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这一期辩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去养老院养老,该支持还是反对?我的第一反应是正方,老人有想做的事情为什么不支持?
但我没想到这个辩题能讨论得如此深入,也没想到说哭我的竟然是金句女王马薇薇,她的泪崩讲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
外婆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太太。
暑假我贪玩不写作业,会指着鼻子骂我,多吃了一个冰棍,抬手就是一巴掌,睡前钱偷懒不洗涮,会让我对着墙罚站。
那时我和外婆的关系不亲近,觉得她比母亲都凶,更喜欢对我无比溺爱的外公。
我曾经也觉得母亲和舅舅对外婆也有些怨言,印象中母亲和她吵过一次架,母亲浑身发抖,最后拉着我往外走,外婆一把推开我吼,你要去哪儿?你哭成这样带着孩子出了事儿怎么办?
在外公80岁寿辰上,舅舅当着所有亲朋好友说,我小的时候什么都不记得,就记得我妈打我,我爸哄我,所以我和我爸的关系更好。
曾经我问过母亲,为什么外婆对所有人都凶巴巴的,她每天很不开心吗?
母亲说,外婆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拔牙,结果遇到庸医,拔到了脸上的神经,外婆得了植物神经紊乱,情绪不定,要多体谅她。
外婆生性爱干净,曾经老房子里的水泥地都能擦得照出人影,有人来家里做客,会打趣地说,都不知道要做哪儿了,太干净了,不敢坐。
几年后外婆家搬到了楼房,外婆得了脑梗,终日觉得身体倦怠,不想动弹,都是母亲隔三差五去照顾,时不时劝外婆多下楼活动,晒晒太阳。
因为这件事,母女俩争吵了不知多少遍,母亲说,你要多活动,光是输液没办法根治脑梗,要再不运动,身子就僵了。
外婆也不甘示弱:我就是走不动,你非让我走,我一走就身子发软,如果摔了赖谁?
争论到最后,外婆都会长吁短叹:老了,不中用了,还是早点死了吧。
想死这句话,是自打我记事以来,外婆的口头禅。
出门被小商贩骗了五毛钱,回家说想死,偶尔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说想死,感叹活着没意思总看电视,嘟囔着想死,去医院看病排队开药,嫌弃地说想死。
母亲总是劝她想开点,别每天把死字挂在嘴边,万一哪天成了真。外婆不以为然,成真就成真,我一个死老婆子,死了又怎样。
母亲急了,那就去跳楼跳汾河,你死了我也不活,大家都不用活着了。说着眼泪吧嗒吧嗒流了下来。外婆看着母亲,微微瞪她一眼,也不吭声了。
外婆虽然有病在身,但对家里的事情却是一清二楚,依然耳聪目明。
有时母亲和外公在厨房里说话,外婆躺在卧室不吭声,只要一提到外婆,她就会在卧室里喊,你们俩又说我什么坏话呢?
无论家里发生任何大事小事,外婆都会说说自己的意见,换电视要换什么品牌,买新家具后旧的要怎么处理,我上大学学什么专业,作为曾经的老会计,外婆一直以知识分子自居。
外婆的记性也很好,母亲换一身新衣服,外婆瞥一眼,幽幽地问,新衣服吧?很贵吧?得1千多块?
有时母亲打哈哈,不是,旧的,没那么贵。外婆翻个白眼,哄鬼呢?你当我瞎哦?这衣服就没见你穿过。
母亲脾气也急,像极了外婆,有时争执完回到家,气得晚饭也不吃,抱怨外婆情商低,就喜欢得罪人,把亲戚邻居得罪光不说,连亲女儿说话都没轻重。
我爸做和事佬,你和你妈一样,刀子嘴豆腐心。
这话倒是一点没错,没过两天,母亲又提着各种吃的用的去了外婆家。
外公去世后,外婆一开始独居,说自己住没问题,过了几个月就给母亲打电话说你快点来,我做不了饭。
住到一起后外婆变得越来越喜怒无常,上午还有说有笑,下午就翻脸生气,像是小孩子一样要时刻哄着。
外婆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炒的饭太咸了,吃的鱼没有蒸透,做的烩菜里要少放肉,家里的东西都找不到了。
每天母亲忙里忙外的照顾她,外婆就挪着步子在身后絮叨,有时母亲忍不了就说,你少说两句吧,当心身子。
然后外婆就开始坐在沙发上,一边哭一边唠叨,老伴也死了,自己没有退休金,儿女也看不上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那段时间,母亲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每次在外婆家整天都是负能量,但也不能和老人顶嘴,就只能哄着忍着。
母亲的身体也一向不好,没过多久就得了胃病,整日去医院,无暇顾及外婆,于是就请了保姆住在外婆家照料。
过了两个星期,保姆就打电话说不干了,外婆太难伺候,整天挑三拣四,特别苛刻严厉。
外婆固执地说,我不要保姆,我就要你来,我不是没有孩子,我要我的女儿来照顾我。
实在没办法,母亲只好家里医院两头跑,有时和父亲抱怨,为什么非要让我去,我自己也在生病,请保姆这不是没办法的办法吗?
父亲说,老太太需要你,她需要被亲人的关心和照顾,把她丢给保姆,估计让她太失落,感觉没人要了吧。
后来母亲做手术,又找到一个更专业的看护,每天格外细致体贴,外婆也算满意,没过一段时间,看护要回老家,提出可以将外婆一同带去,顺便照顾。
外婆一开始坚决不同意,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哪儿都不去。结果没过几天,外婆又同意了,说乡下邻居多空气好,要和保姆回去。
外婆走后,母亲两天打一个电话,一周去探望一次,身体好些后,几乎三天去一次,可外婆却一天天地不开心,听保姆偷偷说起,外婆有时甚至自己偷吃安眠药,幸亏发现地早。
母亲身体稍好些后,就急着把外婆从乡下接回来,住院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可还没来得及,外婆就去世了。
我听母亲说起过,外婆之所以突然同意去乡下,是因为保姆的一句话,她说:你女儿身体也不好,儿子又在外地,总不能每天都围着你转,不要因为你把整个家都搞垮了。
我在想,外婆之所以答应去乡下,可能正如节目中马薇薇说的那样,外婆懂事了。
母亲和外婆的关系,像是多年来的相爱相杀,一言不合就开怼,怼完之后继续爱,不是母亲不爱外婆,也不是外婆不爱母亲,而是在这些年里,爱被许多遮盖,让外婆以为她不再被需要了。
节目中提到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有三种:独居、和子女住、在养老院。实际上,我的外婆都体会到了,但你若是问我,外婆在什么时候最开心?我却答不上来。
外婆去世后,母亲流了这辈子我见过最多的泪,说了我这辈子见过最多自责的话。
只要一提到外婆,母亲就会哽咽,说不该和外婆顶嘴,不该让保姆照顾她,不该把她送到保姆家,说自己不孝顺,说自己无能,连外婆有老年抑郁症这种事都没有事先察觉。
母亲有错吗?没有,她其实尽了一个女儿能做的最好,但正如节目中马薇薇说的:孝顺,都是用后悔来构成的。
我深深理解母亲的痛苦和自责,她不是再自责自己不够好,她自责的是为什么还想继续尽孝的时候,外婆不在了,她自责的是她觉得外婆的离世,是自己不够孝顺造成的。
但,有这样一个事实:哪怕曾经有再多的孝顺,哪怕之前真的做到最好,也总有后悔的地方。
节目中说,两个错误的选择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你要去面对任何一种选择下所承受的代价和痛苦。
不是病痛无法扛过,不是陪伴没办法弥补,而是人不在了,你想继续,但没有办法再继续,你想尽孝,但老天已经收走了这个机会。
这时你会后悔,你会埋怨,你甚至会怀疑自我,暂时走不出这种无解的自责中,如我母亲一般。
陪伴,不是让老人住在哪里,只要你有能力有精力,住在哪里都好,但无论老人身在何处,你的心都需要在他们身上。
你要让老人体会到被关心,被照顾,让他们在垂垂暮年时,依然感觉被需要,被关注,而不是让他们整日等你一个电话,整日围着电视和灶台,整日觉得活着没意思,不要让他们这样。
老人,那可是你唯一的、最后的一丝注目啊。他们如若走了,你的身后,就真的空无一人了。
说爱这个字容易,但爱总会有来不及的时刻。
既然我们对离别这件事永远无法准备,那就别让爱,永远来不及。
半决赛后,马薇薇在微博因为脑残粉开撕了, 主要的火力却对准曾被她誉为“平静中自见灵魂汹涌”的姜思达。 这一撕,撕开了奇葩说温情脉脉的幻象: “薇薇,这一段只说给你听。”——黄执中 “如晶,别怕,我们都在你的身后。”——胡渐彪 “遇到你们之后,我变得柔软了”——马薇薇。 …… 原来这温暖是要划分阵营的, 阵营之中,友谊万岁;阵营之外,寒天饮水。 以往只在暗地交织的, 一旦端到台前,格外触目。 我相信当年马薇薇的描写姜思达的文字的真诚, 没有发自内心的欣赏何来如此精妙的表达? 几年后变成了现时的攻击和道歉的冰冷, 也是所有粉过奇葩说的人不曾预料的, 她之后道歉时说有些话不妥诛心了, 一同被诛杀的还有她和姜回忆中那些美好。 姜思达在这次事件中得体满分, 93年手握几百万粉却有这种克制力, 难能可贵。
姜算是奇葩说的异类, 一直有种懒洋洋的妖调, 辩论力+综艺感双优, 不参加老僵尸的抱团, 对米未的投名状也纳得很晚。 这次被撕颇有些被团体清算的意味, 才毕业不久就要面对这种界限感和孤立感, 像极陈铭举例中那只孤独蓝鲸, 姜在半决赛中那些慷慨陈词, 也很像他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辩题不是一只鲸鱼发出声响没有回应它难不难受, 而是要不要因为它发出的鸣响没有共鸣,它去搁浅,我们不拦它。” “我们要拦它,因为那还有一只鲸鱼,就是你自己。” “孤独的意义在哪,孤独的意义就是你没法说服自己,变成意识错乱、颠倒黑白的人。” 这一地鸡毛总有退散的一天, 但是如果奇葩说的平台还在, 姜思达和老僵尸们就得设法相处下去。 这种时候,团体的优势就体现出来, 因为抱团的人不需要直面被孤立感。
而蓝鲸姜思达, 如果坚持不喝这杯愚人水, 在遇见有共鸣的另一头蓝鲸之前, 要 挺 住。
单身妈妈和普通妈妈的不同,就是没有老公,其实也没有什么,有时候说起女权、不婚之类的话题,听到别人说起单身妈妈,这四个字总有一种自动大写加粗的感觉。
昨天节目里也在聊单身妈妈,其实有不少嘉宾说的还挺扎心的。关于女性独立,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我就先说说自己的。
婚姻是不是女人唯一的归宿?
节目里这一期的嘉宾徐静蕾,跟女性独立的话题还真挺紧密的。
她一直是独立个性文艺女青年的代表人物,多少年了这个宝座都没被新人取代,她倡导不婚,自己还是有才华,有能力,依旧活的风生水起。
反正对于传统观点“女人结了婚才算完整”这种话,遇到她就是自动失效。女人到底要怎么活的漂亮,徐静蕾什么都不用说,自己活出来。跟黄立行恋爱了七年,到现在既能一起好好生活,还能一起好好工作,娱乐圈这样子,他俩的恩爱可比人家结了婚的强过一百倍。
不结婚的女人也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守候自己的事业,或者跟老闺蜜们相依为伴,也当然可以自由的选择繁衍后代,做个单身妈妈。
生孩子这事是女人天生带的能力,生或者不生,什么时候生,只要不触犯法律,都是自由。
面对公众的观点,很多人觉得婚姻才是完整的家的基础,孩子就是要有爸爸妈妈。其实结婚和不婚都是女人对于生活状态的一种选择,而且到最后,如果选择成为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压力始终存在,既然选择,就应该有力量承担,不能寄希望于不堪一击的婚姻。
单身妈妈凭什么被大众认为不幸福?
过去在太多的电影电视剧或者邻居们的八卦当中,总听着是单身妈妈如何不容易,日子过的多么苦,过的好的好像是沾了便宜,也不值得被夸赞。
节目里董婧自己就说是由单身妈妈抚养长大的,也并没有给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心理阴影。
其实比单亲的家庭,不幸福硬凑在一起过的父母反而更容易给孩子造成影响。一个父母不彼此相爱的家,怎么能让孩子在未来敢去拥有爱?
如果一个单身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逐渐让自己变得坚强、博爱,小孩也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力量。
如今社会有太多的机会,女人和男人一样有很多的发展机遇,哪怕是要自己独立抚养孩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也有动力去完成更好的事业积累,追求幸福,给小孩子也树立起不妥协不将就的人生榜样,相信在这样家庭的生活,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都拥有丰盈的内心与爱,没准比其他人活的更幸福。
单身妈妈的路是不是真的的像别人说的那么难走?
看到节目当中刘楠说起单身妈妈的难处,比如准生证,产假和之后求职需要请假的问题,声称做单身妈妈是选了一条难走的路。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当中,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里,无论婚否都要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父亲多数时候忙于工作事业,在家庭角色中是缺失的,母亲是不是单身,面临的问题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小孩子会生病,需要照顾。成长期间需要教育培养,避免误入歧途,在多数的时候,父爱是沉默的,含蓄的,小孩子几乎感知不到。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母亲才充当着主导的位置。
其实,养孩子这件事,无论婚否,都是一条难走的路。而大家都是一代又一代这么走下去的。
想起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扮演单身母亲生试管婴儿的海清,自己有自己的事业,有爱人,国内不认可就大大方方的到美国去生,孩子的未来依旧能拥有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而作为母亲的人生角色转型也完美完成。
想起《问题餐厅》里的一句台词,女人真正的强大是不可估量的。
当代的女性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得到自己的爱的东西,为自己的选择主动承担。
做单身妈妈只是人生无数选择中的一种,全心全意爱一个人没有不对,有人爱老公爱家庭,也有人可以爱自己,爱孩子。
我们都知道爱情不是永恒的,但亲情可以。
如果一个女人,她不想要婚姻,能拥有自己终其一生愿意无条件付出、给予爱的孩子,难道不是幸福的吗?
最近马薇薇撕姜思达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先不论这段狗血,但这次撕逼事件提醒了我们一件重要的事:奇葩说第四季阵仗不可谓不大,最大可能地留下老奇葩,用奇葩大会选出新奇葩,用路人缘极好的何炅做主持人,马东亲自下场辩论,又请来在不同领域第一梯队的导师张泉灵罗振宇,怎么水花这么小?还是靠临到决赛的一次撕逼上了热搜? 从观赏节目的愉悦程度来说,奇葩说开始呈现出疲态。换句话说,节目好像没以前那么好看了。 单单从豆瓣评分来说,第一季9.1,第二季8.5,第三季8.6,第四季7.6。都是上万人评出来的,第四季的评分明显大滑坡。这就不是一时意气之评了,第四季一定有问题的。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奇葩说正在快速的过度辩论化,逐渐变成一个真正的“严肃的辩论节目”(以前这只是一个玩笑)。而严肃辩论是一个“小众”的爱好,辩论化这件事正在逐渐消解奇葩说的影响力,它看起来越来越不奇葩了。 奇葩说的诞生在网综届有种石破天惊的意味,大家发现原来严肃的辩论和综艺感十足的怪咖结合起来变得这么新奇有趣。马晓康和制作团队对这些人的引导也非常有效,泪点,笑点,智力火花正中红心。 这几天不断有人说,辩论圈是个小圈子。那限制严肃辩论拥有更大影响力的,除了参与和欣赏的智力门槛以外,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是,它只是一种竞技,没法挖掘选手个性,缺乏共情。 严肃辩论的辩手持方是随机挑选的,辩手很少从感情上认同自己的持方观点,他会尽量地去个性化,去感情化(否则可能露出弱点被对手攻击),然后不断用逻辑武器做脑力搏击。 所以我们只会说,一辩立论好严谨,三辩反驳好有力,这些辩手好厉害!而不会说,ta好有个性,好有魅力,好迷人。 这听起来很像是西方人对律师职业的那种鄙夷的偏见,你给ta什么立场,ta就生产出什么理论,我们只会用强与弱来标示这种人的属性,ta的真实面目和个性都很模糊。 奇葩说在影响力上优于辩论的地方在于,它是辩论和综艺包装下的发声类节目。它允许和鼓励选手充分展示个性魅力,每当选手个性与观点高度契合的时候,就会异常出彩。 比如,“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个性!看啊!”一定要范湉湉带着流氓气的大姐大讲出来。 比如,“哦,你没感情了,你需要陪伴,养条狗啊!”一定要马薇薇这种女教导主任式的强势+孤冷讲出来。 比如,“买不起你就骂它!这个包挺好看的,多少钱?哦,买不起。呸!真丑!”一定要姜思达这种自恋俏皮婊气的人讲出来。 这些“金句”单独用文字摘出来,都干巴巴的。逻辑……谈不上,情绪……也就还好。但就是这样一个观点,在那样的一个情境下,被那样个性的人,那样子演出来,哇塞,妙不可言! 之前马薇薇撕董婧的时候回复网友说:“她的观点都是胡渐彪给的!” 下面有人回复说,“那也要看是什么人讲出来才能打动观众拉到票”就是这个意思。 最拉票,最打动观众的观点,是与选手气质最吻合的观点。话还是那一段话,但只有ta讲出来才有魔力。 这就是前面一层一层的发言之后,刺透并绽放出来的那一缕金光。 第一季里面综艺咖和辩论咖同样大放异彩,就是机缘巧合下维持住了这种平衡。回头看看第一季多不像一场辩论赛啊,而且当时还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谁知道那个平衡点在哪,只能闭着眼蒙,居然还就蒙对了。 然而第一次蒙对容易,维持住难。 奇葩(综艺咖)们全靠燃烧原始生命力撑住场面,所以他们的生命周期远远短于可以不停地用套路见招拆招重复自己的专业辩手。 这导致了第二季以来的景象就是,铁打的专业辩手,流水的奇葩。发展到第四季,这个平衡被彻底打破了,它严重地倾斜到了专业辩论。 一方面是以马薇薇为圆心,专业的辩手们源源不断地往奇葩说输送,而且坐稳了位子就只来不走,一季一季加人。辩论咖的比例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奇葩(综艺咖和怪咖)们的生命周期短,发挥不稳定,风险也高,节目组每一季网罗来的奇葩都有出彩的,但很难长久地做下去。节目组挖新奇葩越来越难。天平倾斜了。 甚至连场上的综艺咖们为了延长在奇葩说的生命周期,也选择非常努力地成为辩论咖,比如肖骁。当然这也是肖骁的无奈,如果肖骁第四季依然如第一季只做纯天然奇葩,那他大概早就如同场上的范湉湉一样,被观众们咀嚼到无味了。 肖骁很努力,但我并不觉得在场上辩论咖就比综艺咖更高级。这只是一种属性的不同,肖骁天分很高,练了洗髓经换了一种内功,但这就像是自创武艺的江湖宵小皈依了大门派少林,他放弃了成为开山鼻祖的可能,选择成为了一个有门有派的武功高手。而这个门派里已经有了邱晨,胡渐彪,陈铭,陈咏开等一众“大内高手”,他们武功高强,但面目模糊。高晓松说肖骁以前瞎比划,但现在成了高手。我觉得是同一个意思。仔细琢磨一下,其实这话里既有钦佩赞赏,也有一丝惋惜。 奇葩说的战场很像金庸的江湖。 第一季是射雕神雕时代,所有人门派感都很弱,但都浑然天成,本真烂漫。黄裳没学过一天武,靠读书成了顶级高手;黄药师欧阳锋老师是谁?完全不知道,没影踪。洪七公王重阳应该是有老师的,但他们都是宗师气场。他自己就是一门武功,所有人都是各自流派新的起点,人物虽多,但功夫不重样。 后来就到了倚天屠龙时代,经过自然的分化,有了六大正派,他们还一边倒地围攻了光明顶。江湖呈现出一种“正统”的思维。最开始这个节目的要求只是会讲话,性格独特,能打动人(理想的就是李林,柏邦尼,董婧这些人)。但慢慢地,辩论咖们主导了赛场的胜负,分化出一个主流思潮:要有逻辑,会辩论。这是一个硬性的要求吗?以前还真不是,但后来慢慢是了,连一直靠抛梗逗笑观众的大王都默认要很会辩论才是正途,才是进步。在一期一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观众也很自然地接受了。 现在马薇薇撕姜思达的事件让我惊觉,奇葩说甚至可能已经到了笑傲江湖时代。抱团,斗争,撕逼,那个小小的江湖已经有了政治斗争了。笑傲江湖常常让我看得透不过气来,绝顶高手令狐冲(姜思达)也不能如当年华山论剑一样自然晋升五绝,相反,在这样的江湖里,顶级能力的个人要被大的团体派系拉拢,利用,排挤。 这很现实,但我很不喜欢。 辩论是有套路有规律的,见招拆招。而奇葩怪咖们没有,他们不按常理出牌,各个无招胜有招。 以前奇葩说很好玩的一个点就是看那些怪咖们,范湉湉,肖骁,李林,董婧,柏邦尼,甚至刘思达(还有人记得她吗,靠表白包江浩拉了50票)怪咖乱拳打死老师傅。现在80%的人都是老(辩)师(论)傅(咖),超会辩超拉票,套路超熟,但是就很匠气,不好玩了。 现在奇葩说陷入的困境,看起来有点讽刺。单独看每个人的cut,全都在进步,动不动拉到30多票已为常事,但整体节目越来越不好看。 连在一起看,高度套路,高度重复,高度单一。一辩立论要抛梗好笑。二辩要破招,抓对手逻辑漏洞。三辩要抛复杂的高级观点+上价值。 这就是问题所在,形式感强,内容弱了。辩论咖们很会辩,他们贡献了针锋相对的高手过招的紧迫和刺激,并主导了这种体系,而贡献内容的那批人,他们在辩论氛围的胜负论下被我们观众嫌弃,认为ta弱,认为ta走后门。 这明明很糟糕啊!奇葩说明明是多元价值观,现在越来越一元。 其实邱晨,胡渐彪,陈咏开,陈铭是同一类人,只是强弱程度有差,这一类人靠马薇薇黄执中撑场足以。而柏邦尼,李林,董婧,范湉湉,马剑越,甚至樊野,飞飞,他们都是不同的人,他们可以流动,但比例不能太低,更不能被打趴下。 马东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每一季挑新奇葩,他都在努力找怪咖类的奇葩,奇葩大会的复活机会,他给了马剑越而放弃了更会辩的傅首尔可见一斑。另一头,他很难削减辩论咖的席位,万一新奇葩效果不好,节目质量就不是退步了,而是崩塌。而且这些人已经抱团了,万一引来集体抗议呢?你不让邱晨上,马薇薇就撂挑子,怎么办? 前三季他还能小心翼翼维持住这种平衡,到了第四季,辩论咖们的强势,老咖们的分化,新奇葩比例和水平的不足,集中爆发。 奇葩大会上,邱晨说:“奇葩说很好,我也希望这个节目可以永远地办下去,可我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何炅也说过:“你知道快乐大本营办了多少年吗?今年是第20年。” 奇葩说还能走多远?这不好说,但很显然,作为第一个打入主流视线的网综,已经火了三季的奇葩说来到一个节点。马东能不能hold住已经抱团做大,影响节目平衡的老咖们?能不能在新奇葩青黄不接的时候趟出一条新路? 2017年,我们失去了太多。我不能再失去那个曾经让我开心大笑,教我吵架骂人,让我看到人可以生而不同,但都如此精彩的奇葩说。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我喜欢 飞飞 董小姐 傅首尔 警察叔叔 他们都是用我通常会用的语言来讲我们的故事的人
非常期待新导师,感觉中老年最强说话天团真的略萌。还有夜华菌当男神什么的,啊啊啊啊啊啊快播吧。想一次性看完一季。
马东和蔡康永在这一季完全穷图匕现,为了赢而说看似另辟蹊径其实违背情理的观点。这个节目开始不可爱了。
这一季选题挺好的,尖锐直接不含糊。肖骁表现确实好。喜欢张泉灵、臧洪飞,傅首尔也不错。陈铭其实一直都很棒,只是没啥综艺效果,然后又被鸡汤王的头衔所累,真正的鸡汤王明明就是那个大晴啊。马东老油条,蔡康永江郎才尽,罗振宇去死去死。 如晶别哭了……本来也没有好到能当第一。
挖槽我居然忘记我看过这一季了,之前第一季开始死追不放,第四季出来之前还二刷前三季,现在真是一点热情都没deí咯,时间对事物的消磨还真是日盛一日啊。
其实已没有假惺惺地选新奇葩的必要,主角早已固定(第一季的人马)后来者永远只能充当绿叶,实力强的及时淘汰,坐稳席位的是关系户.何炅跟谢娜一样尴尬的笑点,不放bgm笑声都不知道这里应该要笑.罗胖让奇葩舞台变成了贩卖成功学的营销课堂.请的女神如徐静蕾之流真的只能活在营销,才女盛名下谈吐苍白言之无物.
第一期辩题无疑史上最烂。张泉灵好像一个初登讲台的多动症大学教授,罗振宇满口跑火车把节目当菜市场,马东那种把自己说的每句话都当作金句恨不得加粗画重点的语气真的很想让人上去呼他后脑勺。
分先不打,打算看一下这季辩题的质量。本季开场让我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不仅是辩论技术还停留在前几季的基础上,导师们的姿态和场上的气氛真让观者难受。(6.25更四星,第一表扬中间把尴尬的下凡去掉了,第二尽管这季选题下滑,场外混乱,但仍然不失国内综艺里比较有想法的…哎,我只能写到这里了)
“下凡”二字听得真是不舒服
说实话,没有了高晓松、花希、姜思达,总觉得少了什么,想重温以前的~
思达没进决赛 三星都不过分
罗振宇➕张泉灵是绝对比得上大紧的。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用自己的故事来感染观众,奇葩说从第一季起就是这个套路啊?以此差评的难道是第一次看?!还是很好看,看完之后最喜欢的话题是“得高等生物蛋该毁灭吗?”。
能不能别乱改啊 现在改的难看死蹦蹦怎么进来的?尴尬死了 还不会说何炅真的……好尴尬…… 看了最新一期 何炅 你真的不适合这个节目 回快本吧🙏😃煽情煽情 呵呵了 不会说就煽情🙃
大紧不在的第一天,有点想他。
导师太多了导致导师团水平下降,有的根本就是在重复选手的观点。没人来拔高和提供新鲜的角度了,蔡康永的力量相比之下太弱了!不开心!不喜欢“下凡”这个说法!奇葩说不再是年轻人肆意发言的场合,而是大佬们的聚会,连肖肖都在说老板在不敢妄言,失望,非常失望14期更新:渐入佳境
说来说去还是在看那些老人,新人里唯一期待的就是马剑越吧~新来的导师感觉不咋滴,马东东还是应该当控场的,就会少一些何老师的过场话,张泉灵还是过于央视范儿,老罗的我是完全听不进去,到最后就看康永哥了...
第四季,只能说好喜欢康永哥,其他的😱
老罗歪理很多,但逻辑很强。泉灵正规路子、兼理性思考与感性探索,反驳敏锐。有点怀念马东的木鱼。
全明星赛,金句密度前所未有。“一个国家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一群娇贵的人民。你是气体(可以流动)。你有翅膀,你可以飞。孵一个蛋叫好奇心。家是想象的集合体。” 辩神执中真是理性&感性的完美比例,刚柔并济闪闪发光。罗胖:生活里的考试都是开卷,学会求助。我知道的分手跟邱晨说的一样:所有烟花散去后,无尽的空洞和冷漠。
觉得有两点不足,导师太多导致非常臃肿,算上嘉宾一共六个人,很多精彩的观点没有表达出来或者没时间展现,是否考虑增加节目时长?第二就是剪辑的问题,非常糟糕。另外对于新奇葩的表现,奇葩的辩论本来就有好有坏,不一定老奇葩就比新奇葩强,没什么好纠结的,看的开心就好。。大紧不在的第二周,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