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

HD国语

主演: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云霄之上 剧照 NO.1云霄之上 剧照 NO.2云霄之上 剧照 NO.3云霄之上 剧照 NO.4云霄之上 剧照 NO.5云霄之上 剧照 NO.6云霄之上 剧照 NO.13云霄之上 剧照 NO.14云霄之上 剧照 NO.15云霄之上 剧照 NO.16云霄之上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云霄之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清泉河的呼唤弦动我心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演剧偶像浪子神探第二季侏儒与财神阿特拉斯耸耸肩青春节拍梦二 爱的水花我们的宇宙3D焦虑满屋加油优雅法医密档年会不能停 纪录片狂徒丽塔珍禽假意最好的时光小尼基求爱指南午宴之歌幸福2007大神猴2伏魔篇灵魂摆渡之风华绝代OMG!我爱你...但不合时宜幻想嘉年华 EX Season黑寡妇1954丑男大翻身搭错车复原行动第三季泰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个女人2010康纳斯的战争阿莫雷的最后一夜面孔因为初恋是第一次发穷恶雀圣之脱线女神球衣2022尸地伏魔2

 长篇影评

 1 ) 5.31杭州 这片都没有剧 咋剧透

别人拍电影就是,拍电影。美院老师拍电影就像在,写论文。还是那种发表研究成果的顶刊学术论文……我以为自己只是买了本什么科普读物,结果坐在影院里对着顶刊学术论文懵逼了一个半小时。

映后主创谈到从拍摄到后期到声音设计,都在进行各种叙事手法的艺术探索,“怎么把焦点融入到叙事”“进行哲学上的、美学上的探索”。但最终的呈现就是:叙述的结果本身倒变得次要了——画面不再以给出足够的信息为目标,电影文学性的诗意化,和影像上“非常美院”的视觉追求,说好听一点是“文本的克制”,说难听一点……说难听一点就是我期待错了(别问,问就是我爱美院

哪怕提前被打了预防针了它是个所谓的“诗性电影作品”,我以为它至少得是个叙事诗吧,结果它根本不想讲故事 。所有建立在故事情节人物之上的光影声效镜头调度都是为了抒情为了“诗性”的美学表达……那表达也太浓郁一点了。我只是想问问这会儿发生了啥黑灯瞎火的怎么谁就死了?结果电影告诉我那是人性的挣扎与退缩是悄无声息的蛇与犹疑的绿那些苍白雾气中寸步难行的革命理想那些被天光凿刻在黑色岩石上面目模糊的身影那些清醒与疯狂边缘的幻觉那些自戕与自责……异乡的河、故乡的水~滂沱的鲜血!

我:……啊?

 2 ) 战争和政治惊悚,电影教育电影体制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教育和制作全部集中于上海,包括南京,电影业者绝大部分来自华东。新中国成立后全部转移至北京,随着北京电影学院创建,电影业者主要来自北方,这种局面维持至今。 中国美院领衔投资并主创本片,利于电影人才更广泛的培养吸纳,利于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与实践实现多元发展。 电影的摄影和画面处理相对来说是较容易学习或借鉴的,所以很多影人把它们放在最前列。用摄影和画面去引领人物塑造和故事冲突。本片就是如此。 对于电影的诗意,还是不要提或者少提吧。电影的诗意之美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电影中的。 反而任何一部形式主义电影都在电影的类型之中,只是电影的类型概念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没有更新过,亟待有一个再定义划分。 本片是战争惊悚片,甚至有政治惊悚的意义。由艺术院校主导拍摄也是更具电影体制变革的象征意义,尝试探索对电影都是有益的,在中国尤其如此。

比普通暗调影像再暗一点,还是可以接受。并非空留形式,而是象征1935年工农红军陷入至暗时刻。红军的旗帜如此展示,是一种突破。

影片为表现红军战士在山野森林求生并战斗,几乎全部外景拍摄,难度较大。人性与自然关系多为西方影人涉足。在此,红军战士的人性也是人类的共性。

多处水下拍摄,时长超五分钟。对绝处逢生的惊悚氛围塑造和叙事推进都起到巨大作用。

片中难得一处惊悚以外的革命浪漫主义场景。彩色还原度相对也处于全片最高。女性形象的塑造同工于1984年《一个和八个》。

舞台戏剧效果强烈。周边全黑,战士隐于半明半暗中,还是表达红军的艰难处境,同时隐喻彼时红军内部的思想斗争。中间的战士有着经典的纪念碑式构图。最早出现在爱森斯坦的影片中,如《十月》。

启发于1984《一个和八个》的俯视构图,表现人被困于环境。其实,本片的主旨以及人物线故事线和第五代导演开山作品《一个和八个》高度一致。

还是两侧黑暗中间人物稍明亮的镜头,红军战士有着摇滚青年的不羁神态,手中的火柴燃烧良久。是否表达年轻的红军战士对光明的期许呢?

枪声清脆,树林狰狞,配乐是无旋律惊悚音效,标准的惊悚电影场景,杀机四伏。

最后,血雨腥风中的红军战士,极具象征意义。1935年初遵义会议已经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即将走出至暗力挽狂澜。

全片色彩介于黑白与彩色之间,也是象征红军乃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又一个关键转折时期。 云霄之上,并非立于云端,实则立绝地而生。是中国哲思。

 3 ) 《云霄之上》第11届北影节最大赢家,黑白灰的叙事风格,是否讨喜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红毯环节,给我们贡献了无数名场面。

比如张子枫c位烫脚,身为晚辈,一不小心误入拍照的黄金c位,看着一旁的章子怡和陈凯歌,她慌忙让位,很有喜感了。

紧接着,即将有电影上线的几位明星 搭配上线,周也和陈飞宇全程黑脸零交流,范丞丞坐车上,手持张婧仪的照片走红毯,也是幽默又新奇了。

每一年的北影节,都会给我们带来无数优秀的作品,在今年的最佳影片揭晓前,让我们看看第11届的最佳影片——内地电影《云霄之上》,一举斩获“天坛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成最大赢家。

然而,如此小众的电影,豆瓣评分仅6.2,三星评价为主。

专业评委给出的荣誉背后,为什么是市场水土不服的评分和票房?

是小众且晦涩?

还是不符合大众预期?

今天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1)天坛奖在业内,代表着什么样的水平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向世界电影人发出的诚挚邀约。

每一年的电影节都有非常丰富的片单,分为亚洲连线,焦点影人,大师回顾,修复经典,环球视野,或者华纳兄弟,宝格丽光影等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云集,还有经典回顾。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爱好电影的人,绝对是一种福音。

比如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邀请了张艺谋担任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

在“北京展映”单元,还精选了《一个和八个》《老井》《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五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展映,老谋子的作品很多,能在大荧幕上重温,绝对是幸事。

若要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市场地位,真的需要好好说道一番。

先说“天坛奖”。

北京的“天坛奖”和台湾地区的“金马奖”、香港行政区的“金像奖”、“金鸡奖”相比,虽然含金量不在一个档次,但是和“百花奖”、“华表奖”相比,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历来参加电影节评选的影片,多是国内、外不甚“出名”,但实际在业内是非常有才华的小众导演,能够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地电影被大家看到。

而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相比,还是有许多类似之处,每年的红毯环节,都是男女明星们争奇斗艳,宣传自己作品的好时机。

因为评价标准不受市场评价影响,再加上评委都是业内资深导演或者专家,所以对获奖的作品和导演而言,多少有点鼓励的味道。

毕竟艺术是有壁的,大众审美和专业审美,还是有差别的。

(2)低成本+非专业导演,却拍出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

《云霄之上》讲述了一个刚经历战场失利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上级命令,要在四十八小时内炸毁白匪弹药库。

明知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必死任务,洪启辰还是召集散落的伤兵,毅然踏上了这条赴死之路,成功炸毁弹药库的故事。

导演刘智海,主演是陈伟鑫,吴嘉辉等人,都是业内不知名人士,甚至几位主演在电影里连名字都没有。

除此之外,根据导演的说法,影片的拍摄成本仅为300万元,低得让人惊讶!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6年,也有一部非常火的小制作电影《疯狂的石头》,新生代导演宁浩,它的投资也是三百万。

与之不同的是,《云霄之上》除去基本的道具、交通吃喝等费用外,所有的演员都是零片酬的,因为他们都是导演的学生、同事和朋友。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

于是乎,这样一部剧情并不出彩,甚至有点老套的电影,却出了奇迹。

许是经费有限的问题,电影并没有在影视基地拍摄,又担心场景重复太多,便在那个盛产龙泉宝剑的龙泉市的大山里,实地取景拍摄的。

龙泉风景秀丽,森林与大山众多。

这个地方与江西、福建接壤,不仅地域偏僻、人迹罕至,而且有成片的原始森林。

用原生态的一草一木,例如天然石洞、大雾弥漫等,来讲述一段八十多年前的故事,很有说服力。

因为是实景、实地拍摄,条件也非常艰苦,所以演员遇见蛇虫、中暑等意外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也非常适合还原1935年红军进行游击战的真实场景。

即便如此省吃俭用,到最后剧组还是真的没有钱了,以至于服装道具都是缝缝补补,用了很多次,甚至连木板也是重复利用的。

正是这种无钱的窘态与恶劣的环境,恰好营造出80多年前真实的历史原态,给观众极强的历史代入感。

当然,因为经费问题,也造成剧情的连贯和后期的剧本打磨方面,存在很多瑕疵,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用很少的钱就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这个导演肯定不简单。

毕竟如今的影视圈,几乎是演而优则导。

半路出家的导演,表现甚至比专业导演还能适应市场,54亿票房的《你好,李焕英》、56亿票房的《战狼2》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刘导演目前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他发表过很多论文,有很强的影视理论、摄影知识等专业基础。

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处女作,先前他只是拍过几部广告与实验片。

然而,他还是小小的成功了。

(3)黑、白、灰叙事长镜头,重新演绎战争美学

从开篇慢慢后拉的长镜头就知道,这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战争片。

相对于整部影片简单的剧情,影片的优点特别明显,黑白摄影+长镜头等美学的造诣,以及环境音效做的都特别好。

影片中,除了自始至终看不到脸的一个个战士,环境和声音,更像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整部影片从一个战争的切口入手,在泼洒的山水墨画卷中,展开战争中的小故事。

可以说,前面的1/3,更像是一部惊悚片,尤其是水下的唯美镜头,再配合惊悚的配乐,通过第一视角,拨开一具具漂浮在河中尸体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

因为场景为原始大山,这样的环境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压抑的窒息感,这在影片刚开始就出现了。

同时,影片的色彩基本是采用黑、白、灰三色来定调的,更加突出场景的萧瑟与阴霾,预示着这个故事的结局绝非喜剧。

实际上,若在南方的阴雨天看大山,所有的色彩就是那种介于彩色与黑白之间的颜色,天空是灰色的、山石是灰色的、大树是灰色的、道路也是灰色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洪启辰一行人用他们的牺牲来完成任务。

受客观条件与经费所限,整部电影的拍摄没有运用固定机位,所有片段几乎都是用手持的摄像机长镜头来完成的。

长镜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相机的镜头长短,它是一种拍摄手法,就是指,从开机到关机,拍摄一个片段的长短。

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纪实性,通常多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

这也是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一切忠于真实,而且这片原始土地,在当年也是真实发生过战争的。

之前上映的一部电影叫《1917》,运用的就是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一镜到底,效果也不错。

通过这种独特的摄影方式,把残酷的战争处理得很诗意,在极端环境之下,对人性的抉择以及信仰的考验,塑造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

战争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战争电影,里面不可避免的出现暴力、流血、死亡、爆炸等超出正常人认知的不友好东西,给观众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

如何淡化这部分剧情,又能恰如其分体现战争的残酷,且还能被观众接受,这就给导演提出一个新的难题。

所以,就有了战争美学一说。

国内不乏拍摄此类的导演,例如冯小刚的《芳华》,把战争的残酷剧情用六分钟表示,适可而止就行了。

《云霄之上》的黑白场景和长镜头运用,很好的解释,何为战争美学。

这既反映出当年的真实战争场景,又让观众追随角色镜头,不断体验环境的残酷,将剧情层层递进下去。

这有点与《辛德勒名单》相似,小姑娘的红色衣服与一群着黑白灰的军队颜色格格不入,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也预示小姑娘以后的命运。

于无声之处听惊雷,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影片的结尾天降血雨,带来超现实主义的感官体验,这与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结尾处有相似之处。

结语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是票房就不要估算的太多。

毕竟黑白影片不符合现在的观影潮流,这只是导演的一种拍摄尝试,并不能吸引更多观众的青睐。

《云霄之上》注定是小范围专业人士的狂欢,不要用市场的眼光过度评价。

 4 ) 及格处女作,不及格佳作,尬吹荒诞的奖项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一部浙江电影获得了三项大奖,还有熟悉的名字,看预告片的时候反倒有些困惑,为什么能获这三个奖。还搜了一些评论,各种都有,非常两极,本着没看过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就去支持票房了。虽然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导演的学生和朋友,但是我觉得实话实说是对电影最大的尊重。作为小成本电影,完成度蛮高的,还可以,但是剧作缺陷太大,表演不及格,作为拿了中国最主流电影节最大的三个奖项的话,我感觉不是制度的胜利,就是我们国家电影行业真的见底了。这不是讽刺,而是真心觉得可悲。 1.光影我觉得挺喜欢的,蛮风格化,但是真的太广告了,特别是开场的长镜头,除了尸体,完全不像战场,火堆生怕不知道他们怎么点出来的,前后错落着放,可能导演觉得好看吧。我感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觉得真的太暗了,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网上有说在浙传放映的时候,导演说是浙传设备原因,我的感觉不是设备原因,因为我也看的很累。这种影感确实是一种尝试,但也不新,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都有过类似的形式,更加水墨画质感的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影》,都不至于让我感受这般压抑…… 2.剧本糟糕,设定简单不是坏事,但是人物十分脸谱化,如果看那什么从小人物出发,人性化思考的评价,这纯属尬吹,应该是基本不看战争电影,任何一部及格线以上的战争题材电影,基本都有这个影片展现的所谓人性化。所谓的小人物,并不是设定放在那就行了,而是需要落地,通过人设细节,台词,行动线等等展现出来。编剧写的台词不是人话,没有人物,所有想要升华的内容都直给,不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来的刻画的好。影片用的是浙江方言,我小时候也在浙江山区长大,虽然语言不一样,但是其实很多方言习惯是互通的。 还有戏的设计极其尴尬,完全不会调度,在祠堂,突然有人来,全部在摆造型,毫无军人该有的反应,小孩更是不知道在干什么。设定是一群饿疯了的人,等到有人送吃的来,居然没有一个人抢着吃,所谓的饿了多少天真的是一句台词而已。 所谓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就是发呆,看信,看照片,除了擦枪就是抽烟…… 不知道有没有动作指导,如果有,真的得扣钱。不过这么小的成本,有可能也是导演自己设计的了。 3.我最看不懂的是,为什么这部戏能产生六个影帝,曾经马思纯周冬雨影后双黄蛋让人诟病。没想到一个主流电影节,开出了六个影帝,说真的,除了男一号入戏,其他的真的都不及横店的一些特约老师演的好。 用方言本意是好的,但是这重配的台词真的毫无情感,完全不入戏。设定中一群东躲西藏的伤兵残兵,饿了几天只剩半条命了,躲在敌人附近的祠堂,说话中气十足。 断臂治疗的戏,除了看到伤员自己的哼唧,完全感受不到他的痛苦和战栗。 我很想知道这六个影帝诞生的时候底下那些前辈们是怎么想的,而这个也是我看了预告片的时候最大的疑问。 我是在电影院看完片尾的字幕才走的。也是看完了字幕我才知道,这个片子必然会获奖,如果是新人奖,实至名归,但是拿了最重要的这三个大奖,我感到更多的是迷茫。本来我也可以发个电影票以表支持就行了,但是我现在更加感觉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付诸一切去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成为人家游戏里的一个陪练,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还要坚持下去。

 5 ) 单挑一下《云霄之上》的挑剔主义者们

1、很有特点的电影,纪实电影,对那段历史做了很客观的转换,没有出现什么超级英雄,正面力量的艰难求生与自我怀疑,反面力量的强大,敌人的穷追不舍与多数的兵力。 2、红军长征时期遇到围剿与追杀只会比这个更加绝望,会有很多人动摇,也有很多人在死亡了绝望之间坚持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历史与希望就是来自于这么一帮“偏执”的人,我们远离了那段历史,所以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很多人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立场没有客观的去解读那段历史,综上两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是偏颇,因为一边带着谄媚,一边带着盲目的歧视~ 3、曾经解读过毛泽东的四渡赤水的战役,上述中国几千年历史,绝对可以说的上是经典战役之一,事实就是事实,没办法改变与诽谤;许多历史上的战争,在各种战争上,军队战斗意志力的培养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案例,失败的强势方多是临时拼凑,互相猜忌,战斗意志相当薄弱的,所以我们反推当年这帮红色战士,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何等的惊人,也许,但是民族危亡时刻无数人自愿树立自己一个坚定的信仰并投身极端运转的国家机器当中,献身与大局观因为历史的远去与当前社会的糜烂利己思潮,会让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完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视死如归,我无法去为所有人的投降和生命权做决定,但是我们可以去尊重那些选择舍身取义的英雄,这部影片也没有避讳的展示出了投降与逃跑主义的人性,面对死亡求生的本能,是人之常情…

4、影片的黑白色调算是一个特色,最近看过色彩比较丰富的法斯宾德的《劳拉》和阿基多的《阴风阵阵》都是对色彩运用比较特色的电影,这样水墨化的电影很有新意,同时也是对放映和观影的双重挑战,我比较推崇各种实验性电影,如果害怕失败,那么中国电影将死在人言可畏之下,于是在电影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批评与讨论是弥足珍贵的交流,而超出这个层面,而说不出因果原因的讨论,是无意义且卑鄙的。

5、目前中国电影是很艰难,认得一个编剧朋友,他的学生在一个一个放弃,艰难的原因我是对艺术创作者们抱有巨大同情心的,在八股限制的创作逻辑下,做出改变与调整是很艰难的选择,另外一个准二线城市,一天只有不到十场电影,台前幕后又是一个艰难的双重挑战,我跑了大半个城市才找见一家影院的小厅,为了热爱,为了致敬,致敬视死如归的英雄,致敬电影的夹缝求生者,致敬热爱电影的朋友们…

6、当前的部分污吏,对不起那帮信念者,从戊戌变法到今天120余年,无数奋勇者带着各自的主义,为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放弃了自己活着的权利,我们不能忘却,而且他们不少人还未成年~

 6 )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如何“听懂”一部获奖华语新片

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张凡凡从电视剧领域转战电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知名电影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监制徐小明担任总监制;《气球》《撞死了一只羊》《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雪暴》导演崔斯韦担任监制;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林裔、陈文元、陈雨泽主演。

该片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却采用了一个诗意的主题“云霄之上”,导演和编剧希望去探讨的,就是战斗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地渗透出一种抒情性,苦难与残酷中始终有一丝拨动人心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残酷的,但是决非绝望,因为有一种东西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慢慢生长,这就是命令、责任凝结而成的那种“非如此不可”——我们知道,这是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英雄是一种命运,这部影片是讲述英雄的,但是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谁天生是英雄,所有这些战士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所有的革命者原本都是人民,他们只是勇敢地担当起他们的命运。

导筒本期带来《云霄之上》声音设计和配乐德格才让对本片的幕后深度解析,一同走近这部追求”虚与实的诗意质感”的华语文艺战争片。

《云霄之上》声音设计之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

1.缘起 有一天万导(本片监制)电话过来说帮中国美院做个声音,我脑海遐想各种,万导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是一个主旋律战争电影,接吗?”我说:“让他们发样片看看。”我做过主旋律,也做过战争电影,但是美院做这样的电影? 当我看完粗片时,非常惊喜,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主旋律电影,被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质朴小人物故事所触动,尤其它在声音创作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决定了我痛快接手,并且在粗剪阶段进入声音创作设计。

2. 声音设计之概念 -------- 从写实到表意

(左德格才让 右边徐晶晶 在魔都SMG杜比全景声棚)

首次和刘智海老师简短的微信交流,我问有没有一些对标的参考电影,刘老师也是开玩笑说:有点像荒野猎人感就好了。我觉得电影气质在声音的叙事纪实层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但云霄之上有多次幻觉主观的表达是不同与荒野猎人的。所以,我脑海里对这部电影的声音概念是虚与实的交织,客观与主观的交替,那么这部电影的声音不能那么实了,因为给我感受这群人来自五湖四海,共赴一个目的,在当下的社会境遇我觉得它更像是个童话,所以整部电影的声音从非常写实做到写意才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3.对白 吴语方言的设计,地域色彩强烈,塑造人物形象 一部电影有味道,除了视觉风格外,方言对白的设计,使地域色彩增强视听的气氛,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本片中实际上是五湖四海的演员,但是故事发生地在江浙,统一使用吴语,还原历史桥段外,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有带入感,带入那个区域的真实空间,敌我双方都是用同样的语系,两位男主是江浙籍演员,但为了达到这种视听空间真实性的统一,所有演员都作了ADR(对白自动替换),基本是一个准工艺大片。同期由美院老师马晟老师录制,后期ADR则由徐晓晶老师负责,为了达到极致,以至于一个ADR录音和编辑前后辞退,花了5个多月时间一直在调整统一ADR(主要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版本多)。因为是第一次的吴语影像呈现,刘导在ADR制作就比较苛刻,同一个演员由至少从三四个人去试音,最终选择最接近人物角色音质的。一方面,配音人员的音色一定要接近每个人物的年龄感。另一方面,在后期重塑这个角色需要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来讲,对于非职业配音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ADR在本片呈现中人物形象,产生地域色彩感会引领观众带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故事,相信那个故事。

(徐晶晶ADR录制工作瞬间)

声音整个制作加音乐周期一个月!(按这个体量至少应该三个月)其实我发现我们同样在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极了这部电影。国美的老师同学们如同电影里的那些战士,废寝忘食迎头而上,加上疫情的不便,我是两次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的SMG的杜比全景声去混录,像我正常这样的院线混录最少也得20天,幸好大量ADR的工作徐晶晶老师提前完成,不然根本不可能短短一个月完成,我们用的音轨达到500左右了,为了还原地域色彩感,配音演员也是浙江各个地方,也是为了体现挺进师来自江浙五湖四海,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所以光从ADR来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我记得刘老师为了这种质感,非常严谨考究每种当地的方言,就打鱼妹来说,换了好几个人和音色去考量抉择,而且专门还请丽水话的老师指导,尽力口语化,力求达到本土语言的纯粹。 4.环境 环境声的丰满,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直在做电影声音中会强调环境声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声的丰满决定了电影感,而电影的画面有沉浸感、立体感,除了画面外,环境声的丰满和层次是实现这种空间感、纵深感、方位感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 《云霄之上》在这个层面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首先以黑白、非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影像,它从场景层面看似雷同,比如丛林、溶洞、芦苇地、小镇、破庙、河流、要塞、田地、幻境等等场景,因为你的画面的色彩度明暗度的不同,从声音层面如何塑造场景,如何塑造气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开篇窒息的气氛、男主出场后层层危险逼近的气氛(恶劣环境、横尸遍野、苍蝇萦绕尸体、死尸还在滴血、被吊打的战友、紧追不舍的追兵、毒蛇(意向)等等),第一次溶洞里相对安全的气氛(老鲁在溶洞强忍伤痛给自己包扎伤口,用风吹溶洞的回声表现孤独无奈与迷茫,直到小哨子吹口哨的声来化解不安情绪。)其实,每个场景我们都在做“层次”变化。比如,老鲁所在的溶洞和众战士宣誓的溶洞,通过空间大小、声音元素的不同来区别,在设计环境时候,老鲁所在溶洞是相对小的,所以在混对白的时候也相对比后者要“干”一些,直到他从火堆走到洞口才能感受洞穴的回声,包括设计屋外不安的情绪渗透进来“乌鸦”,小哨子紧张的叫喊,以及炽热的知了声,也是为后一场田野间的混战做铺垫。后者,在溶洞里设计了暗流的溪水、以及洞内泉水嘀嗒的声音、烹煮的声音、以及洞内的群鸟,为了区分两者气氛,后者特效来制作群鸟,不仅是为了画面呈现层次,也是声音来丰满洞内的动静,用这种气氛来渲染众人誓死的壮举。

(在预混棚指导四位学生林倩如、王文灿、龚毓琳、林海宏来编辑环境声设计)

5.动效与混录 实实虚虚,保真立意。 动效和混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调性和风格,影像的独特风格,使我并不想作的那么实,尽管看上去像纪实,如果视听不能匹配画面就会显得苍白做作无力。所以保真是为了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立意才是我们想用声音来去表现意境,以及战争的残酷,毕竟这个美学不是《敦刻尔克》也不是《1917》。它是属于这部电影独有的特质。

我们这边男主洪启程有两次幻景,第一次瀑布跳下悬崖掉入水中,我们设计了水中低频的运用,让男主预见死亡,在水下他发现到处漂浮的战友尸体前,我把所有的声音静默,先让他窒息片刻。我通常给学生上课也强调,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量的声音,从声音设计来讲,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画面的声音。听到某个声音,看到与之相应的画面。听到某个声音,期待与之相应的画面。那么我们把男主在水中挂了窒息的片刻处理成无声,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设计成枪林弹雨、激战惨叫声来强化战争的残酷,另一个方面,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加入了心跳声来营造紧张感,铺垫后面男主在尸体中穿梭中撞见了另一个他,达到紧张的极致,在此段落配乐也是随着他的情绪也是上升。(配乐段落,接下来讲。)

(第一次男主幻景)

第二次的幻觉其实挑战最大,反复实验数遍,才做成现在的效果。小哨子牺牲后把下雨的环境声抽离,把环境声(雨声雷声知了声加上EQ作闷作窄),只保留动效动脚步和气息声,男主的动效声空灵的(混响)、紧张气息声(很大),而虚幻的另一个他出现时动效是干的、实的、不发闷、不发空的,主观的男主越来越紧张,气息越来越大,被虚幻的他过来“碰”一枪干掉,此刻虚幻的他是没有任何气息的,他是一个虚幻,也是一个死亡的二次预示,用一声闷雷切回到现实世界。我突然想起来《寄生虫》地下室基佑拿着石头紧张情绪的段落,崔太用在环境声(空气声)加了滤波器和混响等效果来做出不安的气氛,加重基佑的气息声来渲染这种紧张气氛。

所以说在混录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它能否为剧情增色和叙事。 当然,在这点上刘老师和国美团队是大胆的,也是纯粹的,所以会让我们尽情地去创作,这是很愉快的,能真的带有激情的。我们本身追求的视听方向也是表意为主,这或许会对习惯了惯有体验方式的观众与其说是个挑战,还不如说是个尝新。或许,在某个层面我的创作有点偏私,在这么强大的影像呈现下,你的声音该如何发挥,如何在声音上匹配画面的诗意感。我想到了阿巴斯,想到了他的《如沐爱河》,影片中明子到教授家之后,画外虚焦的车流声的“侵袭”,以至于他们俩对话时候,环境声越来越大,这些杂音效果,会让观众下意识的以为是后期出了问题,以至于大家会分辨这些杂音而忽略或关注对话,虽然阿巴斯从未公开聊这段设计,但其实就是阿巴斯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所以两次男主的幻景,也通过环境声和效果的特殊处理及混录达到一个反画面的效果,反而会增强了整体这段视听效果,尤其是第二个幻景从色彩和场景无法区分人物,那么就要从声音上大刀阔斧,我向来不会在意被外界干扰,这也是让我觉得做电影声音最吸引我的地方。

男主最后一次的幻景是血雨,也是色彩叙事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混录时,男主听见远处白匪弹药库的爆炸声后释然,此刻闷雷变为响雷,小雨渐变成暴雨狠狠打在脸上、身上、帽子上,气息声也渐渐从强到弱,到正常,完成任务男主终于可以闭眼甩下心中的包袱,此刻在某种层面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深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了,环境雨声设计成抽离,进入主观情绪世界,只听到雨声打在男主衣服上的声音,伴随着主基调的小号凄美旋律响起,“砰”一声枪响结束。在这最后一枪上,曾多次和监制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觉得不要这一声,感觉还有一个希望的憧憬,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终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最终还是要尊重“牺牲”这个层面,我觉得全部倒下了,才更能懂牺牲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一个设计,刘老师最后还是认可了这样的观点。 6.关于配乐,简约克制中推动情绪 最初我拿到粗片工程时,是没有任何配乐的,我的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劲,因为整体基调都比较平,尤其画面感太突出的时候,感觉声音光靠声效还是不够,其实配乐的过程是根据听觉节奏去补气氛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首先不能煽情,不能用传统配乐来烘托,我想到最主要是需要体验感,想到了《老无所依》中混录师Skip曾说,这个片子在声音层面是反类型的,它以环境声、动效声来代替传统犯罪片中密集的配乐,让大家有种偷窥感、和追踪者有参与感。所以在配乐编曲时候抛弃了传统一种编配方式,用氛围音乐来去营造这样的气氛。 比如渡河水鬼那场戏,就用了很多两级的频率来交织,低频的律动暗流涌动,高频刺耳递进提琴来去升华紧张感,也有人觉得这是恐怖片,没错,没有比战争更恐怖的,没有比在水下为了其他战友的安全,捂住战友嘴窒息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动效配合音乐,在水下中淡的段落,我们设计只做点动效,其他部分让给音乐来去烘托,一直到他们安全浮出水面,用木船的划桨声、对岸白匪的嬉闹声、还有喇叭播放的音乐(《龙华的桃花》)悠然飘荡在湖面…..

( 在美院移动作战,白天做声音设计晚上做音乐,渡江片段的音乐创作)

一头白匪们在调戏打鱼妹,然而另一头的战士们却又人在水中牺牲,他们在树林间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别,此刻第二次主基调的旋律缓缓响起,第一次是在破庙里战友们意见不合到小哨子肚子饥饿辘辘,我觉得那刻需要一点音乐,尽管它不能音乐性太强化,那刻需要一点温情,于是只是用了两轨PAD,一轨打底,一轨旋律(其实和小号旋律一样,只不过变速放舒缓)。

( 在鲁博文牺牲的时候,音效音乐全都Fade out,只保留照片上人的开口说话)

其他部分的配乐尽力做到克制,迷雾森林中以低频Pad为主的氛围音乐烘托不安、危险、紧张,破庙里的战役,让音乐让出动效部分,手榴弹爆炸后,丁松柏完全进入主观世界,他感觉听不清其他战友的叫喊,那些喊声是模糊的,发虚的,而他被炸的耳鸣天旋地转,我们在混录时候把pan转了一圈,来营造这种眩晕感,来呈现他的痛苦。芦苇铺里的配乐尽力做到苍凉悲壮,因为一个个战友开始倒下去,老鲁中弹临死前也是牵挂唯一的念想,那就是让洪队长拿出相片,此刻他也是完全听不清队长在喊什么,而是所有焦点在相片上,这也是呼应在溶洞里他介意小哨子碰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张照片,此刻我觉得从老鲁眼睛看到了他是多么想“活”着的动力,那么我觉得他内心是可以和照片上的亲人对话,尽管他没有开口,我让照片上的亲人们开口说话了“老鲁,爹爹….” 甚至小哨子牺牲了,洪队长在歇斯底里挖土时,音乐也是点到为止,把洪队长最高的情绪留给他的肢体语言动效。音乐的设计一直是隐蔽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想更多的是观众有参与感,因为一开始我在设计声音时候想到了之前玩的PSP游戏,忘了叫什么,类似使命召唤,其实也有参考过《末日不再》那张体验感,音乐不能光自己好听就好,而是能配合动效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在动作戏的时候其实音乐更多潜伏的,让肢体动作脚步甚至气息放大,来破纪实感,让更加主观化。

(德格才让在指导小号的情绪演绎)

(让小号手邹子昊看大影幕来寻找感觉)

(最后用两种话筒(短枪Mic和U87)、两种演绎(带消音器和不带消音)来录制)

沈队长的牺牲到宏队长的血雨是比较难配,需要我一次性看着画面和人物情绪铺到底,其中包含了两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坦诚,需要悲壮凄凉但不煽情,选择厚重的Pad音色还是比较符合,洪队长在确认弹药库被炸释然,闭眼的时候音乐也变奏到一个情绪变化(也是一个情绪出口),最终音乐淡下去消失,小号既是冲锋号,在此刻是孤独的,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所以一开始旋律是用采样用做,后来在上海混录时,朋友叫了一个上音的小号手(邹子昊)来演绎,我让他在杜比全景棚找着感觉,陈申老师、马老师也不辞劳苦亲力录制小号,希望能捕捉到有肉有血的律动,我不希望他完全遵从我的旋律,当然规定的画面外,我更希望从他个人理解那些战士在那一刻的心境和感受,与是才有了溶洞宣誓的那段小号,也算是我唯一想音乐“煽情”。

(溶洞宣誓,群鸟飞舞,豪言壮语,悲凉的小号响起,将小号的Level渐渐推高)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遗憾,比如 沈队长和洪队长在配乐的音色上应该在反差更大一点,因为在芦苇地里的解释丁松柏的那段是沈队长的画外音,有些人认为那是洪队长,为此我们也是讨论激烈,这段画外音如何呈现为是“闪回”或“回忆”,有的支持用混响,有的则不,就要混的贴耳倾诉的感觉。 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说: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达不到。 至少我在声音设计和配乐尽力不留遗憾,也很感谢国美的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一个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此观影者们也请多多支持这部纯粹的创作吧,有交流我们可以在直播和微博微信继续探讨,谢谢。

(主创左起松柏、德格才让、刘智海、徐晶晶、马晟)

 短评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6分钟前
  • 畅导儿
  • 很差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8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9分钟前
  • 还行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12分钟前
  • WAY
  • 还行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15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20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25分钟前
  • 闲看
  • 推荐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29分钟前
  • 马德仁
  • 力荐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34分钟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35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39分钟前
  • 容若Wall.E
  • 很差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42分钟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4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非典型主旋律

45分钟前
  • 电车
  • 还行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50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52分钟前
  • 小汤包
  • 力荐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55分钟前
  • mangojune
  • 推荐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5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

1小时前
  • 3A21LOL友豆
  • 还行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