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期宣发带着期待以为这会是一部男性导演讲女性主义、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女权意识的独立纪录片,但影片更多呈现的是女性与原生家庭、父女关系、母女关系、生死与性的自述性思考,这也是看完之后我略觉得片名有投机取巧之嫌的原因。
若是讲女性,把女性的多面向囿于家庭关系的不幸中,片名则狭隘了;若是讲女性的原生家庭关系,片名则宏观了。
但导演的出发点是不定义访谈主题内容,故我们只需要跟着主人公的叙述让意识在头脑中流动便好了。
导演在访问了近百名女性之后,选取了其中两名女性作为主线,辅之以其他访者的零碎叙述片段,全程自述无篇章标题甚至没有转场,刹那间仿佛把我带到了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但也正是导演的真诚、不设限、不设记录主题,甚至一字不加一乐不配不带意识形态,才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访者背后更深刻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一部女性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对于自由意志和人的宿命论的探索,想在记录近千女性口述史的过程中通过共情与感知拓宽自己的边界。
推荐给大家有机会去看看。
影片内容略为压抑,应激障碍者作好心理准备。
关于女性,究竟有多少了解?时间的长河当中,女性这个身份很多都不会被认知,被了解,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语境下,女性的渺小和卑微仿佛从出生就自然的套在了她们身上。所有可能性侵,家暴,同性恋等等问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都是不具有影响力甚至空白的。没人愿意表达,没人愿意发声,也没人愿意去了解。人们更期望去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物,封锁在自我的信息茧房当中无法自拔。而影片沉浸的自述仿佛撕开了一个被隐藏已久的伤口,把女性所面临的事情全部都暴露无遗的展现在大荧幕上,简单而又真实。
影片当中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属于第三者的位置,只是静静的听着她们陈述,陈述那些还历历在目的过往,阐述的大都是离我们认知甚远却又发生在大都女性身上的事情。感触最深的是经历过的人产生极大的共情,未经历过的人却又陷入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影片中几段真诚的讲述,让对女性的认识又添加了无数细节。
关于影片的拍摄细节,我认为沉浸的自述并不能很完全的把观众带入她们的故事当中,得到共情的人会非常喜欢,而对于那些没有认知这些问题的大众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也很难很大力的撕开这一个社会伤口,它可能很难改变什么,只是可能让同情的人更加共情而已。所以如果有下续的话,希望可以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让观众感觉到原来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身边。更能够把这个口子撕开,把问题挖出来给观众,也更能社会层面对于这层面的思考与认知。
仅个人拙见,期待下一部电影的放映
导演说,他的控制欲没那么强,所以这部片子个人认为已经是能做到的最真实的纪录了。这部片子它只是在真实地记录几位女性的自白,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展现了,如导演所说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是什么样子。”
导演说,他的控制欲没那么强,所以这部片子个人认为已经是能做到的最真实的纪录了。这部片子它只是在真实地记录几位女性的自白,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展现了,如导演所说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是什么样子。”
因为这部片, 这辈子第一次想尝试写写所谓影评,但本人自认肚中没有一滴墨水,思想高度也不够,并且本人记性极差且主观意愿强烈,所以在写这篇的同时已经记不得片里的很多东西了,而记得的部分有可能记忆已经发生了歪曲。想写的初衷是想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他人谨慎浏览。
这部片里的各位女性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过各种笑。
除“性的愉悦”小姐姐之外,其他人的那些笑容反而是我最畏惧看到的,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的那些笑容,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肆意的笑容:那些笑,都是她们的故事讲述到最痛苦的点时迸发的笑,笑的同时伴随着眼神游移、脸上肌肉抽动、语塞卡壳结巴无法继续讲述,大多伴有伸手试图捂住嘴的动作——因此我把这种笑理解为,是她们对最难以启齿的、最不愿面对的、最痛苦的部分,因讲述到这些部分时的对自己的情绪暂时性的小失控,引起的失去作为自我保护的表情管理的掩饰性的笑。这些笑容是在我观影过程中,最让我共情感到难过和实实在在的痛苦的。她们每笑一次,我在心里就抽动一下地疼。
说说我的观影感受吧。在未看之前,我大概猜到影片的内容大概率是女性遭受的各种难题,但我没想到的事是影片所要真正表达的并非想要聚焦放大女性的痛苦。并且它很简单、很平和地仅仅只是记录镜头前的女性都说了些什么、
当大姐说平淡地说,她觉得,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也许都是一部苦难史的时候,我的心情真的非常复杂。我在思考这句话。我想她的、她们的生活几乎都可以算得上苦难史;但是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生活幸福美满。但是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都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每个人都有被纪录的意义和价值。
当你想要看到某种引人入胜的女性成长故事,想要听到更新锐的女性主义观点,那么这部纪录片通通没有。有的只是女性真实坦诚的自述,有的只是对过往经历的追溯——那些黑暗痛苦的片段或风轻云淡的瞬间。然而你会被片中女性具体而微的成长经验和情感流动所冲击,你会努力地想象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并感到共鸣,也为她们感到心疼。她们在性别的、原生家庭的和自我的身份和角色中体验着,也试图突破着,展现出女性情感所特有的细腻复杂,以及精神中独有的坚韧丰满。
就像导演所说的,他不想在片中输出某种特定的观点,就想把女性最真实的讲述呈现出来,而影片本身比所谓某一观念道理要更丰富。的确,导演的这一零度介入的开放式表达引发了每个观者的思考和表达欲,最有意思的也正是影片放完后,大家接连不断的发言、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执,它们更像是影片的社会注脚。
发言比较多的是女性观众们,她们能深切感受到纪录片中女性所遭受的压抑,并且也引发了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反思。有个女生很佩服纪录片中的女性竟然能够如此坚强地面对这些糟糕的事情,并好奇她们现在过得如何。有个已婚且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大姐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深感当下的氛围从未真正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也没有真正保护女性的权利。她在数年前为了爱情嫁给了现在一无所有的丈夫,然而婚后,丈夫开始暴露出自己的自私幼稚,比如想要把女儿送回十八线闭塞城市作留守儿童,大姐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所以坚持留在广州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然而丈夫却卑鄙无耻地说:你当初不应该嫁给我,害了我,也害了你自己”。我听后,十分诧异,更无比心疼大姐,大姐该有多后悔嫁给这样怯懦无能、狭隘短视的丈夫?或许是太艰难、痛苦了,大姐说着说着不禁语气激烈起来....
场上的男性也纷纷表示出对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的尊重和认同,并承认女性视角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了世界,也更了解了身边的女性——她们日常中经历的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折磨。这是令人欣慰的。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火药意味的争执,有个别男性略微表达出了对女性痛苦的轻描淡写,很快被“群起而攻之”。但我想这位男性大概也不是没意识到女性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只是可能无法真正理解或真正共情到这些痛苦是多么不可忽视的困扰。刚刚看微博还看到,西安疫情隔离点中的一个女性向陌生男子哭诉地讨要卫生巾,这种切身之难男性有尝试去共情吗?
或许有些男性看了之后,会比较纳闷,我们男性哪有那么糟糕呢?不也有很多幸福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吗?这里如果有控诉、批判的话,当然指的不是个体男性,而是背后由男性继承的父权制社会,它们在制度、文化、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都对女性造成了系统性伤害,对女性权益和女性价值视而不见。像在场有个女性就提到,她的女性朋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曾遭受过性骚扰,这点我也十分认同。我小时候就遭受到露阴癖男性的侵扰,那时候自己还在上小学,全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长大了自我接受了更多的性教育后才明白。后来和周围的女性朋友一交流,才发现大家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女性要遭遇这种不堪的事情?为什么我们遭遇了,却无法很好地定义、理解这种事情,并进而更好地保护自己?这难道跟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不是有深切关联的吗?诸如此类女性身份之下的不幸遭遇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各个种族肤色。但社会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何止女性?那被工作伦理反复剥削、压榨的广大劳工们不是吗?被庞大的国家机器碾压到必须沉默的人们难道不是吗?所以女性的困境不仅是女性才会面对的,更是人本身的灾难。
当问到导演,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探索女性,发掘女性的价值的?导演意味深长地说:我发自内心地热爱女性。当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这种发自内心地热爱女性,关心人本身该如何活着的人时,世界或许会慢慢变好吧。
车礼司映画你我身邊的「女她」+ 導演映後。过去的云淡风轻和当下的鲜活感受。初衷是想听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想讲什么,导演什么也没问,条件:你愿意坦诚地讲,肖像授权需18岁。第一次讲述自己生命经历的鲜活的真实感。剪辑是跟随作品的核心—情感。观众1.:以为是看女性主义的片,但好像看了个“父母皆祸害”的片。观众2: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需要社会事件的推动。导演本来只是想做访谈,并没有想做一个主题性很强的纪录片,他没有掌控欲,对方主动来找他,对方愿意讲,他就愿意听。开头的片段是导演剪辑前把访谈稿件打印出来标上关键词,看到节奏按节奏剪辑。真实电影:主观范围内不介入。观众3:想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经济独立有家庭和小孩后跟父母的关系和当下困境是什么?想更全面地看到女性成长的故事。观众4:大姐的诗意化讲述感受,北影女孩是被动意识,有些故事戛然而止,其他片中女性的共性和差异化不够。感觉有些内容缺失了。导演初衷是想探讨人的宿命论和自由意志。观众;那为什么只拍女性呢?导演:因为我爱女性。观众5:女性的力量是生的力量。一般男性在丛林法则社会中不想承认自己是弱者和受害者,因为会被否认和嘲笑。…省略N个小时观众对导演和电影主题的质疑以及对女性女权主义的讨论battle。
观影结束的讨论,很多人表达的诉求是:
想看到女性力量的一条路,或者说是女性力量的模板。
我觉得坚韧、治愈、孕育生命也是力量,但不是年轻人想象的那种FOREVER YOUNG无坚不摧的力量。
可能因为坚韧、治愈是相对伤害的,在慕强的语境下,伤害本身就是弱的象征。
从我个人看来,力量是没有性别的,虽然过去的几千年几百年历史里,权力顶端站着的是男性,但不代表男性就代表了力量。
我先想到的是南岛文化的<海洋奇缘>,但这个故事似乎有点太过于童话;波利尼西亚的社会族群,和现代生活也有点远,再后来,我就想到了大象。
大象、鲸这些有着悠长生命的集体动物,族长都是女性,她们有着怎样的特质呢?
聪明、有力、健康、幸运、坚韧、有公心?(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默克尔MUTTI)
族长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为一个族群寻找正确方向:聪明或者幸运;
维持自己的地位:有力、坚韧;
获得族群长期的支持:健康、有公心;
我相信有的人一定可以走成这条路,同时她一定会是少数派;我们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力量获得存续?或者说我们要面对的困难有哪些?
1 雌性竞争的独立性;
雌性竞争策略和雄性竞争策略的不同,雄性竞争是结为团体让对方直接死亡抢占资源,而雌性竞争在父权主义体系下挺内卷的,互相拉踩普遍存在,毕竟作为资源来源的优质父亲就这么多,而人人都是慕强的。
2 现行状况下的财务状况不良;
如果女性踩在40岁前生育(可能还不止一个),所消耗的时间精力非常巨大,如果还要工作育儿两边平衡,很难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获得经济成就。
3 女性育儿本能,少子化形势下的军备竞赛;
现在很少有女性生好几个孩子的,孩子越少风险越集中,女性处于母亲的本能,投入不设上限导致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
4 风险厌恶策略和社会期待、教育策略
(上班开会摸鱼写的,越写越冷越絮叨,此处待续)
-------------------------------- 分割线 --------------------------------
以下是观影过程中的笔记(以下涉及剧透):
1 什么是性别才有的
看到一半觉得,其实这些叙述和性别关系不大,把角色换成女大部分也成立,除了:蓝衣小姐姐睡衣被注视;模考小姐姐被扯衣服?现在想想其实也不一定,男孩子被脱裤子也是屈辱的吧?
那什么才是和性别相关的?
我觉得关键字是母亲,人因性别最大的不同是在产生生殖差异,进而在家庭职能上产生了差异,所以才存在了母职惩罚这个概念。
2 很多伤害的核心是婚姻的不幸
婚姻的不幸对女性影响更大,为啥?是因为女性才是婚姻的核心么?是女性的付出更多,淹没成本更高么?
3 小朋友的学校是笼子么?
蓝衣小姐姐的叙述(姥姥的问题),一瞬间觉得她像金丝雀,第一反应是这孩子被教育得很好;后面发现是这个家庭就是这样的关系。(此处待展开)
4 葬礼不哭不被理解
个人角度来看,在太大的悲痛下面其实是哭不出来的;但是,有时候社会行为上要求个人和集体行为的一致,特别是小地方或者欠发达的地区(比如投名状和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
5 死亡是很重的么?
其实是,以至于大家都不想去面对,爷爷说你来看我也没用的时候,旁边人的说法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想起电影<别告诉她>),不仅是中国很多有大家族的地方都有这样的习惯,比如墨西哥和南美洲啥的。
还有那个黑衣小姐姐说她老公的故事,希望灵魂存在,我想是寄托了不割舍的情绪吧。
6 蛇梦的意义
中间有点困惑蛇梦是指什么,后面的感觉是黄衣小姐姐在家庭中和母亲认同更多,承担了母亲的情欲,这个情欲对象是她父亲。
个人感觉北电表演系的小姐姐在面对镜头稍微有一点“表演”的状态(没有在judge这种状态的意思),能对着镜头坦诚说出来已经很有勇气了。加油!
男性走近女性主义的第一步,闭上嘴,面对她,倾听她。
也许可以试着出个声音介质版本
“他”的不在场,让“她”的表达多少还是私密的,其实越私密这种存在越强烈,比起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私密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自己的本我的驾驭,既作为叙事主体,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目前现实的情况是,女性的发声是第一位的,但是希望以后这种第一位能退居,发声成为再普遍不过的事情,那才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唤醒。
仅仅是面对镜头的平静的讲述,也充满力量。揭开曾经的伤痛,诉说那些不堪的回忆,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遭受那些创伤的年纪,大多女孩只能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些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会伴随其一生。
额,唔,额,算了……
这些女孩都是勇敢的,他们对于过往的释怀,真的让人敬佩。
第一个姐姐的叙述过于饱满和完整 以致于其他人的故事都像是缩影和片段 看了访谈导演说一开始是打算给这个姐姐单独拍的 如果这样会更有意思一些(真实的故事好动人(
首先主人公的经历和自我斗争是值得尊重的。但用个人经历去臆断集体,用主观意识去换位客观并不叫做觉醒。以及大段的主人公经历抖出无非是为了博取同情,并不能掩盖片子本身意识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就硬蹭《女人》吧,哦名字还蹭《女他》
是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的纯自我视角的纯女性表达,其中的真诚难能可贵。
不错啊!
开头是以近乎以一种直面痛苦的残忍看下去。看完长长叹了一口气。黄衣的女子故事讲得诚恳。这漫无边际的夜啊,显得她的衣服在反光。她好像比其他人都更清醒一些,也更不拧巴,没有修饰和太多的剧烈的情绪。文学和哲学隐藏在她对痛苦的讲述和对生活的理解里。和已婚男子偷情之后写小时候的蛇梦还有与父亲发生关系的诗。「我觉得我比我现在青春的什么时候都要好。」
最佩服能在化轩面前坦露自己的一切的女性们化轩有一种魔力,你们也需要出口
讲述。看见。
坦蕩蕩,血淋淋,越是慟哭哽咽著訴說的,越是冷眼旁觀,越是故作輕鬆地表達著,越是深沈思索。在有些雜亂的編排中提煉重點,聽她們聊她們的故事,關於她,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妻子,關於女性,電影顯然是女性主義的,卻又沒有被框死在女性主義,在一個個苦難與經歷的故事後,有人的女性意識覺醒了,有人則不,她是她,她也可以不是她。
感同身受,某个时刻似乎从她们的讲述中看见了自己,也泪流满面,也痛苦狰狞,也遗憾坚强。可最后我们都选择了面对过去……小时候总是看不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抗争什么,可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东西太沉重,以至于真的明白反而更痛……
映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主动提到片子里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没有必要急于强调甚至澄清这是性别的共性,曾经我也疑问是否用人类共性来传达女性思想会容易被人接受,平权对两性来说当然是共同进步。但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你主动用共性模糊处理差异时,相当于抹去了女性除共性外的另一面。不要忘了,这部片可是叫女她啊…
补标 @柏林线下放映。其实导演(男)压根没想过什么feminism,就是因为“热爱妇女”想拍一百个女人,没想到来报名的那么多女性,第一次见面就在镜头前缓缓吐露自己的过往人生。作为视觉人类志的意义足够重要。
敬佩片中女性讲述的勇气
女性主义的华语纪录片,看过之后更能理解波伏瓦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