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
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
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谢谢先,抱歉随意用了。正值1933年。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谁会想到80多年前,一位英国记者的亲身实践会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意外的共鸣感。这位英勇的吹哨人是第一个向西方社会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记者,他无情地戳穿了前苏联政府极力掩盖下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从而露出斯大林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更启发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出经典的《动物农庄》。这位寂寂无名的记者及其鲜为人知的经历成为这部人物传记片的焦点。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擅长拍摄犹太人故事,而作为经历过“布拉格之春”的知识分子,她拍摄的苏联题材作品也是一针见血而带有尖锐的批判意识。影片中男主角摆脱官员监视,偷乘上铁皮火车深入乌克兰集体农场的经历惊心动魄,残酷的饥荒刻画令人惨不忍睹,足以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
这个具有惊悚意味的政治题材令我联想到前几年好莱坞颁奖季的《模仿游戏》,然而,这个记者本身并没有太多闪光点,没有复杂曲折的身世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而无惧权威的典型青年,他追求事实真相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所以他在乌克兰农场的见闻是影片最有份量、最具震撼的一幕。相比之下,这个主角的塑造手法跟好莱坞的方式相差无几,似曾相识的情节套路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导演霍兰近年来拍摄太多美剧所致。现在看的是两个小时的重剪版,据说去年在柏林放的版本长达2个半小时,政治惊悚片的节奏感全无踪影。这个剧本没办法深入挖掘主角的内心矛盾冲突,因此无法像马力克的《隐秘的生活》那样带来令人反思的时刻,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面对极权威胁的遭遇。导演霍兰或许意识到人物刻画的单向性,于是利用作家奥威尔撰写《动物农庄》作为切入点在影片开头引出叙事,并在结尾处再度呼应。这算是一个亮点,不过这个情节明显不是叙事重点,影片也没有花去太多笔墨详述主角如何给予奥威尔写作灵感,只安排了一场两人在咖啡馆初相识的情节。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记者这个令人敬佩的职业,他们对于真相的追求高于一切,他们为说出真相而付出不少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少了。希望社会上有更多愿意说出真相的人,不论是记者,还是医生或者普通人,这种精神会引领着国家和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乌克兰大饥荒,有关苏俄的书籍中多有提及,但是拍成电影,我还是首见。所以《琼斯先生》的片源一出,就立刻下载——长久的网络经验早有教训,很多东西不即时保存,就事过无痕。
乌克兰大饥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现已有很多证据表明是斯大林主导的种族清洗与灭绝,已出不少专著。1930年,苏共在乌克兰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不少农民的抵制与反抗,导致了对农民阶层尤其是富农的大规模抓捕与流放,而富农恰好是耕作经验与技术最为娴熟的群体,由此导致田地荒芜,仓廪空虚。且未被逮捕的贫农也怕戴上富农的帽子,恐怖压力之下,根本无心生产,两项因素叠加,直接后果就是粮食产能暴跌。雪上加霜的是,苏共在此时还颁布盗窃集体农庄财务的新法令,禁止农民拥有任何农产品,导致有7.9万名农民因该项罪名被逮捕,其中7.8万人被判处死刑。这还不算,苏共又出台密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直接把乌克兰人推向地狱的深渊,死亡人数有历史学家评估有七百多万(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
但影片并非直接描述这一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琼斯先生的眼光展开。琼斯是英国记者,因想采访斯大林而来到苏联,却意外从朋友处得知乌克兰正发生饥荒的消息,于是他甩开官方的监控,私自前往乌克兰调查,由此牵出影片的第二条线——获知真相的他想向世人披露这一惨剧时,却遭遇《纽约时报》记者沃特·杜兰蒂的阻拦与施压,原因是美国正准备与苏联建交,通商贸易,此时报道乌克兰大饥荒自然不合时宜。基于外交的配合,沃特·杜兰蒂向全世界隐瞒真相,并在报道中宣称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
讽刺的是,沃特·杜兰蒂因此而获得普利策奖,琼斯的朋友因追查饥荒线索而死于街头。至于琼斯本人,落魄潦倒回国后,抵抗各方压力发表了文章,最终在内蒙考察时,死于苏联人手下。
影片其实拍得一般,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之所以想写这篇影评,除了回溯这一值得关注的历史事件外,还想谈点别的东西,即: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在现实之中,往往并不一致。
沃特·杜兰蒂违背记者良知,隐瞒真相的做法虽然让人厌恶,但在国家利益层面,他却无错。在美苏建立的关键时刻,披露饥荒无疑向苏联捅刀,以往所做的外交铺垫,可能前功尽弃。
粉饰太平能维护国家利益,但在普世价值的层面,无疑被人唾弃。
琼斯抗住压力发表文章,报道真相,符合于普世价值,但在国家利益层面却不可取,这也是英国政府一再施压于他封口的原因。
至于民意,往往受当时的社会环境、舆论风向、集体情绪所左右,并不可靠,也不一定正确。但国家利益,却是真金白银,所以国际外交、地缘政治,多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而非普世价值为导向。
民选政府为民众负责,不为上帝负责,在人间不可能建立天堂。
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三者之间的对立、冲突、纠葛,形成各种繁杂驳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很多人思想混乱,大脑变残。正如本片,美苏建交,是1933年,其时乌克兰正在发生大饥荒,美国政府难道不知?特别是琼斯先生的文章在媒体公开发表后,想装不知也不可能,然而对美苏外交又有何影响?
很多自由派之所以难以面对价值观与事实的对立,除去他们方法论的僵硬,就是其理念难以解决这种问题的两难。
如果不敢于面对自身思想的缺陷,便宜的方法是责怪责怪讲出真相的人,为什么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为什么不抱有积极正向的态度?然而这种口吻与五毛有何区别。
再有就是当价值观与事实发生冲突时,修改事实迎合自己的认知,这实际上已走向心理扭曲。
现实世界之复杂,非是几条简单的原则,或者单一的一套理论所能认清,尤其是在政治这么复杂的领域,抱着肤浅的认知介入,打个不当的比喻,就好比懵懂少年进入骗局,不是被人玩死,就是被人玩残。梳理了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再来看《琼斯先生》,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注:斯大林的黄金意指乌克兰的粮食,是影片中的台词。
看过影片我的第一反应是查百度百科,我想看看更多关于琼斯先生的生平。
令我没想到的是,百度百科居然没这位先生的词条。这真的让我极其震惊,要知道百度百科什么犄角旮旯的人物都会或多或少的收录些信息。
于是我只能去看了下维基百科。其实也没能得出更多信息,大部分电影里都讲述了。有点不一样的是,琼斯在深入乌克兰村庄调查前,也曾两次到过苏联,并且也曾写过苏联可能存在饥荒的文章(第三次,也就是电影里的这次,应该是要坐实之前的听闻)
不可避免的,我会想到59-61。从这个角度来看,曾经苏联做过的,又重新发生了一遍。现在苏联解体了,于是有些事情才可以如此“公之于众”。而我们有些事情显然是有人至今不愿意让人知道的。
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愿意从各个角落获取更多元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不要被一种声音一以贯之。
纽约时报们,你们不会赢!
关于新闻自由、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动物庄园》背后的故事,又一段似曾相识的苏联黑历史。琼斯先生在乌克兰的那段游历如同地狱写生,为说真话而付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乌克兰的累累白骨,对这个民族来讲是一个灾难,对某父来讲是一个统计数字,对鼓吹USSR的欧美左壬来讲,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骗局。主角揭露了这个骗局,为此遭到了伊曾经同侪们的抛弃,AKA皇帝的新衣和左壬对苏的迷恋,在二战后变得更加鲜亮,真正终结这两者的,反倒是麦卡锡和赫鲁晓夫了
莫斯科衣不蔽体,用鸦片躺进上帝怀抱。斯大林诺饿殍遍地,靠树皮躲进共产温床。西方经济萧条,资本盘剥民众。东方一片繁荣,权力蚕食人民。饿狼尚不吃人,饥民彼此啖养。谎言编织出普利策奖杯,真话却在威尔士被孩童投石。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胃里装满孩子的人肉,这里是动物的农场,还是人间的炼狱。
电影前半段节奏掌握的很好,后半段直接垮了。深入乌克兰,在前线探查饥荒真相的部分应该用更大的篇幅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片子什么都没有拍出来。像这种片子拍成这个样子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这种程度的传记片也不知道是怎么进的竞赛单元。电影内容还不如电影海报好看呢,谁设计的海报应该加个鸡腿。
报假新闻的人得普利策奖了,报真新闻的人被污蔑和暗杀了……
开头有些慢热,但进入乌克兰之后对饥荒的展现触目惊心,以及归来后被一众pinko同行的诋毁阻挠(#FAKENEWS NYTimes点名)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片的主题其实并不在Holodomor本身,题眼依然是记者对真相不惜一切的追求。从头至尾用奥威尔《动物农场》来串联做的并不是太好,为数不多的几段配乐大赞
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看得出阿格涅丝卡·霍兰拍政治惊悚片已经轻车熟路,最近几部摄影也都挺别具一格的,当然部分桥段还是拍得太电视电影。
詹诺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半个俄国人了。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目测有奖。阿格涅什卡·霍兰又一部苦大仇深揭露苏联黑历史的影片,影片非常迷人的复杂之处——真相与利益的纠缠,也恰好指向今天的“后真相”时代,琼斯的悲剧就在于说出了“不合时宜”的“真相”——二战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使得英美政府必须与苏联达成某种利益交换。奥威尔现身并且撰写《动物农场》的过程成了影片的一个结构。虽然片子在前三分之一比较像美剧,不过从琼斯先生摆脱监视混进闷罐车厢开始,到一整段乌克兰集体农庄调查,拍得真是荡气回肠。这大概又是一部内地大银幕无缘得见的电影。因为:“动物们是平等的,不过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特意在俄乌翻脸的日子看了这部电影,唉,有这样的历史,还指望乌克兰能和俄罗斯真正愉快玩耍吗?
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应该给满分。
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I feel so related... 霍兰的美剧底子挺适合这个故事的(虽然还是略有点太美剧),融合了film noir风格(noir好像在波兰近来很流行?),效果比两年前的那部好太多;在这里,Communism绝望,Captalism自私,爱情的火星从理想与信仰中燃气终灭于难以跨越的距离/鸿沟,最后是一个hopeless的结局,多么contemporary... 感觉导演的solution有点是,现在能想到的好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信息,有个能更全面思考的机会
真人传记片,记录了英国传奇记者Gareth Jones潜入乌克兰并第一个向西方曝出乌克兰大饥荒的经历。电影前半段稍闷,到乌克兰之后那段惊心动魄:在火车上几瓣橘子遭饥民疯抢,被村里三个孤儿款待,结果被告知吃的是他们哥哥的肉,到处饿殍遍野...而这一切的真相是斯大林欲通过农业集中化达到对乌克兰种族清洗的目的。那个年代的记者真是值得敬佩,通讯落后,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看见”揭穿整个苏维埃的谎言。而真实历史其实比电影拍的还要残忍,现实中的琼斯在30岁生日晚被苏联人刺杀了。影片插入了很多叠画画面和默片素材,再加上全片墨蓝偏暗的色调,复古味浓。
外来视角下的乌克兰大饥荒,重点是讨论英美媒体人的操守和良心。苏联对乌克兰的滔天罪行,几百万条命的血海深仇,还需要乌克兰人自己来讲述,让外界理解他们对莫斯科政权抵触之必要,融合之不可能。(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疯狂输出弹幕…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这部电影不评论了,因为好的作品会不言自明 ⭐️⭐️⭐️⭐️⭐️
情节编的非常可疑,体验了欧美政府与媒体对华这次疫情的操作后,信它们一成都有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