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看了《波丽娜》的绘本,再见就翻成了电影。这是波丽娜的舞蹈人生,却也启迪着、感动着每一条路上的我们。
尽管通过舞蹈学校的入学考试,但老师博金斯基的一句“你的柔韧性不够好”,让波丽娜心事重重。父母倾尽全力对她的培养,让她倍感压力。当父亲喜悦地说“我就知道,波丽娜会成为首席芭蕾舞演员”时,波丽娜面露黯然“不,我不会。”
舞蹈课上,波丽娜加倍努力,只期待能得到老师博金斯基的一点肯定,可博金斯基却从不流露出丝毫的关注。某天下课后波丽娜鼓着勇气问“我跳舞的时候,您为什么从来不看我?”“要是不缺课,你能跳得更好。”博金斯基侧面地鼓励她说。
这句话一扫波丽娜心头的阴霾,她热爱舞蹈,父母对她期许,老师也认可她有上升的空间,她生来就属于舞蹈,这一切都太美好了。跟随父亲去打猎的波丽娜山林深处看到了一只林鹿,仿佛是神谕降临,她默默守护着这个幸福的感受。
博金斯基的严苛教导,让波丽娜掌握了精准的控制力,却也被要求把自我隐藏在动作背后。“一定要让观众只看到你动作的优美,而不是吃力”、“你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敬重,让波丽娜紧紧追随着博金斯基的教诲,然而她却渐渐迷失。
“我感觉只是在串联动作,而不是在跳舞。”波丽娜倾诉着困惑。“真正的艺术家总是追求完美,只有时间能够证明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博金斯基回应说。博金斯基的编舞让波丽娜稳稳地抓住了芭蕾舞者的荣耀,莫斯科大剧院的录取书。
然而,一场国外芭蕾舞演出撼动了波丽娜,她被舞者的情感表达击中,这才是她理解的舞蹈。波丽娜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毅然离开俄罗斯、离开莫斯科大剧院,与男朋友一同进入法国艾克斯一家舞蹈团体,开始了对芭蕾全新的探索。
然而经年累月的训练,早让古典芭蕾成为波丽娜的一部分。编舞师利里娅的理念“展示力量、降低重心、热情真实”,与波丽娜古典芭蕾的特质“表现轻盈、牵提拉伸、克制优美”完全冲突。波丽娜努力揣摩利里娅的表达,却始终难得要领。
一次训练意外,波丽娜崴伤了脚踝,面对被剥夺的舞角、甚至恋情,波丽娜备受打击,而最让她失落的是,看着利里娅沉醉编舞时绽露的笑容,那是波丽娜抛弃一切仍求而不得的满足感。那一刻波丽娜认识到跟随他人是无法找到自我的。
波丽娜再次启程。囊中羞涩的她流离在欧洲街头。舞蹈培训机构、便利店、酒吧街……她寻找着落脚点。她终于在荷兰一家酒吧找了份晚班侍者工作。而白天则在舞者卡尔开办的舞蹈机构跳舞。卡尔对舞蹈拟态、开放的理解感染着波丽娜。
酒吧里扭动腰肢的客人、街上重逢相拥的老友、地下通道里匍匐爬行的乞丐无不激发着波丽娜的创造力。在卡尔的鼓励下,波丽娜为蒙彼利埃舞蹈节编排着双人舞。日日夜夜波丽娜沉浸在肢体缠绕、连接的表达中,作品风格日渐明朗。
父亲病逝的噩耗将波丽娜召唤回俄罗斯。父亲对她舞蹈成就的期待是充满爱意的沉重,长久地压在她孤独的艺术道路上:这里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她自己,在品尝着自己一个个选择的代价与责任。她默默站在博金斯基老师门口。
她在等待一个时机,能够向尊敬的博金斯基证明她当初选择的时机。终于她的编舞大获成功,她的自我坚持、不放弃本心终于帮她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时间证明了她的选择。她知道再见博金斯基老师时,迎接她的是他的笑容。
舞蹈亦如人生,为了见到林鹿,需要一个人走过那很深很远的路。
看了一部以俄罗斯著名舞蹈家波丽娜·塞米昂诺娃为原型的艺术电影《翩翩人生波丽娜》,很喜欢~
舞蹈者自传主题的电影不少,但这部在艺术处理上独具匠心,剪辑的处理很有特色。观看的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导演没有事无巨细的交代,很多情节转折和故事推进都是点到即止,需要观众很仔细地观察一些好似意识流的场景,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2个不同阶段的转化。
例如一些大的时间跨度的省略,从女孩学舞“1秒钟长大”到少女长成,是2个直接没有过渡的镜头;
一些场景的隐喻,比如为表现女主和第一个男友之间感情的裂痕,没有用太多激烈争吵的场景,而是男生深夜独自打开冰箱喝了一口啤酒,大家就明白了;
一些留白,比如自杀未遂后的出走,没有给为什么自杀做铺垫,也没有给未遂后重新生活留感慨,镜头直接就切到了出走舞团后开始下一段新生活;
一些造型的细节,比如女主在酒吧求职成功后,发型就有了刘海的改变,暗示这一段新生活已经进行了有一段时间;
一些环境布置留下的线索,比如结尾处,女主从为编舞者展示的双人舞中,一步步跳上了真正的舞台,完成了才华初露到获得成功的跨越,这过程中又穿插着重归童年的舞蹈教室,走向启蒙老师的那段长廊,尽头的老师和她对视着,而老师背后的墙上挂满剧照,其中一张就是波丽娜跳现代舞的舞台照,这里尽管时空界限模糊,但我们就知道了这是一场功成名就后的师生相会……
本片这种对背景信息大量省略的手法,有时候会给观众留下摸不着头脑的疑问,但很快就能跟随主角的节奏浸入到她下一个生活的坐标中去,就像冲浪一样,可能看不清对方在浪下的动作,但你知道她一定会再冲上浪尖,带你一起徜徉她人生的波峰波谷,畅快淋漓。这是我对这部电影观感最深,也是最喜爱的一点。
波丽娜暂且不长的一生,却已经历了很多人,几乎一辈子没有机会或勇气去经历的一切,被寄予厚望是好还是坏,很难抉择。人生确实是只靠自己,但领路人也依然重要,波丽娜在跌跌撞撞的旅途中(成长),少不了的是老师的支持和点拔;少不了的,也是父亲经济上的支持,虽然最后一家人没能够团聚在一起,波丽娜其实也算是被爱着的。巴黎街头流浪的时候,母亲的电话让人很想哭,那是很多在外的子女经常惯有的“欺骗手法”,为的只是不让家人担心。事实上,她很勇敢也很脆弱,勇敢是从小对舞蹈的坚持,脆弱是隐藏在这种坚持里面的不甘心与迷茫。她一直都是励志的,只是很少有人懂她,合租舍友估计就是她迷茫时最有力的支撑,两个人编排的舞蹈也美得让人泪目。雪地里,那一只悄然出现又悄然离开的小鹿,是波丽娜失去的童年也是她今日成长的结果,难过的,都会过去。波丽娜,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就是最美的舞者。
首先每天看一部电影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能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因为很多东西我没有见过,但是见得多了的话就会变得很平常。更多可能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少限制
这部电影呢,整体的基调偏像是老旧回忆的,色调蓝色或者灰度比较高的颜色,让我想到了俄罗斯冬天煮那个土豆,雪地,煤炉,冷,取暖,人们穿着暗色调的衣服。
芭蕾舞者的身姿真的非常的优雅,尤其是挺直的背,真的非常的好看。
最后那段舞蹈我没有感觉到有特别美感的存在,我觉得是因为:能真正感受到舞蹈美的只有舞蹈者本身,因为这是从他内心散发出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并且无限的安全,幸福与满足。
Polina提到不想要不思考,而去按照别人编的舞去跳,这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没有规范的,而表达更没有对错,无论是画画的表达还是舞蹈的表达。但却不能忽视她从小以来接受的程式化练习的作用,这些东西让他有基础,有物质条件去表达她想表达的事情。
电影中会有一些重复的音乐,还有重复的特写,比如说对于手的特写,还有,而当一个人沉浸在舞蹈之中的时候的背景音乐。这些估计是电影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吧。但是想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影是否只能局限于这些表现手法呢?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性,我很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我觉得,我不会这样选择。
最后一点Polina老师对于她说的话,用你的精力和决心专注,并且热爱你的练习
just a 芭蕾舞女演员平凡但执着的艺术追求中的个人成长史,体现的是“人”的艺术和自我成长。所有外界的经历和力量都塑造出了最后的“波丽娜”和她的舞蹈:柔软、优雅、力量、灵感与即兴自由。片里的舞蹈部分真的好有感染力!但是剪辑有一点儿散,一些故事情节会有些抽象,让人在剧情上有些转不过弯来。虽然主体就是讲波丽娜的个人成长史,但是中间剧情有些懵懵懂懂的还是会有点点难受。
这是第二次偶遇这个片子,终于看完整了,惊叹其内涵和形式。
小时候自己喜欢,加上家人努力支持培养,小姑娘得到很好的古典舞训练,并且展露了自己的天赋和才华。
后来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现代舞老师有句点评:你很古典,也有强大的内心。这注定波琳娜不会只是个重复古典舞动作的舞者,她要表达她的内心。
于是她去面试很多舞团,尝试不同的舞蹈风格,也观察普通人的肢体动作,终于,她从一个重复经典动作的舞者,成为了一个用舞蹈动作表达内心的艺术家。
她的父亲一直努力挣钱,希望她成为一个伟大的古典舞舞者。在回俄罗斯与去世的父亲告别时,她还去了小时候练舞的地方,她在门口徘徊踌躇犹豫纠结,最终没有进去。这是真正的告别,告别别人的期许,奔赴自己的内心。
这不是辜负,不是背叛。看到一个短评,她所抛下的和抛下她的,都将成就她。在最后的双人舞表演中,有之前朱丽叶比诺什让她做而她没做到的双人胯部贴合的动作,她终于做到了。最后这段双人舞,是她之前的舞蹈积累和人生积累的展现。
这是个不断找寻自己内心的片子。
人物都很美,俄国那段沉重中带着力量。要努力就对了,不管人生会如何
忠于漫画但处处去头掐尾以致于路人看完一脸懵,加了女主家庭关系的故事线很有野心却没必要,电影版这样改真得吃力不讨好。表演和美术倒是很用心。
可能相对还是更喜欢漫画一些,比较单纯也更侧重于波丽娜的心理探究。原著里几乎没有家庭的戏份,电影似乎是想给她的转变来一个“原生家庭”这样比较强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心理动机,虽然挺喜欢这对父母的,但是感觉原著更当代一些,更聚焦于青年对世界的渴望和迷茫,她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努力的傻妮子(她的姓发音跟“傻妮子”好像)而是一步步追寻、透过很小的缝隙去观察世界并且勇于把身体挤出缝隙而打开新的生活维度。原著虽然也有对应的几次转变,但似乎一直都是在跳芭蕾,只是不同的流派和方向,但影片似乎离开大剧院后都是现代舞。片中,原本最后男主是玩即兴的,最后也排演起现代舞来,只是编舞的不同了。影片戏剧性更强,但反而让片中人物的感情有些淡漠。
酒吧里顾客的随性起舞,角落里乞丐的匍匐前行,通道内友人的重逢相拥,都是触发灵感的编舞素材。波丽娜确信自己并不想跳古典芭蕾,不满足成为舞台上的白雪公主。她要做的是采撷生活里乍现的灵光,在码头的夕阳里,或是舞台的大雪中,蹁跹出自由的姿态。远离了父母,隐瞒了行踪,追梦的时候才会看见鹿。
算是不错的法漫改编电影,主线重心放在波丽娜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条线与她的爱情历程密不可分。对舞蹈表演艺术追求的转折和探索私心非常喜欢。情感与环境的描写充满真实感,很有生活的味道。在俄罗斯学习古典芭蕾与之后来到法国寻找新舞蹈表演形式两个阶段镜头打光和调色有着微妙的差异,有趣。
摄影好棒好棒!虽然不是个励志故事,但看完总觉得又有继续下去的勇气了。
艺术家的瓶颈与成长,平铺直叙缺乏特色,塑造的人物其实也没立起来,电影里的编舞不错。比诺什真是能驾驭各种角色。[C+]
控制情感,追求完美,亦或激情外放,表达自我。电影比原作加多了走私老爹的线索,为了贴合乌克兰国情?
3.5⭐ 芭蕾老师是il concerto的团长啊😍…电影又回到了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的争议,到底舞步是为观众而表演还是为自己而表演呢?是悦己还是悦人更重要?我觉得古典的更美,可是现代舞坚持要舍弃这样不真实的美,于是大家都看不懂了…
我最喜欢的结尾的样子,还有女主“observe”那段蒙太奇啊啊啊啊。中间有一段确实太平了,有种感觉是直至第一次即兴动物舞蹈她才真正爱上跳舞,一旦起舞真的汗毛倒竖,到后面盛开了所有的生命力
芭蕾梦想精彩人生 勇敢前行倔强舞者
第二次到Casino的Volpi厅看片,以为是关于现代舞明星的纪录片,结果是一部从Boishoi跳到Aix再到安特卫普的实验芭蕾剧情片。
我喜欢Aleksei Guskov
镜头带着俄罗斯人的唯美和法式电影的写实,精彩舞蹈场面太少了点,但是结尾的双人舞真的感染力很强,只是中间的过程过于偏重女主的心理描写与特写,故事本身比较弱。作为舞蹈演员而非电影演员,女主角的表现足够有灵气了。
舞蹈之路上的徘徊,那些看上去“愚蠢”的决定或许都是人生中的养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比诺什那几下舞真不行……
主角的迷茫和观点变化都挺平淡的,也许是想完全通过舞蹈表达出来,然而并没有。
一场舞蹈的梦。
莫名其妙的电影
本来想先看漫画的...受挫的芭蕾舞少女在现代舞中重拾艺术,前三分之二少女经历部分过于平铺直叙电影语言缺乏特色,但是找到男舞伴开始热烈创作后很好看所以还是跳舞好看。
那些她抛下的,和抛下她的,都是生命中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