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HD

主演:叶子,郑圣芝,江禹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合肥方言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2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4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5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6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4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5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6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叶子毕业回到家,过最后一个暑假,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这些记忆有些像是爷爷、有些像是小时候的自己、有些谁也不是,是陌生人、一只猫或是一丛草。关于过去的记忆在万物之间流转,叶子从害怕到慢慢接受到爱,是接受伤心的童年、是爱爷爷到爱一切,用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在一起,重新认识和爱这个世界。  家中的奶奶也得以和记忆中的故人们重逢,终于,在一个晚上,所有人一起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  可能并不是告别,这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不小心爱上你2011小美人鱼2023动画版扑通扑通喜欢你波比的工厂猪猪侠之超星五灵侠水孩子代客泊车落红日月凌空三剑奇缘L处决人:爱与复仇的48小时二次大战全彩实录盗墓笔记第一季生财有道好好过日子空房间数码宝贝大冒险 重启光影中的演技派谜案缉凶升级毒家线人第一季德古拉元年

 长篇影评

 1 ) 真挚的情感溢出银幕

在NYAFF看到这部电影,气质从众多亚洲电影中脱颖而出。我十分佩服导演的勇气,她的将自己解构再放进故事里的勇气,以至于放映结束后我都不敢下笔为这部电影写影评。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里极其细腻的私人情绪包裹着,像是泡热水澡似的,有一点陷在回忆里的窒息,但是也有回到子宫般的温暖。电影里流淌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联结,那样精妙的动态关系我觉得不是美国人能轻易理解的。

导演用夏天的热度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基调。我本身就喜欢夏天,特别是夏天的雷阵雨,下雨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水分子的味道。所以当影片里的雨落下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又多了一些。

在整体的风格上,导演玩味十足。用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拍最简单的故事,大概是导演想做到的事情。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指的就是伪纪录片和魔幻元素的融合。在影片中我们能听到导演和她的奶奶(也是主演之一)的有关拍摄的对话,也能看到鱼花塘的妖怪带着女主叶子走进梦幻空间。真实和魔幻跨越了多个维度里的出现,让观众不断失去时间感和空间感,只能沉浸在这一段像是记忆的旅程里。看到一些评论里在诟病的结构零散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手法是在重塑记忆的质感,一边观影一边拼凑着回忆,个人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抛开技术上的一切,我对于这部电影最欣赏的,是台词和表演。不知道导演是如何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并且指导他们表演的,但是呈现出的结果是我觉得在这一代青年导演中少见的真挚。奶奶们的打趣,与孙女的闲聊,每一次交谈,他们开口的一瞬间就能把我带入到场景里。台词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冗杂,全都服务于故事,可同时又完美地融入在导演已经创造出的情绪里。两位老奶奶坐在餐桌前讨论智能台灯的那一段本身没有什么情感高潮,只是眼泪控制不住地从我的眼眶里溢出来。我觉得我从荧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外婆:她时常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在说什么;她会本来想叫醒午睡的我去吃晚饭,但是看见我还睡着就坐在我身边,等到我醒过来;她喜欢一边择菜,一边和她的姐妹说小区邻居的八卦,谁谁家的老婆跟别人跑了。我时常看见她坐在房间的一角,好像有些迷茫,也好像有些胆怯。我明白以共情来评判电影不够客观也不公平,但是在这部电影面前我好像没有办法不把我的主观情绪掺杂在评价中。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而且不少。电影后半段故事发展略显疲态。影片整体画面平淡,后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有一个镜头里甚至我看到了剧组人员的穿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改进的。即便能看出导演的青涩,也丝毫挡不住影片本身散发的魅力。这是极其少见的国产歌舞长片,我觉得就算冲着漂亮的舞美也值得一看。希望导演能再接再厉,很期待之后的作品!

 2 ) 映后让我豁然开朗!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镜头、画面舒服绚丽,很有灵气的一位青年导演,但电影故事结构一般。

2023.3.23 资料馆二刷,导演牛小雨和沙丹老师映后对谈,通过导演的一些个人化解读和表述,对她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有了一些基础了解,再来看这部作品,心中多是了然。

导演把这间老屋子想象成一个记忆的共同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时间是非线性的,它存在着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交合,导演认为叶子和奶奶都共同享有这个空间之下的记忆,于是,电影的拍摄视角会在叶子和奶奶身上不停转换。

这部电影是一种对私人家庭回忆的呈现,充满着年轻导演先锋性的表达,期间会有一些动画的表述,跨媒介的融合呈现,结合了现代装置艺术的手法。虽然是第二次看这部影片,但仍有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导演给了我们很多开放性的思考余地。

牛小雨导演本人和她的影片拍摄风格有较强的反差感,她本人是充满着阳光、开朗、幽默和生活气的一个人,但在她的作品当中,又有一些比较痛苦、忧郁的回忆性表达。导演解释到,她对于这些回忆或者记忆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己爷爷奶奶的过去特殊时代经历的影响,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家庭生长环境对于导演的原始创作思想的塑造。

 3 ) 被荼毒的一代国产文艺片

三星吧,很复杂,看的过程中就很复杂。

其实从这片里你能看出来一个目前国内文艺片创作者的现状,不肯放弃丝毫自我表达,从少数的自成一家的艺术片导演的成果经验中获得极强自信,创作主题局限在自己的经历、得失、原生家庭中,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记忆。那么就会做出这样一个作品。

被阿彼察邦荼毒的一代吗?一会儿路边野餐,一会儿布米叔叔?有些害怕以后国产文艺片就都是这样了。没会走呢先跑了,没有小姐的命偏得了公主病。没有合理有序的逻辑叙事就开始自我表达,没有内容徒留形式。

100分钟,几乎看不到任何实在的内容,视听上也局限于环境和空间,不具什么视听美感,当然我也能感受到导演竭力把自己生活中寻找到的视线可及的美加入影片里,但还是不免淡薄且这些小设计在不断重复。其实它的体量不适合做一个长片,我相信如果是个短片(当然它之前就做了几个短片)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短片,但是长片,不能光有意境,它需要内容。

看到导演介绍是学实验影像的,不知道和实验电影离的有多远,但看起来这其实是部非常私人的作品,所想带来共情共鸣很难达到,容易理解,但无法在情感上产生联结。因为共情要有具体的类似的事件。失去亲人的确是一件事,但是一件泛泛的事,太大了,失去亲人之后人悲伤的形式有很多种的,尤其在童年的失去和成年的失去,对死亡有所理解之后的失去,通通都是不一样的。

本片唯一让我有点儿共鸣的是一句唱歌女孩的台词,大致是什么我爸爸找我是因为我是他女儿而不是因为爱我,之类的,在我少不经事的叛逆的时期也曾把亲情浅薄的归结于此,这种细小的东西才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共情。我们产生共情是因为我们有雷同的经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狗十三,它随便拎出来一段儿情节都能让女性思虑良久自己曾经的少年和青春,内容,足够具体的情节才能让人产生共情。

所以其实私人电影是不需要考虑观众的,甚至连观众能不能看懂都不在乎,但是她却在该在乎观众的时候不在乎了,不该在乎的时候又在乎了。比如但凡她在乎观众都不应该把带有敲击声的戏持续那么就,严重引发观影不适。如果你不在乎观众,就不应该过多去解释自己的影片意图,试图让观众理解你。因为你是不会需要被理解的。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割裂感。

想讲私人的情感,又竭力想让外人明白自己的个体感受。前面云里雾里的地方,尽管每个镜头都停滞很长,没有运动,我看的有些不耐,但我是带着想努力看懂的好奇的,可等到爷爷第一次出现坐在沙发上的时候,完了,崩了。从亦真亦幻和不知所谓的梦幻中被拽了出来,梦境和现实逐渐有了明确的分界线,目的性也明确了,思念亲人,并幻想失去的亲人也不放心自己,好吧,没有悬念了,所有的光怪陆离都带有了目的性。

说实话她要真能故作高深的给我绕90分钟我还真会挺佩服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女孩和熊的出现直接挑明主旨,哑巴男孩说和爷爷来看她那场戏更是离谱,至此已经完全没有梦幻感了,而且那场室内戏拍的非常糟糕,像学生作品的小电影。这里要说的是,尽管导演在翻来覆去的小空间里尽力营造镜头感,以及避免重复环境带来的疲惫,但是还是不免一种家里有啥拍啥,家外啥环境拍啥的廉价感。所以其实生活中有些让人赞叹的美的场景放到电影里就未必显得那么美了,因为电影里有太多更美的东西。

观影结束后我也好奇她为什么要做打破第四堵墙的设定,万幸有人问了差不多的问题,原来导演还想搞更多的时空,更复杂的设计。那么这里的逻辑是什么呢,什么时间出现哪个时空,这个时空后面为什么衔接那个时空,有没有文本的梳理呢,我实在看不出,只能看到非常的散碎杂乱,很可惜。

整体就是,追求形式讲不好故事,视听不具艺术性,内容找不到自洽的逻辑,影像镜头上也没有新的独创性。所以这大概就是国内想做文艺片的年轻一代做出来的文艺片。

当然全片不是完全没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我喜欢里面充斥着年代感,陈设,场景,电视内容(超级变变变),以及奶奶说的口口相传的吓唬小孩的故事(大马猴子吃手指)等。

它让我产生更大的担忧是,做出非常私人电影的人,能否产出下一个故事,下一个作品?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由她创造的,而是她从生活中和经历中,“被迫”得到的。

Raven

 4 ) 再见吧,童年的自己

是很新奇的表述方式,观看的时候一度被光影、音乐烘托的氛围搞得有点紧张,但适时的老歌/梦境插入又缓解了紧张。是个多条时空线索并行的叙述方式,一切有些凌乱与懵懂,但是又不妨碍感情的接纳。是成长、是告别、是真的不想离开,不愿醒来。同样是被奶奶带大的我,在影院泪流满面。很喜欢小雨导演在现场关于成长的回答:在亲人离去后,开始长大,拥抱长大,直面长大。

 5 ) 抢救记忆

本文原发于澎湃,为《女导演的夏天》第二部分。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女导演的夏天  天下电影  抢救记忆  四比三的年代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牛小雨前作《鱼花塘》(2013)和《青少年抑制》(2018)的继续和发展。作为一部实验性较强的作品,导演对自己的主题倒是毫不卖关子,人物之间对死亡失忆的探讨,一开始就把观众引上了解读影片的“正途”。这回没人能再用“艺术电影/实验电影看不懂”这样拙劣的借口了。

影片是主角叶子与奶奶生活中的一系列片段,其间穿插着漫画、歌舞和其他风格化而超现实的场景,都来自想象:奶奶讲的市井传说,或是叶子小时候因孤独而幻想出来的事物。当然,后者往往以前者为基础。这一切又以一个人物线索和一个地点线索串联起来:过世的爷爷和神秘的鱼花塘。爷爷灵魂永生又挂念家人所以会“回来”,鱼花塘中有各种精怪,这都是汉文化和当地文化中对生死和世界的理解与演绎。让人不禁想起 2010 年金棕榈得主阿彼察邦对泰国本土传说的发掘。说来也巧,《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节奏缓慢,但故事完整,可看性极强,甚至还设有悬念,这些也跟阿彼察邦很像。

与唐艺一样,牛小雨作品的底色也是一种自我表达,是她的人生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这里面的第一层就是家人、亲人、邻人,这些中国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甚至在选角上,不但用的是素人演员,还根本就是导演的家人朋友。其中奶奶的扮演者是牛小雨本人的外婆。片中有一段奶奶作为演员与导演的对话,她在拍摄中对自己的时间感产生了怀疑,跟片中不知今夕何夕的人物相呼应。这一段嵌入得恰到好处,让我们看到演员与人物之间虽有不同但没有彻底的割裂,而是一种连续性关系。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宣言,影片始终没有打破与观众的第四堵墙,但却消弭了创作与生活、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对摄影机的存在和主体性异常警觉。这样一来,叶子才能顺理成章地重新见到爷爷,才能面对日渐失忆的奶奶。牛小雨才能留住一个家庭即将逝去的记忆。

人的线索之外,鱼花塘这一地点也承载着厚重的回忆。《青少年抑制》去西宁的时候,“导筒”就此曾问过牛小雨,她回答说:“鱼花塘是我从小到大上学的必经之路,合肥这整个城市的都市传说有一大半都集中发生在鱼花塘。小时候觉得鱼花塘的树林和水里藏着无名尸、妖怪、鬼和全世界在逃的‘罪犯’,附近所有学校的风云男孩女孩也都会去鱼花塘谈恋爱,躲在树林里亲热。鱼花塘是我童年全部想象的集合,是我的《双峰》。”

鱼花塘连接了作者的个人记忆与当地的集体记忆,二者相辅相成:她从集体记忆中汲取灵感,进而又用自己的才华记录、保存、传播了它,集体记忆通过她的作品超越了当地人的口口相传,进入了更为广阔、持久的人类记忆共同体。片中对安徽方言的使用,有其实际考虑,比如素人演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可能在自己惯用的语言中能更加自如。但其效果惊人地好,在描摹普世人类情感的时候,找到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中转点——“故乡”。影片的地方特色让它的故事、情感都更加令人信服,它让每个人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从而感同身受。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还是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或者说是关于同年回忆的故事,并巧妙地处理了一些家庭关系。叶子是(外)祖父母养大的,这跟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孩子一样(之后的一代人中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像合肥这样的城市里就比较少见了)。有时候,特别是长大以后,他们会分不清、想不起某件事是跟父母做的,还是跟(外)祖父母。影片后段,叶子在大夏天穿上一件有特殊意义的毛衣,所有被隔代抚养的小孩都会会心一笑,想起每个被捂得直冒汗的春秋。这种个人化的经历带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代表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的共同体验。牛小雨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体验,为我们留下了这种记忆。

记得小学时老师常说,祖辈带大的孩子分两种,一种被宠坏了没教养,一种内向孤僻不合群。这种说法当然很极端,但都市中与奶奶爷爷外婆外公相依为命的孩子总是有些孤独,因为老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太愿意放孩子出去。于是自己玩成了家常便饭。而“自己玩”除了可能让人孤僻外,还会激发小孩无限的想象力。毕竟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愉悦自己,就需要“脑补”一切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比如假装自己的卧室是个神秘处所,比如在大脑中为自己杜撰几个朋友。《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有好几处关于童年与想象的场景,让人看得鼻子一酸。不是伤心也没有悲情,就是自己的想象及其产生的背景在大银幕上被赋予了一种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牛小雨的作品,那个时代虽已随风而逝,却并非不留痕迹。

作家蒋韵说自己“每写完一个东西,总有一种抢救出什么的感觉:从自己的记忆中,从日渐老去的生命中。像是和生命赛跑。”牛小雨所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形的抗争。她要用电影这种时间的游戏,把时间所带走的和即将带走的一切记录下来,把记忆与想象具像化,让逝者永生,让所信成为一种存在。

导演前作:

 6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鱼花塘”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间隙我有短暂的睡着,导致那段影像和我恍恍惚惚的梦境有过一段不分虚实的重叠,是一种奇妙而不可言说的体验。整部电影的画质透露着90年代浓重而陈旧的粗糙颗粒感,挂在阳台上的CD影碟反射到屋内白墙上形成点点光斑,一年前过世的爷爷坐在沙发上静静观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窗外的阳光明媚刺目,时间安详而静止。女主叶子恍惚了一下再转过头去,思绪终于回归到现实,狂风骤起,暴雨将至。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一个人早已离开,于是“鱼花塘”出现。神秘的鱼花塘收留无家可归的“人”——无论是由于各种缘故导致无处可去的小妖精,还是徘徊在人间久久不愿离去的亲人。类似这样的地方可能会存在于很多人童年的记忆中,或是大人为了管教而吓唬小孩的说辞,或是一些都市传说,亦或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期待。总要有这么一个地方,承载孩童天真的好奇心。

这部电影情绪颇多,导演对于童年记忆碎片的细腻捕捉容易让人产生共情。整个故事结构被打碎后重新拼凑,鱼花塘的妖精牵着叶子的手,从真实的生活走进诡异虚幻的另一维度空间,重塑了回忆的质感。昏昏欲睡的午后,似乎被某种神秘力量控制着的、停摆了的老式挂钟,逐渐失去时间感知力、喜欢看闯关节目的奶奶,变成大灰狼在深夜与叶子告别的爷爷。或许你会感知到这种混乱中的有序——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是感受,早已触碰不到却知道那些零散情绪曾经真实存在,他们被你典当给了悠长岁月与成长,此刻被陌生人赎回。

成长即是交换。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夜色已深,感觉仿佛是做了很久的梦,我从梦境中走出来,回头只看见五岁的自己手里握着糖葫芦,被姥爷背在背上,渐行渐远。

 短评

模仿的痕迹有点重,但是难以掩盖闪光点,未来可期

6分钟前
  • Julien Sorel
  • 还行

2.5。片子最大的亮点在于女主角的选择。虽然是素人但是自身内涵了一股木讷和感性,沉默与灵动,朴素与幻想互相交织的气场,它撑起了影片的半边天。不断看到各种模仿痕迹,尤其是对蔡明亮《洞》的形式学习,女主缓慢又跛脚的移动也让人想起《不散》(虽然她移动的方式和性格特征结合的挺好)。我不知是不是看到了最终版,因为听说到了十一月还在改动,但剪辑应该造成了影片最大的观看障碍。它缺乏基本的内在视觉节奏调动配合意识,片段之间时而冗长重复时而琐碎突兀,很多完全不必要的画外音(尤其是导演的音轨)陡增了冗余文青气息。能理解影片展现童真在木然现实中不忍幻灭的意图,但貌似它只停留在了创造者自己的脑海里。

9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nyaff 可能因为导演对记忆和空间的感知方式跟我很像以及我小时候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里面有所有能trigger我的童年记忆的东西:晃动的光斑、昏昏欲睡的下午、看风和树叶一起呼吸、音墙内让人走神的钟表声、永远在看冲关节目的爷爷奶奶、假装在忙耳朵却在抓大人们聊的所有八卦,我是一个沉默又胆小的小孩,但脑子永远在忙着处理光线、味道、情绪。像被抓回2010年的夏天,放学路上跟自己玩游戏、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追,回到家又是无所事事的午后,躺在床上看小说,光在身体上游走,意识在耳朵捕捉到的每一种声音之间游走,时间永远过不完,不知不觉就睡了很久。走出电影院依旧是每天都走的街道、地铁站,我却很恍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像是做了小时候会做的那种梦,一觉醒来就是十年后。

13分钟前
  • NAVIS.
  • 还行

创伤与时间构成了本部电影的两大母题。叶子的鱼花塘被“时间”之水注满,池底掩藏着“创伤”的沙石——水能塑沙,亦能隐沙。实验性的歌舞场景同样以时间为展开轴线,三个代际的韵律声响轮番上演。更值得赞许的是,叙事文本铺设了复杂而又严密的时间结构,关键要素的初现与复现交相呼应,人物位置的在场与缺席逐渐明晰,迷宫式的推进过程或许令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宇宙。随着情节逐步展现,观影者的身份亦从观察者过渡为解谜者,并且有可能最终实现银幕内外的双向抚慰。所谓“解谜”,或许挺接近心理治疗的基本视角,也就是从不时出现的图绘和音乐里发掘未被明言的往事尘埃,如就童谣而言,对于女孩的童年来说,老狼构成了威胁者,奶奶则是救援者。总之,不同代际的人物联结为生命的回环,屡屡显现的符号提示着消逝的常在。不过,拍摄时空似乎没太大必要。

15分钟前
  • Mockingbird
  • 推荐

我觉得不错,挺有意思,有点阿比查邦。情感也很到位,能打动人。跟熊三个人在卧室里跳舞那段把我鼻子看酸了。打分可能手松了,算是首作加分吧~

20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建议导演以后做一些公益影像,比如促进睡眠这方面。

22分钟前
  • 皮肤君
  • 很差

毕赣之后出来的这些大陆年轻文艺片导演的东西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大量的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框架和痕迹。这片子的导演也一样,镜头语言、剪辑衔接、构图颜色都有太重的不属于她的签名,但在这些咿咿呀呀的学语者之举之后有一种淤青一般浓重的私人情绪和真诚,几乎是从这大片他语织成的画面中渗出,细密地悄悄地成了自己的语调。演员选得好、声音设计非常非常助力,临近结尾的细碎和摇曳也终于有种冲破了他语进入状态的醉幻喷涌;如今少见但又相当灵灵窸窣的大量曝光与阳光的使用;即使有那么多生涩的词不达意的镜头和转换(以及任性且在我看来颇为减分的刻意的“超现实”歌舞戏),仍然酸了我的鼻子,眼泪掉出来了。真好(不过还是请继续加油啊,词不达意的尴尬毕竟只在年轻的初学者身上才值得放纵)。

23分钟前
  • ../
  • 还行

【3.5】这样的气质想到阿彼察邦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千禧年儿童歌舞、对电影机制的自曝也共同为影片构建出异质性。但主要问题是内容的空泛,光靠单一的追忆情绪支撑这样的体量太勉强。另外最后明明拍出了极为强力的一镜,却仍要延伸出欢愉的尾音是何必?全程的家乡方言让我蛮亲切,加上题材不自觉也让我想念起家里的老人了。

28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能感受到很强的情感能量,美术布景、影调感觉皆从记忆中开掘,又延伸和洞开出别样美学风格的想象空间。对小时候在奶奶家生活的印象就是在溽热的夏天午后昏睡然后做好多梦,而导演也在拍梦境,她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与爱化成很温柔可爱的形象,在片子里有出演的应成在现实中也这样温柔可爱,一切都重合了,很喜欢,也想念19年的夏天。

32分钟前
  • 工凡
  • 推荐

75/100 #Locarno2021 记忆、梦境、想象与现实

35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推荐

7.1 #Locarno2021# 童年音乐剧。在华语片维度中偶尔在叙述上展现出相对自由的局部,导演在片中的存在也很有趣。但演员的问题较大,“人工的自然元素”还是给得相对不自信。

40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纯粹的私人化的表达,可以看出导演是个特别细腻怀旧的人,对家和家人都有很深的感情。房子像是会呼吸,水塘像是有灵性,看得我特别触动。与其说像蔡明亮和阿彼察帮更让我想起路边野餐。导演视角的乱入不知算不算是唯一的败笔,虽然我们知道这电影和主角是构建于导演的经历和回忆,但这种类似纪实或伪纪实的风格削弱了想象/回忆世界的那种只有在纯粹的fiction里才能迸发出的感染力,也稍稍削弱了主角的分量,让人一时间分不清电影的视角

41分钟前
  • Wanderer
  • 推荐

非常适合中午看的一部电影,观影体验极佳。导演电影素养太好了,虽然能看出来受到了阿彼察邦和蔡明亮的影响,但仍然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女性视角。刷新我对大陆独立电影认知的作品,致敬!

44分钟前
  • GothamPunk
  • 力荐

能看出是一部导演比较私人的作品,让我联想到自己很多在半梦半醒间做的梦境,而能把脑海中的东西表现出来,无疑是幸福的一件事。个人的观感是,觉得电影前期的导入有点慢了,与后半部分的虚构产生了一定融合不佳的问题。

49分钟前
  • 练习曲
  • 还行

很慢的电影,阿彼察邦式与突然出现的鬼魂交谈,蔡明亮般迟滞行走的女主角,很多斑驳的光影空镜头,还有几场非现实舞台戏份。《如何用最低成本装神弄鬼》

5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54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每到觉得有点无聊、这演的都是什么呀的时候,又突然觉得有点意思,总之国产小文艺片平均水平的样子吧

56分钟前
  • nonsense
  • 还行

小时候的世界是怪物、死亡、大人嘴里的故事;长大后的世界是家乡、死亡、不愿说出口的再见。

60分钟前
  • 暴暴躁躁
  • 推荐

很可爱,那几首歌都特别好。一点也不装。未经修剪的生命力。

1小时前
  • 圈圈儿
  • 推荐

情感真挚的学生作品

1小时前
  • 阿暖
  • 还行