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国语
导演:苗月
主演:陈瑾,林永健,黄品沅,张政勇,宫哲,李沐然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简介: 影片记述了“敦煌女儿”,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坚守大漠,守护世界宝藏莫高窟的壮丽人生故事。 扎根敦煌五十余载,樊锦诗(陈瑾 饰)与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孤独的与西北的漫天风沙搏斗,抢救和保护莫高窟内的每一件文物; “绝不能让莫高窟在我们这一代里传没了!”时光步入千禧年,面对浩荡袭来的市场化浪潮与来自四面..详细 >
一直在感动流泪,樊先生和彭先生真的是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之前去过一次敦煌,已经是有球幕电影的时候了,整体设置非常走心,真的值得一次次地去观摩。ps这场工作人员来来回回有点吵,甚至还有在旁边敲键盘的,非常感谢前排靠右的小姐姐,直接和工作人员说不要敲键盘了。
人物原型的经历非常动人,看的时候多次落泪,但眼泪和电影的主创无关。用电视散文的方式拍了一部“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一个个切片式的段落,但直觉没有被呈现出来的才是人物更加具有特殊性的部分。100分的原型人物,20分的影视呈现,可惜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别拿“先生”来模糊性别
先生两个字只配0分
宣发的先生已经改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字:戈壁玫瑰,敦煌女儿。希望大家还是能看过之后认真评分,而不是因为先生二字的使用错误就恶意差评。我个人觉得这部确实不错能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
从质感上更像电视纪录片,还是有点商业宣传性质的那种,略散而空泛,片尾的樊锦诗本人明显要比剧本塑造的形象生动很多。不过映后导演和陈瑾的发言都好真诚,想来囿于成本和文物保护,成片质量如此也多少情有可原。没关系我会溺爱拍优秀女性的女主创
致敬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多是描述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故事。前半段有点像樊院长会议上的精彩发言集锦,略有些枯燥,后半段比较有烟火气,让我看到了工作之外的文物工作者的生活,感觉樊院长的人物更鲜活了。影片结束还有主创见面会,创作不易,中国的敦煌学更不易。希望自己有机会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
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女性角色被称为“先生”,宣发团队没爹吗
全女性主创的片子,却要称樊锦诗为先生…… 女性要为事业奉献一生才能被尊称为“先生”,实在是有点讽刺
看的首映,最大的彩蛋居然是首领本人光临现场!
前年刚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片中不少熟悉的场景让人倍感亲切!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演员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相融合,相当全面地呈现了樊锦诗老师献给敦煌的华彩人生,也勾勒出了敦煌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对莫高窟充满艰辛的保护、研究、修复与数字化传播的历程。陈瑾的表演入木三分,令人恍惚间产生她正是“敦煌女儿”本人的错觉。在守护敦煌的同时,樊锦诗也在辛勤发掘和培养着新一代驻守敦煌的人才与专家们,并努力平衡着家庭与爱情,这些均在影片中精到地彰显出来。而本片最终更落脚到了对所有观众都有激励意义的点:听从内心的召唤,发现并坚守一生的事业,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方能坦然面对自我,面对时间,面对生死。
2023 SIFF 6月10日首映,看完之后居然主演陈瑾老师从中间的座位站起来了——碰巧赶上了首映见面会。2018年有幸去过莫高窟一次,再之后再也没能去过。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去莫高窟一次。樊院长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莫高窟。主创人员都是女性,见面会上导演笑称这是个“杨门女将”组。客观来说 ,片子拍得一般般,比较碎,有一些细节,但好像又流于表面了。想说樊老师的爱情,想说她的奉献,她坚持的理念,想讲的太多,可能受时长所限,这些深讲了可能要3小时起步。我想,这几个大约可以分几个章节,不必按照线性时间。非常盼望后续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毕竟,这是第一次个人角度聚焦出发的,且是一位女性,而不是以莫高窟这个宏观视角来叙事的片子(我发现这是东方的片子往往会被宏大叙事所困住的原因)。
不像电影 更像央视的一期节目 全片100分钟加起来不如樊院长最后出境的那一分钟 从电影的选材也能看出来 樊院长的科研工作确实单调而繁琐 以致于编剧都找不到矛盾点去写故事 但好在编剧没有自作聪明自由发挥 这一点对比 高山 已经赢了
那些拿“先生”做文章发癫的,“小姐”这词变味的时候,咋没见你们出来蹦跶呢?
#SIFF#非常动人,是文化备忘录,也是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影片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壁画艺术的恢弘壮美。虽是传记片,影片也构建了有效的冲突,尤其是樊锦诗女士成为院长后与各方的交际与角力,将文化保护当成保卫战来拍。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很生动,这既体现了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的力量。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好,丝丝入扣。
非常喜欢,很安静沉稳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获得了平静,感受到了敦煌佛光普照的力量。值得回味,后劲十足,好几次都是因为诗意而又朴实的旁白以及台词而落泪。选角也特别好,陈瑾老师身上有一种内娱演员稀缺的知识分子气质,长着一张一看就读过书有文化的冷静自持的脸,让人相信她就是能守着莫高窟一辈子的人。很多表演细节也拿捏到位。还有,当我以为只是在看一个人物传记时,没想到还惊喜奉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是日常,爱是我每天冲泡好牛奶给你装进工作包里,爱是我愿意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和你相隔两地默默支持你的事业,爱是一次次奔赴千里去你的所在地牵起你的手一起散步看千年敦煌的夕阳……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还有樊锦诗老师对敦煌的大爱,把一辈子奉送给西北大漠的石窟,这种爱,真的只有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大佛才能配得起。
保护的是历史,尊重的是文化,演员表演细腻真挚,让人非常感动!向敦煌守护者致敬!向文物工作者致敬!
不伦不类的,说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主要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人出现在大银幕,反复提及的“考古报告”,都让我如坐针毡。我也不喜欢最后什么一对一对的情侣出现在办公桌。但作为正在亲历的第一视角,倒是对这句“莫高窟一直在等待必然来到他身边的人”还挺感同身受的。
不像电影,像文宣。以及,请不要再把优秀女性称作先生了!
敦煌莫高窟的风,寂寞地吹了数千年,很多人会在一瞬间沉醉于莫高窟的壮绝宏美,但极少人能用自己的一生去承受、守护这份千年如一的枯寂。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的可能性。我们常常以为在大城市里的起起伏伏是一种精彩,但这种起伏精彩也许是属于时代的浪潮而非个人所能控制。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些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他们的每一天看起来无起无伏、波澜不惊,但却真正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排除了外在欲望的侵蚀与干扰,认识了自己内心最本我的追求。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精彩?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一直在感动流泪,樊先生和彭先生真的是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之前去过一次敦煌,已经是有球幕电影的时候了,整体设置非常走心,真的值得一次次地去观摩。ps这场工作人员来来回回有点吵,甚至还有在旁边敲键盘的,非常感谢前排靠右的小姐姐,直接和工作人员说不要敲键盘了。
人物原型的经历非常动人,看的时候多次落泪,但眼泪和电影的主创无关。用电视散文的方式拍了一部“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一个个切片式的段落,但直觉没有被呈现出来的才是人物更加具有特殊性的部分。100分的原型人物,20分的影视呈现,可惜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别拿“先生”来模糊性别
先生两个字只配0分
宣发的先生已经改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字:戈壁玫瑰,敦煌女儿。希望大家还是能看过之后认真评分,而不是因为先生二字的使用错误就恶意差评。我个人觉得这部确实不错能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
从质感上更像电视纪录片,还是有点商业宣传性质的那种,略散而空泛,片尾的樊锦诗本人明显要比剧本塑造的形象生动很多。不过映后导演和陈瑾的发言都好真诚,想来囿于成本和文物保护,成片质量如此也多少情有可原。没关系我会溺爱拍优秀女性的女主创
致敬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多是描述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故事。前半段有点像樊院长会议上的精彩发言集锦,略有些枯燥,后半段比较有烟火气,让我看到了工作之外的文物工作者的生活,感觉樊院长的人物更鲜活了。影片结束还有主创见面会,创作不易,中国的敦煌学更不易。希望自己有机会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
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女性角色被称为“先生”,宣发团队没爹吗
全女性主创的片子,却要称樊锦诗为先生…… 女性要为事业奉献一生才能被尊称为“先生”,实在是有点讽刺
看的首映,最大的彩蛋居然是首领本人光临现场!
前年刚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片中不少熟悉的场景让人倍感亲切!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演员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相融合,相当全面地呈现了樊锦诗老师献给敦煌的华彩人生,也勾勒出了敦煌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对莫高窟充满艰辛的保护、研究、修复与数字化传播的历程。陈瑾的表演入木三分,令人恍惚间产生她正是“敦煌女儿”本人的错觉。在守护敦煌的同时,樊锦诗也在辛勤发掘和培养着新一代驻守敦煌的人才与专家们,并努力平衡着家庭与爱情,这些均在影片中精到地彰显出来。而本片最终更落脚到了对所有观众都有激励意义的点:听从内心的召唤,发现并坚守一生的事业,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方能坦然面对自我,面对时间,面对生死。
2023 SIFF 6月10日首映,看完之后居然主演陈瑾老师从中间的座位站起来了——碰巧赶上了首映见面会。2018年有幸去过莫高窟一次,再之后再也没能去过。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去莫高窟一次。樊院长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莫高窟。主创人员都是女性,见面会上导演笑称这是个“杨门女将”组。客观来说 ,片子拍得一般般,比较碎,有一些细节,但好像又流于表面了。想说樊老师的爱情,想说她的奉献,她坚持的理念,想讲的太多,可能受时长所限,这些深讲了可能要3小时起步。我想,这几个大约可以分几个章节,不必按照线性时间。非常盼望后续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毕竟,这是第一次个人角度聚焦出发的,且是一位女性,而不是以莫高窟这个宏观视角来叙事的片子(我发现这是东方的片子往往会被宏大叙事所困住的原因)。
不像电影 更像央视的一期节目 全片100分钟加起来不如樊院长最后出境的那一分钟 从电影的选材也能看出来 樊院长的科研工作确实单调而繁琐 以致于编剧都找不到矛盾点去写故事 但好在编剧没有自作聪明自由发挥 这一点对比 高山 已经赢了
那些拿“先生”做文章发癫的,“小姐”这词变味的时候,咋没见你们出来蹦跶呢?
#SIFF#非常动人,是文化备忘录,也是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影片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壁画艺术的恢弘壮美。虽是传记片,影片也构建了有效的冲突,尤其是樊锦诗女士成为院长后与各方的交际与角力,将文化保护当成保卫战来拍。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很生动,这既体现了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的力量。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好,丝丝入扣。
非常喜欢,很安静沉稳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获得了平静,感受到了敦煌佛光普照的力量。值得回味,后劲十足,好几次都是因为诗意而又朴实的旁白以及台词而落泪。选角也特别好,陈瑾老师身上有一种内娱演员稀缺的知识分子气质,长着一张一看就读过书有文化的冷静自持的脸,让人相信她就是能守着莫高窟一辈子的人。很多表演细节也拿捏到位。还有,当我以为只是在看一个人物传记时,没想到还惊喜奉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是日常,爱是我每天冲泡好牛奶给你装进工作包里,爱是我愿意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和你相隔两地默默支持你的事业,爱是一次次奔赴千里去你的所在地牵起你的手一起散步看千年敦煌的夕阳……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还有樊锦诗老师对敦煌的大爱,把一辈子奉送给西北大漠的石窟,这种爱,真的只有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大佛才能配得起。
保护的是历史,尊重的是文化,演员表演细腻真挚,让人非常感动!向敦煌守护者致敬!向文物工作者致敬!
不伦不类的,说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主要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人出现在大银幕,反复提及的“考古报告”,都让我如坐针毡。我也不喜欢最后什么一对一对的情侣出现在办公桌。但作为正在亲历的第一视角,倒是对这句“莫高窟一直在等待必然来到他身边的人”还挺感同身受的。
不像电影,像文宣。以及,请不要再把优秀女性称作先生了!
敦煌莫高窟的风,寂寞地吹了数千年,很多人会在一瞬间沉醉于莫高窟的壮绝宏美,但极少人能用自己的一生去承受、守护这份千年如一的枯寂。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的可能性。我们常常以为在大城市里的起起伏伏是一种精彩,但这种起伏精彩也许是属于时代的浪潮而非个人所能控制。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些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他们的每一天看起来无起无伏、波澜不惊,但却真正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排除了外在欲望的侵蚀与干扰,认识了自己内心最本我的追求。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精彩?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