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奥斯维辛——象征苛责的心理地标

  2020年出品的纪录片《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开始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历史教育片,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到后面,才会发现此片其实展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话题。大屠杀的经历者,会以苦难来苛责子女,“你们不够好,没吃过苦,心理承受力比我们那代人差远了”。类似的说辞好像似曾相识,不独发生在犹太幸存者家庭的记忆里。苦难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压垮一个人,后者如祥林嫂。那么如何正视历史,同时也避免某些过于沉重的创伤记忆,对儿童对家庭造成二次伤害,这是需要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来共同研讨的课题。

  片中作为“苦三代”的女儿,最终摆脱了在奥斯维辛出生的母亲的负面影响,没有将象征苛责的奥斯维辛苦难教育模式沿袭到“苦四代”身上,她以全方位地表达爱的感受来终止了苦难的延续,也并没有因老辈人所担心的溺爱而发生惯坏孩子的情况。这其实跟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有着较大关系,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像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对社会文化以及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西方世界也才逐渐意识到,滥用挫折教育,可能会塑造出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一代,表现为抑制情绪表达,厌恶身体接触,而安全依恋心理在早期得到较好满足与表达的人,在其成年后也会具备较高自尊、情绪健康与正性情感。

  如果从更广阔的人类历史出发,那么这种在文化与教育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与斯巴达模式,到东方的道家之于法家与儒家,都可看出端倪。很吊诡的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恰恰源自德奥的犹太裔精神病学团体,从弗洛伊德、弗洛姆到赖希,相对于纳粹的意识形态,后者关注与崇尚的其实还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超人或者说是精英意识,而不是像前者那样看重人的需求、自尊和本能,在纳粹看来,那是弱者的文化,源自犹太人的阴谋。

  因此,奥斯维辛,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历史层面的遗迹才有意义,人们只有把它当做一个关乎文化、教育,乃至是如何维护人类本应具有的自尊的象征来提示自己,受害者也要警惕潜移默化中认同于加害者的行为心理模式,只有客观的反思、爱与尊重,才能使苛责与自我苛责的苦难轮回得以终结。

 短评

一段悲惨的历史,殃及三代人。

6分钟前
  • 熊本家的不二熊
  • 推荐

战争结束了,人们不仅要重建城市,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修复他们内心的创伤。可见战争的影响并不是一时的。影片只是呈现了一个被战争影响的家庭,可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家庭。

11分钟前
  • Oliver
  • 推荐

#2252#

12分钟前
  • 猫皂
  • 还行

看完了 挺难受的 挺不容易的他们 其中谈到的一些亲密关系中的见解一些情感看法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希望未来的我们都越来越好吧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世界和平 不再有伤痛 让世间充满爱 每个人都能学会如何爱自己和爱别人以及都能获得满满爱

13分钟前
  • shunoguri
  • 还行

选取的角度很好,但拍得内容不够深刻,总觉得没有全面展开。看过不少有关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的影片,只有这个纪录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以小见大地呈现这段惨痛历史的影响,聚焦于单个家庭、三代人,更让苦痛具象化。妈妈出生于集中营,外婆对妈妈的教育、妈妈对女儿的教育,苦痛就这样被延续。庆幸的是女儿意识到问题,她对子女更懂得表达爱。

14分钟前
  • 匿名用户
  • 还行

母亲无法摆脱大屠杀带来的阴影,女儿希望把这段历史带来的痛苦留在过去,两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解是因为爱,而没有孰是孰非。

16分钟前
  • 想念大笨钟
  • 推荐

全片对于奥斯维辛内经历的直接叙述仅有一小段录音,将视角放在对母女关系的刻画体现那段痛苦的延续性

21分钟前
  • Z~
  • 推荐

战争对个体留下的创伤 影响着三代人

22分钟前
  • leslie
  • 推荐

老太 客厅 沙发 茶几上鲜花 读书翻开的书页和习以为常because it's too painful to talk about. 我听到我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她说:eat too much! she is there 遇到难过的事情会告诉她遇到开心的事情会分享给她亲爱的,我忘了精神创伤因为做噩梦什么的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并非如此你感觉不到快乐感觉不到伤心 连害怕的情绪都没有你没有办法享受生活因为大屠杀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受害者们的绝望痛苦和悲惨遭遇无法承受无法抹去 无法愈合我母亲给我的爱消解了我所有的痛苦不知道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但家庭教育确实给了我力量no,你老到坐轮椅还有好长时间。你能拿一下吗我被他们迷住了隧道唱歌

26分钟前
  • 29
  • 力荐

其实讲述的是子女教育的问题,「奥斯维辛」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噩梦,让这代父母(包括战后动荡的一代)对子女严格、苛刻,控制欲强且无法表达「爱」,不过如此看来「奥斯维辛」一代父母不是和天朝的传统「好家长」如出一辙,他们与子女的紧张关系(影片最后以和解而皆大欢喜收场)不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与隔阂吗,唯一的区别就是如今看来崇尚自由的天朝青年人们最后还是会走上传统沿袭的老路。

28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其实是关于亲子关系的

29分钟前
  • 锅里粮多
  • 还行

不经历的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尤其是战争之殇

32分钟前
  • 听见你的声音
  • 力荐

夺好的题材,怎么这么无聊…..

36分钟前
  • 猪豆揣手手
  • 较差

看完泪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三代人。愿世界永远和平,没有战争和杀戮,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

39分钟前
  • 奶油黄冠👑
  • 推荐

没有描绘集中营的残酷,而是从教育的角度传递出受大屠杀影响的两代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妈妈”被外婆在集中营生下,“女儿”又在“妈妈”不表达爱意和培养独立的环境下成长,被大屠杀幸存者的负罪感影响。这可以说是战争带来的烙印,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被这场屠杀影响着,看完泪目了,祈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40分钟前
  • 戴维斯灰
  • 推荐

战争带给人的苦痛真的是伴随一生的阴影,希望这个世界永无战争,但是很难。

41分钟前
  • 噜叽呱啦
  • 推荐

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一直影响这些人。。。

42分钟前
  • 有的没的
  • 还行

表达爱 不会让人变得软弱 可那样一段历史 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走出来的

47分钟前
  • lunareclipse
  • 推荐

感谢b站!

52分钟前
  • _skakmat
  • 推荐

刷到最特别最软性折射犹太大屠杀的惨烈 聚焦单个家庭 主观叙述也很多 或许也有很多人根本不愿再回首当年了 姑且看之。硬性军事化洗脑式坚强教育VS软性和心灵创伤和解 珍惜不被恐慌支配的生活和当下 不要给下一代诉说个体/自己家庭痛苦 而是一场群体乃至全人类的黑暗时刻&历史画像。母女亲子关系冲突的表现说不上来的怪 母亲更像东方人的克制 不善于通过言语肢体来表达对子女的爱意 三代人身处时代 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不同 Move on!

54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