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周末,从早起就下着大雨,天黑得透彻。在还没有人起床的寝室里找了这部评分不怎么高的动画电影,不想去食堂吃饭,空着肚子看完了。
看完了,哭了,就在图书馆网页上找来了在线原著看完了。然后又画了剧里的画。然后又试着写了长长的影评。就这样过了一天。
再喜欢不过的一部电影了。
很多人猜测玛妮只是杏奈童年的娃娃的化身,一切都是杏奈的想象。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看见杏奈在夜里划着小船,在荒野里跳舞,我想像着玛妮其实不存在的情景——如果此时此刻只有杏奈一个人,那就太可怜了,也太可悲了。
后来,电影越来越明显的暗示玛妮只是想象中的人物,而我也因此紧张起来,等待想象被揭穿的一刻。杏奈一个人睡在了海滩被人捡了回来。和玛妮去野餐,一不留神,玛妮不见了。那一刻,我的心都提了起来。如果玛妮从此消失,孤僻的杏奈从此不能再相信自己的想象,那多么令人悲伤啊。
后来,在小女孩的家里,杏奈亲口承认了,玛妮只是她的想象。故事本应在此刻陷入低谷,可是,转机出现了,玛妮居然是真的人。
杏奈是孤儿,有一双蓝眼睛。玛妮是杏奈的外婆或其他亲戚这并不难猜。可是电影并不是叫我们猜谜,谁猜对了谁赢。就是因为预先知道了她们是祖孙,在杏奈朝着玛妮大喊原谅那一刻,才会有那么大的冲击力。谜底被慢慢揭开那一刻我哭了,我是为杏奈最终得知了真相而哭泣。她们是祖孙,太好了,杏奈知道了有人爱过她。
但凡吉卜力的电影,总有点幽深的、怀念的元素在里面。千与千寻里,白龙和千寻在童年河边的相遇是这样,借东西的小人里,母亲和祖父与小人和偶遇的经历是这样,风之谷里的预言,天空之城里希达的家系和巴鲁父亲的历险自然也是这样。有了这一点时间的积累,故事就变得深沉了,神秘了,人物的眼神都变得深远了。这也是吉卜力最吸引我的地方。然而这个元素并不容易处理好。比如我就不很喜欢千寻和白龙的相遇,毕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十岁孩子,小时候在河边丢了鞋被救这种事似乎配不上此时辽远宏大的氛围。借东西的小人同样是米林宏昌的作品,但这点上并没有处理好,气氛没有出来,祖辈的偶遇单纯成为了故事发展的道具。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中这个元素固然处理的好,可是它们架空了整个世界,他们的历史是国度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的奇幻故事,要处理这个怀念的元素,又不显得平庸突兀,怎么设定才好呢?
我觉得回忆中的玛妮处理的就很好。我不知怎么评价,可它就是给我一种圆满而回味无穷之感。没有“原来不过是这样”,或是“这也太荒诞了吧”的感叹。有人批评这部作品没有其他吉卜力的大格局。的确,它只是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时间跨度不过祖孙三代。可是,正是它精准的定位,让这部片子没有其他电影的常见的力不从心,囫囵吞枣之感,而是恰恰当当,安安稳稳的守在了自己的节奏里,不大不小,不多不少。
奇幻电影很难合乎逻辑。看到最后,要么是头重脚轻,觉得前面吊起人千般胃口,最后却落空在了粗糙的设定上;要么是云山雾绕,前面糊里糊涂,后面也不交代清楚。可是,回忆中的玛妮却做到了。很简单合乎逻辑的故事。身为外国人却生长在日本的玛妮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湿地大宅中度过了童年。由于被佣人恐吓,玛妮害怕谷仓,可她为了克服自己的恐惧,在一个雨天独自来到了谷仓度过了一晚。青梅竹马的爱人将淋湿的玛妮接了回来,他们成婚了,有了孩子,可爱人却病逝了。此时的玛妮父母已在战争中双亡,只身异国的她受不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不得不将女儿送到寄宿学校。没能得到母亲陪伴与关怀的女儿始终不肯原谅母亲,与年轻人私奔,生下了孩子,不久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玛妮决心将全部的爱给予留下来的孙女,可沉重的悲哀让她在一年后病逝,三岁的孙女无人肯抚养,被送到了孤儿院,被人领养了。这个孩子,也就是杏奈,在迷茫的少年时代偶然来到了祖母曾住的地方疗养。大宅勾起了女孩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回忆,她不自觉地想起了祖母给她讲过的少女时代的故事,想象着少女时的祖母成为了自己的朋友,与孤单的她一同玩耍。然而,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个潜意识中的少女就是曾抚养过她的祖母。然而,日记的发现和老人的口述让她知道了玛妮的故事,而养母的坦白也让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杏奈意识到了祖母,养父母,以及周围善良人们的爱,从此走出了迷茫,获得了成长。
这个故事惊人地符合逻辑。回忆里的杏奈抱着像是玛妮的洋娃娃。玛妮是贵族小姐,很可能有自己肖像的定制娃娃留了下来,这大概也是杏奈获知少女祖母长相的由来。杏奈的想象之所以和玛妮日记契合,是因为玛妮曾经给儿时的杏奈讲述过她亲身的故事,花童、舞会、凶巴巴的仆人给杏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杏奈最初所见的灯光,是因为老宅重新装修,而正因如此,杏奈得到了玛妮的日记,也交到了新的朋友。而最后,杏奈知道了玛妮是自己的祖母,是因为养母不再焦虑担忧,唯恐伤害了杏奈,而是选择与杏奈坦诚平等的交谈,给了杏奈她儿时的照片·······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成长。再细一点,是原谅。是与回忆和解,是和爱的记忆重逢。对我来说,本片最大的泪点是杏奈和玛妮最后一次见面。她们一个被困在阁楼上(也是回忆中),一个站在退潮的海上,杏奈大声向玛妮喊出:“当然!我原谅你!”那时,我想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都知道她们是祖孙,也知道杏奈的这句原谅,是和抛弃她的父母祖母的和解。杏奈不肯原谅自己的父母,“虽然知道她们不是故意死掉的,可还是不能原谅她们就这样抛弃我。”这浅层的对父母的怨恨也包含着对不公命运的怨恨,但追根溯源,其实是对自己的怨恨。杏奈的记忆里没有家人对自己的爱,可她如此深刻地记得亲戚互相推脱,不肯抚养她的场景,因此在她的潜意识中,她是不值得爱的,是被人讨厌的,是“又丑又笨”,连自己都厌弃自己的。在她进入成长期,偶然得知本以为是因为爱她这个人才抚养她的养父母,居然一直瞒着她接受政府的补贴。联系童年的经历,杏奈再次陷入了认为自己被人讨厌,从而厌弃自己的痛苦中。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痛苦,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批评杏奈矫情、讨厌、阴沉。但是,但凡有过痛苦的成长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到成长期对熟悉世界的重新审视、对家人的怀疑、对金钱问题的过分敏感、对他人的排斥和恐惧、与自己的斗争······
何况杏奈有着深深的童年创伤。她不原谅父母,因为她不相信自己被爱过,是值得爱的。
所以,我写的影评的名字叫在回忆中重逢。试想,你是一个被迫要永远离开孩子的母亲。你牵着还是婴儿的孩子的小手,多少话语在心中,多少爱想要传达。你想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妈妈永远爱你,想永远保护你。可是,你也知道,等孩子长大,他会忘记你,你不能保护他,不能陪伴他的喜怒哀乐,也许他回忆起母亲,会觉得母亲抛弃了他,母亲从来没有爱过他。这没办法,因为他不记得了······
杏奈和玛妮是幸运的。杏奈通过回忆,和爱她的祖母重逢了。杏奈之所以记得祖母少女时代的故事,之所以能从少年玛妮的身上获得了力量,是因为祖母饱含深情地给她讲着故事,分享着自己的人生。祖母去世了,可这段回忆却以奇妙的方式与杏奈重逢,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的一个难关,一个需要爱才能度过的难关。杏奈原谅了玛妮,因为她知道,玛妮是爱她的,玛妮有着自己的悲伤,玛妮也不愿意离开她,只是她不得不离开,就像她的父亲和母亲。她长大了,必须学会坚强。······
“当然!我原谅你!”
杏奈和自己和解了。
少女时代的玛妮给了杏奈什么呢?她给了杏奈关注,给了她理解和支持,给了她真正的友谊和困难时的陪伴。玛妮家庭富裕,父母健在,容貌娇美,然而杏奈也知道了,这样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恼,因此她不再自卑,也懂得了不再哀怨身世的不幸,而是感恩自己的境遇。当她想要帮助玛妮,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时,她体会到了爱人的乐趣,体会到了责任,她长大了。除此之外,玛妮虽然是柔弱的,是寂寞而不幸的,却是快乐的,却是坚强的,是爱着这个世界的。我们知道,玛妮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幸,可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始终微笑着,还满怀着爱意给小孙女讲着少女时的故事。杏奈看到了这一切,因此她也尝试着去接纳,去爱别人。
成长有时候非常简单。看过一本书叫《幸福来临时》,里面的女孩生活在孤儿院,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以去公园游玩,看到了美丽的雕像,从此知道在琐碎而不顺的生活之外,还有这样纯粹的美丽值得追求。突然,世界敞开了,女孩得到了成长。杏奈也一样。《回忆里的玛妮》没有国家的兴衰和星球的命运,没有什么宏大的命题。它只是一个女孩,在自己的回忆里,在美丽的乡村,在周围人的善意中得到了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小故事,拍出来有着精致可爱,却酣畅淋漓的美。
影片的最后,杏奈坐在返乡的火车上,看见了宅子里的玛妮从窗口弹出身子,向杏奈招手。我希望杏奈能从此快乐的生活,等她有了孩子,她能陪伴她,给她许许多多的爱与关怀。杏奈奔着新的生活去了,可玛妮却永远留在了回忆里,就像奔向新生活的希达和巴鲁把天空之城留在了身后,这也是吉卜力常常带给我的遗憾。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了这个金发蓝眼的女孩面前悲伤的一生。然而,晚年的玛妮最终仍对着杏奈露出了那样温和的笑容。在生活的打击下仍能露出那样微笑的人是值得敬佩的,我希望杏奈也始终能那样微笑,希望我也能。
写这一篇,是为了回答某些不能理解女主心理的人,说人“父母早逝家道中落那点破事儿”而招致了“内心破碎” 原因站不住脚。 先岔开说一句,作为中国人, 读一读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学还是很必要的,比如《红楼梦》, 你会读到里面有个女生叫林黛玉, 那玻璃心可是发展到了吐血而亡。 好的,接下来回归主题。 =====变态的分割线===== 【变态杀人狂】
——极端变态性格的人, 在我们这个真实世界是存在的, 这一点相信大家没有异议吧? 好,那么假设【变态杀人狂】是100, 而我们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是0, 那么也许你就可以理解, 在变态杀人狂和正常人之间可能还有99个层级。 也就是说, 很可能有很多人有着【不同层级的变态】。 俗称: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分割线===== 就在一两年前,还有心理专家分析过说1/10的中国人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于是有媒体说1亿中国人有精神病,当然是夸大夸张了。但也某种程度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很多。 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就更是有事没事就要去拜访心理医生。 所以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人类并不是韩剧那样亮晶晶亮晶晶,拍拖男女睡一起只是盖被纯聊天。恨不能牵个手、接个吻就要去死。 真实世界,人类有基本的生理欲求。人类的心理也会有各种问题。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墨菲斯的分割线===== 真实世界, 一个孩子如果受到某种打击,她真的可以自闭、不信任人。 像刺猬一样伤害身边的人,其实是为了自我保护。 而这种人一旦自我保护起来,往往会过激: 比如别人开个简单无恶意的玩笑,她要叫别人“胖猪” 回敬回去, 比如最爱她的人她都不信任。。。 这个小女孩的经历来看,发展出这种性格并不奇怪, 特别在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敏感的阶段就更明显了。 多多少少的,其实很多青少年都有这种问题。 =====俗喇的分割线===== 对于心理问题,电影给出的一个化解之道,说来俗喇——就是用爱。 不俗的是:这爱是很多年前母亲在她心里种下的一个种子。 与身边人相处时,也许对我们也是一个不错的启示。 所以,哪怕是对有一点奇怪的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尝试释放一点善意吧。 你对别人的善意,也许会是一个好的种子,在适当的环境里萌芽。 =====电影的分割线===== 对于电影本身,我倒是持保留态度。 在我看来,电影的叙事流畅性有提高的空间,改编剧本有些平淡。 剧本用了太漫长的篇幅表现一些可以预料的剧情。 唯一的亮点在最后的谜底揭晓, 但除此以外,剧情的推进中乏善可陈。基本是可以睡前观看的。 即便到了谜底揭晓前一刻,也只是爬上谷仓这么平淡无奇的“小惊吓”,实在太温和。 但相对的,人物塑造和总体框架剧本,我个人是非常喜爱的。 ===== 完 =====
一开始都以为是《花与爱丽丝》似的女生拉拉片吧,没想到结局竟是……没有这个结局或许只能给到3星,但是吉卜力永远不会满足于平庸,在一切都有了解释的时候,最击中内心。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很好听!
好一段祖母与孙女情
我左边的人看得哭哭啼啼 右边的人困得前仰后合 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这部电影
听说是吉卜力最后一部动画电影,女主的性格不算讨喜。她不能与别人好好相处又觉得难过,可是别人友好的和她说话 她又一副谁都欠了她的样子。各种纠结~ 而且这部动画的百合部分也没能戳中百合控的我的萌点……不过外婆说什么“我遇到过的所有女孩里,我最喜欢你了。”我还是有点在意!(偷笑)
回忆中的money……尼玛啊
每个孤单寂寞的人内心都有看似解不开的节,说开、解开也便烟消云散了……米林的作品总是很少女心,如涓涓细流般淌着淡淡的哀伤……很有意思的叙事,很细腻感人的作品,耐心看到最后你会不虚此行……片尾曲真好听啊……
我喜欢这位导演的前作《借物小人》,而同样是改编自欧美儿童文学、移植到日本背景的本作,叙事节奏出了很大的问题,人物的成长轨迹没有交代清楚,“成长”的主题,不比Frozen,比《侧耳倾听》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真相很惊人,倒是有欧美文学的风范。大概是吉卜力的拙作之一了。
故事是个好故事,好到我认为交给Ghibli全年龄改编反而丧失了叙事的犀利性——而这直接导致影片前半段被当作有着严重社恐症的蕾丝边的大胆恋情故事【。如果交由今敏,恐怕更为适合。不过好在当悬疑和真相揭晓,结局传达的力量令人十分动容。米林宏昌比借物小人时有所长进,但这一次是原作和改编的胜利
其实我想说,小女孩真是病得不轻啊~~ (╯﹏╰)b 吉卜力最后一部动画居然是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
意外的看哭了,大概因为我对亲情故事泪点很低,途中一度发散把剧情猜测得很复杂,拨云见日的时候心变得软塌塌。伏线埋得很好,旁人眼里云淡风轻,当事者独自跨越万千桎梏。一个人的战争,谁都不知道她心里存在过一大片泥沼。
教科书般规整的女孩电影,给走不出自己圈子的未长大的困惑迷茫孤独的女孩子看最佳。米林的感觉整体都好喜欢,很优雅。片子缺少大众共鸣,毕竟女孩多善遗忘和撒谎,很快就会忘记孤独是什么了。新年快乐。
这样的故事确实注定了日本本土票房和受欢迎度难以企及米林宏昌的处女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我都觉得现在不太适合推荐给上小学的小朋友们),但依然看得挺舒心,感觉挺喜欢。而且观影过程中还联想到好多吉卜力作品:杏奈像翔一样体弱多病、坐车去乡下路上像千寻搬家、买花的小魔女像琪琪、……
制作还是很精良 故事说的有点差
不懂日語, 一個人觀影. 原本想吐槽"這是百合片吧," 在知道如此溫柔的真相之後, 一行眼淚掉下來. 在北海道看著發生在北海道的奇妙物語, 大概對這片土地的情誼也更深了.
主角大概算是吉卜力负面人格之最了,礼貌冷漠又自我厌弃。在我看来,人生中缺失的部分是一种“诅咒”,太过渴望某种东西又无法得到,于是开始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从而陷入一种“被诅咒的人生”。有过这种缺失感的人或许更能体会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个有点忧伤但又很美好。。。。复杂的故事(原本觉得百合真好最后觉得百合不了)+ +
发现所爱之人居然是外婆时,本应五味杂陈的感受仅化作幸福的眼泪,并不是简单的将好感归结于亲情,而是结合杏奈先前对亲人死得早的埋怨,表达出的“能重新认识你,真好”的幸福感,这种双重意义的爱慕比单纯的百合来得更甜更美。
看过了,不好看。和五郎不相上下。斜前方的大叔睡着了还一直打鼾。。。
作為吉普力工作室的送客戲,《回憶中的瑪妮》或許不是個能令人聯想到該公司有多麼狀業宏偉的闊氣大作。這是一齣淡淡的戲:少子淡淡的叛逆,養子淡淡的孤懷,獨子淡淡的鬱悶,皆在兩位少女的邂逅中傾洩流出,彼此淨化。不過,拾起尾棒重擔的米林宏昌監督,著實在本作中充分展示了有別於宮崎的觀點
看预告就知道吉卜力的百合绝对不输迪士尼的百合!(而且都有一个安娜~)看完正片才知道不是百合,是一部最不像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吉卜力作!以及让人非常惊喜在善于进步创新的米林宏昌!~一阵乱想去看原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