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芬巴赫在创作大提琴作品《杰奎琳的眼泪》时,一定不会想到,他死后65年英国诞生的一位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也叫杰奎琳。正因为拉琴的人和被作曲家写进曲谱的女子都叫杰奎琳?流布于坊间的版本被我们认定,是杰奎琳·杜普雷演奏的。是或不是,在我看来结果已没有意义,因为,拉琴的杰奎琳与奥芬巴赫作品里的杰奎琳一样,都在为爱燃烧自己,不然,奥芬巴赫笔下的杰奎琳就不会让我们潸然泪下,拉琴的杰奎琳也不可能复活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一位音乐家搭乘出租车时恰好听到车载音响正在播放杰奎琳·杜普雷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屏息静气听完一个段落后感喟:这样演奏作品的演奏者,恐怕命不长久。他一语成谶,杰奎琳·杜普雷果然英年早逝,那一年她才42岁。
杰奎琳·杜普雷,用惊为天人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将自己的生命无限延长。只是,上帝在给了她绝世的音乐才华的同时,也让其在盛年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这让我一度陷于迷茫:杰奎琳·杜普雷燃烧了自己点亮了从她的弓弦下流淌出来的乐声,此说有没有夸饰?为爱焚心以火,并不会感染不治之症嘛。实在要说死于心碎的女艺术家,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算一个。这位从13岁起就开始杜鹃啼血的歌者,死于1978年,那一年她53岁,知天命不久。
我不喜欢歌剧,顺带着,也不很喜欢古典音乐中的的声乐作品。我的唱片收藏中,只有两张主角是歌唱家,一张是德国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的《冬之旅》,另一张是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的歌剧精粹。
眼下正是江南最难熬的梅雨季节,“墨迹”显示的温度明明不到摄氏30度,行走在忽而阳光明媚忽而淫雨霏霏的天空下,体感犹如被扣在一口不透气的大锅里。这种气候,与时间和谐相处的最好办法是静坐一隅聆听音乐。这时候,我通常会选择那张玛利亚·卡拉斯的歌剧精粹。
尤其喜欢聆听玛利亚·卡拉斯在一架钢琴的伴奏下的引吭高歌,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愈发能溢出音响感染听歌的人。一遍遍地听卡拉斯的寂寞之声,我以为那是卡拉斯被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抛弃后才获得的独有的歌唱特质,但是,电影《卡拉斯:为爱而声》告诉我,这不是事实。
玛利亚·卡拉斯去世四十周年之际,导演汤姆·沃尔沃推出了他努力5年完成的纪录片《卡拉斯·为爱而声》。2年后的梅雨季节,这部将卡拉斯生前好友、相关人士的访问记与传主留下的大量从未面世过的珍贵私信及影像资料完美糅合在一起的纪录片,在此地院线公映。可惜,这部被认定票房不佳的艺术片,排片极为尴尬。这一次,院线再一次低估了电影观众的品味,我去看的那一场,是城市边缘一家影院的中午场,却也有半成的上座率。开心的时候,更能体会到电影的奇妙之处:替玛利亚·卡拉斯朗读她生前写给友人至爱的信笺的演员,声音酷肖卡拉斯,这让我在观看电影的2个小时里, 总是疑惑,玛利亚·卡拉斯是不是没有走远?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告诉我们,这位音色未必绝佳、但独一无二的表演天赋使其成为女高音个中翘楚的玛利亚·卡拉斯,还是去了天堂。电影《卡拉斯:为爱而声》让时光倒流40年,带领我们重睹芳华,在银幕下陪伴玛利亚·卡拉斯从13岁离开纽约回到希腊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开始,直到53岁猝死巴黎。这40年里的玛利亚·卡拉斯,经由汤姆·沃尔沃的还原,那么天真、那么率性、那么卓尔不群,再配合以卡拉斯声情并茂的歌唱和卡拉斯写得情真意切的书信,影片营造的氛围让我产生错觉:玛利亚·卡拉斯昨天还在歌剧舞台上扮演《茶花女》中的维奥列塔。汤姆·沃尔沃让卡拉斯我眼前又死了一次,我伤心得一下子无法站起身来。汤姆·沃尔沃非常懂得卡拉斯粉丝的隐痛,他在影片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大彩蛋,身着黑色无袖连衣裙的年轻的玛利亚·卡拉斯,亭亭玉立着演唱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著名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当唱到“让我们去吧,你若还不愿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河水里”时,卡拉斯泪眼迷蒙了。
感谢大银幕,它将玛利亚·卡拉斯演唱时的表情,纤毫毕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于是我见证,她的每一次演唱,都动了真情。
贝里尼的歌剧《诺玛》,是玛利亚·卡拉斯一生中演出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所以,电影安排玛利亚·卡拉斯完整唱完的第一首歌,就是《诺玛》中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她唱到中途,我看见出道不久的卡拉斯,眼里蓄满了泪水。
威尔第的歌剧《西西里晚祷》中的咏叹调《感谢你,我亲爱的朋友》,玛利亚·卡拉斯唱着唱着,泪水已不由自主地沁出眼角。
卡拉斯演唱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著名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好》、贝里尼的歌剧《梦游女》中的咏叹调《无法相信满园鲜花已经凋零》时,更是开腔不久就满眼波光,至于其在演唱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时,在高音区自如游荡的声音,比滑落在脸庞上的眼泪更让人伤心欲绝。
53岁,玛利亚·卡拉斯告别这个世界的年龄,实在太让人依依不舍,酷爱她的歌迷不免会假设,如果她没有爱上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呢?影片没有明示,但我们能看出来,玛利亚·卡拉斯与丈夫离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奥纳西斯。离婚后与奥纳西斯在一起的日子里,玛利亚·卡拉斯悲欣交集,电影中虽没有过多表现,但是听了玛利亚·卡拉斯的唱片已经那么多年,我岂能不知?可是这两个希腊人,争吵得不可开交时也正是两人爱得最热烈之际,不然,既然放下了玛利亚·卡拉斯娶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多年以后奥纳西斯怎么会硬闯进玛利亚·卡拉斯在巴黎的家痛诉婚姻的煎熬?奥纳西斯离世没几年,玛利亚·卡拉斯也撒手人寰,谁又能说玛利亚·卡拉斯不是为爱而死的?可你们说,如果玛利亚·卡拉斯没有爱上船王,她就不会退出舞台那么多年;就算为爱退出了舞台,在奥纳西斯选择了杰奎琳后,卡拉斯如能幡然醒悟从此只为心中的艺术引吭高歌,她就不会告别得那么匆匆,那么,她就能在为我们歌唱10年、20年,甚至更多年。
我们没能听懂玛利亚·卡拉斯。请再听一遍她吟唱的《为艺术为爱情》:艺术爱情,就是我生命,我从不曾伤害任何的生灵,我接过损难,默默的记住这人们的慕羡……听到了吗?爱情和艺术,在玛利亚·卡拉斯的生命中都不可或缺。
缺不了爱情滋润的,还有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给过她柔情蜜意,让她倍感伤心。谁又能断定,她因病早逝与她为爱焚心以火没有一丝关系?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6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迟到的我,刚好踏着“Casta Diva”(圣洁女神)的歌声慢慢走向靠边座位,看到玛丽亚·卡拉斯情感饱满的脸,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我自幼爱唱,偶然听了些不够发唱片水准的新人唱美声歌曲,耳朵能辨好歹,不禁叹息乐坛荒芜。今日她一唱,我就哭了,这状态持续到片末看她演唱“O Mio Babbino Caro”(亲爱的爸爸)。看完《为爱而声》,我忽然意识到,舞台上再也没有这种人了,只要爱情和艺术,为艺术牺牲爱情,又为爱情牺牲艺术,声名只是伴随天赋、成长环境、时运、勤奋等诸多因素而来的结果。
她是堪称方法派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我们流泪,正因一瞬间就能被她邀入用真情实感营造的歌曲戏剧空间。这样,她的私生活在公众话语里也容易等同于她主演的那些悲剧,引发谣言与误传。此片用第一手资料直接展示她的一生,没有其他叙事者,我们听到的旁白,就是卡拉斯的书信音频等等,影像部分,除了直接征服我们的舞台资料,就是她的媒体采访录像,甚至朋友私录的生活场景。电影最大程度上做到了由她自己为人生正言。
但直接资料经由导演编排,也具有了故事性和隐藏态度。比如影片开始不久,巅峰时期的卡拉斯忽然失声,出于对作曲家和艺术的尊重,她放弃演完《诺玛》,遭到媒体和群众误解和攻击,在电影中段,她会在书信里踌躇要不要战胜阴影,再演《诺玛》,往后,我们看到她实践了这一想法,一个真艺术家的节操和勇气如此呈现。比如旁白书信中她脆弱而深情地拔高她与希腊船王为时九年的“身心灵魂之恋”,画面却是船王在媒体簇拥下高调准备迎娶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场景,反差、悲情与讽刺如此呈现,毕竟,她是从铺天盖地的新闻海洋里得知自己被辜负的。
尽管我们怀疑船王是否真如卡拉斯所想,与她有那么契合的知己心缘,因为他成婚不久便回头找她,说明他离不开她,也说明他是肯做政治经济联姻的感情不纯粹的人。真挚而痴情,却是人们爱卡拉斯的缘由。此片也澄清了她失恋后酗酒自毁而死的谣言。我们看到卡拉斯到死都未放弃艺术,也未放弃爱情,甚至以专业表演精神完成帕索里尼的《美狄亚》这部能撕开旧伤的电影。卡拉斯在电视上坦率承认,自己从来不害人,为何上帝给她这样的命运。但她与爱人最终建立更为稳定、自由、默契的类似亲情的新亲密关系,直到对方去世,她内心那个以爱情为尊的小姑娘玛丽亚,多少有所满足。
永远的卡拉斯向我们敞开一种可能:爱情和幸福,有很多形式,不是吗?
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ok 了,非常好看!!!!!
(公众号:文艺路口咚)
喜欢卡拉斯,是否就必须去看她的传记或纪录片?她曾说过有两个不同的她:身为优伶卡拉斯,身为普通女人玛利亚。是否非要理解了后者才能懂得前者?
我觉得并不一定(所以我从没专门看过她的八卦)。毕竟,歌剧女神,最重要首先是天才与禀赋。
但就象大部分情感澎湃的表演者一样,你很难真正将其一分为二。更多时候,碎片八卦与花絮拼合出小小的顿悟——“啊,难怪她是这样。”就好像她在你心里那个骨架,突然血肉丰满了很多。
对我而言,她的这部纪录片,虽不出众,但信息量不小,让人意外的若有所思。
片子从卡拉斯的童年说起,我方知道她的外表,原来经历过许多女人蜕茧成蝶的巨变。
她的经典形象充满时尚感。上挑的眼线,红唇高鼻,发型考究,身段修长,窄肩细腰,华服与首饰。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里面目模糊的女高音。但其实看纪录片,少女时代她也是胖妹,长发披散,虽别有稚龄的纯真,但总体像个素颜平平无奇的学霸,更谈不上任何个人风格。
令我吃惊的是,造型日益完美之后,她的面容,奇异的拥有一种忧郁和略带羞涩的娇柔。
与台上富于雕塑感的凝练克制不同(卡拉斯应该是我看过的表演时综合美感最强的女高音,矜贵古典),她私下这种微妙动人的风姿,硬照虽依稀可见,但在各种新闻录影里才更能一览无余。面对记者镜头尤其明显。以致难以分清究竟是精心塑造,还是更多出自天然。但无可争辩的是,卡拉斯有一双格外情愫绵绵的眼睛,她性格里的脆弱不安、歌剧名角儿光芒下的女人味儿、传说中强烈的戏剧感染力,全部全部都交织在她的眼神里。
片中每每谈到职业,卡拉斯均表现出一种来自“优秀从业人员”的、冷静透彻的自知。
她形容这个职业拥有一种可能,让人们在普通的生活之外,感觉到小小升华的需要。(大意如此)。谈到自己很幸福,但同时说到:“艺术其实是不能这样幸福的”。对记者怼大都会歌剧院的同僚,认为自己不能够每年都重复一样的剧目、审美、毫无突破。在因身体状态取消演出并招致巨大争议时,表示自己无法以糟糕的状态来演绎贝里尼,这是对作曲家的不尊重。但同时也对好友倾诉自己由此留下阴影,导致后期对登台日趋保守。她亦清晰地认定,作为一个歌剧女高音,事业和家庭根本难以两全。
象所有享有盛誉的明星一样,卡拉斯一直自带争议。更多并不是关于她的魅力,而是关于她的歌唱能力。多年过去,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她神奇地能够胜任各类角色,但这也导致她的嗓音因发声方式而过早磨损,艺术生命过短。这个关于“损耗”的说法里,亦可夹杂进她个人生活、苗条身材、倾尽全力的表演方式……等等各类原因。
总而言之,她很璀璨,登顶到了一个空前的地位,以近乎魔幻的吸引力,重振了大众对歌剧的热情。但之后淡去的方式,也出乎所有人意料。
提到她的滑落,似乎就无法避开她的私人生活。
看影片我才发现,原来她私下也衣着考究,并喜欢小狗-----光片中就出现起码五只不一样的狗。有段她一本正经丢玩具和小狗玩耍的生活录影,养狗的观众,应该都能get到主人那种已成为惯性的耐心.
她童年缺乏关爱,在目的性明确的高压下长大,天赋早露,年少成名。巨大的光环与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导致她在最适合恋爱的年纪,根本没有机会经历爱情,一生也就有过一次并不成功的婚姻。并还没有孩子(传说是丈夫为了她的歌剧事业拒绝让她生育)。
最擅长表达浓烈情感的歌剧女主角,又怎么可能是心性平淡之人?何况她还一路缺爱。或者说,缺乏一种棋逢对手之爱。
这是一个极容易引爆的基础人设。
所以船王的出现,简直就象一种劫数。关于她、船王、杰奎琳肯尼迪的三角恋,以及她和船王之前的九年,有各种版本——因为叙述者的视角观念都不尽相同,此处无意分析各种真实性。
只想说,经历过她那样的童年,与母亲的反目,经历过第一段不知所谓的婚姻,又在第二段关系里遇到拈花高手,她会说出类似“女人最重要是拥有一个爱人,并让他开心”,且表示自己比起事业更期待拥有完美的家庭……其实也不奇怪。
人总是渴望更为求而不得的东西。
从视频里看,船王虽身高抱歉,但强壮,气质充满男性感,拥有出其不意的魅力。某种意义上,亿万富翁无所不用其极的追求,应该令卡拉斯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身为女人的满足。恰似一种梦想中的爱情突然不期而至。
我其实非常怀疑片中卡拉斯对他们知己关系的强调。一个并不多么爱惜情人艺术生命的人,会真正懂得欣赏她的才华么(大概我对知己二字认知不同)?尽管船王另一方面又得意于卡拉斯的巨星光环。
当然,这里可能有一种逆反,就是对于大半辈子都没感受过爱情的卡拉斯来说,这个男人的出现是一种全面意义的颠覆,令她值得为之追随从而冷落自己成功但危机暗伏的事业——尽管卡拉斯从不承认这种说法,她坚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个人觉得,象所有很早就站在行业顶峰的人,对于事业她一定自觉可以(想要)些许任性。对爱情则截然相反。但因极度敏感、情绪化、又拥有强势的自尊心,且远不是情场高手,她的情路并不顺遂。
简单说就是,她是真性情之人,反复无常又绝对痴心。另外,家教关系,卡拉斯非常传统、“老派的浪漫”。这种性格,不可能从世俗意义上,搞定一个牛逼的喜好征服世界的浪子。
卡拉斯终生都不具备杰奎琳精于世故的谋划和盘算,她和船王之后的藕断丝连,也侧面证实了这两段关系的本质有天壤之别。
她采访中反问主持人 “你们男人并不爱听真话,不是么?”……写给情人的生日信笺,透着一种疲倦的深情,她谈到船王的各种只字片语……若干细节,都可看出这段感情与她本性的冲突、交融、纠缠。即便世人眼里,这可能是一场错爱,但进入生命如此之深,于她而言,就是绝对的真爱。
据说船王弥留之际,陪伴他的是卡拉斯送他的红色围巾。两年后卡拉斯因心肌梗塞病逝。考虑到他们生前已经和解,并似乎感情升华到了亲人,说卡拉斯死于心碎并不非常夸张。毕竟不再有表演,也不再有爱人的世界,对于一生渴求激情之爱的她来说,又有何欢?
四十多年后回望,卡拉斯确实是千里挑一的传奇人物。台上才华洋溢倾倒众生,台下戏剧性也不遑多让。
结局是不是悲凉,其实看客没什么立场评论。毕竟有几个人,能抵达卡拉斯那样灼灼闪亮的高光时刻?
何况人生本无完美。接受了这一点,就能淡然一切月之暗面。
我不会强烈推荐此片,实在是四平八稳平淡无奇。但如果很爱卡拉斯或者歌剧,可以一看。毕竟有不少据说第一次修复的录影。能在大屏幕上感受她时代的风貌(各路名人明星乱入),尤其是静看她演绎唱段,欣赏多角度的留影,享受那种堪称“惊才绝艳”的观感……已很值得。
她生命中波澜壮阔的事业和咏叹调一样惊险的爱情是主线。然而她反复说我十三岁就入行了,非常辛苦,这是我看电影以后脑中挥之不去的线索。她显然在该玩耍放松的童年辛苦的练习,没有温暖的家庭作为精神支撑,促成了她将事业作为心灵的港湾,投入过人的专注取得成功。同样的爱情是她另外一个港湾,她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执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她用一腔热情注入她觉得可寄托可依赖的事业和感情,留下两段传奇,同时她也由于缺乏亲情的支撑,在事业挫折,感情挫折面前孤军奋战。晚年一切归于平静时,她依然是一个缺乏家庭保护和支撑,心灵漂泊无依的小女孩。
认识卡拉斯是一个误会,大学间听闻喜欢的男生热爱卡拉扬,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生,对卡拉斯和卡拉扬傻傻分不清楚,于是就这样入了坑。
我也许没能给你最好的爱,但我尽力了
----奥纳西斯
卡拉斯35岁遇到船王,一次航船旅行,击溃了她十余年的婚姻,这不值得意外,时年她才23岁,就嫁给了一个年纪足以当她父亲的人,当她提到丈夫时,说的并非是生活上的情感抒发,反而全部是与艺术相关的话题,她说如果他不在她就唱不出来,他是她的歌魂。我不认为这叫真爱,这更像是小女孩对自己的父亲或导师的过度依赖。
女人最怕年轻时没有爱过谁,人到中年突然返老还童的来段初恋。因为人年轻时,对于疼痛和伤痕有更强的抵御能力,而中年则越发容易脆弱无比。卡拉斯就是,她遇上船王后,心智上越来越不成熟,她开始减少演出,甚至有一年一场演出都没有。因为奥纳西斯说,这不是责任,你应该是出于热爱。
她说她最想要的是家庭和孩子,演唱已经不是她最重要的了,可于她最想要的却从未实现。卡拉斯的内心始终做着一个传统家庭妇女的梦,可命运却始终逼着她偏离这个看似平凡的梦。
奥纳西斯的突然结婚,彻底击毁了卡拉斯,据以前看的一篇报道说,她有好几年无法从这件事中缓过来,几年不能歌唱。因为这迟暮的少女心,怎么受得起这样的打击。
然而船王与第一夫人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这并不奇怪,他俩的生活经历实在差距太大,几乎没有共同语言。船王是希腊人,行为放荡热情是他的习惯,白手起家的艰辛更是留给他许多烙痕。可出身白人精英家庭的第一夫人,向来都是温室城堡,哪里经历过那些粗野呢?
果然不出数年,船王又跑回去追卡拉斯,因为他们太相像,他们才是谈得到一起的佳偶。他用半个世纪前希腊小伙追妹子的办法,在卡拉斯家楼下吹哨子,一直吹到卡拉斯害怕记者发现,而不得不开门为止。
事情很快就满城风雨,第一夫人早在奥纳西斯把事情搞大前,就勾搭了自己的前男友,即便俩人都给了对方一片草原,他们的婚姻依旧存续到船王去世。
奥纳西斯去世前,卡拉斯最后一次去看他,他说:我爱你,虽然可能不是爱的最好的方式,但我尽力了。
在他死后两年,卡拉斯也过世了。
这部纪录片不能算神级,因为一个本该跌宕起伏的故事在史料影像的堆叠下显得那么平淡,唯有那一首首复刻的影像值得激动人心。
于她而言,此生最激动的事恐怕并非是一次次的奖项,而是这段耗尽她生命的爱情。
她来过世上,唱过几首流芳百世的歌,爱过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足矣!
瞻仰女神全程旁边有人说话,气得直接骂人了。看到很多以前没看到的影像资料,当然都是采访资料,但我相信很多是她的真心想法。世间的确对她太严厉,但她的性格可能也真的不适合结婚。她对爱太真诚太渴望,而这种真诚和渴望没有人可以承担。
3.5/5。名人传记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名声与生活的紧张,对一个传统的女人,为Callas献祭Maria,还是反之,是贯穿一生的命题,纪录片全素材输出(提到帕索里尼却没讲维斯康蒂),唯一的narrative是她私人的信件,但卡拉斯本身就是非常值得“观看”的明星,她的表演,她的“会说话的眼睛和大嘴”,她的举手投足,都充满了化腐朽为神奇、化无聊为glory的魅力,录音里的气息不稳,影像上就是面带戚容(贝利尼《梦游女》),当她一袭红衣唱起Casta Diva,一人包场的我看得泪流满面,然后是爱情是一只自由鸟,是我亲爱的爸爸,她说公众成就了传奇,田艺苗则称之为偶像的黄昏,20世纪曾有这样的年代,一个希腊女人始终活在聚光灯的阴影下,却让人想用那句“静穆的伟大和崇高的单纯”来形容。
将旧日影像和来往书信按时间线整合而成的传记纪录片。一方面这些一手资料的展现中规中矩,从中并不能获得更多关于卡拉斯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导演并没有从这些一手资料中发展出各种二、三手的捕风捉影似的猜测和解读,从而葆有了对女神足够的敬畏心。当然,此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在大银幕观看卡拉斯演唱。卡拉斯的歌一定是看的,而不是单纯听的。你只要看她唱,你就会明白她内心的丰富与多情,也会理解她所拥有的人生。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那些一颦一叹,一定是发自肺腑,才不忘在高昂的神色中闪烁出几点泪光,进而在抖动的嘴角处哽咽着几许幽怨。这是怎样的一种至真至纯才能将表演与演唱合而为一,成就出永恒的艺术。而作为观者的我,只能叹为观止了
因为支气管炎被全城舆论笔伐,因为一纸婚约被世界歌迷同情。对记者说不回答任何问题,还是被舆论推搡。对上帝说给我克服困难的方法,还是被命运戏耍。她深信,遇到了深爱的男人可以为他停止歌唱,却和她演绎的女人们一样悲凉。纵有无数为她熬夜排队疯狂鼓掌的歌迷,巴黎瓦尔代街最后的她依旧心碎而亡。
卡拉斯自己一句“艺术其实是不能这样幸福的”概括一生,所谓的歌剧女王、高光时刻,一切都标有代价。至于世人眼中的错爱船王,其实也真是无知妄言,就算当初太过天真,20年的纠葛也足够她成长和自我评判。导演够狡猾,用了这种无功无过的拍法,为人们招魂。
Memoir of Callas, memoirs of a woman. 片中胶片的形式展示的历史影像虽然模糊,但对于歌剧专业的表演和作为明星真实的性格,让她屏幕上充满了个人魅力。在放映结束后现场QA环节,主持人和一位观众分享了曾经有幸去看Callas演出的经历,他们共同的看法是Callas的声音在现场比媒体记录的还要震撼,也对导演能为六十年前的不再是文化主流的歌剧明星往事记录充满敬意。
开场卡拉斯自述:“要理解我,听我的歌声,尽在其中。” 即为此片题旨,导演弱化人物传记细节,以精选的完整咏叹调串联,编排到三分之二处,汉堡音乐会的《梦游女》咏叹调,居然成功用音乐做出人物弧光,精彩至极!不过这一思路在后三分之一中断,转而借重书信素材独白,去凸显晚年情变,虽然节奏编辑也不错,但题旨已失,殊为遗憾。
作为纪录片一般般,但足够给我扫盲。卡拉斯真是绝代名伶,唱、演和颜都是顶级,看演唱段落已足够享受。下好多日的《美狄亚》,回头就看!
callas原来是一个如此聪明、勤奋、富于情感的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关于她现场演唱的影像资料,果真魅力非凡,饱含深情,她对于角色的艺术和情感创造能力独步天下。欣赏卡拉斯的歌剧还是带上视频一起看最好。一个小八卦是,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早餐里的经典形象是在模仿卡拉斯哈哈哈,可惜电影的影响里已经远远超过歌剧,很多人看到这部电影还以为是卡拉斯在借鉴赫本风呢。纪录片使用的素材广泛,包括歌剧演出现场录像,电视台采访节目,记者拍的新闻、私人录影,还找来女高音以第一人称念卡拉斯写给亲友的信。从不同的距离和视角让观众走进卡拉斯。不同的视频保留了年代的印迹和体裁的特征,剪辑在一起,自带时代背景,颇为有趣。视频还记录下了当年来看卡拉斯演出的名流风采,数星星也是一大乐事。
奇怪的是,卡拉斯口述搭配真实影像资料的表现方式并没有能让观众离卡拉斯更近一点,也许是因为卡拉斯从来都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采访资料与公众镜头中的她,那些永远缠绕着她的媒体与负面舆论像自私专断的母亲一样讨厌,但导演还是以这种相当刻板的方式展现了卡拉斯的魅力,这缘于她略带瑕疵却热情洋溢的歌声,源于她在舞台上极具表现力的动作与隽永的瞬间。艺术上,卡拉斯“创造和追求完美的本能有时甚至比她的生存本能还要强烈”,可在生活中,她真正想要成为的只是一个拥有爱情的普通女人,影片也一直试图展现卡拉斯作为“普通女人”的一面,但表现方式的选择与解释性语言的缺失使得《卡拉斯:为爱而声》注定只能展现出其作为“歌剧女王”的“光鲜”一面。
是的,完全是为了芙芙才看的,等了好久,和姐姐在一起,好美。
The woman Maria wants equal to the artist Maria. 艺术成就的高度与作为人类基本的向往的家庭与爱情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卡拉斯真正拥有了传奇的光环。从前匆匆在书上读得的一句,“船王唯独将卡拉斯赠与的花瓶作为陪葬品”,怎想到世上最出类拔萃的人群之间,也难免有着三人尽不如意的落寞。
比起传主死后找一堆关系者说说说还是现在流行的这种信件手稿历史采访叙事全历史素材编辑型更对胃口(虽说全部从她的角度叙事,不过当场同记者们开撕也是可见一斑的XD)但得是天后影像资料才那么有挑选余地,让我这种习惯靠盗撮喂饱的羡慕不已。胶片真是人类伟大发明有些画质好得咧音容笑貌触手可及,对比之下电视转播的存档就是惨烈..全力认人(希望以后片方能标注)她在米兰和罗马很多歌剧的导演是维斯康蒂和泽菲雷里吧。我对她不熟悉,才知道她随身携带贵宾犬当时老被骂耍大牌,难道老帕《软奶酪》中带狗演圣母玛利亚的Diva影射...?!后来他俩还美狄亚片场做闺蜜状..?!院线上映,不要错过
三星半。她总被人群环绕,但对世界始终一无所知。他们没来由的炽烈的爱,和他们突如其来的冷酷。唯有音乐,能给她快乐的梦境,让她面对责难还能支撑下去。在奄奄一息之际,相信天堂的大门终于敞开,那份安宁虽然与幸福无关,却能安慰自己,这一生都为艺术,为爱情,全心投入的活过。从卡拉斯的角度去看她的一生与音乐,难免有失公允,但能看到别样的残酷,和唯有艺术可以给予人的勇气与信念。
2.5 不乏动人瞬间,但大量篇幅还是花在演唱现场,卡拉斯本人一看就是训练过于有素的“演员”,人前都是设计好的面具,经常不同采访中说出字字对应的话,将近两个小时下来,看到的依然是名伶Callas,而不见内在的女人Maria。导演开篇借卡拉斯之口放下呈现真面貌的大话,显然是眼高手低了。
起因是Pablo Larraín下部电影就属意Maria晚年时候的故事,还找到了已经很久没有正经演绎的Angelina Jolie(她怎么敢的哦)。在梳理艺术生涯的同时,也认真刻画一幅“为爱痴狂”的歌者肖像;若不是借助维基词条的帮助,会不太容易理解当中几次Maria的生涯受阻和停滞。比如她在毅然决然选择离婚,爱人又转投Jacqueline Kennedy的花边;或是已经非常克制地谈到自己在婚姻中的挣扎和遭遇的伤害、质疑以及舆论风暴。虽然得承认整出电影的重点其实无关成就的梳理和生涯向的回归;但为爱而生,我即是爱,Maria的经历依然为人动容。
无第三人称旁白,全部以资料影像组成的纪录片。在有限的素材中整理20世纪伟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的一生。高清修复的珍贵访谈、记者拍摄画面如穿越时空般清晰,将卡拉斯的优雅美丽气质与强大气场带到世人面前。高清歌剧现场影像与唱段录音也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直至散场仍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私人书信的线索,则试图探寻卡拉斯的情感经历、在生涯的挫折与辉煌中坎坷起伏的心路历程。书信-访谈的对比能看到卡拉斯人前人后的不同,比如关于被管教严格的童年,她只能假装说很开心。作为超大牌国际巨星,内心渴望注定不可能的平凡幸福。长长的歌剧段落精彩动听,即使只为听歌剧而观影也值回票价。但仍无奈地只能探求到卡拉斯真实心声的冰山一角。三星半
2018 SIFF 6. 朋友看完第一句话:“她只活了五十三岁,我们已经一大半没嘞。。”好了好了知道了哟,你闭嘴!卡拉斯是我一直很迷的一代名伶,当初的盛况堪称现在的顶级流量。即便如此,拥有才华美貌与意志力,遇上身心俱和的爱人,还是会心碎,甚至碎到抑郁而终,人世皆苦啊。
La paix n'a rien à voir avec le bonheur.
人高马大的卡拉斯在片中两次用手指托了托围上来的女粉丝的下巴,画面太美,真是亲和力无敌。以前的观众怎么都那么热情,现在还有这么愿意跟观众打成一片的大艺术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