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对这个片子期待还是挺高的,毕竟卡司惊人能凑齐高司令、法鲨、鲁妮玛拉、娜塔莉和大魔王这样的阵容,只想让人看看到底是哪位导演能有这么大的面子。一看不认识,没事这不重要题材还是剧情/音乐,嗯嗯很对胃口了值得期待。然而当看到此片一出先是朋友看完给出了一言难尽的评论,然后豆瓣评分没上6,底下评论一堆的“烂片”,我就心想难不成一盘山珍海味还能给炒砸了?结果看完之后得出结论,不止炒的味不太对,可能连锅都得扔了。 我对于意识流电影的态度向来还是友好的,虽然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那种情节递进,结构工整的片子,但对于剪辑叙事方式的运用我也并不排斥,像《记忆碎片》这种诺兰炫技玩弄叙事方式,用剪辑营造了一个核心其实十分简单但看起来异常烧脑的故事我也很喜欢。更多意识流像墨镜王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它们虽然用着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但仍然把想说的建立在一个讲明白的故事上,意识流电影是通过对人直觉行动和潜意识非理性行为的描写去体现人物内心的,但是这部《歌声不绝》着实是把电影当成了MV拍,还不给你放曲子。 我不反对意识流的各种描写能更加深刻的体现角色的内心这一点,但当你放弃通过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你的人物描写去搭设一个框架时,直接出现的意识流旁白,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超广角镜头下的画面就会显得十分突兀。可以说纯意识流电影是一种挑观众的电影,注定无法被大众所接受。 影片的故事其实也并不复杂,故事由一段鲁妮玛拉高司令法鲨之间的三角恋开始,法鲨一如既往地演不了正常人,本色出演般的性瘾者角色。鲁妮玛拉也是老戏路,表面无害安静如鸡的乖巧女孩,背后的躁动却从未停息。高司令更别说了lalaland里音乐人身份直接带入,扔掉事业心戴上绿帽子,温柔老实人形象。三人之间朋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一直维持着,直到高司令终于发现自己的女朋友一直出轨自己的合作伙伴,从头绿到脚,这段伪和谐的关系才终于得以结束。 分手后的三人各自过上了各自的生活,法鲨拉着自己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妻子天天沉迷于性爱、乱交,最后妻子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终于自杀,癫狂迷乱骄傲全片的法鲨终于流下悔恨的泪水。而另一边离开小白兔的高司令,阴差阳错认识了大魔王,本以为这就是新的开始,却被他妈的一句她不适合你轻松搞散。全片最迷茫的存在鲁妮玛拉,在各种地方躺下,在各种地方趴下,在各种地方啪啪啪,手持摄影摇摇晃晃的镜头总是恨不得戳到她的脸上,全仗着长的太精致太好看不然真是受不了。离开高司令后和法国女郎开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拉拉剧情,小白兔也算是姬片老司机了。 故事走到最后经历了父亲生病的高司令好像终于看破了人生的意义,重遇小白兔两个人互相坦诚之前的故事,再次走到一起。参透一切的高司令决定回归简单的生活放弃音乐到工地搬砖,让一切重新开始。 本片最大问题可能就在于,太过在意于形式了,但同时它最大的鲜明特点也就在于这种碎片式剪辑,意识流拍摄的形式。当这一特点不复存在后,我不知道它还能剩下什么。这里面大多数人都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家都沉溺于眼前的享受,眼前的一切,即便我们知道了将要离开的是最爱的人,却都无力停止也不想挽回。再到后来即使再遇到让你心动的人却依然记挂着曾经,再也无法给出内个最好的自己。这一点倒是满贴近现实的,谁又不是选择陌生却又眷恋熟悉呢? 影片里给的最终解决方案还是偏向于美好的,最后一句台词“你想回归简单的生活,我也一样,让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阻碍,这个,只有这个。”两人还是跨过了围栏连在一起。马拉和高司令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所以她用背叛尝试着所谓的自由,内心却也受着煎熬,直到最终失去了对她而言真正自由的人。在我看来高司令的角色是唯一一个试图改变的人,大家一开始都在破罐子破摔,都在沉沦,但当父亲生病他意识到该重新开始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哪怕去搬砖,而工作后获得内心平静的笑容也是全片都少有的,可以说相比于悔恨的法鲨,忠于自己内心简单生活的高司令也获得了最好的结局。 这么说吧如果你能扛过这冗长催眠的120多分钟,再多看几遍细节总归还是能得到点什么的,但如果你不是这类意识流电影的爱好者,并且这强大卡司也不能足够吸引你的话,还是别逼自己了,人生里120分钟也不短了,用来看《歌声不绝》应该不算是个好选择。
电影说了一些只要不是太玩世不恭就都会想过几次的那种事情,但表达方式实在是有魅力。 一般来说,相声才是语言的艺术,电影不是,所以旁白在电影里的地位一直不高。不能确定究竟是泰伦斯·马力克对它有心抬举,还是一众演员念台词的时候离话筒太近,这一次这些画面之外的声音意外地并不显得多余。相反,它们让演员找到了一个工具,可以用它对着你的耳朵一直吹,吹到你能感觉到他们身体的存在、看懂他们的角色为止。 身体上的吸引是电影想要表现的一点,角色的构建也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心理活动来完成,而旁白恰好能同时胜任这两个任务:因为声音可以作为原始吸引力的载体,语言又能传递更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信息——声音和语言共同组成的演员们贴近话筒念出的那些台词,也就是旁白。 鉴于和娜塔莉·波特曼一样绝望的人还是少,一个人的人生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中间的麻烦说不定就是鲁妮·玛拉或者瑞恩·高斯林式的。泰伦斯·马力克没怎么说之前的叛逆,也没怎么说之后的和解,用了两个小时,就讲了一个中间怎么拐弯儿的故事。
文/叶丹颖
我想有所经历
我告诉自己
经历过总好过不曾经历
我想要生活
唱自己的歌
——《歌声不绝》
故事结束了,就像回到了开头。淡入,淡出,几经劫历。
今天我想向你推荐的这部电影叫《歌声不绝》(《Song to Song》),在豆瓣上偶然看到关于它的介绍——“影片讲述一段性爱沉迷与背叛的故事,具体就是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音乐节上,相互交叉的三角恋情”。
它突然吸引我,大概并非是出于对重口味的猎奇,而是我急迫地想知道沉沦其中的主人公在这样复杂的情欲中如何让自己获得救赎。看到最后我不知道人物是否得救,我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否完全看懂了整部电影,但那些断断续续的情绪,那些扑朔迷离、如意识流般的片段,那些似曾相识的挣扎与撕扯,的确迷人。
影片的意境很诗意,每一帧都仿佛在一个遥远的梦境里。女主呓语般的独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ASMR。平静的声音,像贴在你的耳边、你的胸口,你置身一个百无聊赖的雨天,由它静静流淌进你的血液、你的精神。
她的回忆唤醒你的回忆,彼处的隐秘丛林勾连出此处的隐秘丛林,她冷静解剖着自己,也逼你窥视自己的灵魂。
不论是表现失去、怀疑、爱,还是疯狂、怀疑、挣扎,当她在向你诉说时,语调无不显得性冷淡,但你能感到一种张狂的、破坏的力量,正如藏匿在音乐节癫狂喧嚣之下的暗涌——你置身其中,抽身而退,退入另一道时空之门。
像猎豹追逐猎物,人的本能驱使其不可自拔地追逐当下的快乐,那是自然的生命力。而它稍纵即逝,你不知道哪一刻、哪一秒,它就不再属于你了,你要狠狠地握住当下,像抓住一把温热的流沙,愿意生命终结于此。刹那永恒的顶点,真实幻化,你溢出不可名状的悲伤。你想尽情玩弄生命的火焰,而火焰落幕,是冰冷的气息划过。
只有燃躁的音乐,只有欢笑,只有你和我,只有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只要快乐,因为它是此刻唯一的救命草,背后是扑朔迷离的深渊。
音乐能让你自由,自由也许只是一种当下的假象。几乎所有歌手都享受舞台上万众齐呼的时刻,巅峰状态的当下仿佛就能掌控世界,人群跟着摇摆,台上的“上帝”,随口向你下了一个命令,于是你获得了“神谕”。
“我们必须唱歌,让人高昂,以此助人。”在激战的灯光、嗑药般的呐喊、集体的狂欢中,你被湮没,你也被燃起,你不认识谁,你又无时不刻不在直视着谁。陌生的,熟悉的,生活的横切面,爱情,性,酒精,荷尔蒙,在空气里弥漫,翻滚,升腾。人群在欢畅后离去,没有人需要去关心彼此的寂寞、虚无和落下光环以后的微不足道。
沉溺在音乐里,似乎只要呐喊声足够高,它便可以掩盖掉一切。
音乐节是一个试验场,如同一批陌生人上了同一艘船,进行一场远洋的冒险,他们放下陆地生活的纠缠,开始新一轮彼此之间的“野蛮”侵蚀与共生。
人们渴望爱,也渴望自由与安全,渴望在特定的场合向特殊的人暴露出自己的伤口,最后又希望能收回每一个伤口,饱经劫难的人,声称渴望回归简单的生活。
影片是献给曾历经过深爱的人,你会刻骨铭心地被同样的气味惊醒。“我不喜欢看天上的鸟,因为我想你,因为你与我一同看过。”“鸟儿们说,我们会相爱,爱永不止息。”“我不会停止爱你,我觉得我停不了。”“我不得不找办法,摆脱你,生活下去……”
爱,是一粒种子,一旦植入了你的DNA里,你无法靠意志摆脱它,你被它臣服,你只能永远地爱下去。
当你失去Ta的时候,你无法忍受再多看一眼那与过去同样或相似的风景,而Ta却更加真切地、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你的身边,Ta的气味、Ta的声音、Ta的每一个动作与表情,一切的一切都会唤醒你的记忆、你的神经,你狠捉不到,扑空,再扑空,你无法再去凝视一幕幕,一幕幕却向你涌来,美好的事物总是刺眼而令你害怕,你逃无可逃,因为Ta已浸染了你生活的全部,于是你失去了一切的生活。
游走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界、现实与回忆的重叠里,你眼前的一切都与你隔着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正如你与现实周遭有一层冲不破的网,令你窒息而沉沦。
有生活的人大概永远不会体会到,丧失生活者对真实生活的绝望与渴望。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话剧,女主对男主说了句大概是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在一起,我就有生活了”。构成生活的故事、肢体动作、语言、具有烟火气的环境,正是生活本身的肌理。欧文·斯通编著了一本梵高传,书名叫《渴望生活》,这四个字醍醐灌耳,生活的密度如氧气,越稀缺,越渴望。
“我喜欢痛苦,它就像生活,”戏中人说。爱是建构生活的原始动力,而痛苦本身便是生活。爱供给了绽放时高仰的头颅,痛是尘埃之下开出的花。人们有时需要痛感,至少它是一种自怜式的自救。痛与爱相伴相生,爱是向上的,痛是最后的防御,它让人异常清醒地意识到存在本身,以便在堕入虚无之潭前漾起涟漪。
电影中与现实的疏离感,让我想到荒木经惟所著的《东京日和》,当他拍摄那些枯萎的花朵、鸟儿啄过的苹果、干瘪的壁虎,是重新活过有阳子在的日子,他拍摄小巷、十字路口、河岸,是重新走过与阳子走过的路。
他的皮囊游离于现实,精神实则停滞于过去。在他所捕捉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挥之不去的物哀的气息,那是他与亡妻的对话。时间的线条越往前走,虚构的真实越是往记忆深处倒流,“空”凌驾于所有的景与色。
而在本片里,你看到所有那些欢乐的场面,男女主弹着吉他跳着舞,从高楼的阳台上任性地抛下一卷卫生纸,美得不真实的夕阳与湖水,成群的鸟从林中扑腾而起……你能隐隐感到那些都是发生于遥远的、而今已成为“废墟”的生活现场。
幻象便在此产生。片中一位性工作者说:“制造幻象,但别让自己相信幻象,只让他相信就好,别让自己陷进去,我售卖幻象,而非身体,我售卖幻象,我售卖白日梦给这些人。”
尽管影片从始至终弥散的几乎全是迷离的情绪,而它恰如一杯调好的鸡尾酒,在昏暗的灯光下,有时候你会怀疑它的意义,而它唯一的意义恐怕便是让你中毒,让你在诡谲幽深的漩涡里舔舐自己。但你会觉得它很美,你获得了快感,你体味了忧伤和疼痛,你最终依依惜别地告别了它。
又回到安全的现实里。
我的“看不进去三部曲”第三部,终于看完了。如果说《通往仙境》是一团迷雾,《圣杯骑士》是一条河流,《歌声不绝》就是散落一地的积木。我觉得这一部差于前两部的原因在于其有了连贯的对白,有了易捕捉的情节,使其变得半抽象半具体化了,于是不再能和泰伦斯·马力克式的跳切和时空上的大幅度跳跃。影片没了那条细细的看不见的线联结,造成了切割式的情节。再就是对配乐的滥用。这一切加在一起马力克用再美丽的摄影都弥补不了。 电影的主题已经囊括了的音乐、爱情、背叛、性和欲望,还有一点宗教,后来又混杂了家庭和亲情实在是饱和了。 鲁妮·玛拉、娜塔莉·波特曼和凯特·布兰切特几位姐姐的颜真能打啊,尤其是鲁妮·玛拉,里面好多镜头都畸变成那样了,竟然还那么好看。 最后就是我觉得我找到了一种实验性的观赏马力克这种电影的方式,就是在屏幕前,他晃悠我也跟着晃悠,他漫步我也跟着漫步,配合他的手持更加有沉浸感。
泰伦·马利克再度激怒了豆瓣文艺青年,他的新作《歌声不绝》(Song to Song)在豆瓣上评分只得5.7。从2011年的《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豆瓣6.8)、2012年的《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豆瓣6.5),到2015年的《圣杯骑士》(Knight of Cups)(豆瓣5.8),再到2017年的《歌声不绝》,这位曾拍出《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等经典之作的导演俨然成为烂片代名词。群众们对他那种晃来晃去的装逼游魂电影彻底失去了耐心。
我却一直都很喜欢。不能说越来越喜欢,但他这种自顾自的抒情(还够不上诗化)电影文体,还可以说是迷人。
看完泰伦·马利克上一部作品《圣杯骑士》之后,我写了一小段评论表达我的心情:
这种电影根本就不要指望豆瓣评分,上面已经是骂声一片。很奇怪电影里塔罗牌的设定竟然没有博得豆瓣小清新们的爱,同样,他们一方面推崇国家地理杂志另一方面又讨厌把电影拍成国家地理杂志风光片、一方面推崇海德格尔另一方面又讨厌海德格尔的弟子拍摄其自己的「林中路」、一方面狂爱克里斯蒂安贝儿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另一方面又厌恶这样一部将以上型男靓女们拍得美轮美奂的电影,我委实难以理解。电影里那么多美丽的玻璃建筑、那么多奢靡淫乱的派对、那么多日出日落、那么多海洋天空、那么多裸女,都打动不了他们。豆瓣这些小清新们都是共产主义战士不成?
这个评论同样适用于《歌声不绝》。没错,爱听古典音乐的泰伦·马利克肯定无法像爱听摇滚乐的马丁·斯科西斯那样,把一部以摇滚乐为主题(或背景装饰)的电影拍得地地道道,但这部电影里Patti Smith出现了三次(在别人家的豪宅里跟那个叫做Faye的女主角,喃喃诉说丧夫之痛,并鼓励她:拿下那个男人),Iggy Pop一如既往地露肌肉(七十多岁的老肌肉),高司令法鲨鲁妮玛拉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等俊男靓女在各种美景和玻璃建筑里神神叨叨、游走摆拍,加上“山羊”露背斯基大神级的手持摄影,和奥斯汀音乐节的轰轰隆隆,难道,不享受吗?很多人看睡着了。睡了又醒,两小时过去,电影还没结束。他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比如性瘾者法鲨的三P。
所有的镜头都有意义。所有的镜头也都没有意义。反正导演就是要表现现代人的空虚和迷失,所以里面的漂亮男女们都是一副想要触摸而又不舍得的样子,无止境地依偎着、拥抱着、抚摸着、拉手又松手着……他们的皮肤和眼睛在最美好的光线下呈现于巨大的屏幕,深深地震撼着影院里平凡的观众们,而他们的情欲又像凉丝丝的薄荷糖,融化后在你的口腔里留下了冰冷的空气。不间断的独白简直分不清此刻是谁在坦白从宽,它们可能只需要你放心跟着,看看你会不会跟着走到他们内心的荒漠。
所有的缺点都成了优点,所有的优点看样子也是缺点,非常奇怪的电影对吧?有人说这是意识流。意识流才不是这个样子的呢!它们都是被切断的瞬间。生活由瞬间构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瞬间都能连接在一起。不同于《天堂之日》里那种古典的嫉妒和牺牲,当代人没有一种连贯的意志去黏合那些破碎的瞬间,他们只是这里扑腾一下那里扑腾一下,要不目瞪口呆,要不摇头瞎嗨,像看音乐节一样,看着自己生活里的各种烦忧与喜悦的角色粉墨登场,最后,连自己是干什么的都忘记了。
虚张声势的那些东西都成了诚实的交代。演员们的独白都是陈腐老套的废话,但独白(语言)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奢靡的生活和脏乱差的摇滚都是幻象,而幻象本身却是“存在”的确证。复杂且纠缠的关系就像琼瑶剧,可是“关系”胜于“实体”的道理,早就从物理学延伸到了虚拟社交时代。从《生命之树》开始,泰伦·马利克的电影已经不是要讲述一个故事了,它们是在用某种上帝一样的视角,展现在世界文明的巨大幕布上,一些微小的生物被更巨大的手掌拍成了蚊子血,他们自身连续性的断裂,其失却了意义根基的破碎思绪、无法修复的结构性丧失,彷徨于当下亦无从归去,诗意栖居永不可得的崩溃图景。
可以将《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圣杯骑士》、《歌声不绝》看做泰伦·马利克的四部曲(也许还有第五、第六……),也可以将这四部电影看做同一部电影的反复,某种变调或互文。这样一种华丽又败落的抒情,谁说不是顶级的抒情?建筑、音乐、诗歌、豪车、公路,这些现代文明造物压垮了男男女女的内心,她们的小腰太细,他们的欲望太大,他们是屏幕上美丽的花瓶,向我们发出风在里面回旋的声音。你真的以为,这些就是泰伦·马利克要拍摄的主体、要歌颂的对象?风,才是。
当初yumbi在豆瓣音乐首发《万物死》时,一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歌能被拍成电影。还是青春疼痛版的。
不用找了,这歌已经被和谐了。可惜,那mv拍得多带劲啊。
导演这几年可能被人下了降头。除此之外我不接受一切理由,只有这个能勉强维持他在我心中的形象。
仔细想想,近年来唯一能在立意、阵容和形式主义上和此片一决高下的片,大概只能是,
摆渡人吧。
演员无病呻吟、演员走T台、演员凹造型、演员暧昧抚摸调情之演员全程不在演戏的风光类型片,矫揉造作、尴尬、别扭、空洞和有点蠢~~
第一,不知道导演是何方神圣搞定他们了。第二,这四个人是多想拍文艺片做艺术家。第三,两个半小时mv宝宝睡特别香。
这种MV连MV,剪成多少个小时也是一样的空洞。
居然真的是跟圣杯骑士套拍然后硬生生剪出来两部片
马利克,可能去了假的Austin limits真的Burning man,且里面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Yes it's absurdly embarrassing but fun.
好想见识下剧本,如果有的话...
片名有欺骗性,里面基本上没有歌。马利克越来越像老年的小津了,几部片相似度越来越高,如果演员再固定一下,挖出一个段落来可能都无法辨认了。他可能已经没法用“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外的角度来讲故事了吧,看看俊男美女也不差,虽然主角换成一般人那就纯粹是矫情了,但反正我没睡着哈哈哈
再剪掉20-30分钟,可能会好很多。
难看到我在电影院换了一百个坐姿。要不是背景音乐和镜头颜色我真的没耐心。ronney那个面瘫脸和毫无美感的声音快折磨死我。
“憋了多年拉出一坨屎”系列。能把多角恋拍成这样枯燥乏味不明所以大概只有马力克老师才能做到了。各种手持+超广角,卡司基本是清一色的好莱坞当红中生代,加上鲁妮妹子全程压着嗓音故作深沉的独白,以及各种一点也不隐晦的性暗示,马力克爷爷拍这部片大概只是想勉励下自己:我还没老我还能飞起来...
马力克太适合给田馥甄拍MV了!!天生一对
高司令鲁尼玛拉法鲨娜塔丽波特曼之间各种两人和三人任意搭配组合卖萌炫富旅行秀恩爱以及凯特布兰切特的乱入,为什么我看得那么开心!导演让高司令做了人类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我还是想让他还我生命之树的门票钱。
B/ 第二部马力克。空洞华丽的现代布景与装置符号的堆砌竟然真的从另一个角度摆弄出了几分安东尼奥尼式的迷乱空虚,甚至觉得风格的统一性更胜生命之树。而与后者相同的问题是要抱着残破的故事框架不放,完全可以进一步弱化情节把更多交给视听的喃喃自语。因而体量也可以缩减很多,冗长。
这是Terrence Malick,他不存在扑街,只能是在自己的风格中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故事的牵绊,无拘无束的表达,一往无前的创作,你要欣赏他,就要学会放弃在电影中寻找主题和答案的欲望。他在现实与梦境,意识流与幻想中自由行走,他甚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倾斜式镜头。最后还有Patti Smith惊喜现身!
我不管。马力克的镜头对我来说是一种voyeurism,一个隐蔽、游移的窥视者,而独白像是对秘密心事的窃听。请给我更多司令视角和麻辣恋爱、麻辣视角和司令恋爱、法鲨视角看麻辣司令恋爱、法鲨视角和娜塔莉小姐恋爱、司令视角和魔王恋爱、所有人和所有人做爱,所有人的迷茫与释然与混乱与恨与欲与爱。
这就是和Mia分手之后的Sebastian的人生。
去你妈的光顾着看法鲨和麻辣 没注意马力克。。。曾经拍出恶土的男子如今一饭三遗矢 晚节不保 从生命之树到圣杯骑士再到对山歌 一步一步沦落为身在名利场心系大农村的神婆 想知道他的身心分别发生了什么
导演中毒太深,自从提名了奥斯卡,就沉溺于诗意画面和神叨独白不能自拔。我这般下里巴人,自认道行不够,自此不敢再恭维了。
贡献了我平生第一次中途离场
鲁尼玛拉这种戏路五年如一日的苦瓜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