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啥,看完了以后真的挺有感触的!钢筋混凝土堆积的都市里,有谁去留意到你身边的人。尤其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时间这个王八蛋带走了我们最初的激情,给了我们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生活。男主和女主不是偷窥别人,而且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对面楼上的寡妇也是看到了自己幻想后的未来的样子。虽然是短片,但是真心觉得可以思考的东西真的不短
我们不可能永远把脸埋在对方身上,
也不可能隔三差五派对狂欢到后半夜,
我们不可能永远享受22岁,
我们会衰老,甚至意外死亡,
可怕的是死亡有时比衰老来得还快;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现实又乏味,
为开支精打细算,为车房贷压缩理想,
要给婴儿换尿布,半夜三点兑奶粉,
我们要照顾彼此的至亲,
要为共同的生活牺牲一些甚至大部分小我,
我们对彼此的爱慕赶在身体腐朽之前变质,
在那时我们终于相视两厌。
... ...
我们开始怀念年轻和逝去的活力,
前后步入更年期,
对彼此的身体感到厌倦,
也会偶尔艳羡别人的生活,
会忘记最初爱上他/她的原因,
对优点视而不见,反而把缺点放大,
会忽视枕边人的身心需求,
忘记通过性这个出口表达爱和释放
好像婚誓里的那个明天不会再来了。
... ...
我们能记住20岁的激情,
就要相信40岁的陪伴,
优点让我们恋爱,缺点才让我们相依为命,
理想被平凡吞噬,可不凡都是平凡造就的,
不要总在别人的苦难中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好,
我们拥有的, 也是别人艳羡不已的,
希望我们永远是彼此眼中20岁性感美丽的车祸。
短短20min,主题明确,故事清晰,发人深省。
邻居的窗里是别人的生活,而我们好像都羡慕别人的生活,那里有年轻人干柴烈火的sex,有中年人养可爱宝宝的幸福,有青春的活力,也有事业兴旺的生活。但是那里更有病魔的折磨,岁月的摧残,中年危机的压榨。
立足当下,沉浸生活,看向 自己 的未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美好,才是应尽之事。
《邻居的窗》是一部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作品。该片篇幅短小,仅20min,且不具备强烈的戏剧性弧线,甚至可以说是反戏剧化的,但它以有机的线性的逻辑链和人物关系间的二元补衬阐释了一个普世的宏观主题。影片的结构围绕着“窥视行为”来展开叙述和建构的,而这种“窥视行为”又不同于希区柯克《后窗》中的窥视(尽管二者窥视都是由自身的能动力量所驱动的),即最终目的并非指向邪恶性和罪恶感,而是向阐释性的领域所进发,因此这种“窥视行为”就被赋予了拉康“凝视”理论的指称意义。
小客体的凝视及幻象空间
影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出场人物少、情节节奏快、叙事空间局限于某一封闭的场景。这种结构下空间造型往往以高度主体化介入叙事场域,带有明确的叙事指向,发挥着公共空间的叙事功能,典型例子如程步高的《新旧上海》。该片中林立的高楼群可看作是无数的坐标系,而主人公一家与对楼的情侣则为坐标系上的两点,他们之间连成一条直线,彼此产生关联,并藉此构建出一组平息对照的人物图谱,同时也形成一组“互动词”关系。在此结构下男女主的窥视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色彩,窥视的视线从男女主(尤其是女主)的部分认识视角出发,投射在“被窥视者”身上,企图进入对方的认知空间,以期填补自身的认知建构,但“窗户”作为认知的框架,阻止他们进入对方的认知(但在结尾女主下楼,打破了窗的限制,并最终填补了自身缺失的认知)。同时我们注意到“被窥视者”的形象或行为在窥视视角下被彻底主体化了,而这种主体化并不源于男女主实际所见的,而是他们想象补足的一部分。同时这种主体化充满丰富的力比多投入,从而显得主体过剩,我们从主体过剩中看到的运动并不属于电影的“缝合”机制,即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使过剩被驯服了,并被明确置于主观--客观的镜像关系中),而是拉康所谓的“作为小客体的凝视”,它属于主体影像的一部分(女主一开始观看的影像),并避开了镜子般的对称关系(女主认为只有自己在窥视对方,而对方并没有窥视自己),被客体化的正是女主的凝视,小客体由欲望引入,成为“客体的欲望”,并随之建立起一个幻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女主将自身的欲望(想要得到的)幻象成对方完美无缺的形象,反之对方的凝视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幻象空间。
小客体之丧失及“斑痕”
在齐泽克的理论中,“斑痕”是使自然化的表象变得非自然化的一个“突点”,它将纯粹外在象的小客体彻底变得“空无”、“丧失”,它把“幻觉”与“现实”割裂开的裂口消除了,“幻觉”崩溃与“现实”融合为了一体,而影片中的这个“斑痕”就是对楼男主人的死亡。通过这个“斑痕”,小客体的凝视丧失了,女主从幻象空间中走出,与对楼女人相视、拥抱,女主此刻才意识到“窥视行为”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度的,认知的框架被打破,女主的羡慕对象其实也在羡慕她的生活,我们通过主角视角所建立起来的“全知叙述”被颠覆成了“限制性叙述”。这个结局在某种层面上是阐释性的,它将我们一开始建立起来的认知转送到了另一个参照系上。“斑痕”展现出了事物的全貌,于是一切都不再是它看上去的样子,一切都理应具有某种补充性意义。小客体的丧失驱动着女主由一个普通、庸常的女性变得彻底崇高化,这种崇高化的特征一方面来自于她天然的母性,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还有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另一个女性的情感补衬。
——浅析短片《邻居的窗》
这部奥斯卡真人短片由马歇尔.柯里执导,给人们讲了一对中年夫妻窥探、羡慕对面邻居的年轻活力,直到对面邻居的男主人病逝,中年妻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生活竟是别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珍惜自己所拥有,你所羡慕的人,说不定也在羡慕你。
生活的琐事,满身的疲惫。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刚从外面回来的一段中,导演运用大量跟镜头和固定镜头来拍摄中年妻子和丈夫之间的状态。妻子忙里忙外,丈夫坐在一旁与人通电话。这也许是许多人结婚后的现状,在家庭中往往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戳中许多观众的现状,生活中的琐事压的人透不过气来。一动一静,导演巧妙的运用演员的场面调度,让整体画面更有对比性,增加了画面感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疲惫感,生活中的琐事无时无刻不挑拨着妻子敏感的神经。这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妻子羡慕他人的生活,殊不知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两个人的生活未有留白,也无未来。导演运用妻子的主观视角来拍摄对面那一户邻居的生活日常,画面没有留白,预示着邻居家的男主人之后的命运,也在不动声色的给观众无形的压抑感。两个人的生活有留白,未来相互扶持。导演在短片的结尾用固定镜头拍摄中年夫妻俩所在的窗户,房子占画面的一半,夜景占一半,与前面邻居夫妇俩的窗户进行对比,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告诉观众,平平淡淡的幸福难得可贵,那些生活中被自己所忽视的幸福,可能是他人一辈子都羡慕追寻的生活。
一冷一暖,宛如分割线般切开对面邻居与中年夫妻的命运。导演在对面邻居的男主人去世时的家里用冷色调,而在中年夫妻的家里用昏黄的灯光作为灯源营造温暖的氛围,也行处在其中的中年妻子并未感到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有多幸福,但冷暖的分界线却悄然的告诉观众,你曾经所羡慕的,不过是过往云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生活。人总是贪心的,不满足于现状,也行到最后的这一刻,中年妻子开始醒悟,原来曾在自己眼中平凡又琐碎的日常却是别人一生都无法追求的幸福。
幸福就藏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别等到人生将至回忆时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幸福就藏在身边。
窥私欲是人性中的重要环节,它象征着人们对他人隐私的好奇与探视。同时也带来了罪恶与风险。因此,在《邻居的窗》开头时,我曾以为本片是一部偏重悬疑的类型片。但恰恰相反,本片却用结尾对话反转,为我们交上了一张温情的答卷。正如卞之琳诗中所写:“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我们凝望的主客体相互置换时,或许能发现自己也不 曾注意的缺失的幸福。 为突出影片这一主题,导演在镜头呈现与情节设置上均有独特的巧思。 一 欲扬先抑的情节设置。 为了在结尾时表现主人公一家人琐碎的幸福烟火,在情节呈现上导演选取了欲扬先抑的方式首先突出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导演在此类情节中也运用镜头进行了许多个性化处理。如开头第二场戏中,丈夫打电话与妻子照顾孩子的镜头交替剪辑,丈夫使用全景镜头而母妻子多为中近景,一定程度表现了丈夫在家庭管理这一角色上的疏离。同时,导演有意拍摄妻子望向丈夫的镜头,而丈夫却未曾如此,也表现他在夫妻交流中角色的缺位。因此,家庭矛盾的爆发就愈发合理了。除此之外,导演子女、年龄、工作等方面的矛盾也做了提及,多方渲染幸福的消逝。正是如此,结笔镜头我们以旁观视角看他们一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悲伤与争吵并非源于缺失幸福,而是忽视美好。 二 反差留白的镜长呈现。 作为本片的核心矛盾,主人公与邻居一家形象反差通过镜头有较好的呈现。1、年龄。为表现这一反差,导演十分大胆地直接展现了年轻夫妇性生活的镜头,也给予了剧中人物与观众双重冲击,通过光线的黯淡表现夫妻间年龄与欲望的冷淡。二、家庭。两方家庭氛围差距作者以色调进行了区分,虽然年轻人为冷色调而夫妻为暖色,但冷色调以其更更分明与鲜丽的色彩代表美好的活力,而暖色则显得昏沉,反而如夕阳般为家庭增了一份衰颓的压力。三、疾病。两个家庭间的正反关系由疾病这一设置进行了转换,本片在这一部分安插了三次窥视镜头,与之前所有镜头相加一样,体现这转折的重要性。在老去前青春已被疾病夺走,幸福背后的晦涩也强化了主题。 三 温馨动人的音乐表现。 本片在主题呈现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不止有女主与邻居最后的对话,中段以音乐为基点的蒙太奇也犹为关键。夫妻争吵后,温暖的歌声响起,在生活的苟且中女主人公不时望向邻居家,满是渴望与遗憾。而民谣风格的乐曲在此时恰到好处进入高潮,温情与冷淡交织在一起,影片开始奠定的冷漠基因最终向温情过渡。 一次次窥视中,我们艳羡着又渴望着,就像中国教育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困境一般寄希望于他人拥有的价值。但幸福从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得的,你越是窥探而渴求,那面玻璃越容易成为一面镜子反面映射自我的不堪。 我渴望的,或许是你的习以为常。
人生就是这样羡慕来羡慕去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放很多地方都适用。虽然这个的最本质的立意估计不是这个,但我只想体会这个立意。
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邻居的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077777 ——《后窗》的现代家庭生活短片版。你羡慕别人拥有你缺乏的,别人也羡慕你拥有他们没有的。
镜头的存在感太强了,削弱了影片的真实力量
仿佛当你知道你是被羡慕的对象,你的心情就好了很多,你看换个角度看世界,一切都变了,心态决定一切。我信你个大头鬼!今天锅里就没粮了,听说你也没饭吃并不能让我感觉自己不饿,也并不会让我感到宽慰。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用2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生活感十足的故事。由于短片的时长所限,因此以往很多佳作都会采用比如快节奏、悬念丛生、反转剧情等手段来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尽可能地让人全程精神高度集中,而此片则恰恰相反,它用十分舒缓平稳的节奏,在前期吊足观众胃口之后,最终完成了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惊喜的故事,这种平铺直叙甚至有些反戏剧化的操作,从观影角度来讲无疑是让人略感失落的,然而,这部短片的深刻立意弥补了它剧情上的不足。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探讨了人类情感中非常普遍而又相当敏感的部分,任何人都会有对于自我环境的乏味与对于窗外世界的向往,人们互为彼此的围城,而真相往往是,你向往的未必如你看到的那么好,你拥有的也并非如你认为的那么差,学会珍惜,尝试着去享受存在,他者即是地狱。
今年的短片烂到极致了
The National - Nobody Else Will Be There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你总觉得别人幸福,其实你才是最幸福的。你羡慕他们,其实他们也羡慕你。
别人的生活再好也是别人的,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才最算事。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生活和世界吧,还会比这F**K的2020年之初更糟的吗?
算是个很温柔的片子,你正在经历折磨的生活琐碎,是别人望而不得的美丽人生。
你站在窗前看毛片,毛片演员在片场看你,主角在台上激情四射,你是配角却拥有真切的未来。
本以为结尾有个反转,结果最后端来碗鸡汤——你馋他家肉他馋你家窝窝头,所谓各有个美好各有各心酸巴拉巴拉,道理挺好,但这汤闻着有股酸馊味,仿佛说你失去的只是性生活,他失去的可是一条命哟。承认有人比自己活得精彩有那么难么。
这几乎就是影像化了的卞之琳的《断章》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窥视生活的相对性,彼此羡慕的激情与幸福,记得就如缆车前往Roosevelt Isl路过的大楼我们曾说过假设;这也算是我看过最贵的电影,20分钟短片$16,每分钟的价值都有八毛钱…..(上一部享此收费待遇的短片是去年的奥斯卡提名短片Lifeboat (2018));纽约本地电影是一方面,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导演Marshall Curry前作是同样去年提名的短片A Night at the Garden,因此这部充满戏剧的短片如果明年获提名或获奖我一点不会意外;
早上看直播的时候听成了the neighbors' widow ...
不知怎么的就给了5星。最平淡普通的纽约人生活,一个街道两扇窗,却不禁让我思考我们这样辛苦、带着情绪地继续到底是为了什么。配乐非常好。
好喜欢开放式厨房!(搞错重点
后窗再现,你在窗前看我,我在窗前看你,忍不住的窥探,各有各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