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这21个锡克大头兵证明了阿三也有能打不怕死不要命的。但我还是歧视绿族,真的,这个族被宗教毒害太深了。。。无脑,无谋,天真单纯到可怕,不信去看看孟买酒店,洗脑容易之程度令人发指啊!从刺客之王山中老人到拉灯大爷,都是洗脑控制年轻人,最近听说IS首领被击毙了,但愿世界和平。我写了这么多还没到140个字?豆瓣这一定是bug。。。
后半段看着还挺热血的,锡克军人以一敌千,以自由人的身份力战而亡,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按道理来说阿富汗军队这边和锡克军团相比,应该武器要稍微落后一些才合理啊,但是剧中阿富汗部落联军貌似使用的居然还是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这种步枪装弹量大,射速快,精准度也不错,性能肯定是吊打锡克军团的单发马提尼步枪啊,那这个仗还怎么打啊?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是他早就死了........
“为其所应为,
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影评,其实本来R君是期望等管虎的《八佰》上映之后统一写的。但是没有想到《八佰》竟然撤了档,而且至今没有确定后续上映时间。
世上的很多事情大抵都是简单明快反而效果好,越是搞的复杂,自以为想的很全面,很伟大反而越不能做成。但是偏偏还是有人喜欢做很多贻笑大方的事情,当然可能这也是他们认知的自我人生价值体现的一部分......
以寡敌众,最终全军壮烈的故事在历史上实在很多。而这些实例,又的确非常符合所有正面的价值观,比如责任感、勇气、智慧和爱国主义,所以理所当然的会被文艺作品青睐,所以好莱坞有《斯巴达300壮士》、《阿拉莫战役》,《天国王朝》,韩国有《黄山伐》、《安市城》,英国有《祖鲁战争》,而这一次,宝莱坞的《凯萨里》(Kesari)也是一部典型的讲述孤军死战的故事,而且,这也是一部完全基于历史真实的作品。
除了电影本身无论在娱乐性,还是战争场面表现都相当不俗(豆瓣目前7.5分),这也是R君自己看过的第一部彻底以“锡克教”群体为主角的电影作品。(没错,就是那个很多人有印象,但是始终不了解的,头上一直包着一块黄色大头巾的民族)。并且战争的双方,是英属印度和阿富汗的部落,也是极少会在我们的历史知识中涉及的部分。
有时候我们真该感谢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才能让今天我们能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更全面的世界,也才能让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应该秉持着怎样的价值观。
失去开放心态的人,当然不会体会到世界的那些美好。
这是一场英属印度和阿富汗的部落之间的战役。
从1600年开始,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逐步进入印度,控制并且殖民。在经历了1857年的印度大规模起义之后,东印度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1876年,英国女皇正式加冕成为“印度女皇”,开启了“英属印度”全面殖民时代。
(这一段历史,在R君对阿米尔汗的电影《印度暴徒》的影评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因为这部电影,阿米尔汗向观众道了歉)
其实当时世界的霸权主义当然不止只有英国一家,在遥远的北方,还有当时的俄罗斯一样对亚洲虎视眈眈。也正是因为英国殖民了印度,并且把势力往北方逐步推移到了帕米尔高原,这就让本来毫不接壤的2个大国的地缘冲突变成了现实。
如果有机会可以看到1895年的地球版图,你会发现在横躺在塔吉克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俄国和英国的力量中间的,正是阿富汗的一条狭长的地带,也被称为瓦罕走廊。
直接的地缘冲突当然对任何一方都是希望避免的,需要建立缓冲区,而英国人尤擅此道,所以在1893年9月,在英国的威逼下,阿富汗签订了一个杜兰协定,划定饿了阿富汗和英属印度的边界,就是著名“杜兰线”。因为这个协定,阿富汗被迫放弃了斯瓦特、巴贾尔和奇特拉尔,让几百万什图人被划入印度一侧。一个民族就此被分割开,形成了民族冲突,造成争议多年的“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后来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麦克马洪线”也是如出一辙。)
因为这条“杜兰线”并不符合阿富汗王国的利益,所以在阿富汗的煽动下,边界地区多次爆发各种部落对英国统治的抗击。在1897年爆发了什图人反抗英国的一场大起义,英国军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起义压制下去,还为此在阿富汗边境驻军达到4万人,以维持当地局势稳定。
1897年9月12日,著名的萨拉加希战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战场就是在英属阿富汗西北边界的3个哨所,而其中真正参战的,是殖民地的“第36 锡克兵团”(The 36th Sikhs) 中的21名战士,他们面对了整整1万名阿富汗帕坦部落的战士攻击。在上尉哈维达.伊萨尔.辛格(Havvildar Ishar Singh)的带领下,21个锡克战士奋勇抗击,至死不退,他们杀死了大概几百名帕坦部落的反叛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这场战役也是印度军队最引以为傲的历史成就之一,据称当时消息传到英国国会时,国会议员们全体起立做了致敬礼。而至今在萨拉加希当地,还立着这个战役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这21位勇士的名字。
很多时候,脱离当初的历史现实来探讨这些战争的正义与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论是任何一方,都是为了各自立场上的信仰、使命和责任感而战,所留给我们后世的,就是那些简单、勇敢而无畏的精神以及在生死关头的那些兄弟情谊。所以,不论是死守温泉关的斯巴达人也好,还是在耶路撒冷抵抗萨拉丁的十字军,或是在阿拉莫坚守的美国人,在睢阳拖着叛军整整10个月的唐军张巡部,只要他们的事迹代表着这样的人文精神,就始终是我们钦佩和颂扬的历史伟绩。
至少,就这一点而言,本片还是演绎的相当出色。无论是上半部分相当诙谐的军营生活,还是下半部分激烈的生死搏杀,即便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显得略有做作煽情(比如战士们特别去帮当地的民众修了一座学校),但并不妨碍整体电影的流畅和主题的展现。
有趣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印度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显得那么顺从了。哪怕是那么强悍的上尉,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似乎也只有柔情似水的份。看来,上帝给人类安排的基因就是一物降一物,无关乎种族啊.......哈哈哈。
在最近相当红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作为主角的张小敬的命运,确是牵动了所有读者的心。这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却是出自一个死囚的身份,并且始终在这些更高官阶,甚至同僚面前,是一个信任度不高的形象。而这些所有的怀疑,几乎都出自同一个来源:他做事的动机。
的确,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动机和缘由。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人生真正的需要和目标,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人,是能对自己想要的目标有个清楚的认识并且付诸行动,而大多数人,其实只是被环境所推动着被动的在度过自己的人生。(当然,不排除某些自以为是,实则愚蠢至极的人也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生真谛)
所以大多数组织和团队的实际情况是:团队只相信他们的leader(领导人),并且几乎100%服从于领导人的意志和指向,以领导人的价值观为准绳和指南。
所以,大多数成功的团队具有的特质是高度的执行力和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纽带。这也是为什么太多聪明人聚在一起的团队却往往创造不出结果,因为他们过于聪明,只相信个体自我,对自我利益的保护和追求凌驾在团队之上,常常不是无法“共患难”或者就是不能“共富贵”。
但是无论如何,解决“为何而战”的问题,尤其是针对领导者的“为何而战”的问题才是一只团队战斗力的核心和源泉。
《凯萨里》也是一样。
应该说,电影对哈维达上尉的人物刻画还是非常成功的。实际上,类似成功的电影都会以一个真正主角的个性为核心来展开故事,让悲壮的战争作为渲染的背景。(比如《斯巴达300》中的国王列奥尼达斯,而《300壮士2》用了一样的电影风格,同样背靠着史诗般的萨拉米斯海战背景,但就因为主角缺少人格魅力,就只能沦为一个普通商业电影而不是经典之作)。
人格魅力,无论在哪个行业,哪种形式从来都是核心。
21人对10000敌军,任何智商还算正常的人都知道结果意味着什么。但是因为哈维尔不退缩,所以36锡克兵团也不退缩。
而R君最喜欢的,是哈维尔的动力。作为殖民地的当地兵团,他们并不受到英军的待见。哪怕在一个战壕中浴血死战,在殖民者的眼中,他们是不可信赖的,贪生怕死,受人鄙视的种族。所以哈维尔明知道自己回不去,也明知道自己的妻子是怎样的期望,但在这样的关头,他选择了坚守到最后一刻。他要让世人见到,一个真正的锡克战士和他头上头巾代表的意义。(与此对应的,正是另外一部精彩印度作品《孟买酒店》中类似的情节,锡克教徒的酒店侍者在危难关头,用自己的头巾为受伤的顾客做了包扎)
谁说意识形态才是最高形式的动力?许多英雄的事迹和奇迹,只是为了让世人表明他们的责任感和态度,为了身边的人,为了他们所相信的价值观。与其什么都都要上到一定层次,有时候真不如还好好相信一下人性本身。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说的一段话才比任何豪言誓语都更令人动情:
“我在长安城当了九年的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和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情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的身边,我才感觉自己活着。为了让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能。我想要保护的,是这样的长安。”
有时候,你真的不需要这些普通人给你留下多好的赞颂,只要看着他们快乐的生活,便以足够。正如钢铁侠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结尾台词:
“Everybody wants a happy ending, right?
But it doesn't always roll that way.
Maybe this time,
I am hopingif you playthis back,
It'sin celebration.
I hope families are reunited. I hope we get it back.
And something likea normal version ofthe planet has been restored.
God, what aworld, universe. Now.”
“每个人都希望一个快乐的结局,
但是没人能保证事事如愿。
但是也许这一次,我希望我们回顾这一切的时候,
我们会欢欣雀跃。
我希望一切团圆,希望每个事情都回到正轨,希望这个星球可以重归美好。
这才是我们现在的美好世界,或者,整个宇宙。”
张小敬是这样想的,列奥尼达斯是这样想的,哈维尔是这样想的,贝里昂是这样想的,美国队长是这样想的,张巡一定也一样是这样想的......
每个民族,每一个阶层,每一段历史,都有他们的辉煌,也有他们的黑暗。但是贯穿始终,能为人传世歌颂的,永远都是这样的人物和精神。
因为他们为我们而战,所以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因为他们真实,所以我们才爱这样属于我们的英雄。
Yes, Part of the journey is the end. 但是有的人死了,他会一直活着;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R君,2019年8月11日,于上海,台风“利奇马”再次被结界挡出之后。
R电影
兵无常势,水无定形
近期印度电影影评:
91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90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影评第392话《Kesari》——21死士的故事
影片《Kesari》于3月21日在美首映。
Kesari在印度语中是指藏红花或番红花。
本片的中文译名为《橙黄色的头巾》。
本片由宝莱坞著名男影星阿克谢·库玛尔主演。
阿克谢·库玛尔是出演本片男一号的最佳人选,
库玛尔出生在旁遮普邦,
即本片中历史战役的发生地。
阿克谢·库玛尔虽然不是锡克教徒,
但库玛尔出演的烈士男一号誓死也不愿让敌人解除他的头巾帽(turban)。
士可杀,不可辱。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
Saragarhi战役发生于1897年9月12日。
21名锡克教士兵对阵一万多名阿富汗入侵者。
1897年的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佬获知阿富汗方面入侵军多达一万多人,
自然不愿冒险去增援。
21名镇守堡垒的锡克教士兵并不愿意投降,
他们选择与堡垒共存亡,直至战死。
影片的上半段轻松欢快,后半段悲壮。
本次战役的21名烈士在印度人心中就像中国人对董存瑞、黄继光烈士一样耳熟能详。
导演相对较为真实地还原了战役和烈士阵亡的过程。
21位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虽没能同年同日生,但都在1897年9月12日同一天英勇就义。
一部悲壮的宝莱坞历史影片。
向喜欢历史片的观众推荐一下本片。
在吉隆坡突发奇想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买电影票耽搁了很多时间。先人工窗口排队,排到我了工作人员说现金的话去机器上买。跑到旁边的机器,四台里面只有两台能用。再排队,买好,连找零都吐出来了——票呢??!机器就这么突然坏了,这下4台机器挂了3台。OK,fine~买票的全部流程都OK,可票没出来。再找工作人员帮忙打票。进场已经迟到了。但神奇的是,3点20的电影,我3点35进场,竟然灯都亮着还在放商业广告,电影压根没开始。直到3点40才正式关灯开始。不知道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大马电影院的通俗做法?
据说大马电影都有中文字幕。“都有”这个词有问题!我估计就是复联那些全民向的美国大片是有,但这种典型面向当地印度群众的,绝对没有!只有马来语和英语两种字幕。
印度电影特色的Intermission,电影里本身是自带的,但在印度之外的地方没有幕间休息,至少大马和中国都没有。
本身是典型的印度英雄战争片,基于真实史实。音乐是一定有的,笑料也是必须有的,人设也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没有爱情戏就让主角的妻子以脑补回忆的方式出现。总之印度人心目中好电影必须有的元素,没有创造条件也得安排上。后半段很血腥,评级好像是R13。
另外印度人民看电影的习惯真的非常随和啊。其他地方的人买电影票,当然是选中间黄金位置吧?至少也是对着银幕当中吧?我买的前一天网上看过这场,就已经看到最后一排最角落的七八个位置卖掉了。还以为是影院主动把特别偏的边角位锁了。结果进场看到:还真的是七八个印度人主动买的!最后排最边角的位置。竟然觉得有几分可爱(*╹▽╹*)……
三星,不能更多了。拍电影可以yy,但不能像阿三这么yy,作为战争片,太儿戏了,为了表达他们英勇悲壮,就把他们拍成超人?而且还是弱智超人。当然阿富汗那边更弱智,10000人打21人打成这幅狗样子,就算有史实为证,我也不信当时是这么打的。 第一波攻击不带任何攻城装备,人肉冲锋,死了一大波,好不容易冲到城下了,可怜的士兵连城墙都没来得及摸一下,突然收兵了?这是什么神操作???我的人比你多,胜之不武,先送你几百人头算见面礼? 第二波攻击依旧不带攻城装备,连梯子都没有,阿富汗你是处于原始社会吗?冲到了城下死磕一扇木门死活磕不开,你们是来攻城的还是来过家家的?好歹每人带一把斧子也能把木门劈开吧???或者用枪打门栓处,也能把门打开吧,智商严重下限,最后还是阿三自己打开门冲出去,并开挂每人一个打10个。其他攻城的阿富汗人则掏出了神器——绳子栓木棍扔上去卡住,好歹能爬了,守城的阿三其实只要把横的木头转成直的,敌人就自动掉下去了,根本不需要费体力去搬。主角还神奇的把望远镜绑在枪上秒变狙击枪,原来狙击枪是你发明了,我服。就这样低智商的阿三把更低智商的阿富汗人再次打败。
再然后,阿富汗人把西城墙炸了(早干嘛去了),大伙蜂拥而入,当你认为这下主角团队彻底没戏了,其实才刚刚轮到主角闪亮登场,开挂正式开始,阿富汗这边几千人没人想到用枪干掉主角,那样太low,也不一拥而上,太欺负人,必须得一个个送人头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还得每杀一个都用慢动作抒一下情。上千人让主角慢动作一地个个杀的我都快看睡着了,心想主角你到底啥时候死啊,终于等到身中数刀倒地了,突然又毫无征兆的站起来手持砖头砸翻n人,又被砍死第二次,然后又死前毫无征兆的把反派头目反杀。就连最后死的阿三小兵也能在着火的楼里,满身失火还帅的一比的大摇大摆的走出楼,还能莫名其妙的反杀第二反派头目。
总之这片字只能当无脑动作片看,不能当军事片看,它实在太不严谨,简直就是为了光环而光环,甚至主角能用一把十九世纪的枪,几公里外射死一个敌人,就算主角说是顺风,风不会把弹道吹歪?还有强弩之末这个成语懂不?另外主角飞跃跳起甩枪也能把远处的敌人打死之类的比比皆是,看到后来,我只想着主角什么时候死你快点死好不,还不死,太扯dan了。
开头拍成了印度战狼。后面关于印度当地受英殖民者和宗教派系冲突还行。怪不得说是大英帝国统一了印度。
印度的抗日神剧,本来一段真实的历史,让过于丰富的想象,过于激情的表演,而变得虚假了。
有人说是印度的赛德克巴莱。如果剧情类比一下,就是赛德克族男主因为违抗日本人命令被流放至日美前线送死拒绝提供后援并说赛德克人都是懦夫。男主和其他二十个赛德克族人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为了洗刷懦夫之名和一万美军正面硬刚至全体阵亡。若干年后台湾人民奉他们为民族英雄并在电影院集体痛哭……看别国的民族主义真是冷静的很……
这部电影虽然就成片质量来看差不多也就三星四星之间,但豆瓣评分属于明显是脑花稀少英语又差的民族主义蠢货们又癫痫发作强行拉低的结果。因为这片子所讲的事,虽然看上去无比像印度神剧,但的确是真实历史。具体来说,世界军事历史上数量比最为夸张的绝地死守是印度人创造的奇迹:21对10000+,武器不如对手,依托堡垒,战斗时间8-9小时,战损比10-20,全员战死。只要还没到全人类和平那一天,这种事情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属于值得收获历史最高光的时刻,居然我是今天才知道,本身就是件无比诡异的事情。
阿三战争片也呢么搞笑
神剧,牛
印度赵子龙。守城的视死如归,攻城的何尝不是视死如归。为何而战?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
拍的太烂了。
36锡克团大战领俄国卢布的阿富汗匪帮(战斗民族)。
虽然好多用力过猛,但是人家21+1个确实够牛的
印式主旋律抗绿抗英抗宇宙神剧,煽情做得不错。色调偏黄绿,看着发慌。战争场面详略得当,还设了个狙击手做小boss。主题歌赞,苍凉悠远,耐听。
印度电影看不下去,总觉得不严肃
想像河流一样自由流淌…… 战斗只会摧毁敌人 善良才会摧毁敌意本身……挺好的电影
就是太拖沓了,没事唱一段太出戏了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虽然有歌舞但还挺紧凑的。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还不错。即使没有子弹了,哪怕是用刀用棒就算是肉搏也要战斗到底。战争最考验人性了,男主看到敌人是孩子没有杀他,最后却被他补刀了。21VS10000,牛逼的。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背水一战。阿克谢·库玛尔太有魅力了吧。
对比斯巴达500壮士 太惨烈 太英勇
爱国主义电影, 电影浪漫但又真实的表现了19世纪的战斗,英雄的献身也是在激励当下印度人的勇气和爱国情怀(结合当前的印巴关系);另外,影片中锡克族战士都佩戴了环刃(Chakram),可惜咩有太多的这个兵器的使用场景;
7分 最后男主角以一当千,过于开挂!
主角单兵战斗力太强了
2.5,中评是基于把大量拖拉没意义的戏份快进看后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