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不知道这句话,但这句话却可以高度概括这个电影。
剧情刻意模糊了“犯罪”过程,而且一再强调,很多时候,巧合就是会连续发生,如同抛硬币一样,何况是连续抛12年。
中国有句老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有证据证明作家是凶手,也许这一切是真的巧合。
当然,中国还有句老话,叫“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你,却没有想杀你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却使你被人杀死,那你的死与我有就有了间接的关系。 如果认为作家妻女的死,女主需要负有一部分责任,注意是一部分,作家是主责。那作家也许可以被怀疑是谋杀了女主一家的嫌疑犯。 但如果认为作家妻女的死,和女主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作家和女主一家的悲惨遭遇也没有关系。
以前没有看阿根廷电影,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完之后的感觉,除了构架上的空虚,整个故事逻辑上的不完整以外,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那就是邪恶,毫无一丝理由的邪恶。女主是一位畅销书作家的助理,然后提高这位作家对她进行性侵,作家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为此杀害了自己的女儿然后自杀。作家开始报复女主,他杀光了女主的全家,最后以女主家中最小的那个妹妹作为要挟,逼迫女主跳楼自杀。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女儿来到恶魔作家的身边。毫无疑问,这将是另外一个悲剧。作家的理论是教会中的一句话,杀掉一个要用7条命来偿还。我们抛开宗教议题不谈。但求整个事件的本质而言,就是一个偏执的高智商的杀人魔王,对一家人的血腥报复。影片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感觉,让我不禁在想,这部电影中的那些角色能够代表阿根廷人吗?因为电影有这样的一个功能,它可以通过一个事件,对于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群进行一次平面的扫描。阿根廷人对于这部电影的接受度能有多少?即便是一个谋杀案件,用这样直面的角度去切入,把电影做的如此晦涩,在人脑中呈现的惊悚成分不大,但是表现出来的恶却挥之不去,使之成为主题。和其他的同样类型的电影不同,别人是通过银幕呈现一种恶,这部电影搞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恶,为恶而恶。
“有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个人对影片里“天怒”理解:结合片名和片尾时男主发布新书时对于天怒的阐述,我比较倾向于女主家人的这些灾祸都是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至少不完全是作家的直接所为。 起码,比起一个被蛇蝎女人坑死妻女的作家处心积虑复仇的老套故事来说,有罪之人遭天谴的概率,更有解读的意义。
我在这里不想去探讨其他影评里究竟是男主完美谋杀、还是女主产生幻觉发疯了杀家人赎罪、亦或是女主妹妹为爱杀人等猜测的争论,我只是想从既定的事实上去进行阐述对这部作品意义最大化的理解。 片中记者和作家的对话中,着重提到了概率这件事,说白了,这些连续发生在女主家人身上的灾祸如果真的就是自然发生而非作家操控的概率,确实非常的小——但是小概率,不代表就不会发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有丰富救人经验的救生员就一定不会因为救人而淹死吗?
擅长辨别蘑菇拿来做派的母亲就一定不会吃到毒蘑菇吗? 你可以说,男主也许真的做了某些手段,产生了蝴蝶效应,导致了女主家人的接连死亡。例如在书中鼓吹复仇的言论,对于某些狂热的粉丝来说,稍微调查一下发生在男作家身上的事,很容易就会因为对自己偶像的狂热情绪出现“替天行道”过激行为,例如鼓动书粉杀害女主母亲的这种事情,或许真的就是男主有意无意而为之的,但这种行为和女主往作家家里寄律师函间接导致作家妻儿全死难道不是同一范畴了么?
是否需要被归结于犯罪,这是法律层面要去探讨的事情。有些观众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似乎警察已经笨到了连女主家人接连惨死与女主和作家之间产生的纠葛,这些最基本的联系都想不到一样,但人家警察局调查完了已经宣判了死因,你还非要在这里质疑一下警察的办案水平,秀一秀你的智商,好像你作为观众就是开了上帝视角一样,但其实你也没有看到男主真正作案的画面,却继续怀疑人家男主杀了人,这不是犯贱是什么……
当然你要一定扯说警察在电影里办案无能是传统艺能,我也无fxxk说;但凡是说话是要讲证据的,即使男主完全有动机、这么改也有能力和途径能够办成、并且还在最后和女主的妹妹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虽然确实看上去是各种的暗示,但依然不能构成证据,与疑罪从无同理。
因此,比起真正的死因,我更愿意去解读出“因果论”的味道:百因必有果,做了错事就会遭天怒(天谴)
抛开女主到底是在勾引与否,从行为上看,男主确实性骚扰了女主,并且是在自己有着女儿和精神问题的妻子的背景下这么做了,那么他的天谴就是——巨额赔偿费+妻女暴毙。
女主本可息事宁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亦或者和作家私下协商,但为了一己私利,硬要给男主发性骚扰律师函坑钱,间接害死了作家的妻女——那么她的代价就是:家人接连死亡,家破人亡。
讽刺的是,似乎大部分观众对于男主遭受的天谴都是抱着他活该的态度,而对于女主遭受的天谴却才是她很可怜的想法。
恶之果的大小,与它是恶的本质有什么关系么?
总结一下个人对片中传达的一些理解:
1、在男女互相打拳的时代,无论是男是女,请在你把对方的某种行为自认是性挑逗激发而准备热烈回应之前,请先冷静思考一下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以及被视为性骚扰的代价。
2、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有仇不报非君子。仇恨是越滚越大的,但仇是一定要报的,法律解决不了那就私下解决。否则当罪恶没有了代价,善良也将毫无意义。至于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屁话,那是在我报仇以后说给仇人听的,毕竟宽恕是上帝的事。
3、因果循环,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要存在有作了恶还能逃脱报应的侥幸心理,能为善就别为恶。真“不得已”为恶了,那就请自食其果。
开场就是小说家克劳斯特曾经的女助理露西亚娜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大厅里跳楼自杀,露西亚娜的男性记者朋友目睹了自杀事件。
接着故事回到若干年前,女助理露西亚娜青春靓丽,人到中年的小说家克劳斯特也算是意气风发,露西亚娜的工作就是经常去克劳斯特家里为其悬疑小说码字。克劳斯特的妻子有些躁郁,但小女儿很可爱,也和露西亚娜相处甚欢。
克劳斯特在与露西亚娜合作中,逐渐被她的年轻貌美吸引,于是头脑发昏亲了露西亚娜。他这一举动让露西亚娜极为不适,所以不愿意再去帮他码字。露西亚娜家人得知情况后咨询了律师,律师给露西亚娜建议可以巨额索赔。
就在露西亚娜获得赔偿的时候,得知克劳斯特的妻子看到律师函后杀死了女儿然后自杀,她也深深的陷入自责。
但从此露西亚娜的一家也厄运连连,现实她在海边当救生员的大哥意外死亡,然后是其父母意外食物中毒,后来又是她二哥意外被人殴打致死。。。在这些事件发生时候,她总能发现克劳斯特在附近的身影,但她和警方都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意外和克劳斯特有关联,露西亚娜在恐惧中精神似乎也出了问题。
露西亚娜为了让自己最小的妹妹免遭”意外“横死,主动找到了克劳斯特,用自杀来换取他的保证,保证不会害自己最小的妹妹。
于是就出现了开场的一幕。
露西亚娜死后,她的记者朋友发现,克劳斯特和露西亚娜妹妹之间的关系已经不简单了。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在克劳斯特老婆和女儿死后,露西亚娜的家人相继遭遇意外,而且从事件本身来看,的确像是一些意外造成的,但克劳斯特的身影几乎每次都能出现在这些意外附近,这就让露西亚娜惊惧不已,认为是克劳斯特的报复导致这些意外的发生。
露西亚娜的紧张和焦虑导致的歇斯底里,反而让包括警察在内的其他人越来越相信克劳斯特的出现仅仅就是一些巧合,反而帮助克劳斯特洗脱了嫌疑。
那么这些意外到底是不是克劳斯特有意所为呢?还是仅仅是巧合呢?
从观众的角度看,既不能说就是克劳斯特所为,也不能说与他无关。怎么说呢,就是克劳斯特与这些意外事件的关系,有点像是蝴蝶效应,他很可能只是在某个角度上间接推动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没有任何一点直接参与的踪迹。
露西亚娜的神经质,让她的记者朋友也将信将疑,但克劳斯特失去妻女的怨念,又让他觉得露西亚娜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最后的结局也很诡异,两家人都家破人亡,最后剩下的俩人又走到了一起。
记者在殡仪馆里陷入沉思,而他的身后,阳光从他身后的十字架轮廓中穿过,光线的投影似乎有些寓意,十字架本身上短下长,而投影轮廓则变成了上长下短。似乎在拷问,事情的真相真的是所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样子吗?
看最后男猪脚的表现,我觉得一系列事件似乎应该是他干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天谴,那他应该是对这“报应”拍手称快,但他平静的状态让我觉得应该是他干的,而且各种巧合似乎过于多了点。
作案手法不需要去解透,这电影的重点不在这里。
不过女猪脚的情况就很稀奇古怪的,连续死了家人,就因为反复看到男猪脚在附近出现过,就一直喊对方是凶手,但却又一直不做调查不去找证据,光特么喊有毛用啊?她是很忙吗咋的?总感觉她家死了人都不会影响她太久,悲伤几分钟(电影进度)就痊愈了,而且是在她认定被某人害死的情况下。
这一点都不合常理。
如果她确实存在害死对方母女的愧疚感,那么难道她还想着让对方“认为报仇结束”而收手?这特喵的是拿自己家人的命去填呐
女子吸引作家,诱发连环惨案。一切究竟是无心的巧合?还是蓄意谋杀?
老实讲,《天怒》是不易看清楚看透彻的一部悬疑伦理剧。其最终结局是开放的:作家和女子亲人的悲惨遭遇,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谋杀。电影本身并未给出确定的答案,连稍微明显的倾向性都没有。故事中展示的话题其实很多,只是表达地含蓄。
除了剪辑风格太“飘逸”或说“刻意”这个极其不爽之处以外,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比较高,不赘述。其中最厉害的是剧本,最吸引人的是繁密的情节和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下面,辞退电影剪辑人员,重新编排电影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信息。最后再探讨一点故事推论和难题。
第一部分:起始(距今12年前)
两位作家有一位共同的写作助理(打字员)卢西亚娜——青春靓丽、天真无邪。卢西亚娜一家温馨和谐,父亲是神父,母亲热衷于做蘑菇派,另有救生员哥哥、护士弟弟和幼年小妹各一人。
作家加隆申的妻子曾是芭蕾舞专业演员,因车祸断送了职业生涯,精神崩溃后勉强维持脆弱的“康复状态”。但加隆申仍深爱妻子和女儿,并独自抚养女儿宝莉到5岁。虽然屡次被卢西亚娜的“魅力”所吸引,但尚能保持克制。女儿宝莉于卢西亚娜关系亲密,视同亲人。加隆申信奉基督教典籍所记载的“同等痛苦复仇”原则。加隆申的妻子手腕上的自残伤痕被卢西亚娜看到。卢西亚娜向加隆申讲解了“毒蘑菇于无毒蘑菇的区别仅在于菌托——有菌托的有毒,无菌托的无毒可食”,并告诉加隆申她妹妹瓦伦蒂娜也热爱芭蕾舞。
作家瑞伊是勤奋但才气不足。瑞伊试图剽窃——让卢西亚娜透露加隆申的写作内容,被卢西亚娜婉拒。
第二部分:引爆
某一天,卢西亚娜在工作时盛赞加隆申的才华,拿她另一个雇主瑞伊作为对比,导致加隆申“自我膨胀”,以至于轻易把卢西亚娜展露肩部蛇咬伤痕的行为理解和认定为“主动引诱”,于是采取了亲密举动——抚摸伤痕和脖颈、亲吻嘴唇。卢西亚娜表示不接受,加隆申表示很意外。卢西亚娜忿忿不平加委屈伤心,离开加隆申的家并辞职。加隆申向老婆撒谎说卢西亚娜因为学业而仓促离开。
卢西亚娜的母亲知情后,带卢西亚娜去了律所。律师主张“性骚扰诉讼”比“劳动纠纷诉讼”的力度更大。但卢西亚娜对那一吻表示并不太介意,但也没有坚持撤销诉讼。卢西亚娜的老母亲对律师算出的赔偿金的规模表示惊讶。
在诉讼过程的空挡期,加隆申口述、卢西亚娜打字的小说获得市场成功。加隆申一举成名。
法庭的通知书(以卢西亚娜和加隆申为双方当事人)被加隆申的老婆代为签收。在查看通知书之后,作家老婆的精神再次崩溃。她在给小女儿宝莉洗澡时,恍惚中淹死了因为长久见不到卢西亚娜而发脾气的女儿,然后过量服药自杀。加隆申晚间回家见此惨状,悲痛万分。
加隆申到达法院调解现场,没有等待律师,没有讨价还价,全程一言不发,归还卢西亚娜的宗教书籍,直接按照参考金额签支票支付赔偿金,随即离开。全程仅三两分钟。此情此景令仲裁员表示惊讶。卢西亚娜此时从仲裁员口中得知加隆申遭遇的悲剧:妻女双亡。
第三部分:厄运三连发
卢西亚娜因为宝莉的死亡,十分悲伤消除。经神父父亲的巧妙劝导,卢西亚娜全家去滨海私家小屋度夏。加隆申认为当事人卢西亚娜在惨剧刚刚发生就去度假,十分不当,于是跟着去海边,提醒卢西亚娜“不要太开心”。
其实,卢西亚娜本人显得很内疚、悲伤和恐慌。她在滨海度假区内瞥见加隆申的身影,恐慌加剧。弟弟拉米罗(此地救生员) 不相信卢西亚娜看到的人就是加隆申,因为加隆申有钱就应该去加勒比海度假。还笑她傻,有支票都不去取钱。父亲认为除非故意,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而加隆申没必要故意如此。母亲责怪卢西亚娜太仁慈,没有给加隆申更严厉的法律惩罚,并认为加隆申不会跟卢西亚娜过不去。
风暴来袭,但有游客喜欢远游,救生员拉米罗去支援时抽筋,溺水身亡。卢西亚娜在围观人群中看见了穿泳装的加隆申。神父父亲认为是一场意外。
此期间,加隆申新书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残忍、粗暴的暴力美学。
悲伤刚刚淡化,恰逢卢西亚娜父母的结婚(31年)纪念日,卢西亚娜的母亲又制作了蘑菇派,但父亲说哥哥和妹妹二人都表示不想吃,卢西亚娜在电话中嘲笑他们两人是胆小鬼。半夜,哥哥瓦伦通知卢西亚娜到中央医院,父亲中毒身亡,母亲肝脏受损。卢西亚娜怀疑是加隆申报复下毒到蘑菇派中,因为加隆申已了解了毒蘑菇的知识。
母亲因精神问题进入疗养院。卢西亚娜在家全天看护上学的妹妹瓦伦蒂娜。随着瓦伦蒂娜的长大,她感觉不能与同龄人合拍,对姐姐的严防死守行为意见很大。
不久,做护士的哥哥瓦伦(布鲁诺),被一名逃狱的杀人殴打致死。此犯人据说收到几封匿名信,被告知其老婆与瓦伦有私情。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对卢西亚娜的“加隆申唆使谋杀”说法表示需要调查。
第四部分:反抗和交锋
卢西亚娜在疗养院所在的大楼一楼商店里数次见到加隆申的身影,恐惧难当,联系当年的作家雇主、现在的知名记者瑞伊。二人见面,卢西亚娜陈述了自己的遭遇和推测:12年以来,卢西亚娜的亲人陆续有三死一病,但她只有诸多线索和动机推测,却没有疑犯谋杀的铁证。司法部门和公众都不相信卢西亚娜的说法。卢西亚娜希望能公开故事,保护余下的亲人。
瑞伊表示没有证据,无法发表卢西亚娜的“受害者故事”。卢西亚娜挑拨瑞伊的情绪:12年前加隆申家庭悲剧后,瑞伊的有关文章引发了负效应,瑞伊被迫改行当记者。卢西亚娜的计策成功,瑞伊开展调查。
瑞伊提交了针对加隆申的报道计划,上级主管同意。瑞伊去海边小屋调查时,见到随处可见的蘑菇,邻居表示不相信卢西亚娜的母亲会选错蘑菇——有人把毒蘑菇菌托去掉伪装成无毒蘑菇的可能性存在。瑞伊找办案检察官了解瓦伦遇害案的情况,调查结论是监狱守卫渎职,偷偷把杀人犯放出去偷东西——杀人犯被他人欺骗挑拨,再欺骗守卫出狱杀人的可能性也存在。
瑞伊为稳妥起见,想方设法获得机会与加隆申面谈,并最终达成心愿,在加隆申家中对其进行深度访谈。
加隆申的观点是:
一,卢西亚娜在“操纵”他人,以纯真的外表为掩护,享受“勾引”的乐趣——如果男人顺从卢西亚娜的“剧本”,只能先离婚再与卢西亚娜结婚。加隆申本人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则会伤害脆弱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 证据:卢西亚娜在加隆申家工作有相当时间长度,与作家一家三口均关系密切甚至亲密,互相知情。因此作家老婆的脆弱精神状态,卢西亚娜理应知情。有一个镜头就是卢西亚娜看见加隆申老婆手腕上自残的一组刀伤痕迹,楞住了一秒钟。一般的人际关系中,自残伤痕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所以,编导拍这一幕戏的意思也是:卢西亚娜知道作家老婆很脆弱。按此推论,关于“知名作家性骚扰”的诉讼事件,一旦发生就很难避免让作家老婆知晓。后果,可想而知。卢西亚娜也不难想到这一层。
我的观感是:卢西亚娜如果决定“轻松除掉绊脚石(作家的妻子)”,作家加隆申就会感谢她并与她结婚?很不一定。知名作家再婚,压根不愁找不到对象。更不必说,因“性骚扰”而成为被告,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好事”。因此,卢西亚娜如果能想到讼诉这一招,也应该会考虑加隆申可能的反应。“性骚扰诉讼”并不能有把握地助她当上女主人,还让她背负间接伤(杀)人的心理负担。但我从片中无法肯定判断卢西亚娜能否想明白这一点。
似乎加隆申认定卢西亚娜有点“既疯狂又愚蠢”,才按照上述逻辑而归罪于卢西亚娜。
二,卢西亚娜编造受害故事,是出于“疯狂、残忍、罪恶感”三者之中的心理动机。卢西亚娜的弟弟拉米罗在工作中抽筋淹死是意外事故。卢西亚娜的父母中毒原因不明,可能是意外,也不排除下毒,但毒蘑菇的知识在加隆申畅销小说里有描述,并出售了50万本之多,就是说很多人有用蘑菇下毒的知识条件,加隆申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关于卢西亚娜的哥哥瓦伦(布鲁诺)遇害案,检察官对卢西亚娜的说法做过调查,做出的结论是与作家本人没有直接关系。
瑞伊对加隆申的反驳是:卢西亚娜的三个亲人死亡一个重伤,且都与加隆申有丝丝缕缕的关联,难以用巧合解释。加隆申的辩护时:根据概率学规律,可能性的实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时候就是”厄运连连“。瑞伊对此难以定夺。
加隆申向瑞伊展示他的丧妻失女之痛,并进一步指出瑞伊作为弱势无名的作家同行,内心可能存在的嫉妒和怨恨,顺便贬损了卢西亚娜的身无长技。
最后,加隆申下达逐客令,此时瑞伊已无话可讲。
第五部分:终极厄运
瑞伊的主管催稿,瑞伊十分纠结:谋杀故事有动机,无铁证。
紧接着疗养院所在的大楼失火了。瑞伊赶赴现场抓新闻,见到抓获的一个亚洲面孔的纵火嫌疑人,一言不发。卢西亚娜出现,责怪瑞伊没有提前报道,导致她妈妈死去。瑞伊很为难。瑞伊发现嫌疑人的物品中有加隆申的小说《地狱降临》。
瑞伊再次相信:卢西亚娜身边发生的悲剧与加隆申有关——也许加隆申在唆使读者犯罪。
主管对瑞伊一再拖延表示不满。火上浇油的事情是主管发现了10年前瑞伊发表的丑化加隆申的文章。主管批评瑞伊不能公器私用,应该公正、客观。 但瑞伊表示卢西亚娜讲述、瑞伊计划发表的谋杀故事,与10年前的贬损文章没有关系。瑞伊的辩解无效,遭主管解雇。
瑞伊去喝闷酒,抛硬币记录结果,亲自验证“可能性的规律”。谁抛谁知道,硬币落地,经常会有连续的正面或者连续的反面,并不是均匀的正反正反正反……。
加隆申接受卢西亚娜看护多年的小妹瓦伦蒂娜的采访,并用“未发售的新书”对瓦伦蒂娜进行显而易见的“笼络”。卢西亚娜发现此情节后,极为焦虑恐惧。她到瑞伊处要求帮忙联系面见加隆申。卢西亚娜告诉瑞伊,瓦伦蒂娜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此时,加隆申正举行新书发布会。他宣称新书的核心理念是:复仇、正义。瑞伊带卢西亚娜来到发布会现场,促成二人在三楼僻静处会面。卢西亚娜表示已经感受和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 加隆申模糊地说:结束这一切的责任在于卢西亚娜本人。卢西亚娜希望唯一的亲人——小妹妹瓦伦蒂娜不应该再受伤害和惩罚,加隆申用死去的女儿的记忆发誓:瓦伦蒂娜没事。于是,卢西亚娜从谈话所在的三楼跳下,当场殒命。至此,卢西亚娜一家五口死亡,仅剩小妹一人。
第六部分 尾声
在火葬场,卢西亚娜及其家人的遗体都先后在此焚烧。瑞伊在此看到了被加隆申搂抱的瓦伦蒂娜——卢西亚娜仅剩的一位亲人。
瑞伊询问这一切究竟是连串的厄运还是完美谋杀,加隆申说“也许二者兼备”,并表示他与瓦伦蒂娜的共同点——失去了至亲之人,可以战胜关于二人年龄巨大差异的偏见。
瑞伊以此认为加隆申是谋杀者。加隆申因此不爽并威胁瑞伊,可能得到与卢西亚娜同样的结局。
加隆申牵着瓦伦蒂娜离开火葬场,瑞伊独自黯然神伤。[END]
不才,抛出基于本片情节获得的几个显见的推论或问题,供参考、探讨:
一,本片中,加隆申的行为存在于“[无作为,蓄意谋杀]”这个区间中,无法判定。加隆申可能什么也没做——一切都是巧合、连续的厄运而已。他也可能做很多——如果他动手能力强,则可亲自出面或者亲手操办很多细节。也可以利用其畅销小说煽动挑唆某类犯罪行为,进行性质更加邪恶的“广泛打击”只为伤害其中个别人。
这种局势,类似那副著名的“鸭子?还是兔子?”的图片,观感不确定。这是编导刻意为之的结果。
二,本片中的各种现象,提出了一些让人头大的问题,例如:
1,在男女两性关系的层面:女性的性魅力被动展示的边界在哪里?男性的主动出击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2,报复的正当性及其边界在哪里?
3,媒体和文学的影响力是否应受到某种限制?
我的天,什么玩意?我可是全部看完,就这?结局呢?收尾呢?这样也算电影?浪费时间了!做个反转这片子就大不同了。女主真的不行。
这电影真让人无语,女主不会给男主来一刀???
有点类似于“阿里女员工”的意思,女主先主动诱惑男人然后倒打一耙,讹诈男人,一个吻两百万,导致男方家破人亡。女方展示了下自己的“同情心”最终还是心安理得地拿着钱逍遥法外,最终同样家破人亡不得好死。女主唯一的人性光辉出现在为了家人跳楼自杀的时候,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男主应该学电车上的日本男人,当有女人靠过来的时候,用手机狠狠地砸过去,不要抱有幻想 ,一律戴有色眼镜看待,视作用身体讹诈的无耻小人,一旦沾上就要付出巨额代价。作品名称是《天怒》,会不会这一切是天谴而非人祸呢?某些女性如果继续利用自己的“弱势群体”地位制造对立,谋取私利,最终整个女性群体都会受到反噬。
小說家的敘事和敘事的小說家,營建出一個光怪陸離的敘事節奏和線索,再拼湊成一個莫比烏斯環,適合當作敘事學的教材啊,不同的敘事人物在不同的敘事時間裡有不同的敘事聚焦,連敘事框架可能都是虛構/他者的。所以到底誰才是終極的兇手?!
很难说谁更悲惨,结局讽刺(第一次看到男人鼻子这么像钩、眼像鹰——太容易出戏了)
作为小成本类型片,相当不错了。悬疑从头到位延续到底,叙事清晰不烧脑。阿根廷虽然已经衰退到底,但是文化产业还是在水准之上的,尤其是悬疑片系列,都拍的很有水平。
男人犯了错,却害死了妻子和女儿。
气氛不错。
有点平,但女主好美
人家女孩告他性骚扰没有什么错,他杀人全家就叫天怒?啥玩意……而且光悬乎地表示他杀一个又一个,没有证据,逃脱法律,问题咋操作你不表示表示?靠意念吗?
无语死了,作家自己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哪来的脸报仇的?还说人家勾引他,整的正义凛然的,真这么伤心不应该自杀吗
编剧想憋着大招,写出环环相扣的生死跌宕,但功力不足,完全没有细节铺陈补充。导演拍得也缺乏说服力:就凭作家那又瘦又老还重度罗圈腿的小身板,偷偷下毒蘑菇,挑拨罪犯杀医生还有一点儿可信度,可不靠帮凶大白天谋害健壮救生员已很难,再把女主徒手扔下楼?太低估癫狂状态的女人爆表战斗力了!
南美影片的特点是慢悠悠,但这个片子故事性很好,而且其中的台词隐喻与宗教圣经引用跟咱们古代的中庸处世哲学也相通, 所以观感极佳。 老话讲: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 作家确实有错,但原因不过是误会了,摸了一下肩膀想亲一下女主。就算是流氓行为恶心下流,但也可以商量沟通解决, 没必要告人家闹官司让人身败名裂妻女不得安生。 可以看出女主等人一开始也是看好作家并且想利用其名气与资源的,人都是自私的贪心的。但做事不要太过,否则害人终会害己。 所以女主的悲剧是巧合还是作家作案,还是两者都有,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老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阿根廷啊,西班牙啊之类的悬疑片,甚至还包括一些墨西哥的悬疑片,气质非常独特,阴郁,忧伤,悲壮又有点小小的邪念,很类型但又很文学。这个故事有bug,比如最后一段,作家又没搬家,作为曾经的助手她并不需要借由记者才能找到他,随时可以去见他。当然bug归bug,这电影所写的两重故事的互为映照,有点末日感的风雨环境,特别戏剧化甚至歌剧化但又没脱离真实的氛围,等等地方都还是能带来一些启发的。
还不错,近一两个月来唯一能看下来的电影,但是我就想知道毒蘑菇事件,罗圈腿男主具体怎么操作?
6.1_天怒 La Ira de Dios_The Wrath of God (2022),穿插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剧情进展中,很和谐很紧凑,台词很精彩,尤其记者和克劳斯特对话那段,
挺好一故事,可惜拍得太差了
名作家骚扰打字小姐姐被告,法院传票寄到家里刺激了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前芭蕾舞演员妻子,导致妻子自杀还带走了小女儿……看上去很惨是吗?问题你作家和亚伯有一毛钱相似之处吗?亚伯是好端端被善妒的该隐杀了,上帝才补偿给他伤害7倍偿还,你的妻女双亡跟被性骚扰的打字员有关系吗?就因为你个管不住下半身的成功人士一贯以为自己能随心所欲,后面的一系列骚操作打击报复更是把人渣本色演绎到底,这是什么天怒,明明就是人祸!导演把一个狗血故事包裹上宗教外衣就能美化犯罪者了?带教育家教育完人我本来想致谢结果发现被拉黑了,怎么,妨碍你开拖拉机了?
看到圣母和拳师难受,我就很爽啊
短评厌女浓度过高了哈,这个电影讽刺的也有你们这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