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着宏大背景的史诗片,我总是非常喜爱,气势磅礴的气氛中,英雄的豪情总是让人荡气回肠。黑泽明这部《乱》有着史诗片的背景,但是它并不是一部让人看了生出豪情,或是悲情的影片,在史诗的背景下黑泽明更多的是展示着人性的扭曲与脆弱,在一场东方背景下的李尔王式的故事中,展开着普世性的人性思考,显得深沉而沉重。
影片的故事架构上采用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根据日本的历史文化,于东西方的结合中表现出世界性的感染力,我想这也是该片大获好评的重要原因。黑泽明善于讲故事,尽管《李尔王》本身就是一个足够丰富的故事,但是往往一个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讲述会有不同的效果,何况导演只是借了个壳,更多的内容是他自己的思考,正因为如此,黑泽明的片子虽然很多都比较长,但总能让人耐心看完,这个功夫确实不简单,很多导演在片子里渗透了他的或许很丰富的思想,但是由于片子故事性不强,使影片只能成为一部学院电影,无法让他的思想影响更多的人。
故事架构很简单,老迈的枭雄秀虎欲将领土分给三个儿子,希望他们同心协力继续家族的伟业。但是事与愿违,这导致的是家族的分裂,小儿子被驱逐,而秀虎则为两个儿子所不容,长子和次子间又尔虞我诈,最终家族在分裂中走向衰亡。片中,秀虎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年迈时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希望他们能团结一心,而结果却令他心痛,从秀虎分权希望安度晚年到他被儿子们驱逐这段进展之快令人咋舌,秀虎顷刻之间就从一个王者成为儿子们可以轻易摆布的“可怜人”,在这个时候,我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随着影片的进展,答案得以渐渐清晰,实际上,孩子们正是在做秀虎曾经做过的事,这位老人曾经便是凭着残忍无情获得了枭雄的地位。所以,当他成为孩子们不择手段的榜样时,他再试图让孩子仁义忠孝就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了,片子从秀虎的命运中透出一种宿命论的色彩,秀虎成于无情也毁于无情,终于他凭借无情铸造的领土成为了无情的领土,并且在无情的战火中被毁灭。秀虎家族的命运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特色,这样的故事无论在日本,在中国,都已经发生的太多,权利的争夺造成的人性扭曲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同时又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历史中顽强的存活,让悲剧不断上演。
片中秀虎长子的夫人枫君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很充分的表现了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下人的思想轨迹。她本是一位诸侯的女儿,但是其家族被秀虎所灭,从她哀宛的叙说中可以想见那一定是个残酷的过程,而这也难怪她心中会潜伏复仇的火焰。在仇恨中,她在疯狂中表现出惊人的冷静,而她也从秀虎身上学到了不择手段的精髓,所以她在进入昔日家族的城堡后要唆使丈夫将仇人秀虎逼入绝境;所以在丈夫太郎死后,她进而去勾引丈夫的弟弟二郎;所以她要激将二郎将三郎刺杀同时跳起一场诸侯的战争毁灭曾经毁灭了她的家族的这个家族。正如她在生命中的最后言说,她要让这座昔日家族城堡被烧毁,一种玉石俱焚般决绝的仇恨令人悚然。起初,观众或许还会有种诸如“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误国这样的想法,但是细心体会她的命运我们就不难理解她的选择,在战乱年代,女人的命运往往不由她们选择,她们要么如二郎原配夫人那样忍气吞声,将仇恨消解于宗教的寄托中;要么就如枫君一样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择手段的复仇,同时背负起后世的骂名,而这已经与她无关,她成功了,她目睹了仇人家族的灭亡,惨烈的死去。
影片中秀虎家族的故事虽然出于虚构,但是故事时时表现出真实,权力的争夺,家族的兴衰,女人的命运,复仇的故事,战场的厮杀,无一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片中没有英雄,没有死前高喊“自由”的华莱士,只有出自人性的赤裸裸的权力争斗,片中每个人都有着可怜的一面,每个人似乎又都不是无辜的,他们的悲剧命运似乎是因果的必然,或许只有秀虎身边那个小丑是无辜的。黑泽明出色的营造了一种悲剧性的效果,战场上士兵的绝望,悲怆的音乐,浓重的色彩,无不透出一种震撼性的效果。同时,该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人物装束的色彩,如各方士兵的色彩都很浓重,哪怕是白色都显得很刺眼,士兵在浓重的装束下在显得有些暗淡的城堡中搏杀时,那种惨烈的效果就非常明显了。是的,浓重艳丽的色彩总会给人的视觉很大的刺激,特别适合营造气氛,就如片中很多人物总是在艳丽的服饰或是气魄的盔甲下死去,那种浓重色彩的凋零总是更让人心恸。
黑泽明后期的电影更多的渗透着思考,渗透着人文精神,就如在这部《乱》中,他揭示着人性,并沉重的思索。片中末尾,活下来的只有曾经被秀虎残杀的家族的一位盲人后裔,他是“无害”的,他是普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乱”中虚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片中时刻弥漫着“乱”,混乱的战场,混乱的伦理,混乱的家族,混乱的人性,在“乱”中,一个貌似强大的家族走入坟墓,留下的是一座座城堡的废墟。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0502.html这是一部足以载入日本电影史册的巨作,黑泽明用经典的剧本拍出了令人震撼的故事。
全篇中华丽的造型与化妆布景,实在是匪夷所思,在当时的年代绝对首屈一指。如果说影武者中还差些什么的话,仲代达矢的表演在这部片子中达到了顶峰,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爆发力。
影片中对于权利与人性的剖析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悲壮感来自于内心深处。并且很好地诠释了“红颜祸水”的意义。
从时间和制作水平上来讲,可以和《影武者》并称姊妹篇。
重看:
日本版《李尔王》。黑泽明将莎士比亚的原著剧本注入了东方的古典文化,与《影子武士》一样,同为是黑泽明最有气韵的电影之一。当《影子武士》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黑泽明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了,但在“从心所欲”的高龄重负下,黑泽明竟还能编导出如此完美的大师之作,不得不佩服其旺盛的创作力,简直是文艺永动机。
黑泽明在本片的美学风格中,把东方式的写意构图与西方式的写实色彩相结合,使画面犹如古典油画一般富有质感,又不失山水画的磅礴意境。剧本虽然改编自莎剧,但却比莎剧的人物塑造更加丰富立体,每个势力代表的颜色区分了人物性格,与命运形成了统一的暗示呼应。例如太郎军队的黄色,是权和利的象征,这跟被予以君主的身份是相符合的;而次郎军队的红色,是在暗示之后剧情的霸道扩张,最终黄色被红色吞噬,与角色吻合。
整部片子的配乐只用了极简的鼓点等乐器,赋予了这部西欧的戏剧剧本一种东亚古典民族特色的形式。开篇大量留白的绿色突出了人物的运动感,导演利用了高山、草原来代替摄影中的空白区域,人物的渺小与大自然的威严壮阔形成对比,在高明度色彩的背景下,人物身上的服装颜色便显得暗沉,也寓意着故事的苍凉悲怆。这种鲜明的留白构图方式既添加了东方绘画的美术风格,又奠定影片的史诗基调。导演以固定长镜头来表现大场面的调度,营造出了舞台化的场面效果。虽然缺少了很多匹配剪辑的工整感,但这也使战争的纷乱在黑泽明那年老色衰、已近失明的眼睛下徐徐展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权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每个人心中的欲望。在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弱点便被逐渐勾勒出来,一个个人物的群像在宏大的史诗下被塑造成立体的典型。这或许是人性真实的揭露,也或许是人性虚伪的扭曲。结局剧情的反转,更为精妙之笔:在如血的残阳里,一文字家族彻底覆灭,只有盲人鹤丸的身影孤独地站在城堡的废墟上,手上的佛像画掉落了下去。面对人性的相互厮杀,天地神佛亦是无可奈何,只能静默旁观。剩盲者活……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莎士比亚《李尔王》
(重评因字数限制,于是改长评)
一文字秀虎: 名刀 菊一文字则宗,为鎌仓时代后鸟羽上皇时期后鸟羽上皇委托备前国一文字派刀匠一文字则宗所锻造.刀柄篆一十六瓣菊花皇室家徽,可谓"菊与刀"的完美诠释.以此为苗字,既蕴含杀伐的戾气,又嘲讽了所谓日本传统文化.
假使大胆自"一字拜领"猜想,其"秀"字大致可追溯至天下人秀吉.二者均为贱民,飞黄腾达之后的苗字大抵都是杜撰的.
而偏讳"虎"字,则可能取自信虎--甲斐之虎武田晴信之父.信虎欲废嫡长子晴信而立信繁,熟料遭放逐,客死异乡.
退隐之际的自白,又颇具"美浓之腹"斋藤入道道三的传奇色彩.神僧还俗,土鳖卖油郎发迹,私通主家侍妾,最终称霸一国.而其子义龙弑父的行径也与秀虎之子如出一辙.
狩猎小憩之时的"三矢之训",借鉴了毛利元就的事迹.三郎预见一文字版本的毛利两川体系根本为臆想,却被迫流亡(毛利元就拾人牙慧而已,10世纪蒙古的圣母阿阑豁阿五箭教子早已问世).
乱世之中,武士,甚至大名的义理均待价而沽,政治投机是生存之道.关原的变节即最佳例证.白痴金吾如是选择,松永久秀更深谙此道.然而女人,譬如,枫,可参考<丰臣家族>所叙述的北政所.恨,执着而专一,在撕裂猎物之前,无视任何悲喜.枫的生命,实则更似利刃一文字,毅然决然,足以令任何剑豪黯然.
最终二郎征讨三郎,却遭遇钓野伏战法袭击,所谓钓野伏,乃萨摩岛津家所创.其意可拆分为:钓,饵兵诱敌;野,武断指代片中林子吧;伏,铁炮伏击.而最后步骤,又是信长长筱合战首创的三段击翻版(追求震撼屠戮场面的代价在于射速被夸大).
图解钓野伏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6447633/三郎是大名中忒怂的一类,比斋藤龙兴不知何如--自然此处所指为一统天下的雄韬大略--但求苟安.可悲的是,既为"乱"世,无论三郎,阿末,盲鹤丸,还是佛祖,屁滚尿流又如何逃避?黑泽明不批驳,亦不建设,迟暮的"天皇"所遗留的,唯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泪珠.
以上内容,俱为扯淡.如有雷同,太有缘啦
“在最乱的时代发疯才是正常之事。” 前一个小时的节奏和气量被震撼的不能动弹,电影的颜色与叙事如此合为一体,一副完美的史诗彩墨画卷!(第二部黑泽明,倒数第四部北影节)
黑泽明一贯的宏大的对人性深度的思考。权位、利益、欲望、女色、人性的贪婪,在这历史战争中最本质而纯粹的体现出来了。而东方电影能够如此深刻而长久的诠释东方历史人性,黑泽明无疑是大师。剧本台词扎实有力,中远景的风景辽阔壮丽,场面宏达,配乐自不用说,一贯的黑泽明的惊艳!8.8
Finally, we are left immensely but comparatively unmoved by Ran
#重看#siff@大光明;父子反目兄弟阋墙,乱世枭雄如鬼魅附身般形销骨立,金戈铁马血肉炼狱,质天疑地神佛哭泣;猎猎旌旗响,墙头大王旗,中远景开阔,气象万千,山河浩气;颜色丰富层次分明,视觉盛宴,修复极好,“天空真美丽”联想到《等云到》里关于拍摄的等待。
(写了论文的影片总是很难评价)我觉得伟大的影片有两种,一种是以无比的力量打开你的思想,另一种是以无比的力量关上你的思想。这个片属于极少数的后一种。
4k修复,彻底看傻。太狠了,大师请收下我的五体!!!
日本版《李尔王》,爱恨阴谋是分不开的。色彩华丽画面精致确一样非常大气,这几年国内一窝蜂的悲剧古装电影跟它比就是个蛋。
流动的天空中静止的云,浮动的花田,染血的城池,被悲伤震碎的晴空。黑泽明给莎士比亚的篇章写下了奇妙的注脚。仇恨与野心一手策划的天命难为,面对哀凄与良善却依旧人心难测。要说疯的何止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城,骄傲的君王登上了绝壁。滚滚而来的是人世的酷刑,只留他孤身一人受永世折磨。
黑泽明晚年的史诗巨作。1.根据[李尔王]改编,结合日本战国背景与佛家世界观,将权力与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2.导演称本片为"上苍俯瞰纷纭的人间世事";3.中景远景和固定镜头为主,保留舞台剧的心理距离;4.浓艳的色彩与精湛服装和布景,极具表现力;5.凄厉哀婉的长笛;6.滚滚浓云,血色残阳,孤绝盲者。(9.0/10)
女权者万不可看黑泽明,他镜头里女人形象不是蛊惑人心的祸水就是没用的累赘,十足的大男子主义。鹤丸居然是19岁的野村万斋,可惜几乎没有露脸。
電影中利用遠、中、近景的剪接切換鋪排,醞釀出一觸即發的氣氛和磅礡的氣勢,是黑澤明電影中最具臨場感的一部。
这是一部足以载入日本电影史册的巨作,黑泽明用经典的剧本拍出了令人震撼的故事。全篇中华丽的造型与化妆布景,实在是匪夷所思,在当时的年代绝对首屈一指。如果说影武者中还差些什么的话,仲代达矢的表演在这部片子中达到了顶峰,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爆发力。影片中对于权利与人性的剖析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悲壮感来自于内心深处。并且很好地诠释了“红颜祸水”的意义。从时间和制作水平上来讲,可以和《影武者》并称姊妹篇。
黑泽明的色彩、构图和调度之精微,是毋庸置疑的,但节奏拖沓,匠气太重,毫无原创性可言,这都是喜欢此片的人必须要承认的悲惨事实。我要像骂张艺谋一样骂他,因为他对西方的旨趣简直就是跪舔。而他的核心价值又实在是太幼稚了。不过他为女人祸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点还不至于被骂得很惨吧。18.12.15 重看。声音里面有大玄机!每次提到天堂,就会有回音,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精细了。动作设计程式化,制造出很强的时代感、仪式感和寓言性。
一部伟大的杰作,4K修复重映感觉是满屋子的人在30周年的台风天里朝圣。索经老总M.Barker带着无限的崇拜和怀念说, “每一帧胶片都出自这位70+老人的手”。黑泽明的莎翁改编让人更加领会到一部经典拥有跨越种族和语言隔阂的普适性,最后一个镜头真是太震撼了……
枫夫人用刀抵住二郎脖子,然后威胁,进而要求,然后亲吻他脖子上血痕,进而做爱,最后漫不经心的一边捏死地上的蛾子,一边哭泣着要他的杀夫仇人给他封赏正室的位置。女人啊~
同是史片,為何黑泽明就能拍得如此詩意如此智惠?
1.烽火连天,人间即地狱;2.黑泽明的镜头下渗透出一股强烈的悲剧感,那是无法挽救的命运。
真是被折服了,我太喜欢电影中的色彩了,黑色、红色、蓝色、黄色,浓郁苍劲,让我想起鲁迅小说的那种质感,如果《铸剑》由黑泽明来导,再适合不过了。父王秀虎形销骨立地站在荒原之中,大风吹乱发,我想到的不是李尔王,而是屈原。这个演员也好适合饰演屈原,感觉是形神兼备。
因为是日法合拍,黑泽明可能需要让自己看上去更国际化一些,此片可能是基于对莎剧《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的整合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又受到日本传统戏剧的影响,人物脸谱化倾向很重,肢体僵硬,台词文学性强。黑泽明改编的思路也还是他一贯的思路,即通过双线并行来体现戏剧张力。比如片中以男性秀虎父子四人所代表的权力与伦理的永恒矛盾;及以女性枫夫人、末夫人为代表的复仇女神与圣母所产生的人性张力。但可能是要表达的东西过于庞大了,后半段的叙事稍微弱了一些,特别是秀虎被破城失兵败后,那种神经质的疯狂和绝望表现得比较苍白,三郎的仁义与末夫人的虔诚也显得比较程式化。当然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恶的表现力总是强于善的表现力。无语问苍天对比起那张落在泥地里的菩萨像,多少还是做作的。
【B+】简直感觉自己看的是莎翁剧,最喜欢的角色是狂阿弥。英雄里老先生在乱箭中写字那个场景原来是从这里借鉴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