
实际上期期都在透过这些小孩,去记录那些“失职”的家长。
所有职业都有入门测验,但成为父母却不需要任何考验。
视孩子为炫耀工具,却忽视了孩子也是个独立个体的家长,不在少数。
医院接到一个下体重伤的男孩。
情况紧急到需要马上手术,否则很有可能威胁到尿道健康。
医生按流程询问受伤过程。
患者妈妈的一句话给他讲懵了:
直接踹,猛踹。
医生试图朝一个正常的方向去理解,问她,是不是打算踹屁股,失误了。
这个妈妈一脸平静地表示,自己就是朝着下体踹的。
???
这是你亲生的儿子吗?
再问原因。
竟然仅仅是因为要给他一个教训。
希望他别动不动找理由请假不去上课。
所以是小孩太贪玩导致的吗?
“小孩本性爱贪玩”的开脱先等等。
看看妈妈给他制定的学习日程——
早教、英语、美术、平衡车、钢琴。
一个3岁的小孩,一天竟然要上5门不同的课程!
这根本不是小孩贪玩,是小孩在挣扎求救。
等到要上手术台,妈妈一边着急,一边还是在问:
麻药影响智力吗?
麻药影响生育、结婚吗?
还是没有想过问一句,小孩痛苦吗。
恕我直言,你的心疼,一文不值。
还有一个没有拍摄却隐含着的问题:
父亲的缺位。
在孩子妈妈一脸悔意的画面里,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弹幕:
以孩子懂事为骄傲的妈妈身边,猛踹下体惩治孩子的妈妈身边,都没有丈夫的身影。
我们不对他人的家庭妄加揣测,却忍不住想到。
难道孩子只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吗?
丧偶式育儿在生活里并不少见。
爸爸们的推脱总是伴随着许多理由:
要挣钱、我不懂、不想管……
而又因为较少参与带娃,即便有些父亲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
孩子受伤,爷俩都一脸惊恐,生怕被孩子他妈怒锤。
《你好,儿科医生》里,没有给出这道考题的答案,也给不出答案。
医生可以救人,也可以话里话外敲打家长。
但医生无法强制要求家长对孩子负好责任。
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安抚好小孩的情绪。
让孩子们卸下防备和伪装,乐观积极地治病。
但,怎么成为一个及格的好家长?
也许每个父母,甚至是整个社会。
都该好好想想 。
以前我会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抱怨工作太多,抱怨工作要加班,抱怨工作无穷无尽……事实上,且不说辛苦与否,就说工作累不累这个维度来说,确实是累的。 有不累的工作么? 即便是你感兴趣的工作,你投入精神、精气神消耗之后,都是会累的。 没有不累的工作。 而今转眼我四十有几,我不会再抱怨工作太多了,也不会抱怨工作累了,如果有,那一定是我的工作方法还不够好,做得还不够快,质量还不够高。 按照90后的同事的原话疑问是:你是有受虐倾向吗?你是跪久了站不起来了吗? 我理解这些问题,年轻人的心高气傲里面,先有自己,然后还是自己,再次可能还是自己……如果自己不爽,工作可以去死,炒了老板的鱿鱼……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别人的依靠,所以大家为什么经常说“靠谱”一词,那是因为把工作交给你的人希望你可靠,值得依赖;每个社会上的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你突然掉链子,你后面的人就可能要扑街……责任、交付、信赖,是工作当中核心底色,而不仅仅是你上班,老板给你发薪…… 而有些工作责任,时间紧张到要争分躲秒,如果掉链子因为差几秒钟,就有人会失去生命; 没错,这就是医生…… 你能想象医生只想朝九晚五么?你能想象正在某个科研攻关的、正在某个大型手术工作的医生说要辞职么?你能想象某个医生意气昂扬甩手要去这个世界看一看让工作去扑街么?你能想象医生在下班之后的下一分钟,挥一挥手不带走科室的一点挂念和责任么,即刻下班走人么? 很难想象的。或者说无法想象的。你可能可以允许自己这样做,但是你很难接受医生这样做。这就是社会对医生的期待,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不是这个社会赚钱最多最舒服最光鲜的职业,但却是绝大多数人肃然起敬的职业。 我们敬的,不仅仅是医生的救命妙术,还有医生救人的仁心。 我想我们的生活里,绝大部分人都和医生打过交道,甚至有些人还有医生的朋友,甚至有些人的亲友家属就是医生;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记录片,旅游的、美食的、科技的、人文的……但关于医生的内容,却还真得不多,而这部关于儿科医生的专题出来,终于为这个板块补齐了重要的一环。 毕竟,我们经常接触医生,但是我们又真的有多少人了解医生的工作呢? 于是,我决定开始看这部记录片。 从这部片子里面,我们看到,医生们妙术治病,仁心宽慰待人,,从古至今,医生的仁心传千古! 现时社会中对医生的偏见,还是挥之不去,甚至有些还去挥刀……身体有病,要治;对待医生的观念有无知偏执之处,我们亦有必要扫除。而这部片子,在在处处,无不显露医者仁心。 我们作为普罗大众,何尝不能多医生除开敬意之外,也回报以仁心以宽慰医生那紧张的争分躲秒的工作所带来的身心疲惫? 因为,医生和你我一样,也是人,不是铁打的。
看了才体会到,儿科医生有着别样于其他科室大夫的辛苦,毕竟孩子不是成人,情绪多变,忍耐能力也不高。儿科医生还要有一颗特别的耐心与童心,与孩子交流亲近是第一步,然后才能诊断与治疗。儿科医生真的很不容易,点赞!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纪录片,尤其喜欢医疗题材。纪录片拍得很真实很自然,看完后很感动很治愈,更加了解了儿科医生这个行业,而且更加的理解和心疼医护人员,对他们深深的致敬。很有意义的纪录片。
把镜头无限拉近普通又可爱的儿科医生们和他们的日常,配上活泼音乐和花字完全可以作为轻松科普视频,孩子和家长看了也许会不再那么焦虑恐惧就医经历。另外第二集叫“丁丁历险记”,可太皮了哈哈
有哭闹的,也有的是懂事的孩子(插胃管切囊肿这个看得我真的难受)。看到的是感动,也是家长的辛酸,更多的是湖南儿童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太厉害了,很有耐心,更多的是医者的专业。致敬!
我看网上写着是守护解放西团队新做的一档节目才看的 总体质量没有解放西好 单集节奏散 整体结构乱 人物记录不够完整 记忆点弱 后期没有很大新意 看起来是一个新手团队制作的一般 但是我还是喜欢看小孩子的纪录片的 虽然有点让我害怕生小孩了
剪辑有点碎片化,有的时候几个镜头反复放很啰嗦。没有人潮汹涌的挂号队伍,也没有其他医疗急诊纪录片争分夺秒的抢救和沉重的生离死别,特地配上各种清新粉色系的花字和小提示,节目的定位大概是家长和儿童一起看的医疗纪录片吧。每个科室医生的房间都很大,医生还有时间摆拍和讲话,儿童医院可能是最不像医院的医院了。看到医生把一个儿童当成成人一样对待与尊重,还是很感动的。医生在医好这些小朋友的同时,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也在用可爱的笑容治愈医生吧。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偏向于综艺片,非常不认同它片子里还给自己打上纪实性拍摄的标签。有一定可看性,但是如果想看纪录片的话还是挑别的片子吧,这部片子里你只看得到趣味,能展现现实的片段占比过低了。
国产纪录片是世界水平。
“当儿科医生的好处,就是可以每天面对一群小天使。”这些可爱的儿科医生,同样也是天使啊!他们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做手术,还有安抚孩子的心灵,实在太不容易了,向医生们致敬!
片子一般。配文很芒果综艺,强凹感情;没找到好案例,硬凑出几集;摆拍严重,医生动作变形,演,不真实。两星给医生这个职业。
第一次看儿科医生的纪录片,除了对医生的敬佩,就是对生育的恐惧……父母都很有勇气也很伟大~祝所有宝宝都健康成长❤️
有些小孩真够倒霉的摊上这样的监护人
儿科医生比想象中有爱太多,真实度与戏剧性确实不好把控。
很少见的将镜头对准儿科医生的纪录片,医生们都超级有耐心,很会哄小孩。印象最深的是黄医生,医术真是精湛,驱车二百公里火线手术,两个一分钟内救了孩子一命。
医院本是一个冰冷的地方,题材本身就很虐,好多画面我都捂着眼“看完”的。幸好这套纪录片有很强的综艺感,能弱化一些病痛的残酷,多了一些趣味和温暖。
先说优点,制作上很精良,多线叙事,还很突出儿科的特点,是很先锋的纪录片拍摄方法。缺点就是作为纪录片,真实性还是偏低,医生的刻意溢出了屏幕,真实性打折扣的话,纪录片的本质就有点动摇了。
自己参与的项目,必须满分拉满!
前几集大部分都是小毛病比较轻松欢乐,后几集都是大病肿瘤之类的就蛮沉重的。一直听闻儿科是最容易挨病患家属打的,所以医生流失率很高,这纪录片里这么多技术精湛又有耐心的儿科医生真是不容易。儿科见世间家长百态。
作为纪录片,还是稍显零散。但因为被医治的人群是小朋友,导演似乎有意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影片基调温馨感人,小朋友则各式各样:有特别害怕打针的,有不听话乱吃东西的,还有害怕花钱特别“懂事”的。由片中医者的言行,更加理解儿科医生的不易,钦佩其职业素养。
虽然有“演”的成分,但绝对比《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