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电影小组
“读书,获取人生经验,读书,在面对未知的可能时,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升可供选择的空间。书里的话语,书里的教训,书里的故事,都在一点一点帮助一个人稳住世界观。所以,有诗书者气自华的道理,就是以更多倍的人生经验,来看这个世界,与世界与自己相处。
所以,读书人,心不慌。”
精神升级,每个人都想,只是通过读书来达到的精神升级,初看起来耗时耗力,平淡而不刺激,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收获精神快感的电影不一样,读书的乐趣,还需要颠簸地走那么一段好像才能似有似无的揣摩得到。
简而言之,读书,对于很多人而言,好像是有个不低的门槛的。
读什么书对自己帮助更大或者自己对什么书会更感兴趣?常常是意识到不能做个忙碌的庸人,可是选错了书,读一两天就又放下了。
所以这部豆瓣评分9.3的国产新综艺,或许就是这类人的救星,以及无数潜在读书爱好者的新启蒙。
《一本好书》,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书籍的内容。节目设置了360°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将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呈现出来。
每一期节目读一本书,也就是每一期节目将一本书改编成一个小时长度的舞台剧。这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力。头一期就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通过赋予了毛姆(赵立新扮演)以书中人、说书人、评论者、对话者等多重角色,有效地浓缩剧情、放大冲突、过渡情节,让书籍的精华内容得到呈现。
节目中还设置了“第二现场”,第一期由陈晓楠、蒋方舟、朱大可三位嘉宾将这一主题延展至与大众相关的话题。
要说有什么不足,估计就是点评环节吧,放在这里显得有些多余和“打扰”。
为了还原书中细节,节目中重现了《月亮与六个便士》中的巴黎酒馆。
以及作者初来巴黎找到斯特里时的那个小屋子。
“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面包。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黄维德饰演斯特里,演技沉稳超神,他从一开始身份高贵的证券经纪人,演到后来贫困潦倒的巴黎流浪汉。对于斯特里来说,画画这事,就像天上的月亮。即便有满地的六便士,他看到的,只有月亮。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抛弃家庭、勾引别人家的妻子、之后再随意抛弃,他或许是所有人眼里的“坏男人”,不顾及社会责任,没有同情或廉耻心,他是一个纯粹热爱画画的人,除了那之外一切都不在乎。
“我必须画画!一个人掉进水里,不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他必须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有评论说他的表演比任何一篇书评都有力量。
而作者毛姆,由老戏骨赵立新饰演。他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是首位考入瑞典国家话剧院的亚洲人,精通四门语言。在本片中,他以作者毛姆的口吻,从2018年穿越到1919年,讲述《月亮与六便士》这个故事。
节目的弹幕里也还有很多人在一味地寻找“标准答案”,这个人太“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他老婆”,中国的教育观念习惯这么做,我们追求“三观正”,但三观向来只有合不合,没有正不正。
《月亮与六便士》是非常好的作品,关于平权,关于人性,关于天才,关于爱情,很多冲破禁锢的思想。不过还是有太多受众对这种“冲破”的过程视作不良引导,其实只是带你“冲破”,当我们开始读开始看,看得多了,就不会再被某种思维所禁锢。
在节目组的第二现场,蒋方舟就谈到了对这本书的一个启发:
“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从事艺术,但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活那么一次”。
在节目录制结束以后,黄维德也表示:
“我特别理解斯特里这个角色,他让人又爱又恨。每个人心中都有想要逃离现实一心追梦的冲动,天才能完成常人不能完成之事,这次表演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事实上录制一次这样的节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节目组的资金只能支持一期节目录制两天。
“大家每天工作超过20小时,每期却都是一出大戏,堪称奇迹。”
进入投入状态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书的节奏,就像是现在的电影、音乐、电视,一切与感官有关的,节奏越来越重要,而书的节奏也很关键。有些书开门见山,引人入胜,阅读性非常强,这样你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对缩短,读完整本书的概率就会增加。
二是阅读时的环境,为什么图书馆是读书最佳的地方,因为安静,因为书香,因为当时平静的心态特别适合阅读。
三是你想阅读,前面两种因素是在你有空闲时间阅读的情况下,进入投入状态的因素。而你想阅读,才是进入投入状态最重要的因素。古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不是所有的好书都有很强的阅读性,会让你开篇就进入状态,很多书,细嚼慢咽才会品出滋味,所以当你真真切切的有想要探究的欲望时,投入将变得相对容易很多,而《一本好书》就如同领路人一般,带你最快的找到深林中的奇景,带你体验探索中的快感,当这种快感没有消失时,你会想要探索整片森林,那么《一本好书》节目的目的就达到了,他想让我们都能多阅读,多思辨。
“让人看懂”是在这个时代是最简单,但又最不容易做的事,特别是像这类文化类型的综艺节目,会让一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怕极了自己文化不够,内涵不深,看不懂这类节目。这一问题,在《一本好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把一本书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点有面的完整的呈现给大家,朴素又扎实。以舞台剧的形式去演绎一本书的精华,让书中的内容被大家了解,降低了阅读门槛。并以一种“欲说还休”的方式推荐一本名著,激发读者的兴趣,这无疑是节目的价值所在。
也许你喜欢这个被剧本化演绎的故事,也许你不满意把一本书处理成如此浓缩提炼的情景式摘要——没关系,只要你因此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愿意立马找来一睹为快,那么这个节目的尝试就是成功的。
快餐化地接受文化,比从不接触文化好得多;吃快餐,总好过文化饥饿
由《见字如面》团队打造的文化类新综艺《一本好书》近期播出,与《见字如面》一样收获了极佳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虽然《一本好书》在《见字如面》之后播出,但据节目总导演称,《一本好书》研发的时间更早,连《见字如面》都是它的副产品。
《一本好书》的主角是“书”,它就像是《见字如面》的升级版,后者是读信,前者是读书。只是书的读法有了创新,它不仅仅是朗诵,更是演绎和评析。节目设置了360°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将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呈现出来。《幻乐之城》是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音乐,《一本好书》则是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书籍。
这两三年来,在“限娱令”等相关政策调控下,文化类综艺迎来井喷期。央视有《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浙江卫视推出《汉字风云会》《向上吧!诗词》,江苏卫视有挖掘美文背后故事的《阅读·阅美》,山东卫视推出国学益智竞赛节目《国学小名士》,湖南卫视有讲述匠人故事的《百心百匠》……形式多样,但大多是围绕着“中华”“诗词”“汉字”“书信”“国学”等做文章。
但除了极个别引起较多话题讨论的“爆款”,大多数文化类综艺都寂寂无闻,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网络点击量都颇为惨淡。这既与文化类综艺受众少有关,本质上还是因为文化类综艺的跟风和同质化。市面上的文化类综艺题材大多是学汉字、背诗词、忙听写、提倡阅读、宣传家风,相似程度高;另一方面,节目在形式上创意单一,看点单一,虽然细节上各有差异和侧重,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比如朗读类节目,无论《见字如面》《朗读者》还是《儿行千里》《阅读·阅美》,都是朗读+故事+煽情,观众一看节目就知道等着被感动,纸巾都准备好了。
做节目就像是做菜,观众之所以选择文化类综艺,往往是因为重油重盐重口味的娱乐性综艺看多了,审美疲劳了,因此甫一接触到细熬慢炖、返璞归真的文化类综艺,反倒觉得味道清淡怡人。但现在扎推出现的文化类综艺,更多是讨好政策的跟风之作,清汤寡水、食之无味。
在文化类综艺令观众审美疲劳之时,《一本好书》给观众带来了些许惊喜。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演绎书籍”的创意。每一期节目读一本书,也就是每一期节目将一本书改编成一个小时长度的舞台剧。这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力。就第一期节目的《月亮与六便士》而言,改编非常出色,通过赋予了毛姆(赵立新扮演)以书中人、说书人、评论者、对话者等多重角色,有效地浓缩剧情、放大冲突、过渡情节,让书籍的精华内容得到呈现。节目中还设置了“第二现场”,第一期由陈晓楠、蒋方舟、朱大可三位嘉宾将这一主题延展至与大众相关的话题。诚实地说,相较于赵立新、黄维德的精彩表演,嘉宾的解说有些“打扰”,也显得无趣,但对于书籍的延展不无裨益,也有助于更多观众理解书籍——勉为其难地接受吧。
《一本好书》的成功,演员的演绎居功至伟,他们成功地让“一本好书”成为“一出好戏”。《月亮与六便士》中,赵立新、黄维德等人的表演实在精彩,尤其是赵立新,不愧是舞台剧出身的演技大神,在书中人、说书人、观众对话者等角色之间切换自然、张弛有度,台词功底好到爆炸,书籍中一段又一段的经典台词不带一点磕绊。360°的沉浸式舞台,让视频前的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剧场中,有一种毛骨悚然的真实感,好看极了。
文化类综艺都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高冷与娱乐化之间的边界。在不少受众那里,文化是“阳春白雪”,他们也先入为主认为文化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纷纷敬而远之;因此,娱乐化地展现文化内容,降低文化的准入门槛,是文化类综艺的普遍策略,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用竞赛,《国家宝藏》《一本好书》用“演”的,《经典咏流传》用“唱”的。但娱乐化也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娱乐的内容是否会喧宾夺主?文化是否会因此碎片化、快餐化?
即便是《一本好书》也会遇到这样的质疑,当“一本好书”成为“一出好戏”,多少文字的玄妙消失不见了?这与知识付费课程一个小时读一本书又有什么差别?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快餐化地接受文化,比从不接触文化好得多;吃快餐,总好过文化饥饿。
——首发澎湃有戏——
第一集是围绕《月亮和六便士》展开的。请来的嘉宾是朱大可和蒋方舟。蒋方舟作为青年作家,她曾经为女性发声,让我觉得她有才又勇敢。但在探讨理想和现实时,对比朱大可的观点,瞬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家。
蒋方舟是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月亮和六便士渐行渐远的感悟,符合年轻人的阅历和认知。而朱大可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徘徊(具体的文字我记不清了,大家可以看看节目)。这句话瞬间击中我。对呀,哪有什么成熟,哪有什么认清现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跟自己撕扯的过程。最近没钱吃饭,就把月亮先放一放。等攒了很多个六便士,我就再够一够我的月亮。
来惭愧,这本书我没读过。但看了舞台剧的呈现和大家的解读,我把它加到了我的书单里。
近日在家备考雅思,远离拥挤的人群,远离互联网行业的996,仿佛回到了考研的日子,日复一日的学习再学习。这时候,读书和健身,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消遣。一个武装思想,一个武装肉体。原来,我也在追逐我的月亮。还好,我还在路上。
在豆瓣上看到一些说节目无用的评论,人微言轻,但我还是想辩驳一下。我觉得这个节目很有用,至少对我很有用。这个节目对我的意义在于让我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能让我大概的了解一下书里的内容,而这内容是不是能吸引我。我平常并不是一个经常看书的人,所以我对很多好书都会失之交臂。例如第一期的《月亮与六便士》,如果正常情况下我遇见这个书名,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书名的含义,也根本没有意识要去百度一下,但就是通过这个节目让我大概的了解了内容,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我才会买来读。又比如《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我不否认里面的内容对人类、对社会的深思,它是一本好书,但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至少在我目前的这个年纪我并不会专门的买来阅读。说这些我只是想说这个节目的意义在于,现在这个快速的社会现状下通过一些名人和影剧效应能推荐及快速筛选一些好的书籍给想要阅读的人一些参考,虽然不全面,还有很多的好书等待着去发现,但至少有一个便签来供我参考,我觉得这便足够了。至于有的评论说这个节目没有意义,还不如把办节目的钱多买几本书捐出去,又或者说节目将书籍的理解定向化了,这我实在不敢苟同。对于不想阅读的人买再多的书放在他面前又有什么用呢?至于说将书籍的理解定向化了,这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反驳了,因为我根本就不明白‘理解’、‘思考’这种东西是能定向的了的吗?这不是因人而异的吗?谢谢导演、谢谢幕后的工作人员、谢谢那些奋力演绎的艺术家们,由衷的希望节目能够能够继续办下去,期待着第二季、第三季……书的受众始终都是那些想看书的人。
原本是带着墙裂的兴奋来捧场的,因为12里头有好几本我特别喜欢的书,比如,第一期的《月亮与六便士》。然鹅,毛姆用作家视角的这一深刻立意显然被无情删减了——对于舞台剧( ̄^ ̄゜)中“作家”角色就是毛姆,我实在是被雷到了——如此,怎么淋漓体现“作家”的冷酷、势利!另外,我没怎么看过舞台剧,所以,对夸张的表演(对对,不是用力过猛)接受无能……演员们貌似对书的领悟也不够到位。好吧,2颗星给“大家都来读好书”的美好愿景、主旨、出发点,1颗星给辛苦排练以及现场观众们。这样,下一季直接公布书单就好了,我自己读吧,不麻烦了,谢谢。
实在看不下去这帮赵立新的脑残粉,看了几期不吐不快。
最初认识赵立新是在《声临其境》,觉得这个人简直是神一样的声优。
这次有朋友在《一本好书》的组里,告诉我有赵立新,于是我决定追一下。
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觉得赵立新演得确实不错,浓浓的戏剧味。唯一觉得有问题的是他的眼神,总是时不时往下看。
然而后面几期,赵立新演的所有角色却都一样,只是换了身衣服,演谁都是赵立新他自己。
一个专业演员在表演前读原著并揣摩角色不应该是必须的吗?赵立新怎么好像压根儿就没去看过原著呢?
组里的朋友解答了我的疑惑----赵立新不背词,靠提词器,难怪《三体》那期那么像诗朗诵,尤其是《水滴》播放结束后。他的咪咪眼真是极好的掩护。
与之相对的,是徐帆、黄维德等演员,认真背词,待人友好。
粉转路了。
再吐槽一下《三体》这一期,三体人的扮相是什么鬼玩意儿!!!!
这个节目的意义重大,意外地好看,朴素又扎实。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观众对好演员的重新认识也对好内容的重新认定和挽救,是内容产业的一个重新定位的信号,让大家了解不是没有好东西,也不是没有市场,更不是观众不需要,而是没人有信心觉得好东西有市场,此节目对文化和影视行业都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节目制作的也好,以舞台剧的形式去演绎一本书的精华,成本不如电影那么高,风险小,但又让书的内容被大家了解,降低阅读门槛。这样的节目越多,那么浅阅读就少了。再就是这个节目的商业化做的也很好,得益于这个团队之前的口碑,这样节目才能活下去,才不那么悲壮。很赞,很好,真好。瑕疵就是建议把专家点评环节取消掉,专家们坐在那里装,看上去很难受。
希望多一些文化类节目,少一些撕逼炒作玩闹的综艺
赵立新请不要停止散发你的魅力!
《查林十字街84号》这一期太棒了,一直在起鸡皮疙瘩。这一集是,一个说书的舞台剧演绎一场爱书人书写的有关于书的真实故事。节目继续追,书也接着看!
话剧即视感,被黄维德和赵立新惊艳到,买了《月亮与六便士》还没看呢,我得赶紧去瞧瞧了,千万可别烂尾。
说实话…这个节目做的有点儿雷到我…本以为是读书节目,看了宣传满心期待…但在当我打开节目正片的时候,却发现是改编版话剧…其实找一群戏剧大咖来演戏是没错的,演技也是没错的…但配上名著就无比的尬,比如第一期赵立新版的《六便士》一口一个毛姆,天啊…整个拉低了演员本身的身价…那些投机的观众啊,还是自己抽出来时间去读读书吧!
很喜欢喻恩泰说的,买完书把它放在你能看见的不同的角落,总有一天你会翻开它,像个朋友,多聊一会儿。被查令街感动被尤靖茹圈粉。一半是读过的一本是没读过的,这个比例很好(这个十六岁的霍顿也太像金城武了吧)
一个非常棒的尝试,通过舞台戏剧演绎,以及嘉宾片段解读等诠释一本名著,知识的载体从书本到音频到视频舞台剧,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像品书人陈晓楠说的,《一本好书》其实就是提一个头,希望引发你的兴趣你的思考,希望你捧读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完整的角度,可能你会有自己的思考。
形式很好,其实只是一个引子,用话剧的方式为观众推荐了一本好书,同时还有解读和点评,同时看各位演员飙戏,也是一种享受,节目整体上做到了雅俗共赏。但因为形式所限,也只能做到点题的作用,无法深入太多,毕竟,真正的一本好书,需要读者真正的去品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PS:月亮六便士,疯子和天才就在一瞬间。PPS:黄维德真的是太像陈赫了。3.6
因为是《见字如面》的团队制作,所以形式上颇有点将文学解读和舞台剧表演结合起来的感觉,也是当下文化类综艺大火的跟风作品。演员的表演当然是好的,但把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的形式有待于商榷,至少它预先限制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节目要综合一下表演和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内容解读根本可有可无。
书单: Ep 1.《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Ep 2.《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Ep 3. 《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Ep 4. 《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Ep 5.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Ep 6.《查令十字街 84 号》,《84, Charing Cross Road》;Ep 7.《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Ep 8.《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Ep 9.《暗算》;Ep 10, 11.《尘埃落定》;Ep 12.《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这个节目的形式很棒,以一种“欲说还休”的方式推荐一本名著,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一次阅读之旅的开头不再那么迷茫……期待后面的节目,赵立新老师的台词超赞,表演张力十足,毕竟是演话剧的,真的是为了这种舞台而生的感觉。黄维德的演技有get到,拉近景看得出细腻的表情变化,很不错,如果是现场观众可能不容易get到他的很多细腻的表现点。买书!看综艺!
虽只看了一集,但从表演到舞美,从立意到品质,《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一种当下国内视频节目难得的诚意与态度。看的时候,并没有对照同为表演类型的《我就是演员》,说实话压根就没想到后者,因为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倒是深深感到这个节目有《见字如面》的气质与风格。《一本好书》里好演员的表演水准和《见字如面》中好演员(同基于好演员,而非流量网红)的朗诵功力,其实都在次,这两个节目最大也是最吸引我的特质,都是建立在文字,文本,文学之上。难能可贵。
关老师很厉害,故事编得很完整。能让人看懂,故事讲述的很清楚。把一本书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点有面的完整的呈现给大家。很棒。赵立新和黄维德演得还都不错。而且能明显看得出他俩出身不同。赵立新舞台剧出身,比较夸张。黄维德电视出身,比较细腻自然。在特写镜头面前,这种特质很明显。黄维德的斯特里,感觉更沉入角色,让人觉得是这个人,不出戏。赵立新感觉演得有点油,浮在面上,不深入,容易跳戏。也许是因为他演的毛姆要跳出来讲故事的缘故?反正两人对手戏的时候,毛姆感觉差口气,容易让人出戏。也许舞台看会好一些,但电视上,有这种感觉。
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有这几位真好。对于喜欢话剧和读书的人,真的是个非常好的节目。
除了嘉宾,目前一切都好。
毛姆是我最爱的作家,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月亮”给我青年时代对理想与现实这对永恒的话题以启迪。说说节目,总体不错,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赵立新演的毛姆过于放大了自己的性格,尤其是开头毛姆是个刚刚有些名气的青年作家,和五年后的毛姆应该有所变化;黄维德演的斯特里克兰德又过于收敛,看不出他在潦倒的生活中所获取到的自由和丧失良知后的可憎嘴脸,与原著人物形象有些出入。
十分惊艳的综艺。想知道读什么书,就去看《一本好书》吧。真的重新认识了赵立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仙男人啊。对,毛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一定看过毛姆的书,不止一本。这里只有他在演话剧,其他人都是小品。他站在聚光灯下,没有过多的肢体语言,靠着台词,断句,语气,以及脸上神情的转换,就让毛姆从字里行间真真地站了起来!
读书时的想象是无穷无边的,影视化还原本身就有很大难度,节目组排成这样只有颁奖,拒绝鸡蛋挑骨头。因为读过书,读书本身有深刻印象,先看了《月亮与六便士》《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查令十字街87号》三期,比起李少红的《新红楼梦》,这些作品的舞台化呈现已经相当良心了,个人觉得《查令街》一期最佳,之前没有听过尤靖茹,她演的海莲真的很形象了。一面刷综艺,一面可以回到书斋里,这个综艺的担当和责任感就已经满分了。
这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明显多了起来,综艺节目越来越重视老戏骨的演技,不再是清一色的小鲜肉的娱乐节目,希望这种风潮能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