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周限定观影共有15人参加, 一共14条评论, 平均分数为81.6分
立夏之初,炎热之际,春天的气息已悄然而去。本周观影团也迎来了第五期观影报告,相信大部分影迷在观看《冒牌上尉》的过程中,燥热的心也会夹杂着一丝凉意和胆颤吧,那么这部电影究竟如何呢?我们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去看一下大家如何评价!
历史总是无法忘却,记忆在黑白之中也变的分明。但真实永远比恐惧更加让人生畏!
本片讲述了在二战最后两周内,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威利·赫罗德凭借捡到的上尉制服而假冒军官,将溃散的其他士兵聚集起来组成特别任务小组,一路抢掠,在行将陷落的纳粹帝国大地上为所欲为,并以元首为榜样掌握起逮捕和生杀大权
@蝠蝠 90/100 “太荒诞了,最恐怖的是,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鱼麦麦 85/100 黑白摄影风格和诡异的配乐构建出一个变态、荒诞的世界。欲望就像滚雪球,会越滚越大迷失自己,充满了讽刺,充满了恐怖,整部电影就像那几声炮击重重击中我的心,太有力了,只是爆炸过后竟然剩不下什么,有种难以言说的感觉,真的是很细思极恐的恐怖电影,恐怖在它那么荒诞讽刺却是真实故事改编。
@扶不起先生 75/100 惨淡至极的黑白,泯灭人性的黑暗。撒旦临幸的衣装,充满血腥的权欲。漠视死亡的双眼,歌唱死前的挽歌,出卖灵魂的肉体,颠倒是非的辩解,盖不住皑皑白骨。戏谑的结尾彩蛋,荒芜的彩色田地。真是扭曲诡异的终极诱惑!
可是谁又能想到恐惧的来源就是我们自己本身,人类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宁愿扭曲心中的善良也要附带强权利用武力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但位于权力顶峰的那个人何曾又不是从底层攀爬上来!
他也曾是羸弱的一方,每天活在生与死之间,他的生命犹如杂草一般,任人宰割和践踏。 他最后的挣扎只为活下去。他知道自己是死罪一条,因为逃兵与小偷、强奸犯没有任何区别。他的求生意志使他成功的躲过了军官的追捕,可惜受到眷顾的人不一定会感激上天,也许他内心隐藏着恶魔...
@渡辺dudu 90/100 《冒牌上尉》是18年新片里最惊喜意外的作品。肃杀精炼,用黑白影像描绘二战,如《索尔之子》里用第一人称手持镜头还原屠杀一般,除了画面质感的提升外,形式层面的拍摄技法和文本层面呈现的内容建立了生动的联系和呼应,整体上影像风格统一又独特。面对历史,他们在努力还原,尝试在影像中寻找经验,而我们在极力掩盖。
@alex 80/100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很有趣的是,多年的进化,我们穿上了衣服,用起了工具,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来压抑原始的兽性欲望。教条,道德,信仰,促使着每个人更文明,于是有了价值观。可当动乱来临,象征权力的军服放在面前,从落魄逃亡的窘境到把握他人生死的身份转变,太难拒绝了。而被集中目光的你,即使改变规则,叛离道德,不也得玩转手上的权力满足原始的欲望吗?哪个时代都一样,只不过在新元年显得更文明罢了。
出身卑贱的小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比谁都凶残... —— 克劳德兰纳斯
@昨日之岛70/100 人倘若披上禽兽的外皮往往会做出比禽兽更不如的行径来。结尾有些草,也没看出导演有批判什么的野心,本质上还是个小人意外当道于是开始胡作非为的小品剧。联想到的是国内假冒军官的各种骗子,不知道那些受骗者到底是怎么上当的。
@落山鸡 70/100 一部小格局、不同寻常的战争片,黑白影像营造出一种属于二战的独特真实感,寒冷的天气和诡异的配乐则凸显出一丝恐怖的气氛,原本的逃兵借助一套军服摇身一变成为上尉,各种狐假虎威,人性中的恶全部显现出来,仿佛经历了一场从人变为野兽的过程,电影中充满了各种讽刺,讽刺纳粹,讽刺战争,讽刺人性,可惜后半部分节奏完全失控,一发不可收拾,其实片中不止一个人看出来男主是一个冒牌上尉,他们纵容男主作恶的原因无非是他们也想借机作恶罢了。
@Mɑthildɑ 80/100 赫罗德能轻易操控人心,不仅在于当时战争下人性的脆弱,更在于,他能操控自己,他克制住饥饿从容地咀嚼一块肉,克制住扫射罪犯时内心的尖叫。他越冷静,那便是越丧心病狂。
当他穿上这件军装时,他的一生也发送了变化:一个逃跑的罪人,竟然变成人人敬畏的军官,所有的人见了他都变得恭恭敬敬,逃跑的士兵甘愿成为车夫,饭店的老板愿意提供免费的晚餐,流氓兵痞愿意充当壮丁,就连别的军官看见也变的唯唯诺诺,这说到底还是强权的下人性的塌陷!
@Anyslus 80/100 一双双了无生气的眼睛,一段段坎坷心酸的血泪史。你于臆想中崩溃呐喊,现实生活却装出若无其事。你是冷血无情的恶魔,杀死身负重伤的士兵。你不是冒牌的上尉,而是行走在地狱的行者。当你走向黑暗深渊,皑皑白骨是你的最终归宿。
@影武者 84/100 一时有点语塞,它提供了一个更戏谑更讽刺的视角呈现强弩之末的纳粹德国,对权力的盲从,对杀戮的疯狂,就行为来讲,他秉承了元首的“指示”,精神上并不冒牌。
@cinedreamer_ 85/100 每一个小场景戏都张力十足,每一个重要角色的神态表情都值得品味。因为一件无意中捡到的上尉制服,被剥削者成了统治者,从此与善良告别。面不改色地发号施令,惨无人道地动用私刑,内心的波澜与呐喊仍是阻挡不了变本加厉的欺骗与残害,毕竟人性的恶一旦被释放便再也收不回去了。有趣的是憎恨他的同时却也不禁佩服他,以及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结尾字幕还真是讽刺又戏谑啊。85/100
@杰瑞米太阳90/100
看得我心情异常沉重,远比我想的要残酷。片尾彩蛋士兵们穿越回现代作恶的片段,据说是一次行为艺术,路人们都不是演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戏耍,然后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抗......我觉得N年以后,这部片很可能会成为一部经典。戏剧张力爆表,摄影也非常讲究,降格以后反而更让我感受到战争中暴露出的人性的恶。
@嘉措86/100
影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场荒诞的狂欢,当吸食上权利的毒药他们已经死了,无论哪种方式。 2真实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片尾彩蛋一切其实并没有走远,人们依然盲目的顺从权利。
@Owl 70/100
尽管战争已经离我们过去有二十多年,但可以看出德国拍摄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要反思二战那段癫狂的事情。这也是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低能钛合金 90/100 二战版《官场现形记》,观赏性与反思并存,相当惊艳。
再次体验了被“《看不见的客人》式恐惧”支配的感觉,相比那些一惊一乍故弄玄虚的恐怖片,这种剖析人性之恶所产生的震慑才更能直击人心。
另,片尾彩蛋中被搜查的人们不是演员,只是德国街头的普通人。
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人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在近几年来,不乏有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通过对重大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的场面来刻画或反应出战争的残酷无情,间接的表达出对民族英雄的赞美和歌颂,以及追根溯源来反思这场战争所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学会主动的了解过去,认真客观的去看待这段历史。
但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反思二战,它更加注重的是对人性的探讨,通过荒诞讽刺的手法告诉观众“在权力的高压之下,仅存的良知都会被泯灭和扭曲,每个人心中的恶都终将被释放”,而我们也将在本片中看到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本期的影评就到这里,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加关注哦!
【春天的放牛班】欢迎大家的加入,我们只是卑微的看客,纯粹的喜欢电影,图个高兴就行!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往期回顾 第一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观影之——《气球》 第二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性别为本》 第三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观影之——《盗梦特攻队》 第四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无主之作》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牛逼的电影了,以下所有文字均为意识流。
任何情况下,在涉及到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人总是会选择性相信以及去“巧言令色”的面对他人。在一种集体大环境如此的情境下,结果往往是法治、规矩的缺失,直到逐渐麻木,最终导致非常糟糕的结果。
且看这部电影中每个角色,在角色所处的当下,每个人都受制于当时的情景与自身的困窘,被迫、半被迫的去迎合一种“看似不对”的情况。
从最开始的偷东西,到逐渐的一步步的作恶,再到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陷入了一种集体疯狂。
刚开始的时候,主角救了另一位饥饿又疲惫至极的逃兵战友,在他们休息完后则四处觅食。到了谷仓后,那位战友则举着石头,在主角偷东西的时候时刻准备干掉睡在谷仓的农户;将石头砸在农户头上。这一个悬在半空中的石头很多时候也像是我们心中对于善恶评判的一杆秤,也许我们只是肚子饿了想找东西吃,但如果在偷窃食物的过程中,若是会落得如同谷仓外那位被杀死吊起来的尸体的下场,自己则多半会痛下杀手。片中的那位则没有下得去狠手,仓皇逃跑中被另外两位闻讯赶来的农户用钉耙戳死。而主角则是急忙逃窜中,将睡在谷仓的农户推倒撞在石柱上,自己溜之大吉。
人在面对利害的时候,往往是趋利避害的,在不同程度的情境下趋利避害,人往往会做出各种疯狂的举动。
进一步到了后来,主角摇身一变,成为了上尉,HauptMann,德语里Mann是男人的意思,而Haupt则是头的意思。我们的头男从最开始的收编老兵Freytag时,双方彼此的态度则是暧昧的,Freytag需要有人为他的逃兵行为在通行文件上签字,而上尉也需要有人来帮他打下手装门面。
到了农家酒馆,上尉和Freytag刚一进去,在全部人的眼光之下,大胡子老板直截了当的就对上尉说:“现在没人认制服了兄弟。”(战争即将结束)但是上尉则非常机敏洞悉人性且演技沉着非常的,将这群乌合之农夫们的利益,放在了信任“上尉”角色天平的另一端盘子上。大家则立刻开始装傻,不仅纷纷向元首致敬,而且开始希望能通过这位自称“帮农夫们找回所丢失的利益”的上尉获得一些好处。在上尉坐下之后,煞有其事的掏出钢笔和小本本准备记录哪位乡亲丢了些啥之后,当中一上来便有人谎称自己的两匹马丢了,而他边上的村民则说:“你根本没有养马。”
直到Freytag去后厨端吃的时候,大胡子胖老板非常不信任的,将两份餐盘不情愿的“交”给饿的不行(三天没吃饭)的Freytag。在Freytag端上来摆到上尉桌时,则是随便一放,立刻坐到边上狼吞虎咽起自己的那一份,而我们的头男上尉则说:“那咱们先休息一下。”便放下本本开始在众人目光下吃东西,而上尉这种有身份地位的人,自然得把戏演全,即使自己很久都“不知肉味”了,还是用刀叉规矩优雅的小口吃了起来(对比刚开始在吉普车找到苹果的样子,判若两人)。毕竟人生如戏,The Show Must Go On是吧。
这刚开始,也足见人总是利益驱使的,而所谓黑白是非,则都是利益暂时不足以模糊你对所谓“规矩”判断带来的道德安全感(或者说是优越感)。
而后在酒馆下榻时,Freytag帮头男上尉宽衣,而上尉则只是惦记明天要吃什么,没想着要进一步去搞什么事情,而且在Freytag临走的时候,也说了句:“谢谢。”大致是想表达对于Freytag配合演出的感谢吧。但在晚上,酒馆大胡子胖老板则拉来一个逃兵,说让上尉就地正法。而上尉此时在做了短暂的心理准备之后,掏出手枪直接击毙那位逃兵。因为上尉知道,如果显示出了任何的软弱,死的不仅是他自己,也很有可能就如同最早在谷仓外那位老兄一样了。
这种在更强的环境中,人对利害的判断更强,也更加明白,那么能去跨越的底线也就越深,现在就已经是真正的“杀人不眨眼”了。
随后的则是在另一户农舍中,遇到了另三位逃兵三人组。其中领头的其实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头版上尉有蹊跷,一边的裤脚没有卷起而长的太多。但迫使于情境,也被收编。当中非常值得玩味的就是他们的这个户籍通行证,某种程度上,当权者实际上总对下位者有一种身份的许可权,放眼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大抵也是如此。
这种权力的授予和夺取,都需要满足“上位者”的许可,而下位者为了要得到一些自己的小方便,则很多时候默认,也变相巩固了上位者的权力。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上位者”的合法性本身就是存疑的,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诉求的,即是独裁的。那么下位者往往在得到几次“好处”之后也会成为牺牲品。
这逃兵三人组在归队于头男上尉之后,也接受了一套头男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咱们是为了元首办大事的。”于是在自己的通行证被授权后的某种安心与几杯酒下肚的微醺中打算跟随这位上尉。
而后又遇到了防空炮二人组,当然也很自然的被收编了。收编之后路上遭遇敌机,上尉还让这俩哥们立刻像是做样子又像是表现顺从的原地掏出炮来打飞机。
但是好景不长,在车没有油了之后,便出现了电影海报的人拉车+防空炮的场景。而在这个过程中,三人组的头头暴躁哥,在这样的非人待遇下,不愿意配合头男上尉演出了,绳子一撂问出了一句:“这他妈个算啥?!”与此同时,另外一辆军警卡车开了过来,另一位胖上尉本来是很凶悍的要求这群正在进行“人拉车+防空炮”的当代艺术家们赶紧拿出通行证以验明正身。怎料我们的男主角头男上尉,则沉着冷静的从容应对并表示自己是受到了党中央元首的最高指示,来查探前线后方情况的。于是在胖上尉不明真假的情况下,也选择默认相信。实在是被头男上尉的演技折服。
随后主角一行人,遇到的则是当时片头最早追杀头男上尉的狙击98K,狙击98K一边在车上看着头男上尉说有点面熟,一边还还吹逼自己“从不忘记一张脸”。到后面在二号集中营一系列的事情,则是每个人为了自己想办的事情,来配合头男特工队一行人演出。
从刚开始的取得逃兵基地的信任,到逐步通过各方利害的信任,再到去逃兵营视察,暴躁哥主动请缨通过暴力让他人臣服。这时候他是在是有点看不下去,走出逃兵营,站在门口对后面出来质问他的Freytag说:“他们其实跟死了没什么两样。”
这句话我认为挺值得玩味的,也许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上来说,确实如此。无非就是争夺与杀戮,你死我活的事情,一旦放弃了,失势了,在通过制定规则者制定的规则求得生存,也只是苟延残喘。所以《The Winner Takes it all》。
之后残酷的30*3方阵集体挖坑排排队枪毙,哦,不对,是炮毙,高射炮毙,真的叫做叹为观止。在这不得不一提剧组对于整体、细节的处理和把握都堪称精良,无论是整体的布景、灯光、镜头、道具、特效……的制作,都堪称一流品质,这里给德国人的严谨和品控与自我要求,手动点赞。
对了,说道炮毙,那防空炮打上去则真的是立刻炸成肉酱,给你最真实的体验和代入感,主角在当中有一段好似尖叫,但是突然蒙太奇一切,又是正常捂住耳朵的样子非常有趣。也许那个在尖叫的只是他的内心?但实际上自己则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身份和地位该有的样子。
这里我不禁想顺带一提: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不都是演员嘛?在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表现与自我要求,也许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练习可以做到某种程度的内心和“演技”的统一,但我还是认为,明白利害得失很重要,在各种固化的价值观念,或者说对于价值观念的各种解释权下,灵活的去调节自己来应对,使得自己达到平静和更好的存续,也是持续一生的修行。
随后则是更多的在失控下的荒诞,和对于面对利害人调节自我来装傻的情节。
无论是在逃兵基地被炸毁之后,头男上尉特工队一行人来到城市为非作歹。
还有花天酒地,和因为暴躁哥搞了上尉看上的女人而被扒光枪毙(不识时务者,殆矣)
(当中那个被暴躁哥搞了的女人,在暴躁哥刚被拖走后,还错愕受惊,但在意识到局势之后,则又对头男上尉袒露胸脯表示顺从,这可以说是很原始很基础了。)
此后种种,在这就不一一赘述。片子已经拍的入木三分、自己看便可以了。
直到片子结束时,头男上尉从三楼顺着被单很“SWAT”的溜下来,逃到了一幢壮大建筑物的后花园的森林中,发现骸骨遍地,自己走入森林,可能也是表达了某种隐喻,于是我感觉:嗯,很不错。于是原以为片子就这样结束了。
怎料想,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在结尾字幕时。
剧组很有趣的把片中的装甲轿车开上了今天的大街,而头男上尉快速法庭审判特工队则依然保持当时的扮相,一车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男主角侧搭着挡风玻璃实在是很有型,其他几位也同样凹出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造型,再次给剧组的道具和服装以及精良的制作点赞)
一群恶棍在大街上一路威逼哄抢,调戏妇女。无论是演出还是真的如此,则也侧面的体现了,在利害面前,我们都倾向于装傻,来得到趋利避害的效果。这样的装傻,无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只要不是争取人身而为人该有的尊严,而是装傻,多多少少,迟迟早早会需要装傻的每个人去买单。
如果没有一个属于大多数人共同努力创造、并认可的秩序,并且秩序不持续的服务于大多数人民,而是服务于一些野心家、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则整体都会部分地、或多或少地因为装傻而买单。
我认为我国目前的局势,似乎……
‖ 罪恶的袈裟 ‖ 不推荐观赏,看了胃疼。 人性之恶在权利下如脱缰野马为所欲为,穿上皇帝的新衣,“被相信”为他们需要你担任的角色,夺走了125条生命。 这是制度的黑洞,权利的膨胀。这是一场诡异、讽刺的大屠杀。军人欢唱着胜利的赞歌,个体的善良和怜悯终将被同化。1`30分,当所有人按下了扳机,变成了魔鬼,才明白黑白影像不仅为了复古而是地狱仅离你咫尺。 挂满勋章的军服,是恶魔钦点的刽子手,脚踏白骨,被褒奖伟大的忠诚。这是一场还在发生的权游。 战争,残酷无情,泯灭人性,比屠夫更恐怖,因为屠夫是人。
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态度一向严肃而深入,所以这部电影不出意料的质量很高。
这是一部单主角电影,整部电影缺乏女性色彩的调和,色调强硬,线条也更显冷峻。看完整部影片后对于男主人公的通识应该是疯狂,然而他并非从一开始就病态,临近电影结束时,他也还知道远离现场。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所以这个细节让真实的恶无限放大了——任何一个人放进电影里都有一定的几率和主人公做出相类似的勾当——可以复制的罪恶显然更让人不寒而栗。
电影开始后,作为逃兵的主人公莫名其妙得到了一套上尉军官的军服,这一段有小孩戴大人帽子的滑稽感,主人公大约自己也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像一个话剧演员一般喋喋不休。第一个逃兵出现的恰到好处,也因此有着很强烈的象征意味,是主人公换装后对世界混沌不安的试探:进入饭店的时候,主人公在桌边,而那个逃兵在门口处关心着退路。之后的厨房很微妙,逃兵对食物的渴望让店主人有了某种猜测,而主人公的小聪明让他暂时性摆脱了危机,他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社交进食方式作出了肢体上的答复,可是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另一张餐桌上,吃得头都来不及抬。
半夜枪毙店主人抓获的逃兵来得突然却合理,而这也是主人公善念的火花摇曳到尽头的谶言,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处决了那个逃兵,满足了店主人的要求,强忍恐惧回到房间暗自吞噬杀人之后的战栗,是那个代表着他善念的逃兵拿来了烛台为他照明。可是主人公的目光却终究落在那套军服上,他开始意识到生死予夺权力的快感,于是无可遏制的滑向恶的深渊。这个道别,出人意料的沉重,导演大约也在事件的走向上感到愤怒或压抑,所以片名选择在这处出现,背景乐沉闷却刺耳,仿佛布满铁锈的大幕缓缓开启。
其实这个时候,主人公会与恶魔握手已经在意料之中,于是第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逃兵——代表着主人公的恶念——很快出现在视线之内,可导演却给了人性一个机会:当镜头反复切换到床头不瞑目的农夫时,主人公紧闭的嘴唇试图投射出他与善良决裂时的挣扎,可是他最终满足于那个叫做权力的东西,他用一条薄毯盖上了农夫的身体,也给自己的棺椁敲下了第一根钉子。
人性的恶一旦敞开了闸门,就很难关闭,这在男主人公身上真是最好的诠释——至少我很难分清楚在路上遇到宪兵队长的时候,他的那个语带威胁的谈话有几分色厉内荏——至少不会比遭遇曾经追捕他的那位叫库克的上尉多吧。但是毕竟还没有到他的战场,导演只是将潘多拉的盒子掀开了一个角,可阴森的寒气却足以让人手足冰凉。
说德国人爱思辨,或许有人种论的嫌疑,但仅仅就这部电影而言,导演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是太酣畅淋漓:获得审讯权力的男主人公同时带着自己的善念与恶念进入营房,面对和自己曾经做过相同选择的逃兵们,主人公留下了恶念,而将善念关在门外,这是一次自我拷问,而主人公需要的答案就是“他们已经死了”。撒旦说这句台词会不会如此举重若轻我不清楚,但男主人公此刻却是实实在在恐怖到令人发指。从这个角度看,诸多番茄酱剧真如笑话一般。
这句话出口时,他在人性的战场上,便已经一片瓦砾。
不剧透,就说到这里,推荐朋友们去看,无需纸巾。
《冒牌上尉》并没有过多描写战场的残酷,也没有讲述纳粹铁蹄下少数族裔的悲惨遭遇,而是以一件发生在战争末期的奇人奇事为切入点,以冷峻肃杀的黑白镜头为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平庸之恶。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人公是一名年仅19岁的德国士兵威利·赫罗德,他被后人称为“埃姆斯兰刽子手”,因为在战争结束前的两周,他在位于德国埃姆斯兰县的监狱屠杀了100多名囚犯。
然而这个郝罗德并不是狂热的纳粹党徒,也没有所谓的政治信仰,他原本只是一名贪生怕死的逃兵,而让他从一名逃兵蜕变为杀人狂魔的,只是一件偷来的军官制服。
影片开头,是衣衫褴褛的郝罗德在躲避德国宪兵的追杀,因为他是一名逃兵。
郝罗德好不容易躲过了追杀,又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此时正是德军全面溃败的时期,四处都是和他一样的逃兵,这些逃兵要么是被宪兵队抓住,要么就是在偷粮食时被老百姓干掉。
不过郝罗德的运气比较好,他在路边发现了一辆抛锚的吉普车。车里没有人,但是有食物,还有一套德军空军上尉的军装。
此时正是冬季,郝罗德换上了这身军装,擦去了脸上的污秽,立马从狼狈的逃兵形象,变成了威严的上尉。
正在郝罗德摆弄这身军装的时候,迎面走过来另外一名逃兵,对方明显是个老兵,资历比他高,但是见了郝罗德却主动敬礼,原来对方把他当做了真的上尉。
老兵请求上尉把他纳入麾下,于是郝罗德干脆真的装起了上尉,一路上召集溃兵,骗吃骗喝。
郝罗德年仅19岁,如此年轻怎么会成为上尉呢?
其他逃兵也不是没有怀疑,其中一个逃兵,甚至一眼就注意到郝罗德的裤子不合身,但是他并没有拆穿,因为当逃兵是死罪,只有被其他长官收编,他们才能逃过一劫。
至于这个长官是真是假,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
而郝罗德也乐于过上耀武扬威的日子,毕竟他的身份是上尉,可以把手下的士兵当做仆人使唤。
冒充成上尉之后,郝罗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城里骗吃骗喝。
当时的德军已经全面溃败,老百姓对他这身军装并不买账,于是郝罗德发挥了惊人的骗术天赋,声称自己是来统计居民们被逃兵抢劫的财产损失,并且会在上报后归还居民的财产。
郝罗德的骗术果然得到居民的尊敬,为自己和手下赢得了一顿烤肉。
作为一名冒充的上尉,郝罗德深知,要想争取周围人的合作,就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于是当居民们抓到一名偷东西的逃兵,要上尉主持公道时,郝罗德非常配合的枪毙了那名逃兵。
由此开始,郝罗德尝到了权力的甜头。虽然他曾经也是一名逃兵,但是穿上这身象征权力的军官制服,他就成了执法者,开始决定其他逃兵的生死。
既然是狐假虎威,就要借最高权力的威。郝罗德称自己是受元首亲自下令,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一路唬住了不少德国军官,还接管了位于埃姆斯兰县的监狱。
这所监狱关押的都是被抓住的德军逃兵,监狱的长官们对如何处理这些逃兵分成两派:一派是隶属军队的军官,认为这些犯人们消耗了大量食物,应该被处死;另一派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认为要等到临时法庭到来后再决定如何处置犯人。
不过他们等了很久,也没有等来临时法庭的官员。此时冒充上尉的郝罗德出现了,他利用这两派的政治倾轧,让自己成功上位,变成了解决逃兵问题的特派官员。
而郝罗德解决问题的手法非常简单粗暴:挖个坑,将这些犯人杀了、埋了。
毕竟他只是个逃兵,不是什么司法官员,这是他唯一能想出的方案了。
这个方案正好迎合了军官们,于是大家根本顾不上验证郝罗德身份真假,就算有所怀疑,也“看破不说破”,立即让行刑队夜以继日的工作,屠杀了大量被关押的逃兵。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上以“某某皇帝后裔”、“某某神仙下凡”自居,为自身权威寻找合法性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问这些身份是真的假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名分”,干什么事都方便。
找到所谓的“合法性”后,当然还要以杀立威,让自身的权威站稳脚跟。
郝罗德最初也许并不是一个弑杀的人,当他在行刑现场时,脑子里幻想的是自己在抱头尖叫。然而为了身份不被揭穿,他必须装出一副冷酷的样子,必须迎合同僚们的利益,可以说他一直在被形势推着走。
后来,英军的轰炸机把监狱夷为平地,郝罗德又收拢幸存的士兵,对他们“任意封赏”。
笼络人心后,他组成了一个“郝罗德临时法庭”,穿梭在处于权力真空区的城市中,将那些想要对盟军投降的德国居民以“叛国罪”论处,肆意搜刮抢掠。
酒肉、美女、豪宅,全都为他所有,不服管教的手下,也被他随便找了一个名义清洗掉。
此时的郝罗德甚至没有了同僚的掣肘,完全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也终于享受到最高权力带来的快感。
这种逍遥的日子,直到真正的德国宪兵将其逮捕,才终于告一段落。
德国军事法庭发现了郝罗德冒充军官的事实,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盟军随时可能占领柏林,与其处死这个冒牌上尉,不如把他送到前线去当炮灰。
郝罗德听到这个判决,还“大义凛然”的表示:“我愿意为国捐躯。”然后转身就偷偷跑了。
就像前面所说,郝罗德从来都不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他和他的手下们就是一群投机主义者,利用混乱的局势,为自己谋取私利。
然而这样的平庸之恶,同样值得我们的警惕。
历史中,真实的郝罗德从德国军事法庭逃跑后,躲藏在威廉港,以清扫烟囱为生。不久后,他因为偷窃面包被英国皇家海军逮捕,最后被确认定是遭到通缉的战犯。
1946年8月29日,郝罗德和他的6名同伙一起被处决,终年21岁。
一名年轻的德国士兵,披上一件军官制服,就可以肆意夺走一百多人的生命。没有制衡的权力,在庸人手中也可以造成巨大破坏。
影片结尾,导演还为观众送上了一个颇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穿越到了现代德国,在城市街头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
郝罗德和手下们坐着吉普车,穿着二战时的旧军装,向人群挥手致意,起初看起来还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都笑不出来了。
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如果没有最后这个彩蛋,人们也许还会觉得:“这个郝罗德真TM是个人才,居然能骗过这么多人!”
只有当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们才会明白历史不是在开玩笑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法官:你承认自己犯了如下罪行:未经认可擅自穿用军官制服;组织策划了针对二号集中营的屠杀行为;最后还将一位已经挂了白旗投降的市长殴打致死。 威利·赫罗德:枪毙,将一位已经挂了白旗投降的市长枪毙。我的父亲常说:“谁要是做了不公正的事情,至少应该承认。” 法官:在法律层面,这个案子是非常明确的,这个人应判以绞刑。 上级领导:我不知道,在我看来,有点量刑过重了。在那纷乱的时局下,赫罗德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他所表现出来的激进的部队化的行径,并没有让德国国防军受到进一步的损失。 证人:对我来说,我一直是把赫罗德当作长官的。 上级领导: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已经站姿笔挺地站了四个多小时了,依旧面不改色……他就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小兵,他向我们证明了惊人的战斗领导能力,我非常佩服这样的人。 赫罗德:我还有话要补充,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能尽自己的力量,在这战争的最后时刻,抵制日益膨胀的失败主义,并让我们德国继续战斗下去! 法官:我见过许多迫不得已做坏事的行为,但这个人的行为绝对不正常。 上级领导:但您知道吗?当我想到,我们当年作为年轻的自由军团斗士……呵!有时候也会疯狂地胡乱开枪,哈哈哈哈。 法官:您想让我判他无罪吗? 上级领导:有条件的释放。我建议停止对赫罗德的诉讼审理程序,作为缓刑,派遣赫罗德到前线去。 证人:赫罗德是个生猛的家伙,是难能可贵的人才,尤其是现在。 上级领导:我们也别自欺欺人了,各位,这场战争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帝国已经战败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会建立一个精锐组织,在德国被敌军占领之后,继续进行地下武装斗争。 赫罗德:嗨喜特乐!为了解放陷落的帝国首都,我们即使走路,也要向柏林进军!遵命!
真实故事改编,纳粹版《我的团长我的团》啊,摄影十分突出。人和制服的关系真是魔幻,别说上尉,其实扒掉元首的军服和勋章,不就是个瘪三吗。所以说喜欢的衣服就不要嫌贵,那不算购物,是人格的自我塑造。
大型狐假虎威现场,主人公真他娘的是个人才!影片最后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在现代柏林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最初看起来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也笑不出来了。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即使最后一刻法西斯也还在作恶。
主角“铿锵有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各种"伟光正"上身...都是国内吃瓜群众熟悉的配方,一切真的不遥远了
触及了极权社会和极端环境中的诸多重要议题,对“平庸之恶”的一次有力阐释。文明的存在脆弱可笑不堪一击,因此结尾的“彩蛋”更是对当下的必要思考,即民主如何在不失去自己立场的前提下抵御野蛮的反扑。坐在黑暗中,意识到我自己和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到主角所做的一切,几乎恐惧得全身发冷。男主小哥哥一百分!
初见海报,就嗅到了《伏尔加纤夫》背后的残酷和慈禧“马拉车”传说的荒诞。果不其然,建构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又类似于《钦差大臣》脉络的狐假虎威再次透彻的看到了德国人在电影层面对极权主义和群氓的见微知著和痛定思痛。但,新的阴霾早已横亘在日耳曼的天空,他们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二战版《官场现形记》,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让故事更多了一层细思极恐的味道。导演的拍法很老道,黑白灰暗的色调加上影片自始至终用一种冷峻的风格去刻画着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戕害,结尾一黑到底,片尾字幕彩蛋更是神来之笔,赫罗德死了,像赫罗德这样的灵魂从这世上彻底消失了么?问题背后令人深思。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个不满20岁的逃兵在二战结束前两周,穿着捡到的上尉军官服就此「上位」,一路招摇撞骗收编一众逃兵,从死里逃生的惊弓之鸟修炼成被权力掌控不能自拔的恶魔。人性最禁不起考验,最终被日益膨胀的欲望吞噬。结局字幕的彩蛋绝对让人有汗毛直立的恐惧感,戏谑也罢,但确实警醒。堪比《浪潮》带来的震撼,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态度,真是令人钦佩。
有趣的是,一个烂人竟然也能靠口传伟大领袖的指示飞黄腾达
倘若英雄意外落井,投石的人会格外勇敢;一旦凡人穿上虎皮,作伥的鬼会分外积极。越是预警的农舍越富饶,越是危险的军营越安逸。递上一把杀戮的枪,要么饮弹要么叩击;递来一把掘墓的锹,要么绑腿要么活埋。看到他穿着新衣,缄默着伸出手臂同谋。再一回头,自己业已赤裸,军装却生在他身上,再褪不去。
看着他身上的军装越来越合身...
这部电影一定要在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观看。
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孟德斯鸠
片尾是今年看过最牛逼的彩蛋了。
首先,黑白调的处理很好的渲染了那个行将没落第三帝国的冷峻和肃杀,后方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惶,处处细思极恐。撒旦不止没有固定的脸孔,而且还可以有很多分身。甚至一旦一个天使被赋予了不受限制和监管的无上权力,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撒旦。每个人在极权的蜜糖和大棒交错面前,都无法独善其身,要么共同为恶,要么被恶吞噬,难以有第三项选择。结尾的高潮犹如一个重锤,把人性和极权之恶表现到淋漓尽致。《浪潮》的悲剧源于一个学术实验,而本片的惊悚却是一个赤裸裸的魔幻现实主义。天啊,更难以想象的是,两部竟然都是来自真人真事!
穿上军装就能颐指气使,戴上军衔就能号令一方,拿出手枪就会疯狂屠戮,成了杀神就会势不可挡。杀人过后不忘欢声雀跃,作恶过后还会广受褒奖。白骨成群可知敬畏生灵,尾幕一出不禁后背发凉。
结尾被纳粹搜身的现代人不是演员!不是演员!不是演员!猛然被惊了一身冷汗,作为最以善于反思而著称的德国在面对突入其来的纳粹尚且如此,再细想当下……突然就成了魔幻大片啊!这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二战电影,是继《索尔之子》后的最佳二战电影!
最可怕的其实不是冒牌上尉杀了那么多人,而是其实很多人都发现他是个冒牌货,但没有去戳破他,所以其实杀人的不仅是他,他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木偶。
又一出「钦差大臣」的现实演绎,在二战尾声期这个特殊的时间,利用民意/军心的动荡、各军事/司法部门之间的制掣制衡,一个普通人以近乎黑色幽默的荒诞方式,一步步黑化成活生生的恶魔,残酷得令人不寒而栗,简直是纳(极)粹(权)崛起的缩影;民众在权力面前的盲从与利己立场的站队,平庸个体从恶心理的激发与扩张,心灵黑洞在迷狂中无限沉沦,最终只能任人性深渊吞没;最后的“彩蛋”警醒意义与反思性极强。
挂满勋章的军服,是恶魔钦点的特殊身份,就算脚下踏着白骨,也会有人褒奖你的忠诚。令人胆寒的口号,是时代赋予的无罪证明,只要战争尚未结束,走到哪里都会得到簇拥。他能慢条斯理吃烤肉,也能明目张胆动私刑,他是残忍无情的战争屠夫,也是毫无正义的临时法庭。可讽刺又恐怖的事实是:他只是个逃兵。
一开始最让人惊叹的在于一个下等士兵居然靠一套制服自导自演一个高大上军官,并顺利骗过所有人的演技,毕竟有些气质不是靠衣服能装出来,就像小店老板说的:现在制服已经不好使了。另一方面也让人一方面惊叹德国在二战时期严谨的军政系统,最遗憾的是发现,再严谨的法治在人治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贴标仗势最高元首,就可肆意强抢杀戮,我们知道上尉一路横行,哪怕只要有一位路人角色深入质疑,一切都不会发生,然而慑于元首淫威,竟然没人敢查此人来历,更可怕而又可笑的是彩蛋对现当代人类社会的警醒,竟无路人质疑二战军人强抢当代路人的合理性去反抗,就像我们生存的社会依然有贴着各种名头的骗子横行,为什么他们仍有生存空间?可见真正要鞭笞的不是被放大的人类暗黑的杀戮欲,而该反思人类社会脆弱在哪里,社会运行机制竟可被自身的病毒肆意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