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原声

HD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托马斯·克莱舒曼,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亚娜·斯图季琳娜,德米特里·雷先科夫,阿列克谢·巴拉巴什,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原声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2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3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4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5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6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3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4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5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6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7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8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19斯大林格勒原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大林格勒原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秋天,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寒冷的土地上爆发。德国人穿越伏尔加河抵达对岸斯大林格勒设防固守,苏联红军与对手展开城市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城市化作废墟焦土,成千上万人死亡,放眼望去俨然人间地狱。在一次反攻行动中,苏军严重伤亡,仅有大尉格罗莫夫(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率领的侦察小队到达对岸,占领了一栋破烂的建筑。他们在建筑内发现一名19岁少女卡嘉(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饰)。卡嘉的父母早已死于战火,由于眷恋自由生长的城市和家园,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战火之中。  鉴于建筑的位置极其重要,极度厌战的德国军官彼得·卡恩(托马斯·克莱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饰)奉命夺回该据点。惨烈无情的修罗场,人性和兽性的角力永无休止……谁寄锦书来风平浪静猫片之无喵生还无敌看板娘银魂潜龙风云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原声版)主厨大人爱上我拍完就杀人毋亡我粤语这是什么鬼2022关云长黑夜入侵者少年骇客:全面进化第三季半妖的夜叉姬冬日暖阳九龙杯传奇山女2022当猪哥遇到羊妹救起池中的猎豹人情世故以遇刺为生的女人再见,将来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匪医诺克瓶中鲨爱上女主播人猿泰山在曼哈顿BJ单身日记2:理性边缘遥控刑警我要嫁印侨夺命狙击2恶魔少爷别吻我第二季航拍苏格兰剪刀手爱德华罪孽枷锁地球青年天涯海角1994乐高大电影2(国语版)四分钟甜蜜的家2023

 长篇影评

 1 ) 巴甫洛夫大楼

巴甫洛夫大楼(俄罗斯文:дом Павлова)是于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座被加强防御的公寓楼。它得名于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他在战役期间指挥一个排防御此楼。

概要:
巴甫洛夫大楼是位于斯大林格勒中心的一座四层高的公寓楼,建在伏尔加河的河堤边,并可以俯视“一月九日广场”(一座纪念血腥星期日的大型广场)。1942年9月,大楼被德军进攻,苏联第13禁卫步枪师的一个排奉命防守于此。这个排由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指挥,而他担任排指挥官实际上是因为排中的尉官或高级士官都已受伤或死亡。这座大楼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可以守卫伏尔加河边的一处关键区域。而它的战术优势在于它位于十字路口,为防御方提供了北方、南方、西方各一千米的视野。[1]接防初期,巴甫洛夫与他的手下发现了躲藏在地下室的10名平民,并将之武装起来。几天之后,他得到了增援与补给,装备了机枪,反坦克步枪与迫击炮,使之成为一个25人却未满员的排。为遵守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御工事并死守大楼。他下令把大楼用四层铁丝网和雷区包围,并在面对广场的每一个窗口布置了机枪。在早期防御中,巴甫洛夫发现他布置在屋顶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对德军坦克的伏击当中极其有效。一次,坦克接进了大楼,它们炮塔顶部较薄的装甲便暴露在反坦克枪的火力之下,并因离大楼太近,无法提高火炮的仰角进行反击。[2]为了更好地在大楼内部通信,巴甫洛夫的士兵打穿地下室的墙和楼层之间的地板,并挖了一条通往其他苏军所在位置的通讯用战壕。在德国空袭和炮击的情况下,补给通过战壕或通过船渡河带来。尽管如此,食物,特别是水十分缺乏。德军一天几次进攻大楼。每次德国步兵和坦克试图穿过广场靠近大楼,都会遭到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的猛烈反击。 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从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期间一直在大楼进行战斗,直到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全面反击,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象征意义:巴甫洛夫大楼现状,铭文上面写着:这个建筑融合了战争与劳动的丰功伟绩,我们会保卫并重建你,亲爱的斯大林格勒!巴甫洛夫大楼成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英勇抵抗的象征。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无法应对持久战与苏军人海无尽犠牲式的抵抗,使德军无法有效发挥优势占领这幢大楼。所以巴甫洛夫大楼脱颖而出成为了苏军武力抵抗的象征。此大楼甚至在德军地图上被称为要塞。在该战役后,瓦西里·崔可夫开玩笑地说为了试图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德军人数比攻占巴黎时的阵亡人数还多。巴甫洛夫大楼现已重建并用在伏尔加河畔战斗后留下的砖块建立了纪念建筑。而巴甫洛夫中士因为其英勇行动而被授与苏联英雄称号。----来自维基百科。


我要看的是这样的斯大林格勒!

 2 ) 《斯大林格勒》:俄罗斯人的苏联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

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可是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斯大林格勒》也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一支由先遣侦察兵组成的队伍潜入被德国占领的市中心,占据了一幢战略位置重要的大楼,并与近在咫尺的德军形成对峙。此后陆续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军也一再发起进攻,双方互有损耗,过程中构建起敌我双雄对决的模式。再加上一个独守孤楼的美女,掺入与六名军人暧昧不清的情感,便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节架构。

这样的剧情明显借鉴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德军。在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这栋大楼甚至成为苏联抗击德国的精神堡垒。大楼的红军击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一直坚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集团被消灭。

如此振奋人心的故事,无疑是最适合好莱坞式战争英雄题材的蓝本。但到底是制作经费的掣肘,抑或导演叙事的失当,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这样的题材与俄罗斯的制作背景,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在关于《斯大林格勒》电影的叙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最吸引男人: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战役。尽管有IMAX3D的噱头,但是显然粗砺、直接、干脆的镜头更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睹凶悍真实战斗场面的汉子们。电影的开篇的确也给予了观众足够刺激,夜渡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扭曲的表情伴随着怒吼冲向德军防线。在高速摄影的镜头里,最为残酷的画面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是奠定整个故事的铺陈,也是预先便注定的失败一战。可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惊喜,也就仅此而已。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太多时间用来描写角色们的状态与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战斗民族的汉子们仿佛都成为了话痨,絮絮叨叨地对话加上失职的翻译几乎让我一半时间都在揣测角色的真实动机到底为何。而本应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场。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愿意以各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谈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而在经历了飞机扫射的大场面后,电影的整个叙事环境便几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广场一周。大量的内景戏,想必也是预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场景实在费钱,电影便做成大一号的情景剧场。而导演对慢镜头的滥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似乎成为俄罗斯商业电影比肩印度电影歌舞桥段的诡异存在,开枪慢镜头,拼刺慢镜头,杀人慢镜头,连被杀也是慢镜头。本来就不够丰富的战斗戏份因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这些慢镜头一方面让剧中的角色已经无限接近于史诗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让人的热情被那些缓慢的动作、低沉的延声拖到了谷底。

而电影最大的问题甚至还不在于此。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军人的对话,甚至对于反派那诡异的爱情也毫不吝惜笔墨,却到最后也没能把几个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写清楚。以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述这样一个攻与守的故事,从情节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然而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写的战斗当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时间里,故事与二战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联系甚少。导演既没有说清楚孤军据守大楼的战略意义,更缺乏纵深上小格局与大背景的交待。战斗脱离了战役,而战役离开了时代,士兵们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个空间,有时连战斗的理由都需要画外音进行补充。而到了最后,这些军人甚至将情绪的爆发都不约而同地归系在了女人身上。这样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战斗民族的视野。而仅就格局观而言,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甚至《太极旗飘扬》,都要胜过太多。

当然,客观地说,以硬指标而言,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已经相当出色,其也成为可与中国市场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海外票仓。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本土题材进行有效结合,而在题材的丰富性与尺度的开放上,俄罗斯已经走在了前面。当然,《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却在于过份依赖于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丢失了风格。没有了需要大声呐喊的主义,却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面对历史的遗产,如何评价苏联的影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和接受,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S:

1、引进版有被剪的痕迹,应该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裸露镜头。

2、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原来如此。

3、根本不是3D拍摄,转制效果也不如人意,一言以蔽之——假3D。

4、电影创下俄罗斯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5、饰演反派一号的托马斯·克莱舒曼算是纳粹专业户了。

6、是我个人问题么?怎么觉得女一号有点人尽可夫的浪荡味。

 3 ) 俄罗斯版本的“中国抗日战争电影”

说起来没出息,我已经很久没花大价钱去看一场电影了,都是团购电影票之类,这次在小朋友的无限推荐下(小朋友也只是看了名字,没看电影内容),花了大钱去华星看这部电影,好么!亏大方了!
首先从大多数人认为的场面说起,3D大片,给我的感觉还不如2D的《拯救大兵瑞恩》震撼,炮击还是机枪,火攻还是匍匐前进,都是大致模仿个样子,跟HBO电视剧《兄弟连》都差了好多好多!!要我来说,根本没必要搞成3D,就平面铺开完全够了。
第二,德国人和情妇。
看完之后我就说了一句话,我大周末跑电影院受爱国主义教育来了!
这个吧,要从我对德国纳粹士兵及将官的理解来分析。我看二战电影不多,但其中德国纳粹给我留下的印象除了惨无人道之类的负面,从性格来讲,严谨,傲慢,他们的元首,性格极端,有血统洁癖。他们可以给盖世太保,给高级或者中级军官提供纯种日耳曼女人制造露水之情,让纯种普鲁士血统得以源远流长,但是别的长得再美的,都是下等血统的人。所以,虽然在电影里铺垫了那个俄罗斯妞长得像普鲁士贵族高级将领的媳妇儿,我也觉得他不应该,也不可能爱上她。更何况,他完全失去了他打仗的意义好不好?你是高级军官!!!
第三,剧情最重要的有重要战略目的的大楼。除了一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笔带过大楼在战略位置中的重要性之外,整部电影都是在德国军官搞一搞,俄国士兵搞一搞,谁捣个乱,然后继续德国军官搞一搞,换了一个俄国士兵搞一搞……几乎完全模糊了争夺这栋大楼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了,最后,德国军官没得搞了,想起来这栋破楼,来,坦克,炸了吧!
第四,德国上校。身为一个前线高级将领,在前线指挥部吃香槟,用银质刀叉吃饭,最后还用餐刀挠虱子?你在闹我呢吧?德国一个死板冷血的一直形象就这样被这部片子打破了。
最后及最重要的,俄罗斯女人和五个男人。
谁能告诉我这是在干吗!!你又不是抗日前线送鞋的妇女队长,您完全屁都不会,怎么出现在了每个攻击的前线?MD人家瞭望下,她也要钻出来,还藏在大叔的胳肢窝底下,MD人家受伤了,好容易你可以像上甘岭的女卫生员一样出来包扎了吧,你不给人家唱一条大河,你还好家伙的拐着弯儿暗示:“我妈妈喜欢您,我姐姐也喜欢您……”怎么着,你要不要猜一猜,我喜欢不喜欢您啊?MD人家假意揣测的狙击下,丫又尼玛跑出来,撒娇说要学射击,MD你一生气你就回去躺着,没事儿就出去左右溜达,让队长找不到好一番的着急,最后您跟队长亲了个嘴儿,转脸儿就对傻大兵儿说我也爱你。你什么情况,脑子被炸了吗!
于是俄罗斯的士兵们也忘了自己这栋破楼存在的意义了……
直到最后,德国的坦克到了,这边也鸡飞蛋打了,来吧,炸!
然后众人的圣母在曾经多危险也不愿意离开大楼的最后,终于嗅到了真正的危险,假意推拒了几下,还是留在瞭望哨里,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情人们终于想起来自己还是当兵的,英勇就义了。
最后的吐槽:
第一、插入点是日本海啸,虽然由海啸引出故事简直不是一般的牵强附会吧,但是我靠,你一个俄国人用俄语对着埋在地底下的德国人讲了两个小时一个女人和五个男人的故事,MD氧气都被你耗光了好不好?
第二、瞭望哨那里,我真以为德国情侣和俄国情侣会来一段短兵相接的,结果两对儿人相安无事的占据二层和三层。
第三、这也就是我标题的由来,为什么说俄罗斯版本的抗日战争呢!德国人杀俄国人,坦克炸6个才死了2个,2个人还是罗嗦着交完党费才死的!三个德国侦察兵杀不死一个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还在将死之时捅死了德军当时前线的最高将领?
这样的德国是TM怎么差点儿统一欧洲的啊!!!

 4 ) 影评

≪斯大林格勒≫,讲述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争中两个女人史诗般离奇的爱情故事。本以为本片会向经典致敬,实际上是颠覆,但还是很震撼,3D效果可以。正所谓战争中的女人最容易坏事,所以在片中才让这场战争变的离奇,本来给予的期望算是白瞎了。配音,廖张班底依旧用实力奉献的完美佳作。总之,爱看不看。

 5 ) 预告一时爽,正片闷的慌

IMDB上标注《斯大林格勒》的类型是动作、战争,这是赤果果的误导,大概源自美国网站对“外国”电影一贯的马虎,它们经常把意大利警匪片标成情色,把华语武打片标成惊悚,这种漫不经心在俄罗斯电影也常有示例。但《斯大林格勒》的俄罗斯制片方竟然迎合了这种误导,在预告片中体现的尤为显著。

通常预告片为了广告效应,是电影中高光场面的集锦,而《斯》的预告变本加厉,将正片所有精彩和不那么精彩的战争镜头一网打尽。换句话说,你观看影片时,除文戏之外,所有的视觉冲击——士兵拼杀、炮火连绵、飞机掠空、坦克列阵,甚至那几个俯瞰断壁残垣的航拍镜头——都在预告片里看过一遍了。即使是以抢夺眼球为己任的预告片,也从没见过这么卖力榨干的。大概唯一的作用,是方便观众体验从电脑电视屏幕到IMAX3D的重磅升级,作为影院设备的宣传倒是很有助益。

有一段情节,女人问,我们在这里干什么,男人答,等待恐怖的结束,等待战争。我据此觉得,导演大概有自己的算盘,淡化对战斗的正面描写,减少花里胡哨的特效分散主意,或许能引导观众更积极的关注角色的情感走向,目睹战争对人性的摧毁,从而体会心灵折磨之生不如死,传达“战死沙场反倒是种解脱”的反战母题。

这立意并非不好,等待前的气氛也足够压抑,但观众期望看到精彩的对决,漫长的等待只换来一点零星的火焰,又觉得不值。何况等待中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张力。除了那一场生日会,女人吹熄蜡烛,男高音献唱一曲,热水浴盆就绪,让我有些许感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只是念念叨叨着一些陈年旧事,没法让我置换进情绪里去。只有在目睹无辜者惨死时,才能激起银幕上下愤慨一片,可就连这样的公式化的情感调动也太少太少。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资金不足惹的祸。俄罗斯电影工业其实挺能省钱,几百万炮制的《守夜人》惊艳全球,就是前例,但战争片的烧钱程度远超都市魔幻片,搭建起几个等比例布景,用上3D摄影机,把钱花得七七八八,又要爆破又要坦克又要坠机又要炸油库,3000万美金如何够用,就只能每样弄一点,样样浅尝辄止,像某些自助餐厅的精致菜式,尝着可口,但吃上几口就没了。影片上映前,电影网站不少留言说,3000万美金就能这个场面(看了预告片),足够给张导冯导之流上几课,等看完正片,估计他们恨不得把话咽回去。

不过有一点预告片倒是没撒谎,影片的慢镜头泛滥之空前绝后,和预告展现的一脉相承。战争片里大量使用慢镜头,极其罕见,笔者记忆中只有一个先例,暴力美学大师萨姆•佩金法的《铁十字勋章》。但佩大师岂是凡人,《勋章》此等传世经典岂能轻易复制,就连师承佩金法、更喜欢玩子弹芭蕾的吴宇森,拍《风语者》也不敢乱用慢镜头。吴氏深知东施效颦的风险之巨。《斯大林格林》慢动作堆砌,某些地方确有美感,比如加农炮击,让我想起《大侦探福尔摩斯2》的丛林轰炸,但大部分时间里,只让人恨不能快进。也许导演认为,打得已经够稀少了,必须靠放慢来延长冲突篇幅。

慢镜头一多,基调就写实不起来了。整部片子跟吴宇森枪战片似的,大走写意路线,女人在房里走动,子弹纷纷擦身而过落在墙上,像池塘涟漪一样朵朵绽开,比《英雄本色》还《喋血双雄》,有说不出的诡异。两军鏖战冲锋陷阵时,枪托对匕首,拳脚齐飞扬,全被升格展现,有拍义和团大战洋兵滑稽的惨烈。音乐家匕首突袭德兵,从动作设计到镜头调度,拍得像功夫片一样,若换成甄子丹的脸,可以直接放到《精武风云陈真》的开头用去。

故事的开篇有些意思,从地震营救引出“五个父亲一个母亲”的话题,气势挺磅礴。德国方面的关键角色是一名高级军官,以及一个类似《西西里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一样以美色换得德军庇护,一样台词稀少)的俄国女眷。双方戏份均衡,试图达成历史叙述的不失偏颇。但两边的塑造我都很不满意。苏联方面,犹如历史频道出品的“叙事型”纪录片,他们是谁,身世如何,战功几许,性格爱好,都用旁白说出来,放在叙事里太生硬,说是缅怀历史人物吧(还不知这几位是否确有其人),又分量不够,就算让他们挨个和女人聊天,自己说出来,也比这“夹叙夹议”强吧。

德方的冲突集中在一个军官卡恩身上,他的戏份比五人只多不少。虽然着墨甚多,仍是个脸谱化的家伙。怀恋妻子,所以带食品光顾女子,日久生了情(别想歪),所以竭力保护,大楼久攻不下,上级逼促,他烦躁难抑,厌战情绪滋生,女人被杀,他愤怒绝望,发起亡命冲锋,死的毫无价值。除了德国军人秉持的荣誉感,他的其余情感表现都是些人所共通的大路货,和《布列斯特要塞》那些刻意被模糊面目的侵略者一样,提炼不出任何个性。为强调反战主旨,卡恩被粗暴的推为“德军也是战争受害者”的代表人。不像那五人,影片对他的身世解说都欠奉,我们无法恨他,无法同情他,自然更无法认同他,就如同我们无法认同影片本身,作为视觉片太轻描淡写,作为战争反思又抓不到重点,耐着性子看完了,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文/方聿南)

 6 ) 放下你的玩具熊,今天我们来聊聊战争

           放下你的玩具熊,今天我们来聊聊战争

   之前有个搞民谣的朋友向我强力推荐了新片《斯大林格勒》,昨天晚上发现我们家旁边的村里就有电影院在上映,兴冲冲穿衣拿钱出门。家门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拆改建工程可真他妈坑人,自打我搬过来这条路就在一直刨一直建,三年过去了好几里长的大马路和高架桥上连个路灯都没有。我仗着年轻身手敏捷,借着黑夜中一闪一过的汽车大灯,在小土坑大土坑小石头大石头之间跳来跳去,令我惊奇的是这么破烂的路上依然还有人头也不抬地看着手机仿佛走在他motherland的countryroad上。好吧以上这些只当是一种带入情节式的环境描写,谁让咱们要看的这部电影里,也是都一样被工业化的设备搞得破破烂烂臭气醺天呢。在看电影之前,斯大林格勒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吧,高中历史都学过,高中没学过初中也学过,初中历史没印象的话早在你五岁的时候至少应该看过世界五千年吧,在第五册里。世界五千年你也没看过啊,那你看都都是天马流星拳跟道明寺叫板五阿哥跟四姨太吗?关于那个十万八千里以外的古怪地名,和他周围的地理环境跟历史,就去请教百度阿姨去吧。现在请你坐好了,放下你的玩具熊,今天我们来聊聊战争。
   
   战争,像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一样,多元而复杂,过程缓慢但有始有终。于是战争类型的电影按照其内容我大致做了以下区分:战争有开始有结束,所以有的战争片是讲开战前做准备工作的,比如丽芬斯塔尔在1934年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还有长影厂没落之前出品的《重庆谈判》,还有的电影讲战中的,比如《全金属外壳》、《拯救大兵瑞恩》这就太多了,也有少部分讲战争结束之后的,比如讲述战后德国妇女在苏军占领中如何生存的《柏林的女人》;有的人愿意看大场面的,前苏联拍摄过很多诸如《解放》那种耗时颇长靡费巨资的电影,还有人爱看从细微角度入手解析战争的,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就是从一匹马的角度诠释敌对双发和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有的导演愿意从战士的内心感受来反应战争,比如《细细的红线》、《硫磺岛来信》、《父辈的旗帜》,还有导演放过战争场面从侧面的角度拍摄。比如得过奥斯卡奖的《拆弹部队》和韩国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有的导演嫌描述一场战争不够过瘾,偏要拉上观众去见证人们经历的战争的生活,这样的电影有《爱国者》、《燃情岁月》,有的导演觉得拍那一辈子半辈子的生活恐怕太长了,干脆安排个姑娘小伙子谈恋爱吧,《英国恋人》拍得那么辗转悱恻;战场上人们厮杀,厮杀的间隙恋爱,也有讲战争背后在战场以外的地方如何供应和支持战争的,比如《护送钱斯》讲海湾战争中如何送阵亡士兵的遗体回家,还有中国最近值得夸奖的一部电影,《沂蒙六姐妹》,百分之百以一种女性的视角看待战争给生活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好几千男的只在电影里跑龙套,或许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女人更比男人懂得战争,和《柏林的女人》里面讲的一样,女人才更有资格来诠释战争意义。这里忍不住插一句,我在德累斯顿旅行的时候看到一个身穿工装,手拿工具的妇女铜像。德累斯顿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称为德国的弗洛伦撒和欧洲的阳台,足以见当时德累斯顿文化和科技的发达,在1945年的情人节那天盟军对德累斯顿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名胜古迹黎民百姓毁于焦土,现在为数不多被修复的教堂和皇宫都是战后在原址基础上用碎砖烂瓦一点点原样修复的,而承担这项修复任务的主力就是在战争中失去父子夫婿的德国妇女。
   
   对于战争这种生态界里人类独有的社会行为,我们都一样,属于只会看新闻联播图样图森破的children,聊战争的话题之前我们先扯扯没有用的,看那些遥远空间里发生的故事是否还在人们的记忆里继续流传。我们隔壁家老王头是个奇怪的人,他曾经带着我到郊区的山岗里转悠,说你看那一片像阅兵仪式一排排的就是我的战友们,那我说你死了也会去和他们埋在一起吗?老王头面对图样图森破的children尴尬了一下,还故意卖弄了一下他初中知识水平的客观理性,他说这个问题在原则上是一定的,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以毛泽东接见赫鲁晓夫的高度把children的我整蒙圈了。后来我跟我哥挤在老王头家跟他家那俩孙子一起看电影,其实大概你知道children时代的中国没有什么电影可看,连过完年三十放完呲花吃完饺子赵宗祥和倪萍在欢乐今宵的歌曲声中摆手消失了还能放两小时的开国大典呢,平时就看开国大典的前传前前传呗。总之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挤在老王头家里就是看那种炮火连天声嘶力竭的电影,老王头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我们背后,说你们他妈逼的看的什么破电影啊,我和我的小伙伴过头去齐刷刷撒谎说这电影是老师布置要求看的,看完还得写他娘的观后感呢。老王头用他的陕西话骂了句我们听不懂带妈字的话说哪个王八蛋要这样打仗,于是不屑地哼唧着转过身去把手背在后面,佝偻着腰轻掂云步走出去了,我看着老王头的背影再看看电视里的情节想是不是老王头当年也是以这样步伐,以十倍以上的速度奔跑在坑道里躲避日本鬼子和反动派的炮火,或者是以这样不被人察觉的步伐绕道鬼子背后来上狠命的一刀啊。正联想着我哥说:尼玛!谁放屁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大喊:卧倒!毒气弹!抢救伤员!
   
   其实老王头在他一生中好多时候也是差点没了命的,有一次图样图森破的老王头骑着匹骏马穿梭在黄土高原上,他突然遭遇到鬼子飞机暴风骤雨般的扫射,他赶忙卧倒隐蔽,但是那个傻逼马没学过动能势能矢量标量它不听话啊,飞机呼呼扫色笨马一顿狂撅的就把老王头的脚给踩了,这就是后来老王头右脚的大脚趾上灰指甲的来由。后来不再图样图森破的老王头跛着脚,跟随大部队一起在山沟里东躲西藏追得到处跑,俗话说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终于有一天他们被鬼子追上打了交手仗,老王头的小腿被三八大盖的子弹洞穿,部队在山沟里无药可治过不多时候伤口开始化脓生蛆,这时候开始发烧休克的老王头遇到了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人,一个金发大个子的外国医生,外国医生低头查看了老王头传出异味的小腿摇头叹叹气说,图样图森破。之后还在休克的老王头被抬进手术室,那位外国医生用长柄镊子夹着蘸满碘酒的棉球,像穿一根缝衣针一样穿到老王头的小腿里,老王头啊的一声就疼醒了,这样来回了有不下十次终于把创口清理干净进行了包扎。后来作家薛忆沩在他的小说《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里提到了一位叫怀特的大夫,老王深切地感受到那位那棉球穿他小腿的就是这位来自远方的怀特大夫,而队伍里有一位受伤感染生命垂危的小兵就是老王头本身。但是他和小说里的小兵结局不同,怀特大夫看到濒死的小兵之后要求队伍停下好让小兵能得以喘息不然他会在漫长无望的行军里死去,但是领队的军官却没有答应怀特的要求,他说如果队伍停下来那样大家就都会死去。于是薛忆沩写了怀特大夫当时的内心感受,“我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恶心。这是对战争的恶心,是我第一次对战争感到恶心”,继而怀特大夫说“我相信战争是颠覆平庸生活的最理想方式,是一种救赎,一种美。但是我突然从这个不可思议地幸存下来的孩子身上,不,应该是从一个不可能幸存下来的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战争’的丑陋”。
   
   我不知道我的邻居老王头是不是怀着那种过分文学化的细腻感受,但毫无疑问在老王头社会属性身份老干部,和自然属性的身份爷爷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学化情感属性的虚拟身份,幸存者。或许只有这种拥有幸存者身份的人才可以清晰地告诉我们,他们当时的经历和想法,究竟是经历过了怎样的矛盾和煎熬,才远离战争了所处的位置和时间,以一个幸存者的身份给后人延续关于战争的记忆。战争的第一属性,物质属性,当然是国与国族与族之间倾尽全力地相互厮杀,以消灭对方物质存在为目的进行的社会性行为。以此进而达到战争的第二属性,精神属性,从精神上达到迫使对方服从己方意志的目的。克劳塞维茨讲战争无非就是扩大化了的搏斗,那么在搏斗之中,那些关于正义与否,道德与否,高尚与否,就只能交给幸存者极其后人来评判了。我们现在进入电影里,交代了必要的环境之后在德军苏军两条相对的平行战线里,真正与主题相关的情节,也是从这样一种道德与否的讨论中平行展开的。
   
   德国军官卡恩出身普鲁士贵族,在苏军渡河偷袭之前坚决执行命令炸毁了油库,回到司令部后被抱残守缺的上司在众多下属面前数落。之后,窝火的卡恩背着给养穿越废墟来到苏联百姓躲避战火的地下,来看望俄罗斯姑娘玛莎,卡恩抱怨说你们苏联人打战根本就不在乎荣誉,只会从背后打黑枪。居住在这所掩体里的人们都要拜德军军官卡恩所赐,沦落为娼妓的玛莎营养状况良好,还能把卡恩送来的食品接济周围的邻居。卡恩从兜里掏出自己亡妻的照片给玛莎看,说因为玛莎与自己妻子酷似的面容而萌生爱意,除了要考虑如何在惨烈的战争中侥幸逃脱,是战是爱,是反抗德军的暴行还是苟且求生,卡恩和玛莎内心的道德正在接受战争与爱情的双重碾压。
   
   在相反的阵营里,德国军官卡恩心里关于道德的争论在苏军中延续着。苏军据守的楼房里刚刚满18岁的小姑娘卡佳是这栋楼里唯一的女性,因为战争而疲倦的士兵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狙击手给小姑娘卡佳做示范,从步枪的瞄准镜里,先是看到了玛莎从对面走出来打水,然后是一个戴眼镜的德军士兵以奇怪的姿势跑出掩体,他的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紧紧抓着一连串的德式军用水壶,狙击手命令卡佳射杀了这名出来打水的士兵,在一旁的指挥官格罗莫夫怒不可遏地大声质问:休战时间开枪你他娘的还算是个人吗,连禽兽在池塘边饮水时都懂得互不打扰。而狙击手冲着狂怒的指挥官说自己七岁的弟弟德国人杀害,仅仅因为弟弟的名字和列宁一样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难道德国人杀害儿童就道德吗,我要杀德国人而不管他们到底是在喝水吃饭睡觉还是拉屎。这种超乎于战争以上的道德研判,连久战的指挥官格罗莫夫也说不出什么了。
   
   罗素说战争里不能决定出谁是对的,只能决定谁是幸存者。于是一场战争变得没有胜利者,因为似乎无论战争的哪一方在道德上都是输家。以至于曾经为敌的双方,在多年后能顺顺当当地坐在一起喝个咖啡聊聊年轻时的荒唐。关于这种战争中的道德争论,隔壁老王头丈人家那边一个同辈的堂弟也曾经深受煎熬。老王头那丈人家是东北的坐地户,也就是满洲人在哈尔滨旁边的小镇里是个大家族,国战结束之后还没打内战,于是甫一太平的欢乐日子里,在国军里当官的叔叔大爷们以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姿态回老家拉走一批家族里的壮丁当亲信,等国军撤了共军又打过来于是共军里的堂兄弟大哥二哥们又以土地改革落实政策的低姿态拉走了四周的乡邻们。那位堂弟读过些私塾,在乡里本就是怕风怕雨的孬货,前次叔叔大爷们动员时就恋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没走,这次大哥二哥们回来了又是给农民们分田地,还把先前与本家有仇隙的大户枪毙分了财产和媳妇,堂弟孬打土豪时什么也不要,就要了那大户家书房里的文房四宝和一轱辘车的线装本。后来大军真的把司令部安在了乡里,堂兄弟们又来劝说于是那位堂弟只好硬了头皮去司令部里当了个抄写员。抄写员的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叔叔大爷们带着另一拨堂兄弟们乡邻们打了过来,抄写员也变成了战斗员发了把枪跟着跑吧。跑出个把个月之后叔叔大爷们在松花江边停下了,于是大军策划着要打回去,这一交手可不得了,那边的叔叔大爷远远就望得见还没换军装的小字辈们,一边放枪一边骂娘,这一边呢堂哥堂弟们看见对面的乡邻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看得真真,一边祖宗奶奶操,一边流着眼泪开枪。堂弟是个怂人啊,拿得住笔杆子拉不开枪栓,他见着对面的人都面熟不敢打枪就缩着脖子东躲西藏。等堂弟猫在死人堆里等到枪声停了才爬出来张望,那边上叔叔大爷早带着人撤了,这边堂兄弟们也跑得不见踪影了,堂弟挨着个翻死人,啊呀呀李二蛋,啊呀呀赵老五,啊呀呀呀十七哥,啊呀呀呀隔壁老吴。堂弟流着泪叹口气沿着江边走,捡了匹战马骑着,快接近哈尔滨的时候发现道边躺着个人似乎还有热乎气,下来翻过来看是个蛮俊俏的女娃子,堂弟见死人见得太多了好不容易见到个活人心里一动,赶紧把女娃子救了过来。女娃子一醒过来呜了哇啦,把堂弟吓得一蹦闹半天捡了个日本女娃子,堂弟当即在松花江边对着西斜的太阳发了个誓,狗日的老子再也不摸枪了把这日本女娃救活了就娶她当老婆,哪个狗逼下的说也没用。堂弟拿马驮着日本女娃回了乡下,乡下炸开了锅说你捡了两条命回来,堂弟挨着个给一家一家磕头请安,一边也铁了心说什么都要和那日本女娃子当一辈子老百姓了。后来堂哥堂弟们回来了说你这样不对,那堂弟性子再也不孬了,说不对个你妈逼,把堂哥堂弟祖宗奶奶翻出来一顿埋汰。这下好,一大家上下的老少爷们们,不论是为官的还是当兵的甚至是乡下像堂弟这样的老百姓,都把几百年祠堂里的祖宗们拿出来亲热了一番。很快祠堂也拆了,祖宗牌位也劈了,圣旨皇封都烧了,堂兄弟们死的死亡的亡,叔叔大爷们也都难逃一劫。堂弟晚年跟谁也没话,没事就在村口张望着,有人敢瞧他一眼就祖宗伺候着,堂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就像丢了魂灵,躲在残生里小心翼翼地往死里活。
   
   前面说过电影《斯大林格勒》里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就是被战争波及的所有人都难免在良心和道德的门口感到无所适从。如果电影仅仅做到这一点未免有点不够人道,电影里隐含的另外两条线索是危城里平凡人之间的爱。估计是被滥情剧给害的,很多人都觉得战争大片里编排进近乎常人的情感是难以接受的,我倒是觉得能忍受国内媳妇婆婆剧的人,走进电影院里对战争片横挑鼻子竖挑眼,根本不懂得生活。我家隔壁老王头就说过,抗战第二年李云鹤半夜走进湖南菜馆的事当时是全派对的人反对,最后土地庙里特地把各路神仙从天南海北召集起来开了个民主生活会才做出了个决议。各路神仙回到岗位传达土地庙精神,从此之后很多营以上的神仙私下里就过上了村村都是丈母娘的幸福生活,如果详细了解诸位可以查阅一下《延安时期的性与爱》。好了回归正题,在电影里表达的情感戏,我认为要比现实中的干净纯粹得多,尤其比中国现实中的干净纯粹出两个数量级去。
   先说德国军官卡恩和玛莎的内心情感戏吧,扮演者托马斯·克莱舒曼堪称德军老戏骨,他出生于东德少年被选入国家游泳队,在即将去莫斯科奥运会扬波激浪之前悄然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从柏林秘密潜逃徒步穿越三个国家到达西德,到西德他演的第一个电影就是在德国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里演出一位内心破碎的纳粹德军军官,之后克莱舒曼又陆续演出《刺杀希特勒》、《战地钢琴曲》,几乎成了德军军官专业户。看过《战地钢琴曲》的人或许对这个热爱音乐对战争饱含厌倦默默保护犹太音乐家的年轻军官留下一些印象,当他白天执行任务时是不二的禽兽模样,当夜幕降临之后他沉浸在音乐家的琴声,他会感动会失声哭泣,一身深色的军装在音乐里融化,音乐暂时把战争隔绝在咫尺天涯的地方把鬼还原成人。在《斯大林格勒里》克莱舒曼走进苏联居民藏身的地下掩体,他给清洁儿童的苏联妇女平淡地建议在洗衣粉里添加炉灰预防虱子,他走进玛莎的房间把罐头放下并警告掩体里的所有人食物只属于玛莎,然后颇有点无奈地离开。又有一次卡恩在刚刚的一次突击中失败,满脸是血地来到玛莎身边,像一个愚蠢而粗鲁找不到折叠玩具的男孩,他爱着玛莎,他又思念着亡故的妻子;他既有攻击失利之后难以忍受的挫败感,他又对阵亡的同侪们怀着强烈的自责;同时他既不屑于苏军灵活的游击战术,又无法摆脱战斗的胶着“即使我们攻占了厨房,也要在客厅里继续战斗”。卡恩赤裸着上身朝向被炸出大洞的天棚呐喊,他痛恨这无止境的战争,胸前椭圆形的军牌晃动着。这个以上帝的角度,俯视下去的镜头像极了美国一部叫《野战排》的越战电影里,那个象征正义与良知的伊芙莱斯呼唤天空上战友们的支援直到最后中弹倒下的瞬间,这种借用了宗教仪式感的镜头是导演的神来之笔百看不厌,或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现实里无助屡斗屡败,但求上天眷顾的伊芙莱斯呢,BEYOND:“今天只有颤抖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咕~~(╯﹏╰)b,sorry我跑偏了。
   
   玛莎这个角色,有其真实存在的必然性,每当有强烈恐惧的男人趁着荷尔蒙和肾上腺素的高涨占领别国领土之后,伴随着而来的一定是妇女遭殃。当苏军从缴获的德国相机里冲洗出底片之后,似乎难以想象在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军军官们会干出如此下作的勾当,只是唯一高级一点的品味在于他们拍照时用徕卡相机。在饥饿与生命的双重威胁下,以皮肉换取苟活是再容易不过的选择,诞生文明数千年至今的人类,就那么容易被战争的疯狂与迷惘被打回到史前无文明的荒蛮境地中去,这也是战争该给人类带来的一点教训吧。当卡恩和玛莎赤裸着相对,彼此说着各自的语言,卡恩用德语说:“我爱你,对那个词就叫爱。”美丽的玛莎用俄语说:在俄语里那叫或者,或者我们杀死你们,或者你们杀死我们。嗯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人的爱确实是彼此的消耗与挣扎,牺牲与祭奠,记得在雷马克的《凯旋门》里面,操着德语医生拉维克,面对濒死的爱人时他们各说各自的语言向对方倾吐心声,陌生的词汇并没有成为两个人交流的困惑直到美丽的琼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步。
   
   当卡恩骑着履带式单兵摩托从送往集中营的万千人群里把玛莎营救出来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也是他最后的选择,他决定带着美丽的苏联姑娘玛莎远远躲避开战争的怪物,所以只有攻下那座苏军占据的楼房打通到河岸和码头的通道,仿佛就可以让苏军放弃这座城市,仿佛能赢得整个战争,但无论怎样卡恩都要率领他沮丧的士兵们最后一次冲进“那座该死的楼房”。在进攻楼房的前一刻,卡恩把玛莎带到安全的消防队楼下,他并不知道苏军士兵带着另一个姑娘卡佳就躲在他们头上的顶层,当卡恩把玛莎安顿下来转身出门去,玛莎突然跟了出来她仿佛夜晚告别男友的女大学生一样,那么热烈单纯充满期待地问卡恩“你还会回来吗?”卡恩相对来说多少老成一点,他面露着纯粹的尴尬,因为在他心目里自己在未来的几个小时里能否生还到底也是个未知的答案。就在这个时候苏联狙击手的枪声改变了这个开放式的结局,美丽的玛莎额头中弹倒下,这时候的卡恩彻底丧失了他最后的期望,他明白即使玛莎会活下来她的民族也不会原来她苟且的错误,卡恩从刚才温柔的姿态里做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愤而朝狙击手的方向怒吼,他也下定了必死的决心,爱人不在徒留无益。
   
   卡恩回到阵地集结了他的士兵们,他让新补充进来的幼稚男孩大声读出军装兜里的纸条,新兵蛋子大声读道愿上帝与我们同在,多少有点尴尬的卡恩只能说希特勒便代表上帝,那栋楼房的后面就是祖国,攻占了楼房就是战争的结束,讲出这些作为军官的客套话之后他顿感轻松与自然,他作为一个普鲁士英雄追求荣誉的贵族后裔必然知道接下来的结局,但无论结局如何,他的祖先和荣誉已经事先向他宣读了神谕,他去赴一个国家的约定,去一个信仰的故乡,或许他在那之后就会寻找到生命的另一种意义,获得解脱拥抱全新的生活,就好像他夸张地形容进攻到印度的边境那里所有女人都有六只手臂,那种经过激烈动荡浴血而后定的激烈才能让他不安的内心得到慰藉与解脱。总之他已然安放好了灵魂,只等去踏入一道无法回头的大门走向自己未竟的归宿。
   
   再来说说阵地另一侧的情感戏,年轻的姑娘卡佳这一天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八岁生日了,她之所以不愿离开斯大林格勒这座屡遭攻击残破的房子,是因为她在内心里固执地坚持一种生活,那种生活不是战火和饥饿能够摧毁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她年轻的内心的情绪,就像她安静地埋葬了她所有在战争中丧生的邻居,用砖头做了标记以防认错,随便搭理邻居家的植物,把朋友的玩具熊和照片贴在他们的墓畔一样,那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都只是年轻的卡佳选择承担的生活。历经战斗最后留下来的士兵们则各有来历,有一个是驾驶鱼雷艇的水兵;有一个是来自莫斯科的地铁工程师,他的亲人都死于轰炸;有一个是卡佳和母亲心中的偶像,曾经的男高音歌唱家;还有一个木讷却能奇迹般发射爆破弹通过摩擦坦克装甲偏离弹道炸毁德军工事的通讯兵,有一个爱唱歌天性乐观的狙击手,还有他们大尉格罗莫夫。格罗莫夫命令卡佳和伤员一起撤离,卡佳则固执以身份证上刚满18岁年龄据理相争,要参加接下来的战斗。五个男人都对卡佳充满爱意,有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有的则是父亲对于女儿的关怀,士兵们相约在废墟里寻找卡佳18岁的生日礼物,于是他们一起制作了蛋糕,从废墟里冒着德军的枪弹扛回一架浴缸,为卡佳安排了一个别样的生日晚会,他们用空杯子象征性地盛满美酒,然后在回忆里一饮而尽畅想美酒的滋味。最后通讯兵卡佳带到消防队的楼顶,一幅由空战的弹雨和探照灯交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展现在斯大林格勒的夜空上,通讯兵支支吾吾地跟卡佳说通讯兵说我要带你熬过这漫长的黑夜,穿越这无边的痛苦与恐惧,我爱你,而卡佳在内心里是爱着他们每一个人的。爱是纯洁的白雪,爱是灿烂的朝霞,爱是不可预知的未来,sorry李健干扰我,影评写到八千字之后难免跑偏一下。
   
结局就不说了总之只有卡佳一个人幸存下来,我想在深夜里总结一下这些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看在我在电脑上连续爬了一天格子的份上即使再牵强的臆造也要请你原谅。那些士兵们身上聚集了象征俄罗斯民族,或者说全人类所共通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就是文明战胜愚昧的最后依靠。先说狙击手,他瞄着小狙击枪,见姑娘就春心荡漾,还傻逼似的露出猥琐的笑容,他所暗含的人格是积极与乐观的少年精神。指挥官格罗莫夫历经闪击战而幸存,又经历政治审查重返战场,他象征的是人类所共通的牺牲的勇气,这种可贵的品质保证人类在愚昧和混沌之中披荆斩棘。地铁工程师在电影开幕渡河时不断地向上帝祷告,他总能在年轻的士兵和姑娘之间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他的年纪足可以当卡佳的父亲了,所以这个角色代表的是宽容的慈悲。水兵的角色在电影不重,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把他列到封神榜上说一说,在电影最后一幕经过德军坦克对楼房的炮击之后,水兵微笑着对地铁工程师说我们要飞上天了,工程师说去上天堂吗,水兵说我们要当天使,联系后面你将看到的内容,我个人以为水兵的角色代表了俄罗斯民族对宗教笃定的虔诚。男高音歌唱家的人格比较复杂,他出身贫穷从小不守规矩屡教不改进过少年劳教所,后来在工厂劳动时被发掘出男高音天赋走上艺术舞台,电影中有不少他挥动铁锹和匕首如诗如画般轻快伶俐的打斗画面,甚至他在卡佳的生日晚会上找来不合身的西服弹奏钢琴,美妙的音乐和歌声飘荡在无情的战场上,他的品质是优雅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化身。木讷的通讯兵他即使被格罗莫夫殴打也面无表情,只有在和卡佳独处时才会害羞的微笑,他巧妙地改变炮弹弹道轰击到德军隐蔽的工事,是人类智慧的化身。最后只有18岁的姑娘卡佳幸存下来,她的角色代表的是人性的善良,好像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飞跃迷墙,善良会带人们穿越苦难找到希望。好像出埃及不能缺少摩西,也只有保持善良的内心这个人性的前提,才会具备以上乐观、智慧、勇气、优雅、慈悲、虔诚的品质。每个人都能在战争里找到自己的归宿,善良的卡佳会从战火中幸存,她的归宿是未来,她承载以上各种品质,传递给后人。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恩?王菲的赶脚?原谅我最后一次跑偏吧。
   
   提到父亲,本片的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父亲是前苏联国宝级导演和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1967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带着苏联出品的《战争与和平》上中下三集长片参加奥斯卡奖的角逐,终获最佳外语片奖。在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初试导筒时执导的是一部强烈质疑前苏联国家政策的战争片《第九纵队》。这部《斯大林格勒》倒是丝毫不含对意思形态的甜菊或挞伐,我觉得不错,甩了国内电影不止几条街的距离,就是坐动车也得跑个半拉月,看看国内拍的那些不二神探之类,只想说拍拍拍拍你妈逼的电影真的什么也不想说了,呼吸堵肺子,看电影堵脑子。之于电影的3D技术我不敢说,情节见仁见智,总之文学的东西是众口难调的东西,以上只是篇影评,仅表个人观感,不喜勿拍。
   
   PS.有些小槽我看值得吐一吐,电影刚开场的时候卡恩炸毁了油库,身披烈火的苏军战士迎着猛烈的弹雨冲向德军阵地,用我国著名散文家魏巍在课文里的话说叫“抱在一起,烧在一起,死在一起。”,唉其实我只想叹口气。米兰昆德拉那个老神棍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说东方的俄国人想向西扩张权势,西方的德国人想向东拓张领土,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在集中营里因为大便的坨坨体积过巨而堵塞厕所,被一同关押的英军俘虏强烈鄙视,一怒之下触电网而亡,昆德拉调侃说,哦其实苏联和德国的士兵都一样,都为了一坨坨屎而付出生命,生如夏花,死如坨屎。诸位可能不知道的一个历史细节是这样的,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苏联迅速出击占领波兰东部对波兰的主力军形成夹击,这段历史可以从波兰电影《卡廷惨案》里找到。9月22日苏德两军在波兰布列斯特举行盛大的联合阅兵仪式,双方举杯庆祝对波兰战争的胜利,阅兵之后德军撤离布列斯特,其实如果站在波兰的角度,德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一样都是biang的品质啊人品属于渣级。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似乎二者也确有其共通之处,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国家社会主义,其执政党都以工人阶级为先锋队,其政府都采取迫害少数民族的做法,外部侵略他国内部打压异己控制言论不断洗脑。就连电影《斯大林格勒》里卡恩对着他的士兵训话都说上帝就是希特勒,上帝在我们身边,镜头滑过士兵的列队背景上是斯大林的头像,极权国家都是披着不同外衣的好基友。卡恩对士兵们指着远处苏军据守的楼房,说“我们的苏联朋友在那该死的楼房里等着我们呢。”
   
   再PS.据说导演原本想请周润发来饰演一个中国士兵的角色,终因预算而告吹,麻痹的,莫非导演的想法是跟上面一样拉上我大宋朝跟着也一起挨黑吗?
   
   再PS.有些很好的影评值得推荐: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74945/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66160/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74797/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75176/

 短评

满怀期待看了超前点映 结果 3D有必要嘛 扣一分 二战题材里 还是我们的父辈最牛 你看还是人德国人拍的 还有!不得不说从头到尾脸盲 妄图以俄语德语分辨没戏 要命的是服装也分得费劲

8分钟前
  • théo
  • 还行

中规中矩的战争反思影片,大场面很少,视角很快就转到了以一幢住宅楼为据点的双方对峙,细节的处理还需加强。不过本片至少做到了让观众看到战争中的人和人性,“五个爸爸”印象深刻。配乐显得过满,这也许是商业片的通病。

10分钟前
  • 麦兜
  • 还行

新式的俄罗斯电影和老式的苏联电影比起来,制作更精良,情节更细腻,也跟好莱坞,但我还是觉得老式的有味道,有斯拉夫人特有的一代代传承的味道。

15分钟前
  • 深溪虎
  • 还行

不煽情能死吗。。。叙事能不能有点逻辑。。。各种嘈点。。。

16分钟前
  • lucisferre
  • 还行

很不错!场景逼真

20分钟前
  • Simao
  • 推荐

我对俄罗斯电影不甚了解,不过我最铁的俄罗斯哥们儿跟我说,这片的导演最近老拍傻逼片,还有俄罗斯对于前苏联的这场战役,充满了深恶痛绝,很多伤亡其实来自于政府的腐败!基于这背景,此片在俄罗斯不太可能大卖。于是发行方用心良苦的把它投放到中国,意在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里分一杯保本羹

25分钟前
  • 存在感个鸟
  • 还行

很难想象战斗民族居然能拍出这么娘炮的战争片,所谓斯大林格勒的保卫战,不过就是几个士兵躲在房子里面和一个姑娘过家家,故事苍白,人物更加苍白,而影片大部分时间还都是流水账一般的人物塑造,没有战争的残酷,也没有视死如归的热血,一切都是这么沉闷,两颗星全部给镜头和特效。

2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资本主义法西斯的阵地上,一个男人冲破阻碍去爱一个敌国的女人,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共产主义的阵地里,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这体现的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注重公平。两个阵地,两种性爱关系想象,这是影片在意识形态表现上值得玩味之处。

34分钟前
  • 还行

莫名其妙的毛子情结让我去看这昏昏欲睡的哒哒哒烂片,又被烦躁不得了又从没停下迹象的配乐吵醒。从宫城大地震莫名其妙的开始讲莫名其妙的故事,按传统,战斗种族很擅长在一个团队里进行个体刻画,可小邦显然没他老爸的本事,以为用伪3D就可以把敌我个性拉到眼前。还是拍布谷鸟、火线任务这些小战争片吧

36分钟前
  • seamouse
  • 很差

拿着票去看了试映,感觉砰砰砰砰同志你是哪个连砰砰砰砰砰姑娘我们一起干死德国鬼子砰砰砰我成年我参军砰砰砰砰啪啪啪狗日的俄国佬嘭嘭嘭大家都死了之后,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中途打了几局斗地主,不影响剧情连贯…

38分钟前
  • 小砂
  • 较差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感觉导演在规模制作上把握能力没有好莱坞的水平高啊,俄国人只打不死啊,有点主旋律的感觉

41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先不说电影品质,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中影你是故意的么?

42分钟前
  • Evenc伊文西
  • 还行

没白去影院看,超值啊!特效太TM爽了!要是国产也有此等,就算是抗日神剧都要去啊~ 不过……说实在的,故事内容有点毁容参半…英勇的纳粹“骑士”与俄罗斯失足少女之间的…呃…这…这……难怪首映日去看的二战老兵都怒道“泥马根本没这回事!”

44分钟前
  • Z
  • 还行

苏联佬用保卫斯大林的气势拍出了与之相符的电影

45分钟前
  • 老朱無電影不歡
  • 推荐

仅献出心中的苏维埃之魂。

48分钟前
  • 芥川郁离子。
  • 推荐

主旋律就要有个主旋律的样子

5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战争片里的狗血大成,五男爱一女,苏味太浓。最好看的是布景和调色。

54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太难看,小邦达尔丘克真丢他爹的人。不会讲故事我忍了,美术确实棒,可旁白那脑残的自嘲口吻真没法听,什么“他妈妈被纳粹打断右手,好在她是个左撇子”,还有,纳粹军官强奸俄国姑娘之后,导演居然还有心思凹造型,用油画般的构图、光线塑造女孩的裸体,真他妈没底线了。不看了,碎觉!

57分钟前
  • 老晃
  • 很差

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种熟悉的味道——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变形,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和模式在演变。对于这样的题材和片名,这个故事实在是有点太糟践了。【中文字幕实在是个灾难啊!我虽然不懂俄语,但都能看出来很多地方的字幕是在瞎鸡巴翻译!】

60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想不到俄罗斯能拍出这么好的战争片,还有小清新的爱情。

1小时前
  • 孙悟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